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非遗文化绽放时代光彩:传统工艺架起文明对话新桥梁
来源:名城早报
更新时间:2025-04-14
本报记者 张小海 实习记者 曹雪雷
三晋大地再传佳音!近日,由山西省级非遗传承人李志强团队创作的《千里江山图》大型堆锦作品,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惊艳亮相。这件以国家级非遗"上党堆锦"技艺打造的艺术品,作为中华文明对话世界的文化信使,生动诠释着山西推动传统文化"双创"发展的丰硕成果。
这幅长6米、高2.2米的巨作,以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为蓝本,采用108种天然矿物颜料,通过堆锦特有的丝绸层叠、贴金描银工艺,将水墨意境转化为立体浮雕。画面中群山叠翠、烟波浩渺的壮美气象,与卷尾"和合共生"的篆书题词相映生辉,既展现着东方美学的深邃意境,又传递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强音。

上党堆锦的千年传承,凝结着山西工匠的智慧结晶。这项始于隋唐的宫廷技艺,以丝绸锦缎为笔,通过裁剪堆贴、捻金塑形等36道工序,让平面织物呈现出雕塑般的立体质感。在长治市堆锦博物馆里,83岁的传承人张建旺正手把手指导年轻学徒:"每片花瓣要经过七层堆叠,就像咱们山西人做事,讲究层层递进、厚积薄发。"这种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让这项技艺在2008年跻身国家级非遗名录。
山西正以创新思维激活传统文化基因。在省政府《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推动下,全省建成28个非遗工坊,培育出"堆锦+"文创品牌。长治堆锦艺术研究所开发的《晋商票号》系列作品,将传统技艺与AR技术结合,扫码即可观看三维动画演绎的晋商故事,在深圳文博会斩获创意设计金奖。这种"老手艺+新技术"的探索,让堆锦作品从博物馆走向百姓生活,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
从平遥推光漆器亮相国际海洋法法庭,到上党堆锦对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山西非遗正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载体。省文旅厅数据显示,全省73个非遗项目通过"一带一路"文化交流走向世界,带动相关产业规模突破80亿元。在太原古县城非遗体验馆,金发碧眼的游客们正专注地跟着师傅学习堆锦制作,来自德国的汉学家米娅感慨:"这些会呼吸的丝绸雕塑,让我触摸到了中华文明的温度。"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山西正以文化自信为舵,以守正创新为帆,让千年文脉在创造性转化中焕发新生。当传统工艺遇见现代审美,当地域文化拥抱世界文明,这片孕育了五千年文明的土地,正在谱写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新篇。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