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永续传承:新时代延安精神的现代化表达
 来源:名城早报  更新时间:2025-05-14
本报记者   张小海   实习记者   曹雪雷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宝塔山的青砖上,延安革命纪念馆前的广场已迎来首批参观者。这座黄土高原上的城市,正以崭新的姿态向世界展示:红色文化不是尘封的历史记忆,而是涌动在新时代脉搏中的精神力量。

  革命圣地的当代叙事

  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旧址,来自杭州的研学团队正通过VR设备"穿越"到1945年的中共七大现场。"以往只能在课本上看到的场景,现在能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温度。"带队教师李敏告诉记者。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数据显示,仅2023年全市红色景区接待游客就突破2560万人次,其中35岁以下群体占比达62%,数字化展陈使革命文物"开口说话",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




  精神谱系的创新传承

  夜幕下的延安大剧院,沉浸式歌舞剧《延安十三年》正在上演。舞台机械与全息投影技术重现了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的历史场景,当"风在吼,马在叫"的旋律响起,00后观众张悦眼含热泪:"终于理解爷爷为什么总说延安精神刻在骨子里。"这种艺术化转译正在形成文化新IP,仅2023年上半年就推出红色主题文创产品127种,销售额突破800万元。




  初心使命的时代答卷

  在枣园革命旧址,讲解员白婷婷创新开发了"沉浸式党课",带领学员模拟当年大生产运动。"我们要做新时代的张思德。"参与培训的选调生王浩在民情日记中写道。这种体验式教育已覆盖全国28个省市的党员干部培训,延安干部学院近三年累计开发42门红色精品课程,将精神传承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方法论。




  走在延河岸边,5G智慧导览系统正为游客讲述每块砖瓦的故事,数字技术让红色记忆焕发新生;特色民宿里,剪纸艺人李福爱将红五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非遗技艺诉说时代心声。从"革命红"到"发展红",延安用13年艰苦岁月孕育的精神火种,正在数字经济时代迸发出新的生机。当"延安作风"遇见"深圳速度",当"南泥湾精神"碰撞"元宇宙概念",这座精神之城证明:真正的红色文化,永远生长在时代的土壤里。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130680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