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笃行致远,造就生命健康产业未来之城 ——访辽宁省大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启尧委员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2021年,国务院批复同意的《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支持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建设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先行示范区。这个先行示范区将成为东北振兴和开放合作新的引擎和平台,也是辽宁省大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启尧委员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关注的焦点之一。

    “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已聚集生物医药企业300多家,不仅产业发展实力较强,而且科技创新资源聚集,干细胞、免疫细胞等领域项目加快建设。另外,大连片区在国际合作方面基础扎实,政策功能方面优势明显,多重政策利好在片区叠加。”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专访时,王启尧委员表示,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已具备了发展生命健康产业的基础和优势。

    “目前,大连已对打造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先行示范区进行了系统谋划。在发展定位上,重点打造五大中心。”王启尧委员介绍,在这五大中心中,技术研发转化中心用于支持创新主体在新靶向新机制药物研制、细胞治疗、高端医疗器械、智能诊疗设备等方向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一批重大创新产品,努力打造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策源地;医疗制度创新中心争取国家试点和政策突破,推动产业、科技、管理、组织、商业模式全面创新;精准医学治疗中心可以开展干细胞和免疫细胞相关疾病的风险评估、早期筛查、分型分类、疗效分析、预后评估监控等精准医疗相关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重大项目集聚中心围绕细胞分离、制备、检测、鉴定、应用等领域,开展产业化项目招引工作,构建完善细胞治疗产业生态圈;开放合作示范中心便于加强同国际医疗机构及企业合作,探索建立中外合资、合作的细胞治疗研发、试验、检测、应用等机构,培育壮大国际高端诊疗业态。

    “预计到2025年,产业集群营收将突破110亿元,基本建成以细胞产业为特色的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先行示范区,力争在基因细胞精准医疗领域,新引进和培育10家以上自主创新研发机构、领军型企业、独角兽企业。”王启尧委员说。

    “可以参照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发展经验,给予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开展真实世界研究、设立外商独资医疗机构、干细胞与基因治疗研究转化应用等方面同等政策支持。”王启尧委员建议,通过这些政策推动构建“南有海南、北有大连”的生命科学领域先行先试格局,助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打造重点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的医疗产业新高地。

    2022-03-11
  • 代表委员聚焦两会 畅通大循环,内需拉动后劲更足

    过去一年,面对疫情多发、市场萎缩等问题,我国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消费和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内需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代表委员表示,聚焦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努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今年一定能进一步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内需潜力持续释放

    稳增长,扩大内需出实招。过去一年,各地区各部门着力稳投资、促消费,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9.1%,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扩内需成效“杠杠”的——

    消费需求持续释放,支撑国民经济稳定恢复。举办购物节等活动、推动夜间经济发展、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激活和释放农村消费潜力……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由上年的下降3.9%转为增长12.5%,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比达到24.5%。“在一系列精准政策措施的助推下,消费这驾‘马车’加速奔跑向前!”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株洲市委书记曹慧泉说。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短板弱项领域得到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热火朝天、补短板领域持续发力、产业升级投资继续加快……2021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9%,比上年加快2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7.1%,高于全部投资12.2个百分点。

    “去年以来,投资缓中趋稳,规模继续扩大,发展韧性进一步增强。”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兆安建议,围绕促消费惠民生、调结构增后劲,推动“两新一重”和民生领域投资;同时,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把产业投资与产业调整、产业升级有效结合起来。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认为,过去一年,国家推出一揽子政策措施,着力培育链条完整的内需体系,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就业政策配套实施、协同发力,充分激发了国内需求潜力。

    推动消费持续恢复

    消费是最终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今年我国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力,代表委员认为,面对压力,要推动消费持续恢复,更好发挥其拉动作用。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从需求侧提升消费能力。“扩大内需,要解决‘有钱花’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杨德才说,既要确保居民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又要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他认为,中低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高,能显著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从供给侧优化配套服务。在广东深圳,近年来当地引入中国平安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等社会资源,为老年人提供生活呼叫、远程照护、居家安全监测、文化娱乐等服务,搭建智慧养老服务网。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代理副校长金李认为,政府应统筹安排,将社会优质有效资源进行整合,提升养老质量。可依托物联网等技术,建立大数据中心,推动养老服务信息共享,实现无线定位、安全监测,打造智能养老立体网络,为老年人提供高效、便捷的养老服务。

    抓住新增长点,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全国人大代表、东风公司技术中心主任谈民强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给了我们信心,相信未来中国汽车市场特别是自主品牌发展前景将更加光明。”他认为,民族汽车品牌一定要真正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增加经费投入,加大自主开发的力度和深度,提升行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通过接入冷链系统和数字经济平台,湖北罗田大别山锦秀羊借助盒马APP仅需40个小时就能出现在各地消费者的餐桌上。“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让我们更加坚信数字经济这条路是走对了。”全国人大代表、湖北名羊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锦秀说,“数商兴农”、电子商务进乡村是农民增收的重要依托,用新业态、新模式连通“绿水青山”,为农村打开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发力促消费的同时,如何扩大有效投资?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稳投入,建设一批重大项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用好政府投资资金,带动扩大有效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戴运龙表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工具,有利于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下一步,广东省将全力管好用好专项债资金,做实做细项目储备,加强专项债券制度建设,提高债券资金使用效益。”

    补短板,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曹慧泉表示:“我们不仅要抢抓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大重点领域投入等机遇,针对性加强产业项目谋划铺排;更要紧盯群众生活中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着力推进医院床位、小区梯位、停车车位等建设,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百姓生活更有幸福感。”

    优结构,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胡晓炼注意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优化投资结构,破解投资难题,切实把投资关键作用发挥出来。“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应加大对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优化升级的支持力度,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投入。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胡晓炼说。

    2022-03-11
  • “两会财经眼”系列报道六: 绿色发展跑出“加速度”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处理好发展和减排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多位代表委员、产学研届代表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低碳发展跑出“加速度”,让我们生活的家园更美丽。

    守护绿水青山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发布,一场关乎亿万人民福祉的绿色变革,踏上新征程。

    过去一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7.5%,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1%;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4.9%,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指标预计达到“十四五”序时进度要求……来自生态环境部的数据显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确定的生态环境领域8项约束性指标顺利完成,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实现良好开局。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大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大重要河湖、海湾污染整治力度,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表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意味着污染防治攻坚战触及的矛盾和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要求也更高,必须进一步优化攻坚路径,拓宽攻坚领域,强化攻坚举措。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更好地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统筹考虑。”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鲁修禄谈到,环境指标和管理上要“稳”,环境质量和经济服务上要“进”,要在“稳中求进”中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生活垃圾数量迅速增长。“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完善节能节水、废旧物资循环利用等环保产业支持政策。”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坚决扛起主体平台责任,深度参与‘长江大保护’,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中积极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鑫表示,要推广“两园一链”固废综合治理新模式,探索综合能源供应新方案,持续提升环境综合治理服务能力。

    “听完政府工作报告,我为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深感欣喜。”中国水环境集团董事长侯锋表示,近年来,通过“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为核心的技术体系和治理模式,集团积极助力打好碧水保卫战。在新时代,更要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只有这样,绿水青山才能守得住、守得久。

    推动绿色发展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提出,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对此,王金南代表认为,这释放了明显的政策信号,将鼓励各地更多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有利于促进建立更科学合理的能耗考核体系。

    “在‘双碳’目标明确后,各行各业都在制定践行举措的路线图,目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剑维软件中国区总经理万世平认为,一方面是制定减碳时间表,把现有的碳排放指标定下来,达成未来可细化的阶段性目标;另一方面是鼓励清洁能源发展,目前在核电、水电、风电等领域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全国政协常委、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谈到,随着“双碳”目标加速落地,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将带来广阔蓝海,而“能源供给清洁化替代”和“能源消费电气化替代”,将成为“双碳”目标落地的抓手。

    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工作任务的,还有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要推进能源低碳转型。能链创始人、CEO戴震表示,推动能源革命,推进能源低碳转型,有序减量替代,作为能源产业物联网企业,深感使命责任重大。要紧跟国家产业政策,助力综合能源服务转型,推动数字化技术助力交通能源实现碳中和。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谢肇煦则表示,要调整能源结构,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这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他指出,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也是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实现“双碳”目标、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在此过程中,要持续推进标准、检验、检测、认证等高技术服务业与清洁低碳能源产业深度融合,并建立绿色能源消费认证机制,推动社会各方采信认证结果。

    “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全国一盘棋,统筹规划,稳步推动我国用能效率提升、资源循环再利用与绿色消费升级。对此,360数科CEO吴海生表示,从碳中和与产业转型的发展趋势来看,金融科技企业也应加大力度向产业低碳转型供血。例如,加大对新能源车辆购买的消费金融扶持力度,针对性开展绿色通道、低碳补贴等举措,帮助金融机构发放新能源绿色贷款。

    安永中国相关负责人谈到,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加快产业转型,提升经济竞争力,把握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机遇。除积极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还需加快电价、用能权和碳交易等市场改革,从资金、技术、市场等多方面,推动高能耗领域节能减排,推进能源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离不开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浓缩化是洗涤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我国浓缩洗涤产品消费比例不足4%。”全国人大代表、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月明建议,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洗涤产品浓缩化发展,健全绿色认证和标识体系,支持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开展浓缩洗涤产品的科普宣传,引导绿色消费。

    “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全国人大代表、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2022-03-11
  • 中新时评:求同与成事 人民政协献计出力解民忧

    3月10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在北京闭幕。近2000名委员结束了本届全国政协的最后一次全会,履职进入最后一年。

    总结过往经验及疫情防控需求,本次大会会期压缩至六天。会期短、议程紧,委员们重点围绕社稷民生议政建言。

    与中国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话题向来是“两会时间”人们关注的焦点,今年也不例外。教育“双减”、粮食安全、妇女权益保护、人口老龄化、香港抗疫等话题屡屡冲上热搜榜单。

    从新闻发布会到开幕会,从大会发言到小组讨论,从“委员通道”到视频访谈间,委员拟提案、进诤言,人民政协反映人民之呼、时代之变。

    “老年人什么状态是幸福,离不开有乐趣、被需要和不掉队。”“孩子的未来幸福需要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体和主动学习的能力。”这是今年备受热议的两次委员公开发言。

    有关中国人口“一老一小”的两大难题引起讨论,事关百姓生命“两端”的幸福需要政协委员眼光更长远、建言更精准。正所谓“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献计出力解民忧是人民政协遵循的履职理念。履职为民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优势。

    中共二十大拟于2022年下半年举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后,人们对中国如何继往开来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充满期待。

    中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全国两会期间,记者已逐渐适应隔屏与委员见面。通过视频连线、线上采访等方式,普通民众能更直观了解政协大会及政协委员。这也是近三年政协大会与过往的最大不同。

    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叠加共振,中国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贡献确定性,对所有人都弥足珍贵。当此之时,肩负履职重任的政协委员的诤言良策,尤为重要。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之一,其实践是立体的、全面的,其内容是具体的、实在的。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闭幕会上说,越是形势复杂、任务艰巨、思想多样,越需要通过提高协商水平来广集众智、广谋良策、广聚共识。

    商以求同,协以成事。协商民主重在真协商,既体现于平台的真建真用,更体现于政协委员的认真履职。委员履职贯穿五年任期,每位委员的每一次直言不讳、献计出力,都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一小步。

    积跬步,以至千里。政协委员履职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的双向发力,终将积存起中国民主发展历程的坚实步伐。(完)

    2022-03-11
  • (两会观察)从身到心,如何全方位呵护“少年的你”?

    中新社北京3月10日电(王恩博王景巍吕妍成展鹏)今年全国两会上,从政府工作报告到“两高”报告,均多处涉及关爱保护未成年人话题。如何全方位呵护“少年的你”,也成为代表委员们的关切。

    “近视正呈现低龄化趋势,有的孩子甚至幼儿园以前就已近视。”全国政协委员、何氏眼科集团董事长何伟忧心忡忡地说,电子屏幕时代,保护“少年的眼”刻不容缓。

    近年来,中国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呈现低龄、深度近视趋向。国家卫健委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已超过50%。

    预防青少年近视,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认为要抓住近视率这个核心指标,引导社会观念转变。他建议,把近视率作为学校和地区教育质量考核重要指标,每年在主流媒体公布各地区青少年视力报告和近视率,接受社会监督。如未达标,学校和区域领导要被严肃追责。

    针对已经近视的青少年,何伟提出,可建立青少年视力健康电子档案国家大数据库,通过大数据赋能,筑牢近视防控网,并合理控制网课时间。他相信,随着“双减”政策推行,青少年将有更多时间参加户外活动,近距离用眼时间将有效减少,从而为未来中国青少年视力健康提供充足保障。

    除了身体健康,青少年心理健康也愈加受到重视。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就非常关注青少年抑郁症高发问题。

    孔维克调研发现,由于社会认知、专业医护人员有限、躯体症状多于心理症状等特点,仅有约四分之一抑郁症少年儿童能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青少年抑郁情绪和抑郁症不仅严重影响身心健康,还容易带来自杀、应激性犯罪等风险隐患。“如果能够将抑郁症很好地加以识别、控制和处理,就为预防自杀建立了一道坚固防线。”

    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建设,需要社会多方共同努力,握指成拳。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吴以环建议,加大心理健康宣传力度,帮助全社会树立“身心同健康”的意识。例如,强化学生心理健康引导,鼓励学校配备成长导师,引入第三方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加强家长学校建设,通过家长学校、专题讲座、家长会等方式为家长宣讲健康知识,提升家长心理健康辅导基本技能。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蚌埠第一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党委书记崔建梅关心另一个与青少年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的议题——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她观察到,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背后往往存在监护缺失、关爱缺乏、管教不严、保护不力等因素。大量案件表明,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之前多有不良行为或违法行为,且这些行为在早期多数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干预。

    崔建梅表示,依据新修订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可以把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送到专门学校进行矫治教育。建议在各省市区建立专门学校,设立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对此类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矫治,让他们感受到关爱,纠正心理和行为偏差,助其回归社会。

    如何让罪错未成年人改过自新后更顺利地融入社会,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燕芳建议,最高人民法院联动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建立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统一管理制度。她说,司法实践中各单位在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操作上缺乏统一性,容易出现犯罪记录封存不彻底、不及时等情况。对此进行规范,将保障误入歧途的孩子们回归社会“无障碍”。(完)

    2022-03-11
  • 乐桃文:一次列席,缘何成为侨胞一生荣誉?

    195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首次同步召开,两会的简称由此产生。自此,一年一度的两会不仅成为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更成为世界观察中国、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2022年中国两会闭幕之际,美国盐湖城华助中心理事长、犹他州韦伯州立大学终身教授乐桃文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时表示,对海外侨胞来说,两会是了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渠道,也是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有效平台。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在您眼中这些年的两会有何变化?

    乐桃文:过去几十年,我一直关注中国两会,明显感受到三点变化。

    一是两会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两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关注范围也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外交、科技、军事等各领域。

    二是两会越来越务实。近年来,无论是会议议程与形式,还是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都更加贴近民生。代表委员把民之所盼带到两会,打通“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让“百姓盼的”与“党和政府干的”高度契合。

    三是参会人员主人翁意识越来越强。代表委员的会前功课做得越来越扎实,直言不讳已成风尚,真知灼见比比皆是。

    中新社记者:海外侨胞如何参与两会?在参与过程中有何感受?

    乐桃文:2001年至2019年,全国政协每年都邀请海外侨胞列席政协全体会议。原则上,每位侨胞一生通常只能列席一次,因此“一次列席,一生荣誉”的说法在侨胞间广为流传。2020年以来,出于疫情防控需要,海外侨胞未能列席。

    2008年,我有幸作为海外侨胞代表列席,亲历中国开放、透明的民主进程,并参与相关界别政协委员的小组讨论。我不仅见证了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别政协委员们从不同视角就国计民生、民族复兴畅所欲言,自己也向全国政协提交了四份涉侨建议报告。

    此后,我每年数次回国了解民情,几乎年年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建言献策。除2008年提交的数份涉侨建议报告外,14年来,我先后向全国政协提交了20多份专题建议报告,内容涉及“提高民众抗灾自救能力”“信息安全保障”“推进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扶贫”“人才引进”“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发挥侨胞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作用”等。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从未把自己当成中国建设与发展的“看客”。令人鼓舞的是,即使在两会休会期间,建言献策的渠道也是畅通的,我能深深感受到国家对海外侨胞建议的重视。

    海内外中华儿女得以集思广益,将集体的智慧最大限度地发挥于国家建设与民族振兴事业之中,这是两会列席机制的独特贡献。

    中新社记者:近年来,愈来愈多的海外目光聚焦中国两会,请问海外社会如何看待中国两会?

    乐桃文:两会是中国政策信号集中释放的平台。对海外社会而言,从中国的发展道路中取经是他们关注两会的重要目的之一。很多海外民众羡慕中国两会,全中国的智囊与精英们相聚一堂,专注于国计民生,而非对他国的内政指手画脚。

    很多海外朋友经常说中国人聪明,善于集中力量办大事。他们表示中国集中力量举办了令世界赞不绝口的两届奥运会,一年一度的两会同样是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措。

    以最近两年的两会为例,中国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背景下召开两会,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政府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展示了中国人民面对困难时的毅力与韧性,全球因此更加关注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可以说,中国的两会从制度上实现了民主,防止了少数既得利益者损害大多数人利益的情况发生。

    中新社记者:今年的中国两会,华侨华人最关注什么问题,最期待解决什么问题?

    乐桃文:华侨华人大部分亲属都在中国,因此,中国国内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华侨华人也同样关注。

    不少华侨华人希望中国能进一步增加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完善国家医疗保障体系。医疗健康事关民众切身利益,是民众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当医疗支出达到总支出40%时,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就是灾难性卫生支出。大病易致贫,进一步提升中国国药的研发能力,增加医保药品的数量和医保覆盖面也是华侨华人的关注点所在。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无私地向世界各国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大量援助,为世界提供了巨大的稳定性和确定性,充分展示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海外华侨华人深感自豪。但是,一些西方媒体抹黑中国、打压中国正面报道的现象时有发生。华侨华人希望两会在讨论对外援助议题时,能进一步关注对外、对内同时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一方面帮助世界更真实、立体、全面地了解中国,另一方面取得国内民众更积极的理解与支持。

    此外,华侨华人格外关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相关问题。回祖(籍)国投资创业、经营发展始终是海外华侨华人的重要选项。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华侨华人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华侨华人期盼两会能为他们提供更多发展契机。(完)

    2022-03-11
  • (两会观察)首提五个“必由之路”,习近平揭示中国之治的“成功密码”

    中新社北京3月10日电(记者黄钰钦李京泽)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首次用五个“必由之路”阐明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历程昭示的重要认识,这一表述被海内外广泛关注。

    在外界看来,五个“必由之路”既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的“成功密码”,更是对未来前行方向的谋划,指明实现“中国之治”需要坚持的路径。

    当前,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对比更加鲜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一组数字,是中国“成绩单”的最新写照。

    有评论指出,这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的取得,根本取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习近平亦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要始终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从国内外环境看,中国发展都面临不少风险挑战考验。在此背景下,中国要推进共同富裕,制度优势将是重要保证。”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希贤分析指出,从过往经历看,无论是抗击疫情还是实现疫后复苏,制度优势正是中国“为什么能”“为什么行”的关键答案。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的制度优势,同样如此。正如习近平所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过去一年,中共庆祝百年华诞、第三个历史决议重磅出炉,其对百年奋斗经验的全面总结展现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向史而新的姿态。

    治国必先治党,而治党务必从严,“关键在党、关键在全面从严治党”。治党为何如此之重要?五个“必由之路”也给出了具体答案——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对于这一答案,历史一次次给出证明。“坚持自我革命”被中共视为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之一。全国两会开幕前,习近平面向中共年轻生力军讲授“开学第一课”,强调要守住拒腐防变防线。不难看出,全面从严治党,始终是百年大党面向未来的态度。

    “揭示中国之治的‘成功密码’,关键在党。而党的‘成功密码’,关键在从严治党。”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表示,“必由之路”强调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反映出唯有自我纯洁、自我净化、自我提升,执政党才可能有坚实的政治基础。

    外界认为,习近平在内蒙古代表团提出五个“必由之路”,既立足内蒙古的特色,更是着眼全国。比如,习近平指出,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内蒙古作为中国第一个成立的民族自治区,习近平再次以“石榴籽”为喻,特别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各民族团结和谐,则国家兴旺、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反之,则国家衰败、社会动荡、人民遭殃。”

    “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既是指明14亿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也是56个民族的团结奋斗。”张希贤分析认为,内蒙古的今天是各族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内蒙古的明天仍然需要各族群众团结奋斗,“团结奋斗”道出了内蒙古成功的根本,指引全国、启示未来。

    不仅如此,内蒙古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始终是习近平关注的重点。而此次,习近平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中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也正是指明中国未来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梳理发现,2018年,要求当地产业发展“不能只盯着羊、煤、土、气”;2019年,要求当地“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2020年,提出“高效能治理”的命题;2021年,强调“紧扣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履职”内蒙古代表团,习近平对于新发展理念的思考轨迹在其中清晰呈现。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新发展理念是中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的基本思路。”竹立家认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才能够不断提高中国发展的竞争力和持续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赢得未来。(完)

    2022-03-11
  • (两会受权发布)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闭幕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10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闭幕。会议号召,人民政协各级组织、各参加单位和广大政协委员,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奋发进取,勇毅前行,以实际行动迎接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议由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庆黎、刘奇葆、帕巴拉·格列朗杰、万钢、何厚铧、卢展工、马飚、陈晓光、梁振英、夏宝龙、李斌、巴特尔、汪永清、何立峰、苏辉、郑建邦、辜胜阻、刘新成、何维、邵鸿、高云龙在主席台前排就座。

    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等在主席台就座。

    上午9时,闭幕会开始。汪洋宣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应出席委员2157人,实到1969人,符合规定人数。

    会议通过了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关于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关于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报告的决议、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提案委员会关于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政治决议。

    汪洋在讲话中说,这次会议广泛汇聚正能量,开出满满精气神,是一次高举旗帜、民主团结、求真务实、简约高效的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出席大会开幕会和闭幕会,深入界别小组听取意见,与委员共商国是。全体委员认真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报告,审议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等文件,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深入协商议政。委员们一致表示,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深刻认识新时代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切实增强“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要把迎接中共二十大、学习宣传贯彻二十大精神作为今年重大政治任务,在思想引领上求实效、在协商建言上出成果、在服务大局上有作为,为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贡献政协力量。

    汪洋强调,今年是十三届全国政协履职的最后一年。在本届政协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我们提出要准确把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个政治组织赋予我们的责任,强调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履职尽责、必须求真务实提高协商能力水平。四年来,我们认真践行这些工作原则和理念,增强了政治能力、为民情怀和协商本领。在新征程上,践行这些原则和理念必须一以贯之、做得更好。要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担负起把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和对人民政协工作的要求落实下去、把海内外中华儿女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的政治责任。要坚持履职为民,深入实际察民情,献计出力解民忧,春风化雨聚民心,倾听人民呼声,反映人民诉求,集中人民智慧,紧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议政建言,把委员作业写在中华大地上、写到界别群众的认可里。要进一步提高协商质量、健全协商制度、培育协商文化,注意总结新鲜经验和做法,不断丰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实践,真正做到遇到问题多协商、双向互动会协商、坦诚相见真协商、充分交流深协商。

    汪洋强调,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高举理想信念之旗,高扬团结奋斗之帆,笃行不怠勤履职,再接再厉续华章,交上一份五年期的合格答卷,以实际行动迎接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

    出席闭幕会的领导同志还有:丁薛祥、王晨、刘鹤、许其亮、孙春兰、李希、李强、李鸿忠、杨洁篪、杨晓渡、张又侠、陈希、陈全国、陈敏尔、胡春华、郭声琨、黄坤明、蔡奇、尤权、曹建明、张春贤、沈跃跃、吉炳轩、艾力更·依明巴海、万鄂湘、陈竺、王东明、白玛赤林、丁仲礼、郝明金、蔡达峰、武维华、魏凤和、王勇、王毅、肖捷、赵克志、周强、张军等。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列席闭幕会。外国驻华使节等应邀参加闭幕会。

    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闭幕。

    2022-03-11
  • 丁纯代表:不断激发城市创新能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各地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安徽省铜陵市跳出资源型城市发展周期,实现中小城市“突围”,取得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评全国第二的成绩,在安徽省铜陵市委书记丁纯代表看来,铜陵依靠的就是科技创新。

    围绕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目标,铜陵确立了创新驱动、创业强基、创优提质、创富惠民“四创”路径,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核心战略和紧迫任务。近年来,铜陵持续加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投入,实施“高企倍增计划”,组建科技服务团,滚动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多方式引育高层次人才团队,政府搭台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生态,一系列“组合拳”让城市创新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铜陵城市创新能力快速提升,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成为首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2家企业入选2021“科创中国”新锐企业榜,8个团队成为安徽省2021年度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扶持对象……

    丁纯代表表示,下一步,铜陵将推动实施创新主体强化、产业转型发展、创新平台升级、创新人才集聚、开放合作创新、创新环境优化六大工程,努力打造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区。

    2022-03-10
  • 郭建增代表:推进绿氢制备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载人航天、火星探测、资源勘探、能源工程等领域实现新突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氢能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氢能多元利用,开展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等重大降碳工程示范,并鼓励氢能等替代能源在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应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副所长郭建增代表认为,各地具体落实规划要求时,主要集中在扶持氢能应用领域的技术研发和示范方面,对氢气制取环节的关注度不高,长期来看,远不能满足清洁能源和高质量发展需要。

    为此,郭建增代表建议,应加强规划,提升绿氢制备产业战略地位,加大政策法规扶持,鼓励利用绿氢制备实现可再生能源消纳和电网调节,出台相关政策降低绿氢制取用电成本;建立企业绿氢应用绿色信用等级评定机制,加大评定结果在财政、信贷、试点示范等方面的应用。此外,还需要开展绿氢制备科技专项支持,加大对国家级绿氢制备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扶持力度,构建产学研用合作体系,加速高校、研究机构最新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应用,群策群力推进我国绿氢制备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

    2022-03-10
  • 宋宝安代表:依靠科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巩固拓展山地农业区的脱贫攻坚成果必须依靠科技。”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代表指出,贵州集高原山地、传统农业为一体,在这种基础条件下,发展山地高效农业,加强以绿色农药创制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好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作用,推进科研院所改革,改进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管理方式。宋宝安代表表示,在贵州建设绿色农药与山地农业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对于确保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以及生态安全,促进我国现代山地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贵州大学目前拥有植物保护一流建设学科和农药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校实验室先后承担科研项目600余项,已具备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条件。

    宋宝安代表建议,在新一轮国家重点实验室遴选中,应优先考虑绿色农药与山地农业生物工程方向。现有的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可整合筹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攻绿色新农药创制与山地农业生物工程这一研究领域,为西部大开发与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更有力的创新保障;同时,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为贵州吸引人才,助力贵州高质量发展。

    2022-03-10
  • 两会系列报道:向总书记说说心里话 “自信体现在每一个实现脱贫的老百姓身上”

    “天高云淡菜花黄、河水清,花喜鹊展开了翅膀;八方的游客我家里浪、好花儿听,这就是我长大的地方;人如山来歌如海、唱不尽……”一曲曲“花儿”萦绕在赤列山下、沙塘川间、湟水岸畔。今年,生于斯、长于斯的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工商联主席阿生青,怀着对这片土地最诚挚的爱,再次走进人民大会堂。

    “带着总书记的嘱托走过一年,这次全国两会,我的心情又不一样了。”回想起2021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的场景,阿生青语气难掩激动。“当时我首先围绕总书记2016年到青海考察时,走访过的互助县五十镇班彦村的蜕变和全县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作了发言。”

    阿生青回忆,她发言的过程中总书记边听边记,时不时询问,厕所是水厕还是旱厕?电热炕是什么样的?土族的人口、渊源、民俗是什么?还问到刺绣如何助力脱贫、酩馏酒如何发展产业、中藏药材种植等等。“对这些民生‘小事’的问询,我深切地感受到总书记的为民情怀。”作为全国唯一一名土族人大代表,在阿生青看来,人口再少的民族,关系到老百姓冷暖和发展的,都是总书记最关心最牵挂的大事。

    “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姑娘,能向总书记汇报我们脱贫攻坚的成果,让我很感动、很激动、也很振奋;能和来自各地的全国人大代表一起参政议政、共商国是,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这就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高度体现!”

    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让阿生青一直有着发自内心的自信。这种自信,也体现在每一个实现脱贫的老百姓身上。“实现全面脱贫后,老百姓的变化不单单是生活、生产方式的变化,更多的是精气神上发生的巨变。就是那种骨子里的自信心越来越强。”阿生青介绍,如今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脱贫后老百姓的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吃大喝的少了、节俭务实的多了,靠在墙根里扎堆聊天、晒太阳的少了,孝顺老人忙着创收的多了。以前是“等着给、想着靠”,现在是“跟着走、主动找”,老百姓对过好日子的主动性更强了,对生活的品质要求更高了。

    睡上了电热炕,用上了卫生厕所,发展八眉猪养殖和乡村旅游,开办“青绣”和酩馏酒作坊,开起观光农家乐、民宿,电商……阿生青说,如今的互助县班彦村,老百姓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处处呈现出一派和谐幸福的景象。

    阿生青认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对助力乡村振兴十分重要。“应积极引导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把更多好的发展项目引入乡村,企业有发展,还能解决就业问题,最终能达到双赢的效果。”如何奋力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阿生青对此有了更多思考。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阿生青在过去一年的履职工作中,始终把目光瞄准在民生事上,她说,“我们在调研、走访过程中发现,青海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农牧区公办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此,今年两会她也准备了多个相关建议。

    2022-03-10

  • 首 页  上一页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