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邀你去太空出差!你想成为“摘星星的人”吗?
 来源:中国新闻网  更新时间:2022-10-05

  从1992年9月21日,中央批准立项实施“国家载人航天工程”至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立项实施30年。从1995年到2020年,中国已完成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四号,中国已有14名航天员23人次圆梦太空。

  资料图:9月15日,在北京科学中心“光年深处”展厅,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首次面向公众展出,返回舱降落伞、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残骸等一批珍贵的航天器实物也同时亮相。吴凡摄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资料图:9月15日,在北京科学中心“光年深处”展厅,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首次面向公众展出,返回舱降落伞、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残骸等一批珍贵的航天器实物也同时亮相。吴凡摄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空间站,等你来出差”

  10月2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消息,中国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已于近期启动。

  本次共选拔12至14名预备航天员,包括航天驾驶员7至8名,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共5至6名,其中,载荷专家2名左右。

  航天驾驶员在陆海空三军现役飞行员中选拔,航天飞行工程师在从事航空航天工程及相关领域专业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中选拔,载荷专家在从事空间科学研究及应用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中选拔。

  此次预备航天员选拔,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统一组织实施,预计1年半左右时间完成,并首次在港澳地区选拔载荷专家。

  “沙里淘金,千挑万选”

  “航天”一词由世界著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首创。1967年,钱学森在一次讲话中提到,“人类在地球大气层之内的飞行叫作‘航空’,在地球大气层之外的飞行称为‘航天’。”美国、苏联分别实现载人航天后,钱学森表示,“先把载人航天的锣鼓敲起来”。

  “载人航天工程是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正因为有了载人航天工程,我们很多人的命运发生了改变。”2021年,中国“航天员女教头”黄伟芬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说道。她是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

  黄伟芬表示,航天员选拔就像是沙里淘金,千挑万选;而航天员训练则是千锤百炼,百炼成钢。据她介绍,目前,世界上只有俄罗斯、美国和中国具有完整独立的航天员选拔技术体系。

  选拔的标准有多严格呢?黄伟芬举个例子,仅“临床医学选拔标准”里就有120多个条款,每个条款又对应很多个医学问题的要求。

  “航天环境耐力和适应性”是航天员选拔中最具特色的一个项目,它包括超重耐力、前庭功能、噪声敏感性等等,一共有17项生理功能的检查,极具挑战性。

  黄伟芬介绍,有一位受试者接受前庭功能试验时,刚开始是坐转椅的时候吐,后来发展到只要听说今天要做转椅的试验,他就会想吐。

  “摘星星”的航天女英雄

  “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今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抵达北京,王亚平的女儿手捧鲜花,迎接妈妈的凯旋。在深情拥抱并亲吻女儿后,王亚平掏出了一颗小星星,兑现出征前对女儿许下的承诺。

  2021年,王亚平搭乘神舟十三号再次出征太空,成为中国首位执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在此之前,2013年,她和聂海胜、张晓光三名航天员就已搭乘过神舟十号飞船进入太空。

  中国最早登上太空的女航天员是刘洋。2012年6月,刘洋执行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成为中国首位参加载人航天飞行的女航天员。2022年9月1日,刘洋执行出舱活动任务。

  太空环境复杂,航天员的选拔标准并不会因为男女性别存在差异。黄伟芬说:“恶劣的航天环境给男女航天员带来的挑战都是一样的,因此女航天员同样要具备对环境的适应性和耐受能力。”

  随着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航天员还开始承担更多元化的太空角色。2013年,王亚平首次在太空授课。之后2021年、2022年,她又在中国空间站两度开启“天宫课堂”。

  黄伟芬介绍,“神十一”33天飞行中,航天员承担的重要活动与实验加起来一共有59项。“可以说,他们既是工程师,也是科学家,既是生物学家,又是菜农,既是职业的航天员,也是载人航天的形象大使”。(完)

责任编辑:延菁菁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