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就纳米比亚总统根哥布逝世向纳米比亚新任总统姆本巴致唁电

    国家主席习近平5日就纳米比亚总统根哥布逝世向纳米比亚新任总统姆本巴致唁电,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表示深切哀悼,向纳米比亚政府和人民以及根哥布总统亲属致以诚挚慰问。

    习近平指出,根哥布总统是纳米比亚杰出领导人,生前推动中纳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为促进中纳、中非友好作出重要贡献。他的逝世是纳米比亚人民的巨大损失,中国人民也失去了一位好朋友。中方珍视中纳深厚传统友谊,愿同纳方一道,推动两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发展。

    2024-02-06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总结会议在京召开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总结会议在京召开






    会议传达习近平关于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的重要讲话







    对学习贯彻讲话精神作出部署







    蔡奇出席总结会议并讲话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总结会议4日在京召开。

    日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主题教育总结报告和关于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主题教育启动以来,全党紧扣“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聚焦主题主线,明确目标任务,突出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与做好开局之年工作紧密结合,特别是着力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问题、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党的建设突出问题,达到预期目的,取得明显成效。

    习近平强调,要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抓好意见落实,形成长效机制。要持续加强理论武装,教育引导党员干部通过坚持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固本培元、凝心铸魂,进一步打牢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要持续推动解决问题,继续抓好整改整治、建章立制,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要持续改进作风,落实“四下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抓好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要大兴务实之风、清廉之风、俭朴之风,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在全党组织开展好集中性纪律教育。要持续夯实基层基础,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持续抓好落实,树牢正确政绩观,坚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重实干、做实功、求实效,更好将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成效。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扛起主体责任,不折不扣抓好落实。


    会议传达了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2月4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总结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导小组组长蔡奇出席会议并讲话。新华社记者庞兴雷摄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导小组组长蔡奇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主题教育取得的明显成效,对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提出明确要求。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蔡奇指出,这次主题教育之所以能够取得明显成效,根本在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直接领导、全程指导、示范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并作动员部署,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相关文件,围绕主题教育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和专题民主生活会,并多次实地考察调研,对主题教育提出要求、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主题教育高质量开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蔡奇强调,这次主题教育为新时代开展党内集中教育积累了新经验,主要包括:坚持把理论学习贯穿始终、突出问题导向、服务中心任务、力戒形式主义、以上率下示范引领等,要注意总结好、运用好。

    蔡奇指出,要不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要夯实全党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坚持不懈抓好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要激发全党创造活力,把全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上来。要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运用好“四下基层”经验,把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发扬光大。要严明党的纪律,在全党开展集中性纪律教育,推动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把铁的纪律转化为日常习惯和行动准绳。要提高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水平。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引向深入,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

    李干杰主持会议,李书磊、姜信治和苗华出席会议。

    中央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及办公室负责同志,各省区市和副省级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组织部部长,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中央管理的金融机构、部分企业和高校,中央军委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中央巡回指导组和省级巡回督导组组长、副组长等参加会议。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设分会场。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从去年4月开始,自上而下分两批进行,目前已基本结束。

    2024-02-05
  • “老百姓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夕赴天津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纪实

    腊月二十二,年味渐浓。这天一早,习近平总书记乘坐“复兴号”来到天津。

    “当河海之要冲,为畿辅之门户。”这座城,襟河枕海,历史的波澜与时代的脉动交汇于此。

    人民,是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力量。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是这次考察分量最重的主题。

    灾后恢复生产生活的村子,秩序井然;古色古香的街区,人流如织;庄严肃穆的纪念馆,记载的是实现人民解放进程中重要一役;市委和市政府工作汇报会上,深刻阐述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落脚点也在人民的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人民中间:“农历新年是龙年,龙在中华文化中有着勇敢奋进、活力无穷、吉祥如意等多重寓意,寄托着美好的愿景。大家对新的一年要充满信心,把日子过得更好。”

    一份牵挂,放在心上

    汽车沿着冰封的子牙河,驶入西青区第六埠村。

    海河平原仿佛一个西北高、东南低的巨大簸箕。千淀归墟,百川赴海。而这里,又是三川交汇的一个低洼地。

    去年海河发生流域性特大洪水时,第六埠村也遭了灾。当地干部告诉习近平总书记,当时水深2.51米,村里2000多个蔬菜大棚全淹了。

    总书记进村,先看一看这些大棚的修复,了解当地农业恢复生产情况。

    郝健和张凤文老两口正在新棚里忙活。采摘、打包,准备将新鲜的蔬菜配送到市里的社区。

    看到总书记,他们又激动又感动,一畦接一畦地介绍自家的菜地。新的棚,新的日子,新的希望。“特别感谢党和政府,大棚修复、补种抢种,很快就恢复了生产。”

    这里也是天津的蔬菜基地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握住老郝的手:“我们应该感谢你们的辛勤劳动,丰富了春节的‘菜篮子’。”

    “咱们的菜都好吃,特别甜。”张凤文说道。

    习近平总书记笑着问:“菜甜,是什么原因?”

    “水好,土也好,红沙土。”

    一年年耕耘,脚下这块土地,村民视若珍宝。习近平总书记深知乡亲们的愁和盼,一直牵挂着那些遭了灾的地方。去年洪灾后,到黑龙江的灾区,看补种抢种的进度;北方入冬之际,在北京、河北的灾区,看温暖过冬的保障有没有到位;而今,春节前夕,他惦念着灾区的乡亲们能不能过个好年。

    村里,总书记走进四世同堂的杜洪刚家。

    花糕、年馍,窗花、灯笼,处处是年的喜庆。满头银发的老太太迎着总书记。“您老高寿?”“84啦!”“硬朗!硬朗!”

    老人医保、孩子读书、年轻人就业,总书记问得细致。

    “还有什么需要党和政府关心帮扶的事?”

    “在党和政府帮助下很快渡过了难关,不觉得日子难。又添了小孙子,今年是全家倍儿高兴的一个年。”

    听了这番话,习近平总书记很是感慨:“国泰民安,民安才能国泰,党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时刻记挂着大家的安危冷暖,也希望乡亲们依靠自己的双手重建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

    战洪水、抗地震,稳经济、促发展,应变局、开新局……风雨中,党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拼搏在一起、奋斗在一起。时时放心不下的,是人民幸福生活这一“国之大者”。

    村广场上,乡亲们都来了。白发老人、垂髫少儿,笑容暖了心窝。在外打工的乡亲也回来了。他们欢呼着向总书记拜年。

    “乡亲们好啊!”

    “看到灾后能有这样一个气氛和景象,我心里也特别高兴。灾后恢复重建,咱们全国,特别是京津冀地区,这场水灾以后,都恢复得很好。党中央也下了决心,为老百姓的安居乐业,努力把水利防汛工程建设得更好。”集中力量办大事,越是艰难之时、越是急迫之际,更见万众一心、攻坚克难。

    “老百姓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事情,一定要办好。”朴实却坚定。

    一份传承,历久弥新

    天津古文化街披上了节日的盛装。

    这里是天津最早的经济、文化、商贸聚集地,素有“津门故里”之称。红灯笼、中国结、大“福”字,镶嵌在岁月斑驳的砖墙、青石板之间,如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画。

    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大江南北的古街老巷、风景名胜热闹起来了。这条街也是人潮涌动。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让古街沸腾了。

    看到孩子们吃糖人,看到商贩卖嘎巴菜,总书记都走上前聊一聊。“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节日期间民生商品的产销保供,关系着老百姓能不能放心消费、快乐过年,是家事也是国事。

    看古街,看的是政通人和,也是文脉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注意到一个横幅,“津味中国年”。绵长文脉浸润于这座城市的筋骨,融汇于漫漫征途。总书记对天津寄予厚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深刻内涵的文化品牌,进一步彰显天津的现代化新风貌。”

    不少“老字号”坐落于此。历史悠久的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果仁张闻名遐迩。进了店,问品种、问客流、问价格,总书记也掏钱买了几盒麻花和栗子羹,送了两盒给身旁的一名小男孩。

    泥人张始于清道光年间。总书记走进店铺,一件件作品神形兼具。一位手艺人正专注修复“孔子抚琴”的泥塑,说起晾干、烧制、打磨、上色等工序。习近平总书记感慨,一代代接续的工匠精神,让文脉得以绵延不息。

    街边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店铺,挤满了游客。杨柳青木版年画始于明代,因运河通航而南北交融,兼收并蓄。总书记端详“勾、刻、印、绘、裱”道道工艺,“连年有余,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古街流淌的是光阴。这些年,北京前门老胡同、广州永庆坊、潮州牌坊街、福州三坊七巷、拉萨八廓街、山西平遥古城、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一条条老街,古与今交相辉映,承载着历史记忆,也浓缩着时代新貌。

    徜徉其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天津是一座很有特色和韵味的城市,要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使其在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中绽放异彩。”

    街道上,鼓乐铿锵,舞龙、舞狮表演喜气腾腾。四面八方的人都朝着这边涌来,挤得水泄不通。“总书记,过年好”,问候声、欢呼声、掌声,久久回荡。

    “看到市民和游客在欣赏传统民俗表演时喜气洋洋,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春节期间,各地可以多举办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节日更喜庆、更欢快。”总书记向大家拜年,暖意融融:

    “祝愿海内外中华儿女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万事如意、龙年大吉!祝愿伟大祖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繁荣昌盛!”

    一份启迪,温故知新

    天津,历史文化底蕴厚重。“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习近平总书记视红色资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平津战役,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役,中国革命的光辉一页。考察的第二天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平津战役纪念馆。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鉴往知来、向史而新。在这里,探寻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重温红色江山的来之不易。

    电文手稿、军事沙盘、史料照片……真实而震撼地再现了惊心动魄的岁月。

    天津一役仅仅历经29个小时的激战。“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先分割后围歼,先吃肉后啃骨头”,当解放军会师于金汤桥,敌方原本以为固若金汤的防守,溃败如山倒。“军队打的就是士气!”总书记赞叹。

    兵戈火力之战,也是民心向背之争。1949年毛泽东同志回答“用的是什么妙计”时说,打仗没有什么妙计,人民的支持是最大的妙计。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展板前,习近平总书记驻足良久:“民心最重要。”

    展馆内,炕桌、锅碗、木榔头、纺车、米袋子……万千乡亲“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总书记动情地说:“战争胜利确实靠后勤,靠老百姓。”

    倾听历史的回响。

    “这次看了平津战役纪念馆,三大战役纪念馆我都看了。三大战役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以经典之作载入史册。”

    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我们对这些历史都很早就了解,但还要学而时习之,反复琢磨、吸取营养,从中去提炼、去升华我们的领悟。”

    一副担子,善作善成

    天津是座老城。元蒙口的运粮船、海河边的盐坨地,已渐行渐远。这里曾有一夕潮来集万船,也有工业文明的璀璨夺目。而现在,时间的车辙到了新时代新征程,天津的发展之路,怎么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四次到天津。从时间的维度看,围绕天津发展的部署要求思路清晰,一脉相承、一以贯之。

    从空间的维度看,天津的发展,是中国大地日新月异的缩影。考察第二天下午的天津市委和市政府工作汇报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道:“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

    这是天津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定位,是一副沉甸甸的担子。

    汇报会上,总书记围绕定位,深刻阐述了四个要点,要求天津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在文化传承发展上、在城市治理现代化上善作善成。古诗形容天津:“津门极望气蒙蒙,泛地浮天海势东。”这四个方面的擘画,如泛地浮天,景象壮阔。

    此行前夕,在北京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并深刻论述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正契合今日天津的发展之需。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天津:“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

    天津创造了近代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近代第一家公立医院、第一辆有轨电车、第一家机器铸币厂等“百个第一”。习近平总书记讲起飞鸽牌自行车、海鸥牌手表等,那是一代人的家喻户晓。熠熠生辉的传承,为天津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奠定了根基。

    而今的格局,北京孵化、天津落地,京津冀协同创新、产业协作正深入推进。“产业转移、产业互补,你们的发展空间比过去更大了。”总书记进一步指明方向:“要围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和京津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唱好京津‘双城记’,有效贯通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人才链。”

    “‘双城记’我点的是两组地方,京津双城,成渝双城。京津城际列车一天有多少班?”

    “142对。”

    “轨道上的京津冀正在形成。”京津冀作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已近十年。“在公共服务上要加强共建共享,在社会治理上要强化同城效应。”“要加强与北京的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体系融合,合力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即将收官。天津市主要负责同志汇报了常学常新、常悟常进的收获。

    习近平总书记谋深虑远:“学理论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深化的过程。要健全长效机制,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引导党员干部持续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这一次,总书记再次强调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顽瘴痼疾,时有发生、防不胜防,要持续抓、反复抓。”“全力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擘画发展,字句间饱含着真挚而深沉的人民情怀。

    “天津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把保障居民安居乐业作为头等大事”。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一切围绕老百姓的关切。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千家万户,千头万绪,苦干实干就是为了“让人民群众不断有新的获得感”。


    龙年将至,满怀憧憬,砺行致远。

    2024-02-04
  • 习近平春节前夕视察慰问驻天津部队

    习近平春节前夕视察慰问驻天津部队向全体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军队文职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致以新春祝福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日视察慰问驻天津部队,代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向全体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军队文职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致以诚挚问候和新春祝福。









    2月2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视察慰问驻天津部队,代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向全体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军队文职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致以诚挚问候和新春祝福。这是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记者李刚摄

    立春时节,津门大地万象更新。上午10时许,习近平来到天津警备区,在热烈的掌声中,亲切接见驻天津部队官兵代表,同大家合影留念。






    2月2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视察慰问驻天津部队,代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向全体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军队文职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致以诚挚问候和新春祝福。这是习近平亲切接见驻天津部队官兵代表。记者李刚摄

    习近平指出,过去的一年,驻天津部队坚决执行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策指示,各项工作扎实推进,重大任务完成出色,特别是有力支援天津防汛抗洪抢险,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习近平强调,新的一年,要深入贯彻新时代强军思想,深入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扭住打好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战,强化使命担当,狠抓工作落实,努力开创部队建设新局面,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

    习近平最后强调,春节就要到了,全军部队要加强战备值班,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确保全国人民过一个欢乐、祥和、安全的新春佳节。要搞好工作统筹,把官兵节日期间的生活安排好。


    何卫东等参加活动。

    2024-02-04
  • 习近平与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互致新春贺信

    2月2日,在中越两国人民共庆的甲辰春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与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互致新春贺信。

    习近平在贺信中代表中国党、政府、人民,向阮富仲和越南党、政府、人民致以诚挚的新春祝贺和美好祝愿。

    习近平表示,2023年是中越关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双方高层往来频繁热络,政治互信愈加巩固,发展战略加速对接,全面合作势能强劲,人文交流有声有色,传统友谊历久弥坚。在两国纪念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5周年的友好氛围中,我如约到访越南,实现新时代以来同总书记同志的第三轮互访。我同总书记同志共同宣布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开启了两党两国关系发展新征程、新篇章,彰显中越团结合作、砥砺前行的坚定意志和决心。

    习近平指出,岁序更替,华章日新。展望2024年,我愿同阮富仲总书记同志保持密切联系,引领双方锚定双边关系新定位,齐心协力、笃行实干,推动各渠道、各层级、各领域交流合作高水平运行、高质量发展,以一项项生动实践、一个个务实成果,推动中越命运共同体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两国现代化事业增添新动力,为亚太地区繁荣发展提供正能量,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阮富仲在贺信中表示,自2022年10月我在中共二十大闭幕后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以来,越中关系呈现积极发展势头,取得重要进展。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同志成功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体现了中国党、国家和习近平总书记同志对越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越中关系的高度重视。访问期间,双方秉持“越中情谊深、同志加兄弟”精神全面深入交流,发表《关于进一步深化和提升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越中命运共同体的联合声明》,签署数十项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合作文件。这些丰硕成果为两党两国关系步入更加健康、务实、富有成效的新发展阶段,保持长期稳定向好势头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战略指引。


    阮富仲表示,我始终重视并愿同习近平总书记同志保持交流接触,继续关心指导双方各部门、各层级、各地方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同志访越期间双方高层达成的重要共识和协议。这有利于两党两国关系发展,符合两国人民利益,将为本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合作、发展作出贡献。祝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繁荣昌盛,祝兄弟的中国人民新年幸福平安!

    2024-02-03
  • 习近平春节前夕在天津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

    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调研,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2月1日上午,他首先来到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实地了解去年洪涝灾害后当地农业生产恢复等情况,看望受灾群众。当天下午,他来到天津古文化街,察看节日市场供应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等情况。

    2024-02-02
  •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1月31日下午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等战略任务落实到位,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这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由中央政治局同志自学并交流工作体会,马兴瑞、何立峰、张国清、袁家军同志结合分管领域和地方的工作作了发言,刘国中、陈敏尔同志提交了书面发言,大家进行了交流。

    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新时代以来,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日益显现;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明显增强;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发展动力活力竞相迸发;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还大量存在,要高度重视,切实解决。

    习近平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习近平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习近平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习近平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习近平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习近平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2024-02-01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审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和研究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和中央书记处工作报告的综合情况报告》《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总结报告》《关于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1月31日召开会议,审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和研究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和中央书记处工作报告的综合情况报告》《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总结报告》《关于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和《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会议对党的二十大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和中央书记处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同意其对2024年的工作安排。会议认为,党的二十大以来,5家党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履职尽责,切实加强党组自身建设,为推动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各方面工作实现了良好开局。中央书记处在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积极主动作为,在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指导群团建设和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有效工作。

    会议强调,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这个最高政治原则,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持续抓好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的贯彻落实。要抓好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深化改革开放,确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重点任务落地落实,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要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坚持底线思维,增强斗争意识,提高斗争本领。要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带头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把党的自我革命抓具体、抓深入。中央书记处要强化政治担当,扎实履职尽责,加强自身建设,继续高质量完成好党中央交办的各项任务。

    会议指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启动以来,全党紧扣“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聚焦主题主线,明确目标任务,突出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与做好开局之年工作紧密结合,着力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问题、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党的建设突出问题,达到预期目的,取得明显成效。

    会议强调,要持续加强理论武装,教育引导党员干部通过坚持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固本培元、凝心铸魂;要持续推动解决问题,继续抓好整改整治、建章立制,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要持续改进作风,落实“四下基层”,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抓好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要持续夯实基层基础,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要持续抓好落实,重实干、做实功、求实效,更好将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成效。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扛起主体责任,不折不扣抓好落实。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先后3次修订《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不断推动巡视工作深化发展,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要坚持政治巡视定位,把“两个维护”作为根本任务,紧盯权力和责任,紧盯“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要在强化巡视整改上见真章、求实效,压实整改责任,完善整改机制,综合用好巡视成果,深化标本兼治。要充分发挥巡视综合监督作用,加强巡视与其他监督的贯通协调,形成监督合力。要以巡视带巡察,发挥上下联动的系统优势,扎牢织密监督网。要抓好《条例》学习宣传贯彻,加强巡视队伍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巡视工作规范化水平。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2024-02-01
  • 学习进行时丨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系列之三: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4-01-31
  • 中央军委举行慰问驻京部队老干部迎新春文艺演出 习近平向全军老同志祝贺新春

    中央军委慰问驻京部队老干部迎新春文艺演出29日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观看演出,向在座的军队老同志和全军离退休老干部致以节日问候和新春祝福。









    1月29日下午,中央军委慰问驻京部队老干部迎新春文艺演出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观看演出,向在座的军队老同志和全军离退休老干部致以节日问候和新春祝福。记者李刚摄

    战歌嘹亮迎新春,强军奋进新征程。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之际,为建立、保卫、建设新中国,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驻京部队老干部在中国剧院欢聚一堂,喜迎新春佳节。

    下午4时许,习近平来到老同志中间,全场响起热烈掌声。习近平关切询问他们的身体和生活情况,共同回顾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过去一年来党、国家、军队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老同志们一致表示,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团结奋进,为打好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战,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贡献。

    演出以“学习强军思想、建功强军事业”为主题,通过文艺轻骑队为兵服务的原生态方式呈现,生动反映新时代强军事业伟大成就,充分展现全军官兵忠诚维护核心、奋进强军一流的精神风貌。“新的时代、新的征程,新的一年新目标”,歌舞《战歌迎春》拉开演出序幕,营造出喜庆热烈的节日氛围。情景表演唱《追光》,热情讴歌思想照耀前程、奋斗开创未来的壮阔实践,鲜明表达在党的旗帜下铸牢军魂的决心意志。混声合唱《淬火成钢》,展现深化军队政治整训焕发出的新风正气,彰显巩固纯洁光荣、扛起强军使命的坚定信念。表演唱《前出时刻》和舞蹈《决胜》等节目,反映部队枕戈待旦的戒备状态和闻令而动的冲锋姿态。合唱和表演唱《战士的远方叫家国》、《山河铭刻》、《向人民报到》激越高昂,再现人民子弟兵遂行边防斗争、抢险救灾、海外撤侨等重大任务的使命担当和大爱情怀,浓墨重彩讴歌英雄、礼赞英雄。全新编排的经典歌曲《延安颂》、《红梅赞》、《我是一个兵》唤起革命军人的红色记忆,短剧《喜报》讲述军地尊崇功臣模范的感人故事,铺展出优良传统赓续传承、强国强军力量汇聚的生动图景。“清澈的爱献给我的祖国,沙场追梦唱响强军战歌”,演出在混声合唱《强军有我》中结束,抒发了锚定目标勠力攻坚、不断开创强军事业新局面的豪情壮志。演出彰显简约朴素之美、阳刚雄浑之气,体现了强军文化的崭新气象。

    张又侠、何卫东、刘振立、苗华、张升民一同观看。


    观看演出的还有军委机关各部门、军队驻京有关单位领导和部队官兵代表。

    2024-01-31
  • 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文化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系列述评之八

    2023年12月28日,浙江省诸暨市赵家镇村民在村晚舞台上表演腰鼓。记者徐昱摄







    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体现了我们党领导和推动文化建设的鲜明立场。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

    新年伊始,中国戏曲学院等单位主办的“京韵悠长·国粹华章”京剧音乐二百年巡礼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近百位艺术家的精彩演出,赢得观众阵阵掌声、喝彩。

    以人民为中心的作品,才能更好深入人心。

    2020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回信,勉励他们“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3年多来,桃李芬芳,德艺双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愈发丰富。

    这是始终如一的初心使命——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毛泽东同志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2014年10月,文艺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时隔72年的两次座谈会,为人民服务的主题一脉相承。

    “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正本清源。

    这是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全国已建成公共图书馆超3300个,文化馆和博物馆超1万家;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和90%以上博物馆免费开放……一系列“硬核”数据,彰显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彰显文化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











    1月14日,市民在北京城市图书馆里阅读。记者彭子洋摄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文化为什么人的问题,充分展现了深厚的人民情怀。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以人民为中心,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时代的命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重要特征进行概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位列其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也是新时代追求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

    新时代新征程,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站稳人民立场,把人民利益、人民意志和人民心声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迈上新台阶。

    “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严寒冬日,100余支乌兰牧骑队伍深入牧区进行创作演出,为茫茫草原增添暖意。


    “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回信,勉励他们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2023年12月21日,乌兰牧骑队员在阿其图乌拉苏木进行马头琴演奏表演。记者王楷焱摄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者,是文化强国建设主要的依靠力量。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对在文化建设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有着深邃思考。

    思想理论界关注现实问题,回应人民关切,让通俗易懂、直面问题的理论读物走进群众;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采写“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作品;文化文艺工作者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推出一部部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实践证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唯有扎根人民、依靠人民,才能获得不竭的动力源泉。

    深深扎根人民,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汲取源头活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沃土。

    《乡村国是》《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等报告文学真实生动地讲述脱贫攻坚故事;《山海情》《人世间》《我和我的祖国》等优秀影视作品反映时代气象、讴歌人民创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新时代的文艺园地百花齐放、硕果累累。

    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14亿多人民进行着新的实践、演绎着新的生活、创造着新的奇迹,给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造更多同新时代相匹配的文化精品,实现从“高原”向“高峰”迈进。

    紧紧依靠人民,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活力创造力——

    2023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举办2万余场、参与人次约1.3亿,目前我国登记在册的群众文艺团队超过46万个……新时代以来,人民群众正在文化建设中登舞台、唱主角。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我们要牢固树立依靠人民群众的观点,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为人民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主力军开辟渠道、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的活力创造力充分展示、竞相迸发。

    “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登上浔阳楼欣赏浩瀚长江,走进琵琶亭体验《琵琶行》沉浸式剧场,沿着江边绿道悠闲散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自开放以来,成为市民休闲、游人打卡的好去处。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无人机照片,2023年6月14日)。记者万象摄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是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生动注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改善生活品质、走向共同富裕的新期待,对文化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要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目标,深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研学热”兴起,文博场馆一票难求,以“淄博烧烤”“尔滨”为代表的文旅“出圈”……文化消费新现象折射出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供给的主要矛盾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紧紧依靠深化改革这个根本动力,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湖南的“门前十小”、北京的“27院儿”、成都的“留灯书房”……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引入社会力量共建共享,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正成为百姓身边的“文化客厅”,目前全国已超过3.35万个。

    改革是文艺繁荣、文化发展的动力所在。要紧紧抓住解决文化领域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紧紧依靠守正创新这个制胜法宝,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了,“文创风”“诗词热”悄然兴起……新技术新方式新理念,让传统文化焕发蓬勃生机,滋养人民美好新生活。











    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拍摄的裸眼3D技术还原的考古“方舱”。记者王曦摄


    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景德镇考察调研时深刻指出:“老祖宗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继续攥在手里,与时俱进,让它发扬光大。”


    新时代新征程,建设文化强国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创新思路方法,创新话语体系,创新技术手段,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探索和回答时代发展和人民需求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课题。

    2024-01-30
  • 习近平的敦煌情

    敦煌,如历史长河中的一湾清泉,照鉴过去,也照耀未来。

    80年前,1944年1月,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结束了敦煌石窟近400年无人管理、任凭损毁、屡遭破坏偷盗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敦煌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

    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数次表示了对这座底蕴深厚的丝路古郡的向往。2019年8月,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调研,深情地表示,此行实现了一个夙愿。

    从建设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到打造敦煌学研究的高地;从莫高精神的代代传承,到敦煌文化的发扬光大……殷殷牵挂、谆谆嘱托,展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古老文脉的深厚情结,对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深邃思考。

    “敦煌我一直是向往的”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丝路重镇敦煌,多元文明在此交汇,孕育莫高窟的华光璀璨。









    这是2023年4月25日拍摄的甘肃敦煌莫高窟窟区(无人机照片)。记者陈斌摄


    2019年初秋,在甘肃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


    走进莫高窟第323窟,习近平总书记望向北壁上的一幅壁画。











    莫高窟第323窟张骞出使西域图。新华社发(敦煌研究院供图)





    “这是张骞。”总书记说,随即又问,“这是什么时代画的?”

    “初唐时期。”负责讲解的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副部长宋淑霞向总书记介绍。

    虽然是第一次走进莫高窟,但是总书记对文物的熟悉程度令工作人员惊讶和感动。

    这种熟悉,缘自习近平总书记对敦煌长久以来的一份情结。

    1986年,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到甘肃调研交流,因时间紧、路途远而没能到敦煌。直到30多年后说起这段往事,总书记还提到了当时的那份遗憾。

    后来,在浙江担任省委书记时,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大学调研,参观“浙大文库”时,对著名敦煌学家姜亮夫的学术成就如数家珍。

    到中央工作后,2009年,习近平同志到兰州大学调研,叮嘱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将敦煌学做强做大,为国争光”……

    “心向往之”的背后,是至为深邃的思考。


    翻开史册,河西走廊风云际会,敦煌盛时气象万千。











    这是2024年1月22日拍摄的甘肃敦煌莫高窟。记者马希平摄



    巍巍大汉,从此处望向长安,数千里路途中80余处驿站,沿途“使者相望于道”,敦煌更是“华戎所交一都会”。









    拼版照片:汉简《居延里程简》(左图)和《悬泉里程简》。1974年出土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破城子遗址的“居延里程简”,详细记载了从汉代长安出发至张掖郡20个驿置名称及间隔里程。1990年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的“悬泉里程简”,记载了河西走廊地区武威郡到敦煌郡12个驿置的详细信息。新华社发(甘肃简牍博物馆供图)

    隋唐盛世,丝绸之路北、中、南三条路“总凑敦煌”,敦煌成为丝路“咽喉之地”,驼铃声声、商贾云集。

    穿越千百年的时光,古老的丝路重焕荣光。

    2013年9月,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人们不仅记住了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更记住了这位大国领袖充满感情的话语——

    “我的家乡陕西,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在这里,回首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这一切,让我感到十分亲切。”

    敦煌,在总书记心目中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

    向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致贺信,习近平总书记盛赞“敦煌是历史上东西方文化交汇的重要枢纽”;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总书记谈及古丝绸之路,将敦煌等古城称为“记载这段历史的‘活化石’”……


    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结出果实,逐步成为当今世界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时,这位“首倡者”来到了敦煌。











    2023年9月6日,与会嘉宾在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上参观。记者马希平摄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讲明来意:“当前来讲,又是我们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我们还是再回到老的丝绸之路看一看,可以找到很多灵感。”

    从厚重历史中汲取智慧,从悠远文明中获得力量。


    在敦煌研究院参观学术成果展示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幅青绿山水画前驻足良久。











    莫高窟第217窟青绿山水。新华社发(敦煌研究院供图)


    画中,危崖耸立,瀑布倾泻,河流蜿蜒,蔓草垂悬。旅人行走于山水间,路旁桃李花开,春光明媚。

    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告诉总书记,这幅壁画临摹品取材于莫高窟第217窟,讲述印度高僧佛陀波利两次来五台山礼佛的故事。这幅青绿山水画,体现着中国传统的审美精神。

    今天,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画作绝大多数已经失传。这种色彩明快的唐代青绿山水画,是莫高窟为后世留存的一段珍贵文化记忆。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在2023年6月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道出了他珍视文脉的原因所在。

    来到福建武夷山朱熹园,强调“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在四川眉山三苏祠,感叹“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走进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

    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崛起,都以文化创新和文明进步为先导和基础。

    敦煌情,是习近平总书记文化情怀的生动写照,更是面向未来的深谋远虑——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观众在敦煌研究院兰州分院敦煌艺术馆参观(2023年4月5日摄)。记者陈斌摄


    “保护好是第一位的”

    2019年9月29日,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举行。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荣获“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

    在雄壮激昂的乐曲声中,满头华发、身形清瘦的樊锦诗缓步走向授勋台。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授勋台正中,微笑着与这位“敦煌的女儿”热情握手。

    “听说你们那儿下雨啦?”

    “是的,总书记,我们在做相关监测工作。”

    治国理政的千头万绪之中,习近平总书记为何如此挂心敦煌的雨水?

    就在此前一个多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主持召开座谈会。会上,樊锦诗汇报了一系列可能影响敦煌文物保护的自然因素,水是其中之一。

    “游客目前是否超量了?超负荷情况怎样?”“近年敦煌下雨多了?”……座谈会上,从游客数量到自然灾害影响,习近平总书记问得特别细致。散会的时候,总书记又在门口停住脚步,特意叮嘱大家:“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是第一位的,旅游是第二位的,不能光盯着门票而追求经济效益,不能过于商业化。”

    樊锦诗一直很感叹:“总书记关心的,都是敦煌当前面临的最紧要的问题。”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

    “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他一定会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早在河北正定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就曾这样深情告白。


    敦煌莫高窟第61窟,一幅描绘从正定、太原到五台山方圆五百里山川风貌的五台山图,勾起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忆。











    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新华社发(敦煌研究院供图)


    在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经常走访县志里记载的古寺、古塔等文保单位。

    在隆兴寺调研时,习近平同志看见一块碑,上刻朱熹题写的“容膝”两字。旁边还有一块隋碑,因为年代太过久远,很多地方已经风化。

    当时,习近平同志对工作人员说,“以后不能拓碑了,要把朱熹的题字碑封存起来保护好,那块隋碑也封存起来”。

    后来,敦煌研究院的文物工作者还曾前往正定隆兴寺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留下一段特殊的缘分。

    30多年后,置身莫高窟第61窟,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到这块隋碑,回忆起保护正定历史文物的点点滴滴。

    “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跨越数十载光阴,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怀着对中华文明的深厚情感,身体力行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北京中轴线北延、燕山脚下,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掩映在青山茂林之中。

    2023年6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馆内的兰台洞库。洞库顶部,取材自敦煌唐代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尽显东方美学神韵。

    “盛世修文。”在兰台洞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说起这个词。“中华民族的一些典籍在岁月侵蚀中已经失去了不少”“但每一个时代都有一批人精心呵护它们,保留下来。到我们这个时代,一是平安稳定,一是有强烈的民族文化保护、建设的意愿,再有有这个能力。条件具备了,那就及时把这件大事办好”。

    这又何尝不是对敦煌的寄语?

    近400年无人管理,历经战乱、偷盗、破坏……走过无数个日升月落,历经多少次九死一生,敦煌石窟才终于来到今天,在新中国的阳光下,明珠拂尘、重现光彩。

    在敦煌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行走在莫高窟窟区。洞窟外加固后的崖体,与周边风貌浑然一体。

    赵声良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上世纪60年代初,在国家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中央拨出巨款开展莫高窟危崖加固工程,抢救维修了莫高窟。改革开放初期,中央财政拨出专款,极大改善了敦煌研究院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

    历史与现实的鲜明对照,凸显中华文明的繁荣兴盛、伟大时代的波澜壮阔。


    敦煌研究院内的国内首个文物保护领域多场耦合实验室里,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们专心记录着各项数据。











    在敦煌研究院多场耦合实验室中,工作人员正在对庆阳北石窟寺砂岩样品进行三维扫描分析(2023年8月3日摄)。记者李贺摄


    实验室自2020年正式投运,分为夏季仓、冬季仓和风雨仓,可模拟-30℃到60℃、10%至90%相对湿度的环境。从莫高窟等地取来的土石样品将经受各种气象条件的考验,从而揭示石窟寺风化的奥秘,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措施。

    “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保护水平”……总书记的勉励,一直鼓舞着这里的每一个人。

    “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习近平总书记讲述的莫高精神正代代传承。莫高窟历尽沧桑的壁画前,殷墟遗址的考古工地上,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里……千千万万的文脉守护者,悉心呵护着中华大地上的文化瑰宝。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在福建全力保护三坊七巷、拨款支持鼓浪屿八卦楼修缮工作,在浙江保护良渚遗址这一“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习近平总书记对古老文脉矢志不渝的保护,让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的文化长卷在中华大地上徐徐展开,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前景无限荣光——

    “我们的文化在这里啊!是非常文明的、进步的、先进的。将来传下去,还要传五千年,还不止五千年。”

    “讲好敦煌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甘肃兰州,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一楼中厅展柜上,2022年推出的《甘肃藏敦煌藏文文献勘录》格外醒目。

    2019年8月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考察调研,在这里,总书记再次提起了敦煌。

    副总经理富康年回忆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敦煌文献涉及方方面面,是丰富的历史资料。这几年,我们积极贯彻落实总书记的要求,出版了一大批与敦煌、简牍相关的图书。”

    敦煌藏经洞,记录着一段“吾国学术之伤心史”。


    1900年,藏经洞被发现。彼时国力衰微,无数珍贵文物流失海外。











    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新华社发(敦煌研究院供图)


    在莫高窟藏经洞参观时,习近平总书记主动讲到王圆箓道士发现藏经洞的经过。

    抚今追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强盛才能文化繁荣。”

    2023年4月,“数字藏经洞”上线,数字孪生技术复原了洞窟实体与所藏文物。

    动动手指,用户便可扮演不同角色,“穿越”至晚唐、北宋、清末等时期,与洪辩高僧等历史人物进行互动,感受洞窟营造、放置经书等不同场景,沉浸式体验敦煌文化。


    “实现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共享”——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勉励下,“数字敦煌”一步一个脚印,正变成现实。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图像处理人员年海丽在拼接壁画图像(2023年4月25日摄)。记者陈斌摄


    敦煌,中国通向西域的重要门户。古代中国文明同来自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宗教、艺术、文化在此汇聚交融。

    使者张骞凿空西域、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反弹琵琶乐舞千年……历史长河奔涌,莫高窟数百个洞窟中栩栩如生的壁画上,留下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印记。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话语坚定。

    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只有心怀自信的民族,才能在历史潮流激荡中屹立不倒,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敦煌,正是这一历史进程的不朽见证。

    带着这样的包容与自信,敦煌以开放的姿态走向未来。

    回顾敦煌学百年,从早年重文献,到后来补史、证史,而今,学者们正努力更进一步,让“冷门绝学”不绝、“国际显学”更显。

    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郑炳林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敦煌通史》的编写情况。如今,这套书已经出版,为敦煌学研究提供了参考。

    从敦煌保护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的相关保护理念与技术,正在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说,这些理念与技术已应用在500余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中,并开始走向吉尔吉斯斯坦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饱蘸历史之墨,书写新的历史。

    当流失海外的敦煌文献以数字化方式回归故里,当古老壁画中的九色鹿经由文创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当《丝路花雨》的翩跹舞蹈惊艳世界,当“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局面被彻底改变……“讲好敦煌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期待正一步步变为现实,古老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召唤下,古老的敦煌绽放青春的芳华,为亿万中华儿女积淀着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024-01-29

  • 首 页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