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制

  • 首任局长调离之后,这一正厅级岗位面向全国选调

    北京青年报“政知见”微信公众号消息,据澎湃新闻报道,海南省委组织部日前发布海南省面向全国公开选调部分省属企事业单位(法定机构)行政负责人公告》。

    2023-06-02
  • 为性侵未成年人犯罪划下司法“红线”

    “《解释》明确了刑法相关规定的适用情形,进一步加大对此类犯罪的打击力度和对被害人的保护力度,为性侵未成年人犯罪划下了司法‘红线’”

    2023-06-02
  • 多地法院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被告人宣告终身从业禁止—— 从业禁止从纸面走向司法实践

    从去年11月中旬到今年5月以来,我国各地法院对类似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被告人,法院在依法定罪量刑的同时,已陆续开始对涉案被告人宣告适用终身从业禁止。从业禁止,已开始从纸面走向司法实践

    2023-06-02
  • 用“监管密码”破解“鬼秤”作弊密码

    近期,有关街头摊主缺斤少两的短视频屡屡刷屏。受此启发,5月24日,甘肃省兰州市一位网名为“毛毛”的博主在兰州市安宁区街头,调查了几家路边摊。结果仅测试了两家摊主,就发现1斤的炸鸡实际只有298克,2斤的樱桃实际只有850克。此后,在与卖樱桃的摊主协商解决过程中,竟遭摊主威胁。据悉,该摊主使用的是密码作弊秤。记者调查发现,类似的情况在多地均有发生,使用密码作弊秤已成一些街头摊主的“公开秘密”。(5月30日《工人日报》)

    2023-06-02
  • 引入“离线权”,让劳动者不再困于网中

    好像下班了,又好像没下班。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虽然自己已经离开了单位,却还处于工作的状态。手机中各种即时通信软件保持在线,用人单位可以随时通过微信等聊天工具向劳动者下达工作任务,或利用远程办公软件随时召开工作会议。如果不及时回复,劳动者就会受到指责,甚至会被开除。遏制隐形加班现象,专家建议劳动法中引入“离线权”。(5月30日《法治日报》)

    2023-06-02
  • 小学生“大书包”也是成长“大问题”

    记者近日采访多地小学生、家长以及相关人士了解到,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学生课业负担整体有所减轻,但小学生书包超重问题仍然存在。在受访学生中,书包“六七斤重的很正常,十几斤重的也不少”。小身板背大书包,一些孩子习惯“弓着背走路”,一些孩子会喊肩膀疼。有专家指出,长期负重背包会影响脊柱健康,甚至波及胸廓发育,给儿童身心带来不良影响。(5月30日《新华每日电讯》)

    2023-06-02
  • 6月新规来了,涉及婚姻登记、交通管理、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

    新华社消息,6月,一批新规开始施行。21个省份婚姻登记可“跨省通办”、扩大私家车新车上牌免查验试点、加强个人信息跨境安全保障……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2023-06-01
  • 河南一公司联系收割机成立“抢收小组”,让员工带薪休假回家收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消息,眼下,小麦迎来收割季。近日,河南新乡一公司发布通知,夏收期间让员工回家抢收抢种,请假期间不影响福利待遇,确保小麦颗粒收仓一事。此事引发网友关注。

    2023-06-01
  • 五阳煤矿青年党员宣讲进基层聚人心

    5月26日,五阳煤矿组织青年党员开展“凝心聚力、团结奋斗、建功五阳”基层宣讲活动。

    2023-06-01
  • 从和谐司法到司法为民 评《中国司法理念的变迁》

    在学人的世界里,司法理念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它是司法的原理、观念与价值观,是司法制度在建构和设计中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哲学基础。然而,在普通人的世界里,司法理念可没这么“玄乎”。通俗点儿说,人们去法院打官司,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其中就包含着人们最朴素的司法理念,而这种理念的形成,则与人们日常的生活习惯和经验密不可分,它源于生活习俗,是人们真实的生活写照。

    2023-06-01
  • 在《华政的故事》中追寻共和国法学教育的历史

    作者组织团队采访了许多参与华政建设的亲历者,这让华政人能更全面地了解母校、理解华政精神,也成为了学者们研究中国法治事业的珍贵史料





    图为华东政法大学韬奋楼。


    □王静


    每个人心中都有个永不散场的青春舞台。校园里来来往往的同学们洋溢着的青春活力,恰如前辈们当年的青春峥嵘。


    华东政法大学的发展史凝聚着万千华政人的青春故事。


    在华政70年华诞之际,何勤华教授撰写了《华政的故事》,其中记载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华政筹备创建到21世纪建立松江新校区70年的校史。


    亲历者视角下“共和国法治建设的一个侧影”


    在笔者看来,本书有很多优点。


    本书运用了时间与空间结合的写作方法。


    所谓“时间”指的是按照历史演进的脉络统筹全书,从华东政法学院的筹建,到华东政法大学的辉煌,脉络清晰、循序渐进、徐徐道来。


    “空间”说的是在历史的变迁中,增加了同一时间点下同其他院校的联系和比较。这样一来,通过华政的校史,也可了解到了同时期的其他高校及其与华政的关联。视野一下就打开了,由点及面,点面勾连,共同构成了一副新中国法学教育发展发达史的巨型画卷,亦呼应了本书的副标题——“共和国法治建设的一个侧影”。


    本书是用亲历者的视角撰写文章。


    该视角在本书可称为独特和难能可贵。一方面,作者本人也在北京大学获得法学学士学位后,于1982年进入华政求学。从学生成长为一校之长的经历,使作者的视角纵贯了学校几十年的发展。作者作为学生时,耳濡目染了前辈教师们的兢兢业业;作为教师,又亲身体会并实践了华政精神,参与到了华政在学术、学生培养的全过程。随着职务的转换,作者还参与了学校建设和发展之路上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助力了关键节点上学校的发展。亲身经历增加了华政故事的诸多细节,华政的校史更加立体生动,也使读者深感所有伟大的事业都是奋斗来的。


    另一方面,作者还组织团队采访了许多华政建设和发展的亲历者,如从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即留校工作的江邈清老师回忆了筹建华政的工作;再如王召棠老师回忆了留在华政工作的民国时期知名法学家李良的学术研究和工作状况。这些都使得华政人更全面地了解母校、理解华政精神,也成为了学者们研究中国法治事业的珍贵史料。


    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


    除此之外,本书的优点还有很多。


    本书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华政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教会学校的旧址上,吸收9所大学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组建而成的新中国第一批高等院校。位于万航渡路1575号上的圣约翰大学,是上海滩第一所全日制综合大学,培养了一大批名人名家,如建筑大师贝聿铭,外交家顾维钧,哲学家李慎之,文学家林语堂、吴宓、张爱玲,出版家邹韬奋等。


    华政于1952年6月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批准筹备建立,于当年11月正式开学,吸收了复旦大学和南京大学的法律系和政治系,上海学院、东吴大学、厦门大学、安徽大学、震旦大学的法律系,圣约翰大学和沪江大学的政治系。华政中西合璧,人杰地灵,自成立起就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华政法学基础深厚扎实,师资、学生素质、书籍文献规模在华东地区都首屈一指。


    华政为新中国法治建设培养诸多人才,华政的繁荣发展反映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蓬勃朝气。阅读本书,可由小见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和法学教育事业有更深入的认识。


    本书的撰写还基于档案文献。华政的档案卷宗是本书写作的基础材料,基于强大的法史学研究功力,作者系统、细致地梳理了文献资料,保证了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真实地还原了历史上的人和事。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几乎穷尽了关于华政的档案,内容全面且精细。


    全面之处如,华政成立时的选址、工作进度、第一任领导班子、第一批教师、第一批学生书中均有涉及。精细之处如,华政的第一批师资数据予以精确呈现——专业教师19名中包括7位教授、1位副教授、2位讲师、9位助教,主要师资来自复旦大学、东吴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华政第一批学生的招募、图书文献的来源,都有详实的档案材料为证。甚至还有统计如,东吴大学法学院是转入华政学生、年轻教师最多的大学。上海学院转入华政的学生第二多,教授数量第一多,给予华政文献资料最多的。


    作者还突出强调了一些被世人忽略的贡献,例如安徽大学法学院将建校以来20多年的图书资料全部交给了华政。此外,书中还以影印照片的形式,展示了一系列珍贵的档案文献,例如,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的批文。


    笔触转换流露深厚感情


    在前述基础上,本书还有作者对华政含蓄又炙烈的爱。本书整体的文风一如作者既往的风格,是平实、克制的,作者很少用浓烈的形容词或体现感情的副词,但在有些遣词造句中,难掩作者对华政炙热的爱。例如作者在肯定华东政法大学的选址时,如少年般那样称赞道:“现在看来,这一选址真的是太英明了,我们作为华政的后人,应该感谢魏文伯院长和当年筹备处的各位领导、老师!”还如,作者提到雷经天老校长时,特别强调了其对青年学者的保护。再如作者对曹漫之老师的事迹这样评价道“敢于直言,坚持法治原则,令人钦佩”。


    中国人似乎就是这样,话不多,表达含蓄,不爱用什么花里胡哨的辞藻,仅仅通过一种巧妙的笔触转换,就能体现出那深厚的感情。所以,阅读本书的时候,读者内心是安静的,但安静之下又饱含澎湃的感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罢此书,深感这活水就是华政精神。一代代华政人用青春践行了华政精神,那就是追求法治信仰,踏实勤奋学习专业知识、富有良知和正义感。人类的高级之处是总会去追问自己从哪里来,将向哪里去。答案其实就是对自我的认知,而自我又是由环境塑造的。华东政法大学虽经两次撤校,但又三次崛起,这也历练了华政人顽强不屈的精神,锻造了华政人脚踏实地的法治魂。


    华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中国人建造并发展的现代高等学府,是法学的东方明珠。西式的校园里培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法治人才。华政的成长之路,也如中国的法治建设那样,兼容并蓄,但却有主心骨。华政的欣欣向荣,是持续推进的中国法治进程的缩影。千千万万人的青春岁月奉献于此,共同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繁荣发展。正如开校元勋魏文伯老校长为华政首届开学典礼所作的诗句中写道的那样:


    “你,


    宛如初升的太阳,


    闪耀着绮丽的光芒;


    你,


    宛如春到人间,


    东风和畅。”


    (作者单位系华东政法大学法律文明史研究院)

    2023-06-01
  • 二十届中央国家安全委首次亮相,有个最新判断

    北京青年报-政知见微信公号消息,政知君注意到,二十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已亮相。

    2023-05-31

  • 首 页  上一页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