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役军人事务部印发通知对扎实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作出部署安排

    退役军人事务部近日印发《关于用足用好优惠政策扎实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住经济大盘和保市场主体、稳就业等工作系列会议要求和决策部署,做好当前形势下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作出部署安排。


    《通知》强调,各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上来,用好用足现有政策,用心用情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为稳住经济大盘作出应有贡献。


    《通知》要求,要深刻学习理解国务院关于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六个方面33项具体措施,全面梳理国家关于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优待政策以及本地出台的各领域具体优惠政策,做到经济形势清、政策措施清、归口部门清、落实要求清。要广泛宣传、准确解读,让退役军人市场主体和广大退役军人应知尽知、应享尽享,提振发展信心。


    《通知》提出,要全面领会贯彻落实全国高职扩招退役军人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精神,深入引导退役军人树立正确就业观、择业观,合理调整就业预期,引导退役军人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


    《通知》要求,要充分发挥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作用,充分调动行业协会商会、就业创业导师团队等社会力量,建桥梁、搭纽带,广泛开展“政策大讲堂”“服务面对面”等活动,有效对接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力争做到“一企一策”“一户一案”,助力退役军人创办的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纾困解难。

    2022-06-09
  • 国家卫健委:6月8日新增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53例 治愈出院病例145例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6月9日通报,6月8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70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17例(福建4例,广东4例,云南3例,广西2例,北京1例,黑龙江1例,重庆1例,四川1例);本土病例53例(内蒙古37例,辽宁11例,上海4例,北京1例),含10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辽宁9例,北京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145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21例,本土病例124例(上海78例,北京26例,河南7例,四川7例,天津4例,吉林1例,广东1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8033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减少6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191例(无重症病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确诊病例18834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8643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6月8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906例(其中重症病例33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18403例,累计死亡病例522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24535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4139921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11365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70例,其中境外输入59例,本土111例(内蒙古93例,吉林5例,上海5例,辽宁3例,福建2例,河南1例,广西1例,云南1例)。


    当日解除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680例,其中境外输入74例,本土606例(上海525例,四川20例,浙江19例,河南11例,辽宁8例,山东8例,天津5例,北京3例,吉林3例,江苏2例,江西1例,云南1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10例(无境外输入);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3505例(境外输入460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2953991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332967例(出院62644例,死亡9389例),澳门特别行政区83例(出院82例),台湾地区2620941例(出院13742例,死亡3373例)。

    2022-06-09
  • “中国天眼”发现首例持续活跃重复快速射电暴

    科学家通过“中国天眼”FAST发现了迄今为止唯一一例持续活跃的重复快速射电暴FRB20190520B,并将其定位于一个距离我们30亿光年的矮星系。这一发现对于更好理解快速射电暴这一宇宙神秘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该发现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菂研究员领导的国际团队,通过“中国天眼”FAST的“多科学目标同时巡天”优先重大项目完成,相关成果9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





    “中国天眼”全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


    快速射电暴(FRB)是宇宙中最明亮的射电爆发现象,在1毫秒的时间内能释放出太阳大约一整年才能辐射出的能量。快速射电暴自2007年首次被确定存在以来,迅速成为天文学最新研究热点之一,但其物理起源、辐射机制和周围环境等,至今尚不明晰。


    据介绍,论文第一作者、国家天文台青年学者牛晨辉在系统处理FAST数据时发现,2019年5月20日的数据存在重复的高色散脉冲。之后,团队通过组织多台国际设备天地协同观测,综合射电干涉阵列、光学、红外望远镜以及空间高能天文台的数据,将FRB20190520B定位于一个距离我们30亿光年的贫金属的矮星系,确认近源区域拥有目前已知的最大电子密度,并发现了迄今第二个快速射电暴持续射电源对应体。


    与人类发现的第一例重复快速射电暴FRB20121102A相比,FRB20190520B各方面的特征都更为极端。例如,FRB20121102A存在爆发活跃期,但FRB20190520B从未停止爆发,目前FAST已探测到了后者几百次爆发。





    从色散-红移关系上清晰可见FRB20190520B拥有最大的宿主星系电子密度。(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上述发现揭示了活跃重复暴周边的复杂环境有类似超亮超新星爆炸的特征,挑战了对快速射电暴色散分析的传统观点,为构建快速射电暴的演化模型、理解这一剧烈的宇宙神秘现象打下了基础。”李菂说。


    据悉,FAST“多科学目标同时巡天”优先重大项目迄今已经发现至少6例新的快速射电暴。

    2022-06-09
  • 科学家发现1.8亿年前蜉蝣“飞行婚礼”化石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提起蜉蝣这类古老而微小的昆虫,很多人都不陌生。不过,你知道蜉蝣是怎样“结婚”的吗?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与广西地质调查院的研究人员新发现一层1.8亿年前的蜉蝣化石,记录下了远古蜉蝣举行“飞行婚礼”的珍贵场景。相关成果已发表在国际期刊《地质学》和《历史生物学》上。





    1.8亿年前蜉蝣婚飞复原图。(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杨定华绘制)


    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员王博介绍,此次发现的蜉蝣化石位于广西贺州市,其中蜉蝣个体数量多达381只。





    此次发现的蜉蝣化石。(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供图)


    “人们常认为蜉蝣‘朝生暮死’,寿命极短,但其实它们变为成虫前,会在水中度过一段时间。”王博说,蜉蝣生命周期中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中,羽化后的成虫通常只能存活数小时至几天。


    在短暂的成虫阶段,蜉蝣需要完成繁殖任务:雄虫在空中形成密集的集群,雌虫飞入并穿过雄虫的集群,找到雄虫交配,再找到合适的地方产卵。在生物学上,蜉蝣成虫的这种大规模的集体“飞行婚礼”,被称为婚飞。





    蜉蝣化石局部放大图。(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供图)


    据介绍,婚飞是昆虫的一个基本行为,许多昆虫都有这一习性。本次发现表明,这种复杂的婚飞行为在1.8亿年前就已经存在,这也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昆虫婚飞行为。

    2022-06-09
  •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周雷—— 在水稻育种领域全力攻关(奋斗者正青春)

    立夏过后,湖北武汉的天气一天天热起来。武汉市洪山区南湖大道旁的一片试验田里,一个头戴草帽、脚穿胶鞋、面庞黝黑的青年正在地里忙碌。



    青年名叫周雷,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今年39岁的他,是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水稻分子及细胞工程育种创新团队执行首席。1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在水稻育种领域全力攻关,先后培育出16个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累计增产粮食超30亿斤,为“中国碗”装“中国粮”增添底气。

    水稻良种是水稻产业的关键

    最近,周雷和课题组的同事正在湖北省农科院南湖基地里忙着中稻的播种。“这一批种子大部分是4月底从海南省带回来的,播下去之后,就要定期观察、记录,选育出更多优良品种。”周雷说。

    2010年,从中国农业大学博士毕业的周雷进入湖北省农科院工作。他发现,湖北虽然是水稻大省,但长期以来存在着稻米品牌不强等现象,一定程度上制约区域水稻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他决心聚焦水稻“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等难题开展科研攻关。

    “水稻良种是水稻产业的关键。”周雷说。为了攻克水稻育种难题,他和同事12年如一日收集种质资源、选配育种亲本,培育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

    这个过程漫长而繁琐。冬天,他要去海南开展南繁加代,时常春节也不能回家。夏天,他在头上太阳烤、脚下水汽蒸、身边蚊虫绕的环境下,在稻田里一待就是半天时间……每年,周雷超过300天泡在实验室和田间地头。

    通过表型鉴定、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花药培养技术,历经数以万计的杂交组合,他们创制出R7272、R60、润珠香等多个优质抗病虫水稻新种质,育成鄂中5号、广两优272、巨2优60等16个优质水稻新品种。这些品种累计推广5000多万亩。

    推广新品种,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周雷出生在“鱼米之乡”湖北洪湖农村。参加工作之后,除了开展水稻育种等基础研究,周雷每年还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将育成的优质品种推向市场。作为团省委博士服务团成员、省科技特派员、省精准扶贫团团队成员,周雷对口帮扶了21个村和30多家企业发展高档优质稻订单种植,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新品种推广之初,农民并不买账。周雷回忆,历经10年努力,他们在2017年育成了绿色超级稻“巨2优60”。这种水稻新品种在同等产量下,能够大幅减肥减药、节水抗旱,但在天门等地推广的时候,很多农民心存疑虑,不敢尝试。

    周雷与示范户约定,用他们的技术种植新品种,如果出现减产或者亏损,省农科院给予补偿。同时,周雷和同事轮流住在示范户家中,给予技术指导。

    到了收获的季节,结果令人惊喜:新品种示范田亩产达1400多斤,同时施用肥料减少了1/3,不仅成本降低了,品质还更加优良。

    市场对大米香味有要求,周雷和同事培育出浓香型优质高产新品种,收购价比普通大米提高30%到50%;在湖北潜江,他们选育抗倒性、抗病性好的虾稻专用水稻品种,让“虾稻生态米”成为当地绿色招牌……这些年来,周雷团队累计推广示范水稻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30余项。

    敢于啃下育种技术“硬骨头”

    近年来,周雷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在国家相关项目支持下,开展了水稻孕穗期耐冷性状的遗传分析、基因克隆工作,并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克隆并解析分子机理的水稻生殖生长期耐冷基因CTB4a。

    2017年,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对水稻耐冷品种选育、改良低温等不利条件下水稻品种高产稳产性、解决低温造成的粮食减产问题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农业科研来不得半点巧,要甘坐冷板凳,敢于啃下育种技术‘硬骨头’。”周雷说,经过无数次失败,他和同事创造性构建出分子标记与花药培养相结合的高效籼稻育种技术体系,首次提出“一加一减两替三增”水稻花药培养核心技术,大幅提高籼稻花药培养效率,花药培养力较现有文献记录最高值提高7倍,攻克国内传统育种技术靶向性差、周期长、效率低等技术堵点。

    在周雷等科研人员的努力下,一些具有特殊性能的水稻品种正在变为现实。“作为青年一代的农业科研工作者,我们要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为国家种业振兴和水稻产业提质增效贡献青春力量。”周雷说。

    让科研更加接地气(记者手记)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这些荣誉和成果的背后,是周雷及其团队成员10多年来无数个日夜的埋头苦干、默默耕耘。

    白天泡在地里育种,晚上回到实验室查资料、做研究,常年在全国多地奔忙……作为一名研究员,周雷给人的感觉不是“书生气”,而是“接地气”。“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袁隆平院士说过的话,对周雷影响深远。

    为了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一代又一代的农业科研人员,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拿出十年磨一剑的劲头,勇攀农业科技高峰,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新时代的农业基础研究,也需要更多像周雷这样的青年骨干投身其中。

    2022-06-09
  • 奋斗者正青春|把有限生命交付给无限创新事业

    初次见到刘溪笔,很难想象这是85后女青年,齐耳的短发已满是灰白。

    华发早生,却不负青春。2017年,刘溪笔进入大连达利凯普科技股份公司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5年来,她带领团队深耕射频微波陶瓷电容器行业,一举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高端电子元器件国产化。

    “把有限的生命交付给无限的创新事业,用自己的全部力量推动社会进步,一切付出便都是值得的。”刘溪笔说。

    2017年,刘溪笔离开奋斗10年的北京,孤身来到大连,从投资人变身管理者进入达利凯普公司。

    彼时,射频微波陶瓷电容器是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亟待补足的短板,产业应用场景丰富。但达利凯普体量小,在关键技术上欠缺积累,产品良率较低,只能进行多批量小批次交付。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刘溪笔果断作出决定:追根溯源,寻求关键核心技术上的突破。

    产线工序长达近20道,工厂便放慢生产节奏,成立专项攻关小组,领任务、勤查询、找原因。最终发现,既有材料难以满足工艺需求,是影响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的主因。刘溪笔主动上门,跟国内供应商开展联合攻关,在材料端实现自主可控。

    历经两年多的精细管理和技术研发,达利凯普实现材料改善和技术优化,提升了射频微波陶瓷电容器全流程制备技术和工艺。产品不仅顺利通过国内外客户的验证、实现批量稳定供货,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高端电子元器件领域的技术空白。

    “如果不是坚定进行技术创新,公司很可能已被市场淘汰。”回首5年来的艰辛历程,刘溪笔感慨道,“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坚持,让更多人看到了国产化的信心!”

    如今,达利凯普的产品已在40余个国家和地区多点开花。阔步走向国际市场,助力企业驶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2017年,公司海外营收仅为6000万元,2021年已达1.7亿元,成为公司发展壮大的新增长点。

    立足全球坐标,也让企业看清自身的长短板,进一步促进了技术进步。产品“走出去”,人才引进来。刘溪笔告诉记者,近年来,公司多批次引进和吸纳不少海外优秀人才。短短3年间,研发团队壮大了数倍,无论是搞技术创新还是扩大全球份额,都更有底气。

    “做企业,10年是为了自身效益,50年是为了产业崛起,100年则是为了促进社会进步。”努力做百年企业,这是刘溪笔的企业管理信条。

    注重长期效益,在绿色发展中履行公共责任。大连市金普新区,一座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的新厂区拔地而起。达利凯普新项目可实现年产射频微波陶瓷电容器产品30亿只,满足国内5G通信、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国产替代的急迫需求。工厂蓄热式废气燃烧炉,可回收燃烧热能95%以上,生产废水实现35%左右的循环利用。

    积极回馈社会,在公益活动中践行使命担当。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刘溪笔带领达利凯普第一时间捐款100万元;2021年,河南遭遇极端强降雨,达利凯普再次积极支援防汛救灾,捐款100万元用于灾后救援。“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价值的长期体现。”刘溪笔语气中透着坚定。

    2022-06-08
  • 【奋斗者,正青春】把实验室搬进太空

    央广网北京6月7日消息(记者朱敏)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近日宣布,神舟十四号飞行任务期间将全面完成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为基本构型的天宫空间站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其中,科学实验柜的研制团队是一支年轻团队。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集成技术中心副主任张璐带领团队,主持研制了国际上覆盖学科领域最广的重大空间科学研究设施。中国之声特别报道《奋斗者,正青春》,7日推出《把实验室搬进太空》。

    2021年4月29日中午,海南文昌,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进入发射前最后半小时的准备。张璐和他的团队紧盯着眼前的屏幕。此时,天和核心舱里躺着两个凝结着团队十年心血的科学实验柜。

    张璐:这个时候其实还是很舍不得,就觉得自己做了10年的东西要走了。只要送走了不回来就证明我们的工作没问题。

    科学实验柜的研制团队——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集成技术中心汇聚了一群“85后”“90后”。科学实验柜相当于把实验室搬进太空,方寸之大却要满足数百项科学研究需求,它要用最小的重量搭载最多的科学载荷,同时还得满足后续十年的科学实验需求。而张璐的团队要完成13个科学实验柜。

    张璐:我们可能做了有上百次、上千次的实验,才能最终有一个定型的设计。目前我们可以非常自豪地说——我们整个实验柜的载荷和结构的承载比,比国际空间站上同等的设备高上两倍。

    今年,问天、梦天两个实验舱将陆续发射,国家太空实验室将建成。承载着这些实验的剩余十几个科学实验柜将陆续进入太空,张璐后面的工作依然一刻不能停。

    青春独白

    张璐:在这么好的时代,我们做了能够让自己一辈子很满意的一件事情。我把我的青春,把我的知识转化到了目前我干的事业。后面我可以很自豪地说——这个工作是一件很牛的事情!

    2022-06-07
  • 【奋斗者·正青春】力度、速度、温度、精度,我在“最后一百米”守好社区“安全门”

    奋斗是青春的底色!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司法行政戒毒青年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尽己所能为在疫情防控一线挥洒热血,为打赢大上海保卫战贡献青春力量。在志愿服务工作之余,他们用文字及照片记录下这段时间的点滴,“奋斗者·正青春”栏目将为大家一一讲述。

    1

    面闻令而动,冲锋在前,彰显“战疫力度”

    我是女子戒毒所援助普陀区甘泉街道平安办的张紫薇。自4月1日上海实行全面封控管理起,我便驻扎在了单位。主要负责甘泉街道130余家场所,涉及宾旅馆、美容美发店、浴室、宿舍楼、公寓楼等在内的1800多名住户的防疫工作。

    住在单位对我而言并不陌生,三年疫情背景下,在单位参与了数不清多少次的封闭执勤,使我练就了打起背包、说走就走的本领。所以接到单位通知后,仅仅用了5分钟时间,我就想清楚了要带上哪些驻扎单位的必备品,再花10分钟打包好行囊,出发!

    疫情防控以来,物资和团购成了社区居民最为关注的问题。我刚到岗时,社区疫情形势严峻,小区人口密度大、快递量大,人手却明显紧缺,解决“最后一百米”问题成了当务之急。我主动加入物资搬运,成了一名兼职“快递员”,配合社区全力疏通物资配送的“最后一百米”。

    每次发放物资时,我们都要往返于门岗楼宇之间无数次,尤其是发放蔬菜包,担心放到第二天会不新鲜,更要确保配送效率,忙到凌晨是常有的事,不过想到物资能够第一时间发放到居民的手中,辛苦一点也是值得的。

    2

    核酸检测现场,拼出“战疫速度”

    自从上海各家方舱医院陆续开始收治病患人员,街道里做核酸检测的医务人员数量愈发紧张起来,核酸采样管贴标的工作也从医务人员转移到了街道工作人员手里。

    曾有5年生产车间管理工作经验的我,对贴标这个工种并不陌生,通过合理安排动线,形成流水线操作模式,撕标、贴上、管体旋转半圈,一个个贴好标的核酸试管扔进纸箱,等待扫码,全过程不超过五秒。

    我很快成为街道里“小有名气”的贴标小能手。我深知,工作中每一点小小的改进与优化,都是在与病毒赛跑,为阻断疫情传播赢得宝贵时间,掌握战“疫”的主动权。

    3

    社区防控一线,传递“战疫温度”

    我所负责的沪太路1010号公寓,有两个老兄弟,每次都是老哥哥带着他的弟弟一起来做核酸检测,弟弟没有身份证、没有手机,每次都是通过哥哥报身份证号,我再人工输入信息。

    一天,我低着头准备着扫码,却迟迟没看到下一位核酸码出现,一抬头,看到是没有手机的弟弟手足无措地站在那里。我心领神会,“魏xx,身份证号xxxxxx19xx03xxxxxx”,刚录入完毕,哥哥急匆匆赶来,愣了一下,随即对我竖起了大拇指,“你可真厉害啊,连他的身份证号都背出来了,真专业!”一声肯定听得我心里暖暖的,居民的肯定是给我最好的礼物。

    战斗在社区防控一线,我希望用我的认真与专业向居民传递温暖,凝聚起共同战胜疫情的决心与信心。

    4

    超市恢复营业,校准“战疫精度”

    社区是疫情防控“最后一百米”的防线。每天上岗前,穿防护服是我的第一项工作,也是最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小张,你穿几件啊?”办公室韩老师问我,“三件,大白+小蓝+雨衣。”我一边按照操作流程穿上防护服,一边笑着回答道,想到严峻的疫情形势,我深知作为一名一线防疫工作者,丝毫马虎不得。

    天气渐渐热了起来,每次脱下小蓝后,都能看见大白上一颗又一颗晶莹剔透的汗珠,再拨开大白,里面的衣服常常早已湿透,春风吹过泛起丝丝凉意,心中却满是踏实。

    5月5日,甘泉街道陆续开放几家超市,在开张前,我们先要对这些超市进行安全检查,在超市门口醒目位置张贴场所码,购物通道、消防通道保持畅通不得堆物,消防灭火器保证能正常使用。

    5月6日,超市正式营业,封控了一个多月,超市终于开门了,居民们都兴奋异常,极易出现人员聚集的情况,此时做好防控尤为重要。在超市门口,我负责对每一位进入超市的居民进行测温、扫码、验票,并提醒进出居民佩戴好口罩,保持安全距离,切实筑牢社区安全的“最后一百米”防线,保持来之不易的阶段性抗疫成果。

    四十余天倏忽而过,每天工作至凌晨的日子忙碌而充实。我和平安办的同事们同吃同住,完成甘泉街道宾旅馆核酸检测9次,累计8100余人次,做到了应检尽检、不漏一人;协助平安办收发抗疫物资包、生活物资保障品6次;累计分发抗原试剂18000余支;多次凌晨待命开展阳性病例转运工作,检查“六小场所”封控情况等。截至目前,有效工作时间已达528小时。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为进一步巩固拓展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我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守护好社区的“最后一百米”!

    2022-06-02
  • 【奋斗者·正青春】王瑞鑫:作科技创新的攻坚利刃

    央广网包头5月31日消息(记者王秋蕾)在工程设计中,每张图纸、每条明细都反复核对,保证输出高质量的设计文件。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每一张检查图都认真绘制,力求设计方案前消除所有布置问题。在实地调查研究中,为得到关键尺寸,在车下亲手测量,经常是一身泥一身油。入职多年来,王瑞鑫通过对科技创新的极致追求,为新能源重卡行业的腾飞贡献担当与力量。

    2008年7月,王瑞鑫研究生毕业后到北奔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工作。作为刚刚入职的新员工,王瑞鑫一方面虚心向老员工学习,一方面认真钻研北奔的各种技术资料,入职三个月便参与到科室工作中。回忆起刚入职的自己,王瑞鑫说:“对待每一项工作都应细致严谨,要做到任务目标不清楚绝不放过、设计过程中出现问题绝不放过、问题没有解决绝不放过。”她在琐碎的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很快成长为科室的业务骨干。她努力学习各种法规、查阅国内外各种资料、主动收集各种相关信息,跟随团队一起做细致的方案分析、布置检查和实验策划。在项目的参与中,项目经理、专业负责人,每个人都是她学习的对象。

    她的刻苦钻研获得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曾被评为包头市和内蒙古自治区级“劳动模范”,内蒙古自治区级“五一巾帼标兵”。由她作为带头人的创新团队在2015年获得包头市“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级女职工创新工作室。

    “学习才是硬道理,创新才会有发展。”成为团队负责人后,王瑞鑫开始对研究项目进行整体规划,创新既是责任,也是追求。

    后来,重型卡车市场进入新常态的局势,为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等生态环保的要求,王瑞鑫更加坚定了带领团队进行科技创新的信心。经过近三年的不断研发、创新、改进,王瑞鑫参与设计研发的产品,累计销售近万台。2019年4月,王瑞鑫的职务调整为新能源事业部部长助理兼任副总设计师,主持新能源重卡的研发工作。她带领的创新工作室攻坚克难,在技术革新上取得发明专利12项,形成了人人敢创新、人人会创新、人人善创新的良好局面。

    在2020年9月29日,“包头市汽车产业企地融合推进会暨北奔新能源汽车产品发车仪式”上,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艾丽华在致辞中表示,自治区政府愿全方位支持自治区北奔重卡绿色物流生态体系建设,全方位支持北奔新能源电动重卡示范应用基地建设,加快推动形成具有新能源电动汽车完整产业链的产业集群,全力服务国家和自治区经济发展。这让王瑞鑫及团队成员更加坚定了科技创新的信心。

    在项目的研发与设计中,王瑞鑫带领团队研制的各类产品,先后获得包头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内蒙古乌兰夫基金二等奖、2019年荣获“第一新能源重卡”车型奖项、2020年荣获“新能源优胜奖”、2021年荣获“值得用户信赖-零排放电动自卸运输车型”“2021年度第一新能源重卡”奖项、“2021钜轮·年度卓越新能源重卡”大奖、“2021绿电重卡年度推荐品牌”大奖等行业荣誉。

    提到今后的工作目标,王瑞鑫表示她将带领团队继续精心打造新能源重卡产品,并配合公司积极对接参与地方新能源汽车推广政策及落地方案的制定。王瑞鑫说,她将作为攻关克难的一把“利刃”,为构建新能源电动汽车的生态体系,进一步扩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助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蓝天保卫战继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2-06-01
  • 奋斗者 正青春丨赵杰返乡就业记:家乡也有诗和梦想

    在赴外闯荡和留乡圆梦之间,这一次,赵杰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

    “决定扎根家乡,除了乡情,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如今的家乡已经变成一片成就青年梦想的沃土。”赵杰感叹道:“周围一起工作的都是满怀抱负、充满干劲的年轻人,每天上班能感觉到蓬勃的朝气。”

    赵杰今年24岁,完成大学学业后,一直梦想着成为一名顶尖的摄影师,所以一直都在外闯荡追逐梦想。“那时候的工作很辛苦,策划、拍视频全靠自己摸索,住的地方离单位也远,每天上班都只能‘掐点’到。”赵杰回忆起那段辛苦的追梦时光,苦笑道。后来因为疫情赵杰回到家乡,机缘巧合下,来到观山湖区工作,成为“返乡青年”中的一员。

    “这里发展势头强劲、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人才生态圈不断完善,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地方……”说起为什么选择观山湖区,赵杰给出了他的答案。而他工作所在的贵州多彩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则积极对接上下游企业,培育IPTV产业链,创新服务,打造并运营了贵州网络视听产业园。

    “回乡后的工作既‘充满激情’又‘日就月将’。”赵杰对他现在的工作状态很是满意。由于干的是新媒体老本行,政府和公司又特别注重人才培养,给予足够的发展和创造空间,赵杰在这个大家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长。

    他告诉笔者,有一次,他参与了一个视频拍摄项目,为了等日出的镜头,他和同行的伙伴一起从天黑等到了天亮,视频最终拍摄效果很好,取得了不错的反响,在这过程中,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互助,那股对完美执着追求的韧劲深深影响着他。

    自那以后,赵杰每次接到任务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前期策划,细化到每一个镜头、景别;采访拍摄,勤学多练每一种拍摄技巧;后期剪辑,不怕麻烦,经常挑灯夜战……这位“95后”小伙子看着年轻稚嫩,对待工作的态度一点都不含糊。这样寒来暑往、日积月累,如今,他已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骨干了。

    “每当自己参与制作的作品被夸赞,被推介到更高的平台,被更多的人看见,心里也是美滋滋的。”认真工作、寻求突破、乐享成就,对赵杰来说,这正是他期盼很久却又平凡的追梦生活。

    “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这里变化很大,我想陪他一起成长!”已经“留观”工作一年多的赵杰,初到观山湖时的那股犹豫已然不见。“就是这里了,我还想找个离得近的女朋友在观山湖定居。”赵杰满脸笑意,眼神坚毅。

    不仅工作顺利,今年年初,赵杰还了却了一桩心事。他从同事口中得知,观山湖为了让“留观”的青年人才安心、舒心创业就业,出台了一系列就业创业和住房保障政策。花城青年公寓就是其中一个,只要满足大学本科毕业,毕业期在五年以内,且与在观山湖区登记注册的企业或社会组织签订1年以上(含1年)的劳动合同等条件,就可办理入住。

    “这些条件都满足!”在同事的指导下,赵杰开心地提交了租房申请并成功入住,尝到了当地留才政策的“甜头”。

    搬进新家的赵杰越发感受到,安居才能乐业。如今,出了家门,旁边就是地铁口,上班特别方便,走两步就是生活超市,健身房和图书馆更是“无缝衔接”,由于享受了相关优惠,一个月只需五百块房租,还有很多精力和“金力”去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日子过得很充实,‘美美观山湖’给了我满满的幸福感、安全感、归属感,现在我比任何时候都有底气和信心,在这片沃土继续我的逐梦之旅。”细细盘算着自己的幸福生活,让赵杰对未来也充满信心。

    “成功并非只在远方,家乡亦有诗和梦想。”正如赵杰所说,这是一片被寄予厚望的热土,埋下的许多梦想种子,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正陆续开花结果。“希望能有更多的‘同行者’,和我一起搭乘黔中大地发展这趟‘快车’,在家乡的发展洪流中绽放青春光彩。”(赵雪)

    2022-05-31
  • 【奋斗者 正青春】风雨中的护路人

    “罗星,你的巡线手机无轨迹,检查一下是电源不足还是频道不对……”鹰潭工务段上清路桥养修工区工长罗星的巡线手机里传出车间生产调度员的声音。

    “收到,我马上重启调整。”

    “有轨迹了,请注意人身安全。”几秒钟后,调度员回复道。

    收起巡线手机,罗星拿起铁铲和同行的工友们继续沿着线路向前巡查。

    罗星工作中

    近期,赣闽两省多地出现强降雨天气,由于两省山地、丘陵地貌较多,大雨连续冲刷极易造成山体落石、地面塌陷等情况,这给铁路运输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罗星他们刚走出三公里左右,天空又开始下雨,豆大的雨滴砸在他们的雨帽上四处溅开,又被山风吹在了脸上,流进了衣领。线路旁,一处避雨的地方都没有。罗星时不时抬起头,眯着眼仔细观察线路两边的山体情况,用铁铲及时清理堆积在线路边上排水沟里的枯枝树叶。“每一处边坡溜坍,每一块危石,每一棵危树倒树,都是我们要发现并消除的安全隐患。”罗星一边用袖子抹掉脸上的雨水一边说。

    已有65年历史的鹰厦铁路,沿线设备老旧,防洪压力大。罗星所在的鹰潭路桥工区上清路桥养修工区管辖的路桥设备,属于典型的山区铁路,特殊的地理位置也使其成为沿线防洪工作的重中之重。

    罗星和工友对沿线山体情况进行巡查

    “每逢汛期,我们就要提前对桥涵隧等设备和沿线山体情况进行巡查。”罗星介绍,落石、溜坍、倒树等安全隐患是威胁铁路运输安全畅通的“头号天敌”,汛期雨量大,此类安全隐患发生的风险高,他们要加密巡查频次,安排人员看守防洪点,确保运输安全。今天,他们还要完成两处防洪点的排查作业。

    行至鹰厦线K28公里处,罗星和工友们到达了今天要排查的第一个防洪点。“路滑小心哈。”罗星一边踏上沿山势而上窄窄的检查道,一边向身后的工友叮嘱。他走在队伍最前头,不时挥舞着手中的柴刀,将新长出来的嫩竹和被大雨打落的落叶杂灌清理干净,动作麻利干脆。

    罗星和工友排查防洪点

    队伍临近山顶时,一块在前期巡查中发现异常的悬空石块映入眼帘。“你看这石头下面的土已经被冲松了,要是雨再大一点,多冲两天,就可能松动,滚到线路上影响行车安全。”

    “抓紧时间,把这块石头处理了。”罗星招呼着工友,抡起大锤,朝着危石上的钢钎砸去,大家一同努力,不一会儿,危石就被破成了一块块的小碎石。罗星拿过铁锹在一旁挖了个大坑,把碎石块埋进坑里填平夯实,把隐患彻底地消除后,才带着大伙儿继续向山上攀去。

    山里的天气时晴时雨,雨停了,一架小巧的无人机从空中飞过。“从空中看,此处线路右侧山体上方有一处低洼沟谷,雨天汇水容易冲刷线路旁的防护设备,要抓紧通知车间加强对这段设备的检查盯控。”鹰潭工务段路桥科技术人员曹鑫鹏此时正在反复查看着手中操纵板上无人机巡线的航拍视频,在视频画面里,罗星他们的身影只是几个小黄点,隐在山林中,几乎看不见。

    记者王一凡制图

    作为鹰潭工务段防洪应急的“黑科技”,无人机已经成为了铁路部门防汛抢险的“秘密武器”。近两年,鹰潭工务段还专门成立了一支“90后”无人机“巡航队”,在防洪防汛工作中,充当起“天眼”的角色,在高空为铁路沿线设备“巡航”“把脉”,节约了不少的人力物力。“我们利用无人机对防洪看守点、隧道边仰坡、高大山体等防洪重点地段进行航拍,建立起一套VR全景图资料库。”曹鑫鹏是“巡航队”的老成员了,他骄傲地说,以前那些需要攀爬半天才能看到的“庐山真面目”,如今只需要盯着屏幕,操作放大,细小的隐患也变得无处遁形。

    中午,罗星和工友们终于找到一处可以歇脚的空地,他们摘掉雨帽,解开雨衣,取出干粮,席地而坐,这是他们愉快的小憩时光。

    山脚下,一列货物列车驶来,很快消失在群山的转角处,快速且平稳。

    2022-05-31
  • 【奋斗者·正青春】施秉县农业农村局开展“党员助春耕”主题党日活动

    为切实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连日来,施秉县农业农村局组织40余名党员干部,深入城关镇上翁哨村、马号镇老县村两个优质水稻种植基地开展“党员助春耕”主题党日活动,用实际行动助力春耕生产。

    活动现场,鲜红的党旗飘扬在春耕生产一线,参加活动的党员干部热情高涨、干劲十足,撸起袖子、卷起裤脚,“挑秧、抛秧、拉绳、插秧”干得热火朝天,田间地头一片热闹忙碌景象,呈现出一幅干群同劳作的和谐画面。随后,技术专家结合实际,就加强田间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如何科学选择农药、安全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为村民们作了详细的讲解,并认真解答了大家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困惑。

    “我们将发挥专业优势,创新活动方式,持续开展这些接地气的主题党日活动,不搞形式,不走过场,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省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县农业农村局党支部书记说。

    2022-05-30

  • 首 页  上一页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