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奋斗者 正青春】老师转型电商主播 “文化带货”成网红

    央广网南通6月28日消息(杨梦奎)近日,“东方甄选”主播董宇辉因其幽默风趣,直播时滔滔不绝、干货不断,一时间圈粉无数,与此同时,南通家纺产业园的江苏博览家纺有限公司主播刘蕾也引起不少关注,一年前,她从一名教培老师成为电商“带货”网红主播。






    “我第一次直播下来只成交一单,成交金额是199元。三个月内每场直播成交额平均二十万左右,最高一场达四十多万。”刘蕾在镜头前准备进入直播状态,工作人员在电脑前配合着做开播前的最后准备,在“3、2、1”的倒数声中,一切有条不紊地开始电商主播的带货之旅……一年以前刘蕾或许都不曾想到,随着“双减”政策落地与直播电商的浪潮,她从教培老师转型成为“带货”主播。







    谈起第一次直播,刘蕾至今都忘不了当时的紧张感,整个人手足无措,“第一次带货直播是卖枕头,在线只有五个人,其中两位还是同事,只会对着镜头去干讲,也不会做一些互动,跟之前的课堂是不一样的,之前的课堂可能是能够看见对方在,但是现在直播的话是只能看到公屏,和观众缺少互动,所以播着可能从本来就很少的几个人,最后可能变成了直播间只剩自己一个人在讲,没有观众,所以一开始入行的焦虑其实很多的压力也很大。”好在六年的讲课经验,让她很快适应了需要面对一群观众讲解产品的场景。“老师和主播都是靠说,因为带过学生,有讲课的经历所以不会怯场,直播状态比较自然,多学习多练习,逐渐就驾轻就熟了。”







    但压力和焦虑并没有就此减少。在直播电商行业,主播能力的强弱一直是决定带货数量多少的最关键因素。在逐渐适应直播的节奏以后,不到三个月便迎来第一场业绩小高峰,三个半小时卖了四十多万元左右的货,这对于新账号和新人主播,算得上不错的成绩,“这个数字在线下零售店可能是半年的成交额”。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这是俞敏洪对教育的反思,也是刘蕾的微信签名,曾经的她在讲台上教书育人,现在的她在直播间带货。“我带过的学生没有一千也有八百了,这是令我骄傲的事情。”从三尺讲堂到直播间,从受人尊敬的老师到被千万网友围观点评的主播,心理落差是难免的。刘蕾之所以能迅速适应角色,是因为她觉得,无论做主播还是老师,本质都是服务。“只不过一个是人家听你讲一些知识,现在可能自己是一个学生,要学习更多的一些技巧,学习更多的一些产品知识。而且老师和主播也有相通之处,都是语言艺术和心理学,当老师时,要根据不同性格的学生去鼓励、激励他,做电商主播时,要揣摩顾客的想法。”







    电商主播直播中(央广网发沈天楠摄)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面对直播行业鱼龙混杂的形势,刘蕾说:“以前人家说主播‘有嘴就能开直播卖货’,现在一味得像机器人一样去复述一件产品,已经吸引不了大家的眼球了。直播电商崛起的这几年,各个直播间充斥着各种类型的带货主播,多少都会让用户有点‘审美疲劳’,‘东方甄选’直播间能够火遍全网,主要原因或许是‘东方甄选’主打优质内容带货。从知识科普到双语教学,再到风趣幽默的段子,都体现了主播们积累的深厚知识底蕴。这种直播的新形式,开创了行业的多元化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已经固化的直播带货形式打开了新的思路。创造是青春的标志,创新是青年的灵魂。唯有敢为先锋,方能不负时代。”

    2022-06-28
  • 【奋斗者 正青春】河北滦州邱春海 京东古镇新“愚公”

    央广网唐山6月23日消息(记者李长青实习生时才千)近日,唐山滦州市榛子镇党委书记、一级主任科员邱春海荣获唐山市“争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十佳个人称号。



    春有青绿与古城墙,夏有麦香与百花开,秋有硕果与丰收景,冬有白雪与红灯笼……一幕幕,街连街,村连村,片连片,让人陶醉,让人流连。而这一切,离不开滦州市榛子镇党委书记邱春海,一名敢想敢干、不懈奋斗、续写古镇奇迹的新“愚公”。

    迎难而上,用心诠释古镇速度

    雷厉风行,是邱春海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与邱春海共事的人,都熟悉他“直来直去、快干快推、昼夜不停”的风格。在他心中,工作是一项事业、一种使命,更是一份热爱。他“接棒”榛子镇后,深知古镇环境卫生整治和乡村振兴发展都已经走在了区域前列,在这个高起点的“接力”中,做出新的成绩,很难;古镇太大,基础参差不齐,实现新突破,更难。难,众所周知;干,唯一出路。他迎难而上,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做深做细做实。以天计、小时计,曾经1天铺完1000延长米的柏油路,3天铺设三个村庄2万平方米地砖,4天完成200米村庄景观墙的打造,15天实现6个村集中连片的绿化美化特色化,完成了集党建红、产业兴、生态绿、人文美全景党建示范带的打造,标准之高、推进之快、颜值之美展现出了古镇速度。

    古镇速度创造了古镇奇迹。“快一点,再快一点”是榛子镇党员干部心中昼思夜想的一句话。邱春海明白:快的背后是勤。每天从镇到村,从村到镇,他用双脚丈量每一个点位。白天到各村施工现场一线督导、解决问题,晚上开班子会听工作进展、问题难点,研究解决办法。不让任何一个问题过夜,是他工作的常态!

    脚踏实地,用爱诠释为民情怀

    邱春海常说,脚踏实地给老百姓干点事儿,把事儿干好了,心就踏实了。28年来,无论在什么岗位,他都会尽心尽力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题,民有所呼,他必有所应。

    镇上一个70多岁的上访老户,因为邻里宅基地纠纷,闹出大大小小多件事。他主动约访,一杯又一杯热茶,一回又一回长谈,一次又一次登门拜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坦诚相待,终于让老人心平气和,然后他又找到对方的亲属多次沟通协商,几番周折,最终邻里双方达成协议,一个8年上访老案圆满化解。

    深知百姓心头苦,才有为民不老情。邱春海懂得,那些错不过车的窄路、年久失修的坑凹路是压在父老乡亲心中的石头。说了算,定了干,拓宽、养护、修补……一步一个脚印、一村连着一村,修成了一条条通到老百姓家门口笔直宽敞的小马路。榛子镇61个村庄村村通、全域路路通的梦想终于实现。此时此刻,邱春海心里那份踏实,很稳,很稳……

    矢志不渝,用情诠释初心使命

    邱春海父母年迈,只能托付给妻子照顾。在家里,他是老小,大事小情都不用他管,可是到了单位,他是5.7万名古镇老百姓的带路人、主心骨。“建一个留住乡愁记忆的最美古镇”,是邱春海的心愿。他一到任,就带领镇村干部掀起了最美古镇建设的新高潮:主街改造、修桥补路,让老百姓出行更方便;休闲广场、口袋公园项目的竣工,让老百姓在茶余饭后有了好去处。一条绿道、一个休闲长廊、一个党建广场、一个党史公园……“每天都要让老百姓看见变化,每月都要给古镇人民一个惊喜。”

    路通了,树绿了,花开了,红色党建标识恰到好处地安装在绿树花草间,那么温暖,那么耀眼。慕名而来参观的人,看到的是从榛阳门到南平庄道路两侧这条近6公里的“花园式绿化廊道”,却没有人看见镇党委书记邱春海的马不停蹄,没有人看见镇村干部合力攻坚的昼夜辛劳……从落叶纷飞的秋天到白雪皑皑的寒冬,当很多人穿着羽绒服、戴着棉手套还瑟瑟发抖的时候,大岗上村头党建主题公园的景观墙却垒得热火朝天,南新庄村头的标识正在从吊车上缓缓落地……示范村雕琢了一个又一个,路修宽了一条又一条,景观带打造了一个又一个,邱春海和他的战友们一刻也没有停歇。打造完南片和北片的景观示范带,21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他知道还有一些基础差的偏远村需要改造提升。他暗下决心:在乡村振兴道路上,不能让一个村掉队。

    61个村整体推进,打造全域党建示范镇成为一个新目标。治理村内坑塘35个,新建公园和广场35个,红色标识152个,安装红灯笼2300串……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榛子镇一张耀眼的“金名片”,在滦州市人居环境整治提升10次拉练中,榛子镇一举拿下了“十连冠”的殊荣,成为名副其实的“标杆镇”

    岁月曾著风雨,更待满树繁花。邱春海还有更大的梦想:引进一个全域规划设计的产业项目,让古镇更美、更靓,让产业发展更快,让古镇人民生活更幸福,让这片神奇的热土焕发出更加耀人的生机和活力。初心永恒,为民服务,古镇新“愚公”——邱春海一直在路上……

    2022-06-24
  • 奋斗者 正青春|韩山松:勇毅前行 奋斗不止

    莱州市沙河镇墩坊韩家村党支部书记、莱州市民营企业家、烟台市盲人协会副主席——韩山松,集多重身份于一身,每一重身份都承载着不同的故事,但不变的是自强不息、矢志奋斗的“精气神儿”。

    10岁的韩山松因视网膜病变,视力急剧下降,到11岁时,他几乎失明。由于家境贫困,父母无钱为他医治,韩山松只好辍学回家。“那时候,赚钱看眼病成为我奋斗的信念。”韩山松说,因为这个信念,他开始探索创业。

    韩山松开始推着小车赶集卖菜,起早贪黑、风吹雨打,辛辛苦苦攒下了3万元,这也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韩山松与人合伙经营拆车生意,蹬着自行车,靠着0.1的视力和过人的毅力,往来于济南、青州、河南等全国各地回购废旧车。从只能跟陌生人打听可能卖车的地方,到架构起固定上游链,韩山松走过的每一步都淌满了汗水,他用这些汗水堆出了自己第一个100万。随后,韩山松建起了塑料工艺厂和经贸公司,他为了制作一个零件跑到浙江,用一年时间研究怎样做好这个零件。凭借着韧性和诚信,企业发展迅速,固定资产达到3000多万元。勤劳、肯吃苦、能坚持、敢失败、讲诚信,这些优秀品质让韩山松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民营企业家。

    虽然生意做的风生水起,但韩山松却被告知眼睛再也没有治好的可能性,信念坍塌绝望之时,韩家村居委会找到了他,“那时的我万念俱灰,但村委会却说村里需要我,于是我找到了人生新的价值。”韩山松回忆说,通过选举,他成为了韩家村村民委员会主任,上任的第一件事儿便是重新为村民分配土地。6个月时间,韩山松跟着村里懂得土地事宜的老人走遍了韩家村的每一寸土地,思考怎样最合理的进行土地分配。“土地是老百姓的根,解决了这个问题村民们都很高兴,我也很开心。”韩山松说。换自来水、修进村道、打灌溉井、铺过田管……察民所需、解民之困成了韩山松奉行的准则。

    因为自己淋过雨,便想为别人撑伞。韩山松任职烟台市盲人协会副主席后,接触到了更多盲人群体。在特殊教育学校,一个个残疾儿童对他说:“叔叔好!”这让韩山松想到了年幼时的自己。于是,看到残疾儿童,韩山松便送衣服、玩具、学习用品。看到需要帮助的盲人,他便出资帮助开设按摩店。看到抗疫人员的不易,他便捐款捐物。“盲人群体太大了,我希望尽我所能,尽可能去帮助更多盲人解决困难。”韩山松说。

    2022-06-23
  • 【奋斗者·正青春】香港青年曾镜锵:让每个老人都过上幸福生活就是最大的幸福

    时序不舍昼夜,不断前进更替。在世界夜景卫星图上,从广州、深圳延伸至香港、澳门,璀璨的灯光串珠成链,连成一片。香港创业青年曾镜锵的创业公司就设在深圳。



    “我经常在深圳湾跑步,对面就是香港,感觉离外婆又近了一些。”作为深圳市人人壮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曾镜锵说,自己要实现的幸福生活和外婆有关。他希望带动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养老事业中来,让每个老人都过上幸福生活,就是他最大的幸福。

    为了帮助外婆

    投身助老事业

    本科毕业于深圳大学、研究生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的曾镜锵,如今是一家主要从事养老院智能化改造企业的创始人。

    读研究生时,曾镜锵跟外婆住在一起。外婆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每天要定时服药。但曾镜锵发现,外婆经常遇到忘记吃药、重复吃药以及吃错药等问题,这让经常在外的他非常担心。

    出于外婆吃药的实际需求,曾镜锵希望设计一个针对长者用药管理的产品。由此,曾镜锵研发出第一款具物联网和大数据属性的智能健康盒子,可以准时提醒老人吃药,兼具应急等功能。2015年,曾镜锵带着团队入驻深圳大学创业园,梦开始起航。创业团队以实际行动了解老人的需求,与老人互动、共创,人人壮科技的产品就此面世。

    曾镜锵研发的智能健康盒子,从第一版不断改进迭代到第三版。他和团队走遍香港、深圳、广州等地的养老院,进行全流程产品试用,主要围绕产品功能、用户体验、产品外形等进行深度测试与迭代。

    目前,该项目已经形成一整套智慧养老解决方案,通过智能软硬件的结合,对养老机构进行智能化改造。人人壮科技公司的多项产品获得3C、FDA、医疗器械等高质量认证,40多项国家级奖项,多项自主专利等知识产权。

    曾镜锵十分感激自己在创业初期得到深圳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两所母校创业园的支持,享受了免租政策。他透露,目前服务的养老机构已经超过80多家,“内地养老行业市场广阔,并且许多地方政府都出台了支持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

    服务十万老人

    助力形成标准

    “深圳的创业环境太好了。这几年,深圳的高速发展超乎我的想象,政府也有很多的补贴和帮助,让我有了归属感和幸福感。”曾镜锵是近年来在深圳创业成功的众多香港青年的代表。他在深圳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深圳享受到人才、资金等创业支持以及创客补助、个人社保补贴。2021年,过千名香港青年通过“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来到湾区城市工作,其中来到深圳的有689名,占到总数的六成以上。

    深圳市人社局为很多像曾镜锵这样的香港青年提供了政策大礼包,其中包括留学人员来深创业前期费用补贴,对符合条件的留学人员初创企业给予30万元至100万元资助,经专家评定特别优秀的项目,可给予最高500万元资助。

    他坦言,这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创业之旅不是从0到1这么难。社会各界的支持,让他的创业轻松了很多。

    目前,曾镜锵的公司已经获得了30多个专利、20多项认证、2轮融资,服务超过10万名老人,帮助近百个养老机构提高了管理效率并产生附加经济效益,与深圳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广东理工学院、康宁医院、陕西中医院等达成了校企以及医企合作,协助建立养老行业智能化运营的新标准。

    目前,养老行业的创业者还是以中年以上人群为主。曾镜锵希望,通过团队的力量带动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养老事业中来,“未来将继续立足于大湾区,用自己的创意去服务、反哺大湾区乃至全国的老人家,助力打造健康中国、幸福中国”。

    2022-06-22
  • 【奋斗者 正青春】汤佳香:在新能源产业链上做好一颗螺丝钉

    初见汤佳香时,一身朴素的工装,略带腼腆的笑容,很难把这位姑娘和一位对大众来说极其陌生的高纯氢充装站管理者联系在一起。然而在采访中,一旦谈及自己专业领域的工作内容,她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详细地解释着每个工作细节。高纯氢充装属于新型行业,无现成经验参考,同时标准、规范还不完善,这位姑娘硬是靠自己的坚强韧性和工作热情,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常的业绩,并作为党员代表参加了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她就是广州石化化工一部液体化工区域党支部副书记、区域主管汤佳香。


    氢能是全世界公认的清洁能源,“十四五”期间,中国石化提出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的目标,广州石化也将发展氢能作为建设洁净能源和转型升级双示范企业及安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2020年,广州石化高纯氢一期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项目正式启动。在这条庞大的产业链上,任何个人都是渺小的,都是一颗螺丝钉,但离不开每道工序、每个环节、每个个人的努力。汤佳香接手高纯氢充装以来,为尽快规范高纯氢充装全流程,她经常在现场与操作人员一待就是一整天,对充装技术方案的每一条细则进行反复确认推敲,不断完善充装技术方案,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在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氢能生产基地上工作,她是这样看待工作和个人的关系,“在工作中持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己,当工作岗位、工作环境对我们提出新的要求,也能与公司、自己的岗位相适应。”她告诉记者,将公司发展与实现自身价值结合起来,与企业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成就公司的同时也成就自己,时刻保持饱满的热情去做好工作。

    正是基于这种价值观,汤佳香在螺丝钉式的平凡岗位上始终保持热情,根据充装实际情况及反复摸索,将高纯氢充装全过程细化成22个步骤,并将每一个步骤均纳入高纯氢充装过程记录表,对操作人员的每一充装步骤进行规范。针对高纯氢充装站阀门运行时间短、易泄漏的问题,与多家单位进行技术交流,反复筛选,最终确定合适材质的阀门。

    2020年12月15日,广州石化高纯氢一期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项目正式投产,所产高纯氢纯度达99.999%,所有项目均达到氢燃料电池标准,广州石化也成为中国石化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首家高纯氢生产基地。近年来,汤佳香一共负责或参与30余项重大改造,提出合理化建议40余条。由于表现突出,她先后荣获广东省“工业系统先进女职工”、广州石化“模范共产党员”、广州石化“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荣获广州石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次、三等奖3次,并成立了中国石化第一个针对新能源的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汤佳香氢能源工作室”。

    这次参加党代会的经历,让汤佳香的思想理念得到了新的激发和升华。她告诉记者,回到基层后,她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贯彻落实党代会的精神和要求上来,把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内容及党代会中学到的智慧和方法发挥到各项工作任务中去。在工作方面,更加聚焦氢能源等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主动融入贯彻落实党代会决策部署,主动融入广州石化经营管理、改革发展等各项工作,全力推进洁净能源和转型升级的“双示范”企业的建设。

    另外,她不仅是工作室带头人和管理者,同时也是广州石化化工一部液体化工区域党支部副书记,这一经历也给了她很多党务学习的机会,并将学习的经验应用到基层党务工作中。她告诉记者:“庄严肃穆的会场布置、和谐热烈的小组讨论、严谨有序的投票选举,都让我深切感受到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参政议政的民主政治氛围。通过几天的参会以及对李希书记的报告的学习及研读,更加充分地了解目前广东省及企业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机遇,今后也更加明确自己的身份和工作目标,加强宗旨教育,提升责任意识,强化担当精神,在工作中聚焦务实高效、干事创业的正能量,珍惜社会赋予自己的平台。”

    2022-06-21
  • 奋斗者 正青春·我的创业故事|周亚玲:“钱没了可以再赚,但唯有诚信不能丢”

    周亚玲: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景谷升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只是一直在坚守着自己的事业和爱好。”景谷升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周亚玲提及近年来的创业历程,深有感触。

    2014年,周亚玲第一次接触到西番莲,发现西番莲种植周期仅为8个月,亩产却高达4000—8000元,而投入成本仅需1500元左右,是一种“种植周期短、投资成本低、收益见效快”的产业,这种新的产业深深吸引了她,于是周亚玲便到种植西番莲技术成熟的地方考察学习,在分析西番莲产业发展前景的同时不断学习西番莲种植技术。经过一番考察研究,2014年底,由5名工作人员组成的景谷康鸿西番莲种植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

    创业初期,因为群众对西番莲产业不了解,很多人都不看好西番莲产业的发展前景,只有少部分群众愿意试种,最终只有5亩西番莲落地种植。但周亚玲并没有就此放弃,她进村入户,跑坏鞋子、磨破嘴皮,积极动员村“两委”班子成员带头种植,并给予免费的种植技术咨询和培训,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种植西番莲。目前,景谷康鸿西番莲种植专业合作社共发展西番莲种植13000亩,合作社每年支付的西番莲收购款达150余万元。2018年5月,周亚玲成立了景谷升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积极引进南瓜、辣椒和紫薯等产业,探索出将南瓜和紫薯套种在西番莲地中的新方法,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目前,周亚玲的种植基地已辐射到周边市县范围,基地管理用工400余人,种植总面积已经达到18500亩。

    2020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西番莲收购商以疫情为由拒绝收购西番莲,而种植户地里的大批果子正在成熟,如果没人收购,这些果子将烂在地里。为履行合同,诚信经营,周亚玲及时组织召开收购会议,四处借钱,筹集资金,收购了所有种植户的西番莲,当年公司亏损达到270余万元。

    “有人说我傻,让我以疫情为由不要付款,都被我拒绝了,因为我是农民的女儿,我要对得起百姓。钱没了可以再赚,但唯有诚信不能丢。”周亚玲坚信,只要诚信经营,就能赢得老百姓的信任,公司才能发展壮大,最终实现共赢。

    2022-06-20
  • 奋斗者·正青春丨带领乡亲奔向幸福生活

    2016年,23岁的毕为大学毕业。时代的召唤,青春的激情,让他毅然决然地回到通榆,用真情和实干改变着家乡面貌,温暖着乡里乡亲。



    在通榆的几年间,毕为勇于实践、积极探索、不断创新,让贫困乡村焕发活力。他着力于品牌培育,建设15万亩健康绿色农产品种植基地,培育“问香禾”“向海泥湾”“落不下”等多个农产品品牌;他着力于高质量发展,成立通榆县新洋丰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以通榆新洋丰新华镇育林村粉条厂、米面加工厂为代表的一批高质量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在通榆县建成投产,农民“收在地头,卖在村头”目标逐渐实现;他着力于产品营销,倾力打造电商团队,拓宽电商渠道,实现农产品溢价升值。公司连续两年在国家扶贫832平台取得全年销量排名前三的成绩。

    今年3月本轮疫情发生时,毕为带领公司全体员工伸出援手,为抗疫贡献力量。两个多月时间里,累计为疫情专项捐款捐资达86.5万元。而这只是毕为带领公司捐款的一小部分,2016年至今,公司已累计捐款捐资达469万元。

    “让我最为自豪的不是蒸蒸日上的事业,而是带领父老乡亲走向幸福生活。”他说。白城市五一劳动奖章、白城市“新农菁英农村青年典型”、“白城市创业标兵”……这一个个荣誉,是毕为奋斗的青春留下的最美足迹。

    2022-06-17
  • 哈电集团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技师孙柏慧—— 在焊接领域持续发光发热(奋斗者正青春)

    哈电集团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冷作分厂内,公司首席技师、冷作分厂高压阀门班班长孙柏慧头戴面罩,手拿焊枪,蹲躯仰头,屏气凝神。不一会儿,一次高难度的仰焊工作完成了。



    焊花飞舞,犹如烟花一样绚丽,对于焊接工人来说,却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一旦操作失误,弧光便会灼伤双眼。为了不被焊花灼伤皮肤,电焊工人需要一年四季身着厚重的帆布服、戴着笨重的防护手套作业。高温作业环境下,孙柏慧大汗淋漓,手套被汗水浸湿。

    生于1990年的孙柏慧,从2010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焊接领域钻研,是“孙柏慧创新工作室”和“孙柏慧电焊工技能大师工作室”两个省级工作室的负责人,并获得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等荣誉。

    2013年,孙柏慧参与完成某重点工程厚壁钛合金型焊接任务。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主要焊接难度在于焊接材质特殊。钛合金材质在高温下极易氧化,影响产品的使用性能。面对未知的挑战,孙柏慧主动请缨参与施焊。

    “不怕苦与累,只怕任务完不成。”厚壁钛合金焊接在国内尚属首次,无可参照案例。经历了一次次失败后,孙柏慧不断进行程序调整,使产品达到了工艺要求。

    “这是五轴联动的机械手臂,运用先进的智能焊接技术,完成多种钢焊接,操作难度很大。”在冷作分厂高压阀门班焊接作业现场,孙柏慧向记者自豪地介绍起自动化焊接。

    2019年4月,孙柏慧被任命为冷作分厂高压阀门班班长。阀门班负责的司太立合金堆焊是哈电汽轮机生产线中的重大难题,当时产品合格率不足30%。如何提高合格率?孙柏慧发现,新产品的制造流程多为自动化、半自动化焊接,采用的是智能机器人焊接技术,而班组成员大多数和他一样,对智能焊接缺乏经验。

    “越是技术难关,越要攻克它。”为了补齐短板,孙柏慧开始学习设备操作,分析制造过程,夜以继日琢磨焊接方案。很多产品的制造时间长达20多个小时,为了全程跟踪产品制造流程,孙柏慧干脆吃住在工厂,困了就靠着设备打个盹,醒来后接着钻研。

    功夫不负有心人。孙柏慧创新制作的加热辅助工装,有效控制了产品焊接过程的层间温度,部分产品焊接公差从过去的1毫米,缩短成1微米。

    今年5月初,孙柏慧的团队迎来了又一项重点工程任务,团队成员也由原来的18人发展到35人。面对团队里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孙柏慧总是虚心请教。

    针对不同产品种类,孙柏慧主导制作出10余种辅助工装,根据产品特性编写了图文并茂的操作手册,并在制造过程中将操作步骤逐一示范给大家。

    “孙柏慧不仅肯吃苦,还善于刨根问底地研究问题。按照他的操作手册来干活,产品的合格率不断提高,我们的工资待遇也跟着好了不少,工作热情越来越高。”老师傅苏永辉说。

    在孙柏慧的带动下,团队成员的焊接水平不断提高,班组还被授予“职业道德十佳模范班组”和“工人先锋号”等称号。孙柏慧与团队成员完成技术革新300余项,主导完成科研、攻关、发明专利等数十项,节约成本近千万元。

    记者手记

    铢积寸累精益求精

    在孙柏慧的团队里,除了一个90后,其他人都比他年长。面对这个“老师傅”居多的团队,孙柏慧的内心也曾忐忑不安。然而,他很快找到克服困难的办法——发自内心的尊重。通过虚心请教,将每位老师傅的“独门绝技”汇总在一起,再带头钻研,用实践结果证明创新方法的可操作性。

    铢积寸累、精益求精。在这位青年班长的带领下,团队成员的技能水平更高了,精神面貌更好了。奋斗中的年轻人,唯有自觉担当尽责,才能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

    2022-06-16
  • 【奋斗者 正青春】海底1500米开掘宝藏 “深海一号”年轻人把传说变为传奇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当代青年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本期节目便将聚焦这样一群“奋勇争先”的年轻人:中国海油海南分公司“深海一号”开发生产团队!



    此团队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是青年人占比达到73%的“深海铁军”,他们已攻克了几十项行业技术难题,成功开发运用3项世界首创、13项国内首创技术,推动中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全面进入“超深水时代”。

    他们中许多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和办公地点都在“深海一号”,上班要乘坐直升机、日常在“海上钢铁城市”迎接清晨的第一缕朝霞、居住在360度海景房……

    但他们面临的挑战超乎想象,本期《中国青年说》特别节目连线“深海一号”,探秘大国重器。

    100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自海底1500米急速涌动,在24小时内抵达千家万户,化为袅袅炊烟。

    这背后,凝结着几代中国海洋石油人的接力攻关。一支青年团队在大海中央矗立起大国重器——“深海一号”,让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全面进入“超深水时代”!

    “深海一号”是我国首个自营勘探开发的1500米深水大气田,于2021年6月25日在海南陵水海域正式投产。作为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可以把海底1500米深的天然气采出来,通过海底管道接入全国天然气管网,分离出的凝油再通过油轮运输到陆地。

    前不久,它交出了自正式投产以来的傲人成绩单:累计生产天然气超10亿立方米!

    但它最终的“年产目标”是“30亿立方米”!为此,“深海一号”能源站全年无休,一群年轻人扎根深海,将征途铺满大海。

    传说中的晚霞漫步VS夕阳下的“训话”

    你想象中生活在“深海一号”上的年轻人什么样?

    坐着直升机上下班,全年住在360度海景房里欣赏海上日出日落,在晚霞中吹着海风散步,欣赏时不时跃出水面的海豚表演?

    这些让大学生刘益伶分外向往的梦幻图景引得“深海一号”能源站机械主操郭明乐发笑:“你想多了!”

    “我们实际上都28天住海上,28天住城市。”这位90后的海上石油人觉得自己更像是“水陆两栖”的候鸟式迁徙生活,“没你们想得那么浪漫,日落时一般是师傅教训我们的时候,一边散步一边总结一天的得失。”

    工作几年成为“机械主操”后,这种“夕阳训话”的传统也被郭明乐“传承”了下来,“现在一般是我来训别人,当然也有表扬。”

    严苛的标准&创新的决心

    在太阳起落时,比起朝霞晚霞的光影变幻,“深海一号”的设计师更关注的是温度的变化。

    “我们需要最大程度避免阳光照射导致钢铁高温变形对总装精度造成影响。”董晓雨测试过,在太阳直射时平台最高温度可达60度,“这显然不行,我们的设计标准是30年不回坞,也就是可以30年在大海中央应对各种复杂的环境考验,因此在设计阶段我们对精度的要求近乎苛刻。”

    为此,吊装团队需要在太阳升起前完成工作,设计团队经常跨昼夜施工,顺利完成工作的时间一般在深夜,比如“深海一号”能源站精准合龙的时间是凌晨3时50分;11棵智能水下采气树在深海全部“种植”完毕的时间是凌晨2点……

    事实证明,2021年9月11日,“深海一号”经受住了10级台风“康森”考验,并首次应用“停产保压”的模式进行避台,台风过后仅用28小时就实现了复产。

    “这是不同工种共同努力的一个结果。”董晓雨强调道。机械主操郭明乐曾在台风来临时最后撤离,在“惊涛骇浪”中“手脚并用地爬向”直升机,“就是为了保证平台上的设备能够稳定运行到最后一刻,能够再多产一点气。”

    设计的过程同样“波涛汹涌”,1500米,通常被国际上定义为深水与超深水的分界线。尽管超深水区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深入的每一步都“难如登天”。

    董晓雨觉得自己每天都在解谜,在云诡波谲的波涛中破解深水宝藏的密码,“没有先例,我们开创先例。没有标准,我们创建标准。”

    以“深海一号”取得的第一项世界专利为例,借鉴“保温瓶内胆”原理,在平台的4根浮体立柱内分别设置5000立方米的凝析油舱,并为油舱装上量身定做的“护体铠甲”,既能解决凝析油储存问题,又避免了油体遭碰撞泄漏的风险,同时节省了约8亿元的成本。

    这项被称为“凝析油U型隔离与安全储存技术”的创新之举,开创了半潜式平台立柱储油的世界先例。

    风雨后的彩虹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搏击风浪后,“深海一号”的年轻人也迎来了自己的“彩虹”,不断翻新“自主创新”的历史记录:三项世界首创、十三项国内首创等。

    5月3日,由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颁授的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名单正式公布,中国海油海南分公司“深海一号”开发生产团队成为全国获奖的16个集体之一。

    今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连线“深海一号”作业平台。前方工作人员向总书记汇报了一线工作情况。习近平向他们表示诚挚问候,嘱咐他们注意安全、保重身体。

    习近平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要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把装备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努力用我们自己的装备开发油气资源,提高能源自给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这场与习近平总书记的连线让中国海油的年轻人“欢欣雀跃”。

    “视频反复看了好几遍,在看到曾经的师傅雷亚飞同志向总书记汇报工作的时候,内心真的特别特别激动。”作为中国海油的工艺主操,吉礼勇虽然平时不在“深海一号”工作,但他的自豪与骄傲之情溢于言表,“在其他海上作业平台为中国海油今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现场连线时,郭明乐正站在第二排中间,“总书记说的话很贴心,还叮嘱我们注意安全,我们都感觉特别亲切,现在大家每天干活都更热火朝天了,脸上的笑容都不由自主地洋溢出来啦。”

    董晓雨认为总书记在今年连线“深海一号”意义深远。今年是建团百年,并将召开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党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为此,更需要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融会贯通。

    如今,正是这些青年

    构成这个时代“奋勇争先”的模样:

    他们开创先例,

    叩开了超深海能源宝藏的大门;

    他们扎根“深海”,

    保障着能源站24小时不息的运转;

    他们让蓝图变为现实,

    让清洁能源从浩瀚的海底

    源源不断地流向远方的家园,

    助力着“双碳”目标的实现,

    守护着碧海蓝天!

    2022-06-15
  • 【奋斗者正青春 解困惑·促扎根】在零下20℃的天气里采矿,我做到了

    自2013年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毕业后,我来到祖国边陲新疆,就职于新疆地矿局第十一地质大队,到现在已经八年多了。回首这八年,我去过皑皑雪山,见到了万年冰川;进过伊犁大草原,见识了“风吹草低见牛羊”;到过塔克拉玛干沙漠,领略了万里瀚海……我曾因久居深山,无法联系家人而黯然神伤,却也被祖国秀丽山川所吸引;我曾因工作艰苦枯燥萌生退意,却也因发现了新的矿产地而欢欣鼓舞;我曾为工作任务而苦恼,却也因践行“三光荣”传统而自豪。






    “干一行、爱一行!”带我的第一个项目负责人这样告诉我。那是2013年,刚参加工作的我来到巩留县加满特矿区普查项目,青山蓝天带来的新鲜感,很快就被工作的忙碌和生活的单调所取代。一辆车,四顶帐篷,七个人,就是我们的全部。







    每天清晨,伴着露水驱车来到距工作点最近的山沟,然后步行好几公里到达工作点,开始与石头“沟通”。夕阳西下,结束一天的工作,拖着疲惫的身体躺在床上,竟然觉得只有吃饭和睡觉是人生最幸福的事。







    几个月的野外生活,每天枯燥重复的工作,加之艰苦生活环境与没信号带来的深深孤寂感,让我难以忍受——这不是我想象中的地质工作。







    项目负责人看出了我的沮丧,告诉我:“寂寞、乏味是野外地质工作的真实写照。但无数地质人在更恶劣的环境中依然坚持着、努力着,因为他们对人生负责——既然选择了,就要面对。”这句话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在地质瀚海里还没翻起一朵浪花,我却打起了退堂鼓?绝对不行!往后的日子里,我用脚踏实地的工作与沉浸式的学习,很快找回了坦然与自信。







    2018年5月,我调岗至单位测绘工程院,12月迎来自己独立负责的第一个工程项目《和静县备战矿山备战矿业矿山边坡监测系统建设项目》。彼时施工区气温已降至零下10~20℃,迎着寒风站在矿山边坡上,身体从打冷战到麻木,甚至很难把手从口袋里抽出来。瑟瑟寒风冻透了我的身体,然而,看着身边同事们依然热情的笑脸、躬身劳作的身影,我深受触动,一边打着小寒颤,一边忙碌起来……渐渐地,各项任务有条不紊地达标完工,自豪占据了我的内心。







    2019年,我开始负责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项目工期短、任务重、时间和工作节点要求严格,且又是冬季施工,要说没有担忧是不可能的。然而,此时的我早已明白,地质人最不缺的就是不怕吃苦的精神,这些困难算什么!最终,我们战胜了雪虐风饕的天气,顺利竣工,成为当地模板工程,得到了石河子市的高度评价,为单位树立了品牌。







    八年时光,无数幸福、悲伤、欢笑、汗水、积极、落寞……交织成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在新疆,有一种树“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这就是胡杨树;在新疆,有一种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这就是胡杨精神。我愿意做一棵胡杨,坚守在边疆,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







    (光明日报记者姚晓丹采访整理)







    对话







    孙灿龙:







    读了光明日报《奋斗青春无悔抉择》栏目,我被罗辽复教授扎根基层的事迹深深感动。我想请教罗老师:“基层环境和城市差别很大,生活难免单调寂寞,时常有‘与世隔绝’的孤独感。如何更好地面对这种落差?”







    内蒙古大学教授、理论生物物理领域专家罗辽复:







    有人说,寂寞是由于想做事而无事可做,想说话而无话可说,想改变处境而改变不了。我认为,这是消极的方面,更重要的是积极的方面,“古来圣贤皆寂寞”,寂寞是心灵的礼物。只要内心有自己的挚爱和坚守,就一定能从畏惧寂寞孤独,到习惯寂寞孤独,再到真正享受寂寞孤独。







    想当年,我从北京来到内蒙古,越来越明确自己必须选择“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时间总是不够用,我必须像陀螺一样高速自转,才能保持稳定状态;只有谢绝一切不必要的社交和娱乐,全身心地沉浸在寂寞孤独里,才能有充足的时间、从容的心境。







    曾经有十年左右,我也很迷茫。但我忙着和朋友通信讨论物理学问题。2800多封信,充实了这段孤独的旅程,让我越来越坚定。现在我老了,但还是给自己安排一个接一个的课题,还是把科研看成一种乐趣。







    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说,唯有孤独的人才强大。人们总是在孤独中思考,在孤独中成长。如果你感到孤独,那么恭喜你,你正在变得强大!







    当然,做工作总是需要休息的。我的休息时间如何度过?一是阅读,阅读启发人思索。二是散步。我们在热闹中失去的,必将在孤独中双倍获取。在丛林中散步,呼吸着新鲜空气,专注地思考问题。当你想通一个问题时,那是何等令人愉悦啊!

    2022-06-14
  • 中国铁设印尼雅万高铁项目总体设计负责人夏健——推动中国高铁赢得海外第一单

    年仅33岁,他带领团队拿下中国高铁海外第一单,实现中国高铁技术标准首次海外落地;风华正茂的7年,他累计在印尼雅万高铁现场工作超1500天,赢得印尼合作伙伴交口称赞。他就是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印尼雅万高铁项目部常务副经理兼总工程师夏健——领导眼中的“铁肩膀”、同事口中的“顶梁柱”、女儿心中的“标杆儿”。






    2015年4月30日,刚完成长春铁路枢纽总图规划项目的夏健,接下领衔雅万高铁设计投标的重担。“雅万高铁是‘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印尼两国务实合作的标志性项目,既兴奋,又深感责任重大。”夏健说。







    作为我国在境外完成全过程勘察设计建设的第一个高铁项目,雅万高铁的分量非比寻常。雅万高铁是东南亚地区的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尽管线路长度仅百余公里,却几乎涵盖了火山、滑坡、水库坍岸、地震液化层、活动断裂带等高速铁路建设最头疼的地质“拦路虎”。项目自然条件复杂、商务环境陌生,而且按框架合作协议要求,中方团队要在3个月内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雅万高铁选址沿线遍布热带雨林,人迹罕至、蛇虫出没。为了探路,设计人员不得不戴着面罩,挥着棍子,扛着20公斤的仪器,忍着酷暑高温在雨林里进行“地毯式”勘察,常常一走就是一天。一个月下来,夏健带领团队徒步走了300多公里,先后经历了数次地震,多人感染登革热,但详细的地质勘察为优质的设计方案打下了坚实基础。







    雅万高铁项目投标,竞争异常激烈。夏健带领团队彻夜奋战,结合印尼国情和业主需求,深入开展技术方案比选、技术标准适应性、商业模式、投融资模式、人力资源培训等专题研究。400多页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从经济性、安全性、舒适性等方面充分展现了中国高铁的全方位技术优势。







    2015年10月6日,中方在投标中最终胜出,中国高铁技术标准走向国际市场实现突破。此时,已经3天没有睡觉的夏健却格外精神。“一点没觉得累,只想尽善尽美地完成任务。”夏健说,化解各种挑战为中国高铁人提供了展现技术实力的机遇,“‘中国方案’为印尼量身打造,向世界传递了中国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信心和底气。”







    2020年5月,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影响,雅万高铁工程建设严重受挫。当时国内疫苗还未面世,已在国内休假的夏健却主动提出立刻返回印尼项目现场,“项目需要我,现场的同志们需要我。”







    在恢复通航的第一天,夏健率领8名同事,跨越三国四地,历时30余小时回到雅万高铁项目部。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产,他白天跑现场、下工地,晚上改图纸、开线上会议,只争朝夕。







    “夏总是个‘铁人’,我早上一睁眼,就听见他已经打电话布置工作了,深夜我都要睡了,他还在忙碌。”中国铁设雅万高铁项目部副经理高波说。







    在夏健的影响下,一批85后、90后技术骨干迅速成长。搞路基的周斌,荣获中国铁设优秀共产党员标兵,搞桥梁的王锋当上了中国铁设先进生产者。夏健还带领设计团队与印尼万隆科技大学共同开展了“隧道结构抗震设计研究”“活动断裂带工程措施、监测及预警方案研究”等多个科研课题。印尼方团队负责人由衷佩服,“印尼人尊重智者,尊重强者。我很荣幸能和中国铁设合作,你们都是好样的。”







    “在雅万高铁,我奉献了7年的青春,也收获了推动中国高铁‘走出去’的丰富经验。”谈及未来,正当不惑之年的夏健毫不犹豫,“希望乘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让更多国家共享中国高铁。”

    2022-06-13
  • 奋斗者·正青春|尽心尽责为农牧民提供法律服务——记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法律援助律师刘勇

    初次联系采访刘勇,得到的答复是“案子多,抽不出时间”;听他娓娓道来,产生的印象是这个人较真儿,对工作高度负责。






    35岁的刘勇拥有法学硕士学位,现任内蒙古义盟律师事务所乌审旗分所党支部书记、专职律师。2012年参加工作后便开始从事法律援助工作,2014年成为法律援助律师,2020年,他所在的乌审旗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被司法部评为“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集体”。







    2012年7月10日,重庆市的李某到广东省深圳市某公司在乌审旗的一处工地当水电工,双方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同年8月18日,李某在工地穿插座时受伤,经诊断为左眼球内异物,左眼角膜穿透伤,左眼复发性视网膜脱落,医院为其做了左眼玻璃体切除术。







    出院后,李某找用人单位协商工伤赔偿事宜,却一直没有结果。乌审旗法律援助中心接到李某的援助申请后,立即开通农民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当即受理案件并指派刘勇办理此案。







    刘勇接案后,立即启动工伤认定申请程序。2013年9月17日,李某被认定为工伤。但用人单位对工伤认定不服,提起行政诉讼。一审法院裁定驳回用人单位起诉。用人单位提起上诉,被二审法院裁定驳回。







    这一年多时间里,作为该行政案件第三人的李某心理压力较大,刘勇一直耐心劝说引导。2014年3月21日,李某被鉴定为七级伤残,属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2015年1月29日,乌审旗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就李某工伤赔偿事宜开庭审理,裁决用人单位支付李某各项赔偿371956.5元。李某对此结果表示满意,但用人单位不服,再次提起诉讼。







    原以为劳动仲裁后用人单位就会进行赔付,可等来的竟是又一次起诉,加上自身经济压力,李某几近绝望。







    刘勇耐心对李某进行心理疏导,告诉他会一直陪他打赢这场“持久战”。同时,刘勇接受李某全权委托办理此案的请求,李某再不需要为此案两地奔波。







    2015年6月24日,刘勇全权代理李某参加该案一审庭审,逐一反驳用人单位的上诉理由。一审法院判决用人单位赔付李某各项费用共计370440.3元,基本采纳刘勇的意见。用人单位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驳回其诉讼请求。







    二审判决后,用人单位未按期赔付。刘勇与李某通过电话协商确定,由刘勇全权代理李某在当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2017年6月1日,此案的强制执行程序启动。经过刘勇几个月的努力,用人单位与李某达成和解协议,约定用人单位5个月内分期支付工伤赔偿款。后用人单位按约全部付清。







    本案圆满解决后,李某将一面写有“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的锦旗从重庆老家寄给乌审旗法律援助中心,表达他的感激之情。







    担任法律援助律师,刘勇办理了大量刑事、民事法律援助案件。一次,刘勇承办当地法院指派的一起涉嫌非法占用农用地犯罪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会见时问刘勇:“祖祖辈辈种地都没事,咋我种地就犯罪?”







    还有一次,一名60多岁的农村老人找到刘勇想申请法律援助,称其多年前买了一支沙枪,因为没有上缴被人举报,公安机关以非法持有枪支罪对他立案侦查,现被取保候审。老人抱怨道:“过去我们在牧区拿枪打兔子、打野鸡很平常,没人管,现在怎么不行了?”







    刘勇告诉记者,近年来,当地刑事犯罪总量逐年增加,农牧民犯罪是主要增量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农牧民法治观念淡薄,不知道什么是违法犯罪。







    针对这种情况,刘勇多次深入基层举办农村牧区常见刑事犯罪及预防法治讲座,就农村牧区常见的非法占用农用地罪,非法制造、持有枪支罪,危险驾驶罪,非法狩猎罪,赌博罪等犯罪,用身边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增强农牧民法治意识,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在乌审旗委组织部、旗司法局大力支持下,刘勇以法援中心为平台,与旗电视台联合开办法律服务类节目,还以“点播台”“帮你问”等形式,滚动播放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的法律法规,产生了良好社会反响。







    作为村法律顾问的刘勇,还参加了乌审旗司法局在全旗59个嘎查村和社区开展的“情系农牧民,法律伴你行”法律大讲堂巡回宣讲。宣讲中,一名村党支部书记问刘勇:“你们来讲法律的时候村里人来不全,能不能把这些法律知识刻成光碟,我们平时开会的时候可以播放学习。”







    刘勇觉得有道理,经征得旗司法局、旗依法治旗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他录制了“情系农牧民,法律伴你行”法律大讲堂课件视频,制成光碟免费赠送给各苏木、镇及嘎查村、社区,为基层干部和农牧民学法提供了方便。







    乌审旗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造就了刘勇坚强、刚毅、豪爽的个性,法律人的职业素养塑造了他沉稳、理性、严明公正的性格,而法援人的人文情怀涵养了他热心公益、甘于奉献的情操。







    “农牧民的法律需求激励我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我会继续热心服务公益,尽心尽责为农牧民提供法律服务,为推动依法治村及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刘勇说。

    2022-06-10

  • 首 页  上一页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