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以科技破局水资源困局 打造黄河流域节水新范式
来源:名城早报
更新时间:2025-04-07
本报记者 张小海 实习记者 曹雪雷
在中国水资源版图上,山西始终标注着"极度缺水"的坐标。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省份,山西全省年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省会太原市更以年人均147.5立方米的数字,在缺水榜单上位居前列。面对"水困"挑战,山西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在污水再生、工业节水、生态修复等领域构建起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书写节水样本。
地下工厂的"水魔法":污水再生全链条革新
凌晨三点的晋阳污水处理厂地下车间,智能监控系统仍在实时更新着数据。这座全国领先的地下式污水厂,如同城市地下的"水心脏",每天将118万吨污水转化为清流。通过自主研发的"三级过滤+生物膜反应"技术,浑浊污水历经20道工序蜕变,出水水质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部分指标甚至优于地表水Ⅴ类。
"我们的处理工艺每两年迭代一次。"太原市排水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指着全自动加药系统介绍,2023年引进的AI水质预测模型,能将药剂投加误差控制在0.5%以内,仅此一项每年节省运营成本800万元。这种技术革新正在山西全境铺开,全省已建成34座智能化污水处理厂,形成"太原标准"向地市辐射的技术扩散效应。
"再生水经济"的乘法效应
在清徐经济开发区,山西三强新能源公司的冷却塔正喷涌着水雾。"这可不是普通工业水,是每吨成本仅1.8元的再生水。"企业负责人算着经济账:企业日用水量从3000吨降至900吨,年节水成本超200万元。这样的"水账本"正在山西遍地开花——太钢集团将再生水用于高炉冷却,吨钢耗新水量降至2.1立方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潞安化工建成全国首个煤化工废水"零排放"系统,每年从废水中提取出20万吨工业盐。
山西省工信厅数据显示,通过建立"企业用水审计-节水改造-再生水直供"体系,全省重点工业企业再生水替代率已达4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五年前下降38%。这种"以水定产"的发展逻辑,正在重塑山西这个资源型省份的产业基因。
生态账里的"水智慧"
汾河支流虎峪河畔,市民惊喜地发现:"干涸多年的河床又有水流了。这源自山西创新的“再生水生态银行"模式——通过建设135.5公里再生水专用管网,将处理后的再生水精准回补"九河"水系。太原市水务局工作人员表示:我们像调度金融资金那样调配再生水,丰水期储存在人工湿地,枯水期反补河道,实现生态用水平衡。
这种智慧化调度在山西已成常态。运城市建立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系统,能实时追踪300个生态补水点水质;长治市打造的再生水云交易平台,让工业企业竞价购买生态补水指标。数据显示,山西黄河流域城市再生水生态利用率已达28%,助力汾河入黄口水质连续三年保持Ⅱ类标准。
循环经济的"最后闭环"
在山西晋联公司的展厅里,一袋袋黑色颗粒引发参观者好奇。"这是用污泥制造的生物炭基肥,热销内蒙古马铃薯基地。"技术总监张宝新揭秘道。企业通过引进德国污泥闪蒸技术,将含水率80%的污泥转化为高热值燃料和有机肥,形成"污水-再生水-污泥-资源"的完整闭环。
这种循环经济模式正在山西多点突破:阳泉市建成餐厨垃圾与污泥协同处理项目,产出沼气用于环卫车辆燃料;晋中市开发出污泥制备陶粒技术,产品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据测算,山西每年通过污泥资源化可替代标准煤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万吨。
黄河战略中的山西担当
站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度,山西正构建"1+3+N"再生水利用政策体系。省级财政设立1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11个地市建设再生水循环利用示范区;《山西省节约用水条例》明确将再生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省发改委推出的"节水贷"金融产品,已撬动社会资本85亿元。
从"水瓶颈"到"水动力",山西的治水实践彰显着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当汩汩清流在工厂车间奔涌,当潺潺碧水润泽黄土沟壑,这片曾经"望河兴叹"的土地,正用科技创新的钥匙打开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之门,为黄河流域乃至全国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提供着鲜活样本。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