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亚一出租车司机服务态度恶劣 官方:开除并列入行业黑名单

    中新网4月25日电据三亚发布微信公众号消息,4月23日,一段“出租车接客后嫌目的地太近,把怨气全丢给了上车乘客”视频在网络传播并引发关注。三亚市交通运输局迅速调查确认,视频中反映涉事出租车驾驶员违规情况属实,其不遵守行业相关规定,损害行业经营秩序,造成恶劣社会影响,且情节极其严重。为此,三亚市交通运输局责成涉事出租车驾驶员及所属企业向游客赔礼道歉,并对涉事出租车企业责令改正,收回该公司涉事出租车经营权指标,注销车辆道路运输证;对涉事出租车驾驶员给予全行业通报,列入三亚市运输从业人员“不良记录名单”,今后不得在三亚市交通运输行业从业。


    三亚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三亚高度重视出租行业服务质量,要求各出租车企业引以为戒,务必落实主体责任,切实加强驾驶员的日常管理,落实驾驶员职业道德培训,若因管理不到位引发服务质量问题,将依法收回企业车辆经营权指标。同时,三亚交通部门也提醒告诫广大出租车驾驶员务必规范运营,若出现拒载(挑客)、甩客、诱导消费等违规行为,一经查实,开除处理并列入三亚运输从业人员“不良记录名单”,今后不得在三亚市交通运输行业从业。





    图片来源:三亚发布微信公众号截图

    2023-04-25
  • 吃播浪费现象调查:主播制作“黑暗料理”博眼球糟蹋食物

    主播制作“黑暗料理”博眼球糟蹋食物【记者调查吃播浪费现象】


    ●原先“大胃王”很多,主播将所有菜品摆在桌子上,恨不得垒成小山,一顿狼吞虎咽。现在官方明令禁止铺张浪费,“大胃王”们纷纷改行探店,一个接一个上了一桌子菜,实际上很多主播根本没吃几口,浪费现象依然大量存在


    ●加了泥巴的酱爆龙虾,用酱油煮的火鸡面,将辣椒面、酱油、醋和草莓混在一起的“水果色拉”……一些主播“别出心裁”,他们选择自己烹饪,却把心思放在荒诞怪异的烹饪方式上,不管菜品味道如何、能不能吃,只要足够博人眼球获得流量就达到了目的


    ●吃播造成食物浪费,违反了民法典和反食品浪费法。短视频平台应当对涉及吃播类的节目进行适当审查,通过人工巡查或技术过滤等方式,及时发现浪费食物的行为,并对相关视频制作者进行整改提醒,明显违法的,下架处理


    编者按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起草了《关于防止和减少餐饮浪费的公告(征求意见稿)》,从八个方面提出一系列举措推进反餐饮浪费工作落实落细,包括严格明码标价、推行明白标量、减少宴会餐饮浪费、完善用餐评价体系等,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餐饮行业食品浪费情况严重,仅城市餐饮每年食物浪费就达170亿公斤至180亿公斤,这还不包括居民家庭饮食中的食物浪费。宴会结束后大量剩菜被倒掉、线上点餐货不对板直接扔掉、主播为获得流量制作“黑暗料理”糟蹋食物……各种浪费现象层出不穷。


    仓廪实,天下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施行2周年之际,法治经纬版开设“依法整治餐饮浪费”专栏,推出系列调查报道,揭露舌尖上的浪费,以期推动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韩丹东


    □本报实习生王意天


    “大家还想看我放多少包酱料?尽管提,不论放多少包,我都全部吃掉。”近日,某短视频平台上一位女主播为了给火鸡面带货,在一次性泡了5块面饼后,又“失控”般地不停往里面加酱料包。平常一整袋就让人难以忍受的辣味酱料,该主播连续加了30袋,后又加了一大勺辣椒油和6个煎蛋。


    “这一般人可是吃不下,更何况你还要吃5份的量。我觉得你不行。”视频中一位男主播挑衅道。


    “你就看我能不能把它都‘造’了!”女主播大喊道。但到了真“吃”的环节,女主播仅吃了2个煎蛋和几口面,视频就匆匆结束了。


    评论中,有网友质疑:本来1包酱料就够辣的面条,她放那么多包,不可能吃得下去,岂不是把食物都浪费了?!


    类似的直播或短视频,目前在视频平台上并不少见。《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观看30多场相关直播、200多条短视频后发现,此类视频大多以异常夸张的方式吸引网友点击进入并持续观看,但往往在直播结束时会剩下满桌菜品,许多菜品甚至几乎没动,有些只被吃了一口。还有一些主播“别出心裁”,他们选择自己烹饪,却把心思放在荒诞怪异的烹饪方式上,不管菜品味道如何、能不能吃,只要足够博人眼球获得流量就达到了目的。


    吃播视频中存在多少浪费现象,又该如何规范这一问题?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吃播探店浪费严重


    一桌子菜没吃几口


    记者在多个短视频平台发现,有不少主播为了引流,美其名曰“探店”。这些视频中,主播享用着满桌美食,看着不但色香味俱全,而且菜量十分可观。不少用户在评论区留言“这么多菜吃得完吗?”“菜量这么大我也想去尝尝。”


    “张喜喜”是一位探店博主。在她发布的视频中,经常可以看到她前往重油重口味的餐厅探店。


    一期视频中,她探店一家冒菜馆,一旁的老板明确说他们家的辣椒非常辣,且多次劝阻主播往菜里添加辣椒。她却充耳不闻,对老板说自己吃辣很厉害,要吃最辣的。


    在选购了大量食品后,一盆红彤彤的冒菜端了上来,上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辣椒油和辣椒面儿,根本看不见下面的菜。吃饭时,主播的手上一直端着一碗米饭。每次食用冒菜时,主播都会先将冒菜夹到碗里的米饭上“过油”,然后才会放进嘴里。


    在视频结束时,米饭上呈现出一层厚厚的油状物,颜色已变成红色。直到最后,主播也没怎么动这碗米饭。


    网友们看到这段视频后纷纷提出质疑,认为主播用米饭吸辣椒油,又不吃米饭,菜还剩了很多,完全是在浪费粮食。“不能吃辣,咱就实事求是,为什么还要装能吃辣?”“你看看那碗米饭吧,上面红彤彤的,都是油,还变颜色了。这样的米饭你吃得下去吗?”


    吃播浪费粮食的现象早已屡见不鲜。早前,主播“孙狗子和刘老虎”误发了一段无剪辑吃播视频:吃油条只嚼不咽,嚼完吐到碗里。该行为一度引发网友热议。


    许多“大胃王”主播之前都采用反复“吐”和“吃”的办法,将一大桌食物消灭,然后剪切掉“吐”的部分,最终剪辑成一篇“大胃王”的吃播视频。


    吃播博主“安子”向记者透露,主播除了依靠剪辑之外,还要掌握咀嚼技巧。他拿起一枚鸡蛋演示,只见他将鸡蛋直接塞入口中,不停咀嚼,一副享受美食的样子,十几秒后他的喉咙处吞咽了一下,接着拿起另一枚鸡蛋塞入嘴里,看似大快朵颐。


    “你觉得我咽下去了吗?”安子张开嘴,记者以为咽下去的鸡蛋,却藏在他舌头下面。安子说,这样的吃播技巧需要长时间练习,不然容易呕吐,配合后期剪辑,一桌子菜很快就能被一扫而空。


    “安子”将吃播技巧制作成视频上传到短视频平台,很快就收获了上万点赞量。评论区有观众留言“原来吃播是这样的”“假吃不也是浪费食物吗?”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原先“大胃王”很多,主播将所有菜品摆在桌子上,恨不得垒成小山,一顿狼吞虎咽。现在官方明令禁止铺张浪费,“大胃王”们纷纷改行探店,一个接一个上了一桌子菜,实际上很多主播根本没吃几口,浪费现象依然大量存在。


    来自天津的张明(化名)是一名餐饮运营人员,接待过多次主播探店。他告诉记者,探店达人来店里吃东西是为了拍视频,不是真为了吃,每次拍完视频,往往菜早就凉透了,倒掉很常见。


    对此,湖南长沙的孙先生深有同感。孙先生是一位在第三方平台上好评如潮的饭店老板,他的饭店常有探店主播到访,有时是团队,有时是个人,几乎所有主播都会将菜单中的大多数菜点一遍,等到上齐后开始品尝。


    “主播测评,一样菜也就吃一两口,最后打包带走的很少,经常浪费一桌子菜。”孙先生颇为心痛地说,“为了宣传推广,大主播来探店,我们都是免单的”。


    一位叫“肉肉”的网友发文吐槽说,自己在一家餐厅吃饭,隔壁桌是一个探店团队,打光、摄影机等设备一应俱全。上菜期间闪光灯一直没有停过,主播对菜品逐一点评,象征性地动动筷子。直到团队走后她才发现,一桌烤肉和小菜基本没动,全部浪费掉了。


    说到浪费问题,探店博主“月”则有自己的“苦衷”。她告诉记者,自己每天被安排探店五六家,每家都要测评特色菜或套餐,往往是一个人面对一大桌菜,“时间特别紧张,还要赶下一家,而且自己饭量有限,真吃不下那么多,有时候吃多了半夜起床呕吐。”


    “有些店家也不让主播将食物打包带走,理由是这些食物是店家免费提供的。”被问到为什么不打包食物时,“月”这样回答。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曾发文提醒,网络主播在提供网络表演及视听节目服务过程中,不得出现铺张浪费粮食,展示假吃、暴饮暴食或其他易造成不良饮食消费、食物浪费示范的内容,此类行为已涉嫌违反反食品浪费法。


    另类吃播博人眼球


    糟蹋食物败坏风气


    油焖大虾、茄汁大虾、椒盐大虾……大虾有很多种成为美食的做法。而在短视频平台,记者看到这样一则视频,女主播用瓜子壳、花生壳炒大虾。


    这是网名为“花花(薯家)”的主播4月5日发布的一则视频,女主播扮演的“女仆”穿着奇怪的装扮进入画面:“诶呀,回来了少爷,今天晚上想吃点什么?”


    “来点不一样的。”男主播回复道。


    紧接着,视频就进入制作“黑暗料理”的环节。只见女主播拆开一袋瓜子,伴随着“准备食材”的文字,她开始嗑瓜子,但没有收集嗑出来的瓜子仁,而是将瓜子壳放到盘子里;然后,又收集了一包花生壳。


    起锅烧油后,女主播依次放入花生壳和瓜子壳。“现在让我们加入酱油和大虾!”伴随着音乐,女主播将大虾放进锅中。


    出锅的大虾被放置在餐盘中,上面覆盖的一层黑色物质让网友直呼可怕。主播到底有没有吃这盘大虾,匆匆结束的视频里没有交代。但评论里有很多“本来挺好的虾,这么一折腾谁还会想吃啊”“倒胃口,浪费粮食”等留言。


    此外,该主播还制作了加了泥巴的酱爆龙虾、加了酱油的油爆香蕉火龙果、用酱油煮的火鸡面等“黑暗料理”,有些菜品做出来的形状不忍直视,令人反胃。


    记者注意到,像这样靠制作“黑暗料理”博眼球、吸引流量的主播还有不少。


    主播“丹揪拉Baby”4月2日发布的视频中,其将一碟辣椒面倒进一盆草莓里,又倒入大量酱油和醋,称其为新款“水果色拉”。随后,该主播将两杯不同品牌的奶茶倒在一起,加入一罐柠檬茶。


    就当大家以为这道料理要结束时,主播竟然舀了一大勺豆豉辣酱放到碗中。不少网友惊呼:“奶茶拌豆豉辣酱能喝吗”“不尊重食物真的好气人”……


    这些另类、猎奇吃播在各短视频平台还拥有不少粉丝,有人留言称“看起来不错,准备尝试下”。但更多人对此表示反感。有网友认为,这种怪异夸张的行为本身是对食物的不尊重,是很明显的浪费粮食的行为;还有网友直言,这种博眼球的行为不仅糟蹋了粮食,还起到了错误的示范作用,污染了网络风气。


    还有一些所谓美食博主发布各种挑战视频。比如“挑战滚烫”,主播将滚烫的食物送进口中,烫得倒吸凉气,还要忍住面部表情不发生变化,有的食物掉到了地上。


    有网友直言,用这种堪比自虐的饮食行为来吸引流量得不偿失,不仅吃得不痛快、浪费粮食,还伤害了身体。


    畸形视频导向不良


    加强监管违者下架


    在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孟强看来,视频作者为了视频效果,点了大量菜品却“浅尝辄止”、白白浪费,或主播以荒诞怪异的烹饪方式和畸形的吃播造成食物浪费,都未能按照食材的功能进行合理利用,无疑属于食品浪费行为,违反了民法典和反食品浪费法。


    “这些行为经过短视频平台传播后,有可能吸引大量网络用户观看,进而可能向社会大众传递一种‘可以浪费食物’‘浪费食物很酷’‘浪费食物很好玩’的错误理念,有悖于我国对文明、健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的倡导,还可能对价值观正在形成期的未成年人造成长远的不良影响,不利于社会层面正确消费观、价值观的传播,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孟强说。


    他认为,当短视频主播在餐厅用餐存在超量点餐、浪费食物的倾向时,餐厅有责任进行适当提醒,引导其按需适量点餐,不能为了制作短视频和宣传推广餐厅而浪费食物。


    “自行制作菜肴、录制视频的主播,也应当遵循反食品浪费法相关规定,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绿色的消费理念,在家庭生活中也应当培养形成科学健康、物尽其用、防止浪费的良好习惯,按照日常生活实际需要采购、储存和制作食品。”孟强说。


    反食品浪费法规定,新闻媒体不得制作、发布、传播宣扬量大多吃、暴饮暴食等浪费食品的节目或者音视频信息,网络音视频服务提供者发现用户有违反前款规定行为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相关信息;情节严重的,应当停止提供信息服务。


    孟强据此提出,短视频平台应当对涉及吃播类的节目进行适当审查,如果发现存在以吃播、菜肴制作等形式大量浪费食物食品的,则应对相关视频制作者进行整改提醒,或者对明显违法的视频进行下架处理。如果网络平台不加审核、监管,导致平台上存在大量宣扬暴饮暴食等浪费食品的视频,则由网信部门依法责令其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处以罚款,并可以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北京云嘉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也说道,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音视频服务提供者,一旦发现有用户制作、发布以及传播这类视频,应当立即删除下架。网络音视频服务提供者还应主动采取措施,比如通过人工巡查或者技术过滤等方式,及时发现违规的、不良导向的音视频,一旦发现,立即停止传输服务。

    2023-04-25
  • 瓦工高薪却存在“招工难”“招年轻人更难”

    “公园厕所内墙贴砖的活还没干完呢,这边急着要人开工,就先过来了。”3月底的一天早上八点半,瓦工郑立纲和妻子就已经在北京市朝阳区的客户家砌起墙来。由于业主催得急,两人只能暂时搁置前一天还在做的公园维修,开始了家装项目。


    今年以来,装修市场持续火爆,瓦工需求量不断走高。前不久,有媒体报道,出现年薪25万元却招不到瓦工的情况。《工人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高薪招人反映出建筑市场对工人的急迫需求,其背后存在的招工难和工人“老龄化”等问题值得关注。


    瓦工日薪涨到600元至800元


    “我是我们工长手下手艺最好的瓦工,找我干活的工程都要排队等。”45岁的郑立纲来自安徽安庆,在同乡陈工长手下干瓦工活,谈起自己的手艺,郑立纲言语间流露出些许自豪,这源于他在北京有着近20年的装修经验。


    前不久,有媒体报道装修需求出现阶段性激增,在所有的工种里,瓦工最为紧缺。对此,陈工长感触颇深。他的装修团队有瓦工、木工、水电工、油漆工等20余人,其中瓦工有5人。“瓦工这几年尤其紧俏,人手不够的情况下还要另外叫人。”


    目前,瓦工主要是在装修和建筑两个行业接活儿。


    装修行业的瓦工师傅,要负责砌墙、抹灰、厨卫防水、铺砖等多个工序。瓷砖、墙面等处理效果尤为直观,这要求瓦工手艺要好、做活要细。陈工长介绍,装修行业的瓦工接活儿模式分为包工和点工,前者按承包的工程量给付工资,完成时间由自己决定,后者则按天计算工资。“不论包工还是点工,瓦工师傅的日薪从600元至800元不等。”


    而建筑工地多采用包工模式,即由瓦工师傅承包整个楼层,再按照完成的平方数结算。劳务经纪人付军告诉记者,建筑工地的瓦工主要负责砌墙等二构工序,其工作成果符合误差范围和基础建设要求即可,工艺要求相对装修领域较低,日薪在400元至600元之间。


    “很多年轻人吃不了脏和累的苦”


    左手持砖,右手用瓦刀从水泥桶中舀出一团水泥铺在砖块上,随后左手的砖立即盖上去,同时用瓦刀刮去四周溢出的水泥,再敲敲砖块让它压得更严实……在郑立纲左右手行云流水般的配合下,一块块红色的砖块被快速整齐地垒起,室内格局也渐渐成型。


    对郑立纲而言,在装修行业干瓦工,工资虽高,活儿却相对没那么好干。近年来,装修材料的变化,提高了瓦工的施工难度。数年前,郑立纲铺的瓷砖多为30厘米乘60厘米的小砖。最近几年,60厘米乘120厘米和75厘米乘150厘米等大尺寸砖则更为流行。“不能有任何破损,还要找好水平和垂直,贴一块就需要耗费半小时”。


    “工人整体数量变少,也是高价招不到瓦工的原因。瓦工要经常接触水泥、灰尘,还要出体力搬砖、切砖,现在很多年轻人吃不了脏和累的苦,不愿意从事这一行。”陈工长坦言,近几年,瓦工的工资水平确有上涨,但工人的平均年龄也在增加。工地上爱钻研、主动学、肯尝试的年轻瓦工越来越少。陈工长觉得,未来高薪招不到瓦工的情况会愈发严重。


    陈工长见证了瓦工日薪从两三百元涨到如今的七八百元。他觉得,工人房租、交通、材料费的上涨,也助推了工资水平的提升。


    市场急需高技术水平的瓦工


    看到年薪25万元难招瓦工的新闻,在付军手下干瓦工的李红强师傅的第一反应是:“估计一年都没有时间休息!”


    “瓦工师傅想要一年挣25万元,需要手脚特别麻利,才能承包更多楼层。但我们早上5点就要出工,一直干到晚上6点,总是需要休息的,而且也要保证工程质量。”李红强说。


    记者了解到,过去,瓦工技术水平的高低不直接影响其收入。更多时候,影响的是熟练程度和工作效率。技术越好,干活儿越熟练,返工概率越低,也就能做更多活儿、挣更多钱。


    不过,当下社交平台越来越多装修案例的分享,对瓦工技术水平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例如,做淋浴区下沉、墙面卡条等,都对手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郑立纲表示,想要提高工资水平,就要不断学习新工艺、研究新样式。


    “建筑行业缺工人,尤其缺年轻工人。”在付军看来,鼓励年轻人从事建筑业,仅靠高薪还不够,还需要优化劳动环境、健全劳动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建筑工人的社会地位,树立新型建筑工人的良好形象,加强对其劳动的肯定和尊崇,进而吸引更多人从事这一行当。(记者刘小燕)

    2023-04-24
  • 劝顾客主动取消订单,事后却涨价再挂出?五一假期民宿现涨价毁约潮

    离五一假期还有不到一周了。各大热门旅游城市的酒店告急,价格飙涨,早早订好行程的旅人们,蠢蠢欲动,心思都快跟着假期飞走了。


    这个时候,预订的民宿突然开始搞“装修”了,要求房客退订?还不止一家,你信吗?邓女士就遇到了这样的奇葩事。


    订房9天后,民宿突然要装修


    姑娘一琢磨原来是价格太低了


    杭州人邓女士早在3月16日就预订了一家成都的民宿。


    邓女士回忆说,当时民宿在做踏青的促销活动,价格特别优惠,她看着划算,房型也喜欢,就以每晚100多元的价格抢下了五一期间的三间房,4月28日-5月2日,还用了一张平台优惠券,3晚价格345元。后来她再查看的时候,发现价格已经涨到300元一晚了,邓女士暗自庆幸。





    邓女士预订成功的民宿


    3月27日,她突然接到民宿工作人员的电话,说民宿在装修,到4月底不一定能装修好,希望邓女士能主动退订。电话里,工作人员还贴心地表示,民宿要到4月中旬才能确定能否装修好,如果到时候再通知,担心邓女士不一定能订到房间了,恐怕耽误邓女士入住,所以特来提醒。邓女士表示,自己要向预订平台核实。


    当晚,平台客服打来电话表示,民宿一口咬定要装修,婉拒邓女士入住,平台可以赔偿100元代金券。邓女士表示,不能接受,自己愿意等到4月中旬。


    就在邓女士一边联系客服协商,一边继续查看房源时,她突然发现这家民宿在其他平台上出售同日期的同款房源,但是房价已经涨到了500多一晚,这时,邓女士意识到自己不必再等了,“房源有,只是不想卖给我了。”


    邓女士琢磨,自己当时参与“踏青季”活动,优惠叠加,使得民宿五一的价格比平时还低了一些,就被她“捡漏”了,商家自然不乐意。最终,考虑到强行入住双方也会不愉快,邓女士选择接受了平台1:1的赔付,选择了其他房源。


    装修倒闭,老板换了,亲戚来了


    民宿毁约还真不少,理由千奇百怪


    潮新闻记者了解发现,五一前夕,被“毁约”的旅客还真不少,民宿旅馆坐地起价,理由也是千奇百怪。


    郑州大学生小哲五一想和朋友去西安,3月中旬就早早地选定了一家价格便宜,地理位置也不错的旅店。用上代金券,三晚价格总共还不到300元。





    预订一周以后,小哲突然接到旅店老板打电话让她退房,理由是:“酒店换了老板,在装修。”


    小哲当时就觉得不对劲,然后在其他平台上翻到这个房间,发现五一期间的价格已经涨到了600多一晚。


    “我直接联系客服,客服的处理效率也是非常高,与旅店协商不成后,给我安排了附近的其他酒店,还补了房间差价。”小哲说,后来平台对那家旅店做了处罚和降低流量的处理,


    还有预订了武汉民宿的玲珑,接到电话说“酒店倒闭,换老板了”玲珑直呼离谱,“为了赚钱这么诅咒自己的店?”社交平台上,还有不少网友发帖表示自己被退订的经历,借口五花八门,理由千奇百怪。有的说:“店面转让”、有的说“拆迁”,还有的说,五一期间亲戚朋友从外地回来,所以房子不对外出租了。总之,都是希望网友尽早取消订单。


    平台罚金赶不上涨价收益


    民宿宁可违约也要“赶客”


    “平台对我订的旅店做了处罚,1.5倍罚金还有降低流量处理,但比起五一的盈利,商家肯定还是愿意接受处罚的,况且没了这个平台,还有其他平台。”对此,小哲表示很无奈,“商家自己五一没有提前改价格,看到旅游市场火爆了,就坐地起价,找各种理由欺骗消费者来退单,合适吗?”


    记者从某平台了解到,平台都会对商家有管理条例的,如果违规,会具体看情况对商户进行处罚的。处罚形式要看商户触发了哪种处罚机制,严重的会被永久下线,包括所有分销渠道都会下线。


    对民宿“坐地起价”这事,民宿老板们怎么看?


    莫干山一家民宿老板表示,过去三年疫情严重,民宿几乎都不赚钱,有的还在亏本苦苦支撑,都指望着五一“收割”一波,因此他对这种行为也表示理解,“本质上大家都想赚点钱,合理利用规则,罚款能认了就行。”。


    另一名临安民宿老板听完连连点头,表示难怪有很多客人来询问五一期间有没有变动,他说:“请顾客放心,只要订单生成,不管价格高低,都会按时接待,哪怕有不可抗力,也会想办法为大家解决问题。价格没有设置好,是我们的问题,我们肯定会承担。”


    莫干山某民宿主理人俞先生认为,“坐地起价”也不一定就是民宿的责任。平台或许是最擅长,也是最愿意做一起“加价”的。“因为平台要分整个房价的15%,而且各大平台都有大数据做支撑,他们是最愿意做所谓的‘收益管理’的。而对于头部的优秀的产品,平台甚至可以在节假日的时候把他们的房间全部买断,然后平台自由定价。”俞先生表示,从实际的运营角度来讲,旅游度假行业是一个典型的淡旺季非常明显的行业。淡季的亏损或者是平本要靠着旺季的“暴利”来做平衡。“我想解决节假日客房餐饮等等消费暴涨问题,最终还是要扎扎实实落实国家的带薪休假,烫平出行的高峰。”


    遇到毁约怎么办


    律师来支招


    “五一”假期将至,旅游消费需求与日俱增。不少地方被爆出涨价十倍的“天价”民宿,“价格刺客”、“价格强盗”。


    价格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本来无可厚非。但已经成交的订单,怎可任意毁约?涉及到卖方、平台的多方交易,买家该向谁追责,怎么追责?我们咨询了律师。


    浙江浙联律师事务所高级权益合伙人朱觉明律师认为,“经营者和消费者有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履行义务”,因此民宿酒店等不得擅自变更酒店价格甚至虚构价格,更不能擅自解除和消费者的约定如订房合同,民宿酒店“无良”毁约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合法权益,消费者有权要求民宿酒店继续履行原来的订房订单维持原价,如果因为民宿酒店擅自解约导致消费者另行订房产生损失的,该民宿酒店除了应当退还已付款外,还应当支付消费者另行订房导致的差价损失。如果民宿酒店虚构解约理由、虚构价格等以谋求差价不当利益的,该民宿酒店构成对消费者的欺诈,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该民宿酒店还应当另行赔偿消费者三倍的损失。


    另外,根据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办法,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应当设立消费者权益保障金,因此平台内的酒店等经营者对消费者提出的合理要求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的,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应当先行赔付,消费者也可据此要求平台先行支付,平台不得拒绝。


    此外,消费者可以向消费者保护组织、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投诉和查处。处罚机关应当将对经营者的处罚决定等信息记入信用档案,向社会公布。


    (来源:钱江晚报)

    2023-04-24
  • 山西一高校成立剧本杀学院 校方:只是选修 学生反馈不错

    山西一高校成立剧本杀学院


    校方:目前只是选修已有学生参与试点反馈不错


    近日,山西晋中信息学院举行了云端剧本杀学院揭幕仪式,这是国内首个剧本杀学院。北京青年报记者昨日从晋中信息学院了解到,学校后续使用的剧本有学校老师创作的剧本,也会面向社会去招募,目前剧本杀课程只是选修形式,已经有学生参与了试点,反馈不错。


    各类场馆和实景阵地


    下学期将与学生见面


    据晋中信息学院官网介绍,作为全国首个高校剧本杀学院,云端剧本杀学院是晋中信息学院沉浸式情景育人模式的全新探索。将以剧本杀为媒介,充分整合学校科幻教育、电影评论、创意写作等创新特色育人平台的优质资源,训练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情绪调配能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等,使学生能够从容面对数字经济下的各种挑战,培养新时代信息产业管理者。


    云端剧本杀学院院长介绍,下学期学院的各类场馆和实景阵地将在全新修建的毣谷书院与学生见面,各类特色课程也将接踵而至,并开设由学生运营的实体剧本杀店面。


    希望通过剧本杀课程


    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


    晋中信息学院一名工作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剧本杀学院是学校正式的二级学院,对于设立剧本杀学院的原因,工作人员表示,剧本杀热度一直比较高,特别是在年轻人里很火爆,而学院现在招生基本都是零零后,很多学生对剧本杀感兴趣。学校结合意见,从丰富学生兴趣和多元培育学生的角度决定开设剧本杀学院。最重要的是,学校希望通过剧本杀学院开设的选修课程去培育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


    工作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晋中信息学院一直有开设特色学院的传统,之前就曾开设创意写作学院、电影评论中心以及科幻学院等特色部门,属于与二级学院平行的教学单位。针对网友争论的学位授予问题,工作人员表示特色学院主要是进行第二课堂教育,不在教育厅规定范围内,学校从育人理念的角度出发,想通过这种多元课程锻炼学生认知能力、逻辑思维等,学生们也可以有施展兴趣的平台。


    教师团队正在组建


    课程已经进行试点


    对于大家关心的师资问题,工作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教师团队正在组建中,大部分要重新招聘,“我们肯定是要找专业方面的。除马延哲正式任命院长外,其他老师正在接洽,师资待遇和合同在谈的过程当中,还没正式签下来。但在下学期正式开课之前,肯定会确定下来。”


    据悉,该校的剧本杀课程在本学期已经以工坊课的形式进行试点,截至目前约有60到80人次参与,每次大约有六到八人于周六日下午2点到晚上9点完整地玩一套本。过程当中,老师会跟大家讲遇到哪一步要怎么推理。参与课程的学生反馈不错,“剧本杀学院成立当天,有邀请参加过剧本杀工坊课程的学生。有的学生表示大学之前没玩过剧本杀,被舍友带去体验课程,参与后觉得很感兴趣,想继续学习。”


    工作人员表示,课程已确定有三个大方向,分别培养学生剧本杀写作能力、推理能力与表达能力。上课的场馆需要专门搭建,“学校专门启动一层用于剧本杀实景,正在装修规划过程中”。目前,学校在科幻学院已设立专门的剧本杀场馆,“学生体验后反馈,说比面向社会营业的场馆还要专业”。工作人员介绍,场馆内会有专门换衣服的地方,店面由学校出资装修好后会交由学生运营,“只要有兴趣,就可以报名申请”。


    对于外界关注的剧本杀剧本来源问题,工作人员表示,云端剧本杀学院会有专门的老师开设课程,也会开设相关社团和工坊,选修课会计入学分。使用的剧本有学校老师创作的剧本,也会面向社会去招募,之后也会鼓励招进来的老师创作剧本。“不可能只玩老师创作出来的剧本,还是要吸收社会上比较火的剧本,让老师和同学去学习体验优秀剧本的经验和做法。”


    目前,剧本杀课程只是选修形式,不过工作人员称“愿景是想让它成为必修课,但需要一个过程,先是得选修课,然后再慢慢发展。”文/本报记者李铁柱实习生武雨晴

    2023-04-23
  • 中国农科院水稻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取得新进展

    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记者于文静)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牵头的农业农村部“水稻种质资源精准鉴定”项目实施以来,发掘出38份高产、优质、抗病、抗逆、适宜机械化种植、抗稻曲病的育种可利用优异种质,为加快水稻新品种选育提供了高效的材料基础。


    这是记者近日从中国农科院作科所了解到的消息。


    项目首席科学家郑晓明研究员介绍,该项目实施以来,发掘出强耐盐种质W11、对多个南亚和东南亚稻瘟病小种具有高抗性的野生稻W341、高抗稻瘟病品种N107等38份育种可利用优异种质,为加快优异种质资源共享利用、水稻新品种选育工作提供了资源支撑。


    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表示,水稻资源工作者要坚持“四个面向”,勇于创新。“水稻种质资源精准鉴定”项目成效显著,但仍需加大精准鉴定力度,加快发掘优异基因,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优异资源向优良品种的转化,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


    据悉,科研人员将进一步做好野生稻和栽培稻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工作,持续发掘符合当前及未来产业需求的优异种质资源,将资源展示和精准鉴定相结合,加强育种种业共享服务利用。


    据了解,我国野生稻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正在加强。由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牵头建设的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项目,位于三亚市崖州区,预计今年6月完成建设,建成后资源保存能力将达4万份,年鉴定评价1000份以上。


    作为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资源圃以植株种植的形式使野生稻种质资源活起来,有利于水稻种质资源优异性状的发掘,促进共享利用,进一步支撑产业发展。

    2023-04-23
  • 规范打卡内容发布与传播 别让社交媒体平台成危险“秀场”

    在闲暇的周末或休假时间,人们往往愿意离开喧嚣的城市,前往各种旅游景点放松身心。在旅游过程中,前往一些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热度较高的“网红”地点游览、拍照,完成“打卡”,成为许多人的行程之一。





    然而,在这种打卡行为背后,可能暗藏风险。


    前几天,一块石头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据了解,该岩石位于悬崖旁,因其位置险峻而被称为“试胆石”。在某社交媒体平台上被曝光后,它迅速成为了知名网红地点,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出于安全考虑,当地有关部门不得不将“试胆石”拆除。


    4月17日,有专家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试胆石”本无罪,有关社交媒体平台应切实承担起管理和监督义务,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防范类似暗藏危险的网红点打卡行为带来安全隐患。


    网红打卡地或暗藏风险


    “当游客在一些网红景点游玩时,可能只顾拍摄(照)效果,而不顾安全风险,硬要去悬崖、河道、矿洞等一些危险的地方拍照打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陶盈表示。


    陶盈介绍,类似在“试胆石”上拍照的危险打卡行为并非孤例。相比“试胆石”事件的有惊无险,有些危险行为已经导致了悲剧性的后果。例如,2019年某网红打卡地,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造成了13名进入峡谷的游客遇难。


    一般来说,网友是为了吸引他人的注意力或提升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的曝光率而在网红点进行打卡。。“显然,出于这样的目的而置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于不顾,是绝对不应该提倡的。”陶盈说。


    陶盈指出,在危险网红点打卡有可能危害行为者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财产损失、受伤乃至死亡等危害性后果。还有可能引起他人尤其是部分鉴别能力不强的群体的模仿。对于鉴别能力不强的群体来说,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主播或网红就像“老师”一般,其行为无论是否危险,都可能被视为值得模仿的对象。


    在危险网红点打卡不仅可能对他人的生命产生潜在性威胁,更有可能触犯民法典等有关法律。


    “治理此类危险打卡行为,可充分利用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陶盈表示。


    据了解,通过数据分析和监测技术,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收集相关数据,并分析相关规律和趋势,可以有效地监测有关危险打卡的内容,提高监管的效率与精确度;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开发网络信息预警系统,可以在监测到相关热点事件后,及时向公众发送警示信息,引导公众远离相关危险行为。


    社交媒体平台应做好监管治理


    此前,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时指出,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是广大网民的共同期待,也是管网治网的重要目标。危险网红地点打卡作为典型的互联网不文明行为,对其进行治理刻不容缓。


    “治理危险打卡,需要个人、社交媒体平台和监管部门共同发力。”陶盈说,“其中,社交媒体平台作为有关网络信息的重要发布平台,对于危险打卡行为的监管和治理当仁不让。”


    社交媒体平台对于发布于其上的危险打卡行为负有审查的监管义务。“这种审查不仅包括发布流程、发布信息填报等形式上的审查,更应该是基于高度注意义务的全面审查。”陶盈表示,“基于报偿理论和危险控制理论,社交媒体平台对于危险打卡等具有危害性或潜在危害性的发布内容负有一定的安全保障义务。对于因为怠于履行监管责任而产生的涉及危险网红地点打卡的危害后果,社交媒体平台应当基于自身过错承担与过错程度和原因相应的责任。”


    陶盈指出,社交媒体平台应该积极采取各种手段,为危险打卡的治理贡献独特的平台力量。“对于一些有可能具有危险性的内容,比如在悬崖边拍照、深入无人的森林等,平台应该在相应的发帖(视频)中做好标识,提醒观众此行为可能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对于上述行为,平台还应该调整有关算法,减少推荐的比重,避免过度传播,造成不良的传播导向;当危险打卡内容受到用户举报之后,平台应该在科学评估后及时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防止影响扩大。”(记者李诏宇)

    2023-04-21
  • 停车自助缴费“套路”怎么破?

    缴费前需经历注册会员、关注公众号、绑定手机号等繁琐过程有些还要被迫看广告


    停车自助缴费“套路”怎么破?


    随着智能化移动应用和电子支付的推广普及,许多商场和酒店停车场都在推行扫二维码自助缴纳停车费,自助扫码、提前缴费等多种缴费方式,既满足了民众不同的支付要求,又节省了大量人力。然而,自助扫码缴费初衷是好,实际情况却并不理想。记者了解到,不少网友吐槽,自己在扫码缴纳停车费时体验感不佳,明明输入车牌号就可以付钱的小程序,却要关注公众号、注册会员、绑定手机号等,一系列繁琐流程走下来不仅耗时,还要跟页面中随时弹出的广告和“优惠活动”斗智斗勇。


    套路一


    停车容易缴费难过程繁琐引反感


    前段时间,家住重庆的杨女士向北青报记者表示,自己曾在重庆恒大中渝广场地下车库停车时发现,该缴费平台不仅需要微信授权注册会员,还要手机号码短信验证,“只是交个停车费,停车场却非要找来一些莫名其妙的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杨女士表示自己对此类行为十分反感,但这类情况在全国并不少见。


    近日还有消费者投诉,自己通过蜂助手扫码支付出场停车费时,由于操作不熟练,在该平台诱导下注册了会员并绑定会员和扣款渠道,不仅需要支付会员费后才能支付停车费,后续还要连续每月扣缴其14.8元会员费。


    套路二


    弹窗广告躲不掉点击或被莫名消费


    当前很多停车场都在与第三方互联网公司合作,例如“停简单”在交停车费过程中会弹出“领取停车福利”、“开通会员享多重权益”、“凭手机号免费领取100万意外保障”等广告内容。因此,即使消费者能够熟练操作整个停车缴费功能,仍然有可能在无孔不入的弹窗广告和优惠活动的诱惑中败下阵来。


    据北青报记者调查,当前市面上很多停车缴费系统都需要通过关注商场二维码或强制观看一段广告才能进入缴费平台。市民吴先生向北青报记者反映,自己在使用PP停车小程序,多次扫码缴费时均有弹窗广告干扰,且弹窗页面叠加,由于后车不断催促,自己在匆忙点击确认缴费后,出现了已成功注册沃音乐会员提示。吴先生认为该小程序存在强制观看广告、欺诈消费的行为。


    套路三


    “优惠福利”有陷阱绑定账号丢积分


    近日,某平台上出现了大量关于“畅由平台”的投诉,一位网友称自己在上个月的30日下午在广州高铁站的停车场微信扫码付停车费时,突然跳出畅由平台移动积分抵扣停车费活动,该活动声称可立减6元。于是,这位先生按照步骤一步步进行,并根据提示收取手机验证码使用移动积分兑换停车券,页面显示微信支付可抵扣17元。但兑换成功出场付费时,却并没有任何抵扣,询问停车场工作人员才得知,并无该优惠可使用,并且已有多人上当受骗。


    还有消费者表示,自己在停车场扫码缴费时,突然跳出减免停车费5元,点进去后让绑定移动账号,“由于后面有人排队,我就匆忙输入验证码,点击完成。后面发现移动信息被扣减移动积分7440分。畅由平台以这种钓鱼方式骗取积分,交易过程未对5元停车券需要付出移动积分做任何说明,且5元停车券与75元的移动积分价值完全不对等。”目前,该消费者已经通过向有关部门举报,要求该平台退还积分,取消交易。


    套路四


    人工停车场不支持现金支付


    线上小程序套路满满,线下有不少停车场不再支持现金支付。3月19日,浙江杭州的沈先生发视频称,自己在停车场缴费时,因手机电量不足想节约电量导航,于是想用车里的3元硬币支付,谁知却被工作人员拒绝。对方表示,不收现金是领导规定的。但由于后面很多车按喇叭催促,无奈最终扫码出去了。


    有人工岗亭尚且如此,无人值守的地下停车场就显得更加不便。一些老年人或对智能手机功能操作不熟悉的用户由于不会扫码缴停车费,一时又找不到其他途径,往往在这些复杂的流程中耗费了大量时间,导致有些车辆拥堵在停车场出口。


    分析


    专家:种种“套路”涉嫌侵犯消费者自主选择权


    针对消费者频频吐槽的停车场扫码缴费中繁琐复杂的操作流程,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的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因此停车场要求只能使用电子支付缴纳停车费,甚至强制要求关注公众号或授权手机号,这一行为显然是不合理也是不合法的。


    商场可以向消费者推荐自己的公众号,但前提是消费者要自愿选择是否关注,在授权头像、微信账号等相关个人信息时需要经过本人同意,而不是通过强制或者变相强制的手段来获得用户关注。


    很多地方都在推行无人值守地下停车场,尽管通过自助缴费功能节约了大量人力,拓展了电子支付新场景,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大多数民众的日常使用,但强制关注公众号、注册会员或是虚假广告投放等行为很容易损害到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在谈到类似缴费软件内置的“流氓”链接和频繁弹窗的弹窗广告等问题时,陈音江表示,近日市场监管总局修订发布了《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办法》规定,以弹出等形式发布互联网广告,广告主、广告发布者应当显著标明关闭标志,确保一键关闭。因此,强制消费者观看到计时结束的广告才能进入缴费页面,或者没有关闭标志、关注标志不清晰等情况都违反了法律规定。


    此外,停车缴费平台展示的广告内容应当真实合法,且停车场经营者应当对互联网广告内容负责。通过虚假广告内容来欺骗或误导消费者,涉嫌侵犯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尤其是在消费者参与活动后并未兑现相关权益,还可能构成欺诈行为。停车场经营者委托互联网平台或广告公司做广告,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了损害,广告发布者、广告经营者和广告主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责任。消费者在遇到类似情况时,可以向有关部门举报,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记者蔺丽爽实习生安其尔)

    2023-04-21
  • 吃太空蔬菜、穿航天员“同款” 航天科技走入寻常百姓家

    吃太空蔬菜、穿航天员“同款”……航天科技“下凡”,走入寻常百姓家


    ◎实习记者都芃


    4月24日,我们将迎来第8个中国航天日。





    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取得飞速发展和进步,从“嫦娥”奔月到“天问”探火、从“北斗”造福人类到“天宫”开门纳客,中国航天用一项项科学技术创新突破着人类探索宇宙的边界。


    不过,当我们暂时离开浩瀚星空、看向身边,可能会发现其实诸多“高大上”的航天科技早已经“下凡”来到你我中间,它们正在多个领域大展身手,悄悄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美味安全的太空果蔬走上百姓餐桌


    味美多汁的“航西瓜”“航甜瓜”,有着可爱名字的水果黄瓜“航瓜玉妮”……这些名字前带有“航”字的果蔬品种通常有一个共同的育种来源——太空。


    每到夏季,瓜果蔬菜成熟时,位于北京市通州区的航天育种核心示范基地都会人流涌动,来自各地的种植大户、种子经销商穿梭于田间地头,在科研人员带领下挑选着各自心仪的果蔬品种。


    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赵辉表示,在太空特殊环境作用下,种子变异周期缩短、突变频率增加。相比地球表面环境,太空环境能够促使种子产生更加丰富的基因突变,为育种科学家提供更多有益的变异材料,便于培育新品种。


    自1987年我国首次将水稻、辣椒等农作物种子送上太空以来,我国已经先后30多次通过返回式卫星或载人航天器把上千种植物种子送入太空,其中既包括小麦、高粱等粮食种子,也包括黄瓜、番茄等蔬菜种子,以及甜瓜、樱桃等水果种子。自中国空间站任务开展以来,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先后从太空带回了千余件(份)作物种子、微生物菌种等航天育种材料,其中“出差”时间最长的种子在轨飞行时间达11个月。


    辐射育种是国内外农业领域经常采用的育种方式,而太空正是一个为种子提供辐射环境的绝佳场所。而且太空能够提供比地球更加复杂的辐射环境,其中的宇宙射线、微重力环境等能够提升植物基因的变异概率,进而使其产生更加深刻的变化。


    安全是航天育种发展始终绕不开的话题,这些经过太空培育的“美味”足够安全吗?


    赵辉表示,物理辐射育种在世界上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也早已将航天育种列为物理辐射育种的一类。有据可查的、经过辐射育种的商品化品种多达3300余种。实践证明,它们均没有食品安全问题。


    赵辉进一步解释道,借助太空环境诱导植物产生性状变异,是植物自身基因突变的结果,并不涉及外源基因的导入,“航天育种的安全性是确定的”。


    据了解,科学家已经对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带回的种子进行了初步实验。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经过实验发现,神舟十二号空间飞行任务对搭载返回的两份水稻种子已经造成了较显著的生物学效应,预计将产生可观的可遗传变异。


    目前,我国已经培育出700余个航天育种新品系、新品种,其中通过国家或者省级审定的超过200个,其年种植面积3000多万亩,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与航天员穿“同款”服装不再遥不可及


    当我们在电视上看到我国航天员在“天宫”空间站自如生活、工作时,想必会被他们身上那一套利落有型的舱内工作服所吸引。事实上,在我国航天服研发过程中,诞生了诸多创新技术,它们已经被用于大众产品中,如今与航天员穿“同款”服装不再遥不可及。


    在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航天员的舱内工作服等用品由国内公司进行研发。航天员工作服等产品对设计、材料、制造的要求十分严苛,这对于中国服装产业来说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实现跨越升级的良机。


    相关技术研发负责人告诉记者,要达到国产航天舱内工作服的抗菌性、阻燃性、耐磨性、抗静电性等指标要求,他们必须克服诸多技术难题。航天舱内工作服对于细菌在产品上的存在数量有严格的要求,部分抗菌要求甚至超过了医疗用品的相关标准。除此之外,因为舱内环境相对狭窄,仪器设备较多,航天员在这种环境中穿梭,需要其服装具备较高的耐磨性。


    在此基础上,研发人员把航天舱内工作服等产品运用到的科技,应用于日常的户外装备开发中,对面向普通消费者的产品进行优化与全面升级。


    例如,在研发航天服装的过程中,研发人员采用了一种抗菌技术,该技术能够有效刺穿细菌壁,从而抑制细菌滋生,多次洗涤后抗菌率依然大于90%。目前,该技术已经被运用于部分户外服装的制作中。另外,相关抗静电技术也被运用在了秋冬季服装上,其可以有效解决恼人的静电问题。


    不仅是航天员“同款”服装能够被大众穿在身上,航天器应用的材料也可以被用于服装制造。


    例如,为了对抗火星“冰火两重天”的温度考验,“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和“祝融号”火星车表面都采用了气凝胶材料。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金钟介绍道,气凝胶材料分为耐高温和耐低温两种,既能够阻隔探测器着陆发动机产生的高达1200摄氏度的高温热流,保护着陆平台的正常功能;又能够确保火星车在零下130摄氏度的环境下仍能正常工作。除此之外,气凝胶极轻的质量也不会增加“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载荷。以该探测器上的气凝胶材料为例,如将其做成薄片状,那么只需要10克这种材料,就可以将薄片铺满一个标准足球场。


    “气凝胶最有前景的大规模应用领域是隔热、保温和节能。”金钟表示,在建筑、服饰和工业生产等领域,用气凝胶取代传统的隔热材料具有非常大的潜力。目前,某国产服装品牌研发团队通过技术改良,克服了气凝胶材质脆弱、容易掉粉、不宜剪裁等缺陷,已将气凝胶材料成功应用于民用服装行业,并实现了大规模量产,如今普通消费者也能够享受到与航天器同等的保温待遇。


    智能护目镜里藏着“天问一号”的专利


    在新冠疫情肆虐期间,体外膜肺氧合治疗(ECMO)在临床救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受制于技术门槛高、研发费用高等因素,国产ECMO研发一直面临困境。而就在今年初,中国国家药监局经审查,采用附条件批准方式,应急批准航天新长征医疗器械(北京)有限公司研发的辉昇—I型体外肺支持辅助设备注册上市,使其成为第二款获批的国产ECMO产品。


    ECMO主要为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与血液循环支持,核心部件一般包括人工心(离心泵主机及离心泵泵头)和人工肺(膜肺),可以较长时间代替人的心、肺功能,维持住患者的血压和血氧,为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赢得宝贵时间,因此被视作重症监护病房(ICU)里拯救生命的“守门员”。


    据辉昇—I型体外肺支持辅助设备技术攻关总指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第十八研究所所长曾思介绍,该产品技术自主可控,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总体性能和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其核心技术来源于火箭伺服系统。伺服系统是火箭飞行控制的执行机构,通过精准动作推动发动机喷管摆动,使火箭在飞行全过程中姿态稳定受控。


    曾思说:“伺服系统由众多元件组成,涉及机械、电子、流体等多个专业,又因其在发动机舱这样的狭小空间工作,所以必须高度集成化,而且轻质化。”


    正是高集成、轻质化的“航天基因”让这款ECMO拥有了有别于国外同类产品的优点,它的整机重量不到7.5千克,约为国外同类产品重量的三分之一,能够更好地满足危重症患者急救、转运需求。


    除了可以在危急时刻拯救患者生命,航天科技还能够呵护人民日常健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第八一一研究所研发的“天问一号”同源光电芯片全光谱智能护目镜,具有极速智能变色、智能滤光、视觉增强、太阳能充电等功能。该款护目镜采用“天问一号”航天器中的高效砷化镓太阳能电池、感光发电一体化智能芯片、柔性扭曲相列液晶贴片等多项航天专利技术。借助先进的空间电源技术,其所采用的感光发电一体化砷化镓光电芯片能够实现350—1800全光谱响应,并驱动柔性液晶智能调节明暗,可调透光率达到5%—35%,瞬时变色速度仅为0.05秒,实现与光照环境变化的完美同步,让佩戴者处于舒适的视觉效果中,有效阻止有害光线对人眼的伤害。


    除了具备灵敏的感光能力外,这款智能护目镜还配有自发电系统,无需额外充电。其所用的智能控制芯片与进入火星轨道的“天问一号”航天器采用的是同一个晶元。

    2023-04-20
  • 戴口罩,打疫苗,现在还需要吗?专家解答

    新闻1+1丨戴口罩,打疫苗,现在还需要吗?


    距离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三个多月后的今天,口罩还必须要戴吗?疫苗还得接着打吗?这是很多人都在关心关注的问题。4月1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应对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疫苗接种工作方案》,4月1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公众佩戴口罩指引(2023年4月版)》。两份文件规定了哪些内容?《新闻1+1》连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毒控制首席专家孙承业、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研究员尹遵栋,共同关注:戴口罩,打疫苗,现在还需要吗?


    官方发布预防新冠佩戴口罩指引,出门还需要戴口罩吗?


    4月1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公众佩戴口罩指引(2023年4月版)》,将各类场景分为“应佩戴”“建议佩戴”和“可不佩戴”三类。那么,哪些场所可以不再佩戴口罩?哪些场所仍需佩戴口罩?点击视频,了解更多信息。


    戴不戴口罩,选择权完全在个人了?疫情已经彻底过去了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毒控制首席专家孙承业:大家都知道,疫情现在没有消失,在全世界的不同地区还在不同程度流行着,未来疫情的变化走向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于戴不戴口罩,现在大家应该有一定的自由权,在不强制要求戴的时候可以选择不戴。比如在空旷的地方可以不戴,在办公室可以不戴等等,这是今天的建议。至于将来,或许还会有变化,因为病毒是一直在变化的,未来还有不确定和不可知的。


    感觉新冠不再来了还用打疫苗吗?


    阳康已经有三个月了,新冠抗体的“保护期”快过了,还需不需要继续加强免疫,接种疫苗?进入到4月以来,新冠疫苗接种,再度成为公众关心的话题。4月1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了《应对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疫苗接种工作方案》,对现阶段接种目标人群、时间间隔、疫苗选择等都做出明确规定。那么,疫苗究竟该怎么打?哪些人需要打?点击视频,了解更多信息。


    如何理解现阶段需要“补齐免疫水平差距”?


    白岩松: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应对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疫苗接种工作方案》,其中提到“现阶段疫苗接种的重点是针对不同目标人群补齐免疫水平差距”,怎么理解这句话?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研究员尹遵栋:大家都知道,不论是接种疫苗还是人体感染康复后,都会在一段时间内产生免疫,对后续病毒的侵袭带来相应的保护。但现在国内外也有相当多的研究表明,含病毒感染在内,有三次或以上的抗原刺激,会产生较好的保护效果。所以,综合考虑国内当前各类人群的接种或感染背景,仍有少部分人群存在免疫水平差距。主要是那些没有感染,也没有完成免疫程序的人群,以及虽有感染但前期没有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这部分人群的抗原刺激就不够数量。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建议接下来要接种疫苗,从而“补齐免疫水平的差距”。希望符合条件的人群能够积极主动地接种疫苗,获得更强的免疫保护,更好地抵御病毒,进一步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

    2023-04-20
  • “共享厨房”风波渐息,让公益回归公益

    近日,河南郑州“共享厨房”负责人之一发视频称经营困难并公开募捐,收到大量捐款,有网友质疑其此前曾多次接受捐赠,此事引发巨大争议。经调查,该“共享厨房”负责人接受赠予款额579888.25元,均未支出。据报道,当地表示将依法依规进行监督监管。


    连日来,“共享厨房”的话题在网上吵得沸沸扬扬,甚至围绕此事出现了很多谣言,诸如当事人一边打着公益的旗号索要捐赠,一边旗下有几套房、有豪车等。随着调查结果公布,争议逐渐平息,但它成为了一个反思公益慈善操作的重要案例。


    这场舆情风暴持续多天,但核心的争议点其实很简单:生意有生意的逻辑,公益有公益的规则,它们是否应该明确的区分开来?


    一方面,不少网友为该负责人辩解,认为他经营的“共享厨房”为附近住院的病患和亲属提供了一个开火做饭的场所,可以满足病患特殊的饮食需求,价格比较便宜,日常消费还会送米饭、面条等。他们认为有些骂声甚至一些诋毁的谣言,是让好人难当了。


    这样说不能算错。“共享厨房”的生意,里面的确包含了爱心的成分,所以最开始时被网友称作是“爱心抗癌厨房”。问题在于,有爱心不意味着就是公益,“共享厨房”本质上依然是一门生意,它和周边那几家同类型的“共享厨房”,是市场经济下的竞争关系。


    另一方面,“共享厨房”经历剧情反转后,让很多网友大呼被骗。因为在一开始的媒体、自媒体传播过程中,它的生意属性被刻意隐去了。在这样的语境下,很多人以为“共享厨房”就是自掏腰包在亏本做公益,以为5元钱就能点一份菜,结果最后发现,5元只是一份素菜的加工费。


    当“共享厨房”被当包装成公益事业,并激发出海量的捐赠热情时,公益、生意缺少边界和区分,就容易造成混乱的局面,引发人们的争议。


    “共享厨房”当然可以赚钱,也应该赚钱。只有持续产生利润,经营才能长久,这份包含爱心的便民生意才能够持续为病患们提供便利服务。关键是,经营者在一开始就应当交代清楚,明明白白地告诉大家“共享厨房”是经营性质的,是怎么经营运作的。接收到捐款后,更应该及时公布捐赠的明细,并真正尊重捐赠人的意愿,将捐款用到捐赠人本希望用到的地方。如果经营者这样做,此事完全不至于发酵成一场舆论风暴。


    眼下,经营者的赚钱生意打着公益旗号接受捐赠,形成了一种特别拧巴的状态,这也有违公益慈善的初衷——按照《慈善法》等相关规定,开展慈善活动,“应当遵循合法、自愿、诚信、非营利的原则”,公开、透明更是公益慈善的底线。很多人在捐赠时,不知道“共享厨房”是营利性生意,对于外界捐赠的明细,当事人也没有在第一时间公开。如此违背公益慈善原则的封闭化运作,难免会引发巨大质疑。


    如今,“共享厨房”风波中的是非,基本已经厘清。它再次重申了一个基本常识:公益就是公益,生意就是生意。做生意可以赚钱,但公益事业就是非营利性的,是需要公开、透明的,不要轻易地将二者混为一谈。现在,那些涌向“共享厨房”的钱和物,不妨按照捐赠者本意,免费供应给那些病患家属,而不是转化为“共享厨房”的自身收益。另外,即便共享厨房不是公益场所,但从病患家属有广大需求的角度考虑,相关部门也不妨适当帮扶,同时严格监督,更好地为有需要的群体服务。(熊志)

    2023-04-19
  • 光明网评论员:打造标准又体面的养老服务行业

    光明网评论员:据媒体报道,当前越来越多高学历年轻人加入健康照护师、职业陪诊师等养老新职业队伍,90后开始给“90后”养老。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养老服务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基于传统养老服务衍生出更为细致的专业分工,如健康照护师、职业陪诊师以及助浴师等。这些新职业的出现,让养老服务“术业有专攻”成为可能。养老新职业的分工方向,填补了社会适老化改造不及时而产生的“真空”地带,让市场养老服务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万人,人口老龄化是当前与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数以亿计的老年人口带来的必然是海量的养老服务需求,这些需求也远非当前包括养老新职业在内的社会养老服务所能完全涵盖。因此,从事养老服务工作也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伺候和照顾老人。


    这一点也可以通过人社部日前发布的《健康照护师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看出。一项针对2020年全国健康照护领域从业人员的调查显示,在这一群体中,25岁及以下人员占比5.3%,26岁至35岁占比15%。尽管46岁以上人员仍为当前健康照护师主力,占据半数以上,但年轻人占比超20%已然不少。不过仍需关注到的是,在人们的传统认知里,养老新职业与传统养老服务如住家保姆、医院护工等容易被笼统概括为一体,这与养老新职业所想要打造的有标准的、体面的健康服务业目标,仍有一定的距离。


    人们之所以在认知上还难以将养老新职业与保姆、护工等进行区分,是因为养老服务行业所能够运用的新科技、新应用仍是少数,如心理学、护理学等专业知识难以量化成果,这使得大多数购买服务的家庭依旧认为,做好养老服务只需要服务和耐心即可。一旦缺乏认可和足够的技术含金量,必然对应的是收入无法提高,如果年轻人看不到职业发展前景,自然而然会排斥养老服务行业。此外,传统养老服务业人员流动性强,需求家庭更多是通过熟人介绍等传统方式来评价和购买服务,这也势必阻碍养老服务行业产业化、规范化。


    从养老服务行业长远发展,及其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服务、吸引更多新生力量关注和考虑养老新职业的角度而言,打造标准的、体面的养老服务行业,值得公共政策持续发力。

    2023-04-19

  • 首 页  上一页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