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障空间站顺利出厂的年轻人——记航天五院天津基地测控团队

    “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及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送入太空。”在电视里看到这一幕时,李召还是小学生。现在,他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津基地测控团队的一名工程师,他全程参与了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的地面测试。


    2018年大学毕业,李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投身航天事业,加入航天五院天津基地测控团队,主要负责结构与机构分系统,对结构健康检测系统、舱门检漏仪等单机的各项电性能状态进行地面测试。


    舱门检漏是航天员进出空间站必备的安全保障,它的正常运行决定着航天员们在轨的生命安全。测试过程中,李召目不转睛地盯着测试系统,始终提醒自己不能有丝毫马虎,不能漏掉每一帧异常参数,确保零缺陷、零疑点、零故障。


    地面测试的每一个小问题,到了太空都可能是致命的大隐患。李召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在某次传感器测试中,对传感器采集数据进行地面分析,传感器都响应正常。在测试结束后,对这次数据与之前测试数据进行纵向对比,发现一个传感器参数有细微的异常波动,我马上进行数据复查,通过一步步分析,最后发现是导线虚接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稍有疏忽,就会错过,给空间站和航天员的安全带来威胁。每一次测试,必须反复核查。工作时间长了,朋友们都怀疑我是不是得了强迫症。”这名95后的小伙子腼腆地笑了。


    2017年,天和核心舱进入测试阶段,航天五院天津基地负责完成测试试验任务。由科研后勤保障到直接参与型号任务,对天津基地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基地以“党建引领、共同缔造”为理念,选拔优秀骨干成员成立了测控团队。团队成立之初,大多数成员是刚刚从“象牙塔”走出来的“小白”,对型号测试试验任务不熟悉,很多人心里都没底。送十余名青年骨干奔赴总体设计部(时为总体部)参加跟产培训,大家从测试辅助岗位干起,逐步到测试二岗再成长为具备一岗能力的骨干,五年过去了,陪伴空间站成长的这群“小白”,都能在自己的分系统里独当一面,多人次参加发射场和飞控任务。


    参加实验舱研制测试任务的王静是团队中为数不多的80后,站在一群90后小伙子当中,颇有“大姐”风范。


    可她刚进入团队的时候十分忐忑,甚至打起了退堂鼓。“我是从管理岗转到团队里的,其他工作人员都是学计算机的,我年纪大又专业不对口,生怕学得比大家慢,没面子。”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王静一边每天练习几百种指令,一边在试验结束后认真整理试验记录,每晚复盘回查。现在,王静已经是热控分系统的骨干测试人员,认真细致、踏实可靠已经成为大家对她的共识。


    疫情防控期间,一岗人员因为小区封闭无法到岗,王静凭借过硬的本领成功代替完成了一岗的任务,连续值守三个日夜,帮助测试顺利完成,她成了真正的行家里手。


    2022年初,问天实验舱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但因为疫情原因,北京、上海等地的测试人员无法来津。为了按时完成规定测试项目,确保问天实验舱如期顺利出厂,五院天津基地测控团队开启“披星戴月”模式,办公室的灯时常通宵亮着。在热试验和多舱段24小时联试期间,为保障人员及时到位,很多人住在单位,确保了型号任务按时顺利启动。


    五年来,测控团队的这群年轻人发扬航天人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协助总体单位圆满完成多项在天津地区的测试试验任务,获得了型号“两总”、总体单位的一致好评和“天津市滨海新区创新示范班组”荣誉称号。

    2022-09-23
  • 总书记的“三农”情怀

    又到丰收时节,希望的田野铺展最美画卷。


    三江平原“流金淌银”。“轰隆隆”,一台台联合收割机驶过,“唰唰唰”,沉甸甸的稻穗被“吃”进机器,行进间,黄澄澄的稻谷“吐”入运输车,身后,粉碎的秸秆还入田间。“一株稻穗平均有130多粒,颗颗饱满,单产突破1200斤!”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技术员陆向导一脸喜悦。


    丰收里满载幸福,丰收里饱含牵挂。


    2018年9月25日,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刚过,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七星农场,在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一楼展示大厅,总书记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道:“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总书记这么关心粮食,咱干得起劲!”陆向导掰着指头说,“这些年,种粮好政策接连不断,新农机给力,‘慧’种地升级,我们农场120多万亩稻田实现智能化作业,端稳‘饭碗’更有底气。”


    金秋时节,大江南北,五谷丰登,瓜果飘香。欢庆丰收的人们不会忘记,每到中国农民丰收节,总书记的节日寄语总会如期而至:“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让广大农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声声入耳,句句暖心,映照着总书记爱农为农、重农强农、兴农惠农的深厚情怀。


    时光荏苒,今昔巨变。日子美起来的乡亲们不会忘记,深山小院里的欢声笑语,农家炕头上的嘘寒问暖,田间地头的细致追问,总书记的心和乡亲们贴得很近很近。


    爱农


    “我们这代人有一份情结,扶一把老百姓特别是农民”


    昔日盐碱地,今朝新绿洲。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里,绿油油的大豆、红色的藜麦、成片的金银花,风景如画。


    农技负责人罗守玉念念不忘:“去年10月21日,总书记来到这里,弯下腰来摘了一个豆荚,剥出一粒大豆,放在口中细细咀嚼:‘豆子长得很好。’”


    罗守玉至今都倍感亲切:“总书记问得细、问得深、点得透,一看就是行家里手。”


    “总书记关注的这个大豆品种,今年又将是个好收成,做出来的豆浆细腻少渣。”罗守玉说。


    干农活的“老把式”,打糍粑的“会家子”,不经意间流露的劳动本色,深深印刻在农民的心里。对村民石拔三说“你是大姐”,拉着马克俊的手叫“老弟”,发自内心地把乡亲当亲人。


    这份情怀,源自成长经历。


    “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总书记这样描述那段艰苦却受益终生的岁月。


    50多年前,不满16岁的习近平来到陕北高原当知青,在延川县梁家河大队一干7年。那会儿,当地老百姓常说:“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青年习近平大为触动,“感觉农民怎么这么苦啊。”


    种地、拉煤、打坝、挑粪,在梁家河的岁月,这位乡亲们眼中“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什么活儿都干过,啥苦都吃过。担任梁家河村支书,他带领村民修了陕西第一座沼气池,打了灌溉井,办了铁业社、缝纫社,短短一年多,贫穷的小山村焕发生机。


    从“穷窝窝”里走出来,深知乡亲们的苦,读得懂锅里的穷,感受得到受穷的痛,“每到一个地方,我都要看看乡村,乡村是我们人民最基本生活情况的反映。”


    在河北正定,跑遍所有农村,“常常把一张桌子摆在大街上,吆喝大家过来,有什么事就找我说说。”一位老大娘和年轻的习近平同志说悄悄话的照片,定格了那段时光。


    在福建宁德,到任3个月走遍9个县,最远到了福鼎县的嵛山岛,最高去了屏南县的仙山牧场。


    到任浙江后,一年多时间深入全省90个县市区。


    在上海仅7个月,跑遍了全市19个区县。


    这位“黄土地的儿子”将对人民的赤子之情铭刻心间:“我们这代人有一份情结,扶一把老百姓特别是农民。”


    这份情怀,彰显不变初心。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


    2012年隆冬时节,皑皑白雪覆盖巍巍太行,总书记踏雪来到河北阜平。骆驼湾村里,石头铺成的小路坑坑洼洼。村民唐宗秀把总书记挽进了家,“总书记进了屋,就坐在俺家炕沿上,问收入有多少、粮食够不够……”


    出骆驼湾村向南1.5公里,是顾家台村。村民顾成虎记得清楚:“总书记在我家时,看到我袖口破了,特意叮嘱随行人员在给我的慰问品中加了件棉大衣。总书记是个细心人,把咱老百姓装进了心里。”


    对乡亲们最浓的情,凝成千金之诺:“小康路上,绝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


    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从黄土地到黑土地、从零下十几摄氏度到海拔4000米,沟壑纵横的高原路、坡急沟深的盘山路、覆满冰雪的乡村路、麦浪滚滚的田间路,串串足迹,丈量着从贫困到小康的距离,印证着执政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总书记首提“精准扶贫”的地方,发生美丽嬗变:一颗猕猴桃带来一项新产业,一个小山村吸引一批批新游客。


    几十公里外的花垣县梳子山村,曾经,陡峭的山像梳子一样把村子分隔成6个寨子。“精准扶贫拔穷根,新修的19公里公路把6个寨子连起来。”村党支部书记龙绍英说,路一通,产业活,腊肉深加工、茶树种植、特色养殖,村民们蹚出了致富路。


    初心如磐,使命如炬。脱贫攻坚,8年弹指一挥间,一个个贫困村庄山乡巨变,小香菇做成大产业,小土豆变身“金豆豆”,光伏发电成了“铁杆庄稼”……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在乡村里读懂中国。千年梦想,今朝梦圆,当代共产党人书写最生动、最真实的中国故事。


    这份情怀,体现为民本色。


    泱泱大国,治国理政千头万绪。在总书记心中,“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


    从40多年前翻修陕北农村公厕,到后来在正定县整治连茅圈,“农村改厕,这个事情是我一直关心的。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人啊,也知道农村上个厕所是真的不方便。”


    在河北省张北县德胜村村民徐海成家的院落里,总书记为村里的规划支招:“改厕问题也要科学设计。”


    在山西吕梁山区宋家沟新村村民张贵明家中,总书记为他们家生活条件改善、用上了冲水马桶感到由衷高兴。


    山高水长,本色依旧。“粮食够不够吃”“看病有没有保障”“孩子有没有学上”……这些困扰乡亲们的“小事”,摆在总书记的案头、记在总书记的心中,也一项项列入中央重要会议日程,一次次成为惠农政策发力点。


    乡亲们尝到政策的甜,打心眼儿里念着党的好。


    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唐宗秀说:“吃水不忘挖井人,要不是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好政策,哪来这些好福气!”


    新疆疏附县阿亚格曼干村阿卜都克尤木·肉孜说:“如果总书记再来,我要给他献上鲜花。鲜花象征着我们的幸福生活!”


    四川大凉山的彝族同胞载歌载舞:“共产党瓦吉瓦(好得很),习总书记卡沙沙(谢谢)!”


    …………


    重农


    “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


    百年变局交织世纪疫情,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复杂多变。今天的中国,“三农”分量有多重?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


    胸怀大局,洞察大势,这份情怀格外深厚、凝重。


    今年4月10日,海南考察第一站,总书记走进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谈起种子话题语重心长:“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今年6月8日,四川考察第一站,总书记走进太和镇永丰村稻田深处,俯身察看秧苗长势。放眼广袤田野,总书记思虑深远:“民以食为天。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靠我们中国的农业专家,也要靠我们中国的农民,我们有信心、有底气实现粮食安全的目标。”


    一粒种,一株苗,总书记牵挂的是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思谋的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连年丰收,大国粮仓是不是高枕无忧?


    “在吃饭问题上不能得健忘症,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如果在吃饭问题上被‘卡脖子’,就会一剑封喉”“我反复强调,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则是战略问题。我国之所以能够实现社会稳定、人心安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句句箴言,字字深重。


    放眼广袤粮田,一些现象令人心痛。今年全国两会上,总书记语气凝重:“一些地方在耕地占补平衡上弄虚作假,搞‘狸猫换太子’”“农田就是农田,农田必须是良田。决不允许任何人在耕地保护上搞变通、做手脚,‘崽卖爷田心不疼’”……


    一记记响鼓重锤,正是于安思危、于治忧乱的深长考量。


    谆谆告诫化为坚决行动。今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正式施行。在东北,“耕地中的大熊猫”更绿更肥;在河南,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序推进;在广西,田长制扎牢耕地保护网。战汛情、促弱苗、防虫害,政策及时跟进,一系列硬措施精准到位,一批批农技员扎根田间,亿万农民辛勤付出,换来了来之不易的丰收,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权。


    关注国家粮食安全的大账,也关心一家一户的小账。


    2020年夏天,总书记顶着烈日,走进宁夏贺兰县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在稻田深处,同正在劳作的村民们亲切交谈。


    村民们告诉总书记,每月务工费3000多块,年底还有分红。一位年轻村民笑着说,一亩地一年800块的土地流转费,乡亲们土地流转多的三四十亩地、少的十多亩地,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大家都是股东了!”总书记幽默的话,引来乡亲们会心的笑声。


    社会资金注入,企业化运营,农民广泛参与,“土地入股”“贷款担保基金”等新模式,让昔日的稻田变成了产业园区。


    总书记叮嘱:“发展乡村产业,一定要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始终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剥夺或者削弱农民的发展能力。不能把农民土地拿走了,干得红红火火的,却跟农民没关系。要共同致富。”


    在总书记心中,一家一户的小账分量不轻:“检验农村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不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


    春风化雨,一系列好政策落地生根。从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到推动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现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从重点支持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发展,到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较2012年翻了一番多,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


    乡村发展是历史命题,也是时代课题,总书记思考深邃。


    “纵览历朝历代,农业兴旺、农民安定,则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农业凋敝、农民不稳,则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


    “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农业都要发展,乡村都不会消亡,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这也是客观规律”。


    立足世情国情,把握发展规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成为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方针。


    2020年1月19日,总书记来到云南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脱贫后的村民李发顺一家,住进了“大五架”房,一正两厢一照壁,上下两层,干净结实。


    堂屋、卧室、厨房、卫生间……总书记一间一间细细看过去。在厨房里,拧开水龙头,试试自来水。打开冰箱门,看到有菜有肉,掀开锅盖,一阵饭香扑鼻而来。


    一家一户,就是一村一寨的真实写照。从“泥水路”到“水泥路”,从“篱笆房”到“小庭院”,从“结绳记事”到民族共融……村情展室里,一幅幅新老照片鲜明对比,佤寨交通、住房、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的翻天巨变,让总书记频频称赞。


    一村一寨,就是一个时代的生动缩影。10年来,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水平明显提升,公共设施提档升级,水、电、路、网加快建设,“环境美”携手“生活美”一起来敲门,越来越多的乡村成为广大农民的幸福家园。


    以大历史观看“三农”,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看“三农”,这份情怀展现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彰显“以历史映照现实”的政治清醒。


    兴农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悬崖村的路,一直挂在总书记心上。


    2017年全国两会,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谈到有关这个村的新闻报道:“看着村民们的出行状态,感到很揪心。”


    今年全国两会,总书记依然放心不下:“乡亲们都下来了吧?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下山住了吧?”


    “搬了一部分,留了一部分。村里发展起了旅游,日子越来越好。”来自四川省民政厅的益西达瓦委员带来了悬崖村的新消息。总书记仔细端详他拿起的两张照片。一张,是昔日挂在陡峭悬崖上摇摇欲坠的藤梯;另一张,今日的钢梯直入云霄,乡亲们走得踏实、走得稳当。


    悬崖村的路还在延伸。顺着山势,一条新的硬化路盘旋而上。“路通产业旺,205亩油橄榄今年就能大面积下果,脐橙长势正好,彝绣社里姐妹们飞针走线,努力绣出新天地。”驻悬崖村第一书记李廷坤说。


    从藤梯到钢梯,再到硬化路,悬崖村之变,印证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历史大逻辑。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着眼民族复兴,谋划国家未来,这份情怀更显深远、宏阔。


    农村未来什么样?


    2020年全国两会,总书记意味深长回忆起他在陕北插队,“我那时饿着肚子问周围的老百姓,你们觉得什么样的日子算幸福生活?他们讲了几个心愿。”


    从“吃饱肚子”到“吃‘净颗子’”,再到当年看来高不可攀的“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老乡们再努力想了又想,期盼“将来干活挑着金扁担”。


    “金扁担”正从畅想变成现实。


    在黑龙江抚远市玖成水稻种植合作社门前展示栏的一张照片上,一台插秧机格外引人注目。


    “总书记当年就是踏上这台插秧机,手扶方向盘,察看仪表盘,亲切询问技术人员机械的工作原理、购买价格、插秧效率等。”时隔6年,合作社理事长袁胜海对总书记考察时的情景历历在目。


    “过去种地都是‘四轮子’,灭虫是药壶,收割是镰刀。现在全是‘大马力’,灭虫用飞机航化作业,天上飞的、地下跑的,都是种粮好帮手,以前半年的活,现在10来天就干完了。”袁胜海说,6年来,合作社探索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入社社员从82人增加到349人,为农民节本增收300万元以上。


    广袤田野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农机“长眼睛”“装大脑”,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10年来,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达到近25万亿元,全国休闲农庄、观光农园、农家乐等达到30多万家,年营业收入超过7000亿元。乡村产业不断积蓄新动能。


    不只“金扁担”。顺应亿万农民新期盼,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个字勾勒出未来乡村更加壮美的新图景。


    新发展阶段,农业农村面临新情况新问题,“三农”工作更加复杂。


    总书记当过农民,有着深厚的农民情结,问计于民、倾听民声的品格一以贯之。


    “习书记从不在办公室闲坐。”当年的正定县委办干部回忆说,习近平经常带着县委工作人员搞调查,“特别选在县城大集的时候,在大街上摆上桌子,拉着来赶集的老百姓做调查”。县委机关大门也总是敞开的,背着粪筐的老农径直进来同习近平交谈。


    2016年全国人代会审议现场,总书记用了20分钟向一名村党委书记了解当地发展情况。“牛羊育肥期几个月”“村党委有多少人”“种什么庄稼”“水产养殖怎么发展”……总书记掰开了问,青海贵德县大史家村党委书记毕生忠揉碎了答。


    2019年4月15日,总书记一早从北京出发,乘飞机、转火车、换汽车,翻过一座座山、爬过一道道梁,来到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走进老党员、脱贫户马培清家,已是下午五六点钟,总书记亲切地招呼大家坐下来细细聊,“换了三种交通工具到这里,就是想实地了解‘两不愁三保障’是不是真落地。”


    眼睛向下、走进群众。一次次基层调研察实情,一次次座谈会议集民智,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根本问题有了清晰答案。


    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必须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要广泛依靠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美好家园”。


    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现在从整个国家来讲,实现了全面小康,接下来要走推进共同富裕、建设现代化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农村就是要推进乡村振兴,方方面面都还要芝麻开花节节高。”


    怎么富裕农民?总书记一直念兹在兹。


    2020年7月,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来到位于梨树县康平街道八里庙村的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


    “入社以后,大家感觉怎么样?”在合作社场院里,总书记开了个现场调研会。


    “非常好!”社员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列举入社后的实惠:


    “一年分红8000多元,逢年过节合作社还给大家分豆油白面发福利”“我在合作社当农机手,每月领固定工资”“我得空在家里种种菜,还能去市场上换个零花钱”“我平时在外打工搞室内装修,一年收入4万多”“我养了10多头牛,一年收入七八万呢”……


    “厉害啊!土地流转了,大家腾出手来了,可以在合作社工作,也可以搞些副业,多渠道增加收入。你们的探索很有意义,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合作社发展道路,农业科技水平、农民科技素质和农业生产效益都有了很大提高。”总书记十分高兴。


    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各项农村改革扎实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土地“活”了,资源“醒”了,乡村大地,活力奔涌。


    农民富裕富足,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每天傍晚,马庄村神农广场分外热闹,农民乐团忙着排练节目。“总书记还点赞过我们的节目呢!”马庄农民乐团成员徐娜激动地回忆。


    2017年12月12日,总书记在江苏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考察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文化振兴为乡村铸魂。”贾汪区委书记薛永说,这几年,各村都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广场舞队、百姓合唱团,每周举办阅读分享活动,每月举办升旗仪式,每年举行邻里互助节,提振乡亲们的精气神。


    文明乡风劲吹广袤田野。今天的中国农村,公共文化体系更加健全,有场所、有队伍、有活动,农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今天的中国农民,收获的不只是甜蜜的果实,更是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时间刻录恢弘史诗,又将续写新的篇章。


    “随着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开启,乡村振兴的要素会更加活跃,那里仍然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总书记的铿锵话语,激荡人心。


    喜庆丰收的乡亲们,又在盘算新的耕耘。希望的田野,将播下新的希望。

    2022-09-23
  • 新时代改革强军的伟大实践——党中央和习主席领导指挥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综述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穿梭过去与未来,铭记光荣与梦想。


    人民军队诞生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一路走来,改革创新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习主席把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摆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重大思想,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一系列重大工作,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领导全军大刀阔斧推进改革。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大开大合、蹄疾步稳,变革重塑后的人民军队体制、结构、格局、面貌焕然一新。


    2021年深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充分肯定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称之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广泛、最为深刻的国防和军队改革”。


    把握时代大势,作出改革强军战略决策


    这是一场回避不了的时代大考,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这是一篇塑造未来的战略擘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也进入了新时代。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长期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习主席审时度势、总揽全局,果断作出改革强军的战略决策。


    这个决策,来自于对国家安全的深切忧患——


    2012年冬,在广东深圳蛇口港,习主席乘坐军舰出航。


    在南海之滨,习主席作出论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可以说,这个梦想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说,也是强军梦。


    一百多年前,列强从海上入侵。一次次错失改革机遇的近代中国,逐渐陷入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苦难深渊。


    在军队一次重要会议上,习主席深刻指出:“军事上的落后一旦形成,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将是致命的。我经常看中国近代的一些史料,一看到落后挨打的悲惨场景就痛彻肺腑!”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强国梦就难以真正实现。


    这个决策,来自于对军事革命的深刻把握——


    放眼寰宇,世界新军事革命风起云涌,世界主要强国的军队纷纷踏上变革转型之路。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习主席激励全军:“新军事革命为我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奋发有为,不仅要赶上潮流、赶上时代,还要力争走在时代前列。”


    这个决策,来自于直面问题的强烈担当——


    新中国成立后,我军先后进行了13次比较大的改革,部队规模、体制编制不断调整,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受各种因素影响,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深层次矛盾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


    “国防和军队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要解决的大都是长期积累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推进起来确实不容易。”习主席告诫全军,“不改革是打不了仗、打不了胜仗的。”


    改革的机遇,稍纵即逝;改革的意志,坚如磐石。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党中央决定将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盘子,上升为党的意志和国家行为。


    国防和军队改革作为单独一部分写进全会决定,这在全会历史上是第一次。


    仅4个月后,又一条重磅消息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习主席决策成立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并担任组长。党的总书记亲自担任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组长,这也是第一次。


    这两个非同寻常的“第一次”,昭示了党的核心、军队统帅、人民领袖对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坚定意志、坚强决心,极大激发和凝聚了全军官兵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的磅礴力量,成为推动改革的根本保证。


    回望十年来雄浑激荡的改革画卷,改革强军的历史回响深远而悠长——改革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时代要求,是强军兴军的必由之路,也是决定军队未来的关键一招。


    科学谋篇布局,绘就改革强军宏伟蓝图


    这注定是一场迎难而上的跋涉,也注定是一次革故鼎新的起航。


    对于一支大国军队来说,改什么、怎么改,有目标、布局问题,有立场、观点问题,也有方法、路径问题。习主席为改革论证设计倾注大量心血,多次主持召开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中央军委常务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多次当面听取有关单位改革意见建议,亲自确定改革重大工作安排,亲自领导调研论证和方案拟制工作,亲自组织研究改革重大问题……


    改革始终奔着问题去,以问题倒逼改革。在改革的各个阶段,每一个方案都指明了破解现实问题的方法路径,每一个现实问题的解决思路最终汇聚成一条条具体的改革措施。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一场整体性变革,要加强顶层谋划、体系设计。在军队一次重要会议上,习主席强调,要把握改革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使领导指挥体制、力量结构、政策制度等各项改革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


    设立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专家咨询组;建立由军地200多名专家和领导组成的军事政策制度改革咨询评估专家库,充分发挥第三方独立评估作用;赋予军事科学院和国防大学相关研究论证任务,发挥其智囊作用……


    汇聚全军和各方面智慧,形成改革“最大公约数”。习主席到机关、进班排,上高原、赴海岛,登战车、乘军舰,深入调查研究。全军和各方面踊跃献策、积极建言,军外到军内、机关到部队、将军到士兵;各方向实地调研、各层面座谈访谈、大范围问卷调查;一份份情况报告、一封封来信意见、一条条网络留言……许多好思路、好建议、好点子进入了改革方案。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在习主席领导运筹下,一整套解决深层次矛盾问题、有重大创新突破、人民军队特色鲜明的改革设计破茧而出。


    2015年7月,习主席先后主持召开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中央军委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总体方案。


    在领导推动这轮改革的历程中,习主席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要战略思想,立起改革强军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抓住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这个牛鼻子,坚持用强军目标审视改革、以强军目标引领改革、围绕强军目标推进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战斗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军队活力,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


    ——牢牢把握坚持改革正确方向这个根本,在改什么、不改什么的问题上要有战略定力,更好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更好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更好坚持我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牢牢把握能打仗、打胜仗这个聚焦点,树立向改革要战斗力的思想,把改革主攻方向放在军事斗争准备的重点难点问题上,放在战斗力建设的薄弱环节上,着力提高我军实战化水平。


    ——牢牢把握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这个指向,深入推进领导指挥体制、力量结构、政策制度等方面改革,为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赢得军事竞争优势提供有力制度支撑。


    ——牢牢把握积极稳妥这个总要求,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该改的就要抓紧改、大胆改、坚决改,同时步子一定要稳,必须稳妥审慎,战略上勇于进取,战术上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积小胜为大胜。


    ——全面把握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战略举措,着眼于贯彻新形势下政治建军的要求,推进领导掌握部队和高效指挥部队有机统一,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格局;着眼于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抓住治权这个关键,构建严密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着眼于打造精锐作战力量,优化规模结构和部队编成,推动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着眼于抢占未来军事竞争战略制高点,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培育战斗力新的增长点;着眼于开发管理用好军事人力资源,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


    ……


    从党和国家整体布局到军队各系统相互耦合,从总体方案、重大领域方案到专项方案层层深入,从领导指挥体制、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到军事政策制度改革有序推进,新时代人民军队改革的目标图、路线图和施工图就此绘就,一场浴火重生、开新图强的历史性变革蓬勃展开。


    奋力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强军战略实施


    改革,要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布局、大韬略,也要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大气魄、大担当。


    2015年11月24日,习主席出席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任务。统帅号令所指,全军闻令景从,向心凝聚、向战发力、向难攻坚。


    率先开展军队领导指挥体制改革——


    2015年12月31日,习主席向陆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授予军旗并致训词。


    2016年1月11日,习主席接见调整组建后的军委机关各部门负责同志。


    2016年2月1日,习主席向新成立的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授予军旗并发布训令。


    2016年9月13日,习主席向武汉联勤保障基地和无锡、桂林、西宁、沈阳、郑州联勤保障中心授予军旗并致训词。


    组建新的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军委监察委员会,向军委机关部门和战区分别派驻纪检监察机构,构建起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格局;组建新的中央军委政法委员会,按区域设置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组建军委审计署,全部实行派驻审计。


    组建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中央军委军事科学研究指导委员会,构建起我国国防科技创新的全新顶层架构……


    首战即是硬仗,首战奠定胜局。领导指挥体制改革贯彻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总原则,打破长期实行的总部体制、大军区体制、大陆军体制,构建起“中央军委-军种-部队”的领导管理体系、“中央军委-战区-部队”的作战指挥体系,立起人民军队新的“四梁八柱”。


    “四总部”退出历史舞台,调整组建军委机关15个职能部门,指挥、建设、管理、监督等路径更加清晰,决策、规划、执行、评估等职能配置更加合理,军委集中统一领导和战略谋划、战略管理职能有效强化。


    “七大军区”完成历史使命,重新调整划设五大战区,健全军委、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构建起平战一体、常态运行、专司主营、精干高效的战略战役指挥体系。


    军兵种领导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武警部队由党中央、中央军委集中统一领导。预备役部队全面纳入军队领导指挥体系。


    纪检监察、巡视巡察、审计监督、司法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极大增强,形成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配合的权力运行体系。


    改革后,通过一系列体制设计和制度安排,把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进一步固化下来并加以完善,确保了我军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集中于党中央、中央军委。


    压茬推进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


    “一支军队,如果在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上落后于时代,落后于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发展,就可能丧失战略和战争主动权。”


    2016年12月2日至3日,中央军委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主席再次向全军发出动员令。


    改革号令如山,全军迅即行动。调整优化结构、发展新型力量、理顺重大比例关系、压减数量规模……


    2017年4月18日,习主席接见全军新调整组建的84个军级单位主官,对各单位发布训令。其中,陆军18个集团军番号撤销,调整组建13个集团军。这既是集团军的重塑再造,又是红色血脉的赓续传承。


    2017年7月19日,习主席向新调整组建的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授予军旗并致训词。军队院校由77所整合为44所,重组科研机构,优化训练机构,构建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以军事科学院为龙头、军兵种研究院为骨干、院校和部队科研力量为辅助,军事科研“航母编队”犁浪前行,“天河”奔流、“北斗”闪耀,一大批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取得新突破。


    将列武警部队序列、国务院部门领导管理的现役力量全部退出武警,武警部队担负民事属性任务的黄金、森林、水电部队整体移交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并改编为非现役专业队伍,同时撤收武警部队海关执勤兵力。


    军事力量体系的整体性革命性重塑,改变了长期以来陆战型、国土防御型的力量结构和兵力布势,人民军队加快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


    裁减军队现役员额30万,但作战部队人员总数不减反增,官兵比例明显优化,实现“瘦身”与“强体”的有机统一。


    重塑力量结构,大幅压减老旧装备部队,增加战略力量和新型作战力量比重,优化不同战略方向力量配置。空中突击、远海防卫、战略投送、精确打击等新型作战力量活跃演兵场,山东舰、歼-20飞机、东风-17导弹等一批新型装备加速列装部队。


    重塑部队编成,降低合成重心,减少领导层级,打造具备多种能力和广泛作战适应性的部队,部队编成更加充实、合成、多能、灵活。


    在习主席亲自指挥下,改革多路并进、多点突破:调整改革全军后勤力量,调整改革军委、战区和军兵种机关直附属单位,大幅调整省军区系统,整编老干部服务保障机构……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


    全面推进军事政策制度改革——


    “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全局中,军事政策制度改革既是重要内容,又是重要保证,走好这一步很关键。”2018年11月,习主席在出席中央军委政策制度改革工作会议时作出强调。


    “谋划推进这项改革,首先要解决好体系问题。”习主席把握规律、抓住关键,指引全军把系统集成作为基本理念和原则牢固确立起来。


    这次改革彻底改变以往零敲碎打的做法,打破过去按照司、政、后、装等工作领域立法的格局,系统谋划、前瞻设计、创新发展、整体重塑,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政策制度体系,形成军队党的建设制度、军事力量运用政策制度、军事力量建设政策制度、军事管理政策制度“四大板块”。


    4年来,习主席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相继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军队党的建设条例》、《军队政治工作条例》等我军党的建设主干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陆续审议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等6部军事法律。


    成立中央军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中央军委干部考评委员会。出台《现役军官管理暂行条例》及11项配套政策制度,建立中国特色军官职业化制度取得实质进展。颁布《军士暂行条例》、《义务兵暂行条例》以及配套法规。建立健全文职人员制度,面向社会延揽优秀人才。


    构建军人荣誉体系,举办授勋授称仪式;优化军人待遇,发放军人父母赡养补助、配偶荣誉金,实行军人配偶子女免费医疗等新的医疗保障政策……一件件暖心事,增强官兵职业荣誉感,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


    军事政策制度改革成熟一项推进一项,23个重大领域基本法规相继推出,一大批配套政策制度和重大改革举措密集出台,军队战斗力和官兵活力进一步解放,改革效能持续释放。


    深入推进跨军地重大改革——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努力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对跨军地重大改革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部署,推动一系列举措落地。


    2018年春节刚过,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深化跨军地改革是其中重要内容。


    结合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深化武警部队跨军地改革,推进公安现役部队改革,组建退役军人事务部;实施空管体制改革,成立中央空中交通管理委员会;推进国防动员体制改革,打造现代国防动员力量体系;全面停止军队有偿服务,军队不从事经营活动的目标基本实现……


    “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中央国家机关和各地党委政府、社会各界纷纷出台一系列支持改革、服务改革的政策举措,军地汇聚起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


    改革未有穷期。今天,人民军队继续沿着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披荆斩棘、奋勇向前,推动改革强军向纵深推进,不断夺取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新胜利。


    在习主席掌舵领航下,新时代的人民军队必将保持勇于改革、善于创新的锐气,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依靠改革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确保到2027年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2022-09-23
  • 在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 习近平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慰问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在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


    习近平指出,今年,我们克服去年北方罕见秋雨秋汛、冬小麦大面积晚播、局地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应对南方局部严重高温干旱挑战,实现夏粮、早稻增产,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


    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强化粮食安全保障,稳住农业基本盘,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全国广大农民要积极投身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让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更上一层楼!

    2022-09-23
  • 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干好这件头等大事

    9月23日,秋分,我国将迎来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放眼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稻浪随风起伏,玉米长势喜人,田野上铺展着丰收的图景。


    粮稳天下安。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四川考察粮食生产时指出:“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乌克兰危机、极端天气频发等背景下,我国夏粮实现增产,秋粮克服多重挑战,丰收有基础、有希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带领亿万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


    今年粮食问题备受关注。国际粮价高位波动,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去年秋汛造成我国三分之一的冬小麦晚播、长势复杂。粮食压舱石能否稳得住,直接关系经济基本盘。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14亿多人口要吃饭,这是中国最大的国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出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三农”工作和粮食生产、粮食安全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三农”工作阐释了五方面重大问题,将“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放在首位,强调“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部署,强调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


    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在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方面,总书记指出:“我反复强调,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今年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充裕功不可没,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从2013年至2022年,连续10个中央一号文件全面部署“三农”工作,围绕抓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


    为做好今年粮食生产,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中央财政分三批累计下达补贴资金400亿元,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种粮增支影响;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分赴田间地头,推动小麦促弱转壮;农业农村、水利、应急、气象等部门加强会商和预警、因地制宜抗旱减灾……


    春去秋来,夏粮产量在去年高基数上再增产,秋粮丰收在望,有力检验了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证明了我国有措施、有能力确保粮食稳产增产。


    10年来,各地各部门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加快良田建设,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推动现代种业和农业机械化发展,构建保障机制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有关部门制定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规定配套考核办法,推动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共同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各地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之路。


    10年来,我国粮食产能再上一个千亿斤新台阶,越来越多绿色优质粮食产品摆上百姓餐桌。2021年粮食产量连续第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国家仓廪充实,为经济社会行稳致远夯实了根基。


    “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秋日的松辽大地,金风送爽,丰收在望,洋溢着黑土地的芬芳。吉林省梨树县梨树镇泉眼沟村,路边“田长制”公示牌高大醒目、内容清晰:从县级总田长到乡镇田长再到村级田长,姓名、职务、联系方式、职责、目标,一目了然。


    东北是世界主要黑土区之一。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踏上梨树县的黑土地,在一片玉米地里同农业专家细细攀谈,深入了解黑土保护的“梨树模式”。


    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留给子孙后代。”


    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我国耕地家底并不丰厚,占世界9%的耕地,要养活世界近20%的人口,人地关系紧张是基本国情。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农民可以非农化,但耕地不能非农化。如果耕地都非农化了,我们赖以吃饭的家底就没有了。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中央要和各地签订耕地保护“军令状”,严格考核、终身追责,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严格落实党中央要求,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2019年8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土地管理法的决定,“永久基本农田”取代了原来的“基本农田”,体现了永久保护理念。


    去年12月,自然资源部通报100起涉刑土地违法案件,涉及31个省区市,包括企业法人代表、投资者等160余名自然人入罪获刑。


    耕地保护,既要守住红线,也要提高质量。


    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要坚定不移抓下去,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这个决心一定要下,该拿的钱一定要拿!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粮食商品率高,是保障粮食市场供应的重要来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今年6月,我国第一部国家层面的黑土地保护法诞生。从初审到三审通过,“小快灵”的立法实践仅用半年时间。除了为黑土地保护立法,各地还加强土壤监测、设立“田长制”、采取保护性耕作方式、增施有机肥,多措并举守好大粮仓。


    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土地复垦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为核心的耕地保护法治体系;民法典、刑法对耕地保护进行了明确规定;加快制定中的粮食法也强调耕地保护。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通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了一大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优质良田。到今年末将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稳定实现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有目共睹,但也存在短板,其中最大的短板就是种子。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海南考察,第一站就来到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的“大脑”——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总书记说:“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早在4年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沿着田埂走进“超优千号”超级水稻展示田,听农业科技人员讲稻谷。听到我国科研人员培育的超级杂交稻品种屡创世界水稻单产最高纪录,总书记十分高兴,指出“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被列为“十四五”开局之年要抓好的八大重点任务之一。会议提出,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2021年7月,中央深改委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2022年3月,新修改的种子法正式施行。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大部署为种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种质资源收集与保护、突破性品种选育、前沿育种技术研发……各个环节久久为功,我国现代种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推动更多良种走向沃野。


    如今,我国形成了以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制种基地为核心,96个制种大县和120个区域性基地为骨干的种业基地“国家队”,国家级基地供种保障能力提高到75%。节水小麦、优质水稻品种选育取得新突破,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保证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科技赋能种业发展的同时,也在农机农艺、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


    新修的排水沟渠开阔通畅,田间还配备了小型气象站和土壤墒情仪;农民打开手机通过“云上巡田”,就知道庄稼缺水还是缺肥;扫一扫二维码,城里人可以查到自己吃的粮食长在庙前村的哪块地……在国家级制种大县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的五沟镇庙前村,万亩良田正在孕育着新的收获。


    1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7个百分点,超过61%;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有力保障粮食产量连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


    “真没想到!总书记会给我一个普通农民回信!”今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安徽省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回信,让这位当地种粮大户很意外,也很感动。


    11年前,习近平到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考察时,曾向徐淙祥和乡亲们了解小麦种植情况。今年夏天,徐淙祥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表达了继续做好农业研发推广工作,带动更多农民多种粮、种好粮的决心。


    总书记在回信中说,这些年,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就是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


    一纸书信,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亿万农民的深切关怀和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


    保障14亿多人的粮食安全,必须回答好谁来种地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到农村调研,在很多村子看到的多是老年人和小孩,年轻人不多,青壮年男性更是寥寥无几”“农业后继乏人问题严重,这的确不是杞人忧天啊!”


    在这次会议上,总书记强调,“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一定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这方面,既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也要加强政府支持保护”“怎样实现农民增收和粮食增产同步发展?这是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粮食生产一大软肋是生产成本偏高,解决办法还是要创新经营方式,要培育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把一家一户办不了、办起来不划算的事交给社会化服务组织来办。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稳步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完善稻谷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政策,推动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现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让农民种粮能获利、多得利。


    我国加大力度支持农民教育培训,构建高等农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协同发展格局,以培育计划为抓手,每年培训农民达到100万人,农民总体素质明显改善。


    近些年来,各地创新经营方式,培育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将先进适用品种技术装备和组织形式导入小农户,培育95万多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带动小农户超过7800万户。


    为了给农民吃上“定心丸”,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政策,提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2018年12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改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入法。这项重大制度创新,为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推动粮食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筑牢了根基。


    保障14亿多人的粮食安全,既要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也要让节约粮食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节约粮食,围绕浪费粮食问题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多次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并以身作则在全社会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新风尚。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不断加大厉行节约力度,取得积极成效。2021年10月,中办、国办发布《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粮减损举措更加硬化实化细化,推动节粮减损取得更加明显成效。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金秋时节,希望的田野弥漫着丰收的气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国人民辛勤耕耘、不懈奋斗,一定能够牢牢守住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记者于文静、王立彬、高敬、胡璐)

    2022-09-23
  • 爱农、重农、兴农 总书记的“三农”情怀

    又到丰收时节,希望的田野铺展最美画卷。


    三江平原“流金淌银”。“轰隆隆”,一台台联合收割机驶过,“唰唰唰”,沉甸甸的稻穗被“吃”进机器,行进间,黄澄澄的稻谷“吐”入运输车,身后,粉碎的秸秆还入田间。“一株稻穗平均有130多粒,颗颗饱满,单产突破1200斤!”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技术员陆向导一脸喜悦。


    丰收里满载幸福,丰收里饱含牵挂。


    2018年9月25日,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刚过,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七星农场,在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一楼展示大厅,总书记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道:“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总书记这么关心粮食,咱干得起劲!”陆向导掰着指头说,“这些年,种粮好政策接连不断,新农机给力,‘慧’种地升级,我们农场120多万亩稻田实现智能化作业,端稳‘饭碗’更有底气。”


    金秋时节,大江南北,五谷丰登,瓜果飘香。欢庆丰收的人们不会忘记,每到中国农民丰收节,总书记的节日寄语总会如期而至:“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让广大农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声声入耳,句句暖心,映照着总书记爱农为农、重农强农、兴农惠农的深厚情怀。


    时光荏苒,今昔巨变。日子美起来的乡亲们不会忘记,深山小院里的欢声笑语,农家炕头上的嘘寒问暖,田间地头的细致追问,总书记的心和乡亲们贴得很近很近。


    爱农


    “我们这代人有一份情结,扶一把老百姓特别是农民”


    昔日盐碱地,今朝新绿洲。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里,绿油油的大豆、红色的藜麦、成片的金银花,风景如画。


    农技负责人罗守玉念念不忘:“去年10月21日,总书记来到这里,弯下腰来摘了一个豆荚,剥出一粒大豆,放在口中细细咀嚼:‘豆子长得很好。’”


    罗守玉至今都倍感亲切:“总书记问得细、问得深、点得透,一看就是行家里手。”


    “总书记关注的这个大豆品种,今年又将是个好收成,做出来的豆浆细腻少渣。”罗守玉说。


    干农活的“老把式”,打糍粑的“会家子”,不经意间流露的劳动本色,深深印刻在农民的心里。对村民石拔三说“你是大姐”,拉着马克俊的手叫“老弟”,发自内心地把乡亲当亲人。


    这份情怀,源自成长经历。


    “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总书记这样描述那段艰苦却受益终生的岁月。


    50多年前,不满16岁的习近平来到陕北高原当知青,在延川县梁家河大队一干7年。那会儿,当地老百姓常说:“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青年习近平大为触动,“感觉农民怎么这么苦啊。”


    种地、拉煤、打坝、挑粪,在梁家河的岁月,这位乡亲们眼中“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什么活儿都干过,啥苦都吃过。担任梁家河村支书,他带领村民修了陕西第一座沼气池,打了灌溉井,办了铁业社、缝纫社,短短一年多,贫穷的小山村焕发生机。


    从“穷窝窝”里走出来,深知乡亲们的苦,读得懂锅里的穷,感受得到受穷的痛,“每到一个地方,我都要看看乡村,乡村是我们人民最基本生活情况的反映。”


    在河北正定,跑遍所有农村,“常常把一张桌子摆在大街上,吆喝大家过来,有什么事就找我说说。”一位老大娘和年轻的习近平同志说悄悄话的照片,定格了那段时光。


    在福建宁德,到任3个月走遍9个县,最远到了福鼎县的嵛山岛,最高去了屏南县的仙山牧场。


    到任浙江后,一年多时间深入全省90个县市区。


    在上海仅7个月,跑遍了全市19个区县。


    这位“黄土地的儿子”将对人民的赤子之情铭刻心间:“我们这代人有一份情结,扶一把老百姓特别是农民。”


    这份情怀,彰显不变初心。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


    2012年隆冬时节,皑皑白雪覆盖巍巍太行,总书记踏雪来到河北阜平。骆驼湾村里,石头铺成的小路坑坑洼洼。村民唐宗秀把总书记挽进了家,“总书记进了屋,就坐在俺家炕沿上,问收入有多少、粮食够不够……”


    出骆驼湾村向南1.5公里,是顾家台村。村民顾成虎记得清楚:“总书记在我家时,看到我袖口破了,特意叮嘱随行人员在给我的慰问品中加了件棉大衣。总书记是个细心人,把咱老百姓装进了心里。”


    对乡亲们最浓的情,凝成千金之诺:“小康路上,绝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


    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从黄土地到黑土地、从零下十几摄氏度到海拔4000米,沟壑纵横的高原路、坡急沟深的盘山路、覆满冰雪的乡村路、麦浪滚滚的田间路,串串足迹,丈量着从贫困到小康的距离,印证着执政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总书记首提“精准扶贫”的地方,发生美丽嬗变:一颗猕猴桃带来一项新产业,一个小山村吸引一批批新游客。


    几十公里外的花垣县梳子山村,曾经,陡峭的山像梳子一样把村子分隔成6个寨子。“精准扶贫拔穷根,新修的19公里公路把6个寨子连起来。”村党支部书记龙绍英说,路一通,产业活,腊肉深加工、茶树种植、特色养殖,村民们蹚出了致富路。


    初心如磐,使命如炬。脱贫攻坚,8年弹指一挥间,一个个贫困村庄山乡巨变,小香菇做成大产业,小土豆变身“金豆豆”,光伏发电成了“铁杆庄稼”……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在乡村里读懂中国。千年梦想,今朝梦圆,当代共产党人书写最生动、最真实的中国故事。


    这份情怀,体现为民本色。


    泱泱大国,治国理政千头万绪。在总书记心中,“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


    从40多年前翻修陕北农村公厕,到后来在正定县整治连茅圈,“农村改厕,这个事情是我一直关心的。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人啊,也知道农村上个厕所是真的不方便。”


    在河北省张北县德胜村村民徐海成家的院落里,总书记为村里的规划支招:“改厕问题也要科学设计。”


    在山西吕梁山区宋家沟新村村民张贵明家中,总书记为他们家生活条件改善、用上了冲水马桶感到由衷高兴。


    山高水长,本色依旧。“粮食够不够吃”“看病有没有保障”“孩子有没有学上”……这些困扰乡亲们的“小事”,摆在总书记的案头、记在总书记的心中,也一项项列入中央重要会议日程,一次次成为惠农政策发力点。


    乡亲们尝到政策的甜,打心眼儿里念着党的好。


    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唐宗秀说:“吃水不忘挖井人,要不是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好政策,哪来这些好福气!”


    新疆疏附县阿亚格曼干村阿卜都克尤木·肉孜说:“如果总书记再来,我要给他献上鲜花。鲜花象征着我们的幸福生活!”


    四川大凉山的彝族同胞载歌载舞:“共产党瓦吉瓦(好得很),习总书记卡沙沙(谢谢)!”


    …………


    重农


    “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


    百年变局交织世纪疫情,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复杂多变。今天的中国,“三农”分量有多重?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


    胸怀大局,洞察大势,这份情怀格外深厚、凝重。


    今年4月10日,海南考察第一站,总书记走进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谈起种子话题语重心长:“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今年6月8日,四川考察第一站,总书记走进太和镇永丰村稻田深处,俯身察看秧苗长势。放眼广袤田野,总书记思虑深远:“民以食为天。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靠我们中国的农业专家,也要靠我们中国的农民,我们有信心、有底气实现粮食安全的目标。”


    一粒种,一株苗,总书记牵挂的是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思谋的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连年丰收,大国粮仓是不是高枕无忧?


    “在吃饭问题上不能得健忘症,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如果在吃饭问题上被‘卡脖子’,就会一剑封喉”“我反复强调,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则是战略问题。我国之所以能够实现社会稳定、人心安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句句箴言,字字深重。


    放眼广袤粮田,一些现象令人心痛。今年全国两会上,总书记语气凝重:“一些地方在耕地占补平衡上弄虚作假,搞‘狸猫换太子’”“农田就是农田,农田必须是良田。决不允许任何人在耕地保护上搞变通、做手脚,‘崽卖爷田心不疼’”……


    一记记响鼓重锤,正是于安思危、于治忧乱的深长考量。


    谆谆告诫化为坚决行动。今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正式施行。在东北,“耕地中的大熊猫”更绿更肥;在河南,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序推进;在广西,田长制扎牢耕地保护网。战汛情、促弱苗、防虫害,政策及时跟进,一系列硬措施精准到位,一批批农技员扎根田间,亿万农民辛勤付出,换来了来之不易的丰收,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权。


    关注国家粮食安全的大账,也关心一家一户的小账。


    2020年夏天,总书记顶着烈日,走进宁夏贺兰县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在稻田深处,同正在劳作的村民们亲切交谈。


    村民们告诉总书记,每月务工费3000多块,年底还有分红。一位年轻村民笑着说,一亩地一年800块的土地流转费,乡亲们土地流转多的三四十亩地、少的十多亩地,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大家都是股东了!”总书记幽默的话,引来乡亲们会心的笑声。


    社会资金注入,企业化运营,农民广泛参与,“土地入股”“贷款担保基金”等新模式,让昔日的稻田变成了产业园区。


    总书记叮嘱:“发展乡村产业,一定要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始终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剥夺或者削弱农民的发展能力。不能把农民土地拿走了,干得红红火火的,却跟农民没关系。要共同致富。”


    在总书记心中,一家一户的小账分量不轻:“检验农村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不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


    春风化雨,一系列好政策落地生根。从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到推动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现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从重点支持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发展,到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较2012年翻了一番多,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


    乡村发展是历史命题,也是时代课题,总书记思考深邃。


    “纵览历朝历代,农业兴旺、农民安定,则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农业凋敝、农民不稳,则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


    “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农业都要发展,乡村都不会消亡,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这也是客观规律”。


    立足世情国情,把握发展规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成为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方针。


    2020年1月19日,总书记来到云南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脱贫后的村民李发顺一家,住进了“大五架”房,一正两厢一照壁,上下两层,干净结实。


    堂屋、卧室、厨房、卫生间……总书记一间一间细细看过去。在厨房里,拧开水龙头,试试自来水。打开冰箱门,看到有菜有肉,掀开锅盖,一阵饭香扑鼻而来。


    一家一户,就是一村一寨的真实写照。从“泥水路”到“水泥路”,从“篱笆房”到“小庭院”,从“结绳记事”到民族共融……村情展室里,一幅幅新老照片鲜明对比,佤寨交通、住房、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的翻天巨变,让总书记频频称赞。


    一村一寨,就是一个时代的生动缩影。10年来,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水平明显提升,公共设施提档升级,水、电、路、网加快建设,“环境美”携手“生活美”一起来敲门,越来越多的乡村成为广大农民的幸福家园。


    以大历史观看“三农”,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看“三农”,这份情怀展现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彰显“以历史映照现实”的政治清醒。


    兴农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悬崖村的路,一直挂在总书记心上。


    2017年全国两会,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谈到有关这个村的新闻报道:“看着村民们的出行状态,感到很揪心。”


    今年全国两会,总书记依然放心不下:“乡亲们都下来了吧?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下山住了吧?”


    “搬了一部分,留了一部分。村里发展起了旅游,日子越来越好。”来自四川省民政厅的益西达瓦委员带来了悬崖村的新消息。总书记仔细端详他拿起的两张照片。一张,是昔日挂在陡峭悬崖上摇摇欲坠的藤梯;另一张,今日的钢梯直入云霄,乡亲们走得踏实、走得稳当。


    悬崖村的路还在延伸。顺着山势,一条新的硬化路盘旋而上。“路通产业旺,205亩油橄榄今年就能大面积下果,脐橙长势正好,彝绣社里姐妹们飞针走线,努力绣出新天地。”驻悬崖村第一书记李廷坤说。


    从藤梯到钢梯,再到硬化路,悬崖村之变,印证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历史大逻辑。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着眼民族复兴,谋划国家未来,这份情怀更显深远、宏阔。


    农村未来什么样?


    2020年全国两会,总书记意味深长回忆起他在陕北插队,“我那时饿着肚子问周围的老百姓,你们觉得什么样的日子算幸福生活?他们讲了几个心愿。”


    从“吃饱肚子”到“吃‘净颗子’”,再到当年看来高不可攀的“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老乡们再努力想了又想,期盼“将来干活挑着金扁担”。


    “金扁担”正从畅想变成现实。


    在黑龙江抚远市玖成水稻种植合作社门前展示栏的一张照片上,一台插秧机格外引人注目。


    “总书记当年就是踏上这台插秧机,手扶方向盘,察看仪表盘,亲切询问技术人员机械的工作原理、购买价格、插秧效率等。”时隔6年,合作社理事长袁胜海对总书记考察时的情景历历在目。


    “过去种地都是‘四轮子’,灭虫是药壶,收割是镰刀。现在全是‘大马力’,灭虫用飞机航化作业,天上飞的、地下跑的,都是种粮好帮手,以前半年的活,现在10来天就干完了。”袁胜海说,6年来,合作社探索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入社社员从82人增加到349人,为农民节本增收300万元以上。


    广袤田野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农机“长眼睛”“装大脑”,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10年来,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达到近25万亿元,全国休闲农庄、观光农园、农家乐等达到30多万家,年营业收入超过7000亿元。乡村产业不断积蓄新动能。


    不只“金扁担”。顺应亿万农民新期盼,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个字勾勒出未来乡村更加壮美的新图景。


    新发展阶段,农业农村面临新情况新问题,“三农”工作更加复杂。


    总书记当过农民,有着深厚的农民情结,问计于民、倾听民声的品格一以贯之。


    “习书记从不在办公室闲坐。”当年的正定县委办干部回忆说,习近平经常带着县委工作人员搞调查,“特别选在县城大集的时候,在大街上摆上桌子,拉着来赶集的老百姓做调查”。县委机关大门也总是敞开的,背着粪筐的老农径直进来同习近平交谈。


    2016年全国人代会审议现场,总书记用了20分钟向一名村党委书记了解当地发展情况。“牛羊育肥期几个月”“村党委有多少人”“种什么庄稼”“水产养殖怎么发展”……总书记掰开了问,青海贵德县大史家村党委书记毕生忠揉碎了答。


    2019年4月15日,总书记一早从北京出发,乘飞机、转火车、换汽车,翻过一座座山、爬过一道道梁,来到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走进老党员、脱贫户马培清家,已是下午五六点钟,总书记亲切地招呼大家坐下来细细聊,“换了三种交通工具到这里,就是想实地了解‘两不愁三保障’是不是真落地。”


    眼睛向下、走进群众。一次次基层调研察实情,一次次座谈会议集民智,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根本问题有了清晰答案。


    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必须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要广泛依靠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美好家园”。


    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现在从整个国家来讲,实现了全面小康,接下来要走推进共同富裕、建设现代化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农村就是要推进乡村振兴,方方面面都还要芝麻开花节节高。”


    怎么富裕农民?总书记一直念兹在兹。


    2020年7月,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来到位于梨树县康平街道八里庙村的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


    “入社以后,大家感觉怎么样?”在合作社场院里,总书记开了个现场调研会。


    “非常好!”社员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列举入社后的实惠:


    “一年分红8000多元,逢年过节合作社还给大家分豆油白面发福利”“我在合作社当农机手,每月领固定工资”“我得空在家里种种菜,还能去市场上换个零花钱”“我平时在外打工搞室内装修,一年收入4万多”“我养了10多头牛,一年收入七八万呢”……


    “厉害啊!土地流转了,大家腾出手来了,可以在合作社工作,也可以搞些副业,多渠道增加收入。你们的探索很有意义,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合作社发展道路,农业科技水平、农民科技素质和农业生产效益都有了很大提高。”总书记十分高兴。


    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各项农村改革扎实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土地“活”了,资源“醒”了,乡村大地,活力奔涌。


    农民富裕富足,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每天傍晚,马庄村神农广场分外热闹,农民乐团忙着排练节目。“总书记还点赞过我们的节目呢!”马庄农民乐团成员徐娜激动地回忆。


    2017年12月12日,总书记在江苏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考察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文化振兴为乡村铸魂。”贾汪区委书记薛永说,这几年,各村都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广场舞队、百姓合唱团,每周举办阅读分享活动,每月举办升旗仪式,每年举行邻里互助节,提振乡亲们的精气神。


    文明乡风劲吹广袤田野。今天的中国农村,公共文化体系更加健全,有场所、有队伍、有活动,农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今天的中国农民,收获的不只是甜蜜的果实,更是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时间刻录恢弘史诗,又将续写新的篇章。


    “随着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开启,乡村振兴的要素会更加活跃,那里仍然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总书记的铿锵话语,激荡人心。


    喜庆丰收的乡亲们,又在盘算新的耕耘。希望的田野,将播下新的希望。

    2022-09-22
  • 习近平向2022年国际和平日纪念活动致贺信

    9月21日,2022年国际和平日纪念活动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纪念活动致贺信。


    习近平指出,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在此重要历史关头,我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各国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家间分歧和争端,共担维护和平责任,同走和平发展道路,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表示,今年纪念活动以“践行全球安全倡议,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为主题,契合联合国宪章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精神。希望纪念活动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2022-09-22
  • “及时雨”继续下!国务院连派三批特殊工作组

    在稳经济顶风爬坡的关口,中国推出“督导和服务”的创新举措,在派两批工作组赴16个省份开展督导和服务后,近日又派出第三批工作组。


    连派三批工作组


    8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国务院即时派出稳住经济大盘督导和服务工作组,由国务院组成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带队,赴若干经济大省联合办公,用“放管服”改革等办法提高审批效率,压实地方责任,加快政策举措落实。


    第一站去了经济大省之后,部长们马不停蹄再赴其他省份。8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国务院再派一批督导和服务工作组,赴若干省份推动政策落实。


    前两批一共对16个省份进行了督导和服务,但这并未画上句号。9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专题会议要求,抓紧派出第三批工作组。


    工作组由多个部门的部长带队。以第一批工作组为例,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率队赴河南,财政部部长刘昆率队赴浙江,自然资源部部长王广华率队赴江苏,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率队赴山东,住建部部长倪虹率队赴福建,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率队赴湖北,水利部部长李国英率队赴湖南。


    从近日的公开信息来看,第三批工作组去了山西、江西、云南等地。其中,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带队去了山西,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带队去了江西,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带队去了云南。








    资料图:安徽高铁黄金旅游线路——池黄高铁穿云破雾风景如画。李和平摄


    地方反映下了“及时雨”


    督导和服务工作组现场联合办公,协调解决政策落实的实际困难,地方反映下了“及时雨”,是对地方的有力支持,促进了相关工作高效开展,成效明显。


    在与财政部部长刘昆举行会谈时,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浩表示,这些天工作组深入多地调研重大项目推进情况,现场办公、现场踏勘、现场督导、现场协调,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困难问题,回应速度快、支持力度大、实际成效好,这既是给浙江的“大礼包”,也给浙江送来了一场“及时雨”。


    面对工作组,多地党政“一把手”现场表态。山西省委书记林武说,对于工作组反馈的意见,山西将照单全收、立说立改,并举一反三、带动全局工作。在工作组的具体指导下,坚决完成煤炭保供硬任务,持续巩固产业发展基本盘,努力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着力激发市场主体源动力,奋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在云南,工作组聚焦稳经济主题,围绕重大项目、市场民生、资源能源、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深入10个州市23个县市区,组织开展联合办公、政策协调、现场服务。云南省省长王予波表示,针对此次督导服务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列出工作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拿出态度、拿出措施、拿出斗志,认真抓好落实、全面整改到位。


    主动服务重点项目建设


    中新财经注意到,工作组主动服务重点项目建设,“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被频频提及。


    在山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希望山西“用好各类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和设备更新改造,进一步强化各方面要素保障,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并表示“工作组将始终保持‘在线’状态,持续跟踪协调解决政策落实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在云南,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希望云南“着力打通堵点卡点、加快政策落实,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发展、回稳向上”。


    在江西,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希望江西“持续健全稳住经济大盘督导和服务工作机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工程尽早开工,在加强资金监管的同时,加强施工组织管理,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和精准有效投资。”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对中新财经表示,加快推进相关的投资项目,在三季度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也就是在投资方面要加码,要更快推进,这会成为下半年稳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撑。(完)

    2022-09-22
  • 习近平对国防和军队改革研讨会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认真总结运用改革成功经验 奋力开创改革强军新局面

    新华社北京9月21日电(记者梅常伟)国防和军队改革研讨会9月21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深入破解长期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要认真总结运用改革成功经验,把握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聚焦备战打仗,勇于开拓创新,扎实抓好既定改革任务落实,加强后续改革筹划,奋力开创改革强军新局面,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动力。


    会议传达学习了习主席重要指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许其亮总结了这一轮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效和经验,部署了后续改革筹划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张又侠围绕深刻领会改革强军战略、确保改革务求实效提出要求。


    会上,12个单位结合工作实际,就这一轮国防和军队改革有关情况作了交流发言。


    中央军委委员李作成、苗华、张升民,军委机关各部门、军委联指中心、各战区、各军兵种、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武警部队有关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2022-09-22
  • 认真总结运用改革成功经验 奋力开创改革强军新局面

    习近平对国防和军队改革研讨会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认真总结运用改革成功经验奋力开创改革强军新局面


    新华社北京9月21日电(记者梅常伟)国防和军队改革研讨会9月21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深入破解长期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要认真总结运用改革成功经验,把握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聚焦备战打仗,勇于开拓创新,扎实抓好既定改革任务落实,加强后续改革筹划,奋力开创改革强军新局面,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动力。


    会议传达学习了习主席重要指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许其亮总结了这一轮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效和经验,部署了后续改革筹划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张又侠围绕深刻领会改革强军战略、确保改革务求实效提出要求。


    会上,12个单位结合工作实际,就这一轮国防和军队改革有关情况作了交流发言。


    中央军委委员李作成、苗华、张升民,军委机关各部门、军委联指中心、各战区、各军兵种、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武警部队有关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2022-09-22
  • 我国动力源地区引擎作用不断增强 东西差距持续缩小——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布会聚焦区域协调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司司长肖渭明20日表示,2021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9.6万亿元、27.6万亿元、10.1万亿元,总量超过全国的40%,发挥了全国经济压舱石、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改革试验田的重要作用,我国动力源地区引擎作用不断增强。


    “这三大地区规模经济效益明显,创新要素快速集聚,高水平人才密集,对外开放走在前列,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和制度型开放的先行引领者。”肖渭明说。


    国家发展改革委20日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系统介绍十年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肖渭明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丰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确立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的区域协调发展目标,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他说,通过十年来的实践,可以得出四点重要启示: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注重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各地区民生保障能力;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


    据介绍,2021年,中部和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25万亿元、24万亿元,与2012年相比分别增加13.5万亿元、13.3万亿元,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连续多年高于东部地区,东西差距持续缩小,区域发展的协调性逐步增强。


    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各地义务教育资源基本均衡,基本医疗保障实现全覆盖,中西部地区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超过东部地区。


    在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方面,目前,中西部地区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9万公里,占全国比重近60%,交通可达性与东部差距明显缩小。西部地区在建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规模超过东中部总和,有的省份已实现县县通高速。


    在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方面,2021年,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超过2.7万元、2.9万元,较十年前翻了一番。中西部地区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快于东部地区,东部产业持续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和吸引力不断增加,农民工跨省迁移数量明显减少。


    此外,中西部地区在生态环境改善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据介绍,十年来,中西部地区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超过1.37亿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国比重超过90%,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得到进一步巩固;西部地区清洁能源、数字经济等新经济蓬勃发展;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成效显著,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多年稳定在30%以上,制造业产值达到全国四分之一。

    2022-09-21
  • 【十年经略】中国如何做大分好经济“蛋糕”?

    “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201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强调。


    如何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新发展理念中的共享发展理念给出了方向,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消除贫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摆脱贫困,成了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鲜明提出,必须时不我待抓好脱贫攻坚工作。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2021年,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中国宣告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2020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2%,快于全国农村居民2.2个百分点。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也显著提高。”国家脱贫攻坚普查结果显示,贫困地区中,通硬化路、通动力电、通信信号覆盖的行政村比例分别为99.6%、99.3%和99.9%。2020年,贫困地区使用管道供水、独用厕所的农户比重分别为91.0%、97.2%,分别比2012年提高了34.6、6.2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重视、牵挂人民群众的民生改善和社会保障。


    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并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就业优先战略深入实施,就业规模稳步扩大。”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2013—2021年,全国就业人员稳定在7.4亿人以上,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每年保持在1100万人以上。就业结构不断优化,2021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达48.0%,比2012年提高11.9个百分点。


    这十年,我国还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2021年末,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分别达10.3亿人、13.6亿人;参加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比2012年增加7733万人、9277万人、8323万人。


    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这十年,共享发展持续加强,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2012年增加18618元;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8%,比2012年下降3.2个百分点;全国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移动电话拥有量分别为41.8辆、259.1部,分别比2013年增长147.3%、27.5%……


    一个个数据背后,是一系列民生举措为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中国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


    “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更加积极有为地促进共同富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了系列目标,擘画新征程的宏伟蓝图。(完)

    2022-09-21

  • 首 页  上一页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