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头琴音乐会亮相石家庄大剧院

    12月3日、12月4日,内蒙古艺术剧院民族乐团带来的马头琴音乐会亮相石家庄大剧院。

    音乐会以传统马头琴演奏为基础,融合了火不思、呼麦等特色乐器及表演方法,并在演出曲目上大胆创新,将马头琴与流行乐、古典乐、民族乐等多样音乐种类融合,展现着北疆文化的蓬勃生命力。

    演出中,《牧歌》《草原风韵祝福曲》等马头琴经典曲目,带领观众领略草原的辽阔宽广;《安和桥》《权力的游戏》主题曲等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曲目,通过马头琴奏出独特韵味;火不思轻快奏响的《土耳其进行曲》、独具风情的维吾尔族民歌《送你一支玫瑰花》、大气磅礴的《万马奔腾》……一首首曲目将现场氛围拉到顶点,观众掌声、喝彩声不绝于耳。河北石家庄观众张敏说:“我从来没有听过这么好听的马头琴,还近距离听到了非常熟悉的《鸿雁》,确实非常震撼。”


    据了解,当前马头琴音乐会正在全国巡演,接下来,巡演将在全国10余个城市进行,让内蒙古的声音传得更远,助力北疆文化走出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蒙古艺术剧院民族乐团马头琴演奏员李阿民说:“希望通过马头琴声,可以向各地观众传递内蒙古的辽阔、美好、美丽。”

    2024-12-05
  • “多彩北疆 康巴什印象”走进榆林

    11月29日,北疆文化神州行——“多彩北疆康巴什印象”走进榆林文化宣传活动在陕西省榆林市举行。

    本次活动依托“北疆文化神州行”的品牌影响力,旨在通过文艺展演、非遗文化体验及城市推介等多种形式,向榆林市民全面展示康巴什区独特的北疆文化魅力以及发展成果,推动两地共建宣传文化交流友好城市,促进两地文化、旅游等多领域协同发展。

    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演出在开场舞蹈《鄂尔多斯舞》中拉开帷幕。乌兰牧骑演员们昂扬起舞,灵动的舞姿与欢快的节奏瞬间点燃了现场气氛,引来阵阵掌声。现场马头琴旋律悠扬、舞蹈热情奔放,男声独唱、二重唱、器乐重奏等多个精彩节目为观众献上一场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

    榆林市榆阳区市民王艳告诉记者:“通过观看这次北疆文化神州行的演出,我感受到康巴什是一座非常有活力的城市。希望能去那里观光旅游,进一步了解魅力康巴什。”

    康巴什区乌兰牧骑演员们用歌声传递着北疆儿女对党对祖国的热爱,用舞蹈演绎着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彩的北疆文化画卷,让观众沉浸其中,充分感受乌兰牧骑的艺术表现力和强大感染力。

    康巴什区乌兰牧骑队员刘波说:“作为一名乌兰牧骑队员,我希望通过文艺精品为祖国、为人民、为时代放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此次来到榆林市,是我们以实际行动践行新的使命,希望北疆文化发展得更广更远。”

    活动现场还设置了摄影展、剪纸展、非遗展示互动体验区、文创产品集市等颇具北疆特色的展区,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观赏。在美食品鉴区,游客争相品尝烤全羊、手把肉、奶茶等康巴什区代表性美食,并纷纷竖起大拇指。在剪纸、掐丝珐琅等非遗体验区,市民游客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认真学习了非遗技艺,亲身体验到北疆文化的精妙与独特。

    活动现场,康巴什区委宣传部与榆林市榆阳区委宣传部共同签订了“康”城有约“榆”你相聚共建宣传文化交流城市合作协议。未来,双方将秉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作共进原则,在媒体互往、文化交融、资源互享、人才互通等多方面展开深入合作。


    “康巴什区响应自治区党委的号召,借助北疆文化神州行活动,通过‘走出去’的方式,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康巴什,积极扩大北疆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康巴什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符瑶说,康巴什区将继续依托北疆文化神州行等活动品牌,加强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为打造更具特色的北疆文化品牌、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4-12-02
  • 相约呼伦贝尔 共享冰雪盛宴

    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让呼伦贝尔深陷冬的浪漫怀抱。

    广袤的草原披上了一袭洁白的华服,化身为浩瀚无垠的冰雪仙境,等待着八方宾客来一场关于冬日秘境的探索之旅,赴一场如梦似幻的冰雪之约。

    周周都有活动月月都有热点

    热气腾腾的雪地大火锅香飘四溢,引来众多游客大快朵颐;热闹非凡的演出嗨翻全场,游客们在冰天雪地中激情蹦迪、尽情狂欢;热血沸腾的雪地越野惊险刺激,让越野爱好者尽享雪上的速度与激情……

    11月7日,“歌游内蒙古·欢乐冰雪季”2024—2025内蒙古自治区冬季旅游暨呼伦贝尔冰雪旅游季在牙克石市凤凰山景区盛大启动,正式打响今冬内蒙古冬季旅游“第一枪”,拉开呼伦贝尔冰雪旅游季大幕。

    这个冬天,在呼伦贝尔,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冰雪旅游活动纷至沓来,一系列丰富多元的旅游业态竞相涌现,一系列趣味十足的新奇玩法新鲜出炉。

    11月8日,第十一届中国冷极节在根河市的中国冷极村启动。一起扭秧歌、制作糖葫芦、剪窗花,沉浸式参与“在中国冷极天天过大年”民俗活动;去看看刚刚来到这里“旅居”的4只南极企鹅,和新晋“顶流”们合影留念;一起去森林集市上逛逛,将各类林区特色产品带回家……来自各地的游客们,都在这里充分感受到了“中国冷极”的独特魅力。

    11月9日,银装素裹的敖鲁古雅使鹿部落景区里,一场盛大的森林童话婚礼热闹开场。几只可爱的驯鹿拉着红色雪橇载来满满的礼物,身穿亮丽民族服饰的20对新人在鄂温克族长者的见证下,按照传统仪式交换信物、许下诺言……一场仪式感满满的梦幻婚礼,不仅是一场视听游玩盛宴,更让广大游客更加深入地体验到了当地特色民族风情。

    11月10日,在扎兰屯金龙山滑雪场,扎兰屯冰雪嘉年华活动吸引众多滑雪爱好者及游客走进纯洁的冰雪世界,脚踏雪板从雪道上飞驰而下,打一场酣畅淋漓的雪仗,来一次新鲜好玩儿的雪上龙舟体验……游客们乐享玩冰戏雪的美好时光,欢声笑语在冰天雪地间不断回荡。

    今年冬天,呼伦贝尔市推出歌游内蒙古·天天冰雪那达慕、呼伦贝尔大草原·冬季英雄会、冰雪伊萨仁民俗体验等45项重点文旅活动,“嬉冰驭雪穿越兴安”之旅等4条精品冰雪旅游线路,敖鲁古雅森林童话婚礼、中国冷极极地体验、额尔古纳界河冰钓、凤凰山越野穿越等16项创新旅游产品,全力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爆点”。

    来自广东的游客陈女士激动地说:“这是我第一次来呼伦贝尔,参与了有趣的冰雪项目,体验了民俗活动,品尝了特色美食,下次还来!”

    引客待客宠客暖心贴心服务

    今年冬天,呼伦贝尔市40家旅游景区、6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开门营业,域内宾馆酒店备有4.6万间房、10万余张床位,静候八方宾客共赴冰雪之约。

    在额尔古纳市,额尔古纳湿地景区推出景区门票3.1折优惠,白桦林景区门票6折优惠;在根河市,敖鲁古雅使鹿部落景区推出5.5折门票优惠;在扎赉诺尔区,呼伦湖景区实行门票8折优惠……呼伦贝尔市的诸多景区推出冬季限定优惠政策,拿出满满诚意吸引游客。

    近日,呼伦贝尔机场新开通了至武汉、长沙及阿拉善的航班。为进一步方便广大旅客出行,呼伦贝尔机场紧盯冬航季航班换季,对接航空公司尽早开舱销售,提高航班执行率,不断优化航班时刻结构,提高航线运营品质。

    呼伦贝尔市文旅、体育、商务、交通、民航等部门共同拿出切实举措,打造“有呼必应”呼伦贝尔品牌,出台《呼伦贝尔“宠客”十项举措》,保证驾驶“首违免罚”、明码实价无欺、全域便捷如厕、场馆延时开放、景区多重优惠、信息一键查询、投诉“有呼必应”、优先行驶停车、应急服务保障、志愿服务暖心,全力保障广大游客在呼伦贝尔全行程“放心游”。

    进入微信小程序“指尖上的呼伦贝尔”,点击“AI助手”,可以向文旅数字人“呼伦”和“贝尔”提问;点击“行程定制”,可以根据需求智能定制游玩行程;点击“活动日历”,可以了解到全市各地举办的各类活动资讯……

    呼伦贝尔市积极探索数字赋能旅游新途径,启动实施数字文旅项目,推出“指尖上的呼伦贝尔”小程序,实现全市A级景区、文博场馆人流统计数据展示,AI智能解答关于呼伦贝尔市“吃、住、行、游、购、娱”的信息资讯,满足游客游前、游中、游后的全过程旅游服务需求,让游客的旅途更加舒心、安心、放心。

    来自江苏的一名游客说:“冬天的呼伦贝尔就像一个童话世界,这里不仅有壮美的景色,旅游服务也非常贴心暖心,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呼伦贝尔的热情好客。”

    冷资源热起来寒冬变成“燃”冬

    前不久,好消息传来,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第十一届全国大众冰雪季启动仪式落户呼伦贝尔,将于今年11月底启幕。

    以此为契机,呼伦贝尔市将倾力打造国内首座城市越野滑雪公园,将在海拉尔、扎兰屯、牙克石和额尔古纳等地举办群众滑雪嘉年华、冰雪那达慕、国际国内竞技和群众体育赛事活动30余场,并将开展国产冰雪装备展示销售等活动。

    今年冬天,呼伦贝尔市还将以“体育+歌游内蒙古”的形式,推出中国汽车短道拉力(冰雪)锦标赛、中国杯速度滑冰精英联赛、中俄蒙冬泳邀请赛、冷极马拉松等重要品牌赛事,汇聚全市各地冰雪特色,呈现呼伦贝尔冬季旅游的多样魅力。

    为深入践行“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力打造“歌游内蒙古”品牌,呼伦贝尔市借助得天独厚的寒地冰雪资源,紧紧抓住“打好打响自治区冬季旅游第一枪”契机,大力培育发展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旅游,打造“歌游内蒙古·呼伦贝尔大雪原音乐季”“呼伦贝尔大草原·冬季英雄会”和“冰雪那达慕”3项核心IP,着力将呼伦贝尔的“冷资源”转化为“热产业”,进一步提升冬季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呼伦贝尔市成立了冰雪职业教育市域产教融联合体,将通过全方位整合冰雪产教资源,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探索、总结和创新冰雪人才培养模式,将呼伦贝尔市的冰雪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中国冰雪之都”牙克石市以高质量、高标准开展今冬汽车测试系列活动为契机,全力打造“冰雪文旅+汽车测试”新业态,大力开展高寒环境机动车性能检验检测,让“冷资源”持续迸发“热效能”。


    壮美的冬日风光已上线,丰盛的文旅“大餐”已备好,暖心的旅游服务已就绪,这个冬天,呼伦贝尔正以昂扬的姿态、如火的热情,期待着八方来客共赴冰雪之约,感受呼伦贝尔的火热激情与无限乐趣。

    2024-11-28
  • 内蒙古:呼伦贝尔冰雪旅游季盛大启幕

    近日,“歌游内蒙古、欢乐冰雪季”2024-2025内蒙古自治区冬季旅游暨呼伦贝尔冰雪旅游季在中国冰雪之都牙克石市凤凰山启动。活动现场设置了雪地马术骑行、雪地大火锅、锦星美食街、冰上卡丁车、蓝莓酒店美食品鉴、十二生肖雪雕观赏等活动供游客体验。当天还举行了“凤凰山秘境穿越”越野车发车仪式。同时,在活动现场一旁的凤凰山滑雪场正式开板。蓝天、白雪、红气球把凤凰山装扮得绚丽多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汇聚于此,感受北疆的冬日热情。










    制片人:马宝军

    策划:张青杜屹然

    统筹:汪峰陶玲君

    编导:汪峰

    报道员:国立友徐继岩张宝祺纪明言

    新媒体编辑:陶玲君黄传莉

    供稿来源:牙克石市融媒体中心


    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出品

    2024-11-14
  • 内蒙古冬季旅游暨呼伦贝尔冰雪旅游季火热开启

    “越冷越热情,敞开了胸怀迎宾朋,越冷越热情,冰雪如梦快乐如风……”11月7日,牙克石市凤凰山景区内热闹非凡,“歌游内蒙古·欢乐冰雪季”2024—2025内蒙古自治区冬季旅游暨呼伦贝尔冰雪旅游季在这里盛大开幕,正式打响2024年内蒙古冬季旅游“第一枪”。

    零下的气温,挡不住如火的热情。以“歌游内蒙古”和“北疆文化”为主题的文艺演出燃动全场,一首《内蒙古等你来》,向全国游客发出盛情邀约。

    身着节日盛装的运动员脚踏雪板,护卫着鲜艳的五星红旗从雪道上飞驰而下,滑雪方阵紧随其后,带来精彩的滑雪表演。这是今冬内蒙古开雪滑板首秀,更是内蒙古冰雪旅游的激情开篇。

    150台越野车鸣笛出发,在长达103公里的冰雪越野穿越赛道上尽情驰骋;英姿飒爽的骑手组成骑马方阵,吸引众多游客体验雪地野骑;约500米长的冰上卡丁车跑道,为游客提供自由漂移的新奇体验;雪道上,游客们争相体验雪地摩托,享受雪上的速度与激情。

    置身于晶莹剔透的冰屋中,品尝林区特色“缸子肉”;热气腾腾的雪地大火锅香飘四溢,引来众多游客大快朵颐;十二生肖和上古神兽雪雕栩栩如生,引得许多游客拍照打卡;展销区的产品丰富多样,游客们纷纷将喜爱的文创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带回家……丰富多元的业态,让游客们玩得开心、吃得安心、逛得舒心。

    夜幕降临,温度降至更低,游客热情不减。嗨歌演出嗨翻全场,游客们在冰天雪地中激情蹦迪,手拉手围绕篝火尽情摇摆,尽享一场雪中狂欢。五彩斑斓的灯光秀如梦似幻,一场盛大的烟花秀更是让每一位观众充分感受到冰雪世界的梦幻与浪漫。

    游客曲女士激动地说:“恰逢立冬,我们一家人来到凤凰山游玩,这里能滑雪、能购物,还能品尝特色美食,真的很好玩儿!”

    据介绍,今年冬季,呼伦贝尔市将重点举办45项冰雪旅游品牌活动,开发10大冰雪创新产品,打造4条冰雪旅游精品线路,努力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爆点”。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从2024年11月至2025年3月,全区将分三批推出特色冬季旅游产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贴心周到的服务,让游客在冰雪世界中体验内蒙古的独特魅力,使内蒙古冬季旅游“热起来”“火起来”,真正让“冷资源”变成“热产业”。

    2024-11-08
  • 实地探访宜昌龙泉古镇:游客点赞古韵今风,共绘文旅新画卷

    近日,本报记者走进了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的龙泉古镇,这座承载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旅游活力的古镇,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古镇内古色古香的建筑群落与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动人的春日画卷。










    一踏入古镇,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青石板路两旁,古朴的店铺林立,售卖着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和地道小吃,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香气,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细细品味这份宁静与古朴。记者沿着石板路缓缓前行,不时可见游客们或驻足观赏,或拍照留念,脸上洋溢着满足与愉悦的笑容。

    在古镇的核心区域,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游客,听取他们对龙泉古镇游玩体验的真实感受。来自武汉的刘女士兴奋地表示:“早就听说龙泉古镇风景如画,文化底蕴深厚,今天亲眼所见,果然名不虚传。这里的古建筑保存得非常好,仿佛能让人瞬间回到古代,而且小吃也特别美味,尤其是那个手工豆腐,简直让人回味无穷。”


    来自湖南的张先生则对古镇的民俗文化活动赞不绝口:“我们刚好赶上了一场传统的茶艺表演,茶艺师们的手法娴熟,讲解生动,让我对茶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样的体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是很难得的。”除了对古镇本身的赞美,不少游客还提到了古镇在保护与开发方面的平衡。“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又不失现代旅游的便利,龙泉古镇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李先生如是说。










    据了解,龙泉古镇近年来致力于打造集文化传承、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通过修缮古建筑、挖掘地方文化、举办特色节庆活动等方式,不断提升游客的游览体验。同时,古镇还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让游客在享受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赐。

    随着夜幕降临,古镇又换上了另一副迷人的面貌。灯火阑珊中,古镇更显古朴与温馨。记者在此结束了一天的探访,心中充满了对龙泉古镇未来发展的美好期许。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座充满魅力的古镇将会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共同书写文旅融合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4-10-22
  • 勇攀泰山之巅:黄金周挑战极限,体验云海日出的壮阔之旅

    在黄金周期间,泰山以其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挑战自我,体验登高望远的乐趣。泰山之行不仅是一场体力的考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泰山的险峻是出了名的,尤其是十八盘,以其陡峭的石阶和狭窄的通道著称,游客们必须紧握铁链,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登,才能真正体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登山者们纷纷表示,泰山的攀登过程充满了挑战,每一步都考验着他们的体力和意志,但当他们站在山顶,俯瞰云海和日出时,所有的疲惫都化为了满足和喜悦。

    游客张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说:“泰山的景色真的很美,但是爬起来确实很累,尤其是十八盘那段,感觉每一步都很艰难,但是当我终于爬上去,看到那壮观的日出时,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另一位游客李先生则表示:“我是第一次来泰山,之前只是听说它很难爬,现在亲自体验了,才知道这不仅仅是一种体力上的挑战,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泰山的险峻不仅体现在登山的难度上,还体现在其独特的地质构造上。泰山的岩石经过亿万年的风化作用,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形状,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泰山的气候多变,山顶和山脚的温差很大,这也给登山者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尽管泰山的攀登过程充满了挑战,但是游客们的热情并未因此而减退。相反,正是这种挑战性,使得泰山之旅变得更加难忘和有意义。许多游客表示,他们愿意再次挑战泰山,体验那种征服自然、超越自我的感觉。

    泰山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成为了黄金周期间游客们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尽管山势险峻,攀登困难,但正是这种挑战,让游客们在旅途中收获了难忘的经历和深刻的感悟。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4-10-17
  • 广西桂林漓江新韵:山水的绿色交响

    桂林,这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的城市,以其漓江风景名胜区的山水美景闻名遐迩。近日,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再次成为游客们争相探访的热点。










    漓江,这条蜿蜒流淌的江水,见证了桂林的发展与变迁。它不仅是桂林的母亲河,更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所在。近年来,桂林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对漓江进行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使得漓江的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再现了“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的诗意景象。


    在漓江的保护与开发中,桂林市注重生态与旅游的和谐共生。通过实施漓江岸线修复、关停采石场、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等措施,漓江的自然景观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提升。同时,桂林市还推出了多种旅游项目,如游船游览、竹筏漂流、徒步探险等,让游客能够从不同角度感受漓江的魅力。










    此外,桂林市还致力于打造高品质的旅游体验。新投入使用的三星级游船,以其高舒适度和高配置的服务,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游览选择。而五星级豪华游船的下水试航,更是填补了漓江上无五星级豪华游船的历史空白,标志着桂林旅游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在采访中,桂林市旅游局相关人员表示:“我们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保护好漓江这一自然瑰宝,同时也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和舒适的旅游体验。”随着桂林市对漓江风景名胜区的不断投入和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漓江将更加美丽,成为更多游客心中的理想目的地。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4-10-11
  • 一颗星星穿越的时间

    一颗星星穿越的时间






    ——内蒙古参与见证中国航天事业七十五年发展奇迹


    一颗星星穿越的时间有多久,内蒙古这片土地或许可以作出回答。

    2024年10月1日,新中国75周年华诞之际,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新闻司司长华春莹在社交媒体X平台发布18组对比图,生动展示过去75年间中华大地的沧桑巨变,其中一组对比图就是“东方红一号vs嫦娥六号”:1970年,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中国航天史迎来又一个里程碑;2024年,嫦娥六号“蟾宫再折桂”,取回月背土壤。

    这两件航天大事,都发生在内蒙古的土地上。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位于内蒙古额济纳的东风航天城也称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人类历史首次月背返回的嫦娥六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着陆。

    两件航天大事时隔54年。事实上,早在68年前,为了中国的飞天梦,内蒙古额济纳的牧民们已经开始让地搬迁。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航天人在历史的天空中书写壮丽篇章,内蒙古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则给予中国航天最深情的托举。

    穿越时空的星星,带着中国的骄傲向世界共享空间探索的成果。中国星星的骄傲,内蒙古与有荣焉。

    在中国航天事业75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中,内蒙古,一直和中国航天一起走过。

    68年,从14年1颗星到1年200多颗星

    9月6日,东风航天城成功发射的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在轨飞行268天后成功返回预定着陆场。

    9月25日,力箭一号遥四商业运载火箭在东风航天城发射升空,将搭载的5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

    9月27日,东风航天城成功发射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卫星。

    ……

    如今的星星发射,越来越密集,一箭多星成为常态,可重复使用成为高频词。

    从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出发点回望:68年前的1956年,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在北京西郊成立;66年前的1958年,这项前无古人的事业选址到内蒙古额济纳这片广袤土地;59年前的1965年,中国第一个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基地也就是现在的中国航天科工六院从四川迁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54年前的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在东风航天城升空。一颗星星升空,走过了14年时间。

    如今,一年发射几十次已成常态,每年发射的航天器可达几百个。

    2023年,我国成功实施近70次航天发射任务,发射200余个航天器,且以26星和41星两度刷新一箭多星纪录。同时,2023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迎来第500次发射,从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在东风航天城首飞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太空开始,长征系列火箭实现百次发射用了37年的时间;从第100次发射到第200次发射用时7年多;实现第三个百次发射用了4年多时间;实现第四个百次发射用时2年零9个月;实现第五个百次发射仅用2年。

    时间仿佛在加速。

    而对于曾经参与了“神一”到“神四”回收工作的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退休干部朱安山来说,那段记忆却仿佛永远地停留在了历史中。

    “1999年‘神一’回收时没有经验,草原上走难免会碾压草场,但是牧民毫无怨言。‘神二’回收工作从晚上持续到早晨,时间最长最辛苦。‘神三’时,熟悉路况的牧民们自发组成了民兵搜寻小分队,他们骑着摩托车带路,后面是专业搜救队的车,回收成功后乌兰牧骑队员们给搜救队献了哈达,场面非常热闹。‘神四’回收是在晚上,是冬天,很冷,车在雪地上跑,遇到网围栏我们就下车剪开给搜救队开路,大家眉毛上都结了霜。”朱安山回忆说。

    他说,多次回收,内蒙古都是不惜一切代价帮助搜救队搜寻返回舱、搜寻散落的器件,对方也赠送了飞行器回收相关物品作为永久纪念,现在这些珍贵的礼物在内蒙古博物院可以看到。

    60多年来,几百颗卫星、18艘神舟飞船、1个目标飞行器、1个空间实验室在东风航天城成功发射,17艘神舟飞船、实践十号等卫星,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嫦娥五号、嫦娥六号等探月飞行器都降落在内蒙古中部草原或位于内蒙古西部的东风着陆场。

    新中国的航天史,内蒙古一路相随一路护航,并始终参与其中。

    30多年,从把中国人送入太空到中国人常驻太空

    2024年9月30日,中国载人航天微信公众号发布了详细的载人航天版10月月历,用不同颜色标注了不同重点。

    月历显示:计划于10月下旬发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迎接神舟十八号乘组返回。26日,是用黄色重点标注的“神舟十八号乘组在轨满六个月”的日子,这也意味着乘组返航很可能就在这个日子附近。

    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也正严阵以待准备“神十九”发射安保任务。自1999年神舟一号飞船开始,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共计承担了18次飞船发射外围安保任务,从神舟十二号飞船开始在东风着陆场着陆以来,他们也承担了从神舟十二号到神舟十七号6次神舟回收安保任务。设卡、走访、排查、宣传……不分昼夜坚守在辖区各个点位,“航天护卫队”“陶来神舟警队”“大漠警航队”空天一体,全力维护东风航天城周边安全稳定。

    和他们一样准备护航“神十九”发射和“神十八”返航的还有额济纳各相关单位,以及周边旗县的相关单位。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32年来,从无人到有人,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太空漫步到交会对接,从短期驻留到中期驻留再到长期驻留,从第一次“太空会师”到会师交接成为常态,从应用性飞行到“太空班车”,航天员居室从“一室”到“两室”再到“三室两厅”,航天员饮食实现7天一个食品周期菜品不重样,目前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能够生活长达半年之久。航天员目前包括了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等,国家级太空实验室中国空间站已安排在轨实施了100多个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4000余项成果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在内蒙古,蒙草集团创新育种研究院的草种有一些是搭载过航天器的航天草种。据相关人员介绍,搭载飞船回来的偃麦草,抗旱和抗寒性很好,而且分蘖比较多,意味着产草量会比较高。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目前已经形成滚动备份“一年两艘”常态化发射模式,中国空间站可以支持开展单学科或多学科交叉的空间科学实验,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天宫课堂”也越来越精彩……

    2024年,杨利伟在东风航天城给小朋友讲述当年执行载人飞行任务时的过程,培养下一代“摘星人”。杨利伟的《太空一日》文章如今已经进入小学课本。

    很多牧民还记得杨利伟返回地球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四子王旗牧民吉日嘎拉说:“神舟四号落在我家草场,神舟五号落在了我隔壁邻居家的草场,我第一时间就骑着摩托去了,看到了航天英雄杨利伟!”牧民恩克其其格说:“神舟五号落在我家草场我太激动了,这个落点现在很多人来参观。”今年6月,记者在四子王旗采访时,就遇到了来自北京、呼和浩特的两拨航天爱好者到神舟五号落点参观打卡。

    32年间,从首次进入太空到进入空间站时代,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飞船从内蒙古升空,航天员在内蒙古着陆”,相关单位2003年11月送给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的一面锦旗如今就放在内蒙古博物院,表达对内蒙古全力支持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感谢之情。

    不惜一切代价帮助搜救队搜寻返回舱和散落的器件;投资5369万元建成乌兰花—红格尔回收场站65公里的三级公路“神舟路”……

    2008年9月28日下午17时37分,第一次满载3人的“神七”返回舱稳稳飘落在阿木古郎草原上。配合专业搜救队,相关地区组建了2100余人的应急分队,定人、定岗为“神七”回家营造安全港湾。19时48分,载着航天员的直升机起飞赴呼和浩特,呼和浩特的军区招待所已经为航天员的休息做了充足准备。9月29日6时许,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各族各界群众在呼和浩特市欢送航天员启程回京。当3名航天员带着自信的笑容向前来欢送的群众挥手致意时,现场沸腾了,蒙古族姑娘为飞天英雄献上了洁白吉祥的哈达,也送上了内蒙古各族儿女最真挚的祝福。

    在“神七”发射任务中担任0号指挥员的内蒙古包头人郭忠来说:“作为内蒙古人,能够看着这么多航天器在东风航天城升空在内蒙古返回,并且参与其中,我心里的骄傲和自豪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2013年6月11日,苏日玛加布在离东风航天城最近的村子东风镇宝日乌拉嘎查观看了神舟十号发射。苏日玛加布是额济纳旗的土尔扈特蒙古族,土尔扈特人曾历经千难万险回到祖国怀抱,1958年,他们又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让出丰美的草场。而苏日玛加布本人,当时也被抽调到搬迁指挥部,成为宣传组的一名成员,在搬迁指挥部的生活持续了两年,在这里点点滴滴的生活,被苏日玛加布刻印在一张张简报上。

    四子王旗降落了11艘神舟飞船。有参与回收安保工作的“老神舟”说,从神舟返回的前一天到它着陆被安全运走的这段时间,很多人都只能在车上吃、喝、睡,要确保神舟安全着陆回收。

    自治区民政厅退休干部史丽英回忆起和神舟有关的日子心潮澎湃:“‘神六’‘神七’回收时我都是安排好着陆场的任务,再赶回来协调迎送航天员的活动,‘神六’是在毕克齐机场欢送航天员,‘神七’因为3名航天员在军区招待所住了一宿,所以第二天早上是在军招搞的迎送活动,我们的组织协调工作经常是通宵达旦。”

    32年间,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路,内蒙古相随相伴深度参与。

    20年,从望月追梦到月背取样返回

    回首飞天路,逐梦新征程。探月工程2004年1月正式立项,确定“绕、落、回”三步走总体规划,到2024年已走过20个春秋。目前,我国载人登月任务已全面启动。

    国庆前夕,嫦娥六号搭载的10份空间诱变实验材料被送往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航天育种研究院太平庄实验基地进行选育。2008年以来,该院先后通过神十一、十三、十四、十六和嫦娥六号等搭载航天育种材料。据介绍,该院将争取利用三到五年的时间,使航天育种品种推广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

    金秋十月,硕果丰收,在内蒙古大地上,航天育种的马铃薯在乌兰察布破土而出,太空番茄在鄂尔多斯长势正旺,包头稀土研究院蒙稀磁业有限公司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和“神舟”系列飞船及“嫦娥”探月工程研制生产大量稀土钐钴永磁元器件,在呼和浩特市研发的F-12高强有机纤维应用于火箭导弹的壳体和飞机结构件……

    回望中国探月史,2007年发射的嫦娥一号圆满完成一期“绕月”使命后受控撞月;2010年发射的嫦娥二号获得了世界首幅7米分辨率全月图,对嫦娥三号预选的落月区域进行重点探测,在完成既定任务后进行了拓展任务,在2012年成为环绕太阳的人造小行星,创造了当时我国最远的深空测控距离纪录;2013年发射的嫦娥三号突破落月技术,首次实现了中国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目前已圆满完成了科学探测任务,处于长期管理阶段,着陆器部分科学载荷仍在工作;2014年11月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顺利返回内蒙古中部草原,标志着中国探月“回”的技术取得关键性突破;2018年发射的嫦娥四号用中继卫星突破月背和地面通信难题,成为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器,目前嫦娥四号着陆器和巡视器仍在月面进行科学探测;2020年发射的嫦娥五号平安着陆四子王旗着陆场实现中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2024年发射的嫦娥六号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成为我国探月工程的重要里程碑。

    目前为止返回地球的中国探月航天器,均降落在内蒙古中部草原。中国探月由绕到落用了7年时间,由月球正面采样返回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用了4年时间,时间也在加速。

    目前,探月的一些技术已经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中和民用防火服等方面进行应用。

    2023年9月,“天宫课堂”第四课开讲,并首次在额济纳旗设立地面课堂。身处额济纳大漠的孩子向身处浩瀚太空中的航天员提问,太空在孩子们眼中具象化了。

    曾多次迎接神舟飞船返回的四子王旗有一所神舟希望小学,这是航天相关部门捐赠援建的小学,捐赠款源自一幅曾搭乘神舟飞船遨游太空的作品。这个学校的校园里,处处可见航天元素,学生们经常手工制作航天模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这里已累计帮扶留守困境儿童1700多人次,航天专家也经常来给学生们讲授航空航天知识,在学生们心中种下探索星辰大海的种子。今年6月25日,这里的一些孩子又幸运的到嫦娥六号回收现场参观。

    在乌兰察布边境管理支队的展厅里,也放满了和航天有关的照片、着陆场执勤日志等。从神舟到嫦娥,每一次在四子王旗落地的航天器,他们都有参与安保。

    “无论在核心区还是在外围,只要有1%的落点可能,我们就要按照100%的落点可能和100%的信心决心备勤出勤。”多次参与航天安保的四子王旗人武部相关人员说。

    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2035年前建成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探月工程一路向前,自家草场降落了嫦娥六号返回器的四子王旗牧民特木尔巴特尔,也期望着之后的嫦娥返回器还能够降落在自家的草场,期待着在自家草场上迎来月球返回的中国人。

    未来,一起续写新的太空诗篇

    “东方红一号”卫星设计寿命20天实际工作28天,54年过去了,它仍然在太空中运行,此时,人类第一次进行的月背采样已经返回中国。

    “写你未写的诗篇”,电影《我和我的父辈》主题推广曲中,这句话令人动容。《我和我的父辈》之《诗》的故事,描绘的就是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的航天六院和位于额济纳旗的东风航天城发生的故事。

    神舟飞天、天宫驻空、嫦娥揽月、北斗指路、天问探火、羲和逐日,内蒙古与有荣焉。

    在神舟起落的热土——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有“飞天逐梦”的研学之旅。行走在额济纳旗党政机关旧址——宝日乌拉,见证额济纳旗人民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主动迁出水草丰美牧场“三易旗府”的历史;在发射中心历史展览馆参观,感悟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在长眠着700多位英烈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怀着敬意缅怀先烈……近年来,额济纳旗倾力打造“额济纳旗航天科技研学旅游”、额济纳旗“感悟家国情怀·托举大国重器”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线路,播种奉献祖国、勇闯未来的种子。

    目前,月球上共有35个以中国元素命名的地理实体。到2023年11月,中国已与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50多份政府间航天合作协议。在巴西,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守护着热带雨林;在老挝,“老挝一号”通信卫星为边远山村送去远程教育信号;在塔吉克斯坦,萨雷兹湖大坝管理人员利用北斗系统进行大坝变形监测……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到载人航天,从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到探月、探火工程深入推进,中国航天始终在书写全球开放合作、协同探索的动人诗篇。

    带着人类的好奇,中国的星际探索正在走向更浩渺的星空。10月飞天的神舟十九号会搭载哪些载荷进行哪些实验令人期待。


    中国航天,未来可期!内蒙古作为许多航天器起飞着陆的温暖母港,会继续守护、参与和见证中国航天事业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2024-10-08
  • 新华社带你打卡23座文化名城

    每一座名城,都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8月份以来,新华社“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栏目第二季持续刊播,聚焦文化名城,全面提炼样本城市的文化精神、捕捉城市独特的人文气质。


    让我们跟随新华社记者的笔触、镜头,一起打开历史的长卷,沉浸式“打卡”这23座文化名城,探寻那些隐藏在街巷深处的文化印记,聆听那些流传千百年的故事传说,一起感受这些文化名城的时代魅力。


    点击海报,带你打卡↓

    2024-10-04
  • 沙海之中漾碧波——探秘世界遗产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

    金秋的巴丹吉林沙漠五彩斑斓,引来万千游客。

    作为我国第三大沙漠、第二大流动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有世界最高的固定沙山、最密集的沙漠湖泊、最广阔的鸣沙区域,风蚀地貌鬼斧神工,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沙漠”。


    今年7月,“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高大沙山和神秘湖泊群正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iframeheight=498width=510src=\'https://player.youku.com/embed/XNjQzMzE1MTUwMA==\'frameborder=0\'allowfullscreen\'></iframe>



    金沙碧波美丽奇绝

    巴丹吉林沙漠绝大部分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境内,西近古居延泽,东望黄河,南眺祁连山余脉,北依额济纳绿洲。巴丹吉林常住人口不足百人,极少的人为干预使大自然一直保持原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独特、稀有、绝妙的高大沙山,以及无数色彩斑斓的丘间湖泊,是温带和超干旱气候下沙漠景观和地貌持续演变的杰出范例,也是全球范围内具有罕见自然美的沙漠景观之一。”








    2024年7月30日拍摄的巴丹吉林沙漠(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贝赫摄


    巴丹吉林沙漠的奇绝,首在高大沙山。“在这片4.92万平方公里的沙漠里,超半数面积是高大沙山。”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阿右旗管理局局长梁宝荣介绍,巴丹吉林沙山以高、陡、险、峻著称,其中世界最高的固定沙山必鲁图峰海拔1611.009米,相对高度达460米。

    “沙山下伏地形可能较高,同时沙地内水分含量较多,起到固定沙山的作用。”梁宝荣介绍,目前学界对于沙山成因尚无定论,这是沙山成因的推测之一。

    巴丹吉林沙漠的奇绝,还在其秀美的湖。144个大小湖泊形状、颜色各异。沙漠中最大最深的湖泊诺日图湖,水域面积约147平方公顷,最大水深约26米。由于矿物质和卤虫等生物含量不同,不少湖泊在阳光照耀下呈现不同色彩,有四季深浅不一的红色和紫色,甚至还有双色。巴丹湖是沙漠中为数不多的淡水湖,细看水中还有鱼类游动。音德日图湖的湖心小岛上,涌出百余个泉眼,泉水涓淌不止,蔚为壮观。








    2024年7月30日拍摄的巴丹吉林沙漠巴丹湖中的水鸟(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贝赫摄


    “关于湖泊成因的推测也很多,其中多数推测认为巴丹吉林沙漠西南祁连山的冰雪融化水,通过地层深处的断层渗入巴丹吉林沙漠地下,补充了湖泊水。”梁宝荣说。

    四季的巴丹吉林,都留下过摄影师阿拉德尔图的脚印。数十年间,他在沙漠中拍摄了上万张摄影作品。他的照片中,巴丹吉林沙海中高耸起伏的沙丘像滚滚怒涛呼啸而来,沙丘链像层层浪花,光洁如镜的一个个湖泊,像一颗颗散落在沙海里的五彩宝石。








    2024年7月30日拍摄的巴丹吉林沙漠中的巴丹湖(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贝赫摄


    驱车深入巴丹吉林沙漠,翻过数不尽的沙丘,来到水草丰美的庙海子。这里四面环沙山,一座200多年前的白墙金顶寺庙坐落在湖边,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象抹上一笔浓厚人文气息。观者无不感叹,当年交通不便,如何在沙漠腹地建成如此精美的建筑。

    用心保护久久为功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散发的独特魅力正吸引着更多人探索和保护这片土地。

    “名副其实,当之无愧。”得知申遗成功后,长期关注和研究巴丹吉林沙漠的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董治宝激动地说。20多年来,他每年都抽空实地开展科研。“有时一年能来四趟,我和学生们几乎走遍这里的沙山,每个湖泊都采过水样。”董治宝说,虽然沙山和湖泊成因没有确切结论,但随着研究深入,相信终会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实施保护。








    2024年7月30日拍摄的巴丹吉林沙漠中的音德日图湖(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贝赫摄


    兰州大学冰川与沙漠研究中心主任李卓仑教授介绍,巴丹吉林沙漠的典型性体现在高大沙山和湖泊共存,这里是开展风沙地貌、沙漠地区水循环与陆气相互作用、气候变化研究的重点区域。“沙漠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应该重点关注沙漠生态系统的保护。”李卓仑说。

    清晨,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阿右旗管理局自然保护地股主任刘维斌和同事们带上铁锹、水壶和食物,发动落满沙子的皮卡车,驶入茫茫沙海。“巡护中,我们主要检查保护区里有没有私搭乱建和私自开采、违法狩猎等现象,救助受伤的野生动物,检查维护界碑、标识牌和摄像头。”刘维斌介绍。








    2024年7月30日拍摄的巴丹吉林沙漠中的红海子(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贝赫摄


    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游客服务中心监控室内,大屏幕上显示着巴丹吉林沙漠中的实时监控画面。“2016年以来,管理局在保护区内的主要位置安装监控设备,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生态保护水平。”梁宝荣说,近年来,《巴丹吉林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湖泊自然保护区规划》等政策文件编制、实施,为保护好自然遗产奠定了制度基础。

    “在沙漠里居住的牧民生态保护意识很强,都按规定放养家畜,遇到受伤的野生动物,就向我们提供线索。”内蒙古巴丹吉林自然保护区塔木素工作站站长曾祥峰说。2023年12月,曾祥峰按照牧民提供的线索,救助了一只翅膀和爪子受伤的秃鹫。他和同事在工作站给秃鹫投食喂水,等它的体力恢复一些,就送到专业救助机构。后来秃鹫痊愈,被放归自然。








    2024年7月31日拍摄的巴丹吉林沙漠中的南海子(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贝赫摄


    “我们持续加强对沙漠中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2023年以来,在开展巡护过程中,累计救助了包括鹅喉羚、岩羊、盘羊、白鹭、鸬鹚在内的20余头(只)野生动物。”阿拉善右旗林业草原和荒漠防治局副局长张兆鑫说,接下来,将通过野生动物调查等方式,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管理措施,用心保护好巴丹吉林沙漠生物多样性。

    自然遗产价值共享

    广袤沙海在夕阳的映照下熠熠生辉,巨大的沙丘宛如金色波涛翻滚。巴丹吉林的沙漠风光不仅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也成为知名的越野赛车比赛地。今年,阿拉善右旗举办了“巴丹峰会”系列活动及“巴丹100”系列赛,吸引了110支赛队和960辆赛车参赛。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密集且起伏落差大,是我们越野车手眼中的‘圣地’。”刚参加完“巴丹100”系列赛的赛车手孙相燕说,从2015年开始,她已多次在巴丹吉林沙漠越野。








    2024年7月30日拍摄的巴丹吉林沙漠中的巴丹吉林庙。新华社记者贝赫摄


    巴丹吉林沙漠的魅力,让领略过的人意犹未尽、魂牵梦绕。德国探险家布鲁诺·鲍曼于1994年首次徒步穿越巴丹吉林,从此与这片沙漠结下不解之缘。在过去30多年中,他多次来到巴丹吉林,用文字和镜头记录这里的神秘风貌,并出版了《我的世界沙漠之旅》一书。“巴丹吉林沙漠是地球上最迷人的地方之一,我计划明年再次来这里进行骆驼之旅。”鲍曼说。

    2023年,巴丹吉林沙漠迎来了超过51万国内外游客。沙漠周边的海森楚鲁风蚀地貌“怪石林”、6000多年历史的曼德拉山岩画以及胡杨林等,构成了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的亮丽名片。

    巴丹吉林的壮美引人入胜,其神秘更令人向往,各地科研团队纷至沓来。内蒙古中哈骆驼研究院院长吉日木图带领团队多次来到巴丹吉林沙漠,在过去的20多年里,推动了骆驼基因组、纳米抗体和骆驼产品研发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科研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外的空白,还为当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持。








    2024年7月31日,游客在巴丹吉林沙漠巴丹湖旁拍摄骆驼(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贝赫摄


    近日,来自兰州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西南大学等18所高校的100余位师生在巴丹吉林沙漠开展了“发现计划”地理学联合实习。带队教师李卓仑介绍,他已连续11年组织学生在这里进行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工作。








    2024年7月31日,来自兰州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西南大学等18所高校的100余位师生在巴丹吉林沙漠开展“发现计划”地理学联合实习,这是部分师生在巴丹吉林沙漠中开展植被样方调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贝赫摄


    阿拉善盟副盟长刘冲霄表示,当地将进一步加强对沙丘、湖泊等自然要素的保护监测和科学研究,引导和鼓励多元力量参与其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让世界自然遗产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的地理价值、美学价值、生态价值、科学价值为更多人共享。

    文字记者:贺书琛、侯维轶、刘岚涛、贝赫、张晟

    视频记者:张晟、贝赫、阿拉腾楚鲁

    海报设计:常清潭


    统筹:刘心惠、徐金泉、黄小希、王文源

    2024-09-26
  • 广西青秀山--秋色宜人,探秘城市中的自然瑰宝

    南宁市青秀山风景区,这座被誉为国家5A级景区的“城市绿肺”,在四季的轮回中总是以其独特的自然魅力吸引着八方游客。随着秋季的到来,青秀山换上了五彩斑斓的秋装,成为了市民和游客赏秋、寻幽的理想之地。










    青秀山以其丰富的植被和多样的花卉品种而闻名。在这个季节,游客可以漫步于千年苏铁园,感受亿年植物的沧桑与生命力;或是在兰园中欣赏到全国最大的自然生态兰花专类园,体验兰花的清雅与高洁。而东盟友谊园内的菊花展,更是以其缤纷的色彩和优雅的花姿,成为了秋日里最迷人的风景线。


    除了赏花,青秀山还提供了多样的秋日游玩项目。游客可以选择登山观光,沿途欣赏层林尽染的山岳景色,或是在山顶的观景台俯瞰南宁市的秋色全景。对于喜欢历史文化的游客,青秀山上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古迹,如兴国禅寺、桂系军阀首领李宗仁故居等,都是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好去处。










    青秀山不仅是自然爱好者的天堂,也是家庭出游的理想选择。山上的亲子活动区和儿童乐园为孩子们提供了亲近自然的机会,而特定节日或活动期间的民俗文化展示,则让游客体验到了丰富的民族文化。

    随着青秀山旅游区被评为全国首批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景区在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同时,也在积极推广文明旅游的理念。无论是在游客服务中心、售票处,还是在各个景点,都可以看到志愿者和公共文明引导员的身影,他们为游客提供服务,引导游客文明旅游,共同维护这片绿色瑰宝的和谐与美丽。

    青秀山,这座南宁市的城市名片,正以其独有的秋日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现着南宁这座城市的生态之美和文化之韵。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4-09-24

  • 首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