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制

  • “致富果”中的“法治经” 一粒桑葚见证法治赋能乡村振兴的力量

    一进入5月,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丁舍村北沿的百亩桑葚便到了成熟期,翠绿的枝丫被簇拥的桑果压得“摇摇欲坠”,掩饰不住丰收的喜悦。

    2023-06-07
  • 安陆检察 为“事实孤儿”找到新家

    “收到检察官的六一爱心礼物,小果非常开心。”5月23日,湖北省安陆市儿童福利院的周院长,给该市检察院“北极星”未检工作室主任叶先丰打去电话。电话的背后,是该院办理的一起撤销监护权案件,这也是孝感检察系统首例未成年人监护缺失监督案。

    2023-06-07
  • 探索“蓝绿碳”检察保护协作机制 福建漳州“山海共治”守护“绿水青山”

    近年来,福建省漳州市检察机关创新建立“蓝绿碳”检察保护协作机制,积极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融入生态检察保护工作,促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2023-06-07
  • 北京银行发布“京萤计划”儿童综合金融服务3.0版

    北京银行长期关心关注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自2022年“六一”国际儿童节首次推出“京萤计划”以来,持续创新敏捷迭代,于2023年5月28日,全新升级发布“京萤计划”儿童综合金融服务3.0版,以“金融+”贯穿全生命周期服务,打造“伴您一生的银行”。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广播电视台党组书记、台长余俊生,北京广播电视台党组成员、副总编辑马宏,北京市东城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李妍,北京市东城区妇女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吕绘,北京外国语大学外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外研社社长王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党委委员、总编辑助理、期刊社社长姜钰,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双,浙江正元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坚,北京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霍学文等领导受邀出席。

    2023-06-07
  • 猿辅导正式入局智能硬件市场

    5月30日,沉默近两年的猿辅导在智能硬件领域释放重磅动作,推出旗舰型产品小猿学练机。该产品面向全国中小学生,主打学练一体、以练促学,重新定义学练一体化的数字化产品体系。

    2023-06-07
  • 刘健任新华通讯社副社长

    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

    2023-06-06
  • 国考补录今起报名,应届生有更多“捡漏”机会

    中新网消息,5日,国家公务员局网站公布了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3年度补充录用公务员公告,本次补充录用共有15个部门参加,计划招录3249人,其中2300余个计划招录应届高校毕业生。

    2023-06-06
  • 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完成与空间站组合体再次交会对接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前期撤离空间站组合体、已独立在轨飞行33天的天舟五号货运飞船,于北京时间2023年6月6日3时10分,完成与空间站组合体再次交会对接。目前,空间站组合体状态良好,后续将按计划开展各项工作。

    2023-06-06
  • 银行ESG报告中的高频词

    ■聚焦中国企业ESG系列报道

    多数银行ESG报告中均披露了在2022年发展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方面的实践及相关数据

    不同银行的ESG披露框架不一、披露数据不够全面的问题,使得ESG报告内容可比性不强

    2023-06-06
  • 网络素养教育从“顶层设计”到学校标配

    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培育涉及到多个环节,多个领域,多个主体,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政府。这些主体需要相互配合,共同推进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培育

    2023-06-05
  • 求解儿童健康成长的心理密码

    图为2023年5月14日,在浙江省嘉兴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总站,学生们在“能力大翻转”体验区学习心理知识。


    应该更多地关注抑郁症群体及他们的家庭,进一步完善抑郁症康复服务体系,为患儿及其家庭成员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儿童康复的顺利进行与家庭的和谐安定


    不久前,一份《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对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万多名10岁到16岁的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其中4%的青少年属于重度抑郁风险群体,10.8%的青少年属于轻度抑郁风险群体。调查还显示,总体上,抑郁、孤独、手机成瘾得分有随着年级增长而升高的趋势。


    近日,吴谢宇弑母案的宣判也再次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强烈关注。


    5月30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与全国妇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意见》。意见的制定是为全面贯彻落实去年开始施行的家庭教育促进法,以及促进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在家庭中,是什么原因造成亲子关系紧张?家长应如何看待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需求?儿童抑郁症与家庭养育存在何种联系?围绕儿童成长中的诸多心理问题,《法治周末》记者与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雷雳、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教授周莉、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胡金生、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陈发展进行了对话。


    满足孩子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


    《法治周末》:当下,亲子关系紧张成为了困扰许多家长的难题。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周莉:养育孩子过程中,很多父母可能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发展需求。


    养育孩子本身是个系统工程。从根本上来说,孩子出生后,在0岁到1岁之间,已经有心理需求了。3岁之内的孩子就奠定了其人格基础。有家长反映,孩子情绪调节能力比较差,或者孩子特别敏感,有的学生还有极端行为。实际上根源都在早期。


    比较强势的家长喜欢说“你得听我的”“我认为什么是好的,你就怎么做”。这些家长往往通过他搜集到的各种信息给孩子设定好发展范式。可是,家长忽略了一点:孩子天然就有“自主”“亲密”还有“成就”的心理需求。孩子为什么喜欢打游戏?打游戏的过程中要一级一级往上升。在游戏中孩子能掌控、能做主。


    家长为什么爱说“你得听我的”?因为他们非常知道在不同的阶层意味着什么。越是高知、高阶层的家庭,越容易给孩子一个范式。因为家长根据自己当年的“成功经验”,认为孩子也要走这样的路径。


    而当孩子到了青春期,这个时候对家长的“挑战”有点高了,很多家长发现,自己“管不了”孩子了。这时家长应该进行调整。


    小孩有极端行为的例子很多:有的自伤自残,还有的不想上学了。当孩子出现自杀念头、自残行为时,家长自己要意识到“我错了”。也就是说,家长要自我颠覆、自我重塑,换一种方式来和孩子相处。


    雷雳:人生在不同阶段需要解决不同问题,青少年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称之“自我认同”。也就是要搞清楚:“我是谁?别人怎么看我?我的能力是什么?以后我能干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


    青少年在对自己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解决几个问题:一是价值观的问题,比如,生活当中什么是最重要的。还有职业选择的问题。比如,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大学生的专业选择,都和职业选择相关。


    另外,青春期的孩子对性格角色也有更深入的思考。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也需要相应地作出退让,让孩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多承担一些责任。家长对他们的探索表示认可,就是对他们很重要的帮助。


    陈发展:现在很多家庭当中,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觉得很无奈,孩子好像“不太听话”,和自己的期待也不一样。这时,就有可能产生比较大的亲子冲突。


    父母常常会觉得孩子不够努力。比如,有的父母会对孩子说,“你按照我的建议去做,你就可以把学习弄得更好”。


    如果家长情绪波动比较大,有过多的负面情绪,本质上是其对孩子的期待没有被满足,所以他们感到失望、失落、愤怒,同时也会伴有情绪低落。


    如果孩子的情绪不稳定或经常有亲子冲突,大概率父母自身的情绪也有很多冲突和不稳定。


    只要社会在不断快速发展,整个社会就会有压力。反映在个体层面,家庭就有压力。就像漏斗效应,家庭的压力会反馈在孩子身上。这是社会最近几十年发展快速的缩影,我不觉得是一个太大的问题。


    国家已经从社会层面来帮助这些压力比较大的家庭。不久前,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行动计划要求,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德育思政工作全过程,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生成长各环节。


    从一个家庭或从父母角度来说,首先要理解自己的负面情绪和压力,选择符合孩子能力的任务交给他去完成。


    我们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面临的困难、压力或者成功和喜悦,学会倾听,和他们站在一起,帮助他们减轻压力。这样,亲子关系才会相对和谐和稳定。


    胡金生:近年来,在教育环境中,父母及孩子都承受着一定的压力。对教育失败的恐惧促使家长们不断加大对孩子的教育投入,让孩子感受到压力的同时,自己也产生了过高的焦虑。


    适度的父母期望会产生较多的积极正面作用,但过度“鸡娃”不仅会“揠苗助长”,还会带来不良影响。这些不良影响既体现在孩子的学业方面,还体现在生活以及性格、个性方面。比如,孩子在承受父母过高的期望下,可能会产生极大的压力和心理负担,反而出现厌学、逃学等不良情绪和行为。


    情绪是会“传染”的,孩子的情绪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长的影响。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这个系统当中每个家庭成员的行为、情绪等都会互相作用、对彼此造成影响,孩子行为问题的产生可以由此溯源。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并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呢?一方面,家长自身情绪对孩子有影响,要学会控制自身情绪,不要将情绪转移给孩子,纠正自己的错误信念,包容孩子的错误,看到孩子的优点与成长。


    另一方面,家长们可以从调整自身认知入手,适当改善成就目标定向。很多家长不能容忍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期许,要求孩子追求“纵向杰出”,即那些社会大众所普遍认可的成就,比如,考名校等,往往忽视了能够满足孩子自身兴趣和追求的“横向杰出”目标。


    家长应在乎的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成长”而非“成果”,找到孩子的才能、专长,让孩子能透过多元学习,展现孩子个人特色。不应对孩子学习的成果过度批评或比较,协助孩子找到比较能专注与有兴趣的领域,即使目前表现不理想,孩子会比较容易重新面对挑战。


    此外,一名合格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及时抓住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小学是儿童为各方面打基础的时候,是人格养成和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家长应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初中是孩子从童年期到少年期的过渡阶段,也是青春期的开始。这时的他们,会从依赖父母逐渐转变为追求独立,这一阶段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和理解。只有尊重他们,用合理的建议而不是用蛮力使他们屈从,才能更好地教育他们。


    高中的孩子,正处于从青春期到青年期的“心理断乳期”。他们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试图逐渐摆脱成人的监督,在不出格的前提下,放手是父母最好的选择。我们要鼓励孩子独立,给他们选择的权利和空间,引导他们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总之,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满足孩子的不同需求,这才是明智父母的做法。


    儿童抑郁症是“系统”问题


    《法治周末》:如何看待儿童抑郁症与家庭养育之间的联系?


    周莉:一个青少年出现了问题,一定是他的“系统”出了问题。这个系统当中包括家庭、学校等。


    孩子出现抑郁症状时,要思考的是:出现这个情况之前,发生了什么?有校园欺凌吗?还是存在家庭暴力?


    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主体,家长到底拥有多少权利对他恶言恶语?家长又气又急又痛苦,最常见的就是把责任怪到孩子身上去,认为孩子有问题,可能会批评、指责,但这种方式只能更糟糕。


    我并不是说家长不要对孩子有要求,但是有高要求一定要有高支持。


    陈发展:现在社会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我们在门诊的临床实践中,也发现青少年患者的比例越来越高,比五六年前几乎要翻一倍。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情绪障碍。


    但我想澄清的一点就是:真正的抑郁症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只有病人出现严重的抑郁症状,才能叫患有抑郁症。


    抑郁症状背后的核心是“低动力”,即对未来没有希望,严重的会觉得“不想活了”。这些青少年需要比较激烈的冲击力才能够让自己成长,不说出“我不想活了”,家长可能就不能理解自己,还是按照他们的期待要求“必须学习”等。


    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家长在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后,没有转变教养方式,他们还把孩子当成七八岁的孩子进行掌控。这个时候,孩子就需要更加激烈和明显的方式来让自己获得成长空间。


    胡金生:值得注意的是,抑郁症儿童父母的生存质量在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等领域均低于正常儿童父母。而以往的研究证实父母关系、父母的身心健康状况、亲子关系和交流情况等因素在儿童的病理心理发展过程中均起了重要作用。


    父母的生存质量和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育存在明显的影响。这提示父母的生存质量下降和家庭环境的不健康状态,都有碍于抑郁症儿童今后的康复和成长进一步对家庭造成恶性循环。


    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得到诊断后接受康复治疗的抑郁症患儿比例较高,家长重视度相对较高,不断需要寻求各种治疗服务机构和专业人员的指导和支持。因此,长期为患儿康复而奔波可能终日处于身心疲惫状态。


    此外,社会支持系统对家庭的支持和对父母帮助是有效的,但目前明显不足的康复资源和不尽完善的抑郁症康复服务体系,使家长得不到足够的社会支持;遇到的问题不能实际、有效地解决;家长面临强大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的双重压力。


    因此,专业人员应该更多地面向抑郁症患儿家庭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和帮助,这样才能改善抑郁症儿童父母的生存质量。


    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是对未来社会的最佳投资。我认为,应该更多地关注抑郁症群体及他们的家庭,进一步完善抑郁症康复服务体系,为患儿及其家庭成员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儿童康复的顺利进行与家庭的和谐安定。

    2023-06-05
  • 法治“园丁”的心声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如何让未成年人在阳光下茁壮成长?一起来听听法治“园丁”的心声。

    2023-06-05

  • 首 页  上一页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