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鄂尔多斯:深挖“北疆文化”,形成文艺新格局

    一座西部地级市,短短三年间,新增国家级各文艺家协会会员31人、自治区级协会会员238人;创办的文学期刊由诸多全国知名作家任编委,打造一流文学刊物效应初步显现……近年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文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挖掘“北疆文化”品牌内涵,创新举措出实招,文艺工作形成“新”格局。

    新机制:激活文艺创作“一池春水”

    30岁的陈明是内蒙古艺术学院油画系教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因为是土生土长的鄂尔多斯市人,他的多幅作品获得鄂尔多斯市马兰花文学艺术激励扶持工程的奖励。

    “‘马兰花工程’为文艺家们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物质和精神激励,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众多文艺家纷纷投身于各类文艺作品的创作之中,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高的标准追求艺术的卓越。”陈明说。

    鄂尔多斯市2021年出台《马兰花文学艺术激励扶持工程实施办法》,从创作、成果、活动三个方面,激励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优秀作品。三年来,成果扶持和创作扶持共有828个项目。

    鄂尔多斯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冯世业说:“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文学艺术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繁荣与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软实力提升。鄂尔多斯市通过出台这样的激励政策,不仅为文艺家们提供了物质上的帮助,更为他们提供了精神上的鼓励,让他们能够更加自信、坚定地投身于文艺创作之中。”

    通过激励和扶持,一批有才华、有潜力的文艺家得到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为当地文艺事业的繁荣提供重要保障。办法实施三年来,鄂尔多斯市各文艺家协会共新增市级会员278名,自治区级会员238人,国家级会员31人。

    在政策的激励下,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而且深刻地反映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文化特色,赢得广大市民的喜爱和认可。办法实施三年来,共出版书籍59部,在《人民文学》《诗刊》《十月》《大众摄影》等名刊发表文艺作品91篇(幅),艺术作品入选国家级展览展示34幅。

    新阵地:《鄂尔多斯》文学期刊“重新起航”

    创刊于1980年的《鄂尔多斯》文学月刊,2023年全新改版“重新起航”,致力于打造全国地市级一流文学刊物,目前成效初显。

    由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主管、鄂尔多斯市文联主办的这一文学月刊改版后,特邀何建明、黄宾堂、徐坤、叶梅、王山、李朝全等国内名家和贺政民、肖亦农、全秉荣等本土名家组建一流编辑团队,推出更多文学新人、拢聚更优名作名家。

    正式改版后的《鄂尔多斯》文学期刊包括报告文学、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诗歌5个栏目,发表何建明、南翔、鲁敏、王剑冰、臧棣等实力派作家、诗人新作,先后培养了肖睿、娜仁高娃、李美霞、魏美琴、邓文静等一批中青年文学新人。一段时间以来,《鄂尔多斯》文学期刊作品被《小说选刊》《散文海外版》《小说月报》《作家文摘》《长江文艺选刊》《北京文学》等知名刊物转载,征订量大幅增加。

    “鄂尔多斯是一座美丽、温暖、幸福的城市,也是文学的城市。文学大刊,不在于在哪里办,在于谁在办、谁在写。”中国作协原副主席、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何建明说,“《鄂尔多斯》文学月刊与众不同,具有新鲜感、冲击力、时代性、区域性,这既是这一刊物的特色,也是提高刊物影响力的方式。”

    冯世业说,《鄂尔多斯》文学期刊以鄂尔多斯市为中心辐射全国,广纳名家、不薄新人,对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新气象:文艺精品“春色满园”

    清脆的马铃声响起,舞蹈演员们抬臂抖肩,仿佛在骏马上驰骋。马铃摇响,幸福起航,这支伊金霍洛旗乌兰牧骑创排的舞蹈作品《马铃摇响幸福歌》,将蒙古族舞蹈与走马竞技文化相结合,把人与马的和谐相处展现得淋漓尽致,彰显出各民族同心筑梦的强大凝聚力,2023年获得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第一名。

    “这是鄂尔多斯文化的魅力,也是鄂尔多斯文化艺术的实力。近年来,我们聚焦创作生产,文艺精品佳作竞相涌现。”冯世业说。

    文学创作硕果盈枝。《穹庐》荣登第三届长篇小说年度金榜,中篇小说《裸露的山体》入选年度中国好小说,《大风》等7部作品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文学创作“索龙嘎”奖,图书《蒙古文化功臣——曹纳木》《大漠流金:中国库布其精准扶贫纪实》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

    舞蹈音乐登高攀峰。《黑缎子坎肩》《马铃摇响幸福歌》获得中国舞蹈“荷花奖”,《旃檀席热》等3部舞蹈作品、《纳林陶亥》等4部音乐作品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舞蹈《绽放》、音乐《天边草原》《牵魂线》荣获内蒙古自治区艺术创作“萨日纳”奖。


    电影电视蓬勃发展。纪录片《黄河在这里转弯》荣获国家广电总局国产优秀纪录片奖,《生生不息》获夏衍电影优秀剧本奖,《岩羊爸爸》等4部作品获“第十届亚洲微电影节”纪实影像单元最佳作品奖,《平原上的摩西》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剧集单元,《蓝色列车》入围平遥国际电影节藏龙单元、塔林黑夜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2024-07-26
  • “好客山东”10地市农产品亮相“青耘中国”直播间

    “骁珉,我要出道题考考你,‘晶莹雪抱碧琳琅,紫玉流油急待尝。还未入唇神已醉,心融乃蛋满城香。’这描写的是什么美食?屏幕前的观众也可以把答案打在公屏上!”

    直播一开始,“青耘中国”主播张维恒旭就向谢骁珉抛出问题。“我觉得刚才这句诗描述的应该是鸭蛋。”谢骁珉回答说。

    近期,由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主办,中国青年报社、济南职业学院承办的“青耘中国·夏耘梦想”济南职业学院专场直播助农活动在该校鉴诚楼电子商务实训直播间举行。多位学生主播出镜介绍全国各地特色农产品。

    据悉,本次专场直播优选了来自山东、北京、黑龙江、陕西、浙江、安徽、湖北、内蒙古、新疆、贵州、吉林、云南12个省份的50款特色农产品,直播从17时开始,持续近4个小时。

    50件特色农产品亮相山东专场

    当天,来自山东省滨州市的博兴金丝鸭蛋礼盒亮相直播间。这款博兴金丝鸭蛋运用“陈氏泥腌醉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进行腌制。“产地临近黄河,腌制鸭蛋所用的泥土是黄河滩土表层无污染的泥土,腌制出的鸭蛋所含人体必需的各种微量元素及维生素。”主播介绍结束后,不少观众通过直播链接下单购买了相关产品。

    据中国青年报社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本次直播产品中的50款特色农产品中,有27款是由共青团山东省委推荐而来,分别来自山东省滨州市、青岛市、济南市等10个地区,产品种类包含鸡鸭蛋、大米等。此外,北京原生栗仁、黑龙江蜂蜜等也在直播间销售。

    “咱们‘青耘中国’的直播间不只卖货,还讲故事、讲知识、讲文化。”谢骁珉介绍,本次直播为观众带来精彩的节目,《好客山东好品山东》《玫瑰小镇》等视频展现了大美山东的独特景色;优美的《沂蒙山小调》勾勒出沂蒙老区绝美的画面;现场吟诵的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让人领略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风格的“二安”诗词魅力;山东青年韩修惠扎根新疆大地助农兴农的故事更催人奋进。

    “青耘中国”讲好传统文化故事

    “水拓画是中国一种古老的花纹制作技术,源起于唐代的‘墨池法’,14世纪经丝绸之路流传到了土耳其。”在直播间介绍完云南挂耳咖啡后,来自济南职业学院的王瑜接过了直播“接力棒”。当天,“青耘中国”直播间不仅准备了多种美食,济南职业学院的同学们还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才艺展示。

    “现在我们的直播镜头正集中在同学手中陶泥龙年挂饰制作过程上,2024年是龙年,龙年挂饰不仅仅是装饰品,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们的美好愿望。”随着主播王瑜的介绍,直播镜头给到了2022级数字媒体艺术设计1班周致岐,她现场展示了这项传统非遗的制作过程。此外,该校2023级文化创意与策划班1班的于存海还现场展示了书法才艺,2023级环境艺术设计2班的李真带来软陶龙挂坠的制作过程等。

    “为配合好本次直播活动,同时展示学校文化育人成效,我们专门设计了同学们的才艺展示。”济南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苏旭勇介绍说,“在直播带货的同时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了直播间的文化魅力,也为本场直播增添了更多生动有趣的互动元素。”

    近年来,济南职业学院主动服务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战略,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讲好家乡故事,推介美景好物,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2023年10月,该校就曾主动与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商务局合作,开展“电商直播带好品,访企问需送良策”系列活动。在玉皇庙镇“第一书记”代言农产品年货会上,电商工作室师生一起提前制定直播带货方案、制作宣传视频和海报、网络平台进行宣传预热、最后组织线上直播带货,助力当地“土特产”搭上电商快车出村进城。


    苏旭勇表示:“学校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和电商直播类专业优势,服务‘农’字号品牌打造、产品推广,培训‘农’字号产品人才,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搭建公益性产教融合平台,提升产品电商营销水平,为济南市商河县、南部山区当地的大蒜、玉皇庙豆腐皮等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促进‘农’字号品牌产品的产业发展,取得了系列成效和成果。”

    2024-07-25
  • 内蒙古225个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开工

    据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消息,截至6月30日,内蒙古今年已有225个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开工,开工里程2261公里,其中已完工89个项目,完工里程645.6公里。

    2024年内蒙古计划开工建设农村牧区公路5000公里、危桥改造150座、养护工程4700公里。目前,全区共有109座农村牧区危桥改造项目已开工,完工56座。全区共有375个农村公路养护工程项目已开工,289个项目已完工,开工里程2028公里,完工里程1471公里。


    截至2023年底,内蒙古农村牧区公路总里程达到17.7万公里,所有苏木(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嘎查(村)全部通硬化路和客车。全区现有“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17个。

    2024-07-25
  • 赤峰市红山区总工会开展“工会送清凉防暑保安康”慰问活动

    7月22日,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总工会开展2024年“工会送清凉防暑保安康”慰问活动。

    慰问组为坚守在岗位的货车司机、环卫工人和奋战在高温一线的职工送去消暑纳凉慰问品,询问了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并叮嘱他们在夏季高温下工作要注意休息、劳逸结合,保证自身健康。

    此次慰问活动共走访18家企业,惠及一线职工1500余人。

    下一步,红山区总工会将继续开展以送清凉物资、送政策宣传、送健康培训、送健康体检、送法律维权为主要内容的“送清凉”活动,把工会组织的夏日关怀送到一线职工身边,为酷暑“降”温,让爱心“升”温。

    2024-07-24
  • 全区住建和生态环境领域 违法问题集中整治专项行动有序开展

    连日来,自治区住建和生态环境领域违法问题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工作组深入呼和浩特、包头、兴安盟、通辽、赤峰、鄂尔多斯、巴彦淖尔、二连浩特等盟市及部分旗县区,对集中整治专项行动进行监督指导。工作组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交流座谈、暗访抽查、实地查看等方式,对发现的各类问题进行现场指导,推动各部门立行立改。

    按照自治区党委部署要求,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生态环境厅、林业和草原局、公安厅于2024年6月下旬至年底联合开展住建和生态环境领域违法问题集中整治专项行动,聚焦城乡垃圾处置、建筑市场和房屋市政工程招标投标、危险废物管理、环境监测数据、毁林毁草等5个方面24项突出问题,采取“边排查、边整治”的方式,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重点纠治群众反映强烈问题,严肃查处曝光一批典型案例,斩断不法利益链条,规范行业市场秩序,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从源头上防范类似问题发生。

    目前,全区各盟市已组建多部门联合工作组,全面开展摸底排查和执法检查工作。

    赤峰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对垃圾治理工作进行系统梳理,印发规范性文件,规范建设建筑垃圾消纳厂所、建立垃圾管理工作考核评分机制和建筑垃圾全链条监管平台,对建筑垃圾产生、收集、运输、处置各环节实施有效监控。全市共排查垃圾乱堆乱放问题222处,其中整改完成158处,正在采取整改措施64处,清理生活垃圾约0.95万吨、建筑垃圾约5.3万吨。

    兴安盟生态环境局强化全过程管理,对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测设施运维情况进行突击检查,严厉打击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对中央和自治区历次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和群众信访举报案件进行大起底,全面摸排问题线索。同时,将生态环境执法向乡镇苏木延伸,与乡镇综合执法形成联动机制,打击在农村牧区进行非法生产加工活动、偷排危险废物的违法犯罪行为,摸排企业46家,发现问题线索433条。


    “下一步,自治区住建和生态环境领域违法问题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工作组将继续深入各地区监督指导,对重点问题线索进行实地核查,对问题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促,推动专项行动取得实质成效。”自治区住建厅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2024-07-23
  • 平遥古城里的千年漆艺传承

    “平遥古城三件宝,漆器牛肉长山药……”在平遥这座千年古城中,人们口口相传的三宝之首的平遥推光漆器,是中国四大漆器之一。

    据《平遥县志》中记载,春秋时期,平遥漆器已具雏形。唐开元年间,平遥漆器已成为山西漆器的代表,描金彩绘工艺独树一帜。到了明清时期,平遥漆业进入全盛期。清中期到民国初年,平遥票号、钱庄的兴盛给漆艺制品带来很大的商机,平遥推光漆器工艺得到长足发展。

    千年古城,风采依旧;千年技艺,历久弥新。

    “能不能将平遥漆器传承下去,是我最担心的一件事——担心有些人使平遥漆器‘变味’了。”1937年出生的薛生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遥推光漆器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他60余年如一日,一心钻研漆器技艺,将传承与弘扬平遥推光漆器作为自己的使命。

    堆鼓置漆工艺是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中的精华部分,但到薛生金学艺时已失传很久。1964年,薛生金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堆鼓置漆工艺。经过不断改良与实践,薛生金如愿恢复了这项古老而神秘的传统技艺。除了堆鼓置漆,“三金三彩”“青绿山水”“金碧山水”“堆鼓彩绘”“沥金沥银沥螺”等工艺,也是薛生金多年精心钻研而形成的独特工艺,形成了平遥推光漆器传统技艺的主要特色风格。

    “推光漆器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其以手掌推出光泽而闻名。”薛生金说,推光,其实就是用手给漆面抛光,手的力道和温度是影响推光成色的重要因素。

    “根据近山远山图案的层次,一层一层堆漆,不能一下就堆起来。”薛生金对漆器的制作过程要求极其严格。平遥推光漆器的生产分为木胎、灰胎、漆工、画工、镶嵌五道工序,每个工序又有几个细分步骤,整个流程的细分步骤有三十多个,每一个工序与步骤都体现了手工匠人门的精湛技艺和对美的极致追求。漆器的制作对画工的技艺要求较高,一个熟练画工必须学习绘画四年以上,掌握绘画的基本技巧,才能被允许在漆面上勾红点翠,独立操作。

    大漆温厚,一如匠人初心。“漆文化是我们国家几千年以前开始使用天然大漆后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是跟青铜器一个时代的。”薛生金口中的“天然大漆”正是平遥推光漆器制作的原材料,使用黄土高原广泛分布着的漆树刮掉皮后流出来的一种天然漆料。这种漆在具备防腐功能的同时,还耐高温、耐磨损、耐酸碱。更加难得的是这层涂料不含人工合成化学原料,手感温暖滑润,对人体无毒,对环境无害。

    传统大漆成本高,许多店铺将天然大漆换作现代化工油漆,对此,薛生金既心痛又担忧。为重新找回平遥推光漆器传统之魂,2006年,薛生金与儿子薛晓东毅然关掉了在平遥古城内开设的推光漆器店铺,将阵地转移回娃留村的工作室。

    清末年间,平遥古城内经营推光漆器的店铺仅有十四家。而到今天,相关从业人员已达5600余人。“现在,平遥从事漆器工作的人基本上都是我的徒子徒孙。”薛生金自1962年起,先后培养了两百多名徒弟。其中,大徒弟梁中秀已成为继他之后的山西省第二位国家工艺美术大师。


    薛生金经常说,自己要将平遥推光漆器的历史、现在与未来连接起来,向世人展示这项千年技艺。

    2024-07-22
  • 赛罕区:“青城义警”再添新力量

    “我宣誓,我志愿加入‘青城义警’。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公安机关的指导下,履行义警义务,承担社会责任,忠诚履职、听从指挥、严守纪律、服务人民,积极参与共建共治,为建设平安青城贡献力量。”日前,呼和浩特市蓝天救援队加入“青城义警”启动仪式在呼和浩特市公安局赛罕区分局举行,该支民间专业公益紧急救援队伍的加入,再一次扩大了赛罕区“青城义警”队伍。

    启动仪式上,呼和浩特市公安局赛罕区分局和呼和浩特市蓝天救援队主要负责人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在与会人员的见证下,呼和浩特市公安局赛罕区分局主要负责人向呼和浩特市蓝天救援队授予旗帜、颁发聘书,并发放“青城义警”统一服装与袖标。


    据悉,为推动群防群治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有效提升,呼和浩特市公安局赛罕区分局广泛发动辖区有社会责任感、热心平安公益事业、自愿从事“青城义警”服务活动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保安员、教师、学生家长、商户店主、楼栋长、网格员、快递小哥、美团骑手、出租车司机、民间救援力量以及平安志愿者等,通过“志愿北疆APP”加入“青城义警”队伍。在社区民警指导下开展巡逻防控、社情民意收集、应急救援等工作。目前已有7058人加入“青城义警”。

    2024-07-19
  • 《大国粮仓》:奏响粮安天下的乐章

    6月27日,由哈尔滨音乐学院打造的大型民族交响合唱《大国粮仓》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首演。作为黑龙江省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文艺精品创作扶持项目,《大国粮仓》将于今年国庆期间进行多场演出。

    《大国粮仓》以“中国粮食”“中国饭碗”为主线,以“北大荒精神”“龙江担当”为底蕴,通过第一乐章《序歌·饥饿的世界》、第二乐章《浩歌·唤醒北大荒》、第三乐章《挽歌·仰望故人墙》等7个乐章,多维度、多层次、多角度地表达对种粮人的赞美,让观众在音乐中感悟“龙江担当”。

    首演现场,演出团队以“讲述+字幕+展示”的方式告诉观众:黑龙江高标准农田规模全国最大,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全国第一,粮食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均居全国首位……正如歌中所唱:“好一个黑龙江,中华大粮仓!”《大国粮仓》编剧、作词戴立然介绍,该作品诠释了“北大荒人”战天斗地的过往,展现出“北大荒人”的家国情怀,赞颂了黑龙江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所起的“压舱石”作用。

    《大国粮仓》的创新之处在于艺术融合。在题材挖掘、切入角度、艺术表现等方面,该作品在保持写实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将民族管弦乐与交响合唱相融合,把弘扬“北大荒精神”的感人事迹一一呈现给现场观众,引起强烈共鸣。来自哈尔滨市南岗区的观众吕先生说:“《大国粮仓》的演出方式很新颖、演出内容有看头,有很高的文学性、思想性。”

    哈尔滨音乐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大国粮仓》中不同风格的音乐篇章传递着相同的忧患意识和民族精神,不同节奏的音乐段落反映龙江儿女坚忍不拔的品格,不同韵律的音乐起伏演绎自强不息的民族魂魄。

    黑龙江省艺术研究院院长谭博说:“《大国粮仓》唱响了对黑龙江的赞美、对劳动者的崇敬,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

    通过精妙的歌词、多样化的音乐、精湛的舞台表演,《大国粮仓》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兼具清唱剧的叙事性和康塔塔的史诗性,其风格独树一帜,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同时,把视觉伸向历史深处,突出写实性与主旋律,回应时代的思想命题和现实关怀,彰显雄浑豪迈的黑土神韵。

    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于峰说:“我们将对《大国粮仓》进一步精细打磨,并通过线上线下展演的方式,吸引更多游客走进黑龙江、了解黑龙江、爱上黑龙江。”

    2024-07-18
  • 在草原那达慕上展示青城魅力

    在7月14日开幕的自治区第34届草原那达慕上,呼和浩特市展包以其独特的设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

    展包的设计灵感源自青城的山水特色和文化底蕴。主色调采用青色,象征着无垠的水域,同时结合落层设计,展现了大青山脉的层峦叠嶂。设计中还描绘了依山傍水的城市缩影,体现了青城山水相依的自然之美。

    作为一座拥有50万年人类活动史和2400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不仅是自治区首府,更是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发展的典范。

    呼和浩特展包是传统文化与现代都市巧妙结合的文化旅游“会客厅”,中央的全域旅游沙盘图,生动地展现了青城文旅资源的多姿多彩。该市围绕“一廊两轴三带”,全面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致力于打造雕塑之城、博物馆之城、艺术之城和现代文明之城。


    现场还展示了非遗点心、药香制作技艺、文创产品等丰富的文化旅游产品,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看、体验,并设置了直播带货专区,通过直播的方式与网友互动,让更多人能够感受青城魅力。

    2024-07-18
  • 海东青骑警队:策马守护草原和群众

    连日来,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莫尔格勒河景区,身骑骏马、胸前印有苍鹰图案的海东青骑警队格外引人注目。游客纷纷想要和帅气的骑警合影,骑警也都十分配合,友善地提醒游客与马匹保持安全距离。海东青骑警队队长石永志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说:“只要不影响工作,我们都尽量配合,也算是对‘粉丝们’的一种鼓励吧。”

    目前,海东青骑警队共有12名队员,平均年龄30岁。他们的防晒面罩、袖章、胸前都印有象征海东青骑警队的“苍鹰”标识,是呼伦贝尔草原上一道亮丽的“警”色。7月是草原最热闹的季节,也是海东青骑警队最繁忙的时候:他们每天一大早就要到莫尔格勒河景区执勤,执行治安巡逻、维持秩序、处置险情等任务,也会为游客提供帮助。

    26岁的灵君,今年1月刚刚加入海东青骑警队。经过3个多月的训练,“五一”假期,灵君第一次骑马执勤,“有点紧张,马也不听话,有时候跟不上队伍”。锻炼至今,灵君已是骑马高手,涉水、爬坡、列队都不在话下。灵君说,他曾帮游客从莫尔格勒河对岸救回宠物犬,“我骑马抱着它过河,作为海东青骑警队的一员成就感满满”。

    刘睿思是海东青骑警队的一名女队员,她坦言当初想加入是因为“觉得这支队伍很帅”。后来,她觉得肩上的责任越来越重,这片草原需要他们。她跟队员一起帮牧民转场、寻找丢失的牲畜,细数一件件为民服务的小事,她说:“我们几乎都是本地人,帮助当地农牧民就像是帮助家人。”

    为何要组建一支骑警队?石永志回忆,这支队伍的组建,其实源于一个“偶然”。陈巴尔虎旗地广人稀,河流众多,牧民出行大都选择骑马,石永志自小在这里长大。2015年,石永志作为一名特警,与同事在那达慕大会现场执勤。由于游客众多,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开车十分不便,于是他灵机一动,向牧民借来几匹马,与同事一起骑马巡逻,不仅灵活便捷,视野还好。就这样,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石永志挑选精干警力将队伍组建了起来,后将其命名为“海东青骑警队”。

    如今,海东青骑警队“火出圈”,成了呼伦贝尔旅游的一张特殊名片。石永志觉得他们受到的关注越多,压力就越大,“我们在执勤执法中,更要注意言语、形象,这也鞭策我们更好地发展。我们会继续发挥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守护好这片草原和这里的群众”。

    2024-07-17
  • 包头市总工会深入九原区开展法律工作调研指导督查

    7月11日,内蒙古包头市总工会调研组深入九原区开展法律工作督导检查暨“劳动筑梦·法治相随”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公益法律服务专项行动。

    在九原区总工会,工作人员认真听取了九原区总工会在集体协商、劳动领域政治安全、劳动法律监督、法律宣传、法律体检等工作的汇报,并针对各项法律工作开展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进行座谈交流。

    在九原区赛汗街道零散就业人员劳动市场,包头市、九原区两级工会共同开展了“劳动筑梦·法治相随”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公益法律服务专项行动。活动现场,为职工群众发放《工会法》《劳动法》等普法宣传手册120余份,普法宣传品50余份,服务职工50余人。同时,工会工作人员积极为职工群众介绍工会服务职工项目并为职工群众提供了现场法律咨询服务,对职工群众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法律问题进行悉心解答,引导职工群众提升依法维权意识、合法表达维权诉求。

    下一步,包头市总工会将继续落实全总“559”工作部署和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关于抓好“一函两书”工作要求,做好劳动法律监督、法律宣传等工作,从源头上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充分展现工会作为。

    2024-07-16
  • 今年以来内蒙古安排63.27亿元支持农村公路建设

    自治区财政厅最新消息:2024年以来,自治区财政累计安排中央及自治区财政资金63.27亿元支持农村公路项目建设。

    其中,安排资金44.59亿元用于支持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通硬化路、建制村通双车道、农村公路联网、农村公路危桥改造、村道安全防护和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建设等,有效盘活农村牧区资源,改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在公路养护方面,安排资金18.44亿元,100%农村公路列入养护范围;安排自治区农村牧区客运站补贴资金约0.24亿元,助力农村牧区运输服务能力提升。

    近年来,内蒙古充分发挥财政职能,紧紧围绕将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的“四好”目标,着力健全规章制度,积极统筹财政资金,为全区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财政保障。一方面,对财政投入保障作出制度性安排,出台《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时期公路水路交通建设投资补助政策》,明确各类农村公路项目资金来源及补助标准。另一方面,明确支持农村公路建设具体操作程序和办法,制定《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时期中央车购税和自治区财政资金“以奖代补”支持农村公路实施细则》,明确自治区交通、财政部门根据农村公路建设、养护任务完成情况及地方财政投入情况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结合当年预算资金情况奖优罚劣。

    同时,自治区财政厅依托全国普通省道和农村公路“以奖代补”考核数据支持系统,对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项目建设情况及资金投入情况进行动态跟踪,按季度审核各地上报数据质量;与自治区交通运输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快自治区公路建设资金执行工作的通知》,按月调度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支出进度,建立支出进度与预算资金安排挂钩机制,对支出进度慢的盟市进行通报,并核减后续资金安排。


    下一步,自治区财政厅将继续坚持财政资金的精准投入和有效管理原则,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保障全区“四好农村路”建设质量。

    2024-07-16

  • 首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