最近,一段外卖员爬上深圳梧桐山顶送外卖的短视频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据公开资料显示,梧桐山主峰海拔943.7米,是深圳第一高峰,需要花费两三个小时才能爬到山顶,对于徒步送餐来说难度不可谓不大。(4月14日《南方都市报》)
这段视频发布后,许多网友发表了评论:“这是真的吗?配送费肯定很高吧!”“这个人真敢!”还有一些人质疑这段视频是自媒体人为了吸引关注而编造的故事。有记者联系了相关外卖平台进行核实,结果发现该外卖订单并没有实际完成,在下单后不久便被后台判定为异常并取消。同时,配送该订单的骑手就是下单人,进行了自己下单、自己抢单的操作。
至此可以基本确认,该短视频是一位外卖员自编自导的虚假情节,旨在获取更多的关注和曝光。
倘若该段视频是真实记录,那么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外卖骑手这一职业群体的工作任务和劳动强度,从而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关怀。同时,相关部门也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出台更好的帮扶政策,为这些新兴就业形态的从业者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然而,现实情况是,视频发布者故意模糊“摆拍视频”和“真实记录”之间的界限,制造所谓“真实”情节,激发观众产生共情。
蹭流量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流量的代名词是“影响力”。但是,胡编乱造、欺骗观众则逾越了基本的底线,污染了整个内容生态池和资讯环境。这既误导了观众,也会破坏外卖小哥群体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对无辜者造成伤害。显然这种行为应该被谴责。
对于类似的虚假新闻,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辩解:“这样的谣言看起来很感人、很温暖,是‘正能量’,真假无伤大雅,没有什么危害。”
但是,这些辩解是否真站得住脚呢?如果编造的故事一而再、再而三地以新闻的形式出现,我们将很难分辨真假新闻,难以相信自己看到的信息。这种困惑感本身就是对大众的伤害。这已经不是“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而是“假币混淆真钞”的问题,因为它不仅会把很多人带到坑里,还会增加社会的信息辨认成本。
网络娱乐必须有一定的边界意识,不能为了获取流量而不择手段。最近,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一名负责人在介绍今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时指出,“全面清理通过伪造场景、编撰细节、虚构经历等手法摆拍制作的导向不良、误导公众的短视频”是此次专项行动的主要内容之一。
尽管这一行动对纠偏上述不良倾向,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和谐,有着积极的意义,但还需要更加全面、有力的措施来解决网络娱乐领域的问题。除了对虚假内容的清理,还需要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和判断能力,让用户能够更好地辨别虚假和真实信息。此外,平台也需要加强对网络内容的管理和监管,制定更加严格的规范和标准,通过优化算法推荐机制,鼓励真实创作,让更多优质内容抵达用户。只有通过多方共同的努力,才能够打造一个更加健康、积极的网络空间。
责任编辑:春彰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130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