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25亩板蓝根种植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洛浦县通过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中草药板蓝根种植,成功探索出一条助农增收致富的新路径。目前,全县板蓝根种植规模达到了5625亩,仅多鲁镇板蓝根种植已突破1200亩,成为当地农业转型升级的亮点。

    红太阳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合作社通过招商引资成功落户洛浦,并迅速融入当地农业发展大局。合作社凭借深厚的行业经验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深入调研多鲁镇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精心挑选出最适合当地环境的农作物。今年5月,合作社在多鲁镇英艾日克村试种了200亩板蓝根,正式拉开了该镇板蓝根规模化种植的序幕。

    板蓝根作为一种具有广泛药用价值的中药材,其市场需求量大。在种植过程中,红太阳合作社积极引入农田滴灌管理技术,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还有效保障了板蓝根的茁壮成长。预计10月中旬,这片板蓝根地将丰产丰收,亩产有望达到600公斤,为种植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当地农民群众通过参与板蓝根种植不但提高了经济收入,也学到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拓宽了致富渠道。

    红太阳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合作社总经理张明说:“我们拥有十几年的中草药种植经验,对板蓝根的种植管理技术有着充分的信心。多鲁镇的土壤条件优越,非常适合板蓝根的生长,虽然今年试种的面积不大,但收效显著。明年我们将大力推广板蓝根种植,扩大种植面积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


    今后,洛浦县将继续以新型农产品种植产业为依托,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加强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力度,积极引进先进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拓宽市场销售渠道和产品应用领域,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持续走深走实。

    2024-08-29
  • 内蒙古1800万亩“一喷多促”保丰收

    在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国家下达内蒙古1.583亿元秋粮“一喷多促”补助资金,在此基础上,内蒙古各地统筹4500万元支持项目实施。当前,内蒙古全力推进“早部署、快落实、强监管、优政策”4项举措,推动秋粮作物“一喷多促”高质量落实,全区预计完成1800万亩左右。

    一方面,内蒙古农财两部门强化协作,优化流程,简化程序,以最短时间将任务分配至项目旗县,采取自治区直达旗县区的方式下达资金;另一方面,畅通上下衔接,搭建好盟市、旗县间沟通交流信息平台,互通农资农机储备信息,方便及时调运,协作解决“钱等物”问题。同时全区项目承担旗县“特事特办、急事急办”,53个项目旗县均成立了“一喷多促”专项工作组,快速推进。

    据了解,内蒙古以最快时间明确项目实施的重点区域、重点作物和重点地块。并细化技术举措,第一时间印发实施,全区各级已制定实施方案60余个。第一时间组织各地调动周边无人机、直升机等飞防力量共计2000余架次,全量满足喷施作业需求。同时及时调剂各类叶面肥和农药2000余吨,确保“钱不等物”。各地迅速遴选有资质、有实力、有信誉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等承担实施作业任务,抢抓喷施有利时间进行飞防作业,引导扩大覆盖,连片实施。


    为让政策持续发力,推动效果提升,内蒙古进一步强化物资采购监管,部分旗县政府成立特事特办询价组,统一询价采购、从厂家直接规模直采,减少中间环节,保证质量,节省成本。严格执行公开公示制度,坚决杜绝违规采购。强化肥药质量监管,肥药采购中要求坚决杜绝采购历年违规企业产品,各级农牧部门对药品、肥料进行批次抽检,及时留样待检。强化作业质量监管,组织盟市和旗县成立监管协调小组,严格要求喷施作业做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强化工作安全监管,严格执行无人机飞行作业标准,加强作业人员防护,确保整个作业流程规范、安全。强化废弃材料监管,严禁在水源附近配药、施药,避免出现意外中毒事件和环境污染现象,农药包装废弃物及剩余药液集中妥善处置。强化督导抽查监管,要求旗县在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调度、每个细节都有专人落实。

    2024-08-28
  • 奈曼旗:西瓜丰收日子甜

    秋日清晨,瓜农们忙碌的身影穿梭于西瓜棚之间,采摘、装箱、上车,动作娴熟而有序,忙得不亦乐乎。“今天是第一天卖瓜,一共装了两车,每车装18吨左右,一车发往福建,一车送到武汉。”瓜农于辉擦着脸上的汗珠,难掩心中的喜悦。

    于辉是通辽市奈曼旗东明镇哈如拉甸子村村民,谈起西瓜种植,他滔滔不绝。“2005年我开始种植无籽西瓜,在这期间不断地学习技术、摸索经验,经过近20年的种植,奈曼无籽西瓜打出了名声,得到了众多外地客商的青睐。今年,我种了330亩无籽西瓜,亩产在1.3万斤以上,主要面向的是高端市场,销售给各大酒店做雕刻工艺、摆果盘等。”

    东明镇沙地无籽西瓜种植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优质的沙壤、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等得天独厚的条件,对西瓜的生长和品质十分有利,因而所出产的西瓜不但个大均匀、外形美观,而且甜脆爽口,绿色天然。

    在全镇都种植无籽西瓜的大环境下,于辉却不再拘泥于传统品类,而是放宽眼界,瞄准更高端的西瓜品种,率先走上了沙地西瓜的转型之路。

    了解到南方市场“美都”西瓜走俏,是大众消费的首选,于是,今年于辉悉心培育了5万株“美都”西瓜秧苗,建设210栋春秋棚,种植西瓜64亩。于辉说,“美都”西瓜的投入成本相比无籽西瓜要高一些,每亩大约投入1万元,亩产7000多斤,当前的收购价是每斤3.5元。

    要想西瓜高质高产,种植技术是关键一招。于辉介绍,为了能够种出品质上乘的优质“美都”西瓜,他几番到海南学习种植技术,并邀请了海南的技术员前来指导。

    “自己也要学,今年冬天还得外出学习,让奈曼‘美都’西瓜和奈曼无籽西瓜一样名声在外。”于辉谋划着自己的奋斗目标。

    “这种瓜一年能种两茬,今年我还尝试在大田里种‘美都’西瓜,如果成功了,明年还能多种点。”


    近年来,东明镇注重产业结构调整,着重发展特色产业种植,西瓜产业已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今年,东明镇西瓜种植面积7000亩,产值预计能达到1.4亿元,西瓜产业带领群众走上了增收的“快车道”。

    2024-08-28
  • 绿水青山催热小山村“美丽经济”

    近年来,固阳县依托生态资源,不断丰富农村产业及业态,以“民宿+文旅”为切入点,让“美丽资源”变身“美丽产业”,使乡村振兴、文旅产业、生态保护同频共振,实现了百姓富裕,村庄靓丽的蜕变。

    依托村集体经济,当地打造了大英图等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村,建起大英图红色展厅、黄芪种植基地和大庙人家等休闲旅游观光基地,建成4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逐步形成了休闲采摘、农家乐、农畜产品初加工、种养殖为主的多种庭院经济模式。

    在整个运营中,银号镇大庙村委实行村集体与村民合作共赢。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统一管理运营民宿,村民提供配套服务,共同创办“大庙人家”农家乐,80%食材来源本村,既解决了农产品外出难问题,又增加了村民收入。

    2023年固阳县投资500万元新建民宿、升级配套设施,解决了困难户和返乡回村20多户村民就业。

    “整个暑期,入住我家民宿的游客每天都是络绎不绝。因为我们住在春坤山旅游景区山脚下,这儿空气清新,满眼绿色,能够让大家真切体验到大自然之美!”包头市固阳县银号镇刘三沟村的韩连枣说起来喜不自禁。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今依托秀美山川,当地的民宿产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村子正在变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

    2024-08-22
  • 山西襄垣农业特色产业尽显“科技范”:校地合作手机控棚

    立秋已过,走进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虒亭镇源生有机农林开发有限公司智慧设施农业园区香瓜种植大棚,瓜果的香甜混着泥土的清新扑面而来,沁人心脾。基地技术员杨立刚正在检查作物长势。

    只见他拿着手机,指尖在上面轻轻一点,就能实时查看到各个香瓜棚内的农事信息,棚内所有环境指数,包括温度、湿度、土壤酸碱值、光照等都会呈现在屏幕上……这一颗颗又甜又脆的香瓜背后,是该县深化校地合作,赋能带动农业发展的喜人成果。

    杨立刚说,原来管理大棚主要使用传统玻璃温度计,依靠人工抄表的方式监测湿度和温度,有时候凌晨也需要到大棚里记录数据。现在使用南开大学电光学院孙桂玲教授团队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功耗全天候无线农作物生长信息监测系统,省去很多麻烦。








    用一部手机就可以管理好大棚。霍卫星摄


    “用一部手机就可以管理好大棚,不管你在家还是在千里之外,通过手机上的APP就能随时查看数据。”杨立刚说,土壤渴不渴?蔬菜热不热?光照足不足?这些原本只能凭经验判断的事,有了现代科技的加持,如今尽在掌握。

    同样受益于这项信息监测系统的,还有王桥镇米坪村的樱桃种植和大棚种植。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郭爱斌告诉记者,自从用上这套系统后,通过手机就能看到大棚内温度、光照强度等实时情况,还能及时收到突发灾害的预警提示等,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

    据了解,2023年以来,南开大学电光学院在襄垣县建设了1个县级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分别在虒亭镇西底村、下良镇上良村、王桥镇米坪村、善福镇韩村建设分工作站。此举是襄垣县同南开大学开展校地联合、实现资源共享、共谋发展的标志性成果。

    其中,工作站多维度协调整合资源,通过承接南开大学“师生四同”实践队在乡村一线开展实践项目,重点开展智慧农业发展、区域环境规划与建设等方面工作,进一步提升县域农业产业品质,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在襄转化。








    南开大学电光学院在襄垣县建设了1个县级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霍卫星摄


    为更好地研发监测系统,南开大学电光学院孙桂玲教授团队多次到襄垣县开展实地调研。“只有走进田间地头才能发现真问题,了解农户在种植环节的痛点与实际需求,更好地迭代出在线监测系统服务当地民众。”

    经过多轮实地考察与反复论证,孙桂玲教授团队设计出一套完善的闭环现代化智慧农业建设方案,并将智能传感器网络与通信系统实验室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功耗全天候无线农作物生长信息监测系统无偿提供给当地农户使用,让智能化科技在泥土地里“大显身手”,带动当地草莓、樱桃和香菇等特色农业产业稳步发展。


    此外,师生们还在工作站开设“小课堂”,手把手教村民们使用设备,在手机上从多个维度查看和分析农作物生长环境信息。“看到我们的成果能给老乡们带来这么大的帮助,我特别开心。”团队成员、电光学院2023级电子信息类特色班本科生钟骐骏如是说。

    2024-08-19
  • 昌都贡觉:油菜花引八方游客

    “花田喜事,皆是浪漫,我们如此热爱油菜花”“我要画下这一片金色,就像把你的爱画在心底”“油菜花海,贡觉共赏”“以爱之名,只为在贡觉遇见你”……婺源的风吹到高原,西藏贡觉的油菜花开了,从7月下旬到8月下旬,油菜花是这片土地上最为绚烂的盛宴。

    贡觉县地处昌都市东部,是连接国道317、318的重要交通枢。贡觉油菜花海位于县城近郊,面积达60余亩,由人工种植,夏末秋初花海盛开,金秋时节收获油菜籽。

    近日,贡觉县在油菜花海布置了几十处打卡点,打造“花田喜事”浪漫主题,钩织动人心魄的高原画卷。据悉,“花田喜事”是2024年贡觉县阿旺绵羊文化商贸旅游宣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游人如织,只为一睹这高原之上的金色奇迹,有的拿起相机,试图捕捉每一刻的惊艳;有的则铺开画布,用色彩去描绘这份震撼心灵的美。孩子们在花海中追逐嬉戏,纯真的笑容比花朵还要灿烂,他们的笑声,是这片花海中最动听的旋律。


    “贡觉的油菜花,比婺源的更加坚韧,它们在高原的阳光下茁壮成长,绽放出不屈的生命力。”一位摄影爱好者感。

    2024-08-16
  • 呼伦贝尔:民俗游吸粉无数

    一间屋舍,三两友人,揽明月入怀,枕清风入梦。如今,田园休闲正成为旅游消费的新热点。在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民宿、家庭游和“访俄户”(访问俄罗斯族家庭的活动)便是诗与远方的全新载体。当地民宿产业从萌芽到发展,再到反哺旅游,一步步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出门在外,越来越多的游客住宿方式不再拘泥于酒店、宾馆,而是选择体验特色民宿。

    2005年“全国十大魅力名镇”评选活动,让位于额尔古纳河畔的蒙兀室韦苏木声名鹊起。蒙兀室韦苏木居民潘乐杰,2009年开始经营家庭游,开业第一年就收入5万多元。

    潘乐杰的家庭游越办越红火。“今年旅游旺季,我家每天接待游客一二百人,营业额日均都在一万元左右。游客大多来自北京、上海、广东、香港及周边省市。”潘乐杰说。毫无疑问,独具特色的民俗游已然吸粉无数。

    都说让疲惫不堪的身躯与心灵放松的最好方式,就是“回到自然”。眼下,恩和俄罗斯民族乡“老白家”的民宿,每天都在接待全国各地沉浸式、体验式旅游的游客。

    “老白”名叫缪志武,安徽人。多年前来到额尔古纳后,他就喜欢上了这里的蓝天、绿草和白桦林。用他的话说,在额尔古纳找到了从未有过的轻松和惬意。

    缪志武选择留在了额尔古纳,定居在恩和。依托这里的自然人文景观,他经营一家温馨的乡村民宿。如今,“老白家”的民宿走红网络,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

    “很多游客在网上看到我家的民宿图片和视频,提前打电话预订房间和餐饮,这几年客人络绎不绝。”缪志武说道,他非常注重顾客的住宿体验,想让游客在看风景的同时,能体验到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群山连绵,绿茵成锦,风光秀丽……额尔古纳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优良的空气质量,形成了一批批富有特色的家庭游、民宿等产业集群。其中,独具民族特色的“访俄户”体验游,是不少游客来额尔古纳的必选项目之一。

    走进喀秋莎俄罗斯族民俗体验馆,伴随着欢快的手风琴旋律,俄罗斯族女子唱着、跳着,热情地让游客品尝列巴,以独有的方式迎接远方的客人。

    喀秋莎“访俄户”的经营者董月莲,是土生土长的俄罗斯族。到今年,她的民俗体验馆已经营了8个年头。

    在董月莲家,游客们可以伴随着优美动听的俄罗斯民族乐曲,同主人一起跳欢快的俄罗斯族民间舞蹈,玩撞彩蛋、抢棍等俄罗斯族传统游戏,还可以品尝俄罗斯族传统美食。

    除常规体验活动外,喀秋莎俄罗斯族民俗体验馆还开设了俄语小课堂,教游客一些日常用的俄语,讲悠久的民族历史故事,在寓教于乐中让游客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在额尔古纳市,如今越来越多的“访俄户”与当地生态、文创、餐饮娱乐等资源融合,成为城乡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访俄户”为游客提供的,不仅是单纯的玩,更拓展了多元的消费场景,“访俄户+美食”“访俄户+研学”等业态为文旅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2024-08-15
  •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哈拉新村:民族风带动旅游火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走进乡村看振兴】

    “清水河边有歌声,我急急忙忙走过去……”悠扬欢快的歌声从排练室飘出,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哈拉新村的村民们身穿特色民族服饰,闻歌起舞。

    “看,这个动作是照镜子,手这样摆来摆去是表示开心……”哈拉新村舞蹈队领队李凤华边示范边讲解,“61岁了,做梦都没想过能有今天这样的好生活。”

    哈拉,达斡尔语意为“冰道”。哈拉村是一个有着300年历史的少数民族村落,村民70%为达斡尔族。1998年,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将哈拉村冲毁。在社会各界帮助下,村民建起新家园,此后更名为哈拉新村。

    “虽然住进新房,可日子还是紧巴巴。”李凤华家里有两亩多地,加上在周边打点零工,一年也就七八千元。“那会儿,一听村里有来卖冰棍的,怕孩子要,就赶紧拽进屋。母鸡下蛋舍不得吃,攒十个八个就卖,补贴家用。”

    由于地少人多、收入渠道单一等原因,2013年哈拉新村被认定为贫困村。

    “村里517户1061人,总共才3100多亩地,人均两亩半地,大多时候还是靠天吃饭,怎么用力干,收入还是增长慢。”哈拉新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多雪英接过话茬,“要不是党和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好政策,咱还得待在穷窝子里。”

    据了解,近年来,依托民族特色和生态资源,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将哈拉新村列为全区重点打造的旅游品牌,累计投入两亿元建设游客接待中心、民居民宿、栈道等基础设施,每年举办达斡尔族盛大的传统节日“库木勒”节,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大力扶持发展乡村旅游。

    不过,发展乡村旅游对当地村民来说还很陌生。“咱这农村有啥好看的?能有人来?”有的村民听了直撇嘴。

    “自己人待习惯了,外面人觉得新鲜。村东头挨着嫩江,还有一片美丽的草原,从市区开车也就20多分钟,现在大家都愿意到乡村来过周末。有条件的,还可以把房子拾掇拾掇,开个饭店、民宿。”村民议事会上,多雪英卖力动员。但村民还是有些顾虑:“怕不行,赔钱咋整。”

    村民有疑虑,村“两委”干部先带头干。多雪英还记得第一次接待游客,自己任解说员,村党支部委员当厨师,村民代表备菜,村会计是采购员,就这样开了张。慢慢地,越来越多的游客被哈拉新村浓郁的达斡尔民族风情所吸引。

    2023年,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政府投资建设哈拉新村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景区,引进阿木勒风情酒店项目和力汇乐园项目。营地咖啡、无动力游乐设施、农业观光体验……丰富的休闲娱乐业态不断满足游客多元旅游需求。

    “几乎每天都满客,需要提前预约才能订到位置。”一家营地咖啡负责人高檬说,在这里,三五好友,赏美景、品咖啡,尽情享受恬静的乡村生活。

    穿行于哈拉新村街道,路面平整干净,道路两旁新栽的树苗正茁壮生长。在今年第六届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哈拉新村成为参观点之一。大会筹备阶段,政府投资700多万元用于哈拉新村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包括路面翻新、房屋粉刷、环境整治等。

    这两年村里旅游越来越红火,村民们一个接一个地开起民宿。村民康淑珍家中,墙上贴着喜庆的年画,窗台上四季海棠、天竺葵、芙蓉开得正艳,炕面一尘不染,一个用了几十年的老式炕柜见证了村子的新变化。

    “前些年开过民宿,生意也挺不错,后来老伴生病,顾不上了。老伴去世后,儿子儿媳出门打工,房子一直空着,今年我跟多书记报名接着做民宿。”如果不说,很难看出康淑珍已76岁。打扫屋子、收拾菜园,她干起活儿来一点不含糊,柳蒿芽汤、稷子米饭、荞麦面条、手把羊肉……达斡尔族拿手菜也不在话下。“生意好的话,想让儿子儿媳回家来一起干。”康淑珍爽朗一笑。

    不仅康淑珍,除了原有十多家村民开民宿外,今年又有四十多户村民踊跃报名。

    据了解,本届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期间,村里接待游客34.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50万元。“村民们吃上‘旅游饭’,心里乐开了花。接下来,我们将按照‘托管经营+租金分红’的发展思路,继续盘活闲置房屋,开发更多民宿和餐饮,带动周边村民增加收入。”采访中,多雪英的电话不断,有公司找她合作洽谈,有旅行团预定行程……

    “哈拉新村是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欢迎大家闲暇时间来做客……”傍晚,忙完一天工作的多雪英,又开始在直播间与粉丝互动,宣传哈拉新村。

    “未来计划在村口空地新建一处大型停车场,缓解旅游高峰期停车压力……我们对哈拉新村未来发展信心十足呢。”多雪英指着远处空地,坚定地说。

    2024-08-14
  • 鄂托克前旗 生态持续向好

    初秋时节,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绿意盎然。该镇地处毛乌素沙地腹部,境内共有裸露沙地20余万亩,是毛乌素沙地歼灭战的主阵地。近年来,敖勒召其镇坚持以生态保护之“能”,托举绿色发展之“势”,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如今,敖勒召其镇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3%以上,PM2.5常年维持在22ug/m3,城镇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7.5%和42.1%。

    2024-08-14
  • 金融加力支持乡村全面振兴

    央行等五部门联合发布通知——






    金融加力支持乡村全面振兴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源头活水”,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强金融支持乡村全面振兴专项行动的通知》。专家表示,通过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信贷政策指导,建立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有利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近年来,央行持续优化金融政策顶层设计,通过调整优化金融帮扶政策、做好与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的有效衔接等一系列举措,强化乡村振兴领域金融要素保障。此次发布的《通知》提出实施五大专项行动,即金融保障粮食安全专项行动、巩固拓展金融帮扶成效专项行动、金融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专项行动、金融支持乡村建设专项行动和金融赋能乡村治理专项行动。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庞溟表示,央行坚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结构、价格引导功能,为推进乡村振兴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在结构层面,央行通过再贷款、再贴现、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激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不断调整优化工具措施和政策额度,更好发挥牵引带动作用。去年以来,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2500亿元,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各0.25个百分点。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并将实施期限延长至2024年末。”庞溟说。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央行累计向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提供激励资金554亿元,支持其增加普惠小微贷款3.3万亿元;截至5月末,全国支农、支小再贷款余额分别为6718亿元、16803亿元,再贴现余额为5931亿元。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建议,应继续加大再贷款再贴现、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乡村振兴信贷投放。支持金融机构发行“三农”、小微、绿色金融债券,拓宽可贷资金渠道。保持脱贫地区信贷投放力度不减。更好发挥金融与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工作合力,有效分担金融机构涉农信贷风险,形成可持续的金融支持长效机制。


    据悉,下一步,央行将持续加强与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的沟通合作,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及时总结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做法成效,强化统计监测与考核评估,推动五大行动落实落细,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与水平,助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2024-08-09
  • 和美乡村入画来

    7月28日,记者来到通辽市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庙屯村,篱笆院、土坯房、辘轳井……几十年前北方乡村的场景和随处可见的老物件儿赫然眼前。村党支部书记李巴图说:“这就是原来村子的旧址,我们把它保护起来,变成了如今的庙屯民俗村。”

    2016年以前,庙屯村的村民就生活在这些土坯房中,那时的庙屯村是人均年收入仅有4000元的贫穷村。2016年,庙屯村实施生态移民整体搬迁,在原址西侧建立了新村,并将除“危土房”之外的17座土房予以保留,形成村落旧址。2017年,庙屯村成立民俗休闲旅游公司,83户村民以土地入股,享受分红,公司成立后每年能吸引6万多名游客前来观光“打卡”,村民人均年收入也从4000元增长至13000元。

    “我们家把土地都流转给旅游公司,年底分红,我们两口子在民俗村打工,一年下来也能赚不少钱,很知足也很幸福。”村民玉枝说。

    与旧址一路之隔,却是另一番景象,一排排红顶白墙的民房错落有致,村道干净整洁。74岁的李秀琴老人如今生活在宽敞明亮的房子里,她感触颇深:“原来的房子啥都没有,冬天还漏风,现在的新区有自来水、太阳能,冬天还有暖气,屋里特别暖和,生活真是越来越好了!”

    “新村用新的理念进行建设,尽量缩小新型农村与城市生活的差距,全村实现了水电气网路的全覆盖,全面展现了农村新风貌。”近十年里,李巴图带领着村民过上了好日子,他感慨,旧村新村只有一道之隔,却是两重世界,它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村民生活的巨变。

    2018年,庙屯村被列为国家级“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示范村,自治区级“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示范村,2020年获得“全国重点乡村旅游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如今,这样的村美民富产业兴旺的和美新村已在通辽大地遍地开花。

    走进科尔沁区清河镇西姜村,智慧设施农业园区里的指挥中心大屏幕上正滚动播放着每个大棚的实时情况。“我们这个智能管理系统,能够实现水肥一体化灌溉、农作物病虫害预警监测、农作物农药残留检测、农产品质量追溯,初步实现产品种植生产全过程数字可视化。”清河镇镇长李岩介绍。

    临近中午,香瓜大棚内的温度升高,种植户张勇掏出手机,看到温度警示,立即点击屏幕,大棚内的卷膜自动卷起通风,温度很快降了下来。“有了这个智能管理系统,温度、湿度、光照度等按标准化调整,让农产品始终在适宜的环境下生长,长出来的香瓜又大又甜,很受欢迎。”

    张勇承包了村集体的23个大棚,“过去我种露地香瓜,不仅靠天吃饭,浇水、施肥成本还高,现在用上智能管理系统,水肥一体控制,节水节肥、高效增产,一年能种3茬香瓜,一个大棚能产6000斤左右,收入很可观。”张勇高兴地说。


    据了解,西姜村智慧设施农业园区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西姜村以科技为支撑,重点发展香瓜、鲜食西红柿等果蔬,2023年智慧设施农业园区农产品总产量1500吨、总产值能达到3500余万元,盛果期还能带动100多个村民就业。”西姜村副主任马生说。

    2024-08-08
  • 做好“土特产”文章开拓乡村致富路

    近年来,托克托县以乡土特色为依托,深入挖掘优势资源禀赋,立足“土”、突出“特”、培优“产”,通过做好“土特产”文章,不断激发特色产业新动能,带动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把更多收益留给农民,拓宽农民致富增收渠道。

    一方水土产一方物,千差万别的气候、土壤、水源和文化孕育着独特的物产,做好“土”字文章,要依托本地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托克托县位于北纬40度黄金种植带,同时地处黄河中上游分界线,特殊的地理环境让农业发展拥有天然的优势,土壤肥沃、灌溉便捷、光照充足,使得作物种类丰富,在此基础上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目前,托克托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12.47万亩,其中,玉米、高粱、马铃薯等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7.52万亩;葵花、糖料等经济作物面积11.77万亩;苜蓿、燕麦等其他农作物面积3.18万亩。








    托克托县红辣椒


    以打造独特品牌为契机,做好“特”字文章,要突出地域特点,依托本地地理位置、交通等优势,加快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努力把好资源转化为好品质,好品质升级为好品牌,打造出一批特色鲜明、质量过硬、具有强劲竞争力的农业品牌。托克托县瞄准黄河一溜湾潜在发展优势,引导坐落此处的郝家窑、东营子、皮条沟等村,大力发展托克托辣椒、葡萄等特色产业,提升农作物品牌影响力,把独具特色变为乡村特色产业链发展的着力点。为形成规模化种植,皮条沟村党支部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组织成立合作社保障农产品的生产销售服务,截至目前,已有社员380多户,生产的辣椒销往全国各地;而发展葡萄种植的郝家窑村,经过不断改良升级品种,现全村葡萄种植面积达1500亩,年均葡萄产量达3000多吨,年创收达5000多万元。

    寻求产业融合大方向,盘活乡村新业态,做好“产”字文章,要实现发展产品到产业的转变,必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动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神泉生态旅游景区、郝家窑葡萄园、黄河麦野谷等,不断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游玩,加快了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转变。同时,从加强农产品加工、包装、仓储、物流、营销上下功夫,延长产品产业链,围绕瑞沃酒庄产业融合发展优势,结合本地葡萄种植,拓展葡萄酒业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把土特产做大做优做强,不断打造一批彰显地域特色、承载乡村文化的乡村产业。


    下一步,托克托县将立足三要素,从本土出发,彰显特色,形成产业,不断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利用互联网平台直播带货形式,开启农业电商新模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照亮农民致富路,绘就乡村振兴新蓝图。

    2024-08-07

  • 首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