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部民营经济促进法落地 法治护航民企高质量发展
来源:名城早报
更新时间:2025-05-09
本报记者 杨春章
4月3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民营经济促进法》,自2025年5月20日起施行。这部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律,从立法动议到草案审议,再到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仅历时一年零两个月,以“中国速度”兑现了国家对民营经济的制度承诺。
此次立法直指痛点,通过九章六十八条构建起系统性保障框架,确立平等保护原则。禁止所有制歧视,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破除隐性壁垒;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制度,纾解融资困境;创设民营企业紧急救助基金,防范流动性风险。这些制度设计既具现实针对性,又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堪称民营经济的“权利宣言”。
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当下,法律突破性地设立“创新容错”条款,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针对民营企业研发投入,明确税收抵扣比例提升至200%,并建立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更引入“链主企业”制度,通过法治手段支持领军企业构建产业生态圈。这种将产业政策法治化的创新,既避免了行政手段的随意性,又为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提供了稳定预期。
法律首次以立法形式建立政企沟通“正面清单”,规定地方政府每年须制定服务企业清单,领导干部联系企业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同时建立营商环境“红黑榜”制度,对破坏市场秩序行为实行终身追责。这种“制度+科技”的监管创新,通过全国统一的企业权益保护平台,实现投诉受理、政策推送、信用修复的全程在线化,让“办事不求人”成为常态。
这部带着市场经济体温的法律,正在重塑中国经济的制度基因。当民营企业家们不必再纠结于“离场论”的杂音,当创新火种可以在法治沃土上自由生长,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已然开启。5月20日这个充满寓意的实施日期,或许正隐喻着市场与法治的深情相约。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