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游内蒙古 春赏呼伦贝尔”赏花季主题游启动

    4月26日,“歌游内蒙古春赏呼伦贝尔”2025年呼伦贝尔市赏花季主题游启动仪式在扎兰屯市映山红休闲旅游区举行,吸引众多游客积极参与,共同见证一场融合自然之美与文化之韵的春日盛宴。

    据了解,扎兰屯市围绕“呼伦贝尔大草原”核心品牌,打造“多彩扎兰·十二时韵”宣传推介体系,推出包括雅鲁河群众文化艺术展演、“寻味扎兰”美食节、汽车嘉年华、扎兰特产展、全民阅读系列活动、非遗文创进景区、扎兰屯历史印象、赏花季长跑活动、摩托车越野锦标赛等20多项赏花季主题游活动,并推出赏花一日游、夜游扎兰屯等4条春季主题旅游精品路线。启动仪式后,扎兰屯市以花为媒搭建与兄弟旗市区的交流合作联动平台,来自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根河市、扎赉诺尔区的文艺团队在扎兰屯进行线下演出推介,合力催热呼伦贝尔春天“赏花经济”。

    “我和家人特地从吉林来看这里的杜鹃花,果然名不虚传,精彩纷呈的节目,让我们感受到了扎兰屯的热情,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来自吉林的周女士兴奋地说。

    近年来,扎兰屯市以广袤而绚烂的杜鹃花海闻名遐迩。每至花期,漫山遍野的杜鹃花竞相绽放,红的似火、粉的如霞、白的像雪,将山峦装点得如诗如画,成为了大自然馈赠给人们的绝美画卷。为了更好地宣传推广扎兰屯市文旅资源,提升城市形象,此次活动扎兰屯市推选出17名“文旅推介官”,并授予聘任证书。


    扎兰屯市文体旅游广电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围绕乡村振兴、生态建设、文化传承、消费集聚,创新策划开发了品质化、个性化、高端化的春季文旅产品,培育了春游产业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重点抓住“五一”小长假的客流高峰期,以各大赏花点、景区、街区、商圈联动,让广大市民游客切身感受到“塞外苏杭、北国江南”的浪漫春季。

    2025-04-28
  •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将举办首届风筝节,N种免费玩法等您来解锁!

    本报记者何红岭实习记者王伟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再次启动“宠粉”模式,5月1日至5日,将在园区内外举办“筝舞蓝天•冰雪四季”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首届风筝节。

    风筝节期间,大型非遗风筝秀、威风锣鼓、舞狮等非遗演出免费看;每天1000个免费发放,还能现场DIY;1314平方米超大嬉沙池,供大小朋友们免费游乐;“全球华语流行音乐金榜歌手选拔赛”将在园区举行;左右哥将领衔国风巡游以及巨型小丑、泡泡秀亲密互动,邀请大家免费参与;联合万象汇举办“花点时间•骑遇春天”春日骑行活动;免费参加亲子运动会赢取奖品;“春悦童萌•国风小当家”少儿汉服表演将在园区舞台上演;选文创好物享免费面部彩绘;市民游客还可以在生态露营区体验烧烤乐趣,园区里将设置多处天幕、帐篷,供大家免费露营、野餐使用。

    由CMG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师范大学媒体传播系统工程研究院与央广梦想联合开启的《全球华语流行音乐金榜》《全球华语音乐流行榜》歌手选拔赛事活动,黑龙江赛区首场海选活动将于5月1日至5日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率先启动。通过市赛、省赛一路晋级全国赛的歌手有机会参加颁奖盛典。

    为期5天的风筝节,四季冰雪项目场馆里同样热闹非凡。冰雪美食馆中心舞台将上演“童话次元•冰雪潮装秀”、举办“2025-2026年度哈尔滨市街舞锦标赛”,左右音乐机构架子鼓狂潮表演震撼来袭,还有领诵艺术文艺汇演带来视听盛宴;四季游乐馆二楼,小朋友们喜欢的儿童剧《宇宙护卫队》免费看;梦幻冰雪馆里,一冰雪一世界AI数字馆免费游览,还将举办“冰雪情书•浪漫予你”打卡活动。

    五一期间,为了让广大游客畅享欢乐时光,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将特别推出限时优惠,福利加倍!5月1日至5日,雪花摩天轮特惠票38元/人、家庭票(3人票)108元;四季游乐馆套票惊喜钜惠,9.9元一大一小体验8大游乐项目超值套票,限量抢购;梦幻冰雪馆持续上新,增加了许多超美的冰雪景观,并与《冰龙寻珠•全感VR》、雪花摩天轮等人气项目推出超值联票;景区还提供免费停车服务,让市民游客自驾无忧。

    这个五一假期,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好听、好看更好玩。欢迎大家光临哈尔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参加风筝节、赏冰乐雪、开心畅玩、热情互动、观看演出,解锁与众不同的欢乐时光!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5-04-23
  • 江西瑞金红色文化: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的交响

    瑞金,这座镌刻着中国革命光辉印记的“红色故都”,既是中央红军长征的起点,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法治建设与红色政权的摇篮。如今,这片热土正以多元化的创新实践,让红色文化焕发新生,成为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的典范。


    瑞金将红色教育融入青少年成长血脉。红井小学、大柏地小学等学校将开学第一课搬到革命旧址,学生诵读《吃水不忘挖井人》,品尝红井水,化身“红领巾讲解员”,用童声讲述革命故事。2024年推出的《苏区精神永放光芒》青少年情景剧,由中小学生演绎“贺龙入党”“红井情深”等故事,巡演覆盖全市学校,累计观众超23万人次。此外,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的苏区精神宣讲团开展“五进”活动超千场,以“文艺+理论”形式让红色故事深入人心。










    瑞金以数字化手段打破时空界限。叶坪景区推出智能“一苏大报到处”,游客可生成专属“代表证”,体验苏区代表履职场景;中央红军长征决策和出发历史展览馆通过“沉浸式影院”“AR导览”等技术,再现长征决策的艰难历程。红色动漫IP《少年家国梦》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播革命历史,前26集已获发行许可,覆盖全国青少年群体。


    瑞金探索“革命文物+乡村振兴”模式,打造51个红色名村。叶坪镇朱坊村依托中央红色医院旧址,整合资金建成“红色康养村”,2023年接待游客10.5万人次,带动村民增收;华屋村通过“华嬷嬷”品牌发展农产品加工,年销售额超700万元,实现“红色资源”向“红色经济”转化。在瑞金象湖里红色街区,紫砂壶、苏区版画等非遗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突破200万元,成为网红打卡地。










    瑞金首创革命文物“双线管理”机制:公益性保护由专业机构负责,经营性开发由文旅集团运营,通过“革命文物守护人制度”,全市落实三级守护人147人,并动员社会力量认护旧址,35家单位累计捐赠16万元。2024年,瑞金入选江西省首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县,文物安全实现20年零事故。

    瑞金以红色影视基地建设为抓手,吸引《长征》《浴血坚持》等20余部影视剧取景拍摄。2024年上半年,瑞金接待游客1032.7万人次,红色景区参观人数达218.99万,文旅收入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0.8亿元。随着赣州瑞金机场即将通航,立体交通网进一步打通,瑞金正加速迈向“红色文旅+经济振兴”的新篇章。

    从红井水的甘甜到动漫IP的活力,从守护人的坚守到乡村振兴的蝶变,瑞金红色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持续迸发时代光芒。这片土地不仅守护着历史的厚重,更以开放的姿态书写着红色基因的当代传奇,为全国红色文化传承提供了鲜活样本。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5-04-15
  • 山西非遗文化绽放时代光彩:传统工艺架起文明对话新桥梁

    三晋大地再传佳音!近日,由山西省级非遗传承人李志强团队创作的《千里江山图》大型堆锦作品,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惊艳亮相。这件以国家级非遗\"上党堆锦\"技艺打造的艺术品,作为中华文明对话世界的文化信使,生动诠释着山西推动传统文化\"双创\"发展的丰硕成果。


    这幅长6米、高2.2米的巨作,以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为蓝本,采用108种天然矿物颜料,通过堆锦特有的丝绸层叠、贴金描银工艺,将水墨意境转化为立体浮雕。画面中群山叠翠、烟波浩渺的壮美气象,与卷尾\"和合共生\"的篆书题词相映生辉,既展现着东方美学的深邃意境,又传递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强音。










    上党堆锦的千年传承,凝结着山西工匠的智慧结晶。这项始于隋唐的宫廷技艺,以丝绸锦缎为笔,通过裁剪堆贴、捻金塑形等36道工序,让平面织物呈现出雕塑般的立体质感。在长治市堆锦博物馆里,83岁的传承人张建旺正手把手指导年轻学徒:\"每片花瓣要经过七层堆叠,就像咱们山西人做事,讲究层层递进、厚积薄发。\"这种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让这项技艺在2008年跻身国家级非遗名录。

    山西正以创新思维激活传统文化基因。在省政府《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推动下,全省建成28个非遗工坊,培育出\"堆锦+\"文创品牌。长治堆锦艺术研究所开发的《晋商票号》系列作品,将传统技艺与AR技术结合,扫码即可观看三维动画演绎的晋商故事,在深圳文博会斩获创意设计金奖。这种\"老手艺+新技术\"的探索,让堆锦作品从博物馆走向百姓生活,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

    从平遥推光漆器亮相国际海洋法法庭,到上党堆锦对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山西非遗正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载体。省文旅厅数据显示,全省73个非遗项目通过\"一带一路\"文化交流走向世界,带动相关产业规模突破80亿元。在太原古县城非遗体验馆,金发碧眼的游客们正专注地跟着师傅学习堆锦制作,来自德国的汉学家米娅感慨:\"这些会呼吸的丝绸雕塑,让我触摸到了中华文明的温度。\"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山西正以文化自信为舵,以守正创新为帆,让千年文脉在创造性转化中焕发新生。当传统工艺遇见现代审美,当地域文化拥抱世界文明,这片孕育了五千年文明的土地,正在谱写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新篇。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5-04-14
  • 敦煌莫高窟:千年佛国与旅游热潮的平衡之道

    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戈壁深处,一片赭红色的崖壁上密布着蜂窝般的洞窟。这里,是敦煌莫高窟——这座承载了1650年文明对话的艺术圣殿,正以沧桑与新生交织的姿态,向世界讲述着丝绸之路最璀璨的故事。










    一、限流与开放:破解“人窟矛盾”

    2024年暑期,莫高窟单日接待量突破1.2万人次,较之前增长15%。面对激增的客流,敦煌研究院推行“预约+应急”票务机制:A类票每日限售6000张,可参观8个实体洞窟+数字影院;B类应急票开放4个大型洞窟。这种分级模式将核心区游客承载量控制在洞窟最大容载量的60%以下。

    “每个洞窟都装着环境监测传感器。”讲解员李雪指着一处不起眼的设备说,“当CO₂浓度超过1500ppm,系统会自动亮红灯暂停参观。”数据显示,采用智能调控后,壁画起甲速度减缓了40%。

    二、数字赋能:让文物“活”在当下

    在距洞窟15公里的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直径18米的球幕影院里,《千年莫高》4K影片正将45个特窟精华投射在弧形穹顶。游客惊叹:这种裸眼3D效果,比挤在洞窟里看得更清晰!

    “数字敦煌”资源库已上线30个高清洞窟、4430㎡壁画,全球访问量超2000万人次。95后文创设计师陈墨将藻井图案转化为动态数字藏品,上线当天即售罄。“我们要让年轻人通过手机屏也能触摸文化肌理。”

    三、深度体验:从“打卡”到“对话”

    傍晚的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陈列中心,二十余名游客正用矿物颜料临摹壁画。朱砂、石青这些颜料和古人用的完全一样。参与研学项目的杭州中学生张晓晨展示画作,“原来飞天衣裙的晕染需要涂七层!”


    夜游项目“又见敦煌”剧场,运用全息投影技术重现张议潮收复河西的史诗。演出散场时,北京游客赵先生感慨: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真正走进了历史现场。










    守护与共享的永恒命题

    在莫高窟北区未开放区域,文保人员正用显微摄像机检测壁画病害。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坦言:每天闭馆后的4小时,是修复工作的黄金时间。

    当最后一抹夕阳掠过鸣沙山,第96窟的北大佛在渐暗的天光中愈发庄严。这座见证了丝路兴衰的千年宝库,正以科技为舟、文化为桨,在当代文明的河流中驶向新的彼岸。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5-04-11
  • 刀郎武汉演唱会燃情开唱:万人合唱致敬英雄城,跨代追星引爆文旅热潮

    3月29日至30日,“山歌响起的地方•刀郎2025巡回演唱会”在武汉体育中心体育馆震撼上演。这场以“山歌”为脉络的音乐盛宴,不仅让数万名观众沉浸于刀郎独特的音乐魅力,更通过城市文化联动、跨代追星现象和精细化服务,展现了武汉文旅融合的新高度。










    演唱会盛况:万人合唱经典,致敬英雄之城

    刀郎此次武汉站演唱会以《洪湖水浪打浪》作为特别献礼曲目,这首源自湖北经典歌剧《洪湖赤卫队》的歌曲,在万人齐唱中点燃了观众的情感共鸣。现场荧光棒如星河涌动,中老年观众热泪盈眶,年轻歌迷则为父母记录下这难忘时刻。


    除经典曲目外,刀郎团队结合武汉特色,将《我们走在大路上》作为预热视频背景音乐,并融入武汉大学、长江大桥、东湖樱花园等城市地标画面,呈现出一场音乐与城市精神的深度对话。










    跨代追星现象:门票成“尽孝硬通货”,年轻人为父母圆梦

    据悉,刀郎粉丝以中老年群体为主。但此次抢票热潮中,80后、90后成为主力军。社交平台上,“帮父母抢票”成为热议话题,甚至有年轻人戏称“刀郎演唱会是新型尽孝方式”。


    数据显示,武汉站两场演唱会门票开票即“秒空”,部分内场票溢价高达数倍。不少家庭举家赴约,甚至有外地观众专程制定“演唱会+武汉深度游”行程,带动周边酒店预订量环比增长超550%。










    城市文旅联动:音乐为媒,激活银发经济

    湖北省文旅局以演唱会为契机,推出“武汉美食陪你一起看刀郎”等主题活动,并通过增设移动厕所、优化交通接驳等举措提升服务体验。演唱会前后,黄鹤楼、恩施大峡谷、武当山等景点借势推广,吸引歌迷开启“音乐+文旅”打卡之旅。


    此外,武汉地铁为应对观演人流,加密3号线、6号线班次,增设无包快检通道,并联合公安部门制定疏散预案,确保数万名观众高效通行。










    创新与传承:传统山歌与现代舞台的碰撞


    刀郎团队此次采用60余吨定制舞美设备,将古筝、琵琶等传统乐器与西洋乐器融合,配合环绕声场和灯光设计,打造出兼具国风底蕴与科技感的视听盛宴。武汉站延续了巡演特色,每场演出内容分为“上下篇”,29日以经典老歌为主,30日则侧重《山歌寥哉》新专辑曲目,满足不同年龄段观众需求。










    从“银发友好”服务到“赛博尽孝”现象,武汉演唱会不仅成为文化消费爆点,更折射出社会情感需求的变迁。正如网友所言:“因为一个人,奔赴一座城;因为一场演唱会,爱上一座城。”这场音乐与城市的双向奔赴,为武汉文旅经济注入了新活力,也为老龄化社会的精神消费提供了新样本。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5-04-02
  • 托克托涌动“旅游春潮”

    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是黄河上游和中游的地理分界线,托克托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这一地理优势与区位优势,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身体力行地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近日,以“歌游内蒙古·河开托克托”为主题的2025托克托县黄河开河活动在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郝家窑村开幕。两天中到黄河岸边的这个小村落观看黄河流凌、文化展演、非遗展示、鼓韵大赛等活动的游客超9.3万人次。

    在此次黄河开河活动开幕式上,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相互交融,为观众带来一场震撼的视听体验。全新编排的开场舞蹈《大河古镇》,以云中古郡为背景,鲜活呈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大型情景表演《古渡鼓韵》从“码头调”入手,气势恢宏地重现古渡盛景;新编二人台小段联唱《春分河开》和呱嘴《开河鱼》,结合黄河流域曲调重新作词创作,充分展现了托克托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的独特魅力;大合唱《黄河颂》将现场氛围推向顶点,激昂的歌声满含对母亲河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赞颂。“这些歌舞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托克托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赵永光说。






    人们在开河活动中参与趣味游戏新华社发(康文魁摄)


    春分刚过,黄河渐开,如果说在黄河上游、中游的分界线观看流凌是一种全新的旅游体验,那么在郝家窑村文化广场观看“托县炖鱼争霸赛”则是让人大开眼界、大饱口福的美食体验。活动现场,一处高耸的烟筒周边有序排列八口大铁锅,百米长的餐桌上挤满天南地北涌来的游客。一个操着外地口音的游客不无风趣地说道:“尝的是新鲜,吃的是热闹!”

    托克托县是2025年全国春季“村晚”示范点。活动当天,借开河活动之机,春季“村晚”也在郝家窑村文化广场敲起锣鼓搭起台。开场节目《托克托龙咚鼓》敲得人们热血沸腾、心花怒放。据介绍,龙灯鼓是呼和浩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当地俗称“隆咚鼓”。与《托克托龙咚鼓》相媲美的是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吹歌《骏马奔驰保边疆》。“托克托吹歌”是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吹歌演奏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节目。乐器以唢呐为主,配以管、笛、箫、笙、板胡等伴奏乐器,以及鼓、锣等打击乐器,吹奏过程中艺人运用咔奏和口内发音的吹唱结合技法,表现戏曲人物中不同角色的音调和声音,惟妙惟肖地模仿出各种角色的唱腔。演奏形式生动活泼,音乐格调清晰刚健,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馆馆长戈力平全程看完春季“村晚”后不无感慨地说,农村的生活在变化、牧区的生活在变化,“村晚”就是要以文艺形式反映新时代新农村的新变化。“当然,像龙灯鼓、吹歌这样的文化瑰宝也必须传承与弘扬。”戈力平说。

    2025-04-01
  • 探秘云端秘境:四川九寨沟的四季童话与生态奇迹

    九寨沟,这颗镶嵌在川西北高原的蓝宝石,以\"九寨归来不看水\"的绝世美景,持续吸引着全球旅行者的目光。2024年文旅大数据显示,九寨沟景区接待游客量较疫前增长15%,其独特的钙华地貌与藏族风情正书写着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新篇章。


    作为中国首个以保护自然风景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九寨沟拥有114处高山湖泊、47眼泉水、17组瀑布群。核心景观五花海因湖底沉积的钙华、藻类与光线折射,呈现出蓝绿交错的奇幻色彩,被《国家地理》誉为\"上帝打翻的调色盘\"。长海作为景区海拔最高的湖泊(3100米),冬季冰封时宛若镶嵌在雪山间的玉镜。










    景区管理局负责人表示:九寨沟已形成\"春赏花、夏避暑、秋观叶、冬戏雪\"的全季旅游格局。金秋十月,海拔2000-3000米的山林呈现7种色彩层次,红叶观赏期长达20天;冬季则推出冰瀑节,诺日朗瀑布凝结成40米高的冰雕玉柱,配合夜间灯光秀展现奇幻景象。


    近年景区创新推出\"生态徒步走廊\"、\"藏羌非遗工坊\"、\"星空露营基地\"三大体验项目。其中全长18公里的木栈道系统串联起原始森林与珍珠滩瀑布,配备智能导览系统实现\"边走边学\";新落成的\"九寨•看见\"数字艺术馆运用全息投影技术重现1986年《西游记》拍摄场景,日均接待量突破3000人次。










    来自上海的摄影师王先生赞叹:\"在镜海拍摄倒影时,突然一群绿尾虹雉掠过水面,这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惊鸿一瞥,让我体会到生态保护的真正价值。\"韩国游客金女士则对藏族家访体验印象深刻:\"亲手研磨青稞面,跟着非遗传承人学跳㑇舞,这种文化沉浸感远超普通观光。\"

    随着大九寨交旅融合示范工程的推进,成都至九寨沟的高铁预计2026年通车,届时4小时交通圈将覆盖西南主要客源地。景区正联合黄龙、若尔盖湿地打造\"世界遗产走廊\",通过智慧票务系统实现分时预约、错峰游览,持续守护这片北纬33度的神奇秘境。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5-03-28
  • 山西红色文化:赓续革命血脉的现代传承之路

    山西,这片承载着中国革命峥嵘岁月的热土,既是八路军抗战的主战场,也是晋绥、晋察冀等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在新时代背景下,山西以红色文化为纽带,通过资源活化、文旅融合、科技赋能等多维创新,让革命精神与当代发展同频共振,书写出红色基因传承的“山西答卷”。

    一、红色资源活化:从历史遗存到精神地标


    山西现存革命文物1.5万余处,涵盖八路军总部旧址、晋绥边区纪念馆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形成“没有围墙的革命博物馆”。以武乡县为例,这里拥有全国唯一全面反映八路军抗战历史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以及沉浸式实景剧《太行山上》,通过声光电技术重现太行军民浴血奋战的场景,年均吸引游客超200万人次。兴县蔡家崖乡北坡村则依托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旧址,修葺历史建筑、发展农旅融合,将红色记忆转化为乡村振兴动能,带动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15%。










    保护机制的创新实践

    山西首创“革命文物守护人制度”,落实三级守护人147名,确保每处遗址专人管护。同时,通过社会力量认护旧址,35家单位累计捐赠资金16万元,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共治格局。2024年,武乡县启动八路军文化旅游区5A级景区创建,计划实现“一部手机游武乡”的智慧旅游体系,推动红色资源数字化管理。

    二、文旅融合:从“红色名村”到城乡协同


    山西以“三个一号旅游公路”串联531处国保单位和976个景区景点,构建“黄河-长城-太行”文旅廊道。在兴县张家湾村,“黄河一号”公路沿线的自驾车营地与红色遗址结合,游客可参与游击战角色扮演,体验“打一场游击战”的沉浸式教育,带动本地红枣、玉露香梨等农产品年销售额超700万元。武乡县砖壁村则打造八路军游击战体验园,游客在模拟战场中感悟历史,2024年接待量突破10万人次。










    城乡融合的破局之道

    红色旅游成为打破城乡壁垒的关键。兴县通过优化公交线路、改造户厕、完善水电设施,让北坡村等偏远村落实现“道路通城、人居焕新”。张家湾村借助红色文旅发展民宿经济,76岁老党员将老宅改造为小卖部,实现“足不出户增收”,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显著缩小。

    三、教育传承与科技赋能:让红色基因“活”起来

    山西推动红色教育从课堂走向实景。武乡县推出全国首部红色沉浸式实景演艺《太行山上》,学生免费观看率达90%,成为研学旅行“必修课”。晋绥边区纪念馆开发AR导览系统,游客扫描文物即可观看三维动画,重现“黄洋界保卫战”细节。此外,山西依托《黑神话:悟空》IP开发红色主题游戏,以角色扮演方式让青少年体验长征艰险,覆盖超百万用户。

    数字化传播的新探索

    2025年,山西计划推出“红色元宇宙”项目,用户可通过虚拟形象参与“秋收起义”决策会议,突破时空界限传播革命历史。隰县小西天、应县木塔等景区借力新媒体流量,策划“跟着悟空游山西”活动,实现红色文化与年轻群体的深度链接。

    红色沃土上的时代答卷

    从武乡的沉浸式剧场到兴县的城乡共荣,从AR导览到元宇宙体验,山西红色文化正以多元形态融入现代生活。这片土地不仅守护着革命历史的厚重,更以创新实践激活红色基因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为全国红色文化传承提供了“山西样板”。正如太行山上的烽火精神,三晋大地的红色故事,将在传承与变革中永续薪火。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5-03-25
  • 忻州古城:千年文脉与现代文旅的碰撞与交融

    在山西省忻州市,一座拥有1800多年历史的古城正以崭新的姿态焕发活力。忻州古城,这座承载晋北文化精髓的千年瑰宝,通过近年来的保护性开发与文旅融合,不仅重现了明清时期的商贸盛景,更成为山西省文化旅游的“新地标”,吸引了全国游客的目光。

    一、历史底蕴与修复工程:让古城“活”起来


    忻州古称“秀容”,历史上曾是连接冀、陕、蒙的商贸枢纽与军事要塞。2020年起,当地政府秉持“修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对古城进行系统性修复。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新增公共文化设施及提升街区功能,古城内城墙、城门楼、牌坊等历史建筑重现昔日风貌。例如,北城门楼与南城门楼巍然耸立,外涂朱红,券门洞高逾12米,展现出明清建筑的雄浑气势。此外,秀容书院、关帝庙、财神庙等文化景点被精心修缮,成为游客触摸历史的重要窗口。










    二、文化特色与旅游业态:传统与现代的交织

    忻州古城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建筑,更在于多元文化的交融。作为国家4A级景区,这里以晋北民俗文化、佛教文化与晋商文化为核心,打造了丰富的文旅体验。

    非遗与市井烟火:老字号商铺、非遗手工艺展示、主题餐厅等业态入驻街道,游客可品尝碗托、莜面等地方小吃,感受“舌尖上的晋北”。

    夜间经济新场景:夜幕降临时,古城被五彩花灯点亮,光影交织下,游客仿佛穿越至古代市集。2025年春节期间,灯会日均吸引数万人次,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打卡地。

    民宿与文创:特色民宿和文创小店为古城注入年轻活力,既保留了传统院落格局,又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满足游客对“慢生活”的向往。

    三、节庆活动与游客热潮:文旅融合的“流量密码”


    春节期间的忻州古城,堪称传统年味的集大成者。2025年1月下旬至2月初,古城举办庙会、民俗表演、灯光秀等活动,日均游客量突破5万人次。庙会中的糖画、剪纸、皮影等非遗展演,以及热气腾腾的羊肉汤、刀削面摊位前,游客摩肩接踵,烟火气十足。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表示:“这里的年味比城市里浓郁得多,既有传统仪式感,又有现代便利性。”










    四、挑战与未来: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

    尽管忻州古城的成功有目共睹,但如何在游客激增的压力下保护历史原貌,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部分游客反映节假日人流量过大,影响游览体验;同时,商业化进程中如何避免同质化,需进一步探索。对此,当地文旅部门表示,未来将加强客流疏导,并推动文化IP深度开发,如结合五台山佛教文化打造特色线路,增强古城的独特性。

    古城复兴的“忻州模式”

    忻州古城的蜕变,是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创新的双赢典范。它证明,历史古城并非只能以静态的“博物馆”形式存在——通过活化利用、业态创新与节庆赋能,传统文化可以焕发新生,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忻州古城的烟火气,正是中国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5-03-24
  • 山西:千年文脉注入数字动能解码现代化文旅融合新路径

    在云冈石窟第20窟前,游客李女士轻点手机屏幕,一尊3D复原的\"东方维纳斯\"跃然眼前,北魏工匠凿刻的衣纹褶皱纤毫毕现。这处距今1500年的世界文化遗产,正通过数字化手段焕发新生机。这个场景折射出山西文旅产业变革的缩影——在\"十四五\"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规划引领下,三晋大地正以\"两轴三区\"空间布局为骨架,构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的文旅新生态。










    顶层设计破冰:从资源大省到产业强省的蜕变

    山西省政府2023年出台的《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三年内投入5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打造10个文旅康养集聚区。省文旅厅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全省文旅项目库储备项目达287个,总投资额突破1200亿元。太忻经济区的\"山河纽带\"工程,串联起五台山、雁门关等重量级IP,形成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文旅矩阵。

    数字赋能激活:科技让文物\"开口说话\"

    平遥古城\"5G+AR\"导览系统上线半年,游客驻留时间从1.8天延长至2.5天。依托华为(山西)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技术支持,全省43处国保单位完成数字化建模,\"云游山西\"小程序累计访问量突破2.3亿次。在晋祠博物馆,水镜台全息投影剧场将300年古戏台的戏曲艺术转化为沉浸式视听盛宴,年轻观众占比提升至65%。

    产业融合裂变:\"文旅+\"催生新质生产力


    临汾市非遗工坊集群带动2.6万人就业,传统推光漆器通过电商平台年销售额破亿元。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培育出\"平遥中国年\"等节庆品牌,2024年春节假期综合收入同比增长47%。更为亮眼的是,运城盐湖康养基地、大同火山群运动公园等\"文旅+康养\"项目,带动全省康养产业规模突破800亿元。










    民生改善显效:绿水青山变现富民资本

    太行山深处的壶关县大河村,27家民宿业主组成联营共同体,2023年户均增收12万元。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达到189个,直接从业者超15万人。在晋城市司徒小镇,\"千人铁火锅\"民俗体验项目使周边村民年分红增加3万元,印证着\"让文物活起来,让百姓富起来\"的发展逻辑。

    山西大学文旅研究中心主任张卫东指出:\"山西的实践打破了\'挖煤\'与\'挖文化\'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开创出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随着\"博物馆之城\"建设提速,太原古县城等文旅综合体持续释放消费潜力,这条融合路径正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提供山西方案。当数字技术遇见千年文明,当传统业态嫁接现代理念,表里山河的文化基因正在新时代焕发夺目光彩。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5-03-17
  • 寻迹内蒙古 遇见冰雪季——内蒙古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之冰雪旅游综述

    凛冽的北风裹挟着晶莹的雪花,内蒙古广袤无垠的大地银装素裹,这片北国大地便开启了它独有的冬日狂欢。这个冰雪季,内蒙古凭借大雪原、大森林、大湖泊、大沙漠等自然景观和“一城一特色”的冰雪活动吸引了四海游客,强势奏响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激昂乐章。八方游客纷至沓来,用他们的欢声笑语和真切感受,见证着内蒙古冰雪旅游的全新征程。








    驰骋雪原,感受冰雪狂欢。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冰雪季里的旅游热焰

    在以“歌游内蒙古欢乐冰雪季”为主题的冬季旅游活动中,阿尔山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令人难以抗拒的冰雪魅力,成为内蒙古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冬天的阿尔山是银装素裹的童话世界。连绵起伏的山峦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犹如一条条洁白的巨龙蜿蜒盘踞。这里的雪雪质优良、细腻如粉,为冰雪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雪地上,阿尔山染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如梦如幻,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打卡”。

    冰雪运动是阿尔山冰雪旅游的一大亮点。这里有优质的滑雪场,雪道种类丰富,既有滑雪高手追求速度与激情的高级雪道,又有初学者可以安心练习的初级雪道,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滑雪爱好者脚踏雪板,从山顶风驰电掣滑下,享受着风在耳边呼啸的快感,尽情释放着对冰雪运动的热情。

    游客对阿尔山的冰雪之旅赞不绝口。来自南方的游客小李兴奋地说:“第一次见到这么壮观的冰雪世界,我开了雪地摩托、体验了滑雪,太刺激了!这里的雪景随手一拍都是大片,真是不虚此行。”还有游客感慨:“本以为只是看雪,没想到能参与这么多有趣的冰雪运动,大人小孩都玩得特别开心,当地的服务也很周到,以后还会再来。”

    除了滑雪,阿尔山的冰雪那达慕也别具特色。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蒙古族传统的赛马、射箭、摔跤等比赛,感受草原人民的豪迈与热情。热闹的篝火晚会更是将欢乐的气氛推向高潮,游客手拉手围绕着篝火载歌载舞,品尝着烤全羊、奶茶等特色美食,在寒冷的冬日里感受浓浓的暖意。

    “歌游内蒙古欢乐冰雪季”冬季旅游活动的举办,进一步提升了阿尔山冰雪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举办冰雪音乐节、冰雪摄影大赛等文化活动,阿尔山将冰雪旅游与文化、艺术巧妙融合,为游客带来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阿尔山冰雪旅游的持续火热,使其成为内蒙古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金色品牌。








    孩子们在滑雪场上体验速度与激情


    全民参与的冰雪狂欢

    第十一届全国大众冰雪季活动,宛如一场全民参与的冰雪盛宴,将冰雪运动的快乐传递给每位游客。活动现场,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人脸上洋溢着热情与欢笑:孩子们坐着雪橇在雪坡上飞驰而下,发出阵阵清脆的笑声;年轻人在冰场上你追我赶,尽情展现青春的活力;老人则在一旁微笑着观看,偶尔也忍不住参与到一些轻松的冰雪项目中。

    来自广东的游客陈女士是第一次体验北方的冰雪世界,她激动地分享道:“以前在电视上看到冰雪运动,总觉得遥不可及。这次来内蒙古参加全国大众冰雪季活动,打开了我对冰雪世界的全新认知。这里的教练特别有耐心,一步一步教我怎么滑雪、怎么滑冰,让我这个零基础的南方人也能很快上手,享受冰雪运动的乐趣。现场还有各种有趣的冰雪游戏和表演,热闹极了,感觉像回到了童年。”

    在这场全民参与的冰雪狂欢中,内蒙古打破了冰雪运动的门槛,让更多人了解、爱上冰雪运动。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和专业细致的指导服务,内蒙古为大众提供了一个亲近冰雪、体验冰雪的绝佳平台,拓展了冰雪旅游的受众,让冰雪旅游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属,而是成为全民共享的欢乐体验。

    多彩民俗与冰雪的完美融合

    除了盛大的赛事活动,内蒙古各盟市在冰雪季期间举办的多彩活动,也为冰雪旅游增添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魅力。

    呼伦贝尔的冰雪那达慕,是蒙古族传统文化与冰雪的激情碰撞。雪原上,骏马嘶鸣,骑手身着鲜艳的蒙古族传统服饰策马奔腾,将豪迈的草原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传统的射箭、摔跤比赛,以及热闹非凡的祭火仪式,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回到古老的游牧时代。来自北京的游客王雷感慨:“在呼伦贝尔,我不仅领略了壮美的冰雪风光,还深入体验了蒙古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看着那达慕上精彩的表演,品尝着热气腾腾的奶茶和美味的手把肉,这种全方位的感官享受,让我对内蒙古有了更深的认识。”

    锡林郭勒的冰上汽车挑战赛,则是速度与激情的完美演绎。一辆辆汽车在冰面上风驰电掣,溅起层层冰花,引擎的轰鸣声与观众的呐喊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激昂的冬日乐章。游客在欣赏刺激赛事的同时,还能参与雪地摩托、冰上漂移等互动项目,亲身感受速度带来的快感。来自浙江的游客林女士兴奋地说:“我从来没想过能在冰面上体验如此刺激的汽车比赛,这种新奇的体验让我对内蒙古的冰雪旅游刮目相看。这里的工作人员特别热情,在参与互动项目时,他们会细心地讲解注意事项,确保我们的安全,让我玩得既开心又放心。”

    从游客的反馈中可以看到,内蒙古冰雪旅游正迈向全新的征程。完善的基础设施、精彩绝伦的赛事活动、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体验,共同铸就了内蒙古冰雪旅游的独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寻这片冰雪世界的奥秘。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内蒙古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创新和完善冰雪旅游产品与服务。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冰雪旅游市场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提升冰雪旅游的国际化水平;另一方面,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将更多的民俗文化、历史文化融入冰雪旅游,打造出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冰雪旅游品牌。同时,进一步扩大内蒙古冰雪旅游的辐射范围,让更多人感受这片冰雪胜地的魅力。

    2025-03-14

  • 首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130680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