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首次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

    新华社北京9月2日电(李国利、杨欣)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9月2日0时33分,经过约6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密切协同,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陈冬、刘洋已安全返回问天实验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9月1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航天员陈冬(右)、刘洋(左)开展舱外操作的画面。新华社发(李杰摄)

    此次是航天员首次从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出舱、由小机械臂辅助实施的出舱活动。航天员出舱活动期间,天地间周密协同、舱内外密切配合,先后完成了问天舱扩展泵组安装、问天舱全景相机抬升、舱外自主应急返回验证等任务,全过程顺利圆满,检验了航天员与小机械臂协同工作的能力,验证了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和出舱活动相关支持设备的功能性能。

    2022-09-02
  • 共促开放共享的服务经济 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动力——习近平主席致2022年服贸会贺信彰显合作共赢中国主张

    金秋送爽,华灯璀璨。8月31日晚,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国家会议中心,再次迎来一年一度的全球服务贸易盛会。

    习近平主席向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致贺信,宣布中国深化服务领域高水平开放的重要举措,强调中国坚持普惠包容、合作共赢的一贯主张,这必将有力共促开放共享的服务经济,为世界经济复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努力构建高标准服务业开放制度体系扩大高水平开放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说,服贸会是中国扩大开放、深化合作、引领创新的重要平台,为促进全球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服贸会自创办以来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三大展会平台之一。

    今年服贸会共有7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设展办会,7000余家境内外企业线上线下参展,展会规模更大,国际化、专业化水平更高,吸引更多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参展。

    “服贸会的规模之大,彰显了中国经济的活力。”以视频方式出席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的巴西副总统莫朗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务出口国之一,出口高附加值和知识密集型服务,尤其是数字服务。巴中经贸合作市场潜力巨大,相信可以在现有货物贸易基础上深化服务贸易合作,实现双边贸易高质量发展。

    印度尼西亚经济统筹部长艾尔朗加在视频致辞中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尚未散去,粮食和能源危机、高通胀等不少新挑战又接踵而来,在此背景下各国不应相互隔绝或对立,而应通过合作和创新应对世界面临的挑战。中国举办服贸会、积极推动服务贸易国际合作,有助于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新动能。

    “在全球经济环境面临诸多挑战的当下,今年服贸会如期举行,为各国企业融入中国市场提供机遇,充分彰显中国继续坚定扩大开放、加强国际合作的决心。”安永中国主席兼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陈凯说。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指出,中国坚持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不断放宽服务领域市场准入,提高跨境服务贸易开放水平,拓展对外开放平台功能,努力构建高标准服务业开放制度体系。

    制定全国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建设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做大做强数字服务、特色服务等出口基地……近年来,中国在推动服务业开放方面不断推出新举措,以高水平开放激发服务贸易活力。

    在商务部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所长李俊看来,构建高标准服务业开放制度体系,不仅包括放宽市场准入,也包括加快完善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形成对接高标准经贸规则的开放制度体系,更好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发展,提高中国服务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共促开放共享的服务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

    与会嘉宾表示,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强调“携手共促开放共享的服务经济”,这为促进全球经济恢复发展开出了良方,也同时凸显服务业已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服务业对全球经济至关重要。“服务业占世界经济总量超过三分之二,是创造新就业机会的关键驱动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长科尔曼在视频致辞中表示,加强服务业国际合作有助于各方合力应对挑战。

    2022年服贸会的年度主题为“服务合作促发展绿色创新迎未来”。

    “服务合作、绿色创新是全球贸易未来的核心内容,也是世贸组织的核心内容。”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伊维拉在视频致辞中说,当今世界经济越来越受服务业的驱动,随着数字化推动服务贸易向前发展,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重将继续上升。

    大力发展服务经济,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商务部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年均增长6.1%,高出全球增速3.1个百分点。中国服务贸易总额连续八年位居世界第二,进口额连续九年位居世界第二。

    中国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在优化结构、促进就业、拉动消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深化中国对外经贸合作开辟新空间。

    新加坡副总理兼经济政策统筹部长王瑞杰介绍,2020年,中国已成为新加坡第五大服务贸易伙伴。今年6月,新加坡和中国签署了两份谅解备忘录,推动双方在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领域的合作,进一步释放两国企业在电子商务和其他电子服务领域、绿色融资和环保服务等领域的合作潜力。

    “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发展的跨国企业之一,飞利浦致力于为中国民众提供更好的健康医疗服务,共享市场机遇。”前来参展的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李涛说。

    携手合作共赢共创美好未来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强调,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普惠包容、合作共赢,携手共促开放共享的服务经济,为世界经济复苏发展注入动力。

    多位与会嘉宾表示,在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不断抬头的背景下,中国高举多边主义的旗帜,要拆墙而不要筑墙,要开放而不要隔绝,要融合而不要脱钩,充分彰显了推动全球共同发展的大国担当。

    “当前国际发展处于关键十字路口,面临多重危机,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合作。”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秘书长格林斯潘在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视频致辞中说,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暴露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脆弱,我们更加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注重创新这一关键驱动力,促进包容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关键利益攸关方。”伊维拉说,期待中国发挥积极作用,帮助成员方保持世贸组织服务贸易规则的适用性。

    从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到持续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中国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贸易规则,提升各类要素跨境流动的便利化水平,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

    截至目前,与中国有服务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增加到200多个,中国与巴西、日本、乌拉圭、俄罗斯、阿根廷、葡萄牙等15个国家签署了双边服务贸易合作协议,达成并实施《金砖国家服务贸易合作路线图》《中国—中东欧国家服务贸易合作倡议》,中国服务贸易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合作机制不断拓展。

    “我们看到了中国拥抱经济全球化、坚持合作共赢的胸怀和热诚,同各方一道携手努力、共克时艰,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世界经济尽快企稳回升。”亚洲数据集团总裁朱东方接受采访时说。

    2022-09-02
  •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全民国防教育是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的基础性工程,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全民国防意识的有效途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民国防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推动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领导体制机制改革,设立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建立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筹划举行一系列重大庆祝纪念活动,极大提振了党心军心民心,全民国防意识不断增强,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在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全民国防教育工作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意见》明确,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对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增强全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感情、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崇军尚武的思想观念、强国强军的责任担当,使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

    《意见》强调,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将习近平强军思想融入全民国防教育各领域、全过程。加强国防理论、国防知识、国防历史、国防法规、国防科技、国防形势与任务、国防技能学习教育,培育国防文化,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国防意识和国防素养。持续强化领导干部国防教育,分级组织对省部级、厅局级、县处级领导干部进行国防教育专题培训,有序开展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校、各类媒体等负责人的国防教育专题培训。着力加强青少年国防教育,将国防教育要求有机融入课程教材,将国防教育融入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考试内容,纳入学校绩效考评体系。

    《意见》提出,要不断丰富实践载体,依托军地资源,优化结构布局,推动各省区市建设一批国防特色鲜明、功能设施配套的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广泛开展群众性国防教育活动,组织举办“爱我国防”全国大学生演讲和大中小学国防知识普及活动,开展国防主题电影展映、国防竞技比武、国防体育运动赛事等群众性国防教育活动,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加强舆论宣传引导,把全民国防教育融入重大主题宣传、形势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提高全民国防教育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鼓励创作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推出更多体现爱国强军、献身国防的文艺精品力作。注重先进典型示范引领,精心选树一批为国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典型,开展“情系国防”系列先进典型宣传活动。加强全民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建设全民国防教育新媒体网络体系。

    《意见》要求,要大力推动创新发展,探索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新应用,发挥数字技术对全民国防教育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完善学科课程体系,开展理论研究和教材编写。充分发挥军队重要作用,按照规定组织开展系列军营开放活动,遴选军队专家学者参加国防教育师资库、宣讲团,协调开展军事实践活动,支持配合地方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完善领导体系,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法规,建立考评体系,把加强和改进全民国防教育作为全党全军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纳入地方党委和政府、军队各部门职责任务,形成党委领导、军地密切配合、社会各界支持、全民共同参与的工作局面。

    2022-09-02
  •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功勋荣誉表彰工作纪实

    英雄模范,中华民族的闪亮坐标;功勋荣誉,激励前行的精神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尊崇英雄、致敬英烈、关爱楷模,以一系列开创性、示范性、突破性举措,建立健全中国特色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功勋荣誉表彰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敬仰英雄、学习英雄,形成新时代英雄辈出的良好局面。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功勋模范的先进事迹和英名伟业,正激励着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建功立业,汇聚起昂扬奋进的磅礴力量。

    尊崇英雄礼赞楷模

    习近平总书记为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指明前进方向

    杜富国,“他是忠诚使命、英勇无畏的排雷英雄”;钱七虎,“他是科技强军、为国铸盾的防护工程专家,是现代防护工程理论的奠基人、防护工程学科的创立者”;聂海胜,“他是矢志报国、三巡太空的英雄航天员”。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之际,经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批准,中央军委评选颁授“八一勋章”。

    这是时隔5年之后,中央军委第二次评选颁授习近平主席批准新设立的这一军队最高荣誉。3位人民军队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在全军上下、在全国人民中再次激起热烈反响。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以崇高礼遇褒奖功勋人物,以实际行动关爱英雄模范,培育和弘扬全社会向英雄模范致敬、向先进楷模学习的良好氛围,神州大地唱响新时代的功勋荣誉赞歌。

    这是推进复兴伟业的深远考量——

    201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红旗猎猎,花团锦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盛大举行。

    伴随着《红旗颂》的深情旋律,当21辆礼宾车组成的“致敬”方阵,载着建立卓越功勋的英模代表等徐徐驶过天安门时,全场自发起立,向英雄们致敬。

    “气势恢弘、大度雍容,纲维有序、礼乐交融”。盛世大典,至高荣光,振奋着党心军心民心,激荡着不忘初心、团结拼搏的爱国情怀。

    以礼正国,以励率民。

    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凝聚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手段。”

    思虑深远,念兹在兹。

    在会见第六次全国军转表彰大会受表彰代表时,指出“江山代有才人出。我们的事业就是靠英雄模范、先进人物作为生力军和骨干来推进的”;

    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强调“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要求“推动全社会敬仰英雄、学习英雄,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号召“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党的性质宗旨,牢记党的初心使命,不懈奋斗,永远奋斗”;

    …………

    振奋民族精神,挺起民族脊梁。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鲜明阐释了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的根本旨归,深刻揭示了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深远意义。

    这是对英雄模范人物的深切关怀——

    93岁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还记得,2019年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一同步入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的那个瞬间。

    “总书记特别注意步速,不仅与我并肩同行,还特意请申纪兰同志到他的另一侧,一起向前走。从这个细节上,我发自内心地感到亲切、感到尊重!”

    99岁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夏森难以忘怀,在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为她颁奖的那个时刻。

    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习近平总书记俯下身,为老人佩挂奖章,整理绶带,目光深情而温暖。当夏森激动地要从轮椅上起身,总书记又一次俯身,微笑着轻抚老人肩头,示意她安心坐好,将鲜红的荣誉证书送到她手中。

    由衷的敬意自然流露,真挚的情怀深刻彰显。

    设立烈士纪念日,每年这一天以隆重仪式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在地方考察调研时,一次次瞻仰革命圣地、重温英烈事迹;专门就烈士褒扬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习近平总书记以上率下、率先垂范,为全党全社会追思英烈、致敬英雄树立光辉榜样。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烈士们的功绩彪炳千秋,烈士们的英名万古流芳”“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一个个重要场合、一次次重要讲话,用最深情的言辞赞颂英雄模范人物。

    为杜富国佩挂英模奖章、颁发证书,亲切地拍着他的肩膀,叮嘱他“把身体养好”;在合影时,拉着黄旭华、黄大发两位功勋模范的手,请两位老人坐到自己身旁来;给卓嘎、央宗姐妹和孙家栋、王希季等老同志们回信……一场场温馨互动,一个个温暖瞬间,折射出人民领袖对英雄模范的关心关爱。

    这是对功勋荣誉表彰工作的深入谋划——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立国家荣誉制度”。

    对于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份凝聚专家学者意见建议的研究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建立统一的功勋荣誉表彰制度方案。

    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决定成立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充分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

    “要加强统筹规划,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强科学谋划,确保功勋荣誉表彰制度有效管用、稳定持久”;

    “要突出功绩导向,坚持以德为先,以功绩为重要衡量标准,严格掌握标准,做到宁缺毋滥,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

    “要坚持依法依规,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开展工作,完善配套法规,维护功勋荣誉表彰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要抓好功勋荣誉表彰制度的宣传解读,阐释重大意义,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强大精神力量”;

    …………

    从顶层设计到制度方案,从组织流程到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谋篇布局,为中国特色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的建立健全、为新时代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的创新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总书记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做好这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建章立制铭刻荣光

    中国特色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建立健全

    “今天受到表彰的‘七一勋章’获得者,就是各条战线党员中的杰出代表。在他们身上,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践行宗旨、拼搏奉献、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

    2021年6月29日,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党中央首次颁授“七一勋章”。习近平总书记对“七一勋章”获得者的高度赞誉,传遍会场内外。

    “七一勋章”的颁授,标志着代表党内、国家、军队最高荣誉的“五章”全部颁齐,统一、规范、权威的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全面落地。

    勋章闪耀,镌刻荣耀,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体系实现多层次全覆盖——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颁授“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将国家最高荣誉授予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建立卓越功勋的杰出人士;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颁授“七一勋章”,将党内最高荣誉授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作出杰出贡献的党员;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颁授“八一勋章”,将军队最高荣誉授予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建立卓越功勋的军队人员;

    在2018年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时,颁授“友谊勋章”,以国家勋章形式,彰显中俄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

    奖当其人、奖当其绩、奖当其时。

    “共和国勋章”、“七一勋章”、“八一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和“友谊勋章”五大最高荣誉,如巍巍灯塔,标注崇高坐标。

    在此基础上,多层级多类别多领域的功勋荣誉表彰体系日益丰富完备。

    从全国“两优一先”、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国家科学技术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以及中央军委奖励表彰等国家级表彰奖励,到部门、地方表彰奖励,不断激励全党全社会对标先进、力争上游;

    从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和中国改革友谊奖章,到召开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针对特定时期、特殊事件和重要专项任务开展及时性颁授活动,表彰先进模范、总结宝贵经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等颁发,以荣誉性纪念的形式,缅怀历史荣光、凝聚前进力量。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关怀下,由勋章、荣誉称号、表彰奖励和纪念章等4个类别组成的功勋荣誉表彰体系已经形成。

    无上光荣,意蕴深长,至高标准贯穿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全方位全流程——

    2020年9月8日上午,北京西长安街。车灯闪烁,车队严整。

    在21辆摩托车组成的礼宾摩托车队护卫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和“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一同乘坐礼宾车从京西宾馆出发,前往人民大会堂。沿街站立的公安民警向车队庄严致礼,行人们也纷纷投去崇敬的目光。

    在全场热烈掌声中,4位功勋模范受邀在万人大礼堂主席台就座。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他们颁授勋章和奖章。

    以崇高礼遇褒奖、致敬功勋模范,是功勋荣誉表彰工作的鲜明特点。

    一次表彰,就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从长安街到人民大会堂,从礼宾摩托车队到电视现场直播,功勋荣誉表彰活动成为举国聚焦的一件盛事。

    “国之英雄,当以国士待之”“这是国家最庄严壮美的盛典”“颁授仪式威严、感动、提气”……网友们不约而同地在社交网络上留言刷屏,向国之英者、时之楷模致敬。

    “共和国勋章”章体采用国徽、五角星、黄河、长江等元素,礼赞国家最高荣誉,祝福祖国繁荣昌盛;“七一勋章”章体采用党徽、五角星、旗帜、丰碑与光芒等元素,体现党的领导和核心地位,寓意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八一勋章”章体采用八一军徽、长城、利剑、旗帜等元素,象征我军优良传统和铿锵豪迈的强军步伐……极致考究的设计工艺,展现出深刻的政治意蕴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体现出鲜明的国家意志和坚定的国家态度。

    至高荣誉,以法护佑,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日益规范化制度化——

    全票通过!

    2019年9月17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法律制度确立荣誉导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的相关法规制度日益完善,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内容。

    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的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有关方面分别制定党内、国家、军队3个功勋荣誉表彰条例,在此基础上分阶段逐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法规,“1+1+3”制度建设方案有序推进。

    四梁八柱不断健全,制度基础更加坚实。

    将一系列制度规定转化为现实的颁授实践,通过颁授活动不断深化认识,及时修订完善法规政策……中国特色功勋荣誉表彰制度更加“有效管用、稳定持久”,为功勋荣誉表彰工作长远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创先争优昂扬奋进

    以功勋模范为榜样谱写新时代英雄史诗

    2021年7月1日,万众瞩目的天安门城楼上,聆听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宣告,轻抚着两天前总书记亲自颁授的“七一勋章”,“百战老兵”王占山洒下英雄热泪:

    “是党给了我们幸福生活,我要把一生都献给党。”

    历史性盛典举世瞩目,光荣时刻与功勋同享;新征程道路光辉辽阔,复兴伟业邀功勋共襄。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踏上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像英雄模范那样坚守、像英雄模范那样奋斗,共同谱写新时代人民共和国的壮丽凯歌!”

    这是重新出发的嘹亮号角。功勋模范以荣誉为动力,砥砺前行、勇立新功——

    2019年9月29日,当“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上台领奖时,习近平总书记像老朋友一样握着他的手问工作最近有什么进展。

    “超级稻正向每亩1200公斤冲刺。”袁隆平兴奋地回答。

    带着总书记的殷切期望,深感“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的袁隆平在仪式后第二天就匆匆赶回湖南,在田间地头奋战到生命的尽头。

    回想起3年多前的那一幕,“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国家电网天津电力滨海供电公司配电抢修班班长张黎明依然倍感温暖。

    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起立转身,带头面向坐在主席台后区的受表彰人员代表鼓掌致意。

    “我还要继续努力,再创新高。”张黎明表示,“大会表彰我为‘创新型一线劳动者的优秀代表’,我十分珍惜这个评价,也是我继续奋斗的目标。”

    珍藏起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颁授的奖章,“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樊锦诗,耄耋之年仍坚持每年大半时间扎根敦煌。

    “我还要向您请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对习近平总书记说。如今,这位86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依然深耕在呼吸系统疾病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第一线。

    这是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讲述英雄故事、弘扬功勋精神——

    2020年10月31日,山西长治市平顺县纪兰党性教育基地,“初心课堂”正式开课。

    学习党的理论,聆听纪兰故事,畅谈心得体会……功勋事迹催人奋进。

    2009年,习近平同志在山西考察期间来到申纪兰的家乡西沟村,一下车就与申纪兰亲切握手,热情交谈,并在考察中提出申纪兰同志身上的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要深入挖掘,大力弘扬,让它在新的历史时期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申纪兰佩戴上“共和国勋章”。申纪兰生病、住院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表示慰问。

    当下的西沟村,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干部、群众、学生络绎不绝,在实地感受中汲取精神养分。

    英雄故事口口相传,功勋精神赓续绵延。

    “好剧高燃,一边哭一边追完”“原来‘最可爱的人’是这样为我们拼来了山河无恙”……2021年9月,以8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为原型创作的电视剧《功勋》,一经播出,就让无数观众产生心灵共鸣。

    如今,浩瀚星空中,闪亮的“南仁东星”指引着年轻一代天文工作者逐梦星辰的脚步;中央宣传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全国“两优一先”代表以亲身经历讲述坚守的价值、奉献的幸福;在功勋模范们奋斗过的土地上,年轻的讲解员目光炽热,用动人的讲述传递着满满正能量;功勋模范的感人故事,通过“报、网、端、微、屏”上的新闻报道和书籍影视动画等形式,家喻户晓……内容多样、渠道广泛的学习宣传活动,让英模精神浸润人心,让榜样力量久久激荡。

    这是“强国有我”的时代新篇。新时代追梦人在崇高荣誉感召下,团结一心、矢志奋斗——

    宁夏吴忠市利通区金花园社区常住居民一万余人,汉、回、满、蒙、藏等各族群众和睦相处,曾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2020年6月8日傍晚,正在宁夏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见到了金花园社区志愿者带头人王兰花。

    见到总书记,王兰花难掩激动:“2016年您来宁夏,说的一句话让我忘不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当时我听了,眼泪刷地就流了下来。国家发展到今天不容易,是一步一步干出来的。”

    “这其中也包括你和广大志愿者,大家都在干啊!”总书记的话温暖有力。

    如今,在这位“七一勋章”获得者的带动下,原先只有7人的“王兰花热心小组”已发展成超9.5万人的志愿者队伍,民族社区绽放出绚丽的团结进步之花。

    一位功勋人物就是一座丰碑,一名模范就是一面旗帜。

    在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的陕西绥德县张家砭镇郝家桥村,村民们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来村里考察时提出的荣誉“不是昙花一现,而是发扬光大”的叮嘱,继续做乡村振兴、致富路上的领头羊。

    传承了“海上英雄艇”荣誉称号,东部战区海军某导弹快艇大队2319艇官兵始终牢记着与“八一勋章”和“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麦贤得一同许下的“誓死保卫祖国”的誓言,让英雄精神闪耀海疆。

    “他们的事迹可学可做,他们的精神可追可及”“新时代是需要英雄并一定能够产生英雄的时代”。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所说:“只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奋斗意志、坚定恒心韧劲,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每名党员都能够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

    不朽功勋,镌刻史册;光辉榜样,照亮征程。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人民崇尚英雄、见贤思齐,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再建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不朽功勋。

    2022-09-02
  • 紧扣落实战略定位 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紧扣落实战略定位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孙绍骋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各地区要找准自己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先后两次到内蒙古考察,连续5年参加全国两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明确要求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总书记赋予的“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既指明了内蒙古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也指明了内蒙古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努力方向和着力重点。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落实五个方面的战略定位,自觉把内蒙古工作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谋划和推进,努力为全国发展大局贡献更多内蒙古力量。

    一、加快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把“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稳固、美丽亮丽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求内蒙古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有草原13亿多亩、占全国的22%,森林近4亿亩、占全国的12%,湿地5700多万亩、占全国的16%,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均占全国的近1/4,黄河内蒙古段840多公里、占黄河全长近1/6。近年来,内蒙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不懈保生态、治污染、促转型,营造林、种草、治沙规模连续多年全国第一,全区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分别由10年前的40.3%和20.8%提高到现在的45%和23%,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沙尘暴年均天数由4.9天减少到现在的0.6天,昔日的京津“风沙源”变成了今天的首都“后花园”。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建设好生态安全屏障是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条件。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内蒙古大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力度,推动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图为2022年7月18日,内蒙古额尔古纳国家湿地公园夏日风光。求是图片吕昊俊/摄

    生态文明建设是久久为功的事情。内蒙古坚持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坚定不移、科学有序做好“双碳”工作,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步伐,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计划完成草原生态建设6500万亩、国土绿化1400万亩、退化林修复2800万亩和沙化土地综合治理2650万亩,全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5%,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对内蒙古来讲,节约资源就是要多保护、少开发、不浪费。针对一个时期以来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等问题,内蒙古大力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制定出台推进全社会资源全面节约集约的指导意见,深入推进各领域节约行动,严格执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着力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到2025年,力争全区建设用地使用面积、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17%和12%。为切实解决资源要素利用低质低效、浪费严重的问题,在全区范围内大力开展待批项目、闲置土地、沉淀资金、“半拉子”工程、开发区建设“五个大起底”行动,努力把各种资源要素全面盘活起来、高效利用起来。

    二、加快建设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把民族团结、边疆稳固、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构筑得更加牢不可破、坚不可摧

    内蒙古是祖国的“北大门”和首都的“护城河”,有4200多公里边境线、36万平方公里边境管理区,建设好安全稳定屏障是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内蒙古在促进民族团结上具有光荣传统。75年来,内蒙古各族人民始终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始终不分你我、情同手足、亲如一家,赢得并长期呵护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内蒙古成为模范自治区,模范就模范在听党的话上。当年内蒙古自治区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建立的,后来自治区各项事业发展都是在党中央的关心支持下取得的,内蒙古工作中每次出现的偏差都是党中央帮助纠正的,正是因为有党的领导,正是因为听党的话,才有了内蒙古自治区,有了内蒙古今天各项事业的兴旺发达、各族群众的幸福安康。新征程上,内蒙古将发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促进民族团结各项工作,把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守好祖国边疆是内蒙古肩负的重大政治责任。近年来,内蒙古坚持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持续建强边防管控力量体系,以联合党建打造功能型党支部,夯实联防联控和双拥共建基础,探索推行草原110、戍边警务室、蒙古包哨所、“红色堡垒户”等有效做法,构建起了稳边固边的“铜墙铁壁”。下一步,将坚持把安全发展贯穿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深入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内蒙古、法治内蒙古建设,加快构建大安全格局、完善大平安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内蒙古之稳守卫边疆安全、拱卫首都安全。尤其是针对边境地区人口“空心化”问题,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不断提高沿边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和重大基础设施保障水平,努力吸引更多的人到边境地区置业安居、守边戍边。

    民生稳则社会稳。内蒙古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民生优先的工作导向和决策思维,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等实际问题,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努力让各族人民的日子从物质到精神上都过得越来越红火。尤其要把兜住底线作为重中之重,紧抓快办保障好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决不让规模性返贫的问题发生,决不让受了灾的群众再受罪,决不能因冬季取暖工作不到位而让老百姓挨了冻。

    三、加快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为端稳中国“能源饭碗”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内蒙古煤炭储量和产量均占全国的1/4,风能、太阳能技术可开发量分别占全国的1/2、1/5以上。近年来,内蒙古坚持煤电油气风光并举,大力发展现代能源经济,煤炭产能达到12.2亿吨,电力总装机达到1.56亿千瓦,外送电能力达到7000万千瓦,外送煤炭、外送电量均居全国首位;新能源装机达到5600万千瓦、占电力装机比重超过1/3,新能源发电量达到1191亿千瓦时、居全国首位。无论是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上,还是在优化国家能源战略布局、促进全国实现“双碳”战略目标上,内蒙古都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面向未来,内蒙古将一手抓煤炭绿色低碳转型,一手抓新能源发展壮大,继续扩大煤炭和新能源总量优势、组合优势,着力推动内蒙古由化石能源大区向清洁能源大区转变,努力为国家提供更为稳定、更加安全、更加绿色的能源供给。立足煤电在相当长时间内仍将是我国能源供应主体的国情,统筹转型、降碳与保供,坚持先立后破,不搞简单“去煤化”,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全力打造煤基全产业链条,加快现役煤电机组节能升级和灵活性改造,到2025年努力将煤炭有效产能稳定在13亿吨左右。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图为2022年8月17日,大型秋收机械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牙克石农牧场有限公司第四连(队)集群割晒作业。人民图片王国印/摄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内蒙古新能源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内蒙古提出“大干快上”推进新能源建设,“大干”就是要有雄心壮志,在新能源发展规划上有大手笔,在大型风光基地建设上有大动作,在拓展新能源场景应用上有大视野;“快上”就是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落实好具体项目,不等不拖,快批快建,尽快形成产能。大力实施新能源倍增行动,全力抓好源网荷储、风光火储、风光氢储一体化综合应用,力争到“十四五”末新能源装机达到1.35亿千瓦以上,率先在全国建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稀土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内蒙古的稀土资源无论是储量还是质量都是世界级的,要积极推进稀土资源保护性开发、高质化利用,强力推动“稀土+”协同创新,做精做优做强稀土产业,打造全国最大的稀土新材料基地和全国领先的稀土应用基地,力争到2025年全区稀土就地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

    四、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为端稳中国“粮食饭碗”作出更大贡献

    内蒙古土地肥沃、草原广袤、气候条件良好,农牧业特色鲜明,是全国5个耕地保有量过亿亩的省区之一,是国际公认的优质畜牧区、黄金奶源带。近年来,内蒙古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在全力抓好稳产保供的基础上,推动农牧业发展向优质高效转型,全区粮食产量连续4年突破700亿斤,每年有一半以上的粮食调往区外、供应全国;草食牲畜存栏突破7000万头(只),羊肉、牛肉、牛奶、羊绒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5、1/10、1/5、1/2,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粮仓”、“肉库”、“奶罐”、“绒都”。内蒙古生态农牧业基础好、潜力大,建设好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撑。

    当前,针对农牧业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等问题,内蒙古正在下大气力挖潜力、提效益,尽快在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上取得新突破、见到新成效。扩大数量,就是把撂荒地、盐碱地、沙地等丰富的耕地草地后备资源改造好,进一步扩大农牧业生产面积。提高质量,就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高水平草原修复,引育高质量种质资源,全面提高耕地、草地和种子质量。增加产量,就是通过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同时抓好先进种植技术推广、舍饲圈养模式推广,把农畜产品的产量提上来。加大农牧业“接二连三”力度,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品牌化发展,着力提高农牧业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业精深加工度,打造若干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

    推进奶业振兴,是习近平总书记寄予内蒙古厚望的一件大事。内蒙古具备发展奶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奶牛存栏头数、原奶产量、原奶加工能力均居全国首位,伊利、蒙牛两大乳企综合排名分列世界第五和第七、亚洲第一和第二。以全产业链思维推动奶业加快发展,出台奶业振兴九条措施,大力实施倍增计划,高起点布局奶源基地,加快建设现代化规模牧场和奶牛自繁自育、牧草基地,努力在我国奶业振兴中走在前、作示范。

    面向未来,内蒙古将沿着绿色兴农兴牧、科技兴农兴牧、质量兴农兴牧的路子坚定不移走下去,大力推动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努力为国家提供更多优质绿色农畜产品供给,把更多“蒙”字号农畜产品源源不断输向全国。力争到2025年,全区粮食产量稳定在750亿斤以上;羊存栏稳定在6000万只以上,肉牛存栏达到1000万头,肉类总产量达到345万吨;奶畜存栏达到350万头(只),原奶产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乳制品加工企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

    五、加快建设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努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

    内蒙古内连八省、外接俄蒙,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历史上就是“草原丝绸之路”和“万里茶道”的重要枢纽和通道。近年来,内蒙古以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广泛开展对内对外交流合作,努力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全区对外开放口岸增加到20个,始发和过境中欧班列分别达到300多列、6100多列,成为全国口岸最多、边境陆路口岸货运总量第一的省份。在新的起点上,建设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是内蒙古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

    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政策,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内外联动、八面来风的开放格局。对内蒙古来讲,对内开放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尤其是在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背景下,加大对内开放力度更为重要、更显紧迫。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创新区域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充分利用京蒙协作和沪蒙、苏蒙战略合作等平台,精心做好借势发力、借船出海、借梯登高的文章。强化主动跑、主动找的意识,以“求商若渴”的态度大抓招商引资,吸引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到内蒙古投资兴业。强化高效益、多领域的导向,加快转变依赖矿产资源开发搞合作的方式,全面加强同兄弟省份在优势产业、重点园区、重大项目和干部人才等方面的务实合作,推动内蒙古产业链供应链与全国大市场全面对接、深度融合。





    口岸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门户、经贸往来的桥梁、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今年以来,内蒙古满洲里铁路口岸不断提升运输能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外贸进出口稳中有升。图为2022年6月21日,在满洲里铁路口岸,进出境中欧班列整装待发。人民图片王正/摄

    主动服务国家经略周边和对外开放战略,积极探索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对外开放新机制,着力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建设现代化口岸,发展泛口岸经济,构建口岸带动、腹地支撑、边腹互动格局,是内蒙古扩大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着眼改变口岸同质化竞争、孤立式运行状况,优化口岸功能定位和资源配置,加强口岸智能化建设,集中打造满洲里、二连浩特综合枢纽口岸和甘其毛都、策克、满都拉重点专业口岸以及呼和浩特区域航空枢纽口岸。加强面向腹地的重大基础设施、重要枢纽节点和依托口岸的货物集疏中心、资源转化园区建设,加强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各类开放平台载体建设,培育壮大落地加工、商贸流通等产业,用足用好中欧班列通道服务功能,推动“经济通道”向“通道经济”转变、“过路经济”向“落地经济”转型。

    打造联通内外、辐射周边、资源集聚集散、要素融汇融通的全域开放平台,必须下大气力抓好发展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内蒙古把加强现代交通和物流体系建设作为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点,全力打造四通八达的对内对外开放大通道,不断完善跨省跨境、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接续推出营商环境升级版,持续打出减负松绑组合拳,加紧解决项目审批、信息建设等方面突出问题,做好尊商亲商、安商便商工作,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2022-09-01
  • 《求是》杂志刊发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署名文章《紧扣落实战略定位 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9月1日,《求是》杂志刊发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署名文章《紧扣落实战略定位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全文如下:






    紧扣落实战略定位






    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孙绍骋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各地区要找准自己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先后两次到内蒙古考察,连续5年参加全国两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明确要求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总书记赋予的“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既指明了内蒙古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也指明了内蒙古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努力方向和着力重点。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落实五个方面的战略定位,自觉把内蒙古工作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谋划和推进,努力为全国发展大局贡献更多内蒙古力量。

    一、加快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把“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稳固、美丽亮丽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求内蒙古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有草原13亿多亩、占全国的22%,森林近4亿亩、占全国的12%,湿地5700多万亩、占全国的16%,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均占全国的近1/4,黄河内蒙古段840多公里、占黄河全长近1/6。近年来,内蒙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不懈保生态、治污染、促转型,营造林、种草、治沙规模连续多年全国第一,全区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分别由10年前的40.3%和20.8%提高到现在的45%和23%,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沙尘暴年均天数由4.9天减少到现在的0.6天,昔日的京津“风沙源”变成了今天的首都“后花园”。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建设好生态安全屏障是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条件。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内蒙古大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力度,推动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图为2022年7月18日,内蒙古额尔古纳国家湿地公园夏日风光。求是图片吕昊俊/摄

    生态文明建设是久久为功的事情。内蒙古坚持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坚定不移、科学有序做好“双碳”工作,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步伐,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计划完成草原生态建设6500万亩、国土绿化1400万亩、退化林修复2800万亩和沙化土地综合治理2650万亩,全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5%,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对内蒙古来讲,节约资源就是要多保护、少开发、不浪费。针对一个时期以来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等问题,内蒙古大力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制定出台推进全社会资源全面节约集约的指导意见,深入推进各领域节约行动,严格执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着力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到2025年,力争全区建设用地使用面积、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17%和12%。为切实解决资源要素利用低质低效、浪费严重的问题,在全区范围内大力开展待批项目、闲置土地、沉淀资金、“半拉子”工程、开发区建设“五个大起底”行动,努力把各种资源要素全面盘活起来、高效利用起来。

    二、加快建设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把民族团结、边疆稳固、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构筑得更加牢不可破、坚不可摧

    内蒙古是祖国的“北大门”和首都的“护城河”,有4200多公里边境线、36万平方公里边境管理区,建设好安全稳定屏障是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内蒙古在促进民族团结上具有光荣传统。75年来,内蒙古各族人民始终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始终不分你我、情同手足、亲如一家,赢得并长期呵护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内蒙古成为模范自治区,模范就模范在听党的话上。当年内蒙古自治区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建立的,后来自治区各项事业发展都是在党中央的关心支持下取得的,内蒙古工作中每次出现的偏差都是党中央帮助纠正的,正是因为有党的领导,正是因为听党的话,才有了内蒙古自治区,有了内蒙古今天各项事业的兴旺发达、各族群众的幸福安康。新征程上,内蒙古将发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促进民族团结各项工作,把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守好祖国边疆是内蒙古肩负的重大政治责任。近年来,内蒙古坚持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持续建强边防管控力量体系,以联合党建打造功能型党支部,夯实联防联控和双拥共建基础,探索推行草原110、戍边警务室、蒙古包哨所、“红色堡垒户”等有效做法,构建起了稳边固边的“铜墙铁壁”。下一步,将坚持把安全发展贯穿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深入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内蒙古、法治内蒙古建设,加快构建大安全格局、完善大平安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内蒙古之稳守卫边疆安全、拱卫首都安全。尤其是针对边境地区人口“空心化”问题,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不断提高沿边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和重大基础设施保障水平,努力吸引更多的人到边境地区置业安居、守边戍边。

    民生稳则社会稳。内蒙古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民生优先的工作导向和决策思维,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等实际问题,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努力让各族人民的日子从物质到精神上都过得越来越红火。尤其要把兜住底线作为重中之重,紧抓快办保障好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决不让规模性返贫的问题发生,决不让受了灾的群众再受罪,决不能因冬季取暖工作不到位而让老百姓挨了冻。

    三、加快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为端稳中国“能源饭碗”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内蒙古煤炭储量和产量均占全国的1/4,风能、太阳能技术可开发量分别占全国的1/2、1/5以上。近年来,内蒙古坚持煤电油气风光并举,大力发展现代能源经济,煤炭产能达到12.2亿吨,电力总装机达到1.56亿千瓦,外送电能力达到7000万千瓦,外送煤炭、外送电量均居全国首位;新能源装机达到5600万千瓦、占电力装机比重超过1/3,新能源发电量达到1191亿千瓦时、居全国首位。无论是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上,还是在优化国家能源战略布局、促进全国实现“双碳”战略目标上,内蒙古都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面向未来,内蒙古将一手抓煤炭绿色低碳转型,一手抓新能源发展壮大,继续扩大煤炭和新能源总量优势、组合优势,着力推动内蒙古由化石能源大区向清洁能源大区转变,努力为国家提供更为稳定、更加安全、更加绿色的能源供给。立足煤电在相当长时间内仍将是我国能源供应主体的国情,统筹转型、降碳与保供,坚持先立后破,不搞简单“去煤化”,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全力打造煤基全产业链条,加快现役煤电机组节能升级和灵活性改造,到2025年努力将煤炭有效产能稳定在13亿吨左右。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图为2022年8月17日,大型秋收机械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牙克石农牧场有限公司第四连(队)集群割晒作业。人民图片王国印/摄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内蒙古新能源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内蒙古提出“大干快上”推进新能源建设,“大干”就是要有雄心壮志,在新能源发展规划上有大手笔,在大型风光基地建设上有大动作,在拓展新能源场景应用上有大视野;“快上”就是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落实好具体项目,不等不拖,快批快建,尽快形成产能。大力实施新能源倍增行动,全力抓好源网荷储、风光火储、风光氢储一体化综合应用,力争到“十四五”末新能源装机达到1.35亿千瓦以上,率先在全国建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稀土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内蒙古的稀土资源无论是储量还是质量都是世界级的,要积极推进稀土资源保护性开发、高质化利用,强力推动“稀土+”协同创新,做精做优做强稀土产业,打造全国最大的稀土新材料基地和全国领先的稀土应用基地,力争到2025年全区稀土就地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

    四、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为端稳中国“粮食饭碗”作出更大贡献

    内蒙古土地肥沃、草原广袤、气候条件良好,农牧业特色鲜明,是全国5个耕地保有量过亿亩的省区之一,是国际公认的优质畜牧区、黄金奶源带。近年来,内蒙古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在全力抓好稳产保供的基础上,推动农牧业发展向优质高效转型,全区粮食产量连续4年突破700亿斤,每年有一半以上的粮食调往区外、供应全国;草食牲畜存栏突破7000万头(只),羊肉、牛肉、牛奶、羊绒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5、1/10、1/5、1/2,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粮仓”、“肉库”、“奶罐”、“绒都”。内蒙古生态农牧业基础好、潜力大,建设好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撑。

    当前,针对农牧业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等问题,内蒙古正在下大气力挖潜力、提效益,尽快在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上取得新突破、见到新成效。扩大数量,就是把撂荒地、盐碱地、沙地等丰富的耕地草地后备资源改造好,进一步扩大农牧业生产面积。提高质量,就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高水平草原修复,引育高质量种质资源,全面提高耕地、草地和种子质量。增加产量,就是通过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同时抓好先进种植技术推广、舍饲圈养模式推广,把农畜产品的产量提上来。加大农牧业“接二连三”力度,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品牌化发展,着力提高农牧业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业精深加工度,打造若干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

    推进奶业振兴,是习近平总书记寄予内蒙古厚望的一件大事。内蒙古具备发展奶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奶牛存栏头数、原奶产量、原奶加工能力均居全国首位,伊利、蒙牛两大乳企综合排名分列世界第五和第七、亚洲第一和第二。以全产业链思维推动奶业加快发展,出台奶业振兴九条措施,大力实施倍增计划,高起点布局奶源基地,加快建设现代化规模牧场和奶牛自繁自育、牧草基地,努力在我国奶业振兴中走在前、作示范。

    面向未来,内蒙古将沿着绿色兴农兴牧、科技兴农兴牧、质量兴农兴牧的路子坚定不移走下去,大力推动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努力为国家提供更多优质绿色农畜产品供给,把更多“蒙”字号农畜产品源源不断输向全国。力争到2025年,全区粮食产量稳定在750亿斤以上;羊存栏稳定在6000万只以上,肉牛存栏达到1000万头,肉类总产量达到345万吨;奶畜存栏达到350万头(只),原奶产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乳制品加工企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

    五、加快建设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努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

    内蒙古内连八省、外接俄蒙,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历史上就是“草原丝绸之路”和“万里茶道”的重要枢纽和通道。近年来,内蒙古以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广泛开展对内对外交流合作,努力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全区对外开放口岸增加到20个,始发和过境中欧班列分别达到300多列、6100多列,成为全国口岸最多、边境陆路口岸货运总量第一的省份。在新的起点上,建设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是内蒙古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

    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政策,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内外联动、八面来风的开放格局。对内蒙古来讲,对内开放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尤其是在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背景下,加大对内开放力度更为重要、更显紧迫。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创新区域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充分利用京蒙协作和沪蒙、苏蒙战略合作等平台,精心做好借势发力、借船出海、借梯登高的文章。强化主动跑、主动找的意识,以“求商若渴”的态度大抓招商引资,吸引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到内蒙古投资兴业。强化高效益、多领域的导向,加快转变依赖矿产资源开发搞合作的方式,全面加强同兄弟省份在优势产业、重点园区、重大项目和干部人才等方面的务实合作,推动内蒙古产业链供应链与全国大市场全面对接、深度融合。





    口岸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门户、经贸往来的桥梁、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今年以来,内蒙古满洲里铁路口岸不断提升运输能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外贸进出口稳中有升。图为2022年6月21日,在满洲里铁路口岸,进出境中欧班列整装待发。人民图片王正/摄

    主动服务国家经略周边和对外开放战略,积极探索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对外开放新机制,着力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建设现代化口岸,发展泛口岸经济,构建口岸带动、腹地支撑、边腹互动格局,是内蒙古扩大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着眼改变口岸同质化竞争、孤立式运行状况,优化口岸功能定位和资源配置,加强口岸智能化建设,集中打造满洲里、二连浩特综合枢纽口岸和甘其毛都、策克、满都拉重点专业口岸以及呼和浩特区域航空枢纽口岸。加强面向腹地的重大基础设施、重要枢纽节点和依托口岸的货物集疏中心、资源转化园区建设,加强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各类开放平台载体建设,培育壮大落地加工、商贸流通等产业,用足用好中欧班列通道服务功能,推动“经济通道”向“通道经济”转变、“过路经济”向“落地经济”转型。

    打造联通内外、辐射周边、资源集聚集散、要素融汇融通的全域开放平台,必须下大气力抓好发展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内蒙古把加强现代交通和物流体系建设作为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点,全力打造四通八达的对内对外开放大通道,不断完善跨省跨境、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接续推出营商环境升级版,持续打出减负松绑组合拳,加紧解决项目审批、信息建设等方面突出问题,做好尊商亲商、安商便商工作,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2022-09-01
  • 为群众的幸福努力奋斗——5位“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代表共话使命担当

    8月3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系列中外记者见面会,5位“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代表围绕“做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主题与媒体记者畅谈自身工作经历与体会感悟。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


    新华社北京8月31日电题:为群众的幸福努力奋斗——5位“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代表共话使命担当

    新华社记者范思翔

    中共中央宣传部31日举行“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系列中外记者见面会,5位“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代表围绕“做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主题与媒体记者畅谈自身工作经历与体会感悟,并表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新征程上更好地履职担当,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被大伙亲切地称为‘邻居书记’。”从每年召开数十场群众对话会到推进老城改造、新城建设,湖南省长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住房和建设管理局党支部书记、局长陶湘闽分享了自己在基层工作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与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的故事。

    “我们多辛苦一点,群众就会更幸福一点。”结合长沙高新区最近建成的桐梓坡西路的案例,陶湘闽说,城市的主角是人,必须从老百姓的需求出发,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入城市建设的每一个细节,全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城市”,打造“人人向往的家园”。

    红嫂,是千千万万革命战争年代踊跃支前的沂蒙妇女群像。

    “红嫂们的事迹不能忘,英雄们的精神不能丢。”作为来自沂蒙革命老区的基层公务员,山东省沂南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县妇女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丁淑萍介绍,这些年,自己在工作中关爱红嫂晚年生活、传扬红嫂英雄事迹,引导全县妇女自立自强,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新时代的新红嫂。

    在发布会上,丁淑萍还向记者们展示了新红嫂手工绣制的鞋垫儿并向大家发出邀请:到沂南听红嫂故事、看老区变化,让更多人了解这片红色热土,让沂蒙妇女在新时代绽放巾帼力量。

    先后参与侦破毒品大要案件150多件,抓获犯罪嫌疑人700多人……在禁毒战线奋战了9年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公安局禁毒缉毒支队(禁毒局)支队长(局长)周脉军表示,在一代又一代凉山禁毒人的不懈努力下,如今凉山的毒情形势已经取得根本性好转。

    “这份荣誉不仅是我个人的,它还属于每一个为了‘天下无毒’理想已经逝去的战友们。”周脉军坚定地说,自己会继续勇往直前,坚决打赢新时代禁毒人民战争。

    “尽管巡边守边比较辛苦,但是守住了我们一家人的承诺。”西藏自治区错那县勒门巴民族乡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格桑旦增回忆,父亲总对自己说,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党给的,一定要牢记党的恩情,守护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以父亲为榜样,格桑旦增从13岁起便跟随父亲巡边戍边,走遍家乡的山山水水,到现在带领女儿和其他乡亲们巡边戍边已经38年。

    格桑旦增介绍,近年来家乡发展起了旅游业和茶产业,群众收入越来越高,信心越来越足。回去以后,自己将继续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争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

    办税服务厅,是税务部门和老百姓打交道最多、最密切的前沿窗口。国家税务总局济南市市中区税务局税源管理一科科长山清从事税务工作23年,其中17年是在纳税服务岗位上。

    在山清看来,做好纳税服务工作需要有三颗“心”——绣花的“心”、火热的“心”、攀登的“心”。“这三颗‘心’把税务人和老百姓紧紧连在了一起。”

    山清表示,今后将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实际行动践行“忠诚担当、崇法守纪、兴税强国”的中国税务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作出新的贡献。

    2022-09-01
  • 《中国网信》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指引新时代我国网络国际传播纪实》

    万古江河,奔腾如斯。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代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国家命运跌入谷底,民族危亡悬于一线。

    一百年前,嘉兴南湖的红船劈波起航,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点亮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光。百年砥砺前行,百年奋发图强,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的伟大奇迹,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鲲鹏展翅九万里,风雷激荡耳边生。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从未像今天这样全面、深刻而长远;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从未像今天这样广泛、深切而聚焦。

    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挨打”“挨饿”的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当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恢宏视野和战略思维,深刻把握信息时代国际传播规律,统筹内宣外宣,打通网上网下,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指引我国国际传播工作构建新格局、开辟新境界、取得新成就,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断走深走实,互联网日益成为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民心相通的桥梁和纽带,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砥砺前行风正劲,敏锐把握时代变革趋势,全面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2013年8月19日至20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深刻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同年12月,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面向新时代,一系列聚焦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相继展开。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构建多元协同的外宣体制,提出“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扩大对外文化交流”;2016年,“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写入“十三五”规划;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021年,“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创新推进国际传播”……

    当今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习近平总书记敏锐把握信息时代发展大势,深刻指出:“当今世界,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谁轻视互联网,谁就会被时代所抛弃。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得网络者得天下。”

    从山水阻隔、鸿雁传书,到人类社会变成鸡犬相闻的地球村,互联网开启了信息时代国际沟通交流的崭新篇章,既为我国提高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开辟了新场域,也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深入交流提供了新契机。

    2015年12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向世界阐明了中国关于互联网传播的立场主张:“互联网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中国愿通过互联网架设国际交流桥梁,推动世界优秀文化交流互鉴,推动各国人民情感交流、心灵沟通。”

    一桥飞架,关山不远。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发展,各种新应用新业态不断涌现,在全球范围推动着思想、文化、信息的传播、共享和激荡,互联网推动国际传播格局发生深刻变革,对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2021年5月,一场围绕“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集体学习在中南海举行,这是中央层面就国际传播问题召开专门性会议。“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一锤定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信息时代国际传播格局发展趋势,亲自擘画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蓝图,作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怎样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1年7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近年来,习近平主席亲自指挥、亲自参与,让“云外交”成为元首双多边活动的重要形式。图/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潮起东方万象新,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需要被世界理解。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总书记生动形象地指出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为做好新时代国际传播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引。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讲好中国故事,总书记是倡导者,也是践行者。以元首外交为引领,新时代的中国特色对外传播阔步向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等传播到世界各地,在国际社会引发热烈反响。以“中国梦”为核心的文化符号向世界传递中国价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脱贫攻坚”“全过程人民民主”“共同富裕”等一批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传播开来,国内外研究不断深入,成为中国对人类文明的新贡献……

    中国立场、国际表达,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独具魅力、风格鲜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元首会晤、出访演讲,还是接受国外记者采访,习近平总书记用一个个融通中外、贯通古今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传达治国思想、阐述中国理念,深刻展现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充分彰显了大国领袖的睿智思考和博大胸襟。

    面对“输出中国模式”猜疑,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一场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援引诗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表态,“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

    面对“中国威胁论”,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习近平主席同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深入交谈,巧喻“牛顿力学三定律”,强调要把握合作“惯性”、提升合作“加速度”、减少“反作用力”;在瑞士日内瓦,习近平主席以瑞士军刀作喻,阐述用一个个工具解决人类遇到的问题;在中国北京,习近平主席描绘“一带一路”建设合作蓝图,希望让昔日“流淌着牛奶与蜂蜜的地方”再次为沿线人民带来福祉……

    质朴的语言、生动的故事、历史的视野、哲学的思辨,让世界进一步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国道路,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贡献。

    ——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面对百年变局下“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重大命题,习近平主席身体力行在各种国际场合阐述中国主张,提出中国方案。

    “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首次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贯穿着习近平主席对于人类和平发展的深刻思考。从世界互联网大会到华盛顿核安全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核安全命运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等理念主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容日臻丰富,体现了大国领袖对世界前途命运的高度关切,引发强烈国际反响。

    2014年起,《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面向海内外多语种出版发行,海内外发行量不断刷新纪录。秘鲁前总统库琴斯基、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总书记西塔拉姆·亚秋里等政要将其摆在案头;坦桑尼亚的执政党和政府高级官员人手一册;柬埔寨以国家名义举办专题研讨会;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在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特意请习近平主席在这本书上签名……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纪录片《习近平治国方略》《习近平的故事》等为国际社会观察和感知当代中国打开了一扇扇“思想之窗”,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发展奇迹背后的思想动力、理论指引、实践案例。中国思想、中国价值、中国理念在全世界广泛传播。

    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近年来,习近平主席亲自指挥、亲自参与,让“云外交”成为元首双多边活动的重要形式。

    2021年7月6日,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以视频连线方式举行。此次会议以“为人民谋幸福:政党的责任”为主题,习近平主席同来自160多个国家的5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等领导人、逾万名政党和各界代表共聚“云端”,发表重要演讲,探讨“为人民谋幸福与政党的责任”重大命题。

    这是中国共产党迄今主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全球性政党峰会,大会让很多国外政党更加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奋斗的,也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2020年,习近平主席以“云外交”的方式同外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会晤、通话87次,出席22场重要双多边活动。2021年,习近平主席先后40次以视频形式出席重大外事活动。

    ——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

    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运筹帷幄,着眼外宣工作战略布局,对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提出明确要求。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将“联接中外、沟通世界”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使命,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

    2016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新华社建社85周年的贺信中,对新华社提出要打造“新型世界性通讯社”的要求;2018年6月15日,在致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的贺信中要求,“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同年9月26日,在致中央电视台建台暨新中国电视事业诞生60周年的贺信中提出,“统筹广播与电视、内宣和外宣、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打造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2019年1月25日,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这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把“课堂”设在了媒体融合发展的第一线,采取调研、讲解、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参观了人民日报数字传播公司、“中央厨房”、新媒体中心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我们要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媒体深度融合步伐不断加快,积极参与国际传播,加快建立海外机构,基本覆盖全球热点地区和重要城市,利用多手段报道全面呈现中国的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2014年,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在东盟国家陆续开办固定电视栏目;2015年,新华社成立海外社交媒体运行指挥中心;2018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组建成立,国际电视、国家广播以及新兴媒体实现融合发展;2019年《中国日报国际版》正式创刊,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发行……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开辟了广阔天地。

    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多语种新闻和移动应用客户端。截至2022年6月底,人民日报所属海外网聚合50家海外华文网站,日均页面浏览量达到6600万;海客新闻移动客户端用户超过800万。截至2022年6月,新华社所办的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新华网、新华社客户端“一台一网一端”等对外传播终端,在海外社交媒体上总粉丝量超过2.8亿。截至2021年底,央视网多终端全球覆盖用户超过18亿人次,互联网电视用户数超过2.2亿,手机电视累计用户数超2亿。

    吸引众多外媒关注的“一路象北”直播、聚焦国际国内热点的《中国三分钟》、破圈传播的《唐宫夜宴》《洛神水赋》、融合东西方元素的《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从长安到罗马》等融媒体作品,深受网民追捧、赢得世界认同,生动展示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积极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一树和风千万枝,姹紫嫣红满园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2022年初,冰雪赛场刮起中国风,网络空间涌起冰雪热。

    北京冬奥会是有史以来数字平台上观看人数最多的一届冬奥会。“这是一届流媒体冬奥会。”国际奥委会官员蒂莫·卢姆发出由衷赞叹。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开闭幕式,一幕幕诗意与创意结合的场景令世界瞩目,“讲一个伟大的中国故事”成为创作团队的不懈追求。以传统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开场,天干地支十二时辰收尾;来时“迎客松”,别时“赠折柳”……一系列美妙的创意收获如潮点赞。全球网民共襄盛举,在网上见证了中国式浪漫,见证了新时代更加自信从容的中国,体会到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运动之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主题更加深入人心。

    5G+8K转播给观众带来极致视觉盛宴,冬奥收视创历届新高;各国运动员写“福”字、看“春晚”、吃饺子,世界分享中国团圆团结的气氛成为网上热点;吉祥物冰墩墩化身“顶流”,仅在微博平台上的一个话题下,就有超过45亿的讨论量,海内外人士争相抢购……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因这段“冰雪奇缘”呈现出美不胜收的风景。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天下大同。这是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的胸襟与气度。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到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从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到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习近平主席在多个重要国际场合阐述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为深刻演变的世界带来启迪。

    互联网跨越时空、联通世界,打开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空间。

    越来越多的各国年轻人通过互联网深入沟通、增进了解,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文化产品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理解和认同中国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的网络文化新业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不仅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力,还不断走出国门、香飘海外,进一步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中国作家协会发布的《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发展报告》指出,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共向海外传播作品10000余部,其中,网站订阅和阅读App用户1亿多。不仅中国网络文学火遍海外,日益成为对外文化传播的生力军,而且网络游戏、电竞产业、国产网剧、音视频作品等也从几年前的“零星”出海走向批量出海,频频被海外公司购买发行出版权……

    中国声音、中国方案、中国主张通过“云端”传向世界,如一颗颗种子播撒到四海八方。

    ——有效开展网络国际舆论正本清源工作

    面对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一些西方国家呈现出复杂的心态。国际上理性客观看待中国的人越来越多,为中国点赞的声音越来越多。但同时,部分势力出于“西方中心论”“文明优越论”,不愿意看到中国的飞速发展,不断抛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大肆制造各种谎言谣言,无所不用其极地妖魔化、污名化中国,给我国国际舆论环境和国家形象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2020年初,面对世所罕见、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率先报告、率先出征,以对全人类负责的态度,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然而,就在中国取得抗疫战争的阶段性胜利之时,一些势力却向中国射来一支支“毒箭”,西方个别政客罔顾事实、费尽心机,将新冠肺炎疫情炒作成政治话题,污蔑中国、“甩锅”中国。

    针对这些丑陋行径,中国媒体在各国多家主流媒体主动发声,及时介绍中国战疫的有效举措,正面回应国际社会关切。

    《武汉战疫纪》等一系列英语新闻纪录片,不仅为全球网友了解中国抗疫真实情况打开一扇窗,也向全球抗疫提供中国经验。

    新华社针对美西方就病毒溯源问题对我进行抹黑,相继推出动画短视频《病毒往事》和《疫苗大战病毒》。动画《疫苗大战病毒》主打年轻网民熟悉的“街霸”电子游戏风格,设置游戏闯关等情节,以生动鲜活的方式引导网民了解中国的抗疫贡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强化国际媒体合作,向海外主流媒体呼吁共同承担起携手应对疫情的媒体职责,得到百余家国际主流媒体或媒体组织肯定和回应……

    面对敌对势力不断炒作涉港、涉疆、涉藏等话题,中国媒体有理有利有节开展斗争,坚定立场、理性发声,正本清源,坚决捍卫国家核心利益,有效传播中国声音。

    围绕香港“修例风波”,中国国际电视台推出《某些美国议员难道想当暴恐分子代言人?》等评论和新媒体产品,独家专访“香港被烧老伯妻子”,阅读量超9.6亿次。针对美国所谓涉疆“法案”,推出三部涉疆反恐纪录片《中国新疆反恐前沿》《幕后黑手——“东伊运”与新疆暴恐》《巍巍天山——中国新疆反恐记忆》等,境内外社交媒体阅读量超7亿次。

    信息时代,没有任何西方势力能长期构筑隔绝真相的认知黑幕,一些外国博主自发录制视频谴责外媒对中国的歪曲报道,一大批中国网民站起来抵制西方媒体丑化中国的“阴间滤镜”;针对西方编造新疆所谓人权的谣言,全网力挺新疆棉;针对丑化中国人形象的问题,反对西方种族歧视的网上声浪高潮迭起……

    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光明必定照亮黑暗。

    江阔千帆舞逆风,充分发挥互联网桥梁纽带作用,奋力开创国际传播新局面

    谁作中流击楫看,欲破巨浪乘长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全面推进国际传播工作,我国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理顺内宣外宣体制,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西方话语仍居强势地位,“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战略性工程。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逆流”,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国际传播工作服务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责任更加重大,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要求更加紧迫。

    乘浩荡之东风,立时代之潮头。

    现在,全球网民总数已达49.5亿,占全球人口总数的62.5%,全球社交媒体活跃用户达46.2亿,占全球人口总数的58.4%。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相隔万里的人们不再‘老死不相往来’。”互联网架起了人类加深交往交流的连心桥,也为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交往提供了有利契机。

    借助互联网,中国应用、中国作品、中国元素走出国门,成为世界各国人民交往的文化纽带。米哈游等国产游戏厂商海外市场飞速发展,腾讯WeTV、爱奇艺国际版积极拓展东南亚市场,自媒体博主视频中的诗与远方海外爆红……一个立体多彩的中国正映入世人眼帘。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世界各国人民交流交往的美好愿望。越来越多的中国网民自发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呈现给世界一个更加多元丰富的新时代大国形象;越来越多的外国网民突破部分西方媒体设置的“障眼法”,聆听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看到中国发展,搭载中国机遇,认同中国价值。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的今天,世界渴望了解中国,中国需要拥抱世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迎来更加广阔的前景。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一个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中国必将不负世界所期,以昂扬自信的姿态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世界,也必将因为读懂中国、携手中国,拥抱更加美好灿烂的未来。(《中国网信》2022年第5期)

    2022-09-01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 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

    新华社北京8月31日电9月1日出版的第17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

    讲话指出,要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我们的判断是危和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机遇更具有战略性、可塑性,挑战更具有复杂性、全局性,挑战前所未有,应对好了,机遇也就前所未有。要增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化危为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讲话指出,要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新的一大步,实现了从大幅落后于时代到大踏步赶上时代的新跨越。

    讲话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讲话指出,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构想。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不是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讲话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把握好几个重要着力点。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操其要于上”,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也要“分其详于下”,把握工作着力点。一是要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二是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三是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四是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五是要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六是要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

    讲话指出,要提高党领导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要强化战略思维,保持战略定力,把谋事和谋势、谋当下和谋未来统一起来,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坚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要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不能有丝毫懈怠。全党必须清醒认识前进道路上进行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

    2022-09-01
  • 9月来了,除了开学,还有这些事要关注

    中新网北京9月1日电,开学季到来,除了教育方面以外,一批关于医保、出租房、铁路出行等新规也将于9月1日开始正式施行。






    资料图:于莉摄


    一年级上学期设为入学适应期

    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小学实施入学适应教育,将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各省(市、区)全面推行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

    《中小学校财务制度》正式实施

    财政部此前会同教育部印发了新修订的《中小学校财务制度》。《制度》从2022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制度》明确课后服务等服务性收费的管理要求,增加中小学校不得擅自扩大收费范围、增加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的禁止性规定,加强对地方落实“双减”政策财务行为的指导。

    加强电动车安全管理

    安徽、福建、江西多地出台相关规定,规范电动车停放、充电、上牌、通行等,将于9月1日起实施。《安徽省消防条例》规定将禁止电动车违规停放或充电;《福州城区电动自行车号牌管理办法》规定黄牌电动车附加红绿标识管理;江西宜春发布通告,无牌超标车禁止上路。

    北京:医保个人账户资金定向使用

    按照国家关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要求,个人账户资金应专款专用。2022年9月1日起,个人医保账户资金实行记账管理,参保人员不可自由支取,实现定向使用,主要用于支付参保职工本人在定点医疗机构或定点零售药店发生的医药费用。9月1日前已划入医保专用存折中的个人账户资金,参保人员今后仍可随时取现使用。

    北京:租金明显上涨时,政府可“干预”

    《北京市住房租赁条例》自9月1日起施行。《条例》强调,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应当加强住房租赁价格监测,建立健全相关预警机制。住房租金明显上涨或者有可能明显上涨时,北京市人民政府可以采取涨价申报、限定租金或者租金涨幅等价格干预措施,稳定租金水平,并依法报国务院备案。北京市人民政府采取价格干预措施的,出租人应当执行;拒不执行的,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处理。

    长三角铁路推广电子化补票

    根据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的统一部署,长三角铁路将于9月1日起推广实施电子化补票。届时,长三角铁路所有客运车站和旅客列车(市域铁路除外)将全面推广电子化补票,旅客在列车和到站办理补票业务时可享受到铁路电子化创新带来的便利。据悉,目前铁路列车和到站补票,乘车和出站凭证是打印的纸质车票。实施电子化补票后,乘车和出站凭证为办理补票时所持的有效身份证件。

    河北:22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执行

    据河北省医保局消息,河北省医保局一次性开展了镇痛泵、骨水泥、超声刀头等22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此次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将于9月1日执行,届时,全省执行患者医药费用负担将进一步减轻。(完)

    2022-09-01
  • 习近平向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致贺信

    新华社北京8月31日电8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致贺信。

    习近平指出,服贸会是中国扩大开放、深化合作、引领创新的重要平台,为促进全球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坚持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不断放宽服务领域市场准入,提高跨境服务贸易开放水平,拓展对外开放平台功能,努力构建高标准服务业开放制度体系。

    习近平强调,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普惠包容、合作共赢,携手共促开放共享的服务经济,为世界经济复苏发展注入动力。

    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于8月31日至9月5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服务合作促发展绿色创新迎未来”,由商务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2022-09-01
  • 《2022年中国房地产业综合实力100强》榜单隆重发布

    近日,2022年中国房地产业综合实力100强排行榜发布,这是中国房地产业联合会对房地产行业进行全面、科学、独立的企业实力发展调查研究宣传发布工作。通过对全国34个省(区、市)超过3000家利润总额在1亿元至950亿元之间的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了数据采集研究,比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主要根据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利润总额、资信等级、社会贡献、业主满意度等指标分析确定候选企业,邀请100位企业高管、学者及官员对经资格审核符合要求的企业进行综合评分,并对部分候选企业进行实地拜访,从中遴选出100家中国房地产业综合实力100强企业。在此基础上通过与世界500强企业进行综合对比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策略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2022年中国房地产业综合实力100强入围企业总部所在地涉及了17个省(区、市),广东、上海、北京的入围数量居前三甲,分别占20席、17席、15席,这与中国地区经济的发展程度基本保持一致,上榜企业基本上都是各领域的行业龙头企业或区域骨干企业。2022年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没有改变,疫情防控正在取得成效,尤其是近期各部门、各地满足合理住房需求的政策合力作用下,房地产市场有望修复信心、恢复景气状态。

    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47602亿元,比上年增长4.4%;比2019年增长11.7%,两年平均增长5.7%。其中,住宅投资111173亿元,比上年增长6.4%。2021年,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97538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2%。其中,住宅施工面积690319万平方米,增长5.3%。房屋新开工面积198895万平方米,下降11.4%。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146379万平方米,下降10.9%。房屋竣工面积101412万平方米,增长11.2%。其中,住宅竣工面积73016万平方米,增长10.8%。科技、数字、绿色三大动力在房地产行业使用和推广,仍然很重要,房地产行业受到社会高度关注,房企的不良信息也与消费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房企一旦出现严重危机,势必对消费者形成重大影响。未来,房地产行业对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将不断加强,以信用为基础的市场监管机制有望逐步建立。

    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国内经济开始逐渐恢复正常轨道,疫情对房地产行业影响逐步减弱,房地产开发投资等各项指标正在走出低谷,逐渐复苏。希望无论是今年获得TOP100的房企,还是往年获得TOP100的房企,还是正在努力奋进中的广大房企,都应该静下心来,努力解决当前困扰行业发展当中的问题,抓住主要矛盾,抓住提高自己产品的质量和功能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下大力气,经过这样几年努力,相信中国地产一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希望各位企业在这个转型发展过程当中不负期望,不辱使命,取得更大的成绩,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

    2022-08-31

  • 首 页  上一页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