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小海 实习记者 曹雪雷
清晨八点的汾河西岸,山西博物院门前已排起蜿蜒长队。这座承载着三晋大地五千年文明密码的文化殿堂,正以全新的姿态迎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求知目光。2024年接待量突破324万人次的数字背后,不仅是人们对历史文化的热忱,更折射出一座百年老馆与时俱进的创新智慧。
建筑之魂:传统与现代的时空对话
晨光中,青铜鼎造型的主体建筑巍然矗立,斗拱层叠的挑檐如凤凰展翅。这座曾斩获"鲁班奖"的现代建筑,巧妙化用"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营造法式,让《诗经》中的意境穿越三千年跃然眼前。当游客穿过9米高的青铜大门,光影流转间仿佛步入时光隧道——混凝土结构与青铜纹饰的碰撞,玻璃幕墙与陶器碎片的呼应,处处彰显着设计者对"让文物活起来"的深刻理解。
文明之光:65万件文物的立体叙事
在12个专题展厅中,"晋魂"基本陈列堪称一部立体的山西通史。从180万年前的西侯度火种,到春秋战国的青铜重器,从北朝壁画的胡风汉韵,到明清晋商的万里茶道,1238组首次亮相的文物构建起完整的文明谱系。商代鸮卣萌态可掬的造型引发年轻人拍照打卡,北魏漆画屏风上"烈女救父"的故事通过全息投影生动再现,明代水陆画中的28星宿化作穹顶星空——当沉默的文物开始"说话",历史便不再是教科书上的铅字。
科技赋魂:让文物走出玻璃展柜
在数字化体验区,游客正手持平板电脑"修复"着永乐宫壁画。通过增强现实技术,碎裂的泥块在虚拟空间重组,失落的色彩在指尖重现。这种"可参与的文物保护"理念,让年轻父母带着孩子共同完成瓷器拼接,让白发老者为壁画填色时重拾画笔。更令人称奇的是,借助3D打印技术,原本深藏库房的元代木构建筑模型得以化身文创积木,让应县木塔的榫卯智慧走进千家万户。
匠心守护:在修复中对话古今
文物修复室里,90后修复师李媛正用显微仪器观察着唐代壁画的矿物颜料。在她手中,X射线荧光光谱仪与传统"全色法"完美融合,既保留了古法工艺的细腻笔触,又注入了科技检测的精准判断。这种"古今对话"的修复哲学,让山西博物院在近三年成功复原了7座北朝墓葬的整体空间结构,其中金代砖雕墓的沉浸式展陈更引发网络热议——当观众走进1:1复原的墓室,触摸的不再是死亡的气息,而是永恒的艺术生命力。
文化出海:让晋魂激荡世界
夜幕降临,博物院文创商店依旧人头攒动。以晋侯鸟尊为原型设计的智能台灯,正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发往海外;融合永乐宫壁画元素的时装秀场视频,在社交媒体获得百万点击。更令人振奋的是,"山西文物巡展"五年间走过18个国家,北魏漆画中的联珠纹与波斯地毯相遇在卢浮宫展厅,明代水陆画与教堂湿壁画对话于大都会博物馆——当文化自信化作具体可感的文明对话,五千年文明正绽放出新的光彩。
站在建馆106年的历史节点,山西博物院用一组数据诠释着文化传承的当代价值:32.6%的观众为"Z世代"群体,社教活动年均举办487场,文物数字化率达到78%。这里不再只是存放历史的仓库,而是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枢纽。当最后一批观众带着"晋魂"盲盒走出展馆,星空下的青铜鼎依然静静伫立,见证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传承密码。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