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小海 实习记者 曹雪雷
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戈壁深处,一片赭红色的崖壁上密布着蜂窝般的洞窟。这里,是敦煌莫高窟——这座承载了1650年文明对话的艺术圣殿,正以沧桑与新生交织的姿态,向世界讲述着丝绸之路最璀璨的故事。

一、限流与开放:破解“人窟矛盾”
2024年暑期,莫高窟单日接待量突破1.2万人次,较之前增长15%。面对激增的客流,敦煌研究院推行“预约+应急”票务机制:A类票每日限售6000张,可参观8个实体洞窟+数字影院;B类应急票开放4个大型洞窟。这种分级模式将核心区游客承载量控制在洞窟最大容载量的60%以下。
“每个洞窟都装着环境监测传感器。”讲解员李雪指着一处不起眼的设备说,“当CO₂浓度超过1500ppm,系统会自动亮红灯暂停参观。”数据显示,采用智能调控后,壁画起甲速度减缓了40%。
二、数字赋能:让文物“活”在当下
在距洞窟15公里的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直径18米的球幕影院里,《千年莫高》4K影片正将45个特窟精华投射在弧形穹顶。游客惊叹:这种裸眼3D效果,比挤在洞窟里看得更清晰!
“数字敦煌”资源库已上线30个高清洞窟、4430㎡壁画,全球访问量超2000万人次。95后文创设计师陈墨将藻井图案转化为动态数字藏品,上线当天即售罄。“我们要让年轻人通过手机屏也能触摸文化肌理。”
三、深度体验:从“打卡”到“对话”
傍晚的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陈列中心,二十余名游客正用矿物颜料临摹壁画。朱砂、石青这些颜料和古人用的完全一样。参与研学项目的杭州中学生张晓晨展示画作,“原来飞天衣裙的晕染需要涂七层!”
夜游项目“又见敦煌”剧场,运用全息投影技术重现张议潮收复河西的史诗。演出散场时,北京游客赵先生感慨: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真正走进了历史现场。

守护与共享的永恒命题
在莫高窟北区未开放区域,文保人员正用显微摄像机检测壁画病害。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坦言:每天闭馆后的4小时,是修复工作的黄金时间。
当最后一抹夕阳掠过鸣沙山,第96窟的北大佛在渐暗的天光中愈发庄严。这座见证了丝路兴衰的千年宝库,正以科技为舟、文化为桨,在当代文明的河流中驶向新的彼岸。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