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江东去与大海同在 浩气长存励复兴之志 江泽民同志骨灰撒入江海

    新华社北京12月11日电遵照江泽民同志及其亲属的意愿,敬爱的江泽民同志的骨灰11日在长江入海口撒入大海。

    12月11日,遵照江泽民同志及其亲属的意愿,敬爱的江泽民同志的骨灰在长江入海口撒入大海。受党中央委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蔡奇等领导同志和江泽民同志的夫人王冶坪等亲属护送骨灰撒放。这是江泽民同志的亲属捧着遗像、骨灰盒和花圈,缓步走出中南海来福堂。新华社记者燕雁摄

    受党中央委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蔡奇等领导同志和江泽民同志的夫人王冶坪等亲属护送骨灰撒放,以最崇敬、最庄严的方式,表达对我党我军我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杰出领导者,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江泽民同志的深切哀思和无限缅怀。

    江泽民同志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生前留下意愿,自己的骨灰撒在长江和大海。江泽民同志把一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今天上午,江泽民同志生前长期工作的中南海下半旗志哀。来福堂里,白色的幕布上,悬挂着江泽民同志的彩色遗像。遗像下方,摆放着江泽民同志的骨灰盒,上面覆盖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江泽民同志的夫人王冶坪率全家敬献的花篮摆放在江泽民同志的骨灰盒前,两侧摆放着其他亲属和有关方面敬献的花圈。

    上午8时10分,蔡奇和治丧委员会办公室领导同志,同江泽民同志亲属,来到这里肃立,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和深切的缅怀之情,向江泽民同志遗像三鞠躬。随后,江泽民同志的亲属捧着遗像、骨灰盒和花圈,缓步走出来福堂。

    灵车缓缓驶出中南海,在中南海工作的干部职工纷纷来到道路两旁,胸佩白花、神情凝重,为江泽民同志送别。

    灵车缓缓驶入西郊机场。松柏静立,远山静默。空军官兵列队脱帽,目送载护江泽民同志骨灰的专机起飞。专机盘旋着,在首都北京上空缓缓绕飞一周,告别这一江泽民同志为党和国家事业倾尽心血的地方。

    12月11日,遵照江泽民同志及其亲属的意愿,敬爱的江泽民同志的骨灰在长江入海口撒入大海。受党中央委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蔡奇等领导同志和江泽民同志的夫人王冶坪等亲属护送骨灰撒放。这是在北京西郊机场,江泽民同志的亲属捧着遗像、骨灰盒和花圈,缓步走向专机。新华社记者燕雁摄

    上午11时5分,载护江泽民同志骨灰的专机抵达上海虹桥机场。随后,骨灰由灵车载护前往吴淞军港码头。

    吴淞军港码头,国旗半垂,庄严肃穆。黑底白字横幅上写着:“江泽民同志永垂不朽”“江泽民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海军官兵整齐列队,脱帽致礼。江泽民同志的亲属捧护着骨灰走下灵车,将骨灰安放在灵桌上。低回的哀乐声中,送别的人们神情凝重,列队肃立,深深鞠躬,向江泽民同志作最后的告别。

    12月11日,遵照江泽民同志及其亲属的意愿,敬爱的江泽民同志的骨灰在长江入海口撒入大海。受党中央委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蔡奇等领导同志和江泽民同志的夫人王冶坪等亲属护送骨灰撒放。新华社记者李涛摄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扬州舰伏波静卧,舰上官兵分区列队、肃立舷边。扬州是江泽民同志的故乡。今天,这艘以扬州命名的军舰,以最高礼仪送别这位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的卓越领导人。江泽民同志的亲属捧护着骨灰登上扬州舰。海军笛吹响,仪仗队持枪肃立,行注目礼。当扬州舰起航时,军港内所有舰船汽笛长鸣,响彻云霄。

    扬州舰驶入奔涌的长江,驶向浩瀚的大海。军舰徐徐航行,告别上海这片江泽民同志经历青春岁月,长期工作、奋斗、奉献的土地。

    12月11日,遵照江泽民同志及其亲属的意愿,敬爱的江泽民同志的骨灰在长江入海口撒入大海。受党中央委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蔡奇等领导同志和江泽民同志的夫人王冶坪等亲属护送骨灰撒放。新华社记者李涛摄

    中午12时35分,扬州舰抵达长江入海口水域。在军舰甲板上,送别的人们,肃立默哀。水天肃穆,波翻浪涌。蔡奇和江泽民同志的夫人王冶坪等亲属,眼含热泪,强忍悲痛,将江泽民同志的骨灰和缤纷的花瓣一起缓缓撒向无垠的江海。

    12月11日,遵照江泽民同志及其亲属的意愿,敬爱的江泽民同志的骨灰在长江入海口撒入大海。受党中央委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蔡奇等领导同志和江泽民同志的夫人王冶坪等亲属护送骨灰撒放。新华社记者李涛摄

    滚滚长江东去,汇入辽阔大海。中华大地万里河山,见证一位伟大人物光辉和战斗的世纪人生,长存一名卓越领导人鞠躬尽瘁、奋斗终身的浩气忠魂。

    滚滚长江东去,汇入辽阔大海。今天,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社会主义中国,欣欣向荣、气象万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浩浩荡荡,先辈回眸应笑慰。

    滚滚长江东去,汇入辽阔大海。敬爱的江泽民同志,永别了!江泽民同志的英名、业绩、思想、风范将永载史册,世世代代铭刻在人民心中。

    2022-12-12
  • 李克强分别会见世界银行行长马尔帕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伊维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长科尔曼

    本报合肥12月8日电(记者王海林)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2月8日下午在安徽省黄山市会见来华出席第七次“1+6”圆桌对话会的世界银行行长马尔帕斯。

    李克强表示,中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世行是最大的多边开发机构。过去40多年来,中国与世行保持良好伙伴关系和密切合作,在知识、贷款等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愿进一步深化双方关系,加强宏观政策协调,深化重点领域合作,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共同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复杂问题。

    李克强指出,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有利于市场的活力与公平。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对标国际一流标准,对接国际通行经贸规则,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公平对待。1.6亿多户市场主体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国始终是全球投资的热土和兴业的高地,欢迎各国企业继续扩大对华投资合作。

    李克强表示,中国实现稳就业稳物价、稳住了宏观经济大盘,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这在疫情冲击背景下实属不易。中方根据疫情形势变化,昨天又公布了进一步优化落实防控的十条措施。随着优化调整措施的落实,中国经济增速将会持续回升。中方将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守护人民生命安全,维护好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马尔帕斯表示,当前世界经济面临严峻挑战,中国为应对挑战发挥着重要作用。世行赞赏中方调整疫情防控政策,乐见中方不断扩大对外开放,高度重视发展同中方的伙伴关系,愿进一步深化在贸易、知识等方面的合作,推动世界共同发展。

    肖捷参加会见。

    本报合肥12月8日电(记者王海林)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2月8日下午在安徽省黄山市会见来华出席第七次“1+6”圆桌对话会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

    李克强表示,中国是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维护者、建设者,长期以来同基金组织保持良好合作关系。中方愿继续同包括基金组织在内的各方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应对债务、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中方愿全面落实二十国集团缓债倡议,同有关成员一道参与并制定公平、合理的债务重组方案。

    李克强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重要经验。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制造业领域已经完全放开的基础上,推进服务业开放。我们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这有利于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

    格奥尔基耶娃表示,基金组织高度重视发展同中国的关系,赞赏中方优化调整防疫政策,相信将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基金组织愿同中方紧密合作,推动各国加强宏观政策协调,防止世界经济碎片化,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债务等共同挑战。

    肖捷参加会见。

    本报合肥12月8日电(记者王海林)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2月8日下午在安徽省黄山市会见来华出席第七次“1+6”圆桌对话会的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伊维拉。

    李克强表示,中方坚定支持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加入世贸组织20多年来始终认真履行承诺,既发展了自己,也惠及世界。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将在世贸组织中坚持权利与义务相平衡的原则,承担与自身经济发展阶段水平和能力相符的责任。

    李克强指出,中方坚持多边主义,维护自由贸易、公平贸易,愿继续深化同世贸组织的合作,与各方一道推动世贸组织改革朝着正确方向发展,达成总体平衡、体现发展导向的结果。全面落实好世贸组织第12届部长级会议各项成果,巩固国际社会对多边贸易体制的信心。

    伊维拉积极评价中国在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中发挥的积极、建设性作用,表示脱钩断链不利于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世贸组织愿同中方继续加强合作,共同维护开放、强劲的多边贸易体制。

    肖捷参加会见。

    本报合肥12月8日电(记者王海林)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2月8日下午在安徽省黄山市会见来华出席第七次“1+6”圆桌对话会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长科尔曼。

    李克强表示,经合组织长期致力于国际发展政策研究与协调,为全球治理提供了重要公共产品,其研究成果和治理经验为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同经合组织的合作,希望双方加强统筹规划,在绿色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加强交流,深化全球经济治理合作。

    李克强指出,当前形势下,国际社会更加需要团结合作。希望经合组织发挥好桥梁作用,引导各国聚焦共同利益,加强对话合作,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互利共赢。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愿同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深化合作,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动力,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科尔曼赞赏中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减贫脱贫取得的巨大成就,表示经合组织期待同中方开展更加紧密合作,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探索最佳发展路径,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肖捷参加会见。

    2022-12-09
  • 激荡清风正气 凝聚党心民心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推进作风建设纪实

    2022年12月4日,中央八项规定迎来出台十周年。

    十年徙木立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出台八项规定破题,以上率下推进全党作风建设不松劲、不停步、再出发,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

    十年春风化雨。全党上下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使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让人民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

    八项规定,试出了人心向背,厚植了党的执政根基,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金色名片”,成为改变中国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标志性话语。

    一以贯之常抓不懈

    2022年10月25日,党的二十大闭幕仅3天,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即是审议《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

    5年前,2017年10月27日,党的十九大闭幕刚3天,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巩固和拓展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成果,对相关内容进一步作出细化完善,提出更高要求。

    时间的指针拨回10年前。2012年12月4日,党的十八大闭幕不到一个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短短600余字,八项规定从调查研究、会议活动等8个方面为加强作风建设立下规矩。

    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带头作出承诺、发起号召,对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提出要求:“党风廉政建设,要从领导干部做起,领导干部首先要从中央领导做起。正所谓己不正,焉能正人。”

    这样的安排绝非巧合——

    从十八届中央政治局一开始就为作风建设立下规矩,到十九届中央政治局、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均研究同样内容并进一步深化细化,释放出的正是一以贯之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将作风建设进行到底的鲜明信号。

    作风问题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政治高度出发,就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化作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赋予作风建设新的时代内涵,深化了作风建设规律性认识。

    政治自觉始终如一——

    “党的作风和形象关系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中央八项规定不是五年、十年的规定,而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风险越大、挑战越多、任务越重,越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政治要求坚定鲜明——

    “必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保证全党集中统一、令行禁止”“抓好全党作风建设,首先要抓好中央委员会作风建设”“我们的领导干部不仅要自身过得硬,还要管好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履行好自己负责领域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坚决同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作斗争”;

    战略部署重点突出——

    “要继续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密切关注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新动向新表现,坚决防止回潮复燃”“要把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歪风陋习要露头就打,对‘四风’隐形变异新动向要时刻防范”;

    初心使命永不褪色——

    “要注重防范化解脱离群众、动摇根基的风险,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持续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让群众在反腐‘拍蝇’中增强获得感”“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

    …………

    激浊扬清,久久为功。

    中央政治局每年召开民主生活会,听取贯彻执行八项规定情况汇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每年召开的中央全会、中央纪委全会等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都对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加强作风建设作出专门部署、提出明确要求;

    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接续开展的党内集中教育都对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出明确要求……

    2022年10月16日,人民大会堂灯光璀璨,党的二十大开幕。

    面对全场2000多名代表,面向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目光坚毅、话语铿锵——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化纠治‘四风’,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

    踏上新征程,展现新风貌。

    2022年10月27日,党的二十大闭幕后首次京外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当选的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延安,瞻仰革命圣地。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总书记在“延安时期的十个没有”展板前久久驻足。展板之上,列首位的正是“没有贪官污吏”。

    “当年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粗粮、穿布衣,用‘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习近平总书记话语坚定,“全党同志要把老一辈革命家和共产党人留下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传承好发扬好,勇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以上率下以身作则

    “看看老乡们脱贫后生活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乡村振兴怎么搞”。

    2022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考察。

    正值金秋,山上苹果园硕果累累。习近平总书记向现场采摘的果农了解今年苹果收成,同老乡们亲切交流,并采摘了一个红红的大苹果。

    陕北的大红苹果,映照出总书记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心牵挂,饱含着人民领袖对群众的真挚情感。

    山高水远,风雨同行;路遥万里,不忘初心。

    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地方考察调研百余次。每次考察调研,总书记都对安排方案亲自把关,不搞刻意设计,尽量安排紧凑,确保调研深入群众、务实高效。

    深入脱贫攻坚一线,面对面同基层干部和群众聊家常、算细账,要求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赴地方调研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强调要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落实到各个工作环节和具体行动中,让群众办事更方便、更踏实;

    在疫情防控斗争的关键时刻飞赴武汉,强调“坚决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坚定了广大干部群众必胜信心;

    …………

    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从雪域高原到草原林区,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听民声、察民情、问民意,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真心倾听人民心声,用实干履行庄严承诺。

    “4个热菜:红烧鸡块、阜平烩菜、五花肉炒蒜薹、拍蒜茼蒿;一个猪肉丸子冬瓜汤;主食水饺、花卷、米饭和杂粮粥。特别交代不上酒水。”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网上展厅,一张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年底在河北阜平考察时的晚餐菜单格外引人注目。

    一份菜单里看作风。朴素的家常便饭,严格的“四菜一汤”,折射出共产党人艰苦朴素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

    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国内考察调研还是国外出访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带头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以行动作无声的号令、以身教作执行的榜样,为全党改进作风提供了强大动力。

    出行上,一向轻车简从。党的十八大后首次出京赴广东考察,不腾道、不封路、不铺红毯,与群众直接接触、亲切交流;

    住宿上,尽量简化安排。赴河北阜平考察,住的是16平方米房间。在四川芦山地震灾区,住的是临时板房;

    用餐上,吃的都是家常便饭。在福建古田,同基层代表共进午餐,吃的是红米饭、南瓜汤。到陕北梁家河,和乡亲们一起吃的是荞麦饸饹、油馍馍、麻汤饭;

    出访上,多次指示要精算代表团饭店入住天数,能省则省,不要浪费,住地不要豪华,干净舒适即可……

    一言一行,体现带头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的鲜明态度;点滴之间,彰显人民领袖亲近人民的深厚情怀。

    2021年4月的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西全州县毛竹山村考察,走进村民王德利家中。

    从客厅到卫生间,从厨房到熏腊肉的柴房,总书记把家里仔仔细细看了个遍,不时询问有没有热水洗澡、电价贵不贵、自来水从哪来。

    “总书记,您平时这么忙,还来看我们,真的感谢您。”王德利由衷地说。

    “我忙就是忙这些事,‘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总书记微笑着回答。

    质朴温暖的话语,尽显大党大国领袖担当。十年来,夙夜在公、日理万机,已成为习近平总书记的工作常态。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风趣地说:“今年春节期间,中国有一首歌,叫《时间都去哪儿了》。对我来说,问题在于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答案是——“都被工作占去了”。他告诉记者:“承担我这样的工作,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时间。”

    自北京一路向南,飞越江河湖海,抵达位于印度洋与太平洋交汇处的巴厘岛,再径直北上,飞抵中南半岛泰国湾畔曼谷……

    2022年11月14日至19日,习近平总书记的东南亚之行举世瞩目。6天5夜的时间里,总书记密集出席30多场活动,“忙碌指数”不断攀升,尽显大国领袖“无我”的工作状态。

    “您喜欢您的工作吗?您的工作累不累?”2019年,美国伊利诺伊州北奈尔斯高中中文班学生在写给习近平总书记的信中,曾好奇地提问。

    “我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很累,但很愉快。”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回答。

    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

    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不打折扣、不做变通,以实际行动为全党立起标杆、做好榜样。

    凝心聚力成效卓著

    “八项规定改变中国!”这是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赞誉。

    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八项规定为切入点和动员令,动真碰硬、标本兼治,一场激浊扬清的作风之变涤荡神州大地。

    ——“四风”问题得到有效纠治,清正廉洁的政治生态日益巩固。

    浙江省建德市大洋镇位于三江口兰江段,当地土特产大洋螃蟹颇有名气。

    “您好,今年蟹卡蟹券销售情况如何?请把销售记录给我们看一下……”今年国庆节,当地纪检监察机关联合职能部门组成专项检查小组,深入辖区各养殖场和大闸蟹专卖店,仔细询问“蟹卡蟹券”的面额、实际售价和销售情况,深挖细查党员干部违规收送“蟹卡蟹券”等“四风”问题。

    “节点”就是“考点”。十年来,各地纪检监察机关紧盯违规吃喝、收送礼品礼金等“节日病”,开展明察暗访,对典型案例通报曝光,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7561起,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10943人……”

    2022年10月27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布了今年9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月报数据。这已经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连续公布月报数据的第109个月。

    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从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到刹住“车轮上的腐败”、整治“会所里的歪风”,再到持续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深化拓展为基层减负工作……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

    ——党员干部工作状态持续好转,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有力提振。

    会议套开、信息网上公示、精简材料报送……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基层干部们经历了一系列的“断舍离”,摆脱了文山会海、迎检考核、活动留痕,“松了一大口气”。

    以公安部门为例,减负前民警要下片、出警、值班,还要上报材料、迎检考核,身心俱疲。“牧区点远线长,每次要准备应对考核的东西,就没办法完成入户计划。”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公安局民警森布说,基层派出所工作关键在于和群众的交流,减负之后,自己也有了更多的精力为辖区群众办实事儿。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中央和国家机关、省区市文件数量比2018年总体减少50%以上,会议数量减少65%以上,“拉干条”、讲实话成为常态,长会短开、长话短说成为主流。

    与此同时,中央和国家机关、省区市督查检查考核事项数量连年下降,总体降幅达到90%以上,多头随意、过多过频等问题得到明显改善,督查检查考核更加注重工作实绩,更加注重结果导向,更加注重干部群众评价,更加注重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

    ——群众立场、群众观念日益强化,党的执政根基更加稳固。

    “没想到不用出镇,在党群服务中心就办好了营业执照。”

    在广东汕尾金厢镇埔边村,村民吴泽焕赶上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审批权限下放到镇街的好政策,“足不出镇”就办好了小吃店的营业执照。

    记者了解到,去年以来,汕尾完成镇街体制改革,以“赋权强镇”为重点,推动448项县级执法权限下放到镇街,让企业和百姓办事更省心、省力、省时、省钱。

    这是广大党员、干部把作风建设要求转化成为民造福实际行动的一个缩影。十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深入基层、走进群众,倾听老百姓真实诉求,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让人民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与此同时,深入治理民生领域的“微腐败”、妨碍惠民政策落实的“绊脚石”,专项整治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切实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数据显示,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民生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53.2万个,给予党纪政务处分48.9万人。

    ——党风政风引领社风民风向善向上,全社会新风正气不断充盈。

    在位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坌处镇的三门塘村,“三门塘合约食堂”远近闻名。

    走进食堂,右手边厨房内各区域功能分明、窗明几净,左手边区域可供200人用餐,桌椅板凳摆放整齐。走上二楼,几个包间和一间可容纳百余人的会议室装修简约,又不失古色古香。

    “有了‘合约食堂’,大家不攀比了。”今年4月,村民彭泽伟为母亲办丧事,向村委会申请后在“合约食堂”办了15桌酒席,“八人一桌、八菜一火锅,够吃不浪费。”

    风气之变,正是“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理念深入人心的最好见证。十年来,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勤俭节约、不尚浮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深入人心。

    “小份菜更适合”“剩菜剩饭可以打包带走”,餐馆里的对话折射风气之变;粽子、月饼、大闸蟹等一度被“天价”异化的食品,又走回了“亲民”路线,重新成为老百姓欢度佳节的应景美味;不少人感叹“过去比谁的车好、排量大,现在都在微信上比谁步数多”……

    作风之力量,是人的力量,是精神的力量。培养社会心态、塑造公共精神,八项规定带来的作风之变,正具体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

    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实践证明,中央八项规定不是五年、十年的规定,而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

    惕厉自省、慎终如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上下团结一心,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我们党必将以优良作风凝聚起更加磅礴的力量,带领全体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不断迈向新的胜利!

    2022-12-09
  • 习近平致信祝贺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强调 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 更好凝聚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

    贺信






    值此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之际,我向学会全体同志、向全国广大国史研究工作者致以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







    国史学会成立30年来,为推动新中国史研究、宣传和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希望国史学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进一步团结全国广大国史研究工作者,牢牢把握国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创新宣传方式,加强教育引导,激励人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更好凝聚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习近平







    2022年12月8日







    (新华社北京12月8日电)







    新华社北京12月8日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向学会全体同志、向全国广大国史研究工作者致以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







    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国史学会成立30年来,为推动新中国史研究、宣传和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习近平希望国史学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进一步团结全国广大国史研究工作者,牢牢把握国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创新宣传方式,加强教育引导,激励人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更好凝聚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8日上午,推动新中国史研究事业繁荣发展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大会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在会上宣读习近平的贺信并讲话。他说,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新中国史研究,把唯物史观贯穿研究工作全过程,继承发扬中国源远流长的史学传统,重视学术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推动新中国史研究事业繁荣发展,更好服务新时代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国史学会负责同志在会上发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成立于1992年12月,是全国学术性社会组织。学会的宗旨是团结从事国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和热心国史工作的人士,共同推进国史研究、宣传和教育事业。







    《人民日报》(2022年12月09日02版)

    2022-12-09
  • 习近平同沙特王储兼首相穆罕默德举行会谈

    当地时间12月8日中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利雅得王宫同沙特王储兼首相穆罕默德举行会谈。新华社记者岳月伟摄


    新华社利雅得12月8日电(记者倪四义张浩)当地时间12月8日中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利雅得王宫同沙特王储兼首相穆罕默德举行会谈。

    穆罕默德首先代表萨勒曼国王对习近平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对中共二十大成功召开以及习近平主席再次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表示衷心祝贺。

    习近平指出,沙特是阿拉伯世界和伊斯兰世界的重要一员,也是多极化世界中一支重要的独立力量,是中国在中东地区的重要战略伙伴。近年来,中沙关系保持高水平发展。当前国际和地区形势深刻复杂演变,中沙关系的战略性和全局性更加凸显。中方把发展对沙特关系置于外交全局尤其是中东外交的优先方向,愿同沙方在实现民族振兴的道路上携手前进,加强发展战略对接,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增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沟通协调,推动中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得到更大发展。

    习近平强调,中方坚定支持沙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稳定,支持沙特继续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方支持沙方“2030愿景”、“绿色中东”等一系列重大发展倡议,愿积极参与沙特工业化进程,助力沙特经济多元化发展。双方要落实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沙特“2030愿景”对接,推动两国各领域合作取得更多成果。中方愿同沙方加强能源政策沟通协调,扩大原油贸易规模,加强勘探开发等合作,实施好福建古雷乙烯等大型能源合作项目。中方愿同沙方深化产能和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推进中沙吉赞产业集聚区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升贸易、投资、金融合作水平,拓展电子商务、数字经济、清洁能源、高技术、航天研发等领域合作,加强执法安全、反恐和去极端化合作。不久前,100多名沙特中文学习者用中文给我写信,表达他们对中文的热爱,我感到非常高兴。中方愿同沙方一道,推动两国中文教育合作取得更多成果。中方同意将沙特列为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国,扩大双方人员往来和人文交流。

    习近平指出,中方支持沙方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愿同沙方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等多边平台加强沟通协调。当前形势下,召开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和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将为今后一个时期中阿关系和中海关系发挥战略引领作用。中方期待同沙方和阿拉伯国家一道努力,使两场峰会成为中阿关系和中海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事,推动中阿关系和中海关系迈上新台阶。

    穆罕默德表示,沙中关系十分密切友好,沙特是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中国经济保持蓬勃发展,沙方也在努力实现“2030愿景”,沙方期待同中方加大相互支持,共同致力于将沙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提升至更高水平,相信习近平主席此访必将成为沙中关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推动沙中各领域合作取得更多成果,更好造福沙中两国人民,更好实现两国共同发展和繁荣。沙方坚定支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定支持中方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坚定支持中方为去极端化采取的措施和努力,坚决反对任何外部势力以人权等名义干涉中国内政。沙方愿同中方继续积极共建“一带一路”,扩大贸易与相互投资,欢迎更多中国企业积极参与沙特工业化进程,参加沙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项目合作,加强在汽车、科技、化工、矿业等领域合作。感谢中方支持沙特“绿色中东”倡议,沙方愿同中方加强清洁能源、绿色发展等领域合作,扩大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希望中方继续支持沙方增强中文教育能力。感谢中方支持沙特成为上海合作组织对话伙伴,愿同中方加强在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等多边框架内沟通协调,合作应对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等挑战,并就重大地区热点问题密切对话合作,为维护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实现地区共同安全作出贡献。沙方愿为促进阿中关系、海中关系进一步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我对沙中关系前景充满信心。

    双方同意,将中沙高级别联合委员会牵头人级别提升至总理级。

    两国领导人共同出席了共建“一带一路”、司法、教育、氢能、投资、住房等领域合作文件文本交换仪式。

    双方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沙特阿拉伯王国联合声明》。

    会谈后,习近平出席了穆罕默德代表国王萨勒曼举行的欢迎宴会。

    丁薛祥、王毅、何立峰等参加上述活动。

    2022-12-09
  • 习近平会见沙特国王萨勒曼

    中新社利雅得12月8日电(记者梁晓辉)当地时间12月8日下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利雅得王宫会见沙特国王萨勒曼。

    习近平指出,很高兴时隔6年再次访问沙特。我对上次访问沙特的情景记忆犹新。我高兴地看到,我们就发展中沙关系达成的重要共识,都正在转化成为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中沙合作具有广阔前景。中方视沙特为多极化世界中的重要力量,高度重视发展同沙特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方愿同沙方继续加强战略沟通,深化各领域合作,服务两国的发展利益,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

    萨勒曼表示,热烈欢迎习近平主席再次访问沙特,您2016年对沙特的成功访问令人难忘。近年来,沙中两国战略对接和各领域合作都取得良好进展,双方在诸多问题上都拥有重要共识,中方的利益也就是沙方的利益。我高度重视发展对华关系,愿同习近平主席一道努力,推动沙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向前发展,造福友好的两国人民,这也有利于实现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安宁。

    两国元首亲自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沙特阿拉伯王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协议》,同意每两年在两国轮流举行一次元首会晤。

    丁薛祥、王毅参加上述活动。

    2022-12-09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会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


    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新华社北京12月7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6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听取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工作汇报,研究部署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会议认为,今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就业物价基本平稳,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胜利召开党的二十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迈出坚实步伐。


    会议强调,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会议指出,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动力和活力。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会议强调,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要坚持真抓实干,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要统筹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和煤电油气运保障供应,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保障农民工工资发放,抓紧抓实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会议指出,全面从严治党十年磨一剑,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但还远未到大功告成的时候。要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时刻保持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进一步增强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定力,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把新时代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纪检监察机关要始终坚守党的初心使命,忠实履行党章和宪法赋予的职责,坚决贯彻党的自我革命战略部署和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推动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锻造纪检监察铁军,深入推进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提供坚强保障。


    会议强调,要牢牢把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以强有力政治监督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及时发现、着力解决“七个有之”问题。要持之以恒加固中央八项规定堤坝,对享乐奢靡之风露头就打,对顶风违纪行为从严查处,坚决防反弹回潮、防隐形变异、防疲劳厌战,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紧盯工作中层层加码、麻痹松懈、任性用权、不担当不作为等问题,科学精准靶向整治。要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把严的要求贯彻到党规制定、党纪教育、执纪监督全过程,既让铁纪“长牙”、发威,又让干部醒悟、知止。要以彻底自我革命精神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把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收敛不收手、胆大妄为者作为重中之重,深挖细查、严惩不贷,重点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案件,深化整治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腐败,坚决惩治群众身边的“蝇贪”,进一步铲除腐败滋生土壤。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更好发挥政治巡视利剑作用,增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实效。


    此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工作情况和二十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准备情况汇报。


    会议同意明年1月9日至11日召开二十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2022-12-08
  •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二十大精神在基层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见行见效——贵州、西藏、甘肃、新疆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宣讲活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万江小区将如何做呢?”2日上午,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万江小区云泽养老服务站里,云岩区委党校讲师杜明英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边讲边问。





    12月2日,宣讲人杜明英(后排左)和谌鸿萍(后排右)在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万江小区云泽养老服务站里向万江小区群众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新华社发(赵倩倩摄)


    万江小区是典型的老旧小区,以前小区自发形成了菜场,三轮车、板车齐上道,叫卖声、吆喝声声声入耳,菜叶垃圾低头可见。这些年,通过实施老旧小区改造,解决了居民停车、买菜、绿化等问题,吸引不少搬出去的居民又搬了回来。万江小区居民蒲斌对此感到很满意,他说,自己所在的楼栋还经先行试点对老化的下水管道进行了改造,希望接下来能大力解决整个小区的这个问题。宣讲团成员、云岩区文联副主席谌鸿萍表示,将向有关部门反映居民的建议,力求在接下来继续实施的城市更新行动中落实好。


    连日来,贵州以“理论宣传讲+身边故事说”方式深入社区、厂矿、村寨、校园等,对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互动式宣讲,有干货、有情节、出效果,深受各界欢迎。


    3日上午,西藏拉萨市曲水县达嘎镇达嘎村党委宣传委员巴桑次仁在村头的大院里,围绕村民关心的乡村振兴、“三农”工作等内容,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集中宣讲。每当讲到重点内容,巴桑次仁都会提高音量,村民们聚精会神听宣讲,不时点头表示认同。


    一个多月来,达嘎镇已举办数十场宣讲活动。截至目前,西藏共有1.1万余名宣讲员开展线上线下宣讲7.3万余人次,受众420万余人次。达嘎村三组村民普琼表示,通过听宣讲,知道现在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对党的二十大精神有了更深切的体会,“今后会更加坚定不移跟党走。”





    11月18日,在甘肃省陇南市成县店村镇卯堡村,驻村干部通过“农家板凳会”的形式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新华社发


    甘肃依托基层理论宣讲示范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学习强国”乡村大喇叭等,采取“文艺+”“互联网+”、板凳会、炕头会等宣讲形式,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青年讲师团”“红领巾巡讲团”“青联大讲堂”等走进各地,着力抓好面向青少年的宣讲。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2020级本科生周贺馨表示:“党的二十大代表与我们近距离宣讲互动,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新时代的中国,更好地认识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使命和担当,今后要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日常学习和生活,刻苦学习,珍惜韶华。”


    2日,刚吃完午饭,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拜什艾日克镇昆其宋村村医臧书武背着医药箱、带着血糖仪来到村民阿依吐然木·阿布都尕依提家中送诊上门。熟练地为其测了血糖、查看关节炎情况后,臧书武用维吾尔语说:“现在国家医保政策在基层全覆盖,就拿这个胰岛素来说,一针50元,医保承担了70%,咱只需要付30%。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好举措。你一定要按时注射,注意血糖变化。”阿依吐然木·阿布都尕依提说:“共产党,亚克西!”


    臧书武以送诊上门为契机作宣讲,是新疆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宣讲的一个缩影。一段时间以来,新疆组织专家宣讲团、高校师生巡讲团、马背宣讲队、大篷车宣讲团等走进工厂学校、社区大院、田间地头、牧民毡房,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播到最后一公里、最远一家人。(记者齐健、李键、白丽萍、于涛、黄耀漫)

    2022-12-08
  • 征求对经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习近平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

    征求对经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习近平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


    李克强通报有关情况汪洋李强王沪宁韩正蔡奇丁薛祥出席


    新华社北京12月7日电12月2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今年经济形势和明年经济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李克强、汪洋、李强、王沪宁、韩正、蔡奇、丁薛祥出席座谈会。李克强受中共中央委托通报了今年经济工作有关情况,介绍了关于明年经济工作的有关考虑。


    座谈会上,民革中央主席万鄂湘、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礼、民建中央主席郝明金、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农工党中央主席陈竺、致公党中央主席万钢、九三学社中央主席武维华、台盟中央主席苏辉、全国工商联主席高云龙、无党派人士代表朱彤先后发言。他们完全赞同中共中央对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和明年经济工作的谋划考虑,并就推动长江黄河流域纵向协同发展、提升底层技术研发能力、加强科技人才引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调动和保护民间投资积极性、完善平台经济税收治理、提振居民消费意愿、打好高质量就业“组合拳”、优化精准防控疫情举措、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表示,大家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今年经济工作取得的成绩,并就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正确研判当前经济形势、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认真研究、积极吸纳。


    习近平指出,今年以来,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习近平指出,过去五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经受了世界变局加剧、新冠疫情冲击和国内经济下行等多重考验,特别是有力应对一些国家推动经济科技“脱钩”等挑战,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基本稳定,稳住经济大盘。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有效守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国经济年均增长5%以上,好于全球平均水平。


    习近平指出,新时代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十年。十年来,我国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全球居于首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持续提高,生态环境呈现明显改善和趋势性好转,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习近平表示,今年以来,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就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民主监督等工作,以直通车方式提出意见建议53件,为中共中央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习近平代表中共中央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习近平对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提出3点希望。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忘合作初心,传承优良传统。二是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关于明年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围绕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有效扩大内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激发微观经营主体活力等重大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有分量的意见建议。三是以换届为契机深入做好政治交接,认真组织好换届工作,顺利实现人事更替,进一步夯实多党合作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确保多党合作事业根基永固、薪火相传。


    石泰峰、刘鹤、孙春兰、何立峰、王勇、肖捷,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座谈会。


    出席座谈会的党外人士还有陈晓光、郑建邦、辜胜阻、刘新成、何维、邵鸿和蒋作君、李钺锋、黄荣、窦晓玉等。

    2022-12-08
  • 习近平在沙特阿拉伯媒体发表署名文章 传承千年友好,共创美好未来

    本报北京12月8日电12月8日,在抵达利雅得出席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沙特《利雅得报》发表题为《传承千年友好,共创美好未来》的署名文章。文章全文如下:


    传承千年友好,共创美好未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


    带着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我再次来到利雅得,同阿拉伯朋友一道召开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传承之旅,更是一次开创之旅,目的是发扬光大中阿、中海、中沙传统友好,开启中国同阿拉伯世界、海湾阿拉伯国家、沙特阿拉伯关系新时代。


    一、千年友谊,源远流长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交往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从那时起,陆上丝绸之路商旅络绎,海上香料之路云帆高张,中阿文明在亚洲大陆两端相映生辉。中国的瓷器、造纸术、印刷术一路西行,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万里东来。我们互通有无,启迪创新,碰撞思想,把文明交流的成果传播四海,书写了东西交融、互学互鉴的历史佳话。


    中国和海湾阿拉伯国家的交往经由史籍流传至今。中国东汉时期,甘英奉命出使,“临西海以望大秦”,留下中国使者到达海湾阿拉伯国家的最早官方记载。1200多年前,阿拉伯航海家奥贝德从苏哈尔港出发到达中国广州,这段传奇经历被演绎成精彩的辛巴达历险故事,脍炙人口。上世纪80年代,仿古制造的“苏哈尔”号重走古代阿拉伯航海家开辟的航路,连通双方友好交往的历史和现实。


    自古以来,中国和沙特相互欣赏、友好往来。先知穆罕默德曾说:“知识,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700年前,中国元代汪大渊曾到达麦加,描绘麦加“风景融合,四时之春,田沃稻饶,居民乐业”,他的《岛夷志略》成为中国了解古代沙特的重要文献。600年前,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多次远航到达吉达、麦地那等地,传播友好、增进交流,至今为人们乐道。过去几年,中沙联合开展塞林港遗址考古,出土的大量中国宋代、元代瓷器诉说着两国友好的过往。


    二、团结合作,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


    阿拉伯世界是发展中国家重要成员,是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阿拉伯人民崇尚独立自主,反对外部干涉,不畏强权霸道,是追求进步的人民。阿拉伯国家资源禀赋多元,产业特色鲜明,建设成就斐然,是极具潜力的国家。阿拉伯文明倡导中道平和,鼓励包容互鉴,反对文明冲突,是底蕴深厚的文明。在世界政治、经济、文明版图中,阿拉伯国家占据重要地位。


    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同阿拉伯国家陆续建交,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守望相助、风雨同舟,成为平等相待的好朋友、互惠互利的好伙伴、同甘共苦的好兄弟。进入21世纪,中阿关系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砥砺前进,政治互信、经济互利、文明互鉴的广度和深度实现历史性跨越。


    过去10年,中阿关系进入新时代,各领域取得一系列标志性、突破性成就。中国同阿拉伯国家集体建立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战略伙伴关系,同12个阿拉伯国家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或战略伙伴关系,同20个阿拉伯国家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17个阿拉伯国家支持全球发展倡议,15个阿拉伯国家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员国,14个阿拉伯国家参与《中阿数据安全合作倡议》。阿拉伯国家坚定支持一个中国原则,支持中国维护核心利益。中国支持阿拉伯国家维护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在巴勒斯坦等问题上对阿拉伯国家的坚定支持始终如一、从未缺席。双方合作建设的阿尔及利亚嘉玛大清真寺、卡塔尔卢塞尔球场、科威特中央银行新总部大楼、苏丹麦洛维大坝、罗赛雷斯大坝加高、上阿特巴拉水利枢纽等重大项目,成为中阿友好地标。中国在阿拉伯国家开设20所孔子学院、2个孔子课堂,中国40多所高校开设阿拉伯语专业,为中阿友好源源不断培养新生力量。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阿同舟共济,相互支援,在疫苗研究和使用、联防联控、经验共享、医疗药品等方面开展高效合作,树立了团结抗疫的典范。在中阿合作论坛框架内,双方先后建立17项合作机制,拓宽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涵,有力促进了中阿关系全面蓬勃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样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都面临实现民族振兴、加快国家发展的历史任务。新形势下,中国将同阿拉伯国家传承友好精神,携手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中国将同阿拉伯国家继续高举不干涉内政旗帜,坚定支持对方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继续合作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扩大粮食、能源、投融资、医疗等领域务实合作,实现更高质量、更深层次的互利共赢。继续携手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给变乱交织的地区注入更多稳定性,为和平与发展事业增添更多正能量。继续共同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促进人民相知相亲,共建美美与共的文明百花园。


    三、携手共进,建立中海战略伙伴关系


    海湾合作委员会一体化进程成效显著,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地区组织之一。海合会国家区位优势突出,是联通亚非欧的地缘枢纽;能源资源富集,石油、天然气储量分别占全球的30%、20%,是世界经济的能源宝库;锐意开拓、敢为人先,是发展高新产业的沃土。40多年来,海合会致力于建设“一个市场、一个经济体、一个金融体系”,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长期以来,中国同海合会国家关系保持健康稳定发展,各领域合作范围广、程度深、成果实。过去10年,中海关系更是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中国保持海合会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石化产品出口国地位。2021年,双方贸易额突破2300亿美元,中国从海合会国家进口原油突破2亿吨大关。双方产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金融等传统合作广泛深入,5G通信、新能源、航天、数字经济等高技术合作方兴未艾,“智造”新名片、产业新图景展现出中海发展新气象。


    面向未来,中国将以建立并加强中海战略伙伴关系为契机,同海合会国家巩固传统友好,深化互信,继续坚定支持海合会国家维护主权、独立、安全、稳定,继续支持海方加快一体化建设、实现多元化发展。中国将同海方一道,打造更加立体的能源合作新格局,加快推动金融投资合作新发展,培育人文合作新亮点,拓展创新合作新领域,深化中海利益融合。


    四、再接再厉,推动中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再创新高


    沙特是全球重要能源输出国和二十国集团成员。作为战略伙伴和真诚朋友,中方高兴地看到,沙特人民在萨勒曼国王和穆罕默德王储领导下,朝着实现“2030愿景”奋力前进,经济、社会多元化改革取得积极成效,“绿色中东”、“绿色沙特”等重大发展倡议备受关注,沙特在全球政治、经济、能源等领域地位和影响不断提升。我们为好朋友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


    中沙建交以来,双边关系蓬勃发展,过去10年中沙合作更是阔步前行。双方尊重彼此主权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历史和文化传统,支持彼此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开展紧密战略协作。务实合作迅猛发展。从延布炼厂到古雷乙烯石化项目,从吉赞产业聚集区到红海公用基础设施项目,从5G通信到合作探月,重大项目接连上马。人文交流不断扩大,沙特4所大学开设中文专业,8所中小学开设中文选修课。中沙合拍的首部电视动画《孔小西和哈基姆》广受小朋友喜爱,播撒中沙友好的种子。


    中方将以这次访问为契机,同沙特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始终不渝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倡导独立自主,携手反对外部干涉。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沙特“2030愿景”对接,推动各领域务实合作走深走实,深化两国利益融通、民心相通。加强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内协作,共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为维护中东和平稳定、促进世界发展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今年10月,中国共产党成功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方向前进。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将始终不渝以中国新发展为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新机遇,同阿拉伯兄弟一道,传承历史友好,共创美好未来!

    2022-12-08
  • 习近平抵达利雅得出席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

    当地时间12月7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抵达利雅得,应沙特阿拉伯王国国王萨勒曼邀请,出席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习近平乘专机抵达利雅得哈立德国王机场时,沙特利雅得省省长费萨尔亲王、外交大臣费萨尔亲王、中国事务大臣鲁梅延等王室重要成员和政府高级官员热情迎接。新华社记者黄敬文摄


    新华社利雅得12月7日电(记者刘华胡冠)当地时间12月7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抵达利雅得,应沙特阿拉伯王国国王萨勒曼邀请,出席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


    习近平乘坐的专机进入沙特领空后,沙特空军4架战机升空护航。专机进入利雅得上空后,6架“沙特之鹰”礼宾护卫机随行伴飞。


    习近平乘专机抵达利雅得哈立德国王机场时,受到沙方隆重热烈欢迎。机场鸣放21响礼炮,礼宾护卫机在空中拉出象征中国国旗的红黄两色彩带。礼兵分列紫地毯两侧,中沙两国国旗迎风飘扬。沙特利雅得省省长费萨尔亲王、外交大臣费萨尔亲王、中国事务大臣鲁梅延等王室重要成员和政府高级官员热情迎接。


    习近平发表书面讲话,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向沙特政府和人民致以诚挚问候和良好祝愿。习近平指出,中沙建交32年来,双方战略互信不断巩固,各领域务实合作成果丰硕,特别是2016年两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我同萨勒曼国王一道,引领中沙关系取得长足发展,不仅造福两国人民,也有力促进了地区和平稳定和繁荣发展。访问期间,我将同萨勒曼国王和穆罕默德王储就双边关系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共同规划中沙关系发展方向。我期待出席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和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同阿拉伯国家和海合会国家领导人一道,推动中阿、中海关系迈上新台阶。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办公厅主任丁薛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王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何立峰等陪同人员同机抵达。


    中国驻沙特大使陈伟庆也到机场迎接。

    2022-12-08
  •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消费视窗)

    核心阅读


    近年来,我国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业创新活力,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迸发,成为促发展、稳就业、保民生、统筹发展与安全大局的最重要的经济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市场主体是经济运行的细胞,亿万市场主体构成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我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各类市场主体蓬勃发展,为推动经济行稳致远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截至今年8月底,我国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63亿户,相比2012年底的5500万户,净增超1亿户,年平均增幅12%。


    市场主体结构优化,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我国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四新经济”新设企业数量逐年增加


    “电子招投标体系发展提速,让招投标过程更加公开、透明,这为企业发展创造了更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我们公司业务已经覆盖20多个省份。”中招联合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永青说。


    近年来,我国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业创新活力,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迸发,成为促发展、稳就业、保民生、统筹发展与安全大局的最重要的经济基础。


    国有企业实力增强。从偏重规模和速度的粗放型增长,加快转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率的集约型增长。


    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相继破除,企业发展的市场空间不断扩大。截至今年8月底,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增长到4701.1万户,在企业总量中的占比提高到93.3%。


    外资企业投资优化。投资重点逐步从劳动密集型行业转向高技术领域,今年前8月新设外资企业中,投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比例为15.4%和9.6%,分别提高了9.1个和4.7个百分点。


    个体工商户规模壮大。截至9月底,全国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1.11亿户,占市场主体总量的2/3,带动就业近3亿人。越来越多的个体工商户丰富了百姓生活的“烟火气”,为百姓提供便捷服务和优质商品,也为稳增长稳就业提供重要支撑。


    市场主体结构也在持续优化。第三产业企业占比持续增长,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四新经济”新设企业数量逐年增加,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从专利授权情况看,截至8月底,全国拥有专利的企业有113.3万户,授权专利共1551.2万件,分别是2012年的7.4倍和9.7倍。授权专利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比分别达52.5%和21.3%。


    促进个体工商户实现长远发展


    根据行业类型、经营规模、经营特点等,对个体工商户实施分型分类培育和精准帮扶


    个体工商户是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毛细血管”,也是市场的“神经末梢”,作为我国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跃度影响着整个市场的发展成色。近日,为推动个体工商户实现长远健康发展,国务院正式发布实施《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翠花胡同里的悦宾饭店正是《条例》的受益者。这家饭店成立于1980年,如今已经经过三代经营者经营。近日,饭店第三代经营者郭华拿到了变更后的营业执照和同步变更的食品经营许可证。“我们这家饭店经营42年了,之前如果变更经营者,需要先注销使用了几十年的营业执照。新的《条例》允许直接变更经营者,让小饭店的品牌能长久延续。”郭华说。


    “很多个体工商户经营多年的店铺拥有独特的字号和良好的商誉,也取得了相关的行政许可。如果转让,就得先注销再设立,这些无形资产就会灭失,重新办理各种手续会增加大量的成本。采用新的方式,既可以实现个体工商户变更经营者在成立时间、字号、档案等方面的延续,也有利于个体工商户的持续经营,打造更多的‘百年老店’。”市场监管总局登记注册局局长杨红灿说。


    “《条例》给我们经营发展带来了全方位支持。”郭华说,今后个体工商户获得贷款会越来越便捷,参与各种招标投标时也会进一步增强竞争力。


    据介绍,《条例》分别从登记注册服务、年度报告服务、各类信息服务、精准帮扶、经营场所供给,以及资金、财税、金融、社保、创业就业、社区便民、数字化发展、知识产权保护、纾困帮扶等多个方面,逐项出台举措,为个体工商户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结合本行政区域实际情况,根据个体工商户的行业类型、经营规模、经营特点等,对个体工商户实施分型分类培育和精准帮扶。


    “这一举措将‘放管服’改革的成果制度化、规范化,是对近年来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归纳、总结和提升。”杨红灿介绍,《条例》将根据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规模和营业收入水平,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育。比如,对经营稳定、有一定规模的成长型个体工商户,注重金融支持、技能培训等,引导其规范经营、逐步扩大规模,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同时通过分类施策,鼓励个体工商户创新发展。目前,市场监管总局正在研究支持“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措施。


    形成守法守信市场氛围


    打造精准高效和包容审慎的信用监管机制,为守信者提供更宽松的监管环境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开展信用提升行动助力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的意见》。据悉,市场监管总局将以开展信用提升行动为切入点,出台一揽子政策措施,支持市场主体纾困解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指出,促进市场主体持续健康发展,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活力和秩序、服务和监管的关系。开展此次专项行动,主要是通过加大信用培育力度,加快信用环境塑造,提升市场主体诚信意识和信用合规能力,形成守信重信的市场氛围。


    专家表示,通过创新信用监管工具,打造精准高效和包容审慎的信用监管机制,能够为守信者提供更宽松的监管环境。通过形成有效的信用监管服务机制,提升信用修复服务水平,发挥信用信息作用,提高守法守信市场主体获得感。


    个体工商户是百姓生活最直接的服务者,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今年前8月,全国新设个体工商户1359.1万户,同比增加6.0%。


    近年来,一系列减负纾困政策措施为个体工商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以税收政策为例,目前税费优惠政策已覆盖全部个体工商户,2020年至今年9月底,为个体工商户累计减税降费10272亿元。目前全国超八成的个体工商户无需缴税,需要缴税的个体工商户平均每月缴税比2019年下降四成。


    专家表示,要强化法治监管、信用监管、智慧监管,加大食品、药品、工业产品和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力度,以高效能监管服务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和保障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

    2022-12-07

  • 首 页  上一页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