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南海之滨,千帆竞发。


    从“三天一层楼”到“三天一项制度创新”,深圳续写“春天的故事”,2万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托起国际科创中心。


    长江两岸,绿意盎然。


    从“化工围江”到“江豚逐浪”,湖北推动长江大保护,累计“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443家,呵护“一江碧水向东流”。


    关中平原,连通内外。


    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往返亚欧大陆的“长安号”中欧班列,让不沿边、不靠海的陕西,得以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一路栉风沐雨,十年春华秋实。


    神州大地,气象万千的创造和改变,汇聚成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


    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取得世界上最好的成果,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驾驭中国经济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非凡十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擘画新蓝图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必须抓紧抓好的工作”


    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袭来;国内疫情防控任务繁重艰巨,乌克兰危机,超预期因素接连冲击……进入2022年,中国经济持续承压。


    越是困难时刻,越要坚定信心。


    就业物价总体平稳,创新引领持续增强,民生保障有力有效……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力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中国经济在经历短期波动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彰显出强大韧性。


    这十年来,我们遭遇的风险挑战风高浪急,其复杂性严峻性前所未有。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一仗接着一仗打,中国经济闯激流、过险滩,驶向更加壮阔的前程。


    坚定的信心,来自坚强核心。


    “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


    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定期研究分析经济形势、决定重大经济事项,中央财经委员会(领导小组)及时研究发展重大问题,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领导小组)及时研究重大改革,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集中对我国发展作出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战略谋划和统一领导,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举旗定向、凝心聚力,准确辨识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


    进入新时代,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发展大潮风云变幻。


    向内看,历经多年高速增长,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不断积累,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突出,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


    向外看,国际金融危机阴霾未散,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


    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一个个重大战略判断——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必须抓紧抓好的工作”;


    …………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拨开迷雾,辨清大势,中国经济的历史坐标越发明确,前行航向越发清晰。


    ——高瞻远瞩、深刻洞察,科学确立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


    “谋划‘十三五’规划建议,首先要把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发展理念搞清楚。”2015年初,“十三五”规划建议起草工作一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了这一点。


    “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


    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新发展理念如指挥棒、红绿灯,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开启了一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


    ——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统筹谋划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2020年3月底,宁波舟山港春寒料峭。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这里考察。


    “我感觉到,现在的形势已经很不一样了,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必须根据新的形势提出引领发展的新思路。”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全面部署。


    疏梗阻、补短板,畅通国内大循环;抓科技、谋创新,努力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夯基础、挖潜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引外资、扩外贸,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中国经济塑造了新优势、激发了新活力。


    走过非凡十年,我们更加深信:只要始终不渝坚持党的领导,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中国经济巨轮一定能劈波斩浪、一往无前,驶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引领新实践


    “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从阡陌纵横的农田,到西南腹地内河港,再到联通全球的枢纽站,短短十来年,重庆果园港实现“三级跳”。


    全球最新快速检查系统,作业零污染、零排放,航线贯通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圈,江海联运、铁水联运,汽车、电子产业因港而兴……智慧绿色、内外联通的果园港,辐射带动重庆两江新区发展迈大步。


    “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十年间,新发展理念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鼓动发展之变。


    ——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发展新优势全面塑造。


    大坝高耸,巨浪冲天。今年9月22日,随着8号机组转入商业运行,白鹤滩水电站左岸机组全部投产发电。


    攻克“零配重”巨型转轮技术,精细安装超百万个零部件,成功应用800兆帕级高强钢,一系列自主研发成果,助力白鹤滩登顶世界水电高峰。


    “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新时代的中国,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嫦娥”探月、“神舟”飞天、“祝融”探火、“羲和”逐日,一项项创新成果举世瞩目;全球最长跨海大桥、全球最快智能高铁、全球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一个个重大项目捷报频传;大飞机首飞,中国空间站建设全面开启,万米载人深潜器、极地破冰科考船建成交付,一件件大国重器横空出世……这十年,创新发展引领动力之变,全社会研发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91%提高到2.44%,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从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至2022年的第十一位。


    ——协调成为内生特点,“全国一盘棋”渐入佳境。


    51秒!这是北京现代沧州工厂,一辆汽车的平均下线时间。京津冀协同发展,带动这里形成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承接北京近4000家服装商户,京津冀固安国际商贸城“一点发全国”;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累计9000余家,中关村企业走出首都、带动周边……8年多来,一幅协同发展的生动画卷在京畿大地铺展开来。


    “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新时代的中国,着力推动区域、城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协调发展,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


    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优势互补……这十年,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高质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格局。2013年至2021年,中部、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分别为7.5%、7.7%,分别快于东部地区0.5、0.7个百分点。


    2021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升至64.72%,比2012年末提高11.62个百分点;宽带网络“村村通”,快递物流“路路畅”,农村电商激活大市场,乡村建设全面提速……这十年,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2012年至2021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人均消费支出之比分别由2.88、2.57缩小至2.5、1.9。


    ——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美丽中国跃然眼前。


    金秋时节,福建福鼎市白琳镇康达石业有限公司厂房内,工人们忙着切割、打磨石材,却不见粉尘飞扬。


    环保督察点出问题、有关部门拉网式排查、企业或关停退出或重组整合,几年间,白琳镇石材产业告别“小散乱”,一座现代化产业园展露新姿。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新时代的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中央环保督察频频“亮剑”,最严环保法“长出牙齿”,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接连打响,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全面落实,庄严承诺、奋力实现“双碳”目标……这十年,我们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逐步走上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新路子。


    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7.5%,比2015年提高6.3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比2012年累计降低26.4%,年均下降3.3%;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87平方米,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70%……这十年,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开放成为必由之路,“朋友圈”越来越大。


    “中国仍然是不可能也不可以错过的市场。”波士顿咨询公司中国区执行合伙人吴淳直言。


    宝马持续在华增资,西门子数控项目落子南京,阿斯利康宣布在青岛设立区域总部……今年前8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927.4亿元,同比增长16.4%。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新时代的中国,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加速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远洋航线循环往复,中欧班列日夜兼程,经贸盛会好戏连台,多双边和区域经贸合作不断深化,贸易规模越来越大,我国商品出口占国际市场的份额由2012年的11%上升到15%。


    扎实推进21个自贸试验区及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接连缩减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在全球跨境投资低迷的背景下,我国市场“磁力”越来越强,持续成为吸引全球投资的热土。


    共建“一带一路”、发起成立亚投行、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不断扩大互利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在更好发展自己的同时也成就了更加美好的世界。


    ——共享成为根本目的,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


    山势起伏,峡谷幽深。今年7月22日,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6个行政村实现5G网络全覆盖,从此可以“一部手机看天下”。


    用上5G信号、打通公路隧道、接入南方大电网,偏僻山乡的发展巨变让独龙族老县长高德荣感慨:“感谢党中央,让独龙族实现了与全国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过上小康生活的美好梦想!”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新时代的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书写了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饭碗端得稳。2013年至2021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每年保持在1100万人以上。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2012年增加18618元,年均实际增长6.6%,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底线兜得牢。2021年末,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分别达10.3亿人、13.6亿人,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


    日子有奔头。2015年至2021年,开工改造各类棚户区3100多万套;人均预期寿命由2010年的74.8岁提高至2021年的78.2岁……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得到更好满足。


    走过非凡十年,我们更加深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中国经济必将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驰而不息、昂首向前。


    开创新局面


    “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百炼钢”成了“绕指柔”,“笔尖钢”突破“卡脖子”,高速钢轨、建筑桥梁用钢跻身国际第一梯队,22大类钢铁产品中,19类自给率达到100%……历经去产能“刮骨疗伤”,我国钢铁业“凤凰涅槃”。


    动力电池技术世界领先,激光雷达、国产芯片装车应用,车用操作系统等技术实现突破,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抓住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机遇,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跑出加速度。


    从高铁、新能源、通信设备等领域全产业链优势不断巩固,到大型飞机、载人航天、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等领域实现创新突破,这十年,中国制造的供给能力、综合实力和产业水平持续提升,为经济发展筑牢了根基。


    “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


    ——稳中求进、稳中向好,中国经济实力更强。


    “上半年,缓税70多万元,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40多万元,‘六税两费’减半征收,又省下8万多元!”


    山东麦王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朱华荣,掰着手指头算了一笔账。实打实的减税降费政策,有力提振企业信心。


    畅循环,保障物资运输通达;降成本,助力企业纾困解难;促消费,相关举措接连出台;稳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发力……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各司其职、群策群力,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稳促进,以进固稳,在“稳”与“进”的良性互动中推动高质量发展。


    “稳”的底盘更加坚实。


    增速稳。2013年至2021年,我国GDP年均增长6.6%,高于同期世界2.6%和发展中经济体3.7%的平均增长水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居世界第一,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重要的稳定器、动力源。


    基础稳。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12年至2021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年均增长2.3%;作为全球唯一制造业全产业链国家,自主可控能力不断提升……着力保障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我国发展的安全性不断增强。


    “进”的态势持续巩固。


    体量与日俱增。2014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20年,我国GDP相继跨越60万亿、70万亿、80万亿、90万亿、100万亿元大关,2021年达114.4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为2012年的1.8倍。人均GDP达到1.25万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


    地位愈发重要。今日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服务贸易、吸引外资、国内消费市场规模世界第二。


    ——直面挑战、化危为机,中国经济韧性更足。


    “一些国外采购商暂时来不了,那就把商品‘搬到’海外!”浙江义乌商城集团市场运营公司总经理王向荣说。


    今年6月,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的迪拜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开张,将辐射中东、北非等地近10亿人口。扩建国内市场,拓展海外市场,上半年,浙江义乌小商品城营收超42亿元,同比增长近103%。


    堂食暂停,餐饮企业转战外摆外卖服务;旅客减少,航空公司加开全货机航线……疫情冲击之下,各类市场主体不等不靠、迎难而上。


    “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新时代的发展历程,反复印证着这一辩证法则。


    面对“三期叠加”、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们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优化要素配置、调整生产结构,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面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强,我们出台“六稳”“六保”举措,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强逆周期调节;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成为率先恢复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多少次挑战袭来、压力倍增,就有多少次化险为夷、化危为机。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中国经济锻造出更加强大的韧性。


    ——改革创新、攻坚克难,中国经济活力更旺。


    承诺即可营业,方便!


    今年8月1日,上海浦东新区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改革落地。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只要作出承诺并提交必要材料,即可取得行政许可、开门营业,时间、成本大大节省。


    攻克关键技术,给力!


    “精度控制到国际先进水平,后续还有更多订单。”湖北科峰智能传动股份有限公司坚持将年销售收入的15%投入研发,收获高精密行星减速器等创新成果。


    “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而将更多机遇留给勇于和善于改革创新的人们。”新时代的追梦故事,生动诠释着这一奋进法则。


    新举措接连落地。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深化“放管服”改革到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热情高涨。


    新主体活力迸发。2012年至2021年,民营企业数量增至4457.5万户,10年翻了两番;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增至66.4万户,增幅超过50%。目前,我国市场主体已达1.6亿多户,比10年前增加近2倍,构筑起支撑经济的庞大基础。


    新动能茁壮成长。从5G、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到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再到远程医疗、在线课堂、线上会议,这十年,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2021年,“三新”经济增加值相当于GDP的比重达17.25%,比2016年提高1.88个百分点,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走过非凡十年,我们更加深信: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我们有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坚实国力应对挑战,有足够的底气、能力、智慧战胜各种风险考验。


    踏上新征程


    “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


    对历史最好的致敬,是书写新的奋斗历史。


    金秋时节,我们将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科学谋划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


    踏上新征程,我们的任务艰巨繁重。未来5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我国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


    踏上新征程,我们的信心坚如磐石。“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


    ——新征程上再出发,我们拥有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


    尽锐出战,勠力攻坚!面对消除贫困这个世纪难题,五级书记抓脱贫,层层攻坚,啃硬骨头,拔穷根子。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摘帽,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党中央一声令下,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迅速打响,统一指挥、全面部署、立体防控的战略布局迅速形成,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非凡十年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是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


    今天的中国,9600多万党员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亿万人民凝聚起无坚不摧的伟力。保持定力,增强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我们就能在前进道路上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


    ——新征程上再出发,我们拥有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部智能手机95%的零部件,可以在广东东莞一小时通勤圈内配齐;国产大飞机C919带动200多家企业“串珠成链”;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四成以上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这十年,我国产业体系完整优势进一步巩固,为经济稳中向好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撑。


    供给端,实力雄厚;需求端,潜力充足。从云经济、宅经济、数字经济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到健康消费、绿色消费、网络消费等新消费方兴未艾,这十年,消费规模稳步扩大,消费结构持续升级;从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港口码头,到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东数西算,这十年,基础设施建设蹄疾步稳,投资关键作用持续发挥……拥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中国市场孕育着广阔空间,蕴藏着无限潜力。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5.4%,比2012年提高10个百分点。


    今天的中国,既有全球最完备产业体系,又有全球最大最有潜力市场。利用好大国经济纵深广阔优势,建设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中国经济必将茁壮成长、枝繁叶茂。


    ——新征程上再出发,我们拥有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广大干部群众豪情满怀、锐意进取,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


    巴蜀大地,科技企业抢抓机遇。回应居家娱乐需求,四川极米科技前不久推出集吸顶灯、投影仪、音响于一体的新产品,让消费者在家就能享受视听盛宴。


    皖北田间,种粮能手干劲十足。“我们赶上了好时代,种粮挑上了‘金扁担’,一定多种粮、种好粮,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安徽太和县张槐村村民徐淙祥信心满满。


    天山脚下,建设者们分秒必争。面对高寒、高海拔、高地震烈度的挑战,新疆乌尉高速天山胜利隧道再传喜讯,开挖累计突破13公里。大家伙儿说:“缺氧不缺精神,争取提前完工!”


    今天的中国,社会活力竞相迸发,中国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激发,志气、骨气、底气空前增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我们一定能合力开创中国经济更加美好的未来。


    走过非凡十年,我们更加深信:只要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不断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在复兴之路上坚定前行。


    ******


    历史总是在承续中前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坚定历史自信、把握时代大势、走好中国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我们这一代人的智慧和力量,创造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业绩和荣光。

    2022-10-12
  • 【草原牧区行·青海篇④】金银滩——额尔德尼的“养牛经”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了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伴着歌声,记者来到王洛宾歌中那“遥远的地方”——海北州海晏县金银滩草原。


    秋日的金银滩,草原仿佛被秋风染成了金黄色,驱车行驶在蓝天白云下,仿佛置身于油画中。


    远处一栋漂亮的三层小楼引起我们的注意,走近一看,门前的电子屏幕上写着“畜牧繁育合作社”几个字。


    这是合作社的“办公楼”吗?记者上楼寻看,办公室、大包厢、大餐厅、KTV……各种元素混搭,主人却不见踪影。绕到小楼的背后,记者才发现“别有洞天”——一排现代化养殖大棚整齐排列。


    大棚里,搅拌机转得正欢,三名工人正在将玉米、青稞等原料倒入机器。“请问合作社的负责人在哪儿?”记者上前询问。


    “我就是。”其中一人停下手中的活计,摘下帽子,抹了一把汗。


    眼前这个黝黑高大的蒙古族汉子,名叫额尔德尼,是海晏县哈勒景乡哈勒景村的牧民。“我正忙着给牦牛做‘晚餐’呢!这粉碎的玉米和熟青稞是最好的精饲料,牦牛吸收得好啊!”一见面,额尔德尼就和记者热情地攀谈起来。


    他招呼我们在一片空地坐下,“打我记事起,就没离开过金银滩,是纯纯的‘挡羊娃’。”


    金银滩草原,是青海最好的牧场。这片土地上,靠牛羊致富的人不在少数,额尔德尼便是其中之一。


    “我们的草好,草场大,但承载力也是有限的。我就想着,改变传统的养殖方式,扩大规模的同时不让草场承压。”额尔德尼打开话匣子,“饲料上就得讲究,80%的草料再加上20%的精饲料,这比光喂草料强得多。养殖方法变了,出栏方式也得变,过去是一季出栏,现在是四季出栏,收入一下子可以翻好几番!你看,我们的650头牦牛马上就要出栏了。”


    “一次出栏650头?!”记者吃惊地问。


    “是啊,全部出栏。”额尔德尼语气平平淡淡。


    讲起他的“养牛经”,额尔德尼滔滔不绝。不知不觉,太阳快要落山了,记者准备与他道别,“要不是这个楼没拾掇好,我就留大家吃饭了!”


    “这不是你的办公室吗?”


    “是办公室,也是牧家乐!”额尔德尼向记者说起他的新打算: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金银滩的好风景正在成为牧民的好“钱景”,“等我的牧家乐正式开张,欢迎你们再来做客!”额尔德尼的致富路,越走越宽广。


    走出合作社,记者看到,不远处游客正举着相机拍个不停,拍湛蓝的天空,拍大朵的白云,拍辽阔的草原……

    2022-10-11
  • “天宫课堂”第三课定于10月12日实施

    中新网北京10月11日电(马帅莎邓孟)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11日消息,“天宫课堂”第三课定于10月12日下午15时45分开始,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将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面向全球进行现场直播。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将继续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授课内容介绍附后),旨在传播普及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天宫课堂”推出以来,已成功举行了两次太空授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前期开展的授课内容征集活动中,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通过新闻媒体、“学习强国”平台和载人航天工程官网踊跃建言献策,不少好的创意设计脱颖而出,将在此次授课及后续活动中陆续进行展示。


    中国航天员真诚邀请广大青少年在地面同步尝试开展相关实验,从天地差异中感知宇宙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完)

    2022-10-11
  • 习近平致电祝贺范德贝伦当选连任奥地利总统

    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电10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致电范德贝伦,祝贺他当选连任奥地利联邦总统。


    习近平指出,我高度重视中奥关系,愿同范德贝伦总统一道努力,推动中奥友好战略伙伴关系取得新发展,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1日01版)

    2022-10-11
  • 减负增效重实干 担当尽责开新篇——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综述

    作风问题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执政基础。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和为基层减负结合起来,作为党的作风建设重要内容统筹谋划、一体推进,以全面从严治党新实践探索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新路径。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采取有力措施督促推动各地区各部门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卸下不必要的负担。


    减负增效、轻装奋进。广大基层干部放开手脚干事创业,用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谋发展,埋头苦干、砥砺前行。


    以上率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谋划部署推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


    2022年9月9日,一份名为《关于党的十九大以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情况的报告》,摆在了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同志的案头。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已成为各地区各部门抓作风建设的常态化工作,成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有力抓手。”


    中肯的评价,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的扎实成果。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新华社一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值得警惕》的文章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文章反映的情况,看似新表现,实则老问题,再次表明“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一针见血,切中时弊,态度鲜明。


    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以坚定决心、坚强意志,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一抓到底。


    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一早从北京出发,乘飞机抵达重庆,再转火车、换汽车,翻过一座座山、爬过一道道梁,一路奔波,来到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


    在小学仔细察看餐厅、后厨;在贫困户家中从屋外看到屋内;在老党员家同村民代表、基层干部、扶贫干部、乡村医生等围坐在一起摆政策、聊变化、谋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为全党弘扬务实作风,深入调查研究作出表率。


    在这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基层干部从繁文缛节、文山会海、迎来送往中解脱出来。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一度令基层干部措手不及。抗疫关键时刻,一些地区出现了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苗头。


    2020年2月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严肃批评了部分地区在抗疫中出现的形式主义问题——


    “有的地方市县卫健局、应急局、政府办、县委办、妇联、教育局、农业农村局等都各自制作一份或几份表格,要求基层干部填写并迅速上报,这些表格的内容其实相差无几,但没有一个文件、一个部门帮乡镇解决急需的哪怕一个口罩、一瓶消毒水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疫情防控第一线,而不是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方式来给基层增加负担、消耗基层干部的抗疫精力。


    明确的要求、温暖的关怀,让广大基层干部深受鼓舞。


    从主持召开重要会议到地方考察,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强调要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并从各个方面加以深刻剖析,既阐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严重危害,又刻画了其诸多表现;既明确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重点任务,又提出方法措施,为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指明方向。


    中央政治局其他同志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坚持从自身做起,从分管领域、所在地方抓起。中央政治局从2019年起每年听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年度工作情况报告,持续释放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关心关爱基层干部群众的强烈信号。


    中共中央办公厅连续印发文件,部署解决文山会海、面向基层的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过度留痕等问题,明确提出“基层减负年”等,对为基层减负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安排。


    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关注,中央领导同志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全党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解难题破难关注入了强大动力。


    系统推进: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紧盯整治形式主义老问题新表现抓落实


    在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重大任务一线,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结合本地实际,使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但在一些地方,也存在基层负担过重情况,“开不完的会议、填不完的表格、迎不完的检查”使基层干部疲于奔命。


    “减轻村级组织工作事务负担”“精简村级工作机制和牌子”……


    2022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的意见》精准施策,进一步把村级组织和村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文件的出台,正是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加强顶层设计,与时俱进研究起草、推动出台有关文件的一个例证。


    2019年3月,党中央明确由中央办公厅牵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改革办、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等8家单位参与,成立专项工作机制,专门负责统筹协调和督促推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


    一年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


    专项工作机制强化统筹协调,系统谋划、一体推进为基层减负各项措施,不断把工作引向深入。


    ——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注重从思想上破解,大力强化思想教育。


    9个专题,收入有关重要论述182段,摘自70多篇重要文献,首次公开发表许多重要论述……由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推动编辑出版的《习近平关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重要论述选编》,已成为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和各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中,突出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从中央和国家机关做起,对干部思想进行大扫除、对存在问题进行大排查;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等……广大党员、干部强化理论武装,不断增强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坚持问题导向,努力解决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形式主义从“办公桌”走向“指尖”,变味的“工作群”“政务APP”曾让基层干部疲于回复。


    在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统筹协调推进下,各地区各部门对“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开展了专项整治。


    “最直观的就是手机‘叮叮当当’的提示音少了。”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丹水池街道的一位基层干部说,通过专项整治,“盯群”“爬楼”的情况少了。


    什么问题反映强烈就关注什么,什么问题突出就整治什么。


    精简文件会议动真格,划定硬杠杠拿出硬措施;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实行年度计划管理;全面清理规范“一票否决”和签订责任状事项、跟风设立的“某长制”、涉及城市评选评比表彰的创建活动等,直面基层干部群众之难,提升基层治理之效。


    ——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健全法规制度,强化制度保障。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


    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整治工作全过程各方面,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标本兼治作风顽症,着力堵塞制度漏洞。


    在党内监督执纪、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等方面制定修订一批党内法规和政策文件;在整治文山会海、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等方面,自上而下普遍建立起“立账、严管、纠偏、通报”的办法;在清理规范政务APP、涉及城市评选评比表彰的创建活动以及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等方面探索建立准入制和动态调整制度……一系列制度的建立健全,既确保整治工作落到实处,又为更有成效的整治开辟路径。


    ——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汇聚各方力量,推动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攻坚的良好局面。


    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牵头抓总和统筹协调作用,推动各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


    各省区市结合地方实际,通过“拉干条”“列清单”等方式,有针对性地纠治基层报表台账多、村(社区)挂牌多、疫情防控措施层层加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形式主义等问题,让基层干部群众真正有感。


    成效良好: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刹住了一些困扰已久的不正之风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和治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形成了新时代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成果。


    ——凝聚起了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思想共识和强大力量。


    减负效果怎样,群众有发言权。


    2022年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电话调查结果显示,83.8%的社会公众对所在地方和单位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情况表示满意,75.6%的社会公众认为基层减负政策取得较好成效。


    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危害性认识更深、警惕性更高,凝聚起高度一致的思想共识。基层干部普遍感到,现在各级领导干部脑子里都有了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根弦,考虑问题、部署工作都要想想是否增加了基层负担,改进作风、提高效能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基层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


    文山会海、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名目繁多的“一票否决”……干部群众最希望得到纠治的问题,就是要下气力整治的靶向。


    整治文山会海取得积极成效,截至2021年年底,中央和国家机关、省区市文件数量比2018年总体减少50%以上,会议数量减少65%以上,“拉干条”、讲实话成为常态,长会短开、长话短说成为主流。


    中央和国家机关、省区市督查检查考核事项数量连年下降,总体降幅达到90%以上,多头随意、过多过频等问题得到明显改善,督查检查考核更加注重工作实绩,更加注重结果导向,更加注重干部群众评价,更加注重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


    名目繁多的“一票否决”和签订责任状事项得到清理规范,中央和国家机关、省区市事项清理后总量分别减少90%和73%。


    此外,一段时期有泛滥苗头的“某长制”、涉及城市评选评比表彰的创建活动、村(社区)机制牌子等也得到清理规范,受到基层干部群众好评。


    ——基层干部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新阳街道兴旺社区干部谈到,前些年,有时一天要辗转于几个会场,还要承担入户燃气安全检查等不属于社区职责范围的事项。“有一次,半夜11点多被电话叫醒,通知第二天有上级检查任务,赶紧爬起来准备材料。”一位干部说,“现在开会少了,写材料少了,社区干部有更多时间联系、服务群众。”


    党中央的“重拳”整治,让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许多基层干部说,为基层减负实际上是“一减N增”,形式主义的东西少了,与群众交流、干实事的时间也就多了。


    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从重症病房争分夺秒地救治,到城乡社区挨家挨户地排查;从工厂车间加班加点地生产,到科研实验室夜以继日地攻关,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在一线奋战中展现出过硬作风和良好精神状态。


    ——催生了领导方式方法转变和工作机制创新。


    跟着导航自行开车前往,与偶遇的村民攀谈详聊……发现从北京来的同志亲切随和,村民们慢慢打开了话匣子。这是基层减负观测点蹲点调研小组在甘肃省靖远县调研的场景。


    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四不两直”调研方式成为主流,“解剖麻雀”蹲点调研和“马路办公”“一线工作法”“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等成为实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常态化方法,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服务效能成为转职能转方式的重点探索方向。


    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过程中,重视基层、关爱基层、提升基层的工作导向进一步形成,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持续加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凸显,基层治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更多社会资源、管理权限和民生服务下放到基层,为基层放权赋能效果逐步显现。


    在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当前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些形式主义问题仍然屡禁不止,体制机制建设还存在短板不足,一些地方和部门产生松劲懈怠心理,基层减负各项规定落实还有差距。


    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直面问题,要进一步坚持和弘扬党的实事求是传统作风,充分发挥专项工作机制作用,推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深入发展,让基层党员、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为党和国家事业开创新局面提供坚强作风保证。


    牢记初心使命,实干奋斗兴邦。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马不离鞍、缰不松手的定力,以反复抓、抓反复的韧劲,以钉钉子精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必将凝聚起全党上下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力量,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2-10-11
  •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非凡十年看优势丨为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大江大河治理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继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之后,我们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国家的‘江河战略’就确立起来了。”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


    善治国者,必先治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确立国家“江河战略”,擘画国家水网建设等,我国大江大河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党政主要领导上岗江河湖泊大变样


    9月19日上午9点,在南京渔政趸船码头,四艘科考船整装待发,2022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正式启动。


    这是长江十年禁渔实施后首次流域性物种系统调查,让人们充满期待。


    长江禁渔是党中央为全局计、为子孙谋而作出的重要决策,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也是共抓长江大保护的历史性、标志性、示范性工程。


    “长江禁渔是践行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示范工程,可以为推进其他流域治理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长江模式,为世界大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可参考可借鉴的中国方案。”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说。


    百姓生计,千秋大计,只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才能破题。


    “长江禁渔是件大事,关系30多万渔民的生计,代价不小,但比起全流域的生态保护还是值得的。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搞没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禁渔也不是把渔民甩上岸就不管了,要把相关工作做细做实,多开发就业渠道和公益性岗位,让渔民们稳得住、能致富。





    长江江豚科学考察船在湖北监利段水域行驶(2022年9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滚滚大江、滔滔长河,祖国的大江大河,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于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6次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部署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在总书记主持下,全流域省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聚集一堂,万里江河一条心,千帆协进谋保护,史无前例。


    从2017年以后,他们还有了一个共同身份:省级河湖长。


    “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说。


    河湖长制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和重大制度创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强化河湖长制,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


    目前全国31个省份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省级河湖长。省市县乡四级设立河湖长30多万名,村级河湖长90多万名。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都有责任人管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治疗”“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流域性是江河湖泊最根本、最鲜明的特性,决定了治水管水必须坚持流域系统观念,遵循自然规律。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尊重江河湖泊自然属性,有利于贯彻全局“一盘棋”思想,流域统筹、区域协同、部门联动,以先进制度汇聚各方力量。


    7月12日,长江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7月21日,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8月2日,黄河流域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召开……这一重大制度创新,正在破解我国新老水问题。


    金秋时节,北京市密云区石城镇捧河岩村,郭义军正在抓紧时间完成巡河任务。白河流过捧河岩村就汇入密云水库,是“净水入库”最后一道关口。对于这个任务,郭义军丝毫不敢放松。


    “无论多忙,我都会坚持每天进行一次巡河。”郭义军是捧河岩村党支部书记,也是一名村级河长。巡查时,他早上六点多起床,开车或徒步,反复巡查自己负责的9.8公里河道。流经村里的这段河流由劣转优,离不开“村支书管河道”。


    党政主要领导上岗,江河湖泊大变样。


    白河不再“垃圾漂浮”、凉水河从“臭水河”化身“净水河”、亮马河畔兴建起大批亲水设施……如今,首都北京平均每10公里河段有11名护河人员,每一条河流旁都竖立起了“河长信息公示牌”,公示着四级河湖长信息与值班电话。


    在河湖长制的积极作用下,各地因地制宜,对症下药,精准施策,重拳治理河湖乱象,依法管控河湖空间,严格保护水资源,加快修复水生态,大力治理水污染,河湖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改变,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越来越多的流域重现生机。


    5年多来的实践证明,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符合国情水情,是江河保护治理领域根本性、开创性的重大政策举措,具有强大制度生命力。


    全国一盘棋,绘就水网建设“世纪画卷”


    初秋的北京,碧空如洗。卢沟桥下,晓月湖波光潋滟,栈道绿植,犹如画卷。


    “先有永定河,再有北京城。”作为北京的母亲河,断流已久的永定河在新时代迎来新生。


    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与原国家林业局制定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2019年至2021年,永定河成功实施四次大流量生态补水。


    引黄河水、南水北调水,2022年永定河865公里河道全线通水并最终入海。


    跨流域、跨区域引水调水,京津冀晋、黄淮海一盘棋,绿水青山可作证。


    “远看通州城啊,好大一条船啊,高高燃灯塔呀,是条大桅杆……开船喽!”在位于大运河京冀交界处的杨洼船闸,一曲“运河号子”再现古代运河漕运景象。6月24日上午,来自北京市通州区、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的船只相向缓缓驶过杨洼船闸,大运河京冀通航,千年运河再焕生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筹推进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建成了一批跨流域跨区域重大引调水工程。


    8月25日,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完工验收,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155个设计单元工程全部验收,全线正式运行。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以来,运行安全平稳,水质持续达标,累计调水超过560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超过1.5亿,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发挥了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作用。”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说。


    长江水复苏了华北河湖,为地下水超采治理提供了保证,促进了产业升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9月6日,世界单跨最大的通水通航钢渡槽——引江济淮工程淠河总干渠钢结构渡槽首次通航。淠河总干渠与引江济淮渠道形成“河上有河船上有船”的水上立交奇观。


    作为继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之后又一标志性重大工程,引江济淮工程年底前试通水试通航后,将惠及皖北豫东5000多万人口并形成平行于京杭大运河的中国第二条南北水运大通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水,开工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后续工程引江补汉工程和滇中引水、引江济淮、珠三角水资源配置等重大引调水工程,全国水利工程供水能力从2012年的7000亿立方米提高到2021年的8900亿立方米。


    “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正在加快构建。


    “水网建设起来,会是中华民族在治水历程中又一个世纪画卷,会载入千秋史册。”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2022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会议强调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


    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建设跨流域、跨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建设国家水网,是解决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的根本举措,是全国一盘棋制度优势的生动写照。


    今年以来,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刷新“进度条”,国家水网加快构建。截至7月底,新开工重大水利工程25项,在建水利项目达到3.18万个,投资规模达1.7万亿元;完成水利建设投资567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71.4%。


    对于跨流域调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视节水治污,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精确精准调水,细化制定水量分配方案,加强从水源到用户的精准调度。这些经验,要在后续工程规划建设过程中运用好。


    “大调水、大浪费、大污染”必须绝对避免。


    十年来,按坚持“节水优先”方针,我国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集约节约转变。2021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2年分别下降45%和55%。


    十年来,我国用水总量基本保持平稳,以占全球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20%的人口,创造了世界18%以上的经济总量。


    依法治水,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打造法治保障


    “让我们共同关注这个审议的结果!”9月28日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透露,10月下旬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望对黄河保护法进行三审。这是继长江保护法之后,又一部流域法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进一步推进党的领导入法入规,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转化为法律法规,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规范化。”


    长江保护法立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和推动的重大立法任务。


    2016年,中央印发《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制定长江保护法。


    2021年3月1日,我国第一部流域的专门法律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


    这部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用一年时间完成起草,又用一年时间进行3次审议,2次向社会公布草案全文征求意见建议,于2020年12月表决通过。


    长江保护法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保护的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转化为国家意志和全社会的行为准则,为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体现了我国政治制度和法治体系的显著优越性。


    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母亲河保护立法,为其他流域依法治理开创了新模式,闪耀着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深刻彰显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长江保护法施行一年来,江苏省法院共审结涉长江流域环境资源类案件1804件。其中审结涉长江流域环境资源刑事案件1109件,判处罚金2258万元,对1767人判处实刑。


    长江保护法提出构建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有效协调地方与地方、上中下游之间及其内部的利益,这是先富起来的中下游地区对上游后富地区的生态回馈帮扶,展现共同富裕的价值理念,体现社会主义制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时代大江大河治理革故鼎新、攻坚克难,将为人民群众建设幸福河湖,为民族永续发展打造坚实基础。(记者王立彬、陈尚营、潘晔、田晨旭)

    2022-10-11
  • 让有福之州更好造福于民——“3820”战略工程引领福州高质量

    “一生中最好的年华在这里度过”,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福州考察调研时深情地说,“现在的建设都符合这个方向,跟我们当时设想是一致的,而且发展得比我们设想还要好。希望有福之州更好造福于民”。


    1993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福州在大踏步迈向新世纪的进程中,首先要有一个立足于科学、切合于实际的长远的战略设想,才能使福州的改革开放事业谱写出最宏壮的乐章”。他亲自主持编制了《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简称“3820”战略工程),系统谋划了福州3年、8年、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步骤、布局、重点等,明确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宏伟目标,为福州擘画了美好蓝图,确立了总纲领、总方略。


    蓝图指引,久久为功,30年踔厉奋发,“3820”战略工程见证伟大思想历久弥新的实践伟力。


    牢记嘱托,继往开来,30年接续奋斗,有福之州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进。


    (一)擘画二十年战略推动跨世纪工程


    一个地方要繁荣发达,其决策者与人民必须有坚韧不拔的远大志向。——习近平:《〈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序》


    1990年6月的一天,天气异常炎热。刚担任福州市委书记不久的习近平同志登上一艘小客轮,沿闽江往出海口顺流前行。


    那时的闽江两岸还是一片荒芜的景象,滩涂粗陋、树木杂乱。习近平同志在客轮的桌子上摊开福州市地图,一路看、一路听、一路思考。随行人员后来意识到,这不是普通调研,而是一项战略工程谋划的起点。


    福州,地处东海之滨、闽江之畔,是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初,福州发展困难重重。虽然是省会,但工业底子薄,以轻工业为主,一条工业路基本就可摸清家底;财政压力大,可动用的财力大概只有两亿元,仅是“吃饭财政”;交通闭塞,无高速公路、无大型港口、无大型机场;干部的思想观念、发展理念与沿海先进地区也有差距……


    习近平同志一到福州任职,就以调查研究开路,深入思考发展问题。从1990年4月到1992年5月,他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都在基层调查研究、思考酝酿。在他的推动下,福州市把每年3月定为调查研究月,大兴调研之风,推动科学决策。


    东方风来满眼春。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吹响了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号角。习近平同志敏锐地意识到,福州的机遇来了。他形象地说,“福州是充满机遇的地区,能快的就不要慢。这好比空中飞来一群大雁,我们良弓在手,贵在速发。”


    谋一域先谋全局,谋一时必谋万世。


    1992年5月22日,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市党代会上强调:“必须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做到每3至5年上一个新台阶,尽快改变港澳粤闽台南中国海区域内我们处于‘后排就座’的状况。现在我们组织了一个班子,准备做些深层次的探讨,研究20年后福州市将达到怎样一个发展水平。”


    在习近平同志领导下,福州开展了“3820”战略工程万人问卷、千人调研、百人论证。1627名干部围绕581个课题调查研究,完成了367篇调研报告。课题组分赴广东、海南、上海、北京等地考察,借鉴先进经验。市委召集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先后召开数十场不同类型的征求意见会……


    习近平同志还要求在《福州晚报》刊发调查问卷,征求市民建议。半个月时间,就回收28785张答卷、24536条建议。群众参与热情高涨,一对离退休老夫妇连续数天乘车在市里调查,就城市交通、商业网点等问题提出10多条建议。


    历时半年、十易其稿,1992年11月,倾注了习近平同志大量心血、凝聚集体智慧的《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在福州市委六届六次全会上审议通过。


    习近平同志多次要求跳出福州看福州,放眼全国乃至全世界来谋划发展。着眼于21世纪、着眼于海峡两岸交流、着眼于全面发展,“3820”战略工程谋定了福州发展蓝图。


    ——明确三个战略步骤。用3年时间即到1995年使经济上一个大台阶,主要指标在1990年基础上再翻一番;力争用8年时间即到2000年,使全市城乡各项人均水平等主要指标达到国内先进城市的发展水平;用20年时间即到2010年左右,达到或接近亚洲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当时的平均发展水平。


    ——形成完整发展体系。立足于人文和区位优势等“四个发展基础和条件”,规划了市区、北翼、南翼等“七个战略布局”,明确了拓宽开放领域、加快各类投资区建设等“十二个战略重点”。制定了鼓楼、台江等13个县(市)区发展计划,形成了金融、农业、工业、环保等27个专项安排,确定了长乐国际机场、福州港、冠捷电子、闽江防洪堤等40个重点工程。


    ——构建科学指标体系。在全面比较广州等29个城市主要指标的基础上,“3820”战略工程对福州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收入等进行测算,设定目标。要与亚洲中等发达国家比较,必须进行货币折算。但如何测算,大家都没经验,犯愁了。习近平同志说,统计学有个“购买力平价法”,看看能不能在这方面突破。一语点出思路。市委还邀请专家作“购买力平价法”专题辅导。“3820”战略工程主要指标均按购买力平价法测算,并作详细说明,同步纳入“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


    “3820”战略工程是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调查研究的成果,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典范,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


    时任福州市委办公厅主任陈伦说:“一任市委书记也就5年,习书记却做20年的规划,谋划福州跨世纪发展,体现了习书记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


    蓝图展开,重在破题。习近平同志以前瞻眼光谋篇江海,把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和“海上福州”,作为“3820”战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协同推进。


    习近平同志早在1991年就深刻阐述了江海开发对振兴福州的意义,强调“福州的优势在于江海,福州的出路在于江海,福州的希望在于江海,福州的发展也在于江海。”


    1992年7月,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陆域加快建设福马线、福厦线两大工业走廊,海域加快开发粗芦岛、琅岐岛等,着力形成沿路、沿江、沿海的三个经济走廊。他强调,“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构想的提出及其实施,是实现‘3820’发展目标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步骤,它标志着我市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树立了福州的形象。”


    福州海洋面积1.1万平方公里,与陆地面积相当。但对于当时的干部群众来说,海洋经济还是新生事物,有人甚至疑虑:“陆上都还没有发展好,怎么顾得了海上呢?”习近平同志站在时代的前沿,提出要“像重视耕地一样重视海域,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海洋开发,把加快经济发展的触角从陆地向海洋延伸”。


    1994年5月26日,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海上福州”研讨会,强调“建设‘海上福州’是促进我市经济发展的一个大动作,是实现‘3820’工程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


    福州市随即吹响“向海进军”的号角。同年6月12日,《关于建设“海上福州”的意见》正式出台,提出“以科技为先导,以发展海洋经济为中心,以海岸带、海域开发为主攻方向,实行海岛、港湾、大陆架、滩涂、近海、外海、远洋统筹兼顾,全方位立体式综合开发”,开拓了干部群众视野,推动福州向海图强。


    “3820”战略工程的实施,为福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1994年,“3820”战略工程第一阶段主要目标提前一年实现。1990年至1995年,福州地区生产总值六年跨越四个百亿台阶,年均增幅超过23%。


    中央党校教授韩庆祥认为,“3820”战略工程与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海上福州”建设实践,统分结合、远近相接,既明确战略发展重心,又预见未来发展趋势,不仅为福州跨世纪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国市域治理提供了典型经验。


    从福州20年战略设想到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从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到粤港澳大湾区,从“海上福州”到“海洋强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望,“3820”战略工程不仅是指引福州跨世纪发展的科学部署,也是中国共产党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的重大探索。


    (二)弄潮时代重实践敢为人先铸辉煌


    今天,我们是站在创造未来的源头上,就应当树立超前意识,敢做时代的弄潮人。——习近平:《〈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序》


    2010年,是“3820”战略工程收官之年。从1990年到2010年,20年只是历史长河的一瞬,但却足以重塑一座城市的发展面貌。


    从“后排就座”到奋勇争先,从“纸褙福州城”到宜居幸福城,从滨江城市到滨海城市……“3820”战略工程的实施,让榕城大地迎来沧桑巨变。


    抚今追昔,巨变的背后是思想的引领,是路径的探索,是奋斗的累积。“3820”战略工程蕴含的思想精髓,在传承接续中展现出历久弥新的强大生命力,始终为福州跨越发展领航定向。


    ——只有开放,才有出路。“3820”战略工程提出,要实现经济高速度、高效益、跳跃式前进和超常规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对外开放是福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福州只有大开放,才能加快发展”。


    福州是著名侨乡,400多万的华侨遍布世界各地。习近平同志提出“以侨引侨、以侨引台、以侨引外”等招商引资思路,多次率团出访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每到一处,他都详细推介福州,探讨经贸合作,带动乡贤回乡投资兴业。在他推动下,冠捷集团、东南汽车等企业纷纷落户福州,不断发展壮大,至今仍是福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当年为了招商引资,福州经常参加外地展会。1994年7月,习近平同志提出福州自己来办展、建平台。同年10月,首届“福州国际招商月”隆重举行,22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多名客商参会。此后每年举办,形成惯例。1999年,福州国际招商月拓展提升为“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成为祖国大陆最早举办的海峡两岸经贸展会之一。


    产业发展需要平台。习近平同志将兴办各种类型的开发投资区,作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经济建设步伐的战略措施,领导推动福州形成了公办、侨办、民办三种类型的开发区模式,并生动地将这三种模式比喻为“筑巢引凤”“引凤筑巢”“借巢引凤”。从1992年到2010年,福州培育壮大了20多个市级以上各类开发区、投资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半壁江山。


    福州发展要与国际接轨,需要建设一个大型国际机场。当年,国家本没有计划在福州投资建设民用机场,省财政能支持的资金也很少。习近平同志就此提出,由地方筹资,自力更生建机场,这一提议得到了国家民航局和国家计委的支持。1992年6月立项获批、1993年元旦开工奠基、1997年6月正式通航,长乐国际机场从构想策划、设计规划,到资金筹措、开工兴建,习近平同志都亲自决策推动。现在,这个机场已经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枢纽机场,成为福建福州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服务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重要承载和桥梁纽带。


    为了适应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习近平同志当年还根据“3820”战略工程确定的布局,全面推进深水码头、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电力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1992年市区二环路动建之初,周边大部分还是郊区。习近平同志指出,不仅要建二环路,以后还要建三环路。如今,当年的城郊早已大厦林立,二环路、三环路成为福州城区交通主动脉,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不断延伸……


    ——为民办实事要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3820”战略工程对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及精神文明建设等作了专章规划,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当年,习近平同志推动福州市委、市政府每年为群众兴办20件实事,开展“菜篮子”工程和“广厦”“安居”“造福”工程等,为民生事业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


    三天不见绿,两眼冒金星。为改善市民吃菜难问题,习近平同志推动建设琅岐、南通、南屿三大“菜篮子”基地,兴建了330多个农贸市场,构建了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产销新格局。他强调,“菜满园、猪满圈、蛋满仓、鱼满库、粮油足”不是一时之计,而要常“满”常“足”。“菜篮子”工程得到市民的拥护,当年在市民最满意的10件实事评选中名列第一。


    “‘安居’是群众生活的基本要求,安居才能乐业。”习近平同志十分关心群众住房问题,当年到市水运公司调研时,弯腰钻进低矮的船舱,发现还有职工住在闽江“连家船”上。他说,新中国成立40多年了,老百姓不应该生活在这样差的条件下。他立即召开现场办公会,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10个月后,104户船民家庭告别了“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境况,搬进了新居。


    “请给群众捎个话,政府会把好事办好”。2000年7月2日,在苍霞棚屋区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承诺启动苍霞棚屋区改造工程。仅仅一年时间,3441户9511人就回迁新居。


    亲历苍霞棚改的居民唐庆旺说,“原来我们一家3口挤在不足9平方米的木板房,得益于习书记的关心推动,全家住上了60平方米的单元房。现在,苍霞又在进行新型智慧小区改造。我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闽江职业大学(现为“闽江学院”)是福州一所地方性大学,当年由于办学条件不达标,能否通过“充实整顿”验收,直接关系到闽大能不能继续办下去。习近平同志接任闽大校长后,明确提出“从我开始不当挂名校领导”,多次到学校现场办公,协调解决编制、教工住房、办学经费等问题,推动学校发展逐步走上正轨,顺利通过“充实整顿”验收。习近平同志当年创造性提出“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理念,引领闽大实现了从高职高专向应用型本科大学的跃升,现在已成为全国职业教育的重要遵循。


    ——保护古城是与发展现代化相一致的,应当把古城的保护、建设和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古厝〉序》中写道,“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3820”战略工程提出,福州发展要“发挥山、水、温泉自然特色,融众多文物古迹于一体”。


    上世纪90年代,位于三坊七巷的林觉民故居面临拆除。习近平同志得知后,马上召开现场办公会,当场决定保护下来、进行修缮。会上,习近平同志的一番话振聋发聩:“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要在我们的手里,把全市的文物保护、修复、利用搞好,不仅不能让它们受到破坏,而且还要让它更加增辉添彩,传给后代。”


    在习近平同志推动下,福州建立了文物保护“四个一”机制,即一个局、一个队、一颗印、一百万元,在全国率先成立市级文物管理局,建立考古队,要求城建项目立项需加盖市文管会印章,决定市财政每年拨款100万元作为文物修缮经费并逐年增加。此后,福州制定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修复了闽王祠、华林寺、琉球馆等古厝遗迹,历史文脉、古城风貌与城市记忆得以更好地留存延续。


    ——要有超前意识,树立生态城市的概念。着眼“海滨城市”“山水城市”特质,“3820”战略工程提出要把福州建设成为“清洁、优美、舒适、安静,生态环境基本恢复到良性循环的沿海开放城市”,彰显生态保护理念。


    榕树是福州市树。“要多种榕树,体现榕城风貌和历史名城特点”。习近平同志大力推进“绿化福州”工作,带头植树,倡导“见缝插绿”和“成片种树”相结合,让“榕城”更加绿意盎然,不负盛名。福州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1990年的3.7平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11.15平方米。


    福州城区河网密布。上世纪90年代,福州城区经常内涝,水体黑臭严重。习近平同志提出“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条块结合、齐抓共治”的治水方略,实施整治内河6年规划,推动西湖综合整治、晋安河清淤工程,开展闽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重现“山青水秀桔子红”,用务实举措还市民安澜清波。


    习近平同志说,“不仅要做群众看得见的事,对群众看不到的好事也要做好。”上世纪90年代初,福州垃圾出路成问题,给群众生活带来困扰。1993年,习近平同志亲自选址,在红庙岭动建占地1.1万亩、投资1亿元的垃圾综合处理场,并预留了5000多亩土地。1995年10月垃圾场投用,有力推动福州解决“垃圾围城”问题。


    ——不仅要“马上就办”,而且要“真抓实干”。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抓住那些急需解决而又有能力解决的事进行研究,并且本着‘马上就办’的精神,组织实施,狠抓落实。”


    在福州马尾区,竖立着12个红色大字的巨型标语——“马尾的事,特事特办、马上就办”。外地人到马尾,当地人总会骄傲地讲起这12个字背后的故事。当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在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召开现场办公会,提出了支持开发区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意见。刚吃完午饭,习近平同志就召集有关部门研究起草12条对接举措,当天就形成了一个文件初稿。


    “我们要办的事情很多,要为改革开放提供一个良好的软环境,这就需要提倡一种满负荷的精神,反对拖拉扯皮和人浮于事,提高办事效率,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习近平同志倡导“马上就办”,推动投资项目审批“一栋楼办公”“一条龙”服务,创新市县领导联合接访等机制,在全市掀起了“办实事、讲效率、抓落实”的热潮,有力保障“3820”战略工程实施。


    到2010年,“3820”战略工程设定的目标顺利完成。这段时期,福州综合实力增长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获得实惠最多。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102.4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3242.7亿元、年均增长15.8%,建成区面积扩大4.5倍以上,城镇化率提高了近39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了13.8倍、8.9倍。


    参与制定“3820”战略工程的时任福州市委政研室农建处处长戚信总说,“‘3820’战略工程确定的目标如期实现,给福州带来了历史性变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体现了科学系统的发展理念、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和滴水穿石的干劲韧劲”。


    “3820”战略工程作为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战略体系,引领福州高质量发展取得辉煌成就,充分彰显了习近平同志“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有力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三)一张蓝图绘到底赓续奋斗谱新篇


    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理想的蓝图一定能够化为灿烂的现实,千年古城福州将孕育新的希冀,再创新的辉煌。——习近平:《〈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序》


    今年8月31日,随着一声清脆的汽笛响起,“闽都号”中老铁路国际货运班列从福州江阴港站驶出,打通了福州与南亚、东南亚的陆路贸易新通道。这是继中欧班列后,福州立足“一带一路”建设、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又一载体。


    “现代化与国际化是福州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1995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市第七次党代会上,明确了“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而努力奋斗”的目标:即在“3820”战略工程的基础上,再经过二三十年时间,努力使福州跻身国际先进城市行列。


    习近平同志说:“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要考虑中长期10年、20年的发展目标,还得考虑到要有远期30年、50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目标……通过共同的奋斗目标把各级各部门干部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政贵有恒,治须有常。


    习近平同志指出,“现代化国际城市以‘3820’工程为基础,是比‘3820’工程更为长远和更高层次的目标”,这为新时代福州发展指明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州市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奋勇前进,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亮点纷呈。


    ——立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福州样本


    习近平同志30年前就指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应该包括城市经济的现代化,社会的现代化,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居住方式、环境、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等。”


    得益于“3820”战略工程的前瞻布局,福州滨海新城、福州大学城、东南汽车城、丝路海港城、国际航空城、现代物流城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倍增,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日益增强。经济总量2020年突破万亿元大关,2021年跃居福建省首位,2022年上半年经济增速达5.4%。


    蓝图照进现实。当年的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内,福州新区获批设立,滨海新城拔地而起,福州都市圈城际铁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数字经济领军企业纷纷抢滩登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高端资源不断汇聚,一座“产城人”融合的新城区,正引领福州城市东进南下、沿江向海。


    “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军门社区考察时,提出“三个如何”的治理之问:“如何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如何让群众感觉更平安、更幸福一些。”今年8月初,军门社区长者食堂试营业,饭点一到座无虚席,鱼丸、荔枝肉等丰富菜品,让老人乐享家门口的幸福“食”光。


    现代化建设是一场接力跑。从倡导推行“四下基层”“四个万家”,着力“为民办实事”,完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配套,打造“温暖的榕城”,到如今教育集团化办学全面推开、高水平医院相继落地、示范社区建设加快推进……时光荏苒,30年来,福州坚定不移迈向现代化的奋进征程,也是矢志不渝为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奋斗历程,印证了中国共产党赓续的精神和不变的初心。


    ——追求自身特色的国际化,为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贡献福州力量


    习近平同志30年前就强调,“国际化并非越洋越好。一切都‘洋化’不是我们城市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在发展自己特色的基础上的国际化。”


    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征程中,福州努力探索一条贯通内外、融汇古今的特色发展之路。


    抓住机遇,择机奋起。近年来,福州依托“海丝”核心区、福州新区、自贸试验区等“多区叠加”优势,勇立潮头、对接国际,坚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要活力,奋力实现改革开放新跨越。


    从“以侨引侨、以侨引台、以侨引外”,到“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福州市坚定不移推进对外开放,丝路海运等重点工程深入实施,中国-印尼“两国双园”加快推进,全球食品数字经济产业中心加快打造……通过内引外联,经贸、科技、人文等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日益深化,“海丝”核心区战略支点城市建设蹄疾步稳。


    从“对外开放是福州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到“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设立的福州保税区,如今已发展成为福建自贸区福州片区,7年来累计新增企业4.54万家,对标国际规则推出18批246项创新举措,成为投资兴业热土。


    鼓岭故事,激荡回响。2012年习近平同志访美期间的深情讲述,感动了中美两国人民,也让福州鼓岭蜚声国际。30年前,《人民日报》一篇名为《啊,鼓岭!》文章,讲述了美国加德纳夫妇对中国一个叫“鼓岭”的地方充满眷念与向往,习近平同志看到后立即邀请加德纳夫人访问鼓岭,亲自接见并授予“福州市荣誉市民”称号,这段故事成为中外友好交流佳话;30年后,越来越多鼓岭的中外友好往事掀开面纱,越来越多国际友人慕名而来,续写新时代“鼓岭故事”。修复后的鼓岭万国公益社、邮局、宜夏别墅等历史建筑,生动展现了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和底蕴,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内涵。


    “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2021年7月,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州举办,三坊七巷、福州鼓岭、闽剧、茉莉花茶等福州名片走向世界舞台。金砖国家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中国(福州)国际数字产品博览会、丝路国际电影节、海丝国际旅游节、国际龙舟赛等盛会也纷纷落户。从守护城市文脉,到打响闽都文化国际品牌,福州愈发彰显出独具魅力的“闽都韵、国际范”。


    风雨兼程三十载,阔步前行正扬帆。


    2021年9月,福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通过决议,号召全市上下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我们要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怀着特殊感情、带着特殊责任,一张蓝图绘到底,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继续把这座海滨城市、山水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让有福之州更好地造福于民,以实际行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林宝金说。


    “福州的今天是美好的,福州的明天一定会更好!”这是习近平同志对福州的深情祝福。


    勠力同心再出发,“3820”战略工程的思想精髓必将在八闽大地彰显更加磅礴的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2022-10-10
  • 建强战斗堡垒 夯实执政之基——党的十九大以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综述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严密的组织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其中,基层党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党都不可能具有的强大组织资源。把基层党建工作抓好了,我们的基层党组织牢不可破,我们的党员队伍坚不可摧,党的执政地位就坚如磐石,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无往而不胜。”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方位,高瞻远瞩、统筹谋划,更加注重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加强企业、农村、机关、事业单位、社区、社会组织等各领域党建工作,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2022年9月6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锦南街道兰锦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党员志愿者与社区的老年人进行沟通。新华社记者徐昱摄


    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


    “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地基固则大厦坚,地基松则大厦倾。”


    “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


    “基层党组织能力强不强,抓重大任务落实是试金石,也是磨刀石。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了一系列重大工作,基层党组织就要在贯彻落实中发挥领导作用。”


    ……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固基本的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怎么看、抓什么、怎么抓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建强战斗堡垒、夯实执政之基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山西大同云州区西坪镇坊城新村、在陕西商洛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在四川眉山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走村入户了解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情况;


    在湖北武汉青山区工人村街青和居社区、在吉林长春宽城区团山街道长山花园社区、在新疆乌鲁木齐天山区固原巷社区……深入社区就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听取意见、给予指导;


    在江苏徐工集团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在湖北武汉烽火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广东广州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对加强党建工作、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提出明确要求;


    ……


    习近平总书记每到一个地方考察调研,都要深入基层一线,对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好群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总揽全局,科学谋划,加强顶层设计,修订《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制定《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党中央和中央有关部门召开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电视电话会议、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央企业党的建设工作座谈会、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扎实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全党树立了标杆、作出了表率。从2014年开始,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连续8年开展党委(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2019年,中央组织部印发《党委(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办法(试行)》。各级党委(党组)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扎实推进农村、城市“两大阵地”基层党建,切实解决国有企业、机关、高校、公立医院等传统领域基层党建工作突出问题,着力补齐非公企业、社会组织等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短板,探索推进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


    5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努力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党的组织体系更加严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势力量更加彰显,党的领导更加“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有力保证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地落实。


    夯实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基础


    陕西榆林绥德县的郝家桥村,曾是中共绥德地委在1943年春发现的一个模范村。时隔78年后,郝家桥村再获一份“楷模”称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郝家桥村考察并指出了3条党建经验,其中一条就是“建好党支部、选好的带头人,走群众路线,把群众积极性调动起来、觉悟提高起来、认识升华起来,共同把事业做好”。


    进入新时代,脱贫攻坚战从吹响号角到决战决胜,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力度之大、投入之多、氛围之浓、成效之好前所未有。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三农”工作的重心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必须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干部队伍;乡村振兴各项政策,最终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落实。


    2021年6月,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若干意见》,从干部、组织、人才等方面系统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22条政策措施。各级党组织坚持整体建设、突出重点、精准发力,确保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质量和实效。


    全面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根本在于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基层工作的全面领导,通过省市县乡村“五级党组织”联动抓、协力抓,把党中央提出的农村工作重大任务落到实处。不少地方党委落实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制度,推动“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


    强化乡镇和村党组织的领导地位,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提出“始终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不动摇”。各地健全完善村级重大事项由村党组织研究讨论后按程序决定机制,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村务监督等制度机制,加强对乡村振兴重点任务的管理与监督。


    乡村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是重要手段。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全国累计选派驻村第一书记51.8万人、工作队员249.2万人。2021年,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各地完善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


    推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2018年,中央组织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坚持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通知》,推动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民群众。不少地方开展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示范行动,带动增收致富。


    与此同时,从中央到地方,注重加大基层投入和激励力度。各地普遍建立起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稳定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并建立正常增长机制,农村基层干部待遇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党组织凝聚服务群众能力明显增强。


    5年来,各地持续优化村“两委”班子特别是带头人队伍,顺利完成村“两委”换届,全覆盖培训村干部,特别是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任务中,锻造村党组织带头人、培育后备力量,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乡推进、整县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


    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明显提升


    路平了,灯亮了,各项设施完善了,大家伙儿的心里也亮堂了……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辽宁沈阳皇姑区三台子街道牡丹社区考察。这个曾经的老旧小区,经过改造成为远近闻名的基层治理示范社区。


    看到社区旧貌展新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和改进社区工作,推动更多资源向社区倾斜,让老百姓体会到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始终在人民群众身边。”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城市基层党建高度重视,深入城市社区、防疫一线,看望慰问社区干部群众、志愿者,对城市基层党建、基层治理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


    面对城镇化深入推进出现的新情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提出的新要求和城市基层治理面临的新挑战,各地认真贯彻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精神,持续深化实践探索。中央组织部指导各地确定214个示范市先行先试,实施“书记领航”工程。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深化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若干措施。最近,中央组织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总结运用疫情防控斗争经验、深化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再部署……


    从基层探索到顶层设计,从典型引路到整体推进,从统一思想到实践检验,城市基层党建一步一个脚印,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深化提升。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逐级建立领导协调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整合组织资源,形成整体合力。不少地方省市县三级党委组建基层治理工作委员会作为党委议事协调机构,党委书记担任主任,彰显示范效应。有的地方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市委书记亲力亲为、破解难题,真正把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的“龙头”舞起来。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有责没有权不行。各地普遍把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先手棋”,大多数街道被赋予区域综合管理权、规划参与权、重大事项建议权等相应职权,逐步取消招商引资、协税护税等工作任务,优化街道内设工作机构设置,增强管理服务效能。同时,各地普遍建设覆盖广泛、功能完善的党群服务中心体系,打造群众身边的“红色灯塔”。


    各地推动资源、服务和管理向社区倾斜,持续开展社区减负专项行动,落实社区事务准入制度,加快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抓住社区“两委”集中换届契机,提升社区“两委”班子素质。同时,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深化街道社区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动,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居民自治、基层协商、群团带动、社会参与机制,推动社区网格化管理,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此外,针对群众反映集中的物业难题,各地普遍建立社区物业党建联建和协调共治机制,把物业管理力量打造成党的群众工作队。


    党建强则治理强。党建工作平时抓得好抓得实,关键时刻才能发挥巨大作用。5年来,城市基层党组织更加坚强有力,战斗堡垒作用更加突出,广大党员在疫情防控、基层治理等大战大考中浴火淬炼,经受考验、发挥作用,赢得了赞誉,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越发紧密。


    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不断扩大


    2018年11月6日,3家企业党支部正在上海中心大厦22层的党建服务中心联合开展“我与金融城共成长”主题党日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们中间,同他们亲切交谈。


    “党建工作的难点在基层,亮点也在基层。随着经济成分和就业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就业的党员越来越多,要做好其中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引导他们积极发挥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是基层党建工作的难点和薄弱点,也是严密党的组织体系的重要着力点。加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对于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巩固党的执政根基至关重要。


    5年来,中央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召开全国互联网企业党建工作座谈会、全国律师行业党的建设工作座谈会,出台加强互联网企业党建和律师行业党建等政策措施,组织实施互联网企业党建工作“双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地方两新工委运行机制。


    各地攻坚克难,推进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提质增效。


    ——全面提升党组织覆盖质量。各地边摸排、边组建、边巩固,建立起地方党委负总责、组织部门(两新工委)牵头抓总、行业部门各负其责、街道社区兜底管理、有关部门结合职能协同推进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格局。


    ——着力建强党建工作力量。建立组织部门、两新工委成员单位负责人直接联系重点企业和出资人制度;选优配强党组织带头人,定期举办示范培训班;制定党建指导员选派管理办法,指导新建党组织建章立制、开展活动。


    ——聚焦重点推进和难点突破。重点抓好各类园区、商务楼宇、商圈市场和互联网企业党建工作,突出加强省级以上社会组织和律师、注册会计师、税务师、资产评估等行业党建工作,稳妥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中的党建工作。


    随着互联网经济发展,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大量涌现。如何加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把新就业群体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


    2021年6月至12月,按照党中央部署,北京、浙江、深圳开展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试点。


    为破解管理难题,试点单位建立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和快递物流业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在快递企业集聚、业务量较大的地区,依托邮政管理部门成立行业党委,指导或直接管理龙头企业、区域公司、分拣中心党组织;紧盯平台企业这个关键枢纽,推动企业沿着业务架构调整理顺党组织设置,把党组织延伸到业务板块、分支机构、项目团队,督促合作公司、加盟企业成立党组织。


    针对平台企业具有社会性、公共性的特点,建立健全党组织与企业管理层共同学习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对企业重大问题会商制度,把稳企业发展方向。


    抓党建,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试点单位灵活组建流动党员党支部,把新就业群体中的党员组织起来,带动新就业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和行业治理。


    5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把解决“有没有”问题与“强不强”问题结合起来,扩大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将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组织和人群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


    把传统领域党建工作优势更好彰显出来


    “要把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重要任务,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学校教书育人的坚强战斗堡垒”“深化全面从严治党、进行自我革命,必须从中央和国家机关严起、从机关党建抓起”……


    国有企业、机关、高校、公立医院、中小学校,事关经济社会发展,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事关国家民族未来,事关党的执政根基。


    党的十九大以来,各级党委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梳理传统领域党建工作薄弱环节,着力解决“灯下黑”“两张皮”等问题,压紧压实党建工作责任,紧盯重点任务集中发力,推动党的领导贯通到底、党的建设落到实处。


    创建讲政治、守纪律、负责任、有效率的模范机关。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坚持围绕中心、建设队伍、服务群众,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进。把带头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机关党的建设首要任务,认真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基本制度,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机关。组织机关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在经济发展主战场、疫情防控第一线、攻坚克难最前沿,服务群众、锤炼作风、建功立业,建设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模范机关。


    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提供坚强保证。中央组织部、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对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将党建工作要求写入公司章程、进一步明确中央企业党委(党组)对直属企业(单位)党建工作领导和指导责任等作出部署、提出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认真贯彻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落实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有机统一,健全“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领导体制,制定国有企业党组织前置研究事项清单示范文本,推进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


    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立德树人全过程。中央组织部、教育部党组细化高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进一步明确部属高校党建工作责任,完善落实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具体制度。各地区各部门各高校健全高校党的组织体系,完善党建工作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全面加强院系党组织和师生党支部建设,持续推进“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推动地方党委履行属地管理责任,主管部委结合领导班子建设履行管党责任。


    持续加强公立医院党建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各公立医院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修订完善医院章程和议事决策规则,将党的领导贯穿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各方面各环节。注重发展医疗专家、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医务人员入党。在疫情防控中,各级医院党组织坚定站在疫情防控前线,团结带领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为甲、逆行出征,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发挥了火线上的中流砥柱作用。


    5年来,传统领域基层党建工作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加强,在完善体制中持续深化,为完成中心任务、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提供了有力保证,更好彰显了组织功能、组织优势、组织力量,发挥了走在前、作表率的示范引领作用。


    强基固本筑堡垒,凝心聚力担使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从机关单位到城市乡村,从学校企业到车间厂矿,49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构筑起坚如磐石的战斗堡垒,9600多万名党员正成为干事创业的先锋模范,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确保我们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新征程上,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履职尽责、担当作为,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2-10-10
  •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英文版出版发行

    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为更好地翻译宣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在国际社会传播中国教育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教育部组织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英文版,已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中文版于2020年7月出版,由导言和九讲构成,全面系统深入地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新境界,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英文版忠于原文原意,同时在表现形式上适应海外读者阅读习惯,表述准确、语言规范、行文流畅,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实现途径,对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2022-10-10
  • 让有福之州更好造福于民——“三八二〇”战略工程引领福州高质量发展纪实

    福州,有福之州。


    “一生中最好的年华在这里度过”,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福州考察调研时深情地说,“现在的建设都符合这个方向,跟我们当时设想是一致的,而且发展得比我们设想还要好。希望有福之州更好造福于民”。


    1993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福州在大踏步迈向新世纪的进程中,首先要有一个立足于科学、切合于实际的长远的战略设想,才能使福州的改革开放事业谱写出最宏壮的乐章”。他亲自主持编制了《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简称“3820”战略工程),系统谋划了福州3年、8年、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步骤、布局、重点等,明确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宏伟目标,为福州擘画了美好蓝图,确立了总纲领、总方略。


    蓝图指引,久久为功,30年踔厉奋发,“3820”战略工程见证伟大思想历久弥新的实践伟力。


    牢记嘱托,继往开来,30年接续奋斗,有福之州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进。


    (一)


    擘画二十年战略


    推动跨世纪工程


    一个地方要繁荣发达,其决策者与人民必须有坚韧不拔的远大志向。


    ——习近平:《〈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序》


    1990年6月的一天,天气异常炎热。刚担任福州市委书记不久的习近平同志登上一艘小客轮,沿闽江往出海口顺流前行。


    那时的闽江两岸还是一片荒芜的景象,滩涂粗陋、树木杂乱。习近平同志在客轮的桌子上摊开福州市地图,一路看、一路听、一路思考。随行人员后来意识到,这不是普通调研,而是一项战略工程谋划的起点。


    福州,地处东海之滨、闽江之畔,是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初,福州发展困难重重。虽然是省会,但工业底子薄,以轻工业为主,一条工业路基本就可摸清家底;财政压力大,可动用的财力大概只有两亿元,仅是“吃饭财政”;交通闭塞,无高速公路、无大型港口、无大型机场;干部的思想观念、发展理念与沿海先进地区也有差距……


    习近平同志一到福州任职,就以调查研究开路,深入思考发展问题。从1990年4月到1992年5月,他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都在基层调查研究、思考酝酿。在他的推动下,福州市把每年3月定为调查研究月,大兴调研之风,推动科学决策。


    东方风来满眼春。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吹响了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号角。习近平同志敏锐地意识到,福州的机遇来了。他形象地说,“福州是充满机遇的地区,能快的就不要慢。这好比空中飞来一群大雁,我们良弓在手,贵在速发。”


    谋一域先谋全局,谋一时必谋万世。


    1992年5月22日,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市党代会上强调:“必须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做到每3至5年上一个新台阶,尽快改变港澳粤闽台南中国海区域内我们处于‘后排就座’的状况。现在我们组织了一个班子,准备做些深层次的探讨,研究20年后福州市将达到怎样一个发展水平。”


    在习近平同志领导下,福州开展了“3820”战略工程万人问卷、千人调研、百人论证。1627名干部围绕581个课题调查研究,完成了367篇调研报告。课题组分赴广东、海南、上海、北京等地考察,借鉴先进经验。市委召集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先后召开数十场不同类型的征求意见会……


    习近平同志还要求在《福州晚报》刊发调查问卷,征求市民建议。半个月时间,就回收28785张答卷、24536条建议。群众参与热情高涨,一对离退休老夫妇连续数天乘车在市里调查,就城市交通、商业网点等问题提出10多条建议。


    历时半年、十易其稿,1992年11月,倾注了习近平同志大量心血、凝聚集体智慧的《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在福州市委六届六次全会上审议通过。


    习近平同志多次要求跳出福州看福州,放眼全国乃至全世界来谋划发展。着眼于21世纪、着眼于海峡两岸交流、着眼于全面发展,“3820”战略工程谋定了福州发展蓝图。


    ——明确三个战略步骤。用3年时间即到1995年使经济上一个大台阶,主要指标在1990年基础上再翻一番;力争用8年时间即到2000年,使全市城乡各项人均水平等主要指标达到国内先进城市的发展水平;用20年时间即到2010年左右,达到或接近亚洲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当时的平均发展水平。


    ——形成完整发展体系。立足于人文和区位优势等“四个发展基础和条件”,规划了市区、北翼、南翼等“七个战略布局”,明确了拓宽开放领域、加快各类投资区建设等“十二个战略重点”。制定了鼓楼、台江等13个县(市)区发展计划,形成了金融、农业、工业、环保等27个专项安排,确定了长乐国际机场、福州港、冠捷电子、闽江防洪堤等40个重点工程。


    ——构建科学指标体系。在全面比较广州等29个城市主要指标的基础上,“3820”战略工程对福州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收入等进行测算,设定目标。要与亚洲中等发达国家比较,必须进行货币折算。但如何测算,大家都没经验,犯愁了。习近平同志说,统计学有个“购买力平价法”,看看能不能在这方面突破。一语点出思路。市委还邀请专家作“购买力平价法”专题辅导。“3820”战略工程主要指标均按购买力平价法测算,并作详细说明,同步纳入“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


    “3820”战略工程是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调查研究的成果,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典范,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


    时任福州市委办公厅主任陈伦说:“一任市委书记也就5年,习书记却做20年的规划,谋划福州跨世纪发展,体现了习书记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


    蓝图展开,重在破题。习近平同志以前瞻眼光谋篇江海,把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和“海上福州”,作为“3820”战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协同推进。


    习近平同志早在1991年就深刻阐述了江海开发对振兴福州的意义,强调“福州的优势在于江海,福州的出路在于江海,福州的希望在于江海,福州的发展也在于江海。”


    1992年7月,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陆域加快建设福马线、福厦线两大工业走廊,海域加快开发粗芦岛、琅岐岛等,着力形成沿路、沿江、沿海的三个经济走廊。他强调,“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构想的提出及其实施,是实现‘3820’发展目标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步骤,它标志着我市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树立了福州的形象。”


    福州海洋面积1.1万平方公里,与陆地面积相当。但对于当时的干部群众来说,海洋经济还是新生事物,有人甚至疑虑:“陆上都还没有发展好,怎么顾得了海上呢?”习近平同志站在时代的前沿,提出要“像重视耕地一样重视海域,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海洋开发,把加快经济发展的触角从陆地向海洋延伸”。


    1994年5月26日,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海上福州”研讨会,强调“建设‘海上福州’是促进我市经济发展的一个大动作,是实现‘3820’工程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


    福州市随即吹响“向海进军”的号角。同年6月12日,《关于建设“海上福州”的意见》正式出台,提出“以科技为先导,以发展海洋经济为中心,以海岸带、海域开发为主攻方向,实行海岛、港湾、大陆架、滩涂、近海、外海、远洋统筹兼顾,全方位立体式综合开发”,开拓了干部群众视野,推动福州向海图强。


    “3820”战略工程的实施,为福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1994年,“3820”战略工程第一阶段主要目标提前一年实现。1990年至1995年,福州地区生产总值六年跨越四个百亿台阶,年均增幅超过23%。


    中央党校教授韩庆祥认为,“3820”战略工程与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海上福州”建设实践,统分结合、远近相接,既明确战略发展重心,又预见未来发展趋势,不仅为福州跨世纪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国市域治理提供了典型经验。


    从福州20年战略设想到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从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到粤港澳大湾区,从“海上福州”到“海洋强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望,“3820”战略工程不仅是指引福州跨世纪发展的科学部署,也是中国共产党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的重大探索。


    (二)


    弄潮时代重实践


    敢为人先铸辉煌


    今天,我们是站在创造未来的源头上,就应当树立超前意识,敢做时代的弄潮人。


    ——习近平:《〈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序》


    2010年,是“3820”战略工程收官之年。从1990年到2010年,20年只是历史长河的一瞬,但却足以重塑一座城市的发展面貌。


    从“后排就座”到奋勇争先,从“纸褙福州城”到宜居幸福城,从滨江城市到滨海城市……“3820”战略工程的实施,让榕城大地迎来沧桑巨变。


    抚今追昔,巨变的背后是思想的引领,是路径的探索,是奋斗的累积。“3820”战略工程蕴含的思想精髓,在传承接续中展现出历久弥新的强大生命力,始终为福州跨越发展领航定向。


    ——只有开放,才有出路。“3820”战略工程提出,要实现经济高速度、高效益、跳跃式前进和超常规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对外开放是福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福州只有大开放,才能加快发展”。


    福州是著名侨乡,400多万的华侨遍布世界各地。习近平同志提出“以侨引侨、以侨引台、以侨引外”等招商引资思路,多次率团出访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每到一处,他都详细推介福州,探讨经贸合作,带动乡贤回乡投资兴业。在他推动下,冠捷集团、东南汽车等企业纷纷落户福州,不断发展壮大,至今仍是福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当年为了招商引资,福州经常参加外地展会。1994年7月,习近平同志提出福州自己来办展、建平台。同年10月,首届“福州国际招商月”隆重举行,22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多名客商参会。此后每年举办,形成惯例。1999年,福州国际招商月拓展提升为“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成为祖国大陆最早举办的海峡两岸经贸展会之一。


    产业发展需要平台。习近平同志将兴办各种类型的开发投资区,作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经济建设步伐的战略措施,领导推动福州形成了公办、侨办、民办三种类型的开发区模式,并生动地将这三种模式比喻为“筑巢引凤”“引凤筑巢”“借巢引凤”。从1992年到2010年,福州培育壮大了20多个市级以上各类开发区、投资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半壁江山。


    福州发展要与国际接轨,需要建设一个大型国际机场。当年,国家本没有计划在福州投资建设民用机场,省财政能支持的资金也很少。习近平同志就此提出,由地方筹资,自力更生建机场,这一提议得到了国家民航局和国家计委的支持。1992年6月立项获批、1993年元旦开工奠基、1997年6月正式通航,长乐国际机场从构想策划、设计规划,到资金筹措、开工兴建,习近平同志都亲自决策推动。现在,这个机场已经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枢纽机场,成为福建福州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服务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重要承载和桥梁纽带。


    为了适应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习近平同志当年还根据“3820”战略工程确定的布局,全面推进深水码头、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电力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1992年市区二环路动建之初,周边大部分还是郊区。习近平同志指出,不仅要建二环路,以后还要建三环路。如今,当年的城郊早已大厦林立,二环路、三环路成为福州城区交通主动脉,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不断延伸……


    ——为民办实事要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3820”战略工程对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及精神文明建设等作了专章规划,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当年,习近平同志推动福州市委、市政府每年为群众兴办20件实事,开展“菜篮子”工程和“广厦”“安居”“造福”工程等,为民生事业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


    三天不见绿,两眼冒金星。为改善市民吃菜难问题,习近平同志推动建设琅岐、南通、南屿三大“菜篮子”基地,兴建了330多个农贸市场,构建了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产销新格局。他强调,“菜满园、猪满圈、蛋满仓、鱼满库、粮油足”不是一时之计,而要常“满”常“足”。“菜篮子”工程得到市民的拥护,当年在市民最满意的10件实事评选中名列第一。


    “‘安居’是群众生活的基本要求,安居才能乐业。”习近平同志十分关心群众住房问题,当年到市水运公司调研时,弯腰钻进低矮的船舱,发现还有职工住在闽江“连家船”上。他说,新中国成立40多年了,老百姓不应该生活在这样差的条件下。他立即召开现场办公会,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10个月后,104户船民家庭告别了“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境况,搬进了新居。


    “请给群众捎个话,政府会把好事办好”。2000年7月2日,在苍霞棚屋区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承诺启动苍霞棚屋区改造工程。仅仅一年时间,3441户9511人就回迁新居。


    亲历苍霞棚改的居民唐庆旺说,“原来我们一家3口挤在不足9平方米的木板房,得益于习书记的关心推动,全家住上了60平方米的单元房。现在,苍霞又在进行新型智慧小区改造。我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闽江职业大学(现为“闽江学院”)是福州一所地方性大学,当年由于办学条件不达标,能否通过“充实整顿”验收,直接关系到闽大能不能继续办下去。习近平同志接任闽大校长后,明确提出“从我开始不当挂名校领导”,多次到学校现场办公,协调解决编制、教工住房、办学经费等问题,推动学校发展逐步走上正轨,顺利通过“充实整顿”验收。习近平同志当年创造性提出“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理念,引领闽大实现了从高职高专向应用型本科大学的跃升,现在已成为全国职业教育的重要遵循。


    ——保护古城是与发展现代化相一致的,应当把古城的保护、建设和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古厝〉序》中写道,“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3820”战略工程提出,福州发展要“发挥山、水、温泉自然特色,融众多文物古迹于一体”。


    上世纪90年代,位于三坊七巷的林觉民故居面临拆除。习近平同志得知后,马上召开现场办公会,当场决定保护下来、进行修缮。会上,习近平同志的一番话振聋发聩:“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要在我们的手里,把全市的文物保护、修复、利用搞好,不仅不能让它们受到破坏,而且还要让它更加增辉添彩,传给后代。”


    在习近平同志推动下,福州建立了文物保护“四个一”机制,即一个局、一个队、一颗印、一百万元,在全国率先成立市级文物管理局,建立考古队,要求城建项目立项需加盖市文管会印章,决定市财政每年拨款100万元作为文物修缮经费并逐年增加。此后,福州制定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修复了闽王祠、华林寺、琉球馆等古厝遗迹,历史文脉、古城风貌与城市记忆得以更好地留存延续。


    ——要有超前意识,树立生态城市的概念。着眼“海滨城市”“山水城市”特质,“3820”战略工程提出要把福州建设成为“清洁、优美、舒适、安静,生态环境基本恢复到良性循环的沿海开放城市”,彰显生态保护理念。


    榕树是福州市树。“要多种榕树,体现榕城风貌和历史名城特点”。习近平同志大力推进“绿化福州”工作,带头植树,倡导“见缝插绿”和“成片种树”相结合,让“榕城”更加绿意盎然,不负盛名。福州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1990年的3.7平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11.15平方米。


    福州城区河网密布。上世纪90年代,福州城区经常内涝,水体黑臭严重。习近平同志提出“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条块结合、齐抓共治”的治水方略,实施整治内河6年规划,推动西湖综合整治、晋安河清淤工程,开展闽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重现“山青水秀桔子红”,用务实举措还市民安澜清波。


    习近平同志说,“不仅要做群众看得见的事,对群众看不到的好事也要做好。”上世纪90年代初,福州垃圾出路成问题,给群众生活带来困扰。1993年,习近平同志亲自选址,在红庙岭动建占地1.1万亩、投资1亿元的垃圾综合处理场,并预留了5000多亩土地。1995年10月垃圾场投用,有力推动福州解决“垃圾围城”问题。


    ——不仅要“马上就办”,而且要“真抓实干”。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抓住那些急需解决而又有能力解决的事进行研究,并且本着‘马上就办’的精神,组织实施,狠抓落实。”


    在福州马尾区,竖立着12个红色大字的巨型标语——“马尾的事,特事特办、马上就办”。外地人到马尾,当地人总会骄傲地讲起这12个字背后的故事。当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在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召开现场办公会,提出了支持开发区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意见。刚吃完午饭,习近平同志就召集有关部门研究起草12条对接举措,当天就形成了一个文件初稿。


    “我们要办的事情很多,要为改革开放提供一个良好的软环境,这就需要提倡一种满负荷的精神,反对拖拉扯皮和人浮于事,提高办事效率,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习近平同志倡导“马上就办”,推动投资项目审批“一栋楼办公”“一条龙”服务,创新市县领导联合接访等机制,在全市掀起了“办实事、讲效率、抓落实”的热潮,有力保障“3820”战略工程实施。


    到2010年,“3820”战略工程设定的目标顺利完成。这段时期,福州综合实力增长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获得实惠最多。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102.4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3242.7亿元、年均增长15.8%,建成区面积扩大4.5倍以上,城镇化率提高了近39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了13.8倍、8.9倍。


    参与制定“3820”战略工程的时任福州市委政研室农建处处长戚信总说,“‘3820’战略工程确定的目标如期实现,给福州带来了历史性变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体现了科学系统的发展理念、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和滴水穿石的干劲韧劲”。


    “3820”战略工程作为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战略体系,引领福州高质量发展取得辉煌成就,充分彰显了习近平同志“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有力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三)


    一张蓝图绘到底


    赓续奋斗谱新篇


    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理想的蓝图一定能够化为灿烂的现实,千年古城福州将孕育新的希冀,再创新的辉煌。


    ——习近平:《〈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序》


    今年8月31日,随着一声清脆的汽笛响起,“闽都号”中老铁路国际货运班列从福州江阴港站驶出,打通了福州与南亚、东南亚的陆路贸易新通道。这是继中欧班列后,福州立足“一带一路”建设、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又一载体。


    “现代化与国际化是福州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1995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市第七次党代会上,明确了“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而努力奋斗”的目标:即在“3820”战略工程的基础上,再经过二三十年时间,努力使福州跻身国际先进城市行列。


    习近平同志说:“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要考虑中长期10年、20年的发展目标,还得考虑到要有远期30年、50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目标……通过共同的奋斗目标把各级各部门干部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政贵有恒,治须有常。


    习近平同志指出,“现代化国际城市以‘3820’工程为基础,是比‘3820’工程更为长远和更高层次的目标”,这为新时代福州发展指明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州市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奋勇前进,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亮点纷呈。


    ——立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福州样本。


    习近平同志30年前就指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应该包括城市经济的现代化,社会的现代化,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居住方式、环境、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等。”


    得益于“3820”战略工程的前瞻布局,福州滨海新城、福州大学城、东南汽车城、丝路海港城、国际航空城、现代物流城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倍增,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日益增强。经济总量2020年突破万亿元大关,2021年跃居福建省首位,2022年上半年经济增速达5.4%。


    蓝图照进现实。当年的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内,福州新区获批设立,滨海新城拔地而起,福州都市圈城际铁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数字经济领军企业纷纷抢滩登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高端资源不断汇聚,一座“产城人”融合的新城区,正引领福州城市东进南下、沿江向海。


    “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军门社区考察时,提出“三个如何”的治理之问:“如何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如何让群众感觉更平安、更幸福一些。”今年8月初,军门社区长者食堂试营业,饭点一到座无虚席,鱼丸、荔枝肉等丰富菜品,让老人乐享家门口的幸福“食”光。


    现代化建设是一场接力跑。从倡导推行“四下基层”“四个万家”,着力“为民办实事”,完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配套,打造“温暖的榕城”,到如今教育集团化办学全面推开、高水平医院相继落地、示范社区建设加快推进……时光荏苒,30年来,福州坚定不移迈向现代化的奋进征程,也是矢志不渝为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奋斗历程,印证了中国共产党赓续的精神和不变的初心。


    ——追求自身特色的国际化,为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贡献福州力量。


    习近平同志30年前就强调,“国际化并非越洋越好。一切都‘洋化’不是我们城市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在发展自己特色的基础上的国际化。”


    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征程中,福州努力探索一条贯通内外、融汇古今的特色发展之路。


    抓住机遇,择机奋起。近年来,福州依托“海丝”核心区、福州新区、自贸试验区等“多区叠加”优势,勇立潮头、对接国际,坚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要活力,奋力实现改革开放新跨越。


    从“以侨引侨、以侨引台、以侨引外”,到“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福州市坚定不移推进对外开放,丝路海运等重点工程深入实施,中国-印尼“两国双园”加快推进,全球食品数字经济产业中心加快打造……通过内引外联,经贸、科技、人文等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日益深化,“海丝”核心区战略支点城市建设蹄疾步稳。


    从“对外开放是福州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到“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设立的福州保税区,如今已发展成为福建自贸区福州片区,7年来累计新增企业4.54万家,对标国际规则推出18批246项创新举措,成为投资兴业热土。


    鼓岭故事,激荡回响。2012年习近平同志访美期间的深情讲述,感动了中美两国人民,也让福州鼓岭蜚声国际。30年前,《人民日报》一篇名为《啊,鼓岭!》文章,讲述了美国加德纳夫妇对中国一个叫“鼓岭”的地方充满眷念与向往,习近平同志看到后立即邀请加德纳夫人访问鼓岭,亲自接见并授予“福州市荣誉市民”称号,这段故事成为中外友好交流佳话;30年后,越来越多鼓岭的中外友好往事掀开面纱,越来越多国际友人慕名而来,续写新时代“鼓岭故事”。修复后的鼓岭万国公益社、邮局、宜夏别墅等历史建筑,生动展现了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和底蕴,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内涵。


    “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2021年7月,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州举办,三坊七巷、福州鼓岭、闽剧、茉莉花茶等福州名片走向世界舞台。金砖国家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中国(福州)国际数字产品博览会、丝路国际电影节、海丝国际旅游节、国际龙舟赛等盛会也纷纷落户。从守护城市文脉,到打响闽都文化国际品牌,福州愈发彰显出独具魅力的“闽都韵、国际范”。


    风雨兼程三十载,阔步前行正扬帆。


    2021年9月,福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通过决议,号召全市上下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我们要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怀着特殊感情、带着特殊责任,一张蓝图绘到底,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继续把这座海滨城市、山水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让有福之州更好地造福于民,以实际行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林宝金说。


    “福州的今天是美好的,福州的明天一定会更好!”这是习近平同志对福州的深情祝福。


    勠力同心再出发,“3820”战略工程的思想精髓必将在八闽大地彰显更加磅礴的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2022-10-10
  •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9日上午在京召开。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代表中央政治局向全会作工作报告,并就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王沪宁就《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2022-10-10
  • 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仁者爱人

    中国人,无论生活在哪个时代,生活在哪里,只要提起“子曰”两个字,就会立刻激活骨子里的DNA。


    从孔子弟子收集他们老师的言行集成《论语》之后,“子曰”不仅深深渗透到中国人的语言系统,而且超越时空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


    可以这样说,孔子是中国人对人生、社会进行认知和思考的源头。他由古至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品格,滋养出中国人特有的精神风貌和人格底色。


    在中国人心中,孔子不仅是圣人,更确切地说是一种象征。我们的先辈敬仰他,我们的孩子还在学习他。中国人、外国人,想到他,就会想到中华文化;感悟他,就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力量。

    2022-10-09

  • 首 页  上一页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