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向第五届中非媒体合作论坛致贺信

    新华社北京8月25日电8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第五届中非媒体合作论坛致贺信。

    习近平指出,中国和非洲国家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非媒体在增进互信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等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中非媒体合作论坛成立十年来,为中非媒体增进对话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为促进中非文明交流互鉴、深化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希望中非媒体继续秉持中非友好合作精神,努力做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全球发展的促进者,共同讲好新时代中非故事,传播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五届中非媒体合作论坛当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新愿景新发展新合作”,由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和非洲广播联盟共同主办。

    2022-08-26
  • 【总书记关心的民生事⑭·一线讲述】听干部群众聊屋檐下的安居故事——不但住有所居,更要“住有宜居”

    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系人民安居乐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居者有其屋”的民生诉求始终放在心头,考察调研的脚步一次次走进居民家中,踏进社区、农户。从北京的大杂院,到边疆的棚户区;从乡村贫困户的院落,到灾后重建的新居……与此同时,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留下殷殷嘱托。“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一句句坚定有力的话语,温暖着亿万人民的心。


    本期,我们和大家一起走进灯火中、屋檐下,听几个温暖的安居故事,寻一份蓬勃的发展信心。





    不但住有所居,更要“住有宜居”


    有“康养小镇·葡萄之乡”之称的青海舟曲县大川镇土桥子村。新华社发


    “绣花功夫”谋改造雨儿胡同换新颜


    讲述人: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街道福祥社区党委副书记刘正航


    雨儿胡同位于南锣鼓巷西侧,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曾经的雨儿胡同和一些老城胡同一样,院内私搭乱建非常普遍。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指出:“老城区改造要回应不同愿望和要求,工作量很大,有关部门要把工作做深做细,大家要多理解多支持,共同帮助政府把为群众办的实事办好。”2015年起,北京市东城区以南锣鼓巷地区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为试点,下足“绣花功夫”,开展修缮整治,让老胡同的面貌焕然一新。


    那时我刚工作没多久,听到改造的消息,特别替居民们高兴。我打小就住在这附近的胡同里,已有20多年了,直到2010年才搬走,非常了解胡同街坊的生活状态和不便之处,也让我对老城改造有了一种使命感。


    经过修缮改造,胡同里停车杂乱、违建遍地、到处脏乱差的景象一去不复返了。许多居民还在家门口种上绿植,环境眼瞅着美起来了。居民崇大爷乐呵呵地跟我说:“这院子里很多老住户去住楼房了。现如今,院儿里的自建房拆掉了,厨房卫生间也建起来了。我再也不用冒着风雨去公共厕所了。啥叫幸福感?这就是。”


    就拿雨儿胡同30号院来说,里面曾有南、中、北三排房,十分拥挤。经过整治,小院的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成了新老建筑、文化、居民和谐共处的“共生院”。居民还一起商量着给院子取了个新名字——“雨儿人家”。随着“共生院”改造完成,满足居民各种需求的5个社区公共空间也在2019年正式“诞生”,居民们将它们命名为槐香客厅、议商暖阁、值年小站、文馨书馆、琢玉学堂。槐香客厅可供居民预约使用,做一桌家宴招待客人、举办一场热闹的家庭聚会,充满了暖暖烟火气;议商暖阁为胡同的小院自治会提供了公共议事厅,居民生活中需要协商解决的公共问题都可以在这儿讨论商定;值年小站设置了“便民百宝箱”,居民自发提供了扳手、锤子等常用工具,可供随时借用……


    作为社区工作者,工作中最幸福的就是居民信任,他们愿意跟你说心里话,这是非常难得的。我不能辜负这份信任,一定把他们交代的民生事办好。等疫情好转后,我要带着由社区热心居民组织的“古巷传奇”胡同导览队,把胡同里的历史故事、文化特色展示给游客。我已经和居民们一起设计好了团队的logo、队服、电子导览图。相信我们的志愿服务能让胡同文化的光亮散发得更远、更广。


    下沉一线勇担当,助力棚改“加速度”


    讲述人: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伊尔施镇棚改办原主任高兆武


    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来阿尔山市考察,叮嘱加快棚户区改造,排出时间表,让群众早日住上新房。随后,阿尔山市委市政府全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工程,成立了棚户区改造办公室,从全市抽调骨干投入到火热改造中去。


    2015年5月到2021年6月,我被市里抽调到伊尔施镇棚改办,担任副主任。接到通知后,我的心情挺复杂,因为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工作在本市尚无经验可循。再三考虑后,我下定决心:为了父老乡亲,冲到棚改一线去。


    伊尔施镇是当时林业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也是拆迁工作情况最复杂的地方。我上任后,专门负责拆迁中的急难险重任务,每天都要处理来自居民群众、各工作小组、各单位部门的种种诉求,工作很有挑战。


    镇上大部分居民老中青三代都是林业人,一大家子住在一起。比如拆迁户张大娘家,80多岁的老两口与三个儿女共住在一个院内的三处板夹泥房子里。老两口居住面积50多平方米,儿女居住的两户才30多平方米。负责的干部朱连英好不容易做通了张大娘老两口的工作,儿女们却各执己见。为让一家人早日住上新房,朱连英前后跑了89次,工作笔记写满了一本。时间长了,一家人十分感动,转而配合各项工作。三个月后,一家三户都搬进了崭新的楼房中,彻底告别了棚户区。


    八年来,我目睹了棚户区改造给群众居住条件带来的巨大变化。早先,老百姓的板夹泥房子不防风不抗雨,房内取暖也费劲,每年都得上山去拉烧材,请人截成段、劈成柴。柴火堆积如山,只要一户着火便会“火烧连营”,一片房都烧没了。现在,大家住进楼房,再也不用为取暖用电、烧火做饭发愁了。老百姓们没事就在社区里打扑克、下棋、唠家常,在广场上跳跳舞,生活得越来越有尊严、越来越享福了。


    近几年,阿尔山市进一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绿化后的棚改区环境更美了,还建起了生产生活空间、休闲休憩场所。家乡真的变样了。以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换了房子,美了生活


    讲述人: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杨庙社区居民许建峰


    2021年10月21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家,参观了卧室、厨房和卫生间,同我家三代人围坐交谈。我告诉总书记,我们家原来住在沿黄大堤房台村的老房子里,2016年搬进了这里的楼房,生活条件好了,就业门路多了,打心眼里感谢党的好政策。


    20世纪70年代,响应国家号召,东营市黄河原蓄滞洪区群众搬到了沿黄大堤的房台村居住。我是土生土长的东营人,出生时刚迁入老房台没几年,家里三世同堂,5口人挤在4间又矮又黑的土坯房中,狭小的院子里还养着鸡和驴。那时没有供水也没通电,每天早上父亲都要早早起床去村头挑一天的生活用水,每天晚上母亲就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做点针线活。从我记事起,最讨厌的就是下雨天,屋里四处漏雨,屋外满地泥泞,全村都找不出一条像样的路。


    变化发生在2013年。东营市对66个房台村进行住房拆迁改造,建设新社区,其中就包括我们村。当听说政府要为我们盖楼的消息时,我兴奋得一宿没睡着。


    2015年开始,老房台的11个村分批搬迁。我父母告别生活了30多年的老屋,搬进了80平方米的新楼房。房子窗明几净、南北通透,老两口别提多满意啦。母亲逢人就说:“做梦都没想到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楼房。”我们一家四口搬进了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三室一厅、宽敞舒适,两个闺女高兴得手舞足蹈,不停地在房间里奔跑欢呼。


    搬新房只是第一步,还得住得舒心。而我们盼的,党和政府都想到了。社区聘请了专业物业公司管理,水电气齐全,实行集中供暖。干净平整的大马路通到楼下,到处种满树木花草,环境特别漂亮。社区不仅有卫生室、幼儿园,还配套建设了便民服务中心、老年人餐厅、青少年之家等,看病上学、休闲娱乐在家门口就实现了。


    住得好,还要能致富。社区发展果蔬种植、乡村旅游等产业,由党支部领办6家合作社,我一下子从农民变成了股民,每年都能领到分红。妻子也在合作社找到了工作,领上了工资,日子越来越美了。


    时间飞逝,距离总书记到咱社区过去了快一年。这段时间,社区环境又有了很大改善。新栽种的梧桐树、国槐长得枝繁叶茂,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充满活力。


    灾后恢复重建,关怀温暖人心


    讲述人: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师庄乡冯南垣村村民师红兵


    没见过那么大的雨一直下,住了20多年的4眼窑洞就这样塌了,村里的路也毁了……回忆起去年秋天的那场连阴雨,我至今心头还酸酸的。那时,我家那口子蹲在塌了的窑洞前哭,一家人都不知道以后生活该咋办。


    很快,我们就住进了灾后临时集中安置点。听说政府要帮咱盖新房,还说“要保证春节前入住”,我心里一下子轻快了不少。当时多少有点不放心——天寒地冻的,离过年也就不到100天了,这房子能盖好吗?没承想,工程队几天后就来了;一个多月后,村里的房子都修复了。我家两间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新房就盖在原来塌了的窑洞上,干净结实、敞敞亮亮,瞧着就让人心里透亮。年前,我们一家就搬进去了。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我们新家。“重建住房质量好不好?”“年货置办齐了没有?”“还有什么困难?”……从灾后重建到衣食住行,总书记问得很细。我告诉总书记,这房子又结实又暖和,一家人可以踏踏实实过年了,两间新房大概花了10万块,政府补贴和各方面援助了8万多,自己只掏了1万多元。


    总书记激励我们勤劳致富,我们得行动起来啊。我的大儿子师亚平有厨师手艺,决定经营农家乐。正月初五,他的“霍嬷嬷”霍州饸饹面食店开了张,每天能卖100多斤干饸饹。二儿子师亚龙也思谋着办一个年馍加工厂,节前就办好了营业执照,忙忙叨叨张罗着准备开张。


    村里也有了新变化。开了第一家超市,游客越来越多,冷清的山圪垛热闹起来了,乡亲们蒸的年馍成了紧俏货……我感到很满足,浑身是劲儿。只要齐心努力,日子一定会越来越红火。


    “老深漂”,有了安心之选


    讲述人:深圳市龙岗区景华春天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住户唐锦柱


    2001年,刚退伍的我决定来深圳谋生。如今,我已经在深圳生活20多年,算是一个“老深漂”了。房价高、租房难是很多在大城市打拼的青年必须面对的问题。我曾租住过所在公司的宿舍,后来自己租房住,每月光是租金就要三四千元。


    2014年,我开始申请深圳的公租房,曾中签了35平方米的小房子,再三考虑还是放弃了。2016年女儿出生后,我换用“三口之家”的政策优惠方式继续申请公租房。2018年,景华春天公租房项目正式公示。2020年12月,我终于获得了租赁资格,并于2021年3月底搬进了新家。


    这里交通非常方便。以前,我和妻子每天上班通勤要一个半小时。搬到这里后,小区和地铁口只隔一个路口,我俩坐地铁上班,不仅时间缩短了半小时,也不用担心堵车了,有了更多时间陪伴孩子。


    新家所在的龙岗区,周围配套设施很齐全。小区楼下就有超市、理发店、幼儿园,附近还有一个市场。我们楼栋还设计了一个“空中花园”,有绿地可休闲散步,也有滑梯、木马供孩子们玩耍。


    住在公租房里,租金比同一地段的商品房便宜1/3,不用担心房东涨价、拒租,再也不用频繁搬家,内心的安全感大大提升了。当然,这只是我们一家人暂时的过渡。随着日子渐渐安稳下来,我和妻子更要安心赚钱,未来继续改善一家人的居住条件。期待未来保障性住房的物业、配套更加完善优化,成为更多人的“安心之选”。

    2022-08-25
  • 中医药文化传播高峰论坛举行 “中医药助力健康中国”行动启动

    中新网北京8月24日电8月23日,中医药文化传播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上,健康中国科普公益行——“中医药助力健康中国”行动正式启动。


    本次论坛由中国新闻网、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中国针灸学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协办。


    论坛邀请了来自中医药领域的国医大师、专家学者、政府领导、企业代表共话中医药,力求促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提升中医药国际传播能力,推动中医药国际间交流合作。


    中医药文化传播高峰论坛8月23日在北京举行。<atarget=\'_blank\'href=\'/\'>中新网</a>记者李骏摄


    中医药文化传播高峰论坛8月23日在北京举行。中新网记者李骏摄


    中国新闻网总编辑吴庆才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词时表示,在现代医学突飞猛进的今天,如何传承发展、守正创新、把握时代机遇,是中医药要回答的时代之问;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也需要媒体发挥积极作用。作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中国新闻网希望以此论坛为契机,共同搭建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沟通平台,为讲好新时代的中医药故事,壮大中医药文化正面宣传,培植中医药文化振兴土壤贡献一份力量。


    在嘉宾致辞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石学敏,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司)原司长许志仁分别致辞。


    石学敏在视频致辞中表示,针灸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光临床有效还不行,还得“更规范化、更科学化”。科学化、规范化是针灸发展、进一步推动针灸国际化进程的必由之路。占领国际标准这个制高点,能够巩固中国在国际针灸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我们要探索用“中西医并重的中国方案”破解人类健康难题,共同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健康中国建设和人类健康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许志仁在致辞中表示,想要把中医药做好,在海外打造良好口碑,推进“标准化”是当务之急;在不断商业化的背景下,坚守标准和品质,是中医药安身立命之本。中医药产业发展如今已经迎来最好的历史机遇,一方面,有国家政策的保障;另一方面,中国逐步建立规范化标准,同时在建立健全和提升中医药的创新科技体制。在各方不断努力下,我们一定能真正把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同时让中医药走出去、走下去。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国针灸学会会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刘保延,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首席研究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兼中医药委员会会长曹洪欣发表了主旨演讲。


    刘保延认为,将中医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特点,与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在群体层次量化开展临床研究的方法,以及数据科学技术对真实世界海量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利用的技术相结合。回归到中医药古代科学的本源,充分利用数据科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使中医药跑上现代科技的高速路,肯定可以使中医药学得到振兴发展,而焕发青春,为健康中国建设以及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作出巨大贡献。


    曹洪欣表示,应提高中医药文化传播能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与网络技术,借助新媒体与各种会议等形式,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展示中医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科学性与特色优势。同时,加强中医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世界记忆工程的保护利用与传播,以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认同与文明互鉴,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服务人类健康,构建“生命至上”“健康为核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圆桌对话环节,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华敏,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党委副书记高景华,内蒙古医科大学教授、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那生桑,就“传承与发展,中医药如何守正创新”的主题展开对话交流。


    张华敏认为,中医药走出去既要有世界语言,也要有中医特色的语言。一是指中医药从产品到研发,都应该与国际接轨,符合国际标准;二是中医药应该积极地与国际组织合作,制定颁布中医药的技术、术语、服务、专用设备的国际标准,充分不断地提高我国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总之,要坚定中医药的文化自信,不忘未来,面向本来,才能让中医药学这一中华文明的瑰宝真正在构建人类健康共同体方面发挥作用。


    高景华认为,中医药能够得到外国人的信任,最根本的还是疗效,有了患者的肯定,他就是一名广播员,就会对政府产生影响。我们要勇敢地走出去,要抓住一定的机遇,要想方设法,“主动出击”。随着社会的发展,外国政府对中国传统医药认可度逐渐增加,相信我们中医中药走出去的机会,服务于世界人民的机会将更大。


    那生桑认为,守正创新,是传统医药共同的原则。第一是理论。第二是传统技术,包括药材的采集,道地药材的认定、炮制,处方配伍等。第三是一定要创新,不创新就无法发展。想要让民族医药为人类更好地服务,一定要在临床方面继续做一些工作。


    在专题演讲环节,广州白云山陈李济药厂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东表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中医药加速振兴发展的必然要求。四百余年的老字号陈李济在历史长河中能够屹立不倒,历久弥新,生生不息,关键是在于陈李济贯彻如一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精神,深入挖掘中医药的文化特色,构建了以老字号文化品牌的整体体系;以“大南药”和“大健康”为双轮驱动进行发展;加速产业创新,以百年陈皮为突破口,擦亮“大健康”的时尚品牌。


    中东欧中医药学会会长陈震在视频演讲中表示,在当地,实现中医药本土化、国际化是深入人心、扩大朋友圈、扩大产业化和扩大服务贸易领域最重要的一部分,只靠零星的诊所影响力是不够的。中医药一定要以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的故事,以中医药培养当地民众的健康生活方式在扩大中医药和服务贸易文化交流中也非常最重要。希望有更多的人投入到中医药文化工作,把民心相通这个桥梁做得更扎实。


    作为一名来中国学中医的外国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留学生巴泽在演讲中表示,想要让中医药在海外站稳脚跟、深入人心,要做到“理解、尝试、效果”。中医有许多专业名词,需要用外国人能够理解的方式来解释;需要熟悉别国文化的中医医生,通过免费行医、举办讲座等方式,吸引更多没听说过中医的人愿意来尝试;每个医生都是一位“中医大使”,并以效果得到证明和认可。


    论坛上,由中国新闻网发起的健康中国科普公益行——“中医药助力健康中国”行动正式启动。中国新闻网总编辑吴庆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华敏,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党委副书记高景华,青岛普生控股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总裁郑志伟博士,内蒙古医科大学教授、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那生桑,广州白云山陈李济药厂有限公司品牌总监汪晓斌,共同启动“中医药助力健康中国”行动。(完)

    2022-08-25
  • 稳经济,工业如何做好“压舱石”?

    中新网8月25日电(中新财经记者吴涛李金磊)作为宏观经济的“压舱石”,工业经济较快恢复增长,但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为全力巩固经济回升势头,工信部近期打出“组合拳”,工信部党组书记金壮龙要求,把稳定工业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随着一系列推动稳定工业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将有力提振工业经济,保持工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为稳住经济大盘提供有力支撑。


    工业经济企稳回升,提速增信共存


    1-7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教授魏翔接受中新网“中国新观察”栏目采访时对此表示,3.5%这个数据,要放在整个经济增长的和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上来看,“总体而言,不论是中国的整体宏观经济,还是工业经济,目前来看企稳回升,展现出触底反弹的迹象。”








    资料图。泱波摄


    魏翔解释,总量的指标,最终还是要靠结构的指标来提供背书和增信,工业经济这一块的增长尤其如此,“在1-7月份,包括7月工业经济数据当中,我们的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的增加值,比我们工业增加值都要快,而且增幅度又比较大,这足以说明工业经济呈现良好的恢复态势。”


    魏翔称,“除此以外,我们也要看到这个从国际层面反馈的数据,最典型的就是出口,工业出口的贸易顺差额1-7月份在增大,这意味着在大宗商品成本上升的基础上,我们的贸易顺差仍在扩大。”


    “本来,我们的制造业是依赖于成本优势的,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贸易顺差在扩大,说明中国的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出口的竞争力确实在增加,而且是同向类比的增加。”魏翔表示。


    工信部会议强调,一是围绕政策落实和扩大需求,在工业稳增长上下更大功夫。二是围绕纾困帮扶和环境优化,在保市场主体上下更大功夫。三是围绕统筹疫情防控和工业经济发展,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上下更大功夫。四是围绕监测调度和风险预警,在守住工业经济安全底线上下更大功夫。


    结构优化,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有利条件


    但也要看到,我国工业经济还面临一些问题,例如中小企业受疫情影响较大,供应链受国际影响变数较多等。在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部分省市工业经济形势分析视频会议中就指出,开展“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上下更大功夫,等等。


    魏翔表示,“我们遇到的一些问题是结构在优化,挑战和问题也来自于结构升级方面的问题。在工信部上述视频会议中重点强调了中国工业经济这一个突出重点,实际上就针对问题强链、补链。”


    “具体该如何强链、补链?以扶持中小企业创新为例,除了传统所认为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以外,我还建议对中小企业进入一些重要创新领域要积极的去开拓他们的准入,为中小企业在进入更多的重要创新领域方面,开启白名单制度。”魏翔称。


    魏翔还建议,要加强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比如信息服务、ICT这样的产业,它是以制软件,制造软件设计,以及现代服务为综合的产业,“未来,这样融合性产业的鼓励、促进和发展,能够对我们的工业经济增长,以及它的工业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贡献新的力量。”


    工信部此前表示,加强预研预判和调查研究,探索破解难题的新思路新机制新举措,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近日,工信部党组书记金壮龙调研时也指出,“要加强工作统筹,围绕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等重点工作,强化专业服务能力建设,为促进科技创新和行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实际上,工信部17日的视频会议就指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1-7月,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9.0%、4.9%。值得注意的是,其中7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制造业3.2个百分点,持续领跑工业生产。


    近日,工信部、财政部两部门发布关于开展财政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充分发挥“小灯塔”企业示范作用,带动中小企业“看样学样”,实现“试成一批,带起一片”的目的。


    消费激励工业经济,多个增长空间蓄势待发


    工业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和消费密切相关,相辅相成。魏翔指出,在推动工业经济增长的这个过程当中,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如何发挥消费对工业经济增长的承载作用和激励作用。


    “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肯定新的工业制成品本身对消费的拉动,比如说新能源车和新能源。第二,我们也需要看到消费,对工业经济的反哺作用。”魏翔称。


    工信部19日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指出,组织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全国行、新一轮新能源汽车下乡,以及家电下乡、以旧换新和绿色建材下乡活动。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再延一年,实实在在给消费者带来实惠。


    记者注意到,1-7月份经济数据,有一个数据非常“亮”,甚至出现三位数的增长。7月份,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5%,增速较上月大幅加快6.3个百分点,继续呈明显回升态势。1-7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量总比增长达到110%。


    魏翔称,7月份的出口,汽车贸易额已经逼近德国了,下半年赶超德国概率还是比较大的。


    魏翔还表示,在促进消费拉动工业经济这一块,还有很大的空间,以机器人产业为例,工业机器人是我国的强项,已经做到了市场规模全球第一,“未来在服务机器人,也就是机器人对人机协同的补充、递进和过渡上,很有可能带动优化我们整个机器人产业。”


    而在家电消费这一块,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执行理事长姜风分析,“上一轮全国推广家电下乡后,这批老旧家电已逐渐到了更新换代的年限。存量市场以旧换新是主要方向,农村消费者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需求转变,将释放可观的增长空间。”(完)

    2022-08-25
  • 习近平同韩国总统尹锡悦就中韩建交30周年互致贺函

    新华社北京8月24日电8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韩国总统尹锡悦互致贺函,庆祝两国建交30周年。


    习近平指出,中韩是隔海相望的永久近邻,两国人民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中韩建交30年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韩关系与时俱进全方位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给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重大福祉,也为地区乃至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习近平指出,三十载沧海桑田,三十载春华秋实。中韩关系之所以能取得辉煌发展成就,在于双方坚持登高望远,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为双边关系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在于双方坚持互尊互信,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通过真诚沟通增进理解与信任;在于双方坚持合作共赢,深化互利合作与交流互鉴,实现相互成就、共同繁荣;在于双方坚持开放包容,携手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区域融合发展,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这些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长期坚持。


    习近平强调,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在这一关键时刻,包括中韩在内的国际社会只有同舟共济、团结合作才能战胜危机、渡过难关。中韩要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我高度重视中韩关系发展,愿同尹锡悦总统加强战略沟通,引领中韩双方以建交30周年为新起点,把握大势、排除干扰、夯实友好、聚焦合作,共创两国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更好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尹锡悦在贺函中对韩中建交30周年致以热烈祝贺。他表示,韩中两国地缘相近,历史文化纽带关系悠久。1992年建交以来,双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合作取得跨越式发展,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巩固。两国年贸易额增长近50倍,人员往来增加数十倍,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增进了两国国民相互理解。这主要得益于两国各界努力和国民支持。我和习近平主席3月25日通话时就以两国建交30周年为契机推动韩中关系实现新发展达成重要共识。希望双方以相互尊重精神为基础,探索新的合作方向,推动两国关系朝着更加成熟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此,希望双方密切高层交往,加强供应链等经济安全及环境、气变等领域实质性合作,推动取得两国国民能切身感受到的成果。希望建交30周年纪念活动能进一步促进两国交流合作,深化两国国民之间的友谊。


    同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韩国国务总理韩德洙互致贺电。李克强表示,中韩是搬不走的永久近邻,也是分不开的合作伙伴。中方愿同韩方一道,以建交30周年为新起点,增进理解互信,深化交流合作,推动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就。韩德洙表示,韩国新政府成立以来韩中两国保持着密切沟通交流。期待双方进一步活跃高层交往,加强供应链、文化、环保等领域合作,加快推进两国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推动两国关系实现更好发展。

    2022-08-25
  • 《习近平强军思想学习问答》出版发行

    新华社北京8月24日电为把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不断引向深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组织编写了《习近平强军思想学习问答》(以下简称《问答》)一书,已由解放军出版社、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即日起在全国发行。


    《问答》紧跟强军实践发展步伐,聚焦理论热点难点,回应现实关心关切,以问答体形式全面系统展现习近平强军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帮助广大官兵和干部群众更加深入学习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更加自觉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问答》共分16个专题、63个问题,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是广大官兵和干部群众深入学习习近平强军思想的重要辅助读物。

    2022-08-25
  • 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 退休人群规模有多大?

    退休人群规模有多大?


    “从现在开始至未来10年间,‘60后’群体持续进入退休生活”——最近,关于退休人群数量的讨论上了网络热搜。面对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的现实,人们对“退休”二字的关注也延伸到公共服务供给、社会养老体系等话题。


    目前,中国退休人群究竟有多大规模?将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什么影响?养老制度建设已做了哪些准备?


    中国已跨过第一个快速人口老龄化期


    “周围1962年出生的人真不少”“跟前两年相比,今年退休的老同事明显多了”……在一些企事业单位,今明两年退休人员有增加的趋势。


    如果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历年出生率和总人口数计算每年出生人口数,再以这个出生人口数简单推算,全国迈入60岁的人口数去年不到1200万,今年超过2000万,明年预计接近3000万。反映到现实生活中,退休人数可能增加明显。


    那么,如何认识未来一段时期中国退休人口规模?


    出生人口数量依然是重要的参考指标。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原新告诉本报记者,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历年出生率和总人口进行推算,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共有37个年份出生人口超过2000万,这37年又构成了3个出生高峰。


    第一个高峰是1950年-1958年,其间有6个年份出生人口数量超过2000万。


    第二个高峰是1962年-1975年,每年出生人口均超2000万,其中1963年达到顶峰,接近3000万人。


    第三个高峰是1981年-1997年,每年出生人口均超2000万。


    “如果按60年往回推,今年对应的正是第二个出生高峰的起始年份1962年。”原新说,这也是近期退休人口数量引发大量关注的主要原因。


    不过,目前中国执行的主要还是男干部及职工60岁,女干部55岁、女职工50岁的退休年龄,退休人数不能简单按60岁标准来看。换言之,相当一部分1962年左右出生的女性,5年前或更早前已经退休。此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末全国人口14126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1425万人、乡村49835万人。而近5亿农村人口并没有严格的退休制度和概念。


    “从理论上来说,出生高峰未必就一定对应退休高峰。”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陆杰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只有当社会制度等常量不发生变化、出生规模特征明显且持续时间足够长时,退休人口数才会呈现相应的变化态势,这是人口学变化的正常过程。而多位专家也认为,参考出生人口数等指标,伴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退休人群规模有所扩大将是不争的事实。


    实际上,近10年间,中国已跨过了第一个快速人口老龄化期。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量为2.64亿,已占到总人口的18.7%。从2010年“六人普”到2020年“七人普”的10年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增量明显高于前一个10年。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翟振武认为,这主要与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出生高峰所形成的人口队列相继进入老年期紧密相关。而在“十四五”时期,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出生高峰所形成的更大规模人口队列会相继跨入老年期。


    退休规模在扩大,积极因素也不少


    退休人口增加会带来哪些影响?在许多长期研究人口学的专家看来,有挑战,但不必太过紧张。


    陆杰华说,退休人口增加,意味着全社会需要支付的养老金更多,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提出更高要求。人口老龄化也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长远影响。此外,不少人注意到劳动力的供给数量近年来有所减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从2012年开始出现下降,年均减少300万以上,预计“十四五”期间还将减少3500万人。


    “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是人口学发展的规律。”原新认为,老龄化趋势无法改变,但这一现象本身不是问题,只有当它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时才是问题。“当前应重视的是如何在老龄化程度加深的同时,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社会可持续发展。”


    虽然退休人群规模在扩大,但综合来看,积极因素也不少。


    ——总体上依然“年富力强”。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在2020年“七人普”数据解读中明确表示,中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人,劳动力人口资源仍然充沛;人口平均年龄是38.8岁。


    ——低龄老人数量可观。去年中国的平均预期寿命迈过78岁的门槛,中国确实进入“长寿时代”。而2020年“七人普”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55.83%,这些低龄老年人大多具有知识、经验、技能的优势,身体状况还可以。


    ——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提高。当前及今后退休的老年人,多是改革开放以后进入劳动力市场,受教育水平、工作技能比以往都有较大提升。2020年“七人普”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中,拥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3669万人,占比为13.9%,比10年前提高了4.98个百分点。同时,中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提高至10.75年。“过去单纯依靠劳动力规模,现在劳动力素质更高了,可以将结构老化的劣势进一步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陆杰华说。


    ——社会产业转型升级加速。一方面,机械化、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大提升,产业结构升级,“这降低了全社会对体力劳动的依赖,社会就业对年龄的包容性增强了。”原新说。另一方面,退休人群收入水平比以往提高,老年产品和服务消费扩大,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带动老年产业发展。


    ——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4亿人。多年来,全国基本养老金持续上涨,今年再次上调4%,惠及上亿退休人员。划拨国资充实社保基金、中央调剂金制度等重大改革措施,护航养老保险基金平稳可持续运行。8月18日公布的2021年度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年度报告显示,到2021年末,社保基金资产总额突破3万亿元,达30198.1亿元。人社部方面多次强调,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没问题。


    多位专家表示,积极适应人口发展趋势,挖掘蕴藏其中的机遇,是未来较长时间的重点。


    “边富边强边老”,化挑战为机遇


    天津话、东北话、山东话……语音搜索,方言也能听得懂。近期,国内某知名购物网站上线了方言语音搜索功能,让老年人免去网络购物时手写打字的烦恼,实现轻松购物。没有广告、没有弹窗、界面干净、操作明晰,多款手机APP也推出了为老年群体量身打造的“适老版”,让老年人操作智能手机更加便捷。眼下,越来越多企业和品牌围绕“银发经济”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这是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一个缩影。“十四五”规划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目前,相关政策调整已出台或正在谋划中。


    在退休人数引发热议的同时,延迟退休这一话题再次引发关注。近几十年,多数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退休年龄,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退休年龄普遍在65岁以上。“十四五”规划提出,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促进人力资源充分利用。


    人社部有关负责人此前介绍,正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具体的改革方案。方案要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和经验,更要充分考虑现实国情、文化传统以及历史沿革等情况,将充分吸收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取得最大公约数,确保方案科学可行、平稳实施。


    针对一些人担心的退休人员养老问题,制度体系正不断完善。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标志着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出台。参加个人养老金,可以在养老保险一、二支柱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份养老积累,进一步提高老年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在今年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上,人社部方面明确表示,将会同相关部门制定配套政策,确定个人养老金制度试行城市。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近日表示,从国际横向比较看,当前中国老龄化进程总体上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当。在人民生活的持续改善下,中国老龄化程度还会进一步加深,本世纪中叶将达到主要发达国家水平,但届时也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这是一个“边富边强边老”的历史进程,面临挑战的同时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我们完全可以将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转化为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积极因素。(李婕)

    2022-08-24
  • 前7月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7.3%(新数据 新看点)

    本报北京8月23日电(记者罗珊珊)记者日前从商务部获悉:今年前7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983.3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7.3%。


    从行业看,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989.2亿元,同比增长10%。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32.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33%,高技术服务业增长31.8%。


    从来源地看,韩国、美国、日本、德国实际对华投资同比分别增长44.5%、36.3%、26.9%和23.5%。


    从区域分布看,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15.2%、30%和41.2%。


    商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运行持续企稳回升,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前景良好、机遇广阔。下一步,将坚持促增量、稳存量并举,做好各项工作,充分发挥我国的综合引资优势,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投资中国、共享红利。相关部门将加大投资促进力度,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提升外资服务水平,健全重点外资项目清单动态更新机制。推动增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地区,出台更多服务业改革创新试点举措。

    2022-08-24
  • 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紧密携手、各展所长、协同发力 长三角扎实推进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本报上海8月23日电(记者刘士安、巨云鹏)8月中旬,2022年度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拍卖会现场成交3.27亿元,新一轮科技成果累计成交额超过50亿元,远高于上一年度的10.23亿元。科创要素的加速集聚,折射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


    从138个政务服务事项在长三角地区41座城市跨省市通办,到合作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再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38项制度创新成果向长三角和全国其他有条件的重点地区复制推广……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紧密携手、各展所长、协同发力,发展动能更加强劲,进展成效更加凸显。


    推进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三省一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共同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搭建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加快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位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由沪苏浙皖合作共建,旨在打造长三角“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枢纽和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战略节点,以高水平的技术供给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2021年,长三角地区获评国家科学技术奖137项,在全国占比超过50%;获得发明专利18.2万件,在全国占比约26%;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达104家,在全国占比约20%。“长三角地区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有力推动了创新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说。


    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长三角地区着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不断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目前,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58.3%,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均占全国约1/3。去年,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四大产业链联盟揭牌。沪苏浙皖完善产业链供应链跨区域协调机制,加快推进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联合开展机器人、新型电力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研究。


    构筑改革开放新高地。长三角地区持续深化开放合作,优化区域营商环境,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去年5月,长三角自由贸易试验区联盟成立,积极推动三省一市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度合作。2021年,沪苏浙皖自由贸易试验区货物进出口总额达3.1万亿元,占全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46.2%;实际使用外资共计1042.6亿元,占全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48.9%。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促进长三角深化改革、协同开放,以占长三角不到2%的区域面积,贡献了近10%的经济总量。


    着力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长三角三省一市为稳定全国经济大盘作出积极贡献。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达24.1%,研发经费投入占比29.8%,进出口总额占比36.1%,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3.2个百分点。


    “以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助力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以一体化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奋力谱写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篇章”,日前在上海举行的2022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指出,要拿出更加有力的措施,展开更加务实的行动,坚定不移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引向深入。

    2022-08-24
  • 人民当家作主:不断焕发新时代光辉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吸收网民对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意见建议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善于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渠道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更好倾听民声、尊重民意、顺应民心,把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相关工作面向全党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两年前,来自内蒙古的基层干部李电波曾用网名“云帆”写下“互助性养老”建议。这条建议被写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文件,并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正式纳入“十四五”规划。看到此次征求意见的信息,李电波再次写下建议,与854.2万条承载着对美好生活期待的网民建言一道,通过网络从基层直抵中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民主的新要求新期盼,团结带领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功效,把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体现和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有序参与治理实践。





    满满民意汇成国家立法


    2021年1月,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庾某某诉黄某某高空抛物损害责任纠纷一案,经过审理,合议庭适用民法典有关高空抛物条款当庭宣判。这是民法典实施后,广州市适用民法典第一案。


    自2021年1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民法典的原则和精神不断体现在一个个具体案件中,彰显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法治精神不断浸润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田。一部新时代保护人民权利的法典,在全面依法治国伟大进程中熠熠生辉。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快高质量立法工作步伐,与时俱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新制定法律69件,修改法律237件,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99件,作出立法解释9件,迄今现行有效法律292件,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法律制度不断健全。


    一部部良法的问世,凸显着民生情怀,回应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法治新期待——


    制定和修改长江保护法、黑土地保护法、森林法等20多部法律,初步形成生态环保法律体系;制定家庭教育促进法,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制定医师法,关注医患矛盾,健康中国建设蹄疾步稳……


    在福建,餐饮服务从业人员佩戴口罩、儿童乘坐机动车使用安全座椅等规定,受到群众普遍欢迎;在河北,民生领域立法占全省法规总数一半以上;在北京,医院安全秩序管理规定实施后,涉医刑事案件发案率大幅下降……2015年,立法法修改,普遍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一批符合当地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立法出台,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同时,区域协同立法、流域立法、共同立法也不断取得实质性成效。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正不断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回应;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在不断得到更加充实的法治保障。


    群众“代言人”更好为民履职


    近日,在北京市朝阳区朝外街道人大代表之家,几位市、区人大代表和社区群众围坐在一起,举行“万名代表下基层”征求立法意见建议座谈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共同为《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草案)》与《北京市节水条例(草案)》建言献策。


    “收集了百姓对立法原汁原味的建议,让我更有底气了。”两个小时的座谈会,北京市人大代表李娟一边认真聆听居民的建议,一边仔细地在笔记本上记录。


    百姓在家门口的代表之家和代表联络站就能找人大代表聊意见、提建议,这在各地已成为常态。如今,通过全国各地的22万多个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等载体,人大代表们架起了为民服务的“连心桥”。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关键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主任宋锐表示,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职、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是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的基础。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近五年办理4648件代表议案、84028件代表建议,件件有回音、有落实,一大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得到解决。


    推进代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认真办理代表议案和建议;密切常委会同人大代表、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做实做细人大代表培训工作;建成并运行全国人大代表工作信息化平台……过去十年,人大代表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实现跨越式发展,人大代表作用充分发挥,让为民用权、为民履职、为民服务落到了实处。


    目前,新一轮县乡人大换届选举已经完成,10亿多选民一人一票,以直接选举方式产生了260多万名县乡两级人大代表,他们正在走向为民履职的一线。


    把社情民意统一到最广大的人民利益之中


    前不久,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迎来了7周岁生日,5位立法信息员代表细数他们与这家基层立法联系点的点滴故事,在场聆听者感怀不已。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2015年7月,虹桥街道被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确认为4个全国首批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2019年11月,正是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的设立,让群众眼中“高大上”的立法工作飞入寻常百姓家。全国人大代表朱国萍创办的萍聚工作室,是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的联络站,“我们工作室就在马路边上,老百姓想到什么事情要咨询,随时就能走进来”。得益于基层立法联系点的设立,越来越多人民群众为立法工作贡献智慧、出谋划策。


    截至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已经在全国各地设立了32个立法联系点,仅2021年就为39部法律草案等贡献意见建议5100余条。全国各省市人大也相继建立5500多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还建立了基层联系点。通过这些基层联系点,有效地发挥了民主民意表达的“直通车”作用,让人大工作更好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


    完善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确保党和国家在决策、执行、监督落实各个环节都能听到来自人民的声音,是贯彻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共有210多件次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超过120多万人次提出380多万条意见建议。在各级人大组织的执法检查等监督活动中,越来越多人大代表和基层群众以各种形式参与其中,扩大了人民群众对监督工作的参与度。“正是通过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了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落实到人大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全过程,能够把各方面社情民意统一到最广大的人民利益之中。”宋锐表示。

    2022-08-24
  • 谋篇布局向未来 习近平赴辽宁考察心系新时代东北振兴

    2022-08-24
  • 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丨内蒙古: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这是8月22日拍摄的“中国这十年·内蒙古”主题新闻发布会现场。新华社记者李志鹏摄


    新华社呼和浩特8月22日电(记者侯维轶、恩浩)记者从22日举行的“中国这十年·内蒙古”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区上下守望相助、感恩奋进,保持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说,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深情牵挂内蒙古各族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两次到内蒙古考察,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内蒙古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


    孙绍骋表示,内蒙古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厚植“北疆绿”、增色“中国蓝”,坚持不懈保生态、治污染、促转型,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各项事业取得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10年来,内蒙古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从刚刚迈入万亿元门槛到去年底跨过了2万亿元大关,人均GDP从4.2万元增长到8.5万元,15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累计完成营造林1.22亿亩、种草2.86亿亩,年均防沙治沙1200万亩以上,全区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分别由40.3%和20.8%提高到45%和23%,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


    内蒙古大力发展现代能源经济,电力总装机达到1.56亿千瓦,外送电能力达到700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达到5600万千瓦;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粮食年产量突破700亿斤,每年有一半以上的粮食调往区外,草食牲畜存栏突破7000万头只,羊肉、牛肉、牛奶、羊绒产量分别增长至全国的1/5、1/10、1/5、1/2;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口岸由12个增至20个,过境中欧班列由2013年的3列增加到去年的6100多列,始发中欧班列由2016年的30多列增加到去年的300多列。


    自治区主席王莉霞在发布会上说,内蒙古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0年来,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58.7万人;居民收入增幅始终高于经济增幅,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了1.9倍,农牧民收入增长了2.4倍。

    2022-08-23

  • 首 页  上一页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