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发言人毛宁19日宣布:应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白俄罗斯总理戈洛夫琴科邀请,国务院总理李强将于8月20日至23日赴俄罗斯主持中俄总理第二十九次定期会晤并访问俄罗斯、白俄罗斯。
2024-08-19外交部发言人毛宁19日宣布:应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白俄罗斯总理戈洛夫琴科邀请,国务院总理李强将于8月20日至23日赴俄罗斯主持中俄总理第二十九次定期会晤并访问俄罗斯、白俄罗斯。
2024-08-198月19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越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苏林举行会谈。
2024-08-19应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越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苏林于18日至20日来华国事访问。18日傍晚,苏林抵达北京。抵京前,苏林一行访问了广州。
2024-08-19“我们此次访问是想再次强调,在越南对外政策当中,中国始终是排在第一位的,是我们的头等优先。”越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苏林18日在广州说。
应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苏林于18日至20日来华国事访问。18日上午,苏林抵达广州开始访华行程。中国也成为他本月初就任越共中央总书记后出访的首个国家。
雨后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庄严肃穆,越南爱国烈士范鸿泰之墓坐落于此。苏林首先来到这里,为范鸿泰之墓献上花圈。
随后,苏林来到位于广州文明路的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旧址。近100年前,越南老一辈领导人胡志明在这里创办越南第一份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报纸《青年》,举办越南青年政治训练班,为越南共产党成立及革命干部培养作出重要贡献。参观结束后,苏林在留言簿上写下“祝越中友谊世代相传、万古长青”。
“我衷心感谢中国党和政府对范鸿泰墓、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旧址的保护。这些遗迹遗址充分体现了我们两党两国长久的友好传统,也是向两国青年一代宣传越中友好的重要历史见证地。”苏林说。
苏林说,越南的革命历史与中国的革命历史紧密相连,两党两国老一辈领导人结下了深厚友谊。越南人民始终不会忘记中国在越南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所给予的帮助。
苏林表示,越南党和国家始终把发展同中国的关系作为对外政策的头等优先,将努力继承好两党两国老一辈领导人亲手缔造的越中友好传统。
苏林还出席了中国对越友好人士代表见面会。在听完代表发言后,苏林说:“中国有许多很有意义的谚语,例如‘得好乡邻胜过亲’‘多年邻居变成亲’等。越南人民描述友好邻邦关系也有类似的表述,如‘远亲不如近邻’。回顾两党两国共同走过的道路,我们充满自豪,对‘同志加兄弟’的传统友谊更加珍视。”
18日下午,结束在广州的访问之后,苏林一行前往北京,继续中国之行。
国务院总理李强8月18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正式访问的斐济总理兰布卡举行会谈。
李强表示,斐济是首个同中国建交的太平洋岛国,中方一直将斐济视为南太地区最重要合作伙伴之一。习近平主席将同总理先生举行会晤,共同擘画两国关系发展新蓝图。中方一贯坚定支持斐济人民走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愿同斐方以明年两国建交50周年为契机,落实两国领导人共识,继续做彼此信赖、相互支持的真朋友,加强高层和各级别交往,推动中斐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健康稳定向前发展,更好造福两国人民。
李强指出,中方愿同斐方一道努力,推动两国务实合作提升到新的水平。双方要进一步发挥互补优势,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深化基础设施、农渔业、轻工业、教育、旅游、减贫等领域合作,更好促进共同发展。中方愿进口斐方更多优质产品,支持中资企业到斐济投资兴业。中斐同为“全球南方”成员,中方赞赏斐方提出的“和平之海”愿景,支持太平洋岛国落实《蓝色太平洋2050战略》,愿加强同斐济等岛国的沟通协作,积极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共同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兰布卡表示,斐方十分钦佩在习近平主席领导下中国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和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衷心感谢中国在斐济困难时提供的无私帮助。斐方始终视中国为可信赖的伙伴,坚定恪守一个中国原则,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和全球发展倡议等重要倡议,愿同中方进一步深化经贸、基建、农渔业、旅游、互联互通等领域合作,开辟斐中伙伴关系新的广阔前景。“和平之海”愿景同中方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理念相通、目标相同,斐方愿同中方加强沟通协作,促进太平洋岛国同中国的合作关系,实现《蓝色太平洋2050战略》。
会谈后,两国总理共同见证签署贸易、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项双边合作文件。
会谈前,李强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为兰布卡举行欢迎仪式。
吴政隆参加上述活动。
内蒙古越来越绿了。
这绿,不只是视觉上的色彩变化,更是一场根植于发展方式的变革带来的深远影响。
绿色是美好生活的底色。今年8月15日是第二个全国生态日,主题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部署;8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系统部署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我国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也是正在中国大地上进行的生动实践。在内蒙古,这场实践在不断推进。
发展理念生态优先——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从源头推动绿色转型
理念引领变革,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是发展理念的转变。
“今后不再上了?”“不再上了!全盟六成以上区域都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了。”“留在那儿,子孙后代可以用。”习近平总书记颔首赞许。
4年前全国两会上的这场对话,让人记忆深刻。
要生态还是要经济?锡林郭勒盟早已拿出实际行动:2018年至今,全盟相继注销退出各类自然保护区内历史遗留采矿权73个、探矿权77个,清理过期且不符合延续条件采矿权118个,关闭退出小型矿山企业180家,草原逐渐恢复往日青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并高瞻远瞩为内蒙古谋划了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当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出现矛盾时,要毫不犹豫把生态环境挺在前头。”“坚决不干为了‘仨瓜俩枣’损害长远利益、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情。”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已成共识——
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全区87%的面积划入限制开发区域,50%以上的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从源头上杜绝不合理开发建设活动。完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设置绿色门槛,严格执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将污染企业拒之门外。
以零容忍的态度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在全国率先开展破坏草原林地违规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实施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对中央环保督察发现的问题实行清单式、销号式、问责式整改。实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一追到底。
以久久为功的行动修复生态环境创伤。科学推进国土绿化,持之以恒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推动重点行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攻坚、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推动矿山修复,抚平大地的“疮疤”。
从大兴安岭率先“挂斧停锯”到清理整顿不符合绿色标准的矿山,从广袤草原“带薪休假”到生态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内蒙古摆脱路径依赖,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走好新路子。
产业结构绿色重塑——先“立”后“破”,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
推动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关键在产业。
乌兰察布市全面实施“三个一批”和“五化改造”行动,实现铁合金产业由“黑”到“绿”的华丽变身。2023年,乌兰察布市铁合金行业完成产量953万吨,占全国产量的27%,能效标杆值以上产能比例超过30%以上,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内蒙古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先“立”后“破”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培育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全力以赴打造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质量效益高的绿色生产体系。
破“旧”,降低产业“含碳量”,增加发展“含绿量”。坚决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同时,支持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节能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
立“新”,增加产业“含新量”,提升发展“含金量”。加快培育打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精心打造了8大产业集群和16条重要产业链,集中打造风电、光伏、氢能、储能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甲醇和烯烃、煤基新材料……在鄂尔多斯,煤炭摇身变为多种高附加值产品;在赤峰市,维拉斯托锂多金属矿依托新技术规划7个延链补链项目,将“世界级储量”打造成千亿级产业;包头建成国内最完整的稀土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稀土原材料就地转化率达到70%以上;呼和浩特开辟绿色算力新赛道,成为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的标杆……转型后的传统产业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脊梁”,培育打造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
据初步测算,2021至2023年,扣除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后,全区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2.5%,以年均1.5%的化石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1%的GDP增速,统筹节能降碳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节流”“开源”并举,走节本增效促转型发展之路
内蒙古资源富集,但没有一点是多余的,都是不能浪费的。
牢固树立“节约就是增长、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的理念,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的前提下,内蒙古把资源节约集约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节流”和“开源”并举,走好节本增效促转型发展之路。
“节流”,实施严格资源管理,减少资源浪费。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切实让每一份资源和每一分钱都发挥出最大效益;全面加强能、水、粮、地、矿、材等各领域节约,持续深化“五个大起底”行动,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开源”,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挖掘资源潜力。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推动能源、水、矿产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工业固废、工业废水等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在呼和浩特市,城市污水经过处理成为再生水,水质达到优于一级A标准,广泛用于城市供热、景观河道、园林绿化、工业企业、青城驿站;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工业固废粉煤灰,变成了生产建筑陶瓷的原料;“五个大起底”行动,盘活闲置土地、让趴在账上的资金“转起来”、让休眠的项目“活起来”;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首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河套灌区“大水漫灌”问题取得积极进展,灌区秋浇水量较常年减少45%……“变废为宝”“吃干榨尽”,资源利用更高效,产业发展更绿色。
与此同时,“光盘”行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实际行动,绿色消费、低碳出行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绿色低碳循环理念深入人心。
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典型的能源与资源型地区,内蒙古的绿色变革,正在行动中铺展开来。
8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巴西总统卢拉互致贺电,庆祝两国建交50周年。
习近平指出,中国和巴西同为发展中大国和重要新兴市场国家,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携手前行的好伙伴。建交半个世纪以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两国关系始终保持稳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全球性影响日益突出,在促进各自国家发展振兴的同时,也为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习近平强调,去年卢拉总统成功访华,我们就引领和开辟新时代中巴关系新未来达成重要共识。中方愿同巴方以中巴建交50周年为新起点,持续加强两国发展战略对接,深化双方各领域交流合作,赋予中巴关系新的时代内涵,携手推动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
卢拉表示,半个世纪以来,巴中友谊不断加强,合作日益多元。当前,两国在多领域、各层级保持合作,共同建设更加繁荣、和平和公正的世界。巴中关系对于构建多极秩序和更加公正有效的全球治理日益重要,对于两国和世界的稳定和可预见性发挥了支撑作用。两国关系的下一个50年,我们将并肩开辟新道路,构建命运与共的光明未来。
同日,国家副主席韩正同巴西副总统阿尔克明互致贺电。
8月16日出版的第16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
习近平指出,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部署改革,是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从实践经验和现实需要出发,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这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的迫切需要。第二,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第三,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迫切需要。第四,这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指出,在决定稿起草过程中,我们重点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确定遵循原则,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二是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来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问题导向。三是抓住重点,突出体制机制改革,突出战略性、全局性重大改革,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凸显改革引领作用。四是坚持人民至上,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五是强化系统集成,加强对改革整体谋划、系统布局,使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协同高效。
习近平指出,决定稿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重点部署未来五年的重大改革举措,在内容摆布上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第二,注重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第三,注重全面改革。第四,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第五,注重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5日宣布:应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越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苏林将于8月18日至20日来华国事访问。
2024-08-15习近平回信勉励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
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带动更多人自觉守水护水节水
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在第二个全国生态日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并向全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者、志愿者致以诚挚问候。
习近平在回信中说,得知十年来越来越多库区群众加入志愿服务队伍,用心用情守护一库碧水,库区水更清了、山更绿了、环境更美了,我很欣慰。
习近平强调,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保护好水源地生态环境,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需要人人尽责、久久为功。希望你们继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带动更多人自觉守水护水节水,携手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十年来,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丹江口库区持续深化水质保护,包括志愿者在内的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治水护水工作,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在Ⅱ类及以上标准。近日,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给习总书记写信,汇报从事守水护水志愿服务等情况,表达牢记习总书记嘱托、守好一库碧水的坚定决心。
国务院、中央军委日前公布新修订的《军人抚恤优待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4年10月1日起施行。
新修订的《条例》旨在保障国家对军人的抚恤优待,激励军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献身精神,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新修订的《条例》共6章64条,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明确军人抚恤优待基本原则。军人抚恤优待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待遇与贡献匹配、精神与物质并重、关爱与服务结合的原则。健全抚恤优待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确保抚恤优待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国防和军队建设需要相适应。
二是健全体制机制,适应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形势新要求。明确抚恤优待对象范围和抚恤优待内容。明确管理体制,规定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其他有关机关、军队有关部门的抚恤优待工作职责。明确中央和地方财政责任。完善评定烈士、发放残疾抚恤金等工作的军地衔接机制。
三是增加抚恤优待措施,加大服务保障力度。规定抚恤优待对象享受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和相应的抚恤优待待遇。通过向功勋荣誉表彰获得者的遗属增发抚恤金,邀请抚恤优待对象参加重大庆典活动等措施增强荣誉激励。建立关爱帮扶机制,加大对特殊困难抚恤优待对象的关爱帮扶力度。
四是优化抚恤优待程序,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明确一次性抚恤金的发放程序,保障抚恤优待对象合法权益。细化残疾等级评定的程序,增加补办评定残疾等级的情形。
突破1000亿件!比2023年提前71天!“小包裹”跑出“加速度”。
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截至8月13日,今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已突破1000亿件。这意味全国人均收到快递71.43个,每一秒钟有5144件快递、每一天有4.4亿件快递在神州大地上流动着。
快递物流是反映经济活力的“风向标”,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小包裹”跑起来,既有量的增长,更有质的提升。数据显示,快递业最高日业务量超5.8亿件,月均业务量超130亿件,月均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小包裹”走得更快了。
新疆喀什的樱桃、浙江金华的葡萄、广东阳江的菠萝蜜、宁夏中卫的硒砂瓜……入夏以来,全国各地的时令水果,不少实现“隔日达”。
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小包裹”优化包装,加大冷链运输,推动原产地与消费市场高效衔接,让更多农特产品更新鲜地走进千家万户。
更快的背后,是我国物流网络越来越密了。
快递业着力构建“枢纽+通道+网络”的现代寄递服务网络体系。目前,我国快递网点基本实现乡镇全覆盖,建制村快递服务覆盖率超95%。截至2023年底,全国拥有快递服务营业网点23.4万处,快递服务网路22.8万条,打通万千串联城乡、抵达阡陌的“毛细血管”。
更快的背后,是我国快递企业不断创新。
数据显示,国内快递专用货机达188架,快递服务汽车27万辆。“小包裹”插上数字化和智能化触角,助力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
通过二维码选购物资,10分钟左右,无人机就能将物资投放在指定地点,快递“从天而降”在一些城市已成为现实。
无人快递车已经上路,在收转运派等环节,大幅度缩减末端派送时长。“寄”“递”之间,人们向“快递自由”更进一步。
“小包裹”增速,藏着“大经济”。
链接千城百业、联系千家万户、连通线上线下,“小包裹”折射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中国快递业务量连续十年稳居世界第一。2023年,中国人均快件使用量93.7件,快递支撑网络零售额13万亿元。
国家邮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寄递网络建设,围绕城市群建设优化寄递枢纽布局,持续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完善国际寄递服务网络。持续深化产业协同,推动服务链条与先进制造业相融合,让快递“小包裹”推动经济“大发展”。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130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