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广告不得承诺快速取证

    14日从教育部了解到,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广告发布、内容、程序等提出规范性要求,并部署开展违法违规广告专项整治行动。通知强调,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广告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合法,不得出现“快速取证”“免考包过”“考不过退款”等对教育效果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证性承诺;不得模糊自学考试助学活动与主考学校学历教育的关系区别;不得混淆技师学院、专修学院、研修学院等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与开展学历教育高校的性质区别。

    2021-10-14
  • 国家统计局: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7%

    2021年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7%。其中,城市上涨0.8%,农村上涨0.2%;食品价格下降5.2%,非食品价格上涨2.0%;消费品价格上涨0.2%,服务价格上涨1.4%。1­­—9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0.6%。


    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持平。其中,城市持平,农村上涨0.1%;食品价格下降0.7%,非食品价格上涨0.2%;消费品价格持平,服务价格上涨0.1%。

    2021-10-14
  •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2年度公务员招考计划招录3.12万人

    14日从国家公务员局获悉,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2年度公务员招考报名即将开始。本次招考共有75个部门、23个直属机构参加,计划招录3.12万人。


    考生可于10月15日8:00至10月24日18:00期间,登录“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2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专题网站”进行网上报名。公共科目笔试将于11月28日在全国各直辖市、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和个别较大的城市同时举行。


    据悉,本次招考录用计划和录用政策继续向重点人群、重点地区倾斜。安排2.1万个计划专门招录应届毕业生,服务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坚持基层导向,有8700余个计划补充到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县(区)级及以下直属机构,并采取适当降低学历要求、放宽专业条件、不限制工作年限和经历等措施降低进入门槛,设置2800余个计划定向招录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和在军队服役5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


    同时,深入推进分类分级考试。公共科目笔试试卷将分为3类,对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构综合管理类职位突出测评理论思维、综合分析等方面能力,对市(地)级及以下直属机构综合管理类职位突出测评贯彻执行、基层工作等方面能力,对行政执法类职位突出测评依法办事、公共服务等方面能力。面试内容将紧扣招录机关和招考职位的工作内容、性质、特点,注重反映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不同用人需求。


    国家公务员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本次招考将对考生政治素质的测查评价体现到资格条件设置、资格审查、笔试、面试、考察、试用等各环节。对政治上不合格的,坚决不予录用。

    2021-10-14
  • 这一根本政治制度 习近平要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加强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推动人大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就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1-10-14
  • 面对2.64亿人,中国守护最美“夕阳红”——“十三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综述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预计“十四五”时期这一数字突破3亿,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最重——三个“最”字,勾勒出我国当下及未来一段时期人口结构的基本国情。


    我们将怎样走出一条及时、科学、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道路?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家发展全局和亿万百姓福祉出发,着眼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擘画老龄工作的宏伟蓝图。14亿人民,将共同守护最美“夕阳红”。





    2021年9月,在甘肃甘南夏河县拉卜楞综合社会福利中心,护理人员给老人输液(新华社记者冯亚松摄)


    把握“窗口期”,审时度势作出重大战略部署


    河北承德,滨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秋日和煦,桑榆非晚。


    点开信息平台,老人的健康档案一目了然。上门配送药物、打扫卫生、心理辅导……中心提供固定服务,从社区向周边辐射。政府一年拿出120万元购买服务,为老有所养“托底”。


    让老年人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千门万户的关切,是“家事”,也是“国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生活幸福、健康长寿是我们的共同愿望。





    2019年11月,在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新钢街道含笑社区,“敲门嫂”志愿服务队在社区里陪一名老人聊家常(新华社记者彭昭之摄)


    一系列新理念、新决策,尽显使命担当。


    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到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再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这是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来自全国老龄办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年均增加840万,预计“十四五”时期年均增加1150万。老年人口增长第二个高峰即将到来。


    “要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说,人口老龄化的国情要素将融入各领域、各行业的政策和工作中,大力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深化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努力让老年人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这是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必要保障——


    解决老年人“长寿不健康”问题、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危机中育新机,“银发浪潮”也能变出“长寿红利”。


    “人口老龄化既是一个摆在面前的挑战,也是寻找经济增长新动能的一个突破口。”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说。


    这是确保中华民族世代永续发展——


    据联合国测算,本世纪上半叶,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的上升速度,比世界平均速度快一倍多。


    “人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帮助今天的老年人,也是帮助明天的每一个人。”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说,“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养老之路至关重要。”


    政策筑地基,中国特色应对老龄化路径正在成型


    上海市虹口区,35个市民驿站。就餐、日托、医疗保健、文体活动……家门口有望“一揽子”解决老年人的民生需求。


    调查显示,我国九成以上的老人倾向于居家养老。但另一方面,全国空巢老人多、困难老人多、老年抚养比高。


    一边是“未富先老”,一边要“老有颐养”。如何平衡天平两端,考验大国智慧。





    2020年11月,在上海市静安区江宁路街道爱老家园,一位老年人在通过图画填色进行康复训练(新华社记者刘颖摄)


    从重点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到依托社区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的多样化养老服务,再到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应对老龄化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日渐清晰。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和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努力实现老有所养。


    来自民政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总数达32.9万个、床位821万张,床位总数比2012年增长了97%。


    在203个地区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实施普惠养老城企联动行动,连续4年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十三五”时期,政府“挑大梁”,社会共参与,大力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公交车踏板高、住宅台阶多、厕所没扶手、红绿灯太短……老年人如何不再“举步维艰”?2020年7月,九部门联合发文加快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加装电梯、无障碍环境等适老化改造加快提上日程。


    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出台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办法,发展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等老年人补贴制度实现省级全覆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扩大到49个城市……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努力满足不同群体的养老保障需求。


    ——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全力确保老有所医。


    约4000万老年人失能或部分失能,78%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长寿不健康”背后,是一些家庭面临的困境。


    从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医养结合机构管理指南,到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加强老年人居家医疗服务、推进“互联网+护理”试点工作、开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十三五”时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旨在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老年健康服务。


    北京累计为20多万名老年居民提供脑健康筛查服务;上海市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项目的参与者中老年人约占八成;江苏苏州建立家庭病床服务团队为老年人开展居家护理和上门诊疗服务……各地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创新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将医疗卫生服务延伸到社区和家庭。


    ——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大力提倡老有所为。


    在四川,一群低龄、健康老年人组成志愿服务队,与高龄、失能老年人和其他有特殊困难老年人进行结对帮扶。在湖北谷城,31名退休教师重返工作岗位,自愿为师资力量不足的学校“补血”。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正在实现老有所为的期待。


    制定实施《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全国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学习点)8万多所(个),逐步健全老年人社会优待制度体系,不断优化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一项项激发老年人活力的惠民政策密集落地,全社会正在共同参与到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中。


    回应新期待,打造高质量为老服务体系


    “怎么能在手机上听《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在浙江杭州的“智能手机长者公益课堂”上,朱美菊老人举着手机向志愿者发问。


    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老年人不能排除在外,要共享数字时代红利!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全国老龄办提出,用3年时间,推动老龄社会信息无障碍建设,促进全社会推进适老化的改造和升级……





    2021年8月,在杭州市临安区锦南街道锦溪社区,志愿者向老年人讲解手机软件的使用方法(新华社记者徐昱摄)


    要跨越的不只有“数字鸿沟”。快速老龄化背后,是每个人的感同身受:我们该怎样有尊严地老去?


    促进健康老龄化,让高质量健康服务体系“呼之欲出”——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未来5年人均预期寿命要提高1岁。如何健康地享受这1岁的寿命?


    加快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建设,建设一批区域老年医疗中心;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提高到3.2人,拥有注册护士数提高到3.8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提高到55%……一个个具体指标的设定,为高质量健康服务体系“添砖加瓦”。


    以养老为轴心,“养老+”思维不断破题——


    近1000万人,这是目前我国养老护理人员的缺口。留守老年人就医困难、老年大学“一座难求”……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


    着力打造“互联网+养老”服务新模式,实施“养老服务+行业”行动,大力发展“银发经济”,积极培育老年人用得上的产品和服务;开始探索智慧养老,形成“一对多”模式,让家政、物业、餐饮、物流加入其中……养老不再是“一家之事”,而是全社会的责任共担。


    充实“钱袋子”,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财富储备——


    夯实财富储备,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基础。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提高企业年金覆盖率,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中国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践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方案”,更好满足亿万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2021-10-14
  • 携手同行,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解读

    新华社昆明10月12日电题:携手同行,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解读


    新华社记者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让我们携起手来,秉持生态文明理念,站在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国家主席习近平12日下午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彰显大国领袖的担当和东道国的风范,高举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旗帜,为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信心,为未来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指明方向,为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擘画蓝图,必将产生重大深远的世界影响。





    共建家园:习近平主席首提三个构建“地球家园”的愿景


    “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强调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念,首次提出三个构建“地球家园”的愿景: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


    ——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


    ——构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


    与会代表认为,习近平主席的讲话高屋建瓴,内涵深刻,构建“地球家园”的愿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与环保的关系、全球合作三个维度,对人类要共建怎样的地球生命共同体这个时代之问作出全面阐释。





    3月22日,游客在武夷山国家公园九曲溪乘竹筏游览。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全球生物多样性近年迅速恶化,如果世界各国不努力改变消费和生产方式,不更深刻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安全,我们将面临全球性灾难。”埃及总统塞西说。


    “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深刻诠释了COP15的主题,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指明了方向,也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高度契合,集中体现了中国理念和中国智慧。”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说。


    与会代表认为,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体现了中国与国际社会携手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共同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坚定决心,彰显了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责任担当。


    “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赞赏中国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中发挥的领导作用,以及为推动相关领域多边合作所做的努力。





    游客在湖北省神农架国家公园大九湖游览(2018年5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杜华举摄


    多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在视频讲话中感谢习近平主席亲自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感谢中国召集和举办昆明大会并推动相关议题的努力,呼吁各国团结一致,采取务实行动,加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


    法国总统马克龙感谢习近平主席“亲自推动保护生物多样性议题”。马克龙表示“我们这一代必须推动形成合力,形成以自然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坚持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


    “中国举办这次会议,为分享如何最大程度地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提供良机。”俄罗斯总统普京说,保护生态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任何国家单打独斗都难以实现目标。


    共商大计:习近平主席提出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四个倡议”


    “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我们要携手同行,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习近平主席的讲话高瞻远瞩,围绕人类要怎样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个命题,提出四个倡议——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


    “以绿色转型为驱动,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


    “以人民福祉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以国际法为基础,维护公平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





    工人在河北邯郸峰峰矿区通过矿山修复改造而成的南响堂山森林公园内给绿地浇水(2020年5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与会代表注意到,这四个倡议与习近平主席9月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一脉相承,进一步描绘了未来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为国际社会应对当前挑战提供了“中国方案”。


    “人类高质量发展,应该也必须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发展,是绿色低碳的发展,是人民福祉和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增强的发展,是国际治理体系更加公平合理的发展。”黄润秋说。


    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张永生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四个倡议,是中国坚定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智慧结晶,是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拓展和深化。中国提出生态文明、新发展理念和绿色转型,这是本着对全人类负责的态度,从自身实践和传统智慧中找到了更好的人类发展之路。





    这是陕西省榆林市榆溪河生态长廊(2020年5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中国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高吉喜说,习近平主席的倡议兼顾各方面的公平正义,包括人与自然的公平、各个国家间的公平、当代与后代的公平,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多次呼吁“国际社会应调动各类资源支持发展中国家保护生物多样性”。她表示:“中国将经济增长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结合,给世界提供了有益经验。”


    共享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


    习近平主席的讲话特别提到云南大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强调“中国将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





    6月7日在云南昆明市晋宁区夕阳彝族乡拍摄的野象(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与会代表表示,十几头大象17个月的奇游如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和生态建设的显著成效。


    “中国有尊重自然的传统,这种智慧从孔子到现在的中国领导人一以贯之。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令人钦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夏泽翰认为。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习近平主席这句话意义重大。”张永生说,过去一些西方国家把文明等同于工业文明、经济发展。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绿色发展,是从生态文明视角重新定义发展,是以更宏大的视角、更长远的眼光思考问题。





    这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尖峰岭天池景色(2020年9月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蒲晓旭摄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气候行动高级别倡导者奈杰尔·托平认为,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将在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的多边主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任何将(生态文明)这些美丽的中国思想带到更大舞台的行动,都很有帮助。我们有一种非常强烈的需求,把经济嵌入到生态中去,而不是相反。也就是说,经济必须服务于生态,而不是生态服务于经济。”托平说。


    共襄盛举:从承诺到行动,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


    引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征程,习近平主席提出令人瞩目的“中国行动”——


    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中国领导人提出行动精准“路线图”,为世界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这是三江源国家公园核心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境内的年保玉则风光(2019年5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张宏祥摄


    “中国不是停留在政治承诺上,而是部署了具体行动,这对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而言,是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夏泽翰说。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副秘书长程志强表示,作为COP15主席国,中国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为解决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资金难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中国领导人的倡议,在与会代表中产生广泛共鸣。


    多国元首也发出了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倡议,承诺行动。


    “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无论是公共领域还是私人投资,必须向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所确定的目标努力。”马克龙介绍了法国的资金投入,希望全球已有的各类基金行动起来,以可持续的方式保护和治理生物多样性。





    在贵州省从江县加榜乡加车村,脱贫攻坚指挥所网格员吴贤艳(左)与村里的大一女生梁琼英在直播推介加榜梯田风光(2020年4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


    “保护大自然的健康,事关所有国家甚至全人类。”普京表示,俄方将采取行动,支持在保护动植物种群、大气和水资源等迫切问题上的国际合作,一定要照顾到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的需求。


    为切实应对气候变化,2020年9月,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今年9月,中国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在此次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重大举措……


    与会代表认为,中国宣布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展现出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魄力、智慧和担当,提振全球信心。





    这是在湖南岳阳东洞庭湖麋鹿和鸟类救治避难中心拍摄的麋鹿和飞鸟(2020年8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思汗摄


    “中国‘双碳’目标非常了不起,我们想见证并且学习中国科技创新上的成功经验,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至关重要。”智利驻上海总领事克劳迪奥·加里多说。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回望来路,不懈努力成就了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面向未来,中国将继续与国际社会携手并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愿景,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2021-10-13
  • 台风“圆规”即将登陆海南 中国气象局启动Ⅲ级应急响应

    中央气象台13日发布台风橙色预警,今年第18号台风“圆规”已于13日早晨由强热带风暴级加强为台风级。预计,“圆规”将以每小时25-30公里的速度向偏西方向移动,强度还将有所加强,将于13日下午到晚上在海南文昌到陵水一带沿海登陆,登陆强度为台风级(12-13级,33-40米/秒)。登陆后,强度逐渐减弱,穿过海南岛,14日凌晨移入北部湾,然后趋向越南北部。为应对台风“圆规”,中国气象局启动Ⅲ级应急响应。

    2021-10-13
  • 穿山越岭钢龙来——写在中老铁路全线铺轨完成之际

    10月12日上午,曼木树隧道洞口,随着最后一段钢轨被安放到位,中老铁路全线铺轨完成:这条千余公里的钢铁巨龙,从昆明出发,穿越磨盘山、哀牢山、无量山,跨过元江、阿墨江、把边江、澜沧江,经过中老铁路友谊隧道进入老挝,最终抵达万象。


    随着全线轨通,中老铁路进入通车前建设冲刺阶段。今年底通车运营后,这条友谊、科技、绿色、开放的铁路必将承载着中老两国人民的梦想,穿山越岭,创造辉煌。





    这是2020年7月24日在老挝拍摄的中老铁路班纳汉湄公河特大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潘龙柱摄)


    “地质博物馆”里修铁路


    “别的标段开始正线施工,我们还在修便道。我们为长27.5公里的铁路项目修了93公里施工便道,成立‘便道维修班’,全天候维护。”中交一航局玉磨铁路项目部副总工程师于文涛说。


    通向景寨隧道工区近80公里的便道,狭窄崎岖,跑一趟数小时。当地雨水多,便道常中断。2018年8月,普降大雨,便道损毁,运输中断。生活物资无法送达,工地成“孤岛”。“我们动员骨干冒雨进山,将粮食、蔬菜背过塌方路段,送进工区。”于文涛说,近几年“便道维修班”完成抢修任务200余项。


    中交一航局施工经历是中老铁路建设者攻坚克难的缩影。






    9月29日拍摄的中老铁路野象谷站(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中老铁路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对接的重要项目。线路全长1000多公里,国内玉溪至磨憨段位于云南南部,地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缝合带,山谷纵横,河流密布。


    “有害气体、软岩、涌水、高地温等难题频出,如同在‘地质博物馆’里修路。”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滇南铁路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刘一乔说。


    洞内温度40摄氏度,大家穿着短裤施工;涌水严重,施工中断有时达一个月……面对一个个“拦路虎”,建设者迎难而上,攻坚克难。


    中铁五局和中铁十九局共同施工的安定隧道是中老铁路最长隧道,全长17476米,穿越20条断层和2个向斜构造,建设难度、工程风险在国内铁路隧道施工中罕见。





    这是2020年7月29日在老挝北部拍摄的建设中的中老铁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潘龙柱摄)


    “轰”的一声,上千方土石垮塌,3名正在进行掘进作业的工人回头一看,身后隧道已被填满。烟尘散去,只见洞顶部有小缝隙,三人攀爬而出。“这是2018年底发生的险情。出口段有1.3公里地层以炭质泥岩等为主,遇水成泥粥,像在豆腐里掘进。”负责出口端施工的中铁十九局玉磨铁路项目部总工李飞说,一个月掘进10多米,坍塌、冒顶等险情不断。


    “有时1公里范围内就有桥、路基、隧道,大型机具就要调换3次。”中铁一局玉磨铁路铺架制梁工程项目部总工任福中说,我们克服工期紧、运输难、组织实施难等难题,完成铺轨。


    2020年3月,中老铁路首座万米长隧万和隧道贯通;2020年11月,安定隧道贯通;2021年6月,最后一座隧道景寨隧道贯通……刘一乔说,目前中老铁路正进行开通前的各项工作,全力备战开通。





    这是6月15日在老挝首都万象拍摄的中老铁路蓬通特大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中铁五局供图)


    科技创新助力攻坚克难


    钢桁梁飞架在桥墩上,跨越元江,立在群山间的大桥十分壮观。高墩顶天,钢梁如线,站在高154米、底部周长近50米的3号桥墩旁,倍觉自己渺小。长832米的元江双线特大桥处于“V”形河谷地带,桥面到江面高差约237米,是控制性工程。


    墩身重超12万吨,加上2.1万吨的钢桁梁,不通过火车时,桥墩底部要承受约15万吨的重量。“峡谷深切地形让施工场地狭窄,断层、滑坡体多,地基承受不了如此重量。”中铁四局玉磨铁路元江双线特大桥项目总工周佳午说,采用两个钢筋混凝土空心墩通过墩顶横梁和中间“X”形钢结构横向连接的方案,有效减轻桥墩重量。


    中铁四局建立监控量测系统,运用全站仪、GPS设备观测线形变化,在杆件上安装应变片和纠偏装置,利用墩顶纵横移动纠偏装置和温度调整法,分步骤调整合龙口纵向偏差,确保主跨精确合龙。


    像元江双线特大桥一样,多个工程突破关键技术、设备等难题。





    9月29日,工人在中老铁路友谊隧道附近施工。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针对地质复杂等问题,参建部门加大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等信息化管理模块应用,做到施工质量管理的“实时跟踪、智能控制、及时纠错”。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组织参建各方开展技术攻关,对18座重难点隧道开展动态设计和优化技术措施,做到“岩变我变”。


    “一隧连两国”的友谊隧道是罕见的高侵蚀性盐岩隧道。“盐岩长度1410米,含盐量最高达90%,如使用普通混凝土支护,易被侵蚀。”中铁二局玉磨铁路项目部负责人王宇飞说,经攻关,历时16个月使混凝土实体强度达标,攻克盐岩高侵蚀性难题。


    中铁武汉电气化局玉磨项目部党工委书记周志强说,过去靠人采集数据,数据不贯通。现在,基于北斗定位和红外扫描技术,研发接触网施工参数一体化测量装置,集计算测量、数据共享等于一体,施工控制和管理实现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


    原来靠人设置500米引导线需2小时,现在1小时可规划上千公里铺轨路径;80余天铺轨500公里……在玉磨段,我国自主研制的500米长钢轨铺轨机在“自动巡航走行定位系统”操作模式的引导下,精准铺设。


    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副总经理张新锦说,中老铁路是一条科技路,通过科技创新攻克一个个世界技术难题,为我国高原山区铁路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9月27日拍摄的中老铁路元江双线特大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建美丽生态铁路


    “眼中有花,窗外有绿,这将是‘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景象。”张新锦说,坚持建设与节约资源、环境保护并重,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是中老铁路建设遵循的原则。


    森林密布、野象出没……在我国热带生态系统保存完整的云南西双版纳施工,环保要求严格。针对野生亚洲象保护,各方将对生态环境影响作为重要因素考虑,调查野象分布及其迁移通道,分析影响。张新锦说,线路方案避开野象主要活动区域,采取延长隧道、调整斜井位置、以桥代路等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对野象的影响。


    野象谷车站毗邻自然保护区,车站设计吸收野象元素,大厅吊顶灯带是喷水象鼻子和象脚印形状。“车站两端是隧道,施工在地下,减少对环境影响。”中铁建设集团野象谷车站施工负责人王俊民说。





    9月28日拍摄的中老铁路橄榄坝特大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中国水利水电十四局玉磨铁路项目部负责施工的线路经过区域有4群共计40头左右的野象。“为防止野象破坏铁路设施,影响施工及后续列车运行安全,部分路段路改桥,留大象通道。施工的路基专门为野象设置涵洞7个。”项目部技术负责人赵思创说,施工人员2019年还协助有关方面救助了一头失足陷入化粪池的野象。


    铁路所经地区有热带雨林等森林生态系统,建设过程中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合理优化土石开挖方案,控制施工范围,确保挖填量最小化,减少对植被的破坏。“尚岗1号隧道优化取消了斜井,由原设计3个掘进工作面,改为进出口2个掘进工作面。”中铁二十五局玉磨铁路项目部总工蒋才华说。


    建了108个桥墩台的橄榄坝特大桥长3.5公里,横穿西双版纳橄榄坝,沿线树木掩映,阡陌纵横。“建桥是为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中铁二十二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玉磨铁路项目部总工程师杨帆说,建筑垃圾要运送到指定地点,废水处理达标后才可排放。





    9月28日拍摄的中老铁路橄榄坝站(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设五级沉淀池以控制施工废水排放;采取植草植树等措施;运用三维可视化建模技术……参建单位运用前沿创新科技成果,严格控制损耗,减少建筑垃圾。


    站房建设,广泛采用节能环保技术,充分利用自然光照明;站房节电设备设施配置率逾80%,节水设备设施配置率100%……张新锦说,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建绿色铁路。





    9月28日拍摄的中老铁路墨江站候车大厅。吊顶中间区域装饰有哈尼族群众喜爱的白鹇鸟环抱太阳的图案。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墨江站候车大厅吊顶中间区域装饰有哈尼族群众喜爱的白鹇鸟图案;普洱站以“茶马古道”为设计理念……玉磨段11座客运车站广泛融入地域文化元素、纹饰。


    “目之所及绿化覆盖。”截至目前,玉磨段绿化工程完成346万平方米。张新锦说,呈现“四季常绿,站区有花”“景随路走,绿随车移”的绿色生态景观,一条美丽的生态廊道正如画卷般展开。





    9月28日拍摄的中老铁路普洱站。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9月28日拍摄的中老铁路普洱站一景。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9月28日拍摄的中老铁路墨江站(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2021-10-13
  • 公安部:10月20日起新增110个城市启用电子驾驶证

    新华社北京10月13日电(记者任沁沁)记者13日从公安部获悉,自今年10月20日起,在全国第一批推广应用基础上,驾驶证电子化公安交管便利措施将在太原、沈阳、哈尔滨等110个城市第二批推广应用。第二批110个推广应用城市将自10月20日至26日错峰上线电子驾驶证申领功能,驾驶人可以对照本地启用时间安排,通过全国统一的“交管12123”App申领电子驾驶证。下一步,公安部将加快驾驶证电子化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此前,驾驶证电子化在北京、上海、广州等28个城市启用,已有1600多万名驾驶人申领电子驾驶证。电子驾驶证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可以在办理交管业务、接受执法检查时出示使用,并可以拓展客货运输、汽车租赁、保险购置等社会应用场景。


    据了解,自今年9月1日起,公安部在全国第一批推广应用驾驶证电子化、二手车异地交易登记、“交管12123”App核发货车电子通行码、交通事故证据材料网上查阅等4项“我为群众办实事”公安交管便利措施。4项新措施推广应用以来,已惠及1700多万人次,减少群众企业办事费用5.6亿元。

    2021-10-13
  • 国家公园:有生命的国家宝藏

    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时宣布:中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从2015年开始,我国启动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试点任务,试点区生态保护和恢复成效日益显现。那么,这五个国家公园都有什么特点,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此次公布的首批国家公园包括三江源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面积23万平方公里,涵盖了我国陆域近3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这里是五处国家公园之一——三江源,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黄河、长江和澜沧江都发源于此。

    然而,作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三江源,它的生态环境曾经极为脆弱。由于过度放牧,多年前,一些地方曾出现草地退化和生态危机。



    除了过度放牧之外,当时一些破坏森林资源、猎杀野生动物等情况也时有发生,让宝贵的三江源伤痕累累。为了修复生态,各相关部门加大了打击和管理力度,取得了一些效果。然而,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深层次的矛盾依然存在。在三江源地区,有多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地,分别由原林业、农业、水利、国土等多个部门管理,被称为“九龙治水”,这使得执法监管碎片化、管理效率低下。



    而三江源地区的这种情况并不是孤立的,机构重叠设置、多头管理、权责不明等问题在其他一些地方也曾经不同程度的存在。针对存在的问题,党中央以长远发展的眼光,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推进生态保护制度全面改革。2015年,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改革到底该怎么改?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审定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统一规范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设置的指导意见》,构建了我国国家公园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推动国家公园在理论创新、体制改革、生态保护、和谐共生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为试点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包括三江源在内的各个试点,在中央政策的引领下,大力改革探索,整合行政资源,实现了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或委托省级政府管理,极大提高了监管效率,生态修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植被的增加给动物繁衍提供了基础。在首批国家公园当中,有两个以动物命名的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和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对这些珍稀动物来说,为它们提供一个广阔、自由的生存空间,以实现更加健康的栖息繁衍,尤为重要。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动物生存空间越来越碎片化。这导致了种群之间彼此孤立,极大影响了动物尤其是一些珍稀野生动物的繁育。2015年发布的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野生大熊猫共1864只,尽管数量比之前有所增加,但是被分割为33个局域种群,其中18个种群,数量少于10只,具有很高的灭绝风险。野生东北虎、东北豹的情况也同样不容乐观。要让珍稀野生动物能够得到最好的保护,就需要整合各地资源,打破省域界限,给予它们广阔的天地。



    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近几年各地有效联动,共同整合了数十个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跨吉林、黑龙江两省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和地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大熊猫国家公园相继建立。省域不再是动物生存活动的边界,动物可以更自由地交流繁衍,这让东北虎豹等珍稀野生动物的数量都有了增加。

    国家公园不仅能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对人类的自然科学研究也具有极大的价值。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拥有我国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岛屿型热带雨林,有众多海南特有的动植物种类,是全球重要的种质资源基因库,极具保护价值和研究价值。

    2019年,海南开始建设电子围栏试点。电子围栏系统可以对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内的数据实时采集,自动报警,对车辆、人员和野生动物活动进行实时监控。当振动传感器感应到野生动物接近时,电子围栏系统与智能AI摄像头联动可以对动物图像进行采集,并做智能分析处理。

    采集到的这些数据通过积累建立系统数据库,后期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对动物习性、生活规律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先进科技的应用,已经成为建设国家公园的关键一环。

    而要推动国家公园的建设与保护,不能仅靠有关部门的执法监管,如何调动起当地群众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进来,既保护生态又改善民生,使人和自然和谐共生,这也是建设国家公园必须要破解的课题。



    为此,各个试点都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引导当地群众参与到生态保护工作中,并从中获得稳定收益。比如生态管护员已经成为国家公园里很多原住民新的工作岗位,他们负责巡逻管护、维护环境等工作,每月可获得一定的收入,从草原、森林的利用者变成了生态保护者。

    在森林繁茂的武夷山国家公园里,有数千名原住民。以前,当地群众主要依靠种植茶园为生。但因为管理无序,一些群众随意毁林种茶,给宝贵的森林生态系统带来很大破坏。在被设为国家公园后,这里执行了更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那么,当地群众的收入该怎么解决呢?

    当地有关部门经过多次调研,确定了兼顾生态保护和民生发展的思路,一方面严格限制开发新茶园,同时,进行产业升级,采用有机、无污染种植技术,打造全新的生态型茶园。



    这几年,公园范围内的茶园面积没有增加,但因为茶叶品质提升,当地居民的收益却大大提高。并且,景区内的生态旅游项目也被纳入了特许经营范围,环境更好了,收入增加了,村民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国家公园的建设和保护中来。



    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这是中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大家可以看到,这五个国家公园各有特色,不仅为解决各自面临的难题作出了有效探索,也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提高了生物多样性,推动了自然生态保护传统模式的转变。国家公园是有生命的国家宝藏,也饱含着我们对美丽中国、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1-10-13
  •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新华社北京10月12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主要内容如下。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优化类型定位,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二)工作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推动学校布局、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对接;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营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更加鲜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办学格局更加优化,办学条件大幅改善,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到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大幅提升,职业教育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作用显著增强。

    二、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

    (四)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加强省级统筹,确保公平公正。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及时总结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和制度模式。

    (五)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大力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优化布局结构,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采取合并、合作、托管、集团办学等措施,建设一批优秀中等职业学校和优质专业,注重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具有扎实技术技能基础和合格文化基础的生源。支持有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试办社区学院。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实施好“双高计划”,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高标准建设职业本科学校和专业,保持职业教育办学方向不变、培养模式不变、特色发展不变。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案衔接,支持在培养周期长、技能要求高的专业领域实施长学制培养。鼓励应用型本科学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按照专业大致对口原则,指导应用型本科学校、职业本科学校吸引更多中高职毕业生报考。

    (六)促进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加强各学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渗透融通,在普通中小学实施职业启蒙教育,培养掌握技能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能力。探索发展以专项技能培养为主的特色综合高中。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高等职业学校与应用型大学课程互选、学分互认。鼓励职业学校开展补贴性培训和市场化社会培训。制定国家资历框架,建设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实现各类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三、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

    (七)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的一批新兴专业,加快建设学前、护理、康养、家政等一批人才紧缺的专业,改造升级钢铁冶金、化工医药、建筑工程、轻纺制造等一批传统专业,撤并淘汰供给过剩、就业率低、职业岗位消失的专业,鼓励学校开设更多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推进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持续深化职业教育东西部协作。启动实施技能型社会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地方试点。支持办好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强化校地合作、育训结合,加快培养乡村振兴人才,鼓励更多农民、返乡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支持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在岗继续教育制度。

    (八)健全多元办学格局。构建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健全国有资产评估、产权流转、权益分配、干部人事管理等制度。鼓励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鼓励各类企业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鼓励职业学校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公共实训基地。

    (九)协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各级政府要统筹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规模、结构和层次,将产教融合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建设一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打造一批引领产教融合的标杆行业,培育一批行业领先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积极培育市场导向、供需匹配、服务精准、运作规范的产教融合服务组织。分级分类编制发布产业结构动态调整报告、行业人才就业状况和需求预测报告。

    四、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十)丰富职业学校办学形态。职业学校要积极与优质企业开展双边多边技术协作,共建技术技能创新平台、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服务地方中小微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推动职业学校在企业设立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在职业学校建设培养培训基地。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延伸职业学校办学空间。

    (十一)拓展校企合作形式内容。职业学校要主动吸纳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合作共建新专业、开发新课程、开展订单培养。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主导建立全国性、行业性职教集团,推进实体化运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支持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引导企业按岗位总量的一定比例设立学徒岗位。严禁向学生违规收取实习实训费用。

    (十二)优化校企合作政策环境。各地要把促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产业发展规划、产业激励政策、乡村振兴规划制定的重要内容,对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按规定落实相关税费政策。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要把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情况,作为各类示范企业评选的重要参考。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把校企合作成效作为评价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要支持企业参与和举办职业教育。鼓励金融机构依法依规为校企合作提供相关信贷和融资支持。积极探索职业学校实习生参加工伤保险办法。加快发展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责任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鼓励保险公司对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保险专门确定费率。职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等所得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资来源。

    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十三)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素养。完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在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中强化专业教学和实践要求。制定双师型教师标准,完善教师招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按照职业学校生师比例和结构要求配齐专业教师。加强职业技术师范学校建设。支持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落实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规定,支持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从教,推进固定岗与流动岗相结合、校企互聘兼职的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继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十四)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实效,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举办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教学能力比赛。普遍开展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实施弹性学习和学分制管理,支持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十五)改进教学内容与教材。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开发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深入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完善认证管理办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及时更新教学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及时纳入教学内容。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先进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强化教材建设国家事权,分层规划,完善职业教育教材的编写、审核、选用、使用、更新、评价监管机制。引导地方、行业和学校按规定建设地方特色教材、行业适用教材、校本专业教材。

    (十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健全教师、课程、教材、教学、实习实训、信息化、安全等国家职业教育标准,鼓励地方结合实际出台更高要求的地方标准,支持行业组织、龙头企业参与制定标准。推进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完善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加强对地方政府履行职业教育职责督导,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和高等职业学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健全国家、省、学校质量年报制度,定期组织质量年报的审查抽查,提高编制水平,加大公开力度。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将其作为批复学校设置、核定招生计划、安排重大项目的重要参考。

    六、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品牌

    (十七)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办好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加强与国际高水平职业教育机构和组织合作,开展学术研究、标准研制、人员交流。在“留学中国”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中设置职业教育类别。

    (十八)拓展中外合作交流平台。全方位践行世界技能组织2025战略,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和地区组织的合作。鼓励开放大学建设海外学习中心,推进职业教育涉外行业组织建设,实施职业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高技能领军人才和产业紧缺人才境外培训计划。积极承办国际职业教育大会,办好办实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形成一批教育交流、技能交流和人文交流的品牌。

    (十九)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探索“中文+职业技能”的国际化发展模式。服务国际产能合作,推动职业学校跟随中国企业走出去。完善“鲁班工坊”建设标准,拓展办学内涵。提高职业教育在出国留学基金等项目中的占比。积极打造一批高水平国际化的职业学校,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各地要把职业教育纳入对外合作规划,作为友好城市(省州)建设的重要内容。

    七、组织实施

    (二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要充分发挥作用,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落实对职业教育工作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职责。国家将职业教育工作纳入省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各省将职业教育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考核。选优配强职业学校主要负责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职业教育干部队伍。落实职业学校在内设机构、岗位设置、用人计划、教师招聘、职称评聘等方面的自主权。加强职业学校党建工作,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开展新时代职业学校党组织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办学治校、立德树人全过程。

    (二十一)强化制度保障。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地方结合实际制定修订有关地方性法规。健全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经费的体制。优化支出结构,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严禁以学费、社会服务收入冲抵生均拨款,探索建立基于专业大类的职业教育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

    (二十二)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正面宣传,挖掘宣传基层和一线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典型事迹,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打通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就业、落户、参加招聘、职称评审、晋升等方面的通道,与普通学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对在职业教育工作中取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在职业教育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技术技能人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各地将符合条件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计划,探索从优秀产业工人和农业农村人才中培养选拔干部机制,加大技术技能人才薪酬激励力度,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

    2021-10-13
  • 硕博扎堆,应聘教师为啥“挤破头”?

    教师资格考试报名火爆,名校硕博竞争中小学老师名额……近日,“教师热”的话题引发舆论热议。教师行业真的这么“吃香”?竞聘教师真的需要“挤破头”?


    硕博扎堆,应聘教师为啥“挤破头”?


    近日,深圳某中学招聘时硕博扎堆的现象引发舆论热议。对此,不少网友表示“博士当中小学老师是大材小用”,还有网友感慨“教师的尽头是博士”。


    但这样的现象在深圳其实并不少见。深圳“四大校”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以深圳中学、深圳实验学校发布的2022年应届毕业生招聘公告为例,两所学校招聘的最低学历要求均为研究生,且多数岗位要求应聘者具有对应的专业背景。


    而除“四大校”外,其他学校招聘的学历门槛也不低。据深圳市龙岗区近期发布的招聘公告,不少学校的招聘也是硕士起步。


    除招聘要求高外,待遇和发展前景也是吸引众多硕士、博士报考的重要因素。北京某重点高校硕士研究生刘嘉(化名)去年参加了深圳市龙岗区教师招聘,应聘的原因是:这里的教师工资待遇很优厚。


    入职深圳某小学一年的老师王雪(化名)也告诉中新网,深圳的教师薪资待遇确实比较好,年薪高、解决编制、提供教师宿舍、解决孩子上学问题。因此,报考的硕博生很多,竞争也比较激烈。


    待遇优渥、工作稳定、假期长、发展前景好,这样的教师岗位竞争火爆,不难理解。


    考证大军规模庞大


    “教师热”背后,“教资”更热


    与高学历毕业生扎堆竞聘教师岗位相对应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中小学教资考试的大军,“教资热”成为一种现象被舆论聚焦。


    从报名数据来看,2016年,全年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人数共有260万人,2017年达410万人,到2019年则攀升至900万人。而今年以来,共有191万人次通过认定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较去年全年增长28.7%。


    中国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分析,教资考试“热”是因为近年来不断攀升的大学毕业生规模,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达到909万人,就业竞争之下,持证就意味着多了一条“出路”。


    “近年来,国家提高了教师入职门槛,教师资格证成为编内外教师上岗的必要条件。此外,近年来,国家逐渐要求培训机构任职的一些教师也要取得教师资格证,这些都增加了教资考试的热度。”华图教育教师研究院负责人张晓静对媒体分析。


    张晓静认为,从大环境来看,教师的薪资待遇不断提高,国家在编制上也予以优先保障需求,未来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在不断增大。


    “教师热”普遍吗?


    一些地区依然存在招人难、留人难


    正如专家所言,近年来,随着待遇保障的不断提高,教师岗位的吸引力持续上升,但是,与一些发达地区“教师热”形成对比的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乡村教师的“招人难、留人难”的问题并未完全解决。


    河南浚县2021年公开招聘教师部分岗位的招聘人数与报名通过人数未达到1:3,按规定核减或取消部分岗位;安徽巢湖市2021年中小学新任教师招聘“高中物理”岗位因达不到开考比例取消招聘计划……诸如此类,教师招人难的消息每年都有不少。


    今年7月《桂林晚报》曾以“桂林中小学老师缺口有多大”为题报道该市的教师招聘现状。报道中,桂林中学负责人介绍,现在各学科想招聘到优质的教师是难上加难。部分学科在招聘时可能会出现报不满或者空岗的情况,有些岗位可能就只有一二人报名,都达不到开考比例,特别是数学、物理和地理老师真的很难招。


    报道中还提到,“与市区学校、重点学校部分学科教师有缺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县乡镇中小学的教师招聘却依然十分困难”。


    对于当前教师招聘存在的冷热不均现象,专家表示,现阶段我国教师数量总体超编,但结构性缺编,即出现结构性不平衡,比如音、体、美等学科教师短缺,贫困和偏远地区教师短缺。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分析,地域间的冷热不均与基础教育资源的统筹配置有关。“财政实力强的地区,教育投入力度大,教师工资待遇高,收入水平远高于财政实力薄弱的地区。”


    熊丙奇说,要真正解决教师招聘冷热不均的状况,提高不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水平以及教师的整体待遇,需要强化省级财政对基础教育资源的统筹。即由省级财政保障一省的基础教育经费,包括教师的工资待遇,这才能做到一省范围内基础教育教师的待遇一致,缩小省域内的办学条件、质量差距。

    2021-10-12

  • 首 页  上一页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