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庆假期全国安全形势总体平稳

    从应急管理部获悉,针对今年国庆假期严峻复杂的安全形势,国务院安委办、应急管理部提前周密安排部署,假期每日会商研判全国灾害事故形势,动态指导部署各地加强安全生产、秋雨秋汛防范应对和森林草原防灭火等工作,全力防控各类风险隐患。截至10月7日20时,全国安全形势总体平稳,未发生重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


    10月7日,国务院安委会副主任、应急管理部部长黄明主持召开视频调度会议,总结国庆假期安全防范工作情况,分析当前安全形势和突出问题,部署第四季度安全防范重点工作。


    会议指出,今年国庆假期群众出行出游激增,部分地区灾害天气频发,各类风险集中叠加,安全形势严峻复杂。各地各部门组织工作组深入交通、旅游、消防、矿山、危化等重点领域明察暗访,各级应急管理部门领导干部带头在岗值守、消防救援队伍前置驻防,有力处置了甘肃、山西、陕西等地洪涝、山体滑坡灾害和山西清徐、河南台前水库险情。在各方齐抓共管、共同努力下,确保了国庆假期安全形势平稳。


    会议强调,今年秋雨强、秋汛重,北方降雨比常年明显偏多,防汛形势依然严峻。各地要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继续抓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全力以赴应对秋汛等各类灾害。会商平台和应急机制要高效运转起来。应急管理部门要切实担负起防办职责,组织多部门会商研判,极端天气和防汛紧要期要每日研判、滚动研判,强化统筹协调、社会动员,督促落实人员转移、设施停运、停课停业等措施,严防灾害气象预报与应急响应措施脱节,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江河水库要确保万无一失。当前黄河中下游干流、渭河、汉江、嘉陵江等超警,特别是一些河段、中小水库长期浸泡,要督促有关地区把防汛责任落实到每段堤防,超警堤岸上足巡查力量,重点部位备足防汛物资,前置工程抢险、水域搜救力量,发现险情抢早抢小,坚决防止发生溃堤溃坝。救灾和重建工作要加快落实。目前天气已经转冷,近期受灾地区要及时调拨发放帐篷、棉被等御寒救灾物资。河南、四川、湖北、山西、陕西等洪涝、地震、地质灾害灾情较重地区,要以群众住房为重点加快灾后重建,确保群众温暖过冬。


    根据《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有关规定,国家防总于10月7日12时,针对黄河中下游秋汛形势,将防汛Ⅳ级应急响应提升至Ⅲ级;针对南海热带低压,启动防汛防台风Ⅳ级应急响应。国家防办在前期向山西、河南、山东派出工作组协助开展防秋汛工作的基础上,7日再向海南派出工作组,协助做好防汛防台风工作。


    据了解,国庆假期期间,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在重点区域、重点林区、重点场所设置1.5万余个执勤点,派驻指战员12.8万余人次前置驻防备勤;参与各类灭火及抢险救援任务2.3万余次,出动车辆5.5万余辆次、指战员32万人次,营救疏散群众7000余人。

    2021-10-08
  • 指导各地不误农时抓好抢收抢种

    农业农村部下发通知


    指导各地不误农时抓好抢收抢种


    光明日报北京10月7日电(记者李慧)9月以来,我国西南北部、西北东部、华北、黄淮北部、东北南部出现多轮降雨天气过程,部分地区雨量突破历史极值,造成土壤水分饱和,局部农田积水,给秋收秋种带来困难。为有效应对连阴雨天气,确保秋收秋种顺利开展,农业农村部6日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强化领导、挂图作战,抓紧调度机具、组织人力抢收抢种。


    农业农村部要求,各地立足抗灾夺丰收,把应对连阴雨、做好抢收抢种作为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确保秋粮应收尽收、颗粒归仓,确保秋冬播应种尽种、面积稳定。


    为加快秋收进度,专家建议,逐个地块摸清秋粮作物成熟时间、土壤墒情、田间积水等状况,细化抢收方案,分类施策,抢收快收。对墒情适宜的地块,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机耕服务队的作用,加快机收进度,提高机收质量,减少机收损失。对土壤湿度偏大、机械能够进田的地块,调集履带式等收割机或者对现有收割机进行适当改装,抢晴抢时收获,确保成熟一块收获一块。对田间积水严重、短时无法排水或局部倒伏地块,组织动员人工收获。收获后指导农民及时通风晾晒,有条件的地方进行烘干作业,尽快降低籽粒含水量,防止发芽霉变。


    “寒露”将至,农时不等人。专家建议,对墒情适宜地块,要宁早勿晚、抢抓农时,压茬推进玉米收获和小麦播种,扩大适播面积。对土壤湿度过大地块,要适时深松散墒,沥出耕层滞水,做到适墒播种。对田间积水严重的地块,要动员各方力量,抓紧抽排积水;对一般积水地块,尽快疏通沟渠排水,开挖深沟沥水,为农机尽快进地创造条件。对农时紧、劳动力缺的地区,要通过组织帮扶队、代耕队等方式,开展代耕代种等社会化服务,确保冬小麦、冬油菜面积落实。

    2021-10-08
  • 国产手术机器人打破国外垄断 预计年底走向市场

    打破国外垄断,年底走向市场


    国产手术机器人“妙手”回春





    本报记者王延斌摄


    60多项


    “妙手”机器人具有小型化和集成化的特点,布局优化,结构精巧,已突破了微创手术机械多自由度丝传动解耦设计、从操作手的可重构布局原理与实现、系统异体同构控制模型构建等三大关键技术问题,解决了机器人成套技术难题。目前,该机器人系统已申请了60多项发明专利,其中40多项已经授权。


    近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主任牛海涛教授稳坐在控制台上,通过双手操作主控制器,用脚踏板控制器械和一个三维高清内窥镜,通过5G网络远程控制近3000公里外的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人民医院手术室里的“妙手”操作端,为患者进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切除术。


    作为主刀医生,牛海涛所面临的挑战是:他依靠的这台“妙手”手术机器人能否同步、精准地“复制、粘贴”他的动作,最终一步步完成对病灶的精准切除,并确保术中患者无明显出血及周围脏器损伤等并发症。


    最终,手术获得成功。而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功,除了主刀医生医术高超外,手术机器人的精准得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记者了解到,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授权下,这样的“主刀医生+国产机器人”组合手术已经在国内实施了168例。


    操作更精准,让医生坐着即可完成手术


    这台名为“妙手”的机器人全称为新一代国产原研手术机器人。


    这是一台什么样的手术机器人呢?


    9月下旬,科技日报记者驱车600公里前往地处山东省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山东威高手术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高机器人),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在威高机器人的厂房里,崭新的手术机器人排成一列,延伸出去,目测数量有四五十台。威高机器人负责人王炳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套系统我们已经申请了60多项发明专利,其中,40多项已经授权。”


    记者了解到,这60多项发明专利背后,是该机器人在安全性技术、产品化样机系统集成技术、三维立体显示技术等方面冲破重重阻碍,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


    比起人手操作以及传统腔镜微创手术方式,手术机器人让手术操作更为精细、准确。与威高机器人进行产学研合作的天津大学王树新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妙手”机器人的机械手臂可以360度自由旋转、摆动,向各个方位旋转扭动毫无压力,能够滤除操作医生的手部抖动,还可以灵巧地缝合打结。


    同时,该系统上的“立体图像显示窗口”可利用探视镜头将手术视野放大数倍。医生通过这个窗口,看到的是三维立体的高清图像,视野更加清晰,手术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此外,借助“妙手”,医生坐着即可完成手术,更便于实施长时间的复杂手术。


    “手术机器人的发展并不是替代医生,而是延伸医生的手术能力。”王树新教授表示,“像腹腔镜这种微创手术,人眼看到的屏幕是平面的且图像放大倍数不大,但是如果用手术机器人这一套系统,图像能放大到10倍以上,并且机器人的机械手臂可以进到腹腔内,在屏幕上可以看到更大、更立体直观的影像。”


    打破国外垄断,解决成套技术难题


    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4月4日,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在国内率先开展国产手术机器人胃穿孔修补术及阑尾切除术。


    手术机器人集多项现代高科技手段于一体。在世界微创外科领域,它是当之无愧的革命性外科手术工具。借助它,外科医生可以远离手术台操纵机器进行手术,这颠覆了传统的手术概念。


    外科手术,经历了由传统开放手术到腹腔镜手术的变革,而如今的手术机器人是其“第三次革命”。但手术机器人市场需求庞大、门槛超高,目前,全球范围内唯一成熟的产品来自美国,以斯坦福研究院研发的机器人外科手术技术为基础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据不完全统计,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美国共生产了5000多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其中,我国引进了200多台,用于承担普通外科、泌尿外科、心外科、胸外科、妇科等多领域高难度手术。


    如此好产品,为何不多加引进?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非常“烧钱”,进口价格高达2000万元以上,并且后期耗材还需要从美国进口,价格也非常高昂。


    如今,国产的“妙手”机器人改变了这一切。


    据王炳强介绍,由天津大学与威高机器人合作的“妙手”机器人是一种全新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腔镜辅助手术机器人。其主要硬件、软件、材料和系统设计等均为我国自主研制。与国外进口手术机器人相较,“妙手”具有小型化和集成化的特点,布局优化,结构精巧,已突破了微创手术机械多自由度丝传动解耦设计、从操作手的可重构布局原理与实现、系统异体同构控制模型构建等三大关键技术问题,解决了机器人成套技术难题。


    更难能可贵的是,它的应用打破了国外手术机器人技术在全球的垄断局面,并大大降低了国内患者的医疗费用。


    克服落地障碍,“妙手”即将走向市场


    “从镜片的膜制造,到组装以及最后成像的软件,我们突破了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打破了国外机器人系统在这个领域的绝对垄断地位。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微创手术机器人,实现了高端医疗装备的自主创新。”王树新表示。


    很多人还记得去年央视播出的《挑战不可能》节目中,上述国产机器人与在700公里之外的主刀医生配合挑战远程缝合鸡蛋膜。


    生鸡蛋壳内膜约0.07毫米厚,又薄又脆,这款国产机器人居然能够在上面“飞针走线”,缝合完成后还保证了鸡蛋液不流出,可见其功力。


    据了解,国内医疗机器人起步较晚,还处于发展初期,即技术与资本的投入阶段。但鉴于各种医疗机器人会成为未来外科手术的主流,吸引了不少入局者。各个团队的产品各有特色、互有竞争。


    “医疗机器人领域的特点是高门槛、高壁垒,尤其是手术机器人领域,属于涉及多项高精尖技术的综合领域。”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彰缘曾公开指出医疗机器人落地面临的困难,“一方面国内更多的医疗机器人技术来自于高校和科研院所,从技术到产品,再到成熟化落地应用需要较长的周期做验证、迭代与完善,同时还需要多项行业认证,才能实现落地应用的第一步;另一方面,公众(或者医院)对医疗机器人的认知还不够,国内医疗体系还未大范围将医疗机器人纳入医保范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进程。”


    记者了解到,克服了种种落地障碍,今年年底,“妙手”机器人将走向市场。

    2021-10-08
  • 北京冬奥专用艺术字体正式亮相

    随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题口号发布,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口号艺术字体(冬奥专用艺术字体)正式亮相并投入使用。





    在奥运会的举办过程中,会徽、吉祥物、色彩、核心图形、口号、艺术字体等奥运元素都发挥着重要的品牌传播作用。其中,冬奥专用艺术字体应用更加广泛,已逐渐成为推动奥运形象景观设计的重要视觉元素。


    据悉,2019年8月,国内专业研究机构、专业院校联合致函北京冬奥组委,商请为北京冬奥会设计开发一套专业字体,并无偿提供给北京冬奥组委使用。随后,设计团队用了五个月的时间,按照从“临写到设计”的字体设计方法开展字体设计,并分别邀请了国内外专家开展学术讲座、指导西文字体设计。2021年5月,在文字研究专家、书法界名家的指导下,设计团队进一步提升了冬奥艺术字体的书法艺术内涵,逐步完善形成了冬奥专用艺术字体。





    这套冬奥专用艺术字体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书法,融合了魏碑与行书的字形与笔画结构特点,同时结合了会徽和赛会印鉴“BEIJING2022”的图形特征,既体现中国文化特质,又展现现代审美、运动、科技等内涵,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汉字魅力,将中国文化通过视觉的形式充分展现在全世界观众面前。


    未来,冬奥专用艺术字体将被展示在口号、标题、宣传语等奥运元素中,广泛应用于城市及大型活动中,并将在赛后成为重要的冬奥文化遗产。

    2021-10-07
  •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信心有能力做好冬季电力保供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调节局负责人29日就今冬明春能源保供工作答记者问时表示,针对近期能源供需偏紧的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各地、有关部门和企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确保民生用能作为保供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冬明春能源供应是有保障的,有资源、有条件、有能力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


    负责人表示,将重点从六个方面采取措施,确保今冬明春能源稳定供应,确保居民用能安全。一是多渠道增加能源保供资源。二是发挥好中长期合同“压舱石”作用。三是进一步做好有序用能工作。四是发挥好能源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的重要作用。五是合理疏导用能成本。六是有效控制不合理能源需求。


    负责人指出,做好东北地区冬季能源保供工作责任重大、极为关键。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相关部门加大协调力度,向东北地区倾斜资源,全力保障东北能源运行平稳。


    一是增加东北地区发电有效出力。二是确保东北地区发电取暖用煤足额供应。三是提升东北地区有序用电管理水平。


    今年冬季,受经济稳定增长、取暖用电快速增加等因素影响,国家发改委预计全国最高用电负荷将逐步攀升,有可能超过今年夏季和去年冬季峰值。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方面全力增加电力供应保障能力,加强运行协调调度,确保电力可靠供应。今年冬季全国总装机将达到24亿千瓦左右,同比增加约2亿千瓦,有效顶峰负荷将再提高6000万千瓦以上,顶峰发电能力可以超过12亿千瓦以上,全国最大发电能力能够保障最高用电负荷需求,国家发改委表示有信心有能力做好冬季电力保供。


    一是做好发电用煤用气保障。二是统筹加强电力保供能力建设。三是按价格政策合理疏导发电成本。四是科学制定实施有序用电方案。必须坚持“压非保民”,严格保障民生和重要用户用电。必须坚持“用户知情、合同约定”,确保企业对可中断负荷规模、执行条件等充分了解,组织供电企业、用户、政府主管部门签订合同或协议。必须坚持“限电不拉闸”,科学安排有序用电,严格落实有序用电,严禁拉闸限电。

    2021-09-30
  • 应对新冠病毒突变频发 新一代疫苗正研制

    当前,新冠病毒突变频发、全国呈现多地散发性局部疫情,作为抗疫科技的重中之重,疫苗研发的技术、疗效、速度备受关注。


    在9月24日至28日举行的2021中关村论坛上,与会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表示,中国科学院正研制新一代重组蛋白疫苗,应对新冠病毒变异。


    疫苗是防控传染病最有力的技术手段,是应对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最有效措施。


    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张雨东说,在疫苗研发中,我国始终将安全性放在第一位,正同步推进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和核酸疫苗五条技术路线,最大限度提升疫苗研发的成功率,与阿联酋、巴西等国合作开展国际多中心三期临床实验,推动中国研究机构与世界各国开展研发生产合作,组织全国优势力量进行联合攻关,在不减少程序,不降低标准,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加快疫苗研发进程。


    张雨东介绍,无论是技术路线、品种数量、品种类型丰富度还是研发进度,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均处于全球第一方阵,为我国和国际社会的疫情防控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国家药监局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批准24个新冠病毒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其中4个新冠病毒疫苗获批附条件上市,有2个新冠病毒疫苗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紧急使用清单。


    张亚平说,针对新冠病毒突变频发的特性,中国科学院正研制应对新冠突变株的新一代重组蛋白疫苗,持续加强病毒疫苗研发相关的基础研究,着力研究长效免疫记忆形成机制相关的科学问题,支撑冠状病毒长效疫苗研发的技术创新。


    张亚平表示,中国科学院在疫苗研发路线上,确定了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和mRNA疫苗等多条技术路线同时并举的策略。去年,中国科学院联合研发的灭活疫苗已经取得了国家药监局的附条件上市许可。


    与会专家学者还围绕全球新冠疫苗研发概况、各条技术路线疫苗研发进展、关键共性技术、免疫接种策略、不良反应监测及应对、病毒变异对新冠疫苗有效性的影响等主题发表真知灼见,开展热烈讨论。


    在各条技术路线角逐中,灭活疫苗被首先批准上市使用。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董事长杨晓明说,首批疫苗最终选择灭活技术路线,是从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及商业化等方面综合评判的结果。

    2021-09-30
  • 新一代“飞鸿”高速隐身多用途无人机首次亮相航展

    9月29日,航天科技集团“飞鸿”无人机品牌发布会在珠海举行,首次向社会发布“飞鸿”无人机品牌,全面展示“飞鸿”发展历程,全景化展示型谱规划完整、系统高度自主的无人机系列产品。


    发布会以“智空未来中国飞鸿”为主题,“飞鸿”品牌全系列产品集体亮相。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张忠阳出席发布会并致辞,上级单位领导、国内外用户代表、行业专家莅临发布会现场,共同见证飞鸿无人机迈向世界知名品牌发展新阶段。


    张忠阳在致辞中说,飞鸿是航天科技集团在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创新发展的典型代表,也是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深水区后,一次大胆、成功的尝试。九院作为航天科技集团无人作战体系的牵头抓总单位,对推动飞鸿品牌的成长与发展做了很多努力。历经近二十年的发展,飞鸿也具备了从无人机单装到无人装备体系的建设与服务能力,在业内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也进一步完善、丰富了航天科技集团武器型号的完整性和多样性。未来,要把“飞鸿”倾力打造成为航天科技集团的国际一流品牌,在无人系统领域加快迈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九院党委书记王亚文在致辞中说,航天科技集团九院锚定战略方向,依托专业优势,以电子与信息技术为纽带,积极拓展无人机应用领域,布局无人装备产业。面向未来“信息化、体系化、智能化”装备建设需求,九院将致力于打通产业链上下游,聚集全产业链资源优势,为各方用户提供更加优质可靠的无人系统装备,加速构建以无人机为主、覆盖“陆、海、空、天、电”多领域和全要素的无人系统产业体系,积极融入国民经济主战场,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贡献“飞鸿”力量。


    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创业,飞鸿系列无人机已形成了“远中近结合”“高低速互补”“固定翼旋翼兼具”,包括超近程、近程、中远程、巡飞作战四大系列30余型产品,多次亮相重大军事活动,体现出“飞鸿”的使命和担当。


    在发布会期间,“明星产品”FH-97备受关注。据介绍,FH-97是新一代高速隐身多用途无人机系统,采用融合体隐身布局,搭载的分布式光电孔径探测系统和智能蒙皮感知系统,实现了隐身条件下360°全覆盖光学与电子侦察,能够在1000公里作战半径范围内快速抵达战区,实施6小时以上全天时、全天候、全疆域战场态势感知,同时,内埋搭载智能灵巧弹药,投放后自主组网编队,形成广域攻击蜂群,从多域多向对目标实施多域立体精确破袭打击。

    2021-09-30
  • 徐州:19对新人举行中式传统集体婚礼

    9月29日,新人们参加中式传统集体婚礼。(中国日报记者姜东摄)


    中国日报9月30日徐州电(记者姜东)2021年9月29日,一场中式传统集体婚礼在江苏省徐州市彭祖园举行,19对新人体验了一场传统古典婚仪形式。





    9月29日,新人们参加中式传统集体婚礼。(中国日报记者姜东摄)





    9月29日,新人们参加中式传统集体婚礼。(中国日报记者姜东摄)





    9月29日,新人们参加中式传统集体婚礼。(中国日报记者姜东摄)





    9月29日,新人们参加中式传统集体婚礼。(中国日报记者姜东摄)

    2021-09-30
  • 多地消费券节前集中发力

    商家促销有动力


    进入9月,北京多区再次推出了一系列消费券活动,形式、主题愈加丰富多样。


    在手机微信中搜索“兴福汇”,进入小程序,“云上消费券”领券通道就出现在页面最显眼的位置。轻轻一点即可获得店铺通用的“满300减50元”券,“满1000元减150元”券。针对汽车消费,更有“购车大礼包”——针对燃油及混合动力乘用车、新能源乘用车划定不同的额度,最高优惠4000元。


    9月中旬至9月底,仅北京市大兴区发放的线上线下消费券总额就达5000万元。9月19日晚,大兴区在“夜浪来袭LIVESHOW”活动启动仪式上开始向市民发放400万元线下通用消费券。由大兴区消费联盟发放的3600万元云上消费券、1000万元汽车消费券也通过“兴福汇”发放。


    消费券能挖掘多大程度消费潜力?北京市商务局数据显示,2020北京消费季期间累计发放餐饮购物消费券、智能产品消费券和餐饮外卖消费券3900万张,实现销售额135.2亿元。


    北京不仅用消费券挖掘市民消费潜力,更用“真金白银”不断激励市场主体参与的积极性。9月27日,北京市商务局二级巡视员薛海涛介绍了北京消费季促消费活动政策。


    根据这一政策,北京每季度将奖励20家积极参与北京消费季活动并成效显著的城市商业综合体,最高给予80万元支持;当季度商品零售额同比增幅不低于平均增幅,且当季度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量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最高给予100万元支持;对当季度餐饮收入同比增幅不低于平均增幅,且当季度餐饮收入同比增量超过500万元的餐饮企业,最高给予50万元支持……


    “2021北京消费季”启动以来,已累计开展北京首发节、夜京城、体育消费节、网络直播大赛等商旅文体活动超2000余项,企业自主发放消费补贴超200亿元,重点监测企业销售额较2019年同期增长10.4%,两年平均增速为5.1%。全市52个重点商圈客流量约73亿人次,同比增长26.4%。(经济日报记者杨学聪)


    餐饮券带货能力强


    中秋消费券刚用完没几天,湖北武汉市民王瑞又计划着抢国庆消费券了。“9月30日20时,湖北将投放国庆第一批消费券,我得定个闹铃。如果第一批没抢到,就得等10月7日第二批了。”王瑞说。


    王瑞所说的消费券是湖北通过互联网平台发放的电子购物券,在消费时可获得不同程度的满减优惠。从9月中旬到12月中旬,湖北分别在中秋节、国庆节、“双十一”和“双十二”发放4轮消费券,每轮又分若干批次,金额共计10亿元,所需资金由湖北省与各市州财政各负担50%。


    “消费券包括商场消费券、超市(便利店)消费券和餐饮消费券3类。”湖北省商务厅副厅长黄谋宏告诉记者,商场消费券可以在百货商场、购物中心、家电卖场、家居卖场、手机专卖店、服装鞋帽专卖店等场景使用;超市(便利店)消费券可在超市、便利店、水果店、生鲜店、母婴店、鲜花店等场景使用;餐饮消费券可用于就餐时结算,购买外卖也可以抵扣。


    活动期间,所有在湖北省域内的人员,无论是否具有湖北户籍,都可以在支付宝、微信、美团、云闪付4个平台参与抢券。身处湖北省外,也想参加消费优惠怎么办?黄谋宏说,为方便省外消费者购买湖北特色产品,湖北将于10月5日20时在京东、美团优选2个平台发放“荆楚优品”“荆楚好粮油”特别消费券,并给予更大的满减力度。


    消费券能有多大带动作用?湖北省商务厅提供了一组数据:截至9月24日24时,湖北中秋消费券核销比例已超过40%,累计拉动消费超10亿元,杠杆率达5.1倍,即1元券带动5.1元消费。超过72万个湖北商户核销了湖北消费券,其中一半以上是餐饮商户。在商场、超市(便利店)、餐饮3类消费券中,核销比例最高的是超市(便利店)消费券,达55.22%,杠杆率最高的是餐饮消费券,达6.2倍。面向省外消费者的特别消费券首轮带动“荆楚优品”“荆楚好粮油”等特色产品销售金额800余万元,白云边、国宝桥米、劲牌等湖北特色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经济日报记者董庆森柳洁)


    点燃旅游市场活力


    “我一看见消费券的新闻,就转到家庭群里。”精打细算的小杨一直是消费券的忠实粉丝,她告诉记者,这次消费券里有本土超市1元购,1元就能买冰红茶、挂面等常用食品,借此机会多屯点儿,别提多合适了。


    小杨口中的消费券,正是9月17日山西“礼享生活晋情消费”活动第二阶段发放的数字消费券。据了解,此次省级消费券发放活动时间为9月19日至10月30日,共计4000万元,消费者可通过支付宝APP平台领取,券种分为零售券和餐饮券,面向山西常住人口及在晋工作学习、观光旅游人员,当前地理位置定位为山西省即可申领,核销时不受跨市限制。其中,餐饮券和零售券都设置两种优惠面额,分别为10元、40元。消费者消费满50元、200元时即可使用。活动期间,消费者通过支付宝搜索并领取消费券,同一消费者最多可领2张,零售券1张、餐饮券1张,可在活动指定的山西省线下餐饮、零售实体店使用。


    今年年初,《山西省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2021年行动计划》发布,山西制定60条具体措施,以培育壮大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力争2021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其中,将通过支付平台发放数字消费券(省级财政1亿元、市级财政3亿元),重点推动零售、餐饮、住宿等领域扩大消费。


    作为“四两拨千斤”的财政手段,消费券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显而易见。山西财经大学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王琳表示,在中秋、国庆“双节”消费旺季,山西面向零售消费和餐饮消费共投放4000万元省级数字消费券。这不仅有利于刺激居民消费、改善居民生活、引导消费习惯,对于支持本地餐饮、旅游和生活服务等行业也具有积极作用。此轮消费券的发放将在国庆长假期间点燃以太原古县城、忻州古城、皇城相府等为代表的重点景区的消费热潮,并为进一步促进山西旅游消费转型升级,释放区域消费潜力提供新动能。

    2021-09-29
  • 经济日报评论员:历史性的抵达 开创性的进发

    “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庄严的宣告,响彻寰宇、掷地有声、振奋人心、犹在耳畔。这是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


    奇迹,是接续奋斗后的必然结局。9月28日发布的《中国的全面小康》,将这一朴素的道理浓缩于字里行间。回顾不平凡的历程,介绍梦想照进现实的伟大成就,展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美好前景,这部白皮书是记录和反映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探索实践的重要文献。


    全面小康,强调的是“小康”,难得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全面小康”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不能让任何一个领域滞后,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掉队,不能让任何一个地方落下!


    锚定小康目标,奔赴这个梦想,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一以贯之、接续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吹响了决战决胜的冲锋号,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一项项彪炳史册的发展成果,舒展开国富民强的壮美画卷。这幅画卷,镌刻着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也凝结着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辛勤汗水。涓滴细流,汇成江海。亿万人民的拼搏,构成通往美好生活道路上最美的风景,谱写了“实干才能梦想成真”的动人乐章,为国家发展注入了生生不息的强劲动力。


    一项项催人奋进的发展成果,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当曾经衰败凋零的景象被今天的欣欣向荣所替换,当曾经“小康何敢望,生计且支撑”的喟叹被中国人民今天自信向前的豪迈所替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中国的意义跃然纸上,“伟大奇迹”的分量不言自明。制度保证更为完善、物质基础更为雄厚、精神力量更为强劲,为圆梦做足了准备,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铿锵步伐!


    人类发展史上需要有奇迹的发生,更需要“奇迹为什么能发生”的经验供给。从这个角度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只对中国,对世界也具有了意义。摆脱贫困是困扰全球发展和治理的突出难题,“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显著缩小了世界贫困人口版图”;国际上逆全球化思潮泛起的情况下,“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促进合作共赢”“为世界各国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更宝贵的合作契机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当今世界仍面临着严重的发展困境,“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人类走向现代化探索了新路径”……白皮书分享了“奇迹为什么能发生”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经验,人类发展史上也需要这样的白皮书。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新生活、新奋进的起点。这是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我们实现了历史性的抵达,我们还要继续开创性的进发。时间不等人!历史不等人!在新的伟大征程上,我们要继续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继续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乘势而上开山河、风雨无阻向前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力拼搏。


    我们身后是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面前是必将达成的伟业!(经济日报评论员)

    2021-09-29
  • 先交预付款 提货等通知 砂石行业上演“疯狂的石头”

    “现在购买砂石需要支付预付款,有货后会通知买家,发货按支付预付款先后顺序来。”近日,一位砂石公司的工作人员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现在砂石货源供应确实紧张。


    砂石行业为何会上演“疯狂的石头”?是下游需求激增,还是上游供应收缩?对此,《证券日报》记者展开了调查。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出大戏中,一些上市公司也纷纷布局砂石产业链,试图淘金。






    环保高压导致供应收缩


    2019年6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为推动环境保护向纵深发展提供了指导纲领,粗放式发展的砂石行业面临着巨大的环保监管压力。


    “以前,砂石开采管理松散,随处可见挖沙船东采西挖,这对河床、河堤等生态环境构成了威胁,无序开采对自然资源形成了较大浪费。”一位基建行业上市公司董秘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以湖南省为例,2019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湖南省普通建筑材料用砂石土矿专项整治行动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以下简称《方案》),明确规定将全面清理整顿各类安全、环保要求不达标以及不符合相关规划的砂石土矿山,全省砂石土矿总数要求减少近40%,控制在2200个以内,力争将全省砂石土矿控制在1500个以内。


    “当时,全省砂石土矿的数量大约在3600多个,最终控制目标在1500个以内,这意味着砂石土矿数量要减少一半以上。”上述董秘表示,之前省内绝大多数的砂石矿年产量均在30万吨以下并且管理松散,《方案》下发后,这些小砂石骨料企业在环保高压下将陆续关停。“现在砂石矿权审批程序非常严格,我们做了很多前期工作,但进展非常有限。”


    供应端收紧后,砂石骨料价格一路攀升。据相关数据显示,全国骨料平均离岸价格由2016年年初的26元/吨升至2018年年底的65元/吨,价格累积涨幅为150%。2019年,市场供需情况有所缓和,全国平均到岸价累计涨幅约5%,价格与往年相比较为稳定。


    “自2019年以后,砂石价格基本维持在高位运行,从我们的感受来看,下游需求并没有明显增加,主要还是供应收紧导致市场向卖方倾斜。”上述董秘认为,随着近期部分地区拉闸限电,砂石行业的产能估计将进一步收紧。


    上市公司“点砂成金”


    随着砂石行业粗放产能加快淘汰,管理合规、环保领先的龙头企业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凸显,一些上市公司纷纷布局砂石骨料产业链。


    海螺水泥、华新水泥、华润水泥、天山股份等头部建材上市公司纷纷扩张骨料产能。其中,海螺水泥、华新水泥的骨料业务毛利率分别从2016年的46.12%、37.47%上升到2020年的68.34%、62.59%,利润可观。


    近日,湖南发展发布公告称,向全资子公司湖南发展益沅自然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增资2亿元,并携手湖南沅江琼湖投资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新设码头公司及机制砂公司,进一步完善砂石产业链。


    据了解,自去年8月初试水砂石领域以来,砂石板块为湖南发展盈利能力的稳步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据公司财报显示,2020年,开展仅4月余的砂石业务收入达1.11亿元,贡献全年营收的35.83%;今年上半年,砂石业务收入为7111.91万元,占总营收约四成。


    湖南发展总裁刘志刚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公司正有序推进砂石业务,本次新设孙公司开展的码头及集散中心经营业务和机制砂加工生产业务,将与公司的砂石销售业务形成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一方面,通过自建集散中心降低转运成本、提高机制砂加工盈利能力;另一方面,日渐完善的产业链布局将提升公司在砂石产业的议价权,进一步增强公司砂石业务的综合竞争实力。


    “在加码砂石业务的同时,我们还掌握了码头资源,进一步降低运输成本的同时,也可对第三方开放通过收取上岸、装卸、转运等流通费用进一步增厚公司的盈利能力。”刘志刚补充道。


    值得关注的是,9月23日,交通运输部印发的《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明确指出到2025年,要打造一批交通新基建重点工程,并强调要对智慧公路、智慧航道、智慧港口等建设提速。


    上述基建行业上市公司董秘认为,随着上述行动方案的实施,一大批重点工程将逐步落地,下游对砂石等原材料的需求必然增加,砂石价格及供需在未来时间或处于一个上升局面,砂石产业有望迎来重大历史机遇期。

    2021-09-29
  • 孟晚舟回来会继承华为吗?任正非早有言在先,令人不得不佩服

    9月25日晚间,孟晚舟乘坐中国政府包机抵达深圳宝安机场。晚11点左右,记者在现场看到孟晚舟到达深圳坂田社区隔离点,车辆已离开。据现场工作人员表示,孟晚舟已入住酒店隔离。孟晚舟入住的地方,也是华为坂田总部所在地。由于新冠疫情,国外入境有着严格的防控要求。孟晚舟回到深圳后,将按照目前的“14+7”入境隔离政策,集中隔离14天后,再加7天居家隔离。





    孟晚舟回来会继承华为吗?据央视报道,早在2019年12月,孟晚舟的父亲——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就孟晚舟的事情进行了表态。



    任正非在专访中表示,孟晚舟是在受苦,但也会因此变得更强大。“她应该为自己经历这样的苦难而感到自豪。苦难的经历对她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这场磨难让我们更亲近了。”这位70多岁的老父亲还说,他们以前一直没有固定的联系时间,但现在父女之间聊得比以前多多了。“在过去,孟晚舟可能一整年都不给我打个电话,不会问我怎么样,甚至不会给我发短信。但现在,我们的联系密切了许多。”任正非说有时会把在网上看到的趣闻发给她。



    “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她不会升职。”谈及孟晚舟在华为的未来时任正非表示,“这样的艰难困苦会对一个人的勇气和性格产生重大影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当她回到华为时就会被赋予更大的责任。”


    任正非说,作为首席财务官,她可以处理财务问题,但对于公司的其他业务她无法面面俱到,因为她没有技术背景,也没有领导能力。“如果公司由一个没有战略头脑的人领导,公司将逐渐失去竞争优势。这就是为什么当孟晚舟回来的时候,她会继续做她一直在做的事情。”

    2021-09-29

  • 首 页  上一页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