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会前瞻:在历史交汇期感知中国四大信号

    从中共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今年是中共二十大召开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后,人们对中国如何继往开来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充满期待。在此关键时点举行的全国两会,料围绕中国新阶段发展方向与路径,释放多重信号。

    信号一:应对挑战稳中求进

    2021年中国经济总量和人均GDP水平实现新突破,主要预期目标全面实现。面对更趋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如何处理好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关乎经济增长“后劲”,也影响着外界对中国发展前景的信心。

    资料图:江苏徐州一家制造企业内的生产景象。

    <atarget=\'_blank\'href=\'/\'>中新社</a>记者泱波摄

    资料图:江苏徐州一家制造企业内的生产景象。中新社记者泱波摄

    由于基数效应减弱等原因,2022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各省份普遍下调了GDP增速预期目标。但“低调”背后并不缺乏“雄心”。从积极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到挖掘数字经济等新动能,各地正千方百计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贯穿其中。

    市场普遍预计,今年中国全年发展目标将更体现务实与科学,全国两会上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组合可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指出,近期官方已连续推出降准、降息等扩张性政策,这表明中国主要宏观政策调控空间没有任何问题,而且正在发力。

    信号二:推进改革迎难而上

    经济下行压力越大,越要向改革要动力。疫情等不确定性并没有拖慢中国的改革步伐。

    眼下的中国,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展开的一系列改革被视作“重头戏”,也是“硬骨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表示,实现碳中和目标涉及的领域极广、影响面极深。从制度层面看,涉及国家层面治理变革;从政策层面看,需要围绕碳中和设计财税体系、投融资体系等。

    改革须防急于求成。明确了“碳冲锋”“运动式减碳”搞不得,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丢不得,中国在坚定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同时,要更好把握时度效。在此情况下,如何更稳妥地以“双碳”引领发展方式系统性变革,让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有机融合,将成为代表委员建言献策的重大议题。

    信号三:扩大开放步履不停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这一点已得到世界认可。2021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首破万亿元人民币,引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是国际投资者“用脚投票”的鲜明结果。

    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今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全球最大自贸区启航。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说,这将促进中国实现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更好参与区域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和一体化大市场建设。

    2021年以来,出口为稳定中国宏观经济作出重要贡献,未来中国仍需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努力把短期订单优势转化为中长期国际竞争优势,稳定外贸外资基本盘。此前的地方两会上,抢抓RCEP机遇已成为热门话题。中国怎样借由这一超大自贸区为扩大开放拓新局,人们期待在全国两会上感知清晰信号。

    信号四:改善民生更上层楼

    中国高层多次强调,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下一个重要“民生工程”已经敲定: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当然,这项艰巨的长期任务不会一蹴而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指出,共同富裕需要在市场化、法治化、公平化、普惠化、理性化和可持续化的轨道上有序推进。重点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改善民生,为民众提高受教育程度、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事实上,每年全国两会列出的“民生清单”中,这些议题都不会缺席。除此之外,医疗、养老、社保、生育等关乎民众切身利益的内容,也是历年代表委员关注焦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如何梳理好改善民生的千头万绪,从而为织就共同富裕之网开好头,相信答案在这个3月将更加明确。(完)

    2022-03-03
  • 两会直通车:老龄化社会来了,我们可以从容变老吗?

    2021年中国经济数据显示,中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67亿,占全国人口的18.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亿。老龄人口比例在增高,未来养老金是否足够维持现有生活水准?还能通过哪些方式确保退休后经济能力?子女不在身边,能不能“抱团养老”?科技发展,能否辅助老人更自主、独立、安全地生活?中新社、中新网两会直通车栏目邀请全国政协委员、养老领域权威专家回应你对“从容老去”的疑虑。

    2022-03-03
  • 两会前瞻:全国两会如何书写中国的“民主叙事”

    2022年全国两会大幕将启,中国即将进入繁忙的年度政治季。


    去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提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有评论说,读懂中国两会就能读懂中国。而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视角“打开”今年两会,或能让外界更好读懂中国。

    ——两会的召开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

    在中国的制度设计中,全国两会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

    与往常一样,今年,5000余名代表、委员将齐聚北京,在全国两会这个平台上就事关国计民生的问题进行审议、讨论。“大”到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小”到孩子上学、老人养老等等,代表委员连接“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通过两会让“民之所盼”直通“施政所向”。

    “读懂两会,就读懂了中国式民主是如何有效运行的。”曾有评论如此指出。国外观察家形象地把中国两会比喻为“共识构建”的过程:代表委员广泛征集民意,在两会上充分审议讨论,最后形成共识。这便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初衷。

    这也体现了中西方民主的不同。“在西方国家的民主实践中,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选举上。”全球化智库高级研究员龙安志说,而中国式民主不咄咄逼人,更像练习太极一样,心平气和,慢中自有大智慧。

    全过程人民民主,成为有别于西方的中国“民主叙事”。

    ——两会实践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今年两会中的全国人代会,拟将对地方组织法进行修改。其中一项重点内容就是拟将“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写入其中。

    地方组织法是关于中国地方政权制度的基本法律,对地方人大、地方政府的组织和工作制度作出规定。本次修改拟增加省、设区的市两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名额,增加常委会组成人员的代表性、广泛性……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臧铁伟认为,这对于中国地方政权机关更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进一步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而近年的全国人代会,亦通过修法不断反映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和要求。如去年修改全国人大组织法和全国人大议事规则,明确要求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全过程民主”、全国人大代表要“充分发挥在全过程民主中的作用”,并加入一系列可操作的、机制性的规定……

    通过全国人代会的不断修法,本身就是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体现的全国两会,也正让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发展。

    ——两会不断丰富中国的“民主叙事”。

    与往常相比,今年的全国两会尤具独特之处,它是本届代表委员履职的最后一年。“回顾”,或成为今年代表委员谈履职谈感想的关键词之一。

    “过去四年,我一直致力于为弱势群体发声”。回顾本届履职,全国人大代表、宝贝回家寻子网创始人张宝艳说。今年,她将向大会提出关于加大力度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建议,继续在履职路上为保护弱势群体权益鼓与呼。

    而“前行”,则是今年两会的又一大关键词。根据工作安排,今年全国人代会拟将审议关于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草案,香港、澳门选举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办法草案,对下个五年的全国人大机制化运行进行布局。

    可以预见,2022年的两会,将会为继续书写中国的“民主叙事”,留下新的印记。

    2022-03-03
  • 2022年全国两会前瞻:六大看点将有新解答

    2022年全国两会即将开幕。今年是我国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围绕新阶段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此次全国两会上有诸多看点值得期待。

    看点一稳增长政策如何适当靠前发力?

    今年外部形势复杂严峻,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稳增长重要性凸显。政策如何发力、如何“适当靠前”备受关注。

    此前李克强总理接连召开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建议。其中透露,要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推出更多有利于提振有效需求、加强供给保障、稳定市场预期的实招硬招。

    财政政策仍将担当稳增长的主角。财政部部长刘昆近期多次表示,今年将在去年1.1万亿元基础上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此外,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特别是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将较大幅度增加。

    植信投资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财政政策将打足提前量,保持适当支出强度,加快专项债券发行与使用进度。今年提前下达了新增专项债券额度1.46万亿元,已发行超过三分之一。加上去年结转资金,今年全年专项债可用资金在5万亿元左右,将对基建投资形成较强的拉动作用。

    看点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如何定?

    每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都是各方关注焦点,尤其是GDP、CPI、就业等目标。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日前表示,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既要提高发展的质量,也要有量的增长。高质量发展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它是发展质量与速度的统一。

    此前各省份已公布今年各自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多地目标设定在5.5%至7%区间内。这意味着地方今年仍将保持一定增长速度,多地还强调要在实际工作中力争更好结果。

    作为“六稳”“六保”之首,就业是稳增长的底线。因此,城镇新增就业目标、调查失业率等就业指标将引发各方关注。

    数据显示,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1076万人,比上年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专家预计,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目标不会低于去年1100万人的目标。

    看点三适度超前基建发力点在哪?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近期多次发文表示,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扎实推动“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

    光大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预计,今年将进一步部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纵深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认为,新交通、“双碳”、数字经济等领域市场关注度高、政策力度大,日益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投资抓手。

    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也将围绕这一议题建言献策。全国政协委员、香江集团总裁翟美卿拟提交提案,建议提高适度超前基础设施投资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她认为,应创新投资方式,多渠道拓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有效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

    看点四房地产政策如何调整?

    房地产政策或是今年全国两会上的一大热点。

    全国两会前夕,国新办举行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发布会,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阐述了今年房地产政策的总基调和调控思路。

    王蒙徽表示,保持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政策的精准性协调性。继续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保障住房的刚需,同时满足合理的改善性需求,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努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从部委透露信息来看,今年将继续大力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供给,全年预计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40万套(间)。多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公布了全年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筹措目标。

    贝壳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表示,部委的表态很及时,坚定了市场调控的方向。强调政策的连续性和平稳性,意在强调要保障市场的平稳修复状态,调控政策要把握好度,稳市场的同时要谨慎过度宽松,避免市场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

    看点五保供稳价下一步怎么做?

    保供稳价将是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据上海证券报记者了解,多名代表委员拟提交有关保供稳价的建议和提案,对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拟定了一份关于推动国内锂资源保供稳价的提案。他建议,加快国内锂资源勘探开发,保障供应链安全,同时加强自主创新和科技攻关,提升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水平。

    今年以来,国家推出了一系列保供稳价政策。国家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近日出台,各界密切关注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定价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粮食安全作出重要部署。文件指出,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建议,按照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的目标要求,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

    看点六“民生清单”回应哪些关切?

    每年全国两会列出的“民生清单”中,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生育等议题都不会缺席。

    近日,民进中央、致公党中央、民盟中央、九三学社中央均对外透露了今年拟提交的提案情况。

    比如,民盟中央今年重点关注“双减”政策下提升学校课后服务质量、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等问题。同时还将就完善社会救助监测预警机制、系统构建生育支持政策等内容提出意见建议。

    九三学社中央重点关注加强我国疾控中心队伍建设、尽快实施职业教育数字化战略、加速社区安宁疗护落地、建设国家教材平台、建立失能失智老年人与残疾人特殊需要信托等问题。

    随着三孩政策实施及养老服务体系五年规划出台,大家对生育和养老服务等领域的配套政策也充满期待。

    2022-03-03
  • 多措并举 坚决打赢全国“两会”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攻坚战

    为切实做好“两会”期间道路交通安保工作,确保辖区道路交通秩序平稳,青铜峡市公安局交巡警大队结合辖区道路实际,认真研究部署、科学安排警力,以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减量控大”为抓手,多措并举扎实做好全国“两会”期间道路交通安全管理。

    强化思想认识,战前动员。为确保安保工作顺利开展,交巡警大队召开全体民警辅警大会,对“两会”期间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要求全体参战民警辅警统一思想认识,严明工作纪律,大队领导干部带头执行战时纪律,严格按照上级公安机关勤务响应等级值班备勤,保障24小时通讯畅通、警令畅通。全体民警辅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一鼓作气、坚持到底,坚决做好全国“两会”道路交通安保工作。

    强化隐患排查,绷紧源头治理“安全弦”。以辖区主要道路为重点,扎实开展道路安全隐患排查,强化重点运输企业、车辆和驾驶人源头管理,深化“清零”工作机制。深入辖区金昱元捷泰物流、凯斯运输公司、中国石油运输有限公司宁夏分公司等重点运输企业开展车辆、驾驶人隐患安全大检查,要求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要求企业加强对驾驶人安全教育培训和车辆隐患的自查自纠,拧紧交通安全第一道“阀门”。5月21日以来,共检查危化品运输企业10家,客运企业3家,校车公司1家。

    强化专项整治,消除报废车隐患。充分发挥农村两站两员“人熟、车熟”的优势,按照“以车找人,以人销车”的原则,全力整治农村报废摩托车、小型汽车,最大限度减少道路管控“盲区”和“死角”。截止5月21日,共销毁报废车1478辆。

    强化交通违法整治,加强路面管控。以国道109线、110线、高速路口及农村道路为重点,严查客货车、危化品运输车、农村面包车等车辆涉牌涉证、超员超载、无证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持续开展酒驾及其他交通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在为期4天的酒驾专项整治行动中,共查处醉酒驾驶4起、饮酒驾驶11起、无证驾驶9起、未悬挂机动车号牌1起、其他交通违法行为88起;结合“创城”工作,紧抓高峰岗和巡逻防控,形成卡口控“点”、巡逻控“线”的良好防控格局,切实提高城区道路的控制能力和非机动车抢道占道、闯红灯,机动车乱停乱放等交通违法的查纠率。

    强化交通安全宣传,提高交通安全意识。结合“七进”“一盔一带”宣传工作,积极组织民警开展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交通安全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交通安全意识。同时,充分利用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等媒体平台开展违法曝光和警示教育宣传,提醒驾驶人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安全文明出行。

    强化涉疫情卡点管控,做好联防联控工作。疫情防控点值守人员按照上级和市局要求,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突发事件处置,全力做好进入辖区车辆检查及道路通行保障,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

    2022-03-03
  • 2022全国两会调查结果出炉: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社会保障最受关注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2022年1月30日至2月25日,人民网开展第21次全国两会调查,超过562万人次参与。网友投票结果显示,“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社会保障”三大热词关注度位居前三位,位列热度第四位至第十位的热词分别是“社会治理”“国家安全”“科技创新”“教育改革”“乡村振兴”“健康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

    “依法治国”最受关注:法治为民聚焦群众期待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依法治国”一词的网友人数最多,占比64.8%,仍是网友关注的重点。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明确2021年是全面依法治国工作“落实年”。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取得新成效,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迈上新台阶,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点滴务实举措获得网友认可,汇聚成法治中国建设的“成绩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参天大树”更加枝繁叶茂。

    这一年,网友普遍认为,诉讼服务更便捷、执法人员工作更规范、审批服务更便民。《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让网民印象深刻,64.9%的网友赞同“‘大数据杀熟’问题有所改善,消费价格更透明”、61.7%的网友关注“一批涉嫌超范围采集个人隐私信息的移动应用下架”。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十四五”时期,网友表示最期待“加强对司法活动监督、促进司法公正”“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法律援助和国家司法救助制度”。针对如何加强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有案不立、压案不查、有罪不究”、违规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备受关注。

    “从严治党”热度不减:正风肃纪赓续百年辉煌

    今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十个年头,十年磨一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本次两会调查中,“从严治党”再次受到网友重点关注。

    回望2021,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百年华诞辉煌时刻,与隆隆礼炮声一起刻印在人民心中的还有党史学习教育火热开展、我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召开等重要节点。

    从“打虎”“拍蝇”“猎狐”的震慑,到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的举措中,“严惩腐败分子,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反腐败工作愈发规范化、法制化、正规化”“扫黑除恶破伞,人民群众更有安全感”让网民感触最深。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网友对2022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有何期待?人民网此次全国两会调查显示,“强化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和家风监督”“加强对医疗、食品安全、养老金等领域的监督”“完善监督执纪执法权力运行内控机制,解决‘灯下黑’问题”三项得票最高。对此,网友还纷纷留言表示,希望减少“文山会海”“不搞形式主义”、少一些务虚工作多一些深入一线密切联系群众。

    “社会保障”备受期待:兜牢底线传递民生温度

    作为民生热点之一,在人民网历次的全国两会调查中“社会保障”已是第18次进入十大热词榜单。数据显示,“社会保障”获得322万网友的投票,占比52.1%。

    “十三五”期间,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网友最关心的社会保障话题涵盖“提出健全公平就业、劳动报酬、休息、劳动安全、社会保险制度”“《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实施,加大对涉医保基金违法行为处罚力度”等多个领域。

    针对2022年社会保障工作的重点,网友对“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完善企业工资分配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扩大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覆盖面”最为关心,希望可以继续加强老年健康服务、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和残疾人社会救助保障等领域。

    “底线”的刻度,标注着民生的温度。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面向“十四五”,一项项民生制度创新,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百姓日子越来越安稳,让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此外,网友对其它候选热词也十分关注,纷纷通过人民网的全国两会调查建言献策。69.2%的网友认为通过民生热线、政务平台等反映问题并得到解决是基层治理水平提升的表现,77.2%的网友期待医疗药品继续降价,65.9%的网友关注城乡与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现象。

    展望“十四五”,网友“江湖阔”表示,期待更多智慧科技可以拓宽使用范围,更直接服务广大民众,让科技不再有距离感。网友“枝子”谈到,过去一年“山货”出山、销往全国,配套帮扶举措让老百姓的农特产品“既卖得了,又卖得好”。网友“非池”希望更多发展一些清洁能源、倡导绿色出行方式,在解决交通压力的同时早日看到更多“山青湖晏”。

    2022-03-03
  • 代表委员聚焦就业公平:拆除“35岁门槛” 破除学历障碍

    中新社杭州3月2日电(童笑雨)“年龄为三十五岁以下”“本科及以上”……这几个字成为不少人在求职中的关卡。2022年全国两会即将开幕,不少代表委员关注就业公平问题,提出拆除“35岁门槛”,破除学历障碍。

    就业公平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年龄、学历、性别……在新闻报道中可以发现,一些用人单位甚至明确在招聘公告中限制特定人群报考。

    在反就业歧视呼声不断高涨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就业公平?

    日前,“建议公务员考试取消35岁限制”话题登上热搜。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大学研究员蒋胜男建议,逐步放开公务员录用的“35岁门槛”,倡导全社会招工消除职场年龄歧视,帮助再就业人群打破35岁年龄限制。

    记者注意到,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蒋胜男就提出了相关议案,不过主体是公务员。

    “公务员招考年龄是第一个需要打通的关卡。解决了第一关,才能辐射到全社会的用工单位。”谈及今年为何仍关注该话题时,蒋胜男直言,拆除“35岁门槛”是“迫在眉睫的事”。

    她说,“35岁门槛”这一年龄限制给全社会传递出一种消极的信号:35岁以上的人丧失了与全社会劳动力人口公平竞争的可能。

    “这种人为的年龄划分,首先体现的就是用工市场的不平等观念。”蒋胜男担心,长此以外,就业市场环境将陷入恶性循环。

    基于此,她建议,政府应对35岁年龄限制情况的改变作出表率,逐步开放公务员录用的“35岁门槛”,可以先从北上广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大城市开始。

    她说,目前公务员招录体系十分严格完备,放宽年龄限制并不会让能力不足者进入,恰恰相反,可能部分岗位招录有丰富社会经验的人,更能扬长避短。

    除了就业市场的年龄限制,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韩平认为,还应破除学历障碍。“学历问题若还是‘拦路虎’,那‘双减’就很难真正落实到位。”

    他提到,虽然当前“双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家长的升学焦虑仍未消解。“学业成绩不好就上不了普高。对很多家长而言,读了职业学校,就失去了一些好单位的‘敲门砖’。”

    据悉,2021年人社部曾发文,部署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

    但在韩平看来,虽然一些地区和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未明确限制职业院校毕业生,但在录用时却不能一视同仁,导致大量职业院校学生很难获得好的岗位,无法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权益,公平性大为缺失。

    “能力有个体差异,但是机会公平不应该被忽视。”他说,“双一流”“名校”毕业生成才的概率客观上要高一些,但是学历并不能决定一个年轻人的一生,其在能力素质上的潜力应该被挖掘,用人单位不能忽视在这方面下功夫。

    他建议,要解决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歧视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就业工作进行公正、公平的制度安排。(完)

    2022-03-03
  • 两会观察:“双减”之后 “鸡娃”家长为何忧?

    不久前,民进中央副主席、教育专家朱永新收到一位北京家长来信,反映“双减”政策推行之后,她刚升初一的孩子仍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11点多睡觉。一学期后虽取得不错成绩,这位“70后”母亲仍焦虑不止。


    “双减”以来,不少学生家长、老师的心态尚处于调适过程:既感慨孩子年幼便承受学业之重,也对子女未来心怀担忧。校外培训的“虚火”已明显下降,家长们却“心火”难退。在朱永新看来,社会仍需凝聚对于“双减”政策的共识,也需出台具体措施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双减”政策下赞成反对声音各异

    朱永新将长信发到网上,一天时间就收获了150余万浏览量。7000多条留言意见各异,家长们激烈讨论“要不要减?”“减什么”“减后怎么办?”。尤其即将面临中考、高考的学生家长,担心孩子成为“双减”政策的“小白鼠”。

    全国两会前夕,朱永新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谈到,“双减”本质上是为缓解教育焦虑,呼应社会需求。政策自实施以来,学生作业负担明显减轻,同时遏制了资本在教育领域的野蛮生长,这对教育健康发展意义深远。

    他指出,“双减”在推进过程中也存在保障不到位、课后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政策落地,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凸显,教师压力明显增大。他今年的提案建议适当增加教师编制,及提高教师待遇。

    学生有更多课余时间,朱永新认为,美术馆、博物馆等如何更好为学生服务,可以进一步拓展。

    塑造社会“看能力不看学历”风尚

    “对‘双减’的考验更多会体现在升学考试上,所以我们也要关心怎样解决好‘普职分流’问题。”朱永新说,需在升学环节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相关政策。

    他提到,不可否认,目前社会关于“职业学校就是差生学校”“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刻板印象依然存在。解决这一问题应当从根源着手,对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的制度体系进行改造。

    对于一些学生初中毕业进入职校,朱永新认为,这种“分流”为时过早,很多学生并未获得平等学习机会。他建议,未来可适当缩短基础教育阶段时间。“比如,现在从上小学到读完高中要12年,未来能否压缩为10年?同时降低课程难度,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乐趣,待其高中毕业再进行‘分流’,会更符合成长规律。”

    “水平高低不应是普、职院校间的差别,兴趣能力才是。”朱永新说,“社会应当塑造‘重水平轻文凭’‘看能力不看学历’的风尚。”

    “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将来是个普通人吗?”

    “我曾对一位朋友讲,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将来是个普通人吗?”朱永新向记者提起了这样一段对话。被问的友人想了想后回答:“如果孩子自己满意,我也可以。”

    “双减”政策实施半年多,社会上“鸡娃”现象普遍存在。适度的激励机制有助儿童身心成长,过度施压或将造成子女与家长的双重焦虑。有网友评论,一些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还有家长希望通过子女实现自己的愿望,更违背了教育初衷。

    “往最好处努力,但往最坏处着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焦虑。”朱永新说,“父母的一些焦虑有时可能是自己制造的。享受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兴趣,接受孩子长大成人的事实,父母或许会少很多烦恼。”(完)

    2022-03-03
  • 两会今日看点:政协会议首场新闻发布会将举行

    中新网北京3月3日电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将分别于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开幕。3日15时,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将举行新闻发布会,随着今年全国两会首场新闻发布会中新网北京3月3日电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将分别于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开幕。3日15时,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将举行新闻发布会,随着今年全国两会首场新闻发布会召开,中国也将进入“两会时间”。召开,中国也将进入“两会时间”。

    3日15时,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举行,大会新闻发言人郭卫民将向中外媒体介绍本次大会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为有效防控疫情,新闻发布会将采用网络视频形式进行。

    此前,2月23日召开的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六十六次主席会议确定了全国政协委员、外事委员会委员郭卫民为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新闻发言人。

    作为全国两会的首场新闻发布会,随着政协会议新闻发布会的举行,中国的“两会时间”也将开启。

    2022年,是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在这个重要历史节点召开的全国两会,备受瞩目。

    为做好两会新闻报道,1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和全国政协办公厅就宣布,欢迎符合两会疫情防控要求的中外记者届时参加采访。会议将继续秉持开放、透明的精神,为中外记者采访报道提供服务。(完)

    2022-03-03
  • 2022年两会看点前瞻:新征程传递哪些发展新信号?

    全国两会即将开幕。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如何走好新的“赶考路”举世瞩目。今年,本届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履职跨入第五个年头,他们将关注哪些议题,会议将释放哪些中国发展信号,诸多看点值得期待。


    看点一:稳定经济大盘怎样发力?

    当前,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与此同时,也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面对世纪疫情、百年变局交织影响,中国经济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住经济大盘,就能克服疫情影响,稳住民生底线,在新一轮增长中取得先机。

    两会上将如何设定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备受关注。张立群说,综合考虑过去两年经济增长率,以及内外环境、经济增长潜力等条件,积极、稳妥设定今年经济增速、就业、物价等目标,有利于引导社会各界预期,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

    近期,从需求到供给,外贸、工业经济、服务业等方面一系列稳定经济的政策密集推出;投资是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各地“新基建”、民生、环保等领域重大项目加快落地。今年两会,稳定经济大盘还将出台哪些政策举措,值得期待。

    如何支持重点领域扩大有效投资、合理安排地方债、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稳定房地产市场、加大能源保供力度,以及加强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等,都将受到代表委员热议。

    在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看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是稳增长的一个重要手段,选择“对”的投资项目至关重要。科技创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转型等相关领域的投资,既能创造短期需求,也能为中长期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看点二:重要领域怎样稳中求进?

    稳中求进,方能行稳致远。在诸多重要领域,今年工作如何谋划部署,改革怎样持续推进,是代表委员的重要关注点。

    2022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一年。2月22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明确了两条底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三项重点——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程国强表示,除了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外,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还要重视提高农民积极性。针对一些地方经济发展基础仍然薄弱,部分脱贫群众收入不高的问题,加强动态精准监测、巩固提升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加大金融保障服务。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今年1月,国家出台促进绿色消费的相关政策,呼吁扩大绿色和低碳产品的供应和消费。在此前陆续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双碳”、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多地政府的工作重头戏,新能源布局更是纷纷入列目标清单。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强认为,控制化石能源消费,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与低碳产业深入融合,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动能源“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进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如何有效规划并探索路径,将成为代表委员重要关注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研究室主任刘学良说,促进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是前提基础和必要条件。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问题为主攻方向,着力抓好一系列创新性、突破性的重大举措。

    看点三:民生保障如何持续加力?

    稳就业是民生保障的重中之重。全国就业人群总量大、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尤其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群体就业面临较大压力。针对如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最大限度实现人岗相适、落实2亿灵活就业群体的劳动保障等等,公众期待代表委员带来更多、更具体的意见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许光建说,要警惕输入型通胀压力,要继续保持居民消费价格平稳,保护好老百姓“菜篮子”“米袋子”,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困难群体的保障力度。

    住房关乎千家万户,“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任务艰巨。在坚持“房住不炒”原则下,如何满足合理住房需求、保持房地产市场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是全社会普遍关心的话题。

    此外,三孩生育政策落地、教育“双减”政策、养老保障、老旧小区改造、智慧医疗等民生关切,也将受到广泛关注。

    看点四:疫情防控怎样更精准?

    近期,全球疫情起伏反复。我国十几个省份报告了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国内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德尔塔和奥密克戎变异株叠加流行的特点。如何抓好疫情常态化防控是社会关注焦点。

    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日前指出,要抓住聚集性疫情处置早期关键“窗口期”,坚决果断采取各项防控措施,尽快实现“社会面清零”。

    截至3月1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13559.8万剂次。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副局长吴良有表示,疫苗接种仍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手段。

    “精准”成为疫情防控关键词。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认为,在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的前提下,各地更要精准防控、精准救治、精准保障。

    下一步,如何进一步加强监测预警、提高筛查效率、精准防控,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推动医疗救治资源和公共卫生体系更有弹性和韧性,均有待代表委员提出真知灼见。

    看点五:地方组织法怎么修?

    今年全国人代会的一项重要议程,是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修正草案)》。

    地方组织法是关于地方人大、地方政府的组织和工作制度的基本法律,于1979年通过,历经五次修改。2021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决定,修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修改地方组织法是继修改全国人大组织法之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又一重要举措。

    修正草案的一大亮点,是回应了当前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完善了相关组织和工作制度。比如,对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权予以细化,进一步规范省、设区的市两级人大专门委员会的设置和名称,明确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廉洁政府等基本原则,适应监察体制改革需要增加相关内容等。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基层人大和基层政府的职权较为单一、基层人大常委会的作用不清晰等问题,需要法律予以规范明确。”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孙宪忠表示。

    此外,地方组织法修正草案还增加了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有关规定。

    看点六:外部环境如何应对?

    全球疫情创伤尚未治愈,国际经济亟待复苏,气候变化挑战严峻,然而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逆流横行,乌克兰局势复杂多变,世界形势激烈动荡。中国如何处理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坚持对外开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备受瞩目。

    2022年,中国将继续在全球治理的多边议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包括主办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出席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以及上合组织等相关会议。分析人士指出,今年中国外交将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为国内经济发展营造良好、安全、稳定的外部环境。

    今年还是中国同多个国家建交的“逢十”周年,是中国深入拓展全球伙伴关系的重要节点。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表示,以元首外交为引领,中国将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不断扩大“朋友圈”,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

    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在中国等10国正式生效,标志着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落地。阮宗泽表示,积极服务国内开放发展,将是今年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之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实施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推进中日韩自贸谈判,推动实现更深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等都将成为代表委员讨论的话题。

    此外,如何加强国际抗疫合作、共筑全球免疫防线,也需要代表委员群策群力。

    2022-03-03
  • 全国人大代表王萌萌:农村广阔天地 青年大有可为

    人民网合肥3月1日电(周坤)如今正是春耕备耕的时节,稍有空闲,全国人大代表、定远县吴圩镇九梓村党总支书记王萌萌便带着“本子”走门串户,来到田间地头,走进村民家中,宣讲乡村振兴政策,听听村民的心声,将村民的意见、建议和困难记在笔记本上。


    “像这样的笔记本,已经写完了六本,这不仅是我的工作纪实,更是我代表履职之路的深深足迹。”王萌萌说。

    从25岁到33岁,从大学毕业生到“大学生村官”,再到全国人大代表……“85后”的王萌萌完成了多重身份与角色的转变,这位最年轻的住皖全国人大代表也把最宝贵的青春奉献给了基层。

    2018年1月,王萌萌当选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作为一名刚上班还不满5年的“大学生村官”,她坦言一开始不懂得什么叫履职,更不知道怎样去履职。

    “记得参加第一次人代会分组讨论时,我很紧张,看到许多代表争先恐后地发言、提建议时,我不会发言、不敢发言,所以很着急。”王萌萌说。此后,她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学习上,她还专程拜访了一些老代表,请他们介绍履职经验。

    因为长期在基层奔走,王萌萌对于农村产业发展滞后感触颇深,所以履职这几年,她提出的30多条建议都是围绕乡村振兴、发展现代化数字农业、实施青年人才梯队建设等等,均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的认真回复和办理。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代表的是农民的意见和建议,我要把农民的心声带到全国两会。”王萌萌告诉记者,无论身份如何变化,对她来说,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事。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王萌萌准备的依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其中包括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等,此外,她还提出支持青年人才引进、鼓励青年回乡创业方面的建议。

    如今王萌萌所在的九梓村,10名村干部中有5名本科毕业生,最小的今年28岁,年轻人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乡村振兴离不开年轻人,我也希望自己能给广大有志青年树立一个榜样,走进乡村,投身基层,农村广阔天地,青年大有可为。”王萌萌说。

    2022-03-01
  • 特稿:中国两会的世界期待

    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在新冠疫情持续不断、全球经济复苏充满不确定性、国际格局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的重要时刻,世界对中国两会充满期待。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在世界上获得广泛认同。多国专家学者希望,透过两会这个重要窗口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政策走向与治理之道,借鉴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助力。

    世界关注点之一:全过程人民民主

    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

    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两会成为国际社会观察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重要窗口。

    美国巴德学院高级研究员彭润年表示,民主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中国两会正是这样一个例证。

    “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世界政治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巴基斯坦亚洲生态文明与发展研究所首席执行官沙基尔·拉迈说,中国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他们之所以能成为代表和委员是基于优秀的品德与才能,而非财富和地位。

    法国巴黎第八大学名誉教授托尼·安德烈亚尼表示,中国的民主制度相比西方国家具有优势,对于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西方应该客观地去了解。他指出,在中国,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在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都会进行广泛协商。西方政治学者往往忽视了协商民主在中国的重要性。

    “任何一种民主,只要能用智慧和实践而非强权来解决实际问题,就是最好的民主之一。”泰国国家研究院泰中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苏拉西·塔纳唐指出,每个国家都应该发展适合本国国情的民主。

    世界关注点之二:疫情防控与国际合作

    2021年以来,德尔塔、奥密克戎等不断出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肆虐全球,许多国家新冠疫情不断反复。面对疫情防控的巨大压力,中国始终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不断提升疫情防控救治能力。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今年两会期间,中国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的指导下,在加强疫情防控与国际合作方面会传递哪些新信息。

    “可以确定的是,中国的疫情防控非常成功。”日本经济学者和中清认为,正是因为中国采取了符合国情的严格防疫措施,才成功防止疫情快速扩散。这对中国自身以及整个世界都至关重要。

    在这场针对新冠肺炎病毒的“人民战争”中,中国坚持科学施策,不断完善自身公共卫生体系,不仅护佑了本国人民生命安全,更以“天下一家”的情怀,切实履行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庄严承诺,为消除“免疫鸿沟”、助力全球抗疫、共筑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中国通过多种方式协助多国抗疫,为全球控制疫情和推动经济复苏作出了贡献,展现出大国担当。”印度尼西亚亚洲创新研究中心主席、印尼东盟南洋基金会主席班邦·苏尔约诺认为,中国与一些发展中国家联合研发并合作生产疫苗,向这些国家转移疫苗生产技术,增强了这些国家的抗疫能力。

    肯尼亚国际问题学者卡文斯·阿德希尔表示,疫情防控仍是当下许多国家面临的棘手挑战,中国今年将如何开展抗疫国际合作引人关注。

    世界关注点之三: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

    面对当前人类发展的新课题新挑战,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继2020年率先复苏成功实现正增长之后,中国经济2021年增速达到8.1%,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5%左右。事实证明,中国已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可靠火车头”之一。

    “中国的发展不是为了满足少数寡头的利益,而是通过正确方式实现收入合理均衡分配,造福每一位公民。”白俄罗斯战略研究所分析员阿列克谢·阿夫多宁认为,中国两会作出的决策和释放的信号将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新成就。

    在希腊国际关系学者佩拉吉娅·卡帕西奥塔基看来,中国在全球经济复苏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是国际体系和世界经济的一大重要支柱,在即将举行的中国两会上作出的决定将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世界未来发展。”

    去年以来,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为全球各类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享受中国发展红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消博会、服贸会、广交会、进博会等一系列国际盛会如期举行,向世界传递出新时代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的坚定信号。许多国家希望,在与中国共享发展红利的同时,也能分享有关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智慧。

    “中国坚持对外开放政策,让包括俄罗斯在内的许多国家商品获得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亚非学院院长阿列克谢·马斯洛夫对今年两会的经济议题十分关注。他指出,中国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将吸引更多国际伙伴。

    世界关注点之四: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十四五”时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中国如何持续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也是国际社会关心的话题。

    面对目前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能源需求继续增长的现实,中国从客观实际出发,努力探索符合本国发展实际并得到最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的绿色转型之路,力求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

    持续关注近年来中国发展的巴西中国企业家委员会协调员图利奥·卡列洛表示,在清洁能源方面,中国的电动车、太阳能板等产业发展迅猛,这些都反映了中国寻求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努力。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中国社会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叶莲娜·科拉尼娜说,中国积极推进旨在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绿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包括扩大节能产业、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等。中国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

    巴基斯坦亚洲生态文明与发展研究所首席执行官拉迈认为,中国正在迈出绿色转型的坚实步伐,今年两会上制定的相关政策将对世界产生积极影响。

    2022-03-01

  • 首 页  上一页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