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资产类型基础设施REITs加速“上新”

    作为盘活存量资产的重要方式之一,基础设施REITs有效连接了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既是基础设施领域也是金融领域的一项重要创新。今年以来,多资产类型的基础设施REITs项目拓展如火如荼,各类市场机构活跃度不断提升。

    国内公募REITs(C-REITs)市场7月收益情况



    数据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消费基础设施REITs渐行渐近

    “目前消费基础设施项目都在积极推进中,尽管具体落地时间暂时无法确定,但市场参与各方都抱有很大期待。”有业内人士表示。市场机构参与活跃度持续提升的背后,来自政策监管层面鼓励信号的释放成为重要支撑。

    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证监会等纷纷围绕消费基础设施公募REITs项目密集发声。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规范高效做好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项目申报推荐工作的通知》,研究支持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的消费基础设施发行基础设施REITs。优先支持百货商场、购物中心、农贸市场等城乡商业网点项目,保障基本民生的社区商业项目发行基础设施REITs;7月中旬,商务部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家居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中提到,支持符合条件的家居卖场等商业网点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7月下旬,证监会在召开的2023年系统年中工作座谈会中就提出“抓紧推动消费基础设施等新类型公募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项目落地”。

    业内人士表示,对于REITs市场而言,新类型REITs的发行上市能够推动市场持续扩容增类,同时丰富投资者可投标的。将消费基础设施资产纳入REITs试点范围,也有助于进一步引入社会资本更多参与线下消费场景投资。

    华夏基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消费基础设施REITs落地的意义及紧迫性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消费基础设施REITs是落实扩大内需战略并支持国内消费的重要举措,推动消费基础设施REITs发展,能够实现以投资带动消费,惠及民生同时服务实体经济;其次,发行消费类基础设施REITs有助于盘活存量资产并优化投融资模式,从而提升消费的空间载体,改善消费条件,优化消费场景;再次,消费基础设施REITs的发行能够增加投资者的投资范围,帮助投资者优化资产配置,提高市场流动性,从而吸引更多资金投入REITs市场,推动整个REITs市场的发展。

    相关领域企业也已经行动起来,各项申报发行工作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表示将筹划发行消费基础设施REITs。百联股份公告称,公司作为原始权益人,拟以项目公司持有的坐落于上海市杨浦区淞沪路8号的上海又一城购物中心项目作为基础设施项目申报发行公募REIT;天虹股份也公告,拟以其下属公司持有的消费基础设施项目申请试点发行公募REIT项目。另外,有消息称,华润置地消费基础设施公募REIT、万达商管消费基础设施公募REIT、首创钜大奥特莱斯公募REIT等项目也都在筹备中。

    华润元大基金资产证券化部总经理林海介绍,从国际经验来看,海外成熟REITs市场中,消费型基础设施为主流底层资产,收益较为可观。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商业不动产存量市值约35万亿元至40万亿元,全国购物中心体量达到5亿平方米,但成交活跃度偏低,其核心原因在于不动产大宗交易金额较大、门槛过高。公募REITs以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将使不动产投资的门槛降低,普通投资者能够参与投资,未来百货商场、购物中心等优质商业资产有望盘活。

    在中航基金董事总经理、不动产投资部总经理宋鑫看来,对发行人而言,由于消费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金额高且投资回收周期长,通过将消费基础设施项目打包发行REITs,能引入社会资本,增强持有消费基础设施资产的公司资本实力,扩大业务规模,促进资金融通。回收资金可用于新项目投资建设,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是商业企业创新发展的方向。

    类别不断丰富项目储备充足

    “新类型公募REITs的放开还需要监管及各方的共同认可,我们也希望在现有REITs稳步发展的基础上,未来能够逐步放开更多不动产业态类型,进一步提升公募REITs的投资品类。”华夏基金方面表示。

    除了诸如百货商场、购物中心等消费基础设施项目,多种资产类型中的文旅公募REITs也在静待“零的突破”。此前有业内人士透露,该类型首批项目有望在年内取得突破。据统计,包括武当山、华山、黄山、武隆喀斯特、洛阳龙门、矮寨奇观等多地景区都启动了公募REITs招标、申报相关工作。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苟护生撰文表示,公募REITs作为一种直接融资工具,将资产出表进行真实销售和破产隔离,大大激发了盘活文旅资产的创新活力。通过REITs等形式盘活文旅存量资产,可以带动更多优质文旅资产开发,促进旅游休闲产业发展,有利于释放文化资源禀赋,培育文旅发展动能。苟护生同时也强调文旅基础设施REITs应严把底层资产质量关,资产合规尤为重要。相关REITs稳健发展,底层资产质量过硬是基本保障,特别是资产合规性、收益稳定性等方面,必须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

    更丰富的项目也在政策支持下不断涌现。国家发展改革委固定资产投资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韩志峰此前介绍,国家发展改革委目前已向证监会推荐35个基础设施REITs项目,其中包括4个扩募项目。另外,国家发展改革委也已先后组织召开16场开门办公会,对71个基础设施REITs项目进行集体研讨,涉及购物中心、光伏风电、大数据中心等多种资产类型。

    机构看好公募REITs配置价值

    一级市场各类项目稳步推进的同时,二级市场上的公募REITs行情也在近期逐步企稳回暖。

    来自中金公司统计数据显示,截至7月31日,公募REITs的28只上市标的总市值为916亿元(含扩募份额),自由流通市值404亿元。受到“FOF入市”等积极因素影响,7月公募REITs市场量价齐升,市场情绪持续修复。其中,产权REITs流通市值加权总回报为5.08%,经营权REITs流通市值加权总回报为5.07%。场内日均成交额环比上升29%,日均达3.45亿元,日均换手率由6月的0.71%上升至0.97%,为近4个月最高。月度大宗交易额由6月的15.7亿元降至8.7亿元。

    东兴证券认为,从长期来看,市场价格不会过多偏离实际资产的公允价值。因此,二级市场价格会表现为向内在价值回归。中信建投认为,公募REITs市场业态之间分化会比较明显,建议重点关注整租类REIT、厂房类产业园区REIT及能源基础设施REIT等三大方向。

    “我们认为3-6个月维度看,市场流动性及基本面或均有积极变化。流动性端,公募FOF投研资源投入后对公募REITs的实际配置节奏值得关注,同时建议积极关注下半年新项目入市情况。”中金公司投研团队表示,业绩端建议关注各项目下半年经营修复以及经营稳定性,如产权项目招租与签约进展、高速公路项目货车流量改善以及能源项目现金流增长等。

    2023-08-09
  • 出口跃居世界首位 中国汽车工业换道领先

    海关总署8月8日公布的前7个月外贸数据中,出口方面,特别提到了机电产品占出口总值的比例提升至58.1%,而这其中,汽车出口表现尤为突出。

    今年以来,我国汽车出口取得显著成绩,第一季度出口量已超过日本,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再超日本,跃居世界首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消费国、出口国。据海关统计,今年前7个月,我国出口汽车277.8万辆,同比增加74.1%,价值3837.3亿元,增长118.5%。

    加快海关通关速度积极推进出口业务合作

    8月7日,一批汽车运入宁波海关所属梅山海关监管场地,海关关员迅速按程序开展现场作业。梅山口岸是汽车出口重要口岸,拥有40多条汽车出口集装箱航线和5条汽车出口滚装航线,主要出口欧洲和中东地区。

    中信港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负责人张鹏:今年以来,明显感受到梅山口岸的通关速度加快了,有了便利的口岸环境,我们就放心大胆积极推进出口业务合作,开启了主机厂直接授权出口模式。

    数字化“智慧海关”实现“运得出管得住”

    为保障汽车出口通关便利,宁波海关推动“智慧海关”数字化改革,实时动态掌握出口汽车装箱、人员配工等要素,实现“运得出,管得住”。

    宁波海关所属梅山海关综合业务二科科长岳洋:上半年,宁波口岸汽车出口超7.5万辆,主要出口到欧盟、阿联酋等地,出口集散地效应初具规模。汽车从集港到装船时间缩短了2到3天,降低了汽车出口的成本。

    产量大增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增至2.6倍

    我国制造业产业链条完备、基础雄厚,汽车制造部分领域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产品质量不断跃上新台阶,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行业成为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上半年产量大幅增长35%,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增至2.6倍,占整体汽车出口的25%,出口产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趋势更加突出。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闫敏:我国汽车出口位居世界前列,显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步伐加快,中高端产品自主研发设计生产能力提高,出口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产品国内附加值比重增加,进出口创汇能力更强。

    2023-08-09
  • 塔牌集团中期净利大增 水泥行业分化明显

    塔牌集团(002233)8月7日晚披露2023年半年度报告,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8.7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0.72%;实现净利润4.86亿元,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了178.03%;基本每股收益0.42元。

    塔牌集团业绩与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房地产投资和水泥行业相关的碳排放、错峰生产、产能置换、环保要求等政策具有紧密关联性。广东省尤其是粤东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当地发展的周期性,均会对公司盈利状况产生较大的影响。

    今年上半年,虽然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但由于房地产仍处于底部调整阶段,房地产投资持续下降,项目资金短缺现象严重,新开工项目较少,在建工程施工进度缓慢,全国水泥需求呈现弱势恢复。

    在去年同期低基数的情况下,按国家统计局同口径数据,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水泥产量9.53亿吨,同比增长1.3%,且增速逐月持续回落;按照产量全口径计算,水泥产量较上年同期下降2.4%,同比减少约2400万吨。

    根据水泥出货率监测情况,上半年全国水泥市场需求仅略好于去年同期水平,尤其是进入二季度以来,需求表现不佳,呈现“旺季不旺,淡季更淡”的行情,与2019~2021年同期相比下降约两成。

    以塔牌集团所在的主要区域广东省为例,今年上半年,广东省水泥累计产量同比增长0.5%,产量居全国第一。上半年广东水泥市场持续低迷,水泥价格震荡下行,一季度行业通过错峰生产,维持了水泥市场供需弱平衡,水泥价格相对平稳;5月份开始,由于雨水天气增多,加剧了市场需求的萎缩,水泥价格加速下行,同时省外低价水泥的大量涌入,导致市场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6月份广东水泥价格呈现断崖式下跌,水泥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增大,市场形势严峻。

    在这样的背景下,塔牌集团今年上半年实现了水泥销量819.94万吨、熟料销量43.46万吨,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了12.51%、32.42%;实现营业收入28.7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0.72%。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受益于今年上半年煤炭采购价格同比下降20.07%和公司去年以来实施的一系列降本增效措施的持续见效,塔牌集团水泥平均销售成本同比下降12.36%,大于水泥平均价格降幅,使得公司综合毛利率由上年同期的20.44%上升至27.91%,上升了7.47个百分点,主业盈利水平同比明显改善。

    需要指出的是,塔牌集团上半年取得的优秀业绩并不代表所有水泥类上市公司经营改善。

    华新水泥(600801)8月1日晚间发布业绩快报,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58.32亿元,同比增长10.0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93亿元,同比下降24.85%。冀东水泥(000401)7月14日晚间公告,预计上半年净利润亏损3亿元-4亿元,上年同期盈利11.41亿元;天山股份(000877)预计上半年实现净利润为1亿~1.5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7.13%-95.69%;福建水泥(600802)预计上半年亏损1.33亿元左右,同比亏损扩大。

    银河证券在最新一期行业周报中表示,短期来看,当前淡季阶段下水泥需求维持弱势;中长期来看,在地产资金紧张问题尚存的情况下,水泥市场需求仍需基建端拉动,随着9-10月行业传统旺季的来临,需求或将回升。供给方面,各省份正处于错峰停窑阶段,且部分省份有追加停窑时间的计划,短期供给收缩将有利于缓解企业库存压力,对价格有一定支撑作用。

    2023-08-08
  • 上半年同比增长16.37%——黄金消费缘何回升向好

    中国黄金协会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黄金消费量554.88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6.37%。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国民经济回升向好,全国黄金消费总体呈现较快恢复态势。

    具体来看,上半年黄金首饰消费量368.26吨,同比增长14.82%;金条及金币消费量146.31吨,同比增长30.12%。中国黄金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从黄金首饰消费的产品类别来看,因金价持续处于高位,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轻克重产品,且按克重计价产品销量的增幅显著高于按件计价产品,同时,消费者越来越倾向购买更具时代气息的古法金饰品和硬足金饰品。得益于居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和避险需求的增加,实物黄金投资消费继续较快增长。

    招金精炼交易部经理高伟表示,我国经济复苏和央行持续购金,为黄金消费量的大幅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国内经济形势持续改善,人们的消费能力逐渐增强,进一步提振了黄金等珠宝首饰的需求,此外避险需求也拉动了投资类金条的消费。

    值得关注的是,上半年国内黄金产量同样呈现增长态势。上半年,国内原料黄金产量为178.598吨,与2022年同期相比增产3.911吨,同比增长2.24%。另外,上半年进口原料产金65.397吨,同比增长17.50%,若加上这部分进口原料产金,全国共生产黄金243.996吨,同比增长5.93%。

    中国黄金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上半年全国黄金企业生产恢复正常,主力矿山全部实现复工复产,产能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全行业呈现出稳中向好的高质量发展趋势。其中,大型黄金企业(集团)积极推进兼并重组和资源并购,优质黄金资源进一步集中,矿山生产布局进一步优化。例如,山东黄金完成对银泰黄金的收购,合计持有银泰黄金6.41亿股股份,占其总股本的23.1%。

    展望下半年,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黄金产量和消费或将延续回升向好态势。“美联储本轮加息已接近尾声,外界对美联储降息预期和美欧等主要经济体经济衰退的担忧升温,金价有望继续走高,届时矿山企业会进一步增大产能,推动黄金产量增长;在消费端,尽管目前较高的价格会加大消费者追高的风险,一定程度上会抑制投资类黄金消费,但随着各项扩内需、促消费政策举措的落实落地,下半年黄金消费大概率仍会实现同比增长。”高伟说。

    2023-08-07
  • 东鹏饮料中期业绩大增 食品饮料行业复苏明显

    8月6日晚间,东鹏饮料(605499)披露半年报,2023年上半年营收净利齐增,实现营业收入54.6亿元,同比增长27.24%;净利润11.08亿元,同比增长46.84%。

    伴随着人员流动活跃度增强,上半年消费市场加速复苏,食品饮料行业业绩呈回暖态势。Wind数据显示,申万食品饮料板块已公布业绩预告、快报及半年报的54上市公司中,35家预盈,占比超六成;净利预增(含减亏)企业达30家,占比超五成,其中15家增长上限超100%,4家实现扭亏为盈。

    分季度来看,东鹏饮料在一季度实现增长的基础上,在二季度跑出了加速度,单季实现营收29.69亿元,同比增长30%,环比增长19%;单季净利润为6.11亿元,同比、环比增速分别为49%、23%。

    今年上半年,东鹏饮料市场地位持续稳固。据尼尔森IQ报告数据,2023年1~6月东鹏特饮在中国能量饮料市场中销售量占比由2022年末的36.70%提升至40.86%,排名保持第一;销售额占比由2022年末的26.62%提升至29.06%,排名稳居第二。

    分产品来看,东鹏特饮仍为上市公司核心产品,上半年销量为120.7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1.35亿元,同比增长24.69%,占整体营收比重由96.13%下降至94.13%。

    在东鹏特饮营收占比下降的背后,是上市公司打造“第二增长曲线”战略的逐步落地。具体来说,东鹏饮料产品多元化布局路线为以能量饮料为第一发展曲线,以咖啡饮料、电解质饮料为第二发展曲线,目前主推产品包括“东鹏大咖”、“东鹏补水啦”。今年上半年,公司除东鹏特饮之外的其他饮料销量达17.32万吨,同比增长98.42%,实现营收3.2亿元,同比增幅为92.85%,占总体营收比重由3.87%提升至5.87%。

    渠道建设一直是东鹏特饮的重点工作。截至2023年6月底,公司经销商数量达2796家,销售终端网点数量达330万家,同比增长32%。与之相对应,东鹏特饮在全国各大区域市场营收均呈现增长态势,其中传统主力市场广东区域录得营收18.79亿元,同比增长14.05%;西南区域、华北区域增势较为迅猛,上半年分别实现营收5.25亿元、4.96亿元,同比增速分别达59.71%、67.91%。目前,东鹏特饮对广东区域的依赖程度呈下降趋势,上半年广东市场营收占比为34.45%,较2022年同期下降4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出行需求释放推升消费端回暖,叠加部分原材料价格回落,食品饮料板块上市公司业绩大多呈复苏态势,已预告及披露业绩的54家上市公司中,预增企业达30家。

    梳理增幅情况,板块中有15家上市公司净利预增上限超100%,中葡股份以超18倍的净利增幅摘得“预增王”称号,不过其净利绝对值并不高。具体来说,公司预计上半年净利润为550万元~65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521.31万~621.31万元,同比增幅达18.17倍-21.66倍。

    从业绩变动方向来看,金枫酒业、桂发祥、一鸣食品、佳隆股份等4家上市公司实现扭亏为盈。其中,桂发祥预计上半年净利为3800万元~4200万元,而去年同期为亏损4434.5万元,业绩增幅明显。公司表示,上半年把握消费市场、旅游市场复苏机遇,在产品端、渠道端、品牌端均进行了优化和升级,主业持续恢复并稳步提升,营业收入亦实现了大幅增长。

    对板块业绩贡献颇大的上市酒企上半年亦有多家报喜。“白酒一哥”贵州茅台半年度实现营收695.76亿元,净利润为359.8亿元,同比增幅均为20.76%。山西汾酒预计上半年营收为190.11亿元,同比增长约23.98%;净利润67.75亿元,同比增长约35.15%,青花汾酒系列等中高端产品实现较快增长。今世缘预计上半年营收、净利分别为59.7亿元、20.5亿元左右,同比增幅分别为28.46%、26.7%。

    当然,白酒业绩分化仍然明显。顺鑫农业预计上半年亏损5500万元至1.1亿元,同比由盈转亏;金种子酒上半年续亏,预计亏损额为3200万元~4800万元,主要由于低端产品销售占比较大,利润率较低;水井坊上半年营收净利双双下滑,其中营收下滑26.38%至15.27亿元;净利下降45.15%至2.03亿元。

    2023-08-07
  • 光伏行业一二级市场投融资火爆 产能过剩下掘金新技术

    今年以来,光伏行业“卷”出了新高度。一边是投融资热情高涨,另一边是企业积极增资扩产。

    有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光伏产业在一级市场的融资数量已达到去年全年的90%,二级市场上相关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计划金额更是超1300亿元。

    受益于国内积极的政策环境,近年我国光伏行业取得了不俗成绩,新增装机、累计装机在全球遥遥领先。据工信部数据,2022年全年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行业总产值突破1.4万亿元。

    但与之相伴的是,“产能过剩”、全产业链价格下跌的顾虑和担忧一直挥之不去。左手是供给端融资扩产,右手却是产能过剩,看似矛盾的背后折射出行业怎样的发展阶段,企业又有怎样的考量?

    7个月完成

    去年90%融资量

    就在上周,两家光伏独角兽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一个是,光伏组件和原材料制造商一道新能,宣布完成Pre-IPO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金融街资本、普洛斯、电投产业基金、广发信德等多个知名资方。另一个是,光伏组件厂商正泰新能在7月25日宣布完成20亿元C轮融资,中金资本、中信建投等头部机构参投。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光伏领域一级市场投融资事件有58起,已达到去年全年的90%,出手的投资机构包括深创投、毅达资本等头部机构,以及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国调基金、合肥产投集团等国资机构。

    值得注意的是,在资本的助力下,光伏行业如今已跑出多个独角兽企业。如成立于2018年的一道新能目前已完成了9轮融资,估值超过90亿元;而近期完成C轮融资的正泰新能,投后估值已达130亿元;还有成立于2020年,主做HJT电池、组件开发应用和产品规模化生产的华晟新能源,至今已完成了4轮融资,最新估值已达100亿元。

    光伏赛道高景气的背后,是持续的高需求和较强的市场预期。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2022年全年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分别达到82.7万吨、357GW、318GW、288.7GW,同比增长均超过55%,行业总产值突破1.4万亿元。而即便在装机淡季的一季度,光伏新增装机也达48.31GW。今年3月,我国光伏组件出口约20.26GW,同比增长40.11%。

    对于光伏赛道融资的持续火热,国中资本执行总经理刘炜对证券时报记者分析了四方面原因:第一,从行业前景来看,光伏是个很大的赛道,未来20~30年的增长是高确定性的,不仅国内要实现“双碳”的目标,欧洲的市场需求也很大;第二,光伏产业如今处于技术变革的窗口期,即N型光伏技术替代P型技术已经成为行业共识,新技术将带动新材料、设备、工艺的变革,从而带来弯道超车的机会,未来还有出现新的行业巨头的机会;第三,对风险投资来说,产业的想象空间越大越能吸引资金进入;第四,当前其他赛道要么泡沫很大,性价比不高,要么“熄火”了,未来不明朗。基于上述原因,资本就纷纷涌进了这个既符合政策鼓励的大方向,又有着确定性市场空间的赛道。

    上市公司合计发布

    超千亿元再融资计划

    二级市场上,光伏企业同样掀起了一波再融资热潮。

    证券时报记者根据Wind统计,今年以来,在82家光伏产业链公司中,有多家发布定增或可转债融资计划,合计融资额超1300亿。其中,有24家公司发布了定增预案或定增预案获证监会通过,合计募资达761.07亿元。其中,通威股份、天合光能募资超百亿,爱旭股份、协鑫集成等募资超50亿元。

    此外,另有17家公司发布了可转债发行预案或可转债发行预案获证监会核准,合计募资544.84亿元。其中,TCL中环拟发行可转债规模达138亿元,募资金额最高;晶澳科技、天合光能、太阳能等上市公司募资金额也不低,分别为89.60亿元、88.65亿元、63.00亿元。

    除了再融资,今年以来,A股光伏企业IPO也有不少。比如,一道新能已在7月初签署了上市辅导协议,开启冲刺A股的进程。而6月初,高景太阳能IPO已被受理,招股书显示,公司拟公开发行不超过1.25亿股,募集资金约50亿元。

    此外,阿特斯、鑫宏业和艾能聚等多家光伏企业也已在今年登陆资本市场。阿特斯是全球主要的光伏组件制造商之一,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对全球光伏组件制造商的分级,公司始终位列全球组件供应商“第一梯队”。鑫宏业是国内领先的特种线缆制造商,是全球光伏组件厂及国内新能源车企线缆产品的主力供应商。还有光伏头部企业选择赴海外融资,隆基绿能将在瑞士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拟融资不超过199.96亿元。

    优美利投资总经理贺金龙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光伏产业是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出于技术的迭代升级需求,光伏企业不得不多渠道募集更多资金来支持企业发展。

    排排网财富研究员卜益力则对证券时报记者分析,光伏产业链竞争激烈,而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根本,因此光伏企业需要通过融资来增加研发投入,提升企业内在的行业竞争力;光伏全球化趋势已经形成,中国光伏企业也在积极出海,瞄准全球化布局,而在海外建厂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事实上,近些年光伏产业链的景气度一直很高,有分析认为,相比于此前的政策驱动,如今政策补贴对行业的影响已经很小,所以本轮光伏周期主要以市场驱动为主。

    产能过剩下

    新技术迭代迫在眉睫

    产能过剩似乎已经成为光伏行业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与此同时,光伏企业却仍在不断扩张产能,资本不断加持,这组“矛盾”背后是怎样的真相?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曾把“产能过剩”列为中国光伏产业面临的三大挑战之一。

    “产能过剩从来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任何行业热到一定阶段都会出现过剩。对光伏行业来说,只是现阶段的过剩,长期保持增长的趋势没有变。”刘炜指出,当前光伏行业的产能过剩,主要是硅料、P型电池组件的过剩,是落后产能的结构性过剩,行业需要新工艺产能来替换。

    实际上,与产能过剩共同构成光伏行业挑战的,还有技术迭代和国际环境。其中,技术迭代来看,2023年一个重要的关注点就是电池技术的变迁,以TOPCon(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太阳能电池技术)为例,该技术路线的出货占比有望在2023年突破20%。

    全面平价上网时代的来临,要求光伏发电在不依赖于补贴政策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发电效率、降低发电成本,对光伏企业的技术革新提出挑战。天合光能在发行公告中称,当前P型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已逐渐逼近其理论上限24.5%,电池技术正面临新的拐点,技术迭代需求强烈。下一代电池技术主要集中在以TOPCon、HJT为代表的N型电池技术,和对电池片进行提效降本的IBC技术。

    业内认为,当前N型TOPCon组件这种先进产能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因此,上述提及的上市公司再融资动辄募资十亿、百亿,目的基本都在扩张新的产能。比如,TCL中环在可转债发行预案中提到,公司发行可转债募资138亿元,主要用于年产35GW高纯太阳能超薄单晶硅片智慧工厂项目和25GWN型TOPCon高效太阳能电池工业4.0智慧工厂项目。

    “光伏行业如今非常‘卷’,企业如果不扩产就可能被超越,一旦放慢节奏,在市场上的排名和竞争力就会有所变动。”贺金龙表示,新技术成本更低,光电转换效率相较旧产能更高,企业都不得不进行技术的迭代升级。

    对投资来说,如何不陷入“产能过剩”的陷阱?刘炜表示,国中资本不会涉及相对过剩的产能,更多聚焦于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着重挑选性价比不错的“链主”企业。

    2023-08-04
  • 千亿市场外资独大 国产“益生菌”如何突围

    益生菌有酸奶产业“生物芯片”的美誉,其应用场景却早已超出食品的范畴,包括药品应用在内,一个千亿级的大蛋糕逐渐显现。8月2日,在内蒙古乌兰察布举行的第五届中国草原酸奶大会上,如何保障我国菌种资源的安全和种类多样性、实现民族菌业的振兴再次成为焦点话题。业内分析人士指出,目前我国尚未出台益生菌产品相关国家标准,行业呈现野蛮生长状态,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在相关企业加速狂奔的同时,也需引导益生菌行业良性发展。

    依赖进口

    在乳制品中,益生菌分为两种用途,一种起发酵作用,是酸奶等发酵食品发酵的必需品;另一种主要作为食品添加剂,在酸奶发酵后,额外添加进酸奶,可起到改善肠道菌群、提高免疫力等症状。不过,由于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菌种,我国益生菌产业长期以来一直受制于外。

    阿里健康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益生菌行业市场大部分份额仍被海外大厂所占据。目前,我国益生菌原料市场的半壁江山由杜邦掌控,35%的市场份额落在科汉森口袋,剩余15%的市场份额由国产厂商瓜分。

    为了破解菌种的“卡脖子”问题,草原酸奶世家兰格格自2020年以来加大对草原菌的研发力度,与中国农业大学组成项目团队,每年盛夏深入内蒙古大草原,进入牧民家庭采集传统发酵乳制品的样品,从中分离菌株,目前已梳理出符合草原酸奶特点的菌株20株,并已进入产业化应用研发阶段,其中自有草原菌LanggJZ-08已在兰格格8个主要产品中应用。

    2023年8月2日,在第五届中国草原酸奶大会上正式成立草原酸奶菌种资源库。内蒙古兰格格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崔继平表示,“此举将为草原菌的采集、分离、筛选、驯化、应用、保藏等工作,搭建现代化、标准化、信息化系统,为草原菌、草原酸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也为我国菌种资源的安全、菌株多样性的保持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逄晓阳表示,“菌种的作用不仅仅是将牛奶发酵成美味可口的酸奶,更重要的是对人体有很多益生功能,比如改善肠道菌群、提高免疫力、抗过敏等。但是要把有这些功能的菌群应用在酸奶加工上,也是不容易的,首先要选择安全来源的样本,并且要做分离鉴定、益生功能评价等。消费者买到的是一杯小小的酸奶,这背后有很多筛选的环节,所以说菌种是酸奶的灵魂”。

    国标空白

    益生菌自上个世纪进入中国,但目前我国尚未出台益生菌产品相关国家标准。

    乳业分析师宋亮表示:“目前益生菌市场非常混乱,所以需要出台关于益生菌的菌种、菌数和活性标准,其目的就是防止‘劣币驱逐良币’。”

    从目前市售的预包装酸奶可以看到,双歧杆菌、嗜热链球菌、干酪乳杆菌等益生菌已被广泛运用,“活菌数”更是众多酸奶企业及品牌大力宣传的卖点。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际乳品联合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刘美菊表示,“一株高质量的益生菌,生产和研发需要非常复杂的过程,要经过筛选、基因分析、安全性评价、遗传稳定性、益生特性及生产可行性等多个环节,并且需要全产业链、多个学科共同完成”。

    虽然缺乏相关国家标准,但近年来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不断完善益生菌等食品制造业的监管体系。如2017年5月,国家出台《“十三五”食品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明确提出要解决一批食品生物工程领域的前沿关键技术问题,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发酵剂与益生菌;2021年3月,国家出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强和改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推进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加大重点领域食品安全问题联合整治力度等。

    2022年以来,相关协会、学会也陆续公布了益生菌的团体标准,希望引导行业良性发展。2022年5月,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发布《益生菌食品活菌率分级规范》,对益生菌食品中的益生菌活菌率进行了分级;2022年6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牵头制定《食品用益生菌通则》,要求食品用益生菌和含益生菌食品均应标示菌种的中文名称和菌株号、应标示在保质期内的益生菌活菌数量等。

    “没有菌种就没有酸奶这个行业。”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北京和益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葛绍阳表示,“近几十年随着益生菌功能研究的发展,酸奶作为益生菌的载体,可以将优良的益生菌带到人体体内,才让酸奶变成了如今的健康食品”。

    此前澳优乳业中国区副总裁、锦旗生物董事长刘学聪曾表示,当前中国益生菌产业处在发展关键期,社会关注度高、消费需求旺盛,科学引领,核“芯”制造,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千亿市场

    根据中国保健品协会数据,2018-2022年,国内益生菌市场规模从647.7亿元增长至约1093.8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14%,已经成为千亿规模的大市场。

    目前国内益生菌行业厂商可主要分为三个竞争梯队。第一梯队的企业益生菌粉年产能在1000吨以上,只有国际厂商科汉森和杜邦;第二梯队的企业菌粉年产能在100-1000吨,主要有微康益生菌、蔚蓝生物、科拓生物、一然生物以及润盈生物等。

    近年来,不管光明、伊利、蒙牛三大乳制品公司,还是汤臣倍健、均瑶股份等保健品巨头,都在益生菌食品赛道持续扩容。均瑶股份在2022年报中表示,益生菌业务作为公司重点打造的第二增长曲线,2022年加速变现,全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8000万元,同比增长43%。

    作为国内益生菌上游头部企业,科拓生物发布的2023年半年报显示,其营收为1.4亿元,同比减少10.79%;净利润为4033.26万元,同比减少10.01%。在复配食品添加剂基础业务同比下滑的情况下,食用益生菌制品营收逆势增长60.53%,达到8625.28万元。此外,仍有不少企业在益生菌赛道狂奔。

    不过相关数据显示,相较于国外市场近五成的渗透率,目前益生菌在国内的渗透率不足10%,还有更多的上升空间。

    2023-08-04
  • 我国新能源汽车迈向技术输出新阶段

    继大众汽车向小鹏汽车增资入股,共同开发电动汽车车型后,零跑汽车日前透露,已向两家国外车企确定整车技术和下车体架构的授权,未来计划将电子电气架构和整车架构能力向外输出变现,成为公司一种新的业务模式。

    可以看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自主品牌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越来越受到传统国际汽车品牌巨头的重视和认可,中国汽车工业正从技术引进迈向技术输出的新阶段。

    对于大众汽车与小鹏汽车达成战略合作,业内主流观点认为,一方面,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快速崛起和不断加码的“价格战”,让大众汽车在内燃机时代建立的优势大幅削减,主导地位面临严重威胁;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大众汽车在华的数字化变革收效甚微,庞大冗杂的组织架构和低效的职能传导机制,导致合资车企决策效率低下……传统燃油车巨头不得不寻求新的战略路径。

    无论大众汽车出于何种战略考量,本次增资收购小鹏汽车股权,并达成长期战略合作,有三点值得关注:

    首先,新能源时代车企的价值已重新厘定。此次大众汽车牵手小鹏汽车,足以说明小鹏汽车的技术优势得到了大众集团的高度认可,也表明国内头部新势力车企的价值正得到全球范围的认可。

    其次,新能源时代品牌战略联盟将成为行业发展趋势。就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来看,很难有一家车企能同时兼具成本优势、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供应链优势,这需要车企拿出格局和智慧,在合作模式中开展创新设计,基于各自核心竞争力,形成新的角色分工,通过开展联合开发,扩大产品组合和竞争力,开拓更多市场机会。

    最后,新能源时代新旧势力正形成合力,加速智能化奇点到来。相较此前传统燃油车集团与造车新势力之间的“油电之争”,如今两大阵营面向中国市场共同开发电动车型,这不仅是自主品牌技术输出的里程碑事件,更是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加速、重视智能化拐点向上、自主技术输出带来的大行情机会。

    笔者认为,国内智能驾驶已步入技术革新和商业化规模落地的前夜,与此前硬件预埋、车企堆料不同,当前智能驾驶的变化在于城市智驾加速上车、消费者使用率提升带来的需求端质变。大众汽车与小鹏汽车的合作,有望加速下一代全新智能网联汽车的全新本土化平台的开发,利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和智能驾驶关键技术的突破。

    2023-08-03
  • 中国地热直接利用规模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向大地要热能




    位于河北雄安新区科创中心中试基地的换热站。



    在云南大理洱源县牛街乡,当地居民利用地热水加热鸡蛋。

    高温天气,室内制冷靠的不是吹空调,而是藏在地底下的地热能——这样的应用,您听说过吗?

    最近,本报记者走进河北雄安、陕西咸阳、云南大理等地,发现除了用于制冷,地热能还就地开发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在一些地热资源丰富区域,地热水助当地发展起温泉康养产业;还有些具备高温地热能资源的地区,地热能作为发电电源,与其他能源“合作互助”,保障用电稳定。

    埋藏在地下的热能,如何发掘出来为人们所用?目前,中国地热能产业发展情况如何?

    能供热也能制冷,地热资源保障民生用能作用不小

    在位于河北雄安新区雄县鑫城小区的中国石化绿源公司人才家园换热站,站长张虎正忙着给设备“做体检”。“趁着没到供暖季,我们得做好换热设备的维护工作,给设备除锈清洗、加油润滑等,确保冬季顺利供暖。”张虎说。

    这个位于地下的换热站占地面积不大,却保障着小区内3000多户家庭的冬季供暖。暖气的源头,正是埋藏在地底下的地热能。

    所谓地热能,是指存在于地球内部岩土体、流体和岩浆体中,可为人类开发利用的热能。根据埋藏深度,地热能通常分为浅层地热能、水热型地热资源和干热岩。从地球表面向下至200米左右的是浅层地热资源;地下200米至3000米深度范围内且以热水形式存在的热能是水热型资源;干热岩则埋藏在地下3000米以下。

    地热能“藏”得这么深,如何把它发掘出来为人们所用?业内人士介绍,这首先涉及勘探技术。如同在地下寻找油气,开采地热资源要先判断“有没有”,利用地震勘探等手段,通过地震波在不同岩层中传递的速度曲线,计算出地热能所处位置。紧接着,通过地热钻井技术,把地下的高温水等地热资源引到地面,进行利用。

    “在我们换热站内,地热水经过潜水泵提取,进入旋流除砂器除砂,接着来到板式换热器进行热交换,也就是把地下高温水的‘热’提取出来,作为热源供冬季取暖利用。”张虎告诉本报记者,地热水“换”出来的热能再经过根根管道,输送至居民家中。

    相较传统烧煤等取暖手段,用地热能供暖不仅环保效益高,也经济实惠不少。鑫城小区住户崔文秀告诉记者,以前自家住在村子里,主要靠烧煤取暖,常常得半夜起来添煤。“空气里都是煤灰,鼻孔熏得黢黑。”她说,“用上地热能取暖后,冬天屋子里温度能达到20多摄氏度,光着脚在地板上走也不冷。我们家103平方米,一个采暖季下来,供暖费只需要两千多元,比用天然气划算不少。”

    实际上,不仅用于冬季取暖,地下埋藏的热能还可用于夏季制冷。走进雄安新区科创中心中试基地,尽管室外30多摄氏度的高温,室内却很凉爽,墙面温度计显示此时室温为25摄氏度。

    “我们制冷靠的不是空调,而是浅层地热能。”中国石化绿源地热能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小荣介绍,在园区绿地和道路底下,约有280口120米左右的浅井。通过管道,地下的热能被输送出来,经过热泵机组作用,让水和地下的岩土体进行冷热交换。“冬季,我们把岩土体中的热量‘取’出来供室内采暖,此时地下的岩土体为‘热源’。到了夏季,再把室内热量‘抽’出,释放到岩土体中,并制出约11摄氏度的冷水,通过循环泵运送到风机,把冷风‘吹’出来,起到制冷降温的作用。”高小荣说。

    分布广、储量大、近零碳排放,地热能优势多也要利用好

    相较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人们耳熟能详的传统能源及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地热能属于相对小众的能源资源。不过,从利用情况看,地热能很受欢迎。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地热直接利用规模已达40.6吉瓦,全球占比38%,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中国地热能供热制冷面积累计达13.9亿平方米,近5年年均增长率约23%。

    地热能为何受青睐?业内人士表示,这与其分布广泛、储量大、稳定可靠、碳减排效果明显等因素有关。在中国,能源资源分布通常具有区域性,比如在西北地区,煤炭和风、光等能源资源较充沛,南方地区则水资源较为丰富。但地热能分布相对广泛,且使用过程中几乎零碳排放。在“双碳”目标引导下,清洁的地热能自然备受关注。

    要用好地热能,确保安全是重中之重。伴随地热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如果地热流体补采失衡,容易造成热储层压力下降、水化学污染和热污染等问题。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要保障地热能开采利用实现安全无污染,背后的回灌技术尤其关键。

    在陕西省最大的地热供能站——中国石化绿源公司迎宾路地热站,记者看到一根根银白色的管道紧密相连,组成一套回灌系统。在换热站一角,几台地热水过滤装置排放有序,根据过滤精度,被区分为初级过滤器和精效过滤器。

    “我们站内利用地热能供暖,已经实现‘两采两灌’,也就是两口生产井100%全回灌。”中国石化绿源陕西公司副总经理张献喻告诉本报记者,“我们取的是地下2800米左右的热水,经过板式换热器‘取热’,再通过回灌技术,把取完热的水‘还’给地下。经过一定周期后,再通过生产井把重新聚集了热能的水‘抽’上来,实现地热水资源的反复利用,也避免了地热尾水直接排放造成环境污染。”

    在地热尾水回灌的过程中,由于水中含有化学沉淀物等杂物,通常容易造成回灌井堵塞,导致回灌效率不高、不能完全回灌等问题。那么,100%全回灌是如何实现的?

    “一方面,要结合地下水源等,确定回灌井和生产井的布局。另一方面,在测定生产井和回灌井时要确认好二者间距,离得太远,回灌速度慢,阻力过大;离得过近,回灌水过早到达井底,又会导致井底温度过低。同时,还得选好用哪个砂层进行主回灌等。”张献喻说,“我们的回灌系统包括初级过滤和精效过滤,前者过滤完水中的大颗粒杂质,后者再进行精细处理,过滤出的水能达到纯净水的水质标准,从而确保完全回灌。”

    加大勘查,给予支持,地热能发展仍需再“扶”一把

    从资源优势看,相比传统能源,地热能更清洁,符合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总体要求,且不存在可再生能源“靠天吃饭”等问题,理应大力开发利用好。

    “地热能可以根据不同温度实现梯级利用。以中高温地热能较为丰富的云南大理弥渡县为例,45摄氏度以下的地热能可开发温泉、洗浴等康养产业;45到60摄氏度可作供暖使用;60到90摄氏度左右,供暖利用后的能量能用于温室养殖等。而90摄氏度以上的地热能则可用作清洁发电,温度越高,发电效益越高,经济性越好。”西藏地热产业协会会长王善民说。

    不过,从实际情况看,尽管中国地热资源丰富,地热直接利用规模在全球居首位,但在发电领域,国内地热能发电装机容量仅超过50兆瓦,在全球占比不足1%。与风、光等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相比,50兆瓦这个数字“渺小”许多。

    “一方面,我国的高温水热型资源主要分布在滇西、藏南等地区,不属于电力主要消纳地,丰富的地热资源难以用于发电,造成资源损失。另一方面,国内仍缺乏明确的地热能上网电价扶持等政策,限制了地热能发电的发展。”南京天加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邓壮说,“作为国内较早涉足地热能发电领域的企业,我们已经拥有较为成熟的地热能发电技术和相关装备,在海外也布局了地热能发电项目。但受限于上网电价等扶持政策不明,国内地热能商业发电处于停滞状态,很多企业也仍在观望。”

    实际上,促进地热能发展近年被频频写入相关能源发展规划。《“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积极推进地热能规模化开发。积极推进中深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全面推进浅层地热能开发,有序推动地热能发电发展。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若干意见》指出,到2025年,全国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比2020年增加50%,在资源条件好的地区建设一批地热能发电示范项目,全国地热能发电装机容量比2020年翻一番。

    “推动地热能产业化发展,尤其是推动地热能发电领域发展,既要加大对勘查、钻井方面的支持,加强对地热能资源分布及应用的认识,也要做好相关技术攻关,在理论、关键技术和装备方面实现突破。同时,还需加强相关政策保障,比如明确地热能发电上网电价补贴政策,加快探矿权、采矿权许可认证等,确保企业‘轻装上阵’,带动产业发展,为能源保供和绿色转型贡献地热力量。”地热能科学技术(大理)研究院院长张大伟说。(记者廖睿灵文/图)

    2023-08-03
  • 2023年度“川渝产学研协同创新”系列榜单揭晓

    日前,2023年第二期科创中国重庆双月论坛暨第三届重庆四川技术转移转化大会在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举行。活动现场发布了2023年度“川渝产学研协同创新”系列榜单,并为“川渝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和“重庆产学研合作试点企业”授牌,4个川渝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8家川渝科技社团进行了签约。

    据了解,此次发布的2023年度“川渝产学研协同创新”系列榜单,聚焦高质量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围绕数智科技、新材料领域,遴选出川渝133项科技创新成果、636项授权发明专利和222项现行地方标准,将以转让、许可和技术开发、咨询、服务等方式面向企业进行推广,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活动中,巴南软件园、成都芯谷被授牌为“川渝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重庆中科云从科技有限公司、中科广化(重庆)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清安储能技术(重庆)有限公司等33家专精特新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被授牌为“重庆产学研合作试点企业”。

    活动现场,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重庆)和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成都)、西南水利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和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重庆有限公司周徐劳模工作室和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何倩青年创新工作室、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和四川数智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分别进行了项目签约,将加快集聚创新资源,开展高质量协同创新,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技术的双向交流合作。

    此外,重庆标准化协会、四川省质量协会等8家川渝科技社团签署了川渝团体标准协同互认合作协议,将联合征集、制定、发布川渝协同互认的团体标准,推进团体标准应用示范。

    2023-08-02
  • 快递业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






    顺丰航空B747—400型全货机。







    孙佳鑫摄







    申通快递智能分拣机器人。







    王丽丽摄







    中通义乌分拣中心,智能化分拣设备高速运转。







    杨清悦摄


    列举过去10年中国产业发展的“黑马”,快递业一定榜上有名。

    从2014年首次突破100亿件,到2018年站上500亿件台阶,再到2021年闯过1000亿件大关,我国快递业务量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

    快递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民营快递企业的积极贡献。如今,已有5家品牌企业实现年业务收入超千亿元,7家快递企业完成上市,成为推动快递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

    展望前路,中国快递业如何书写新的答卷?记者采访了国家邮政局有关负责人及多家快递企业。

    快递业增速领跑现代服务业

    卸货安检、自动分拣、货物打板……暮色四合,广东深圳,顺丰华南航空枢纽灯火通明,一件件航空快件在全自动化设备上快速流转。不久后,它们将搭乘不同型号的全货机飞往全球各地。

    步入顺丰航空运行控制中心,电子大屏上,货机实时运行轨迹清晰可见。当前,顺丰航空已是我国机队规模最大的货运航空公司。超80架全货机,分布在全国40多个城市,平均每天执行近150个航班,国际航线覆盖亚洲、延伸欧美。

    包裹“上天”,快递“出海”,在30年前是难以想象的。1993年,看中“内地制造、香港销售”带来的物流机遇,顺丰在广东顺德创立,为两地货物往来提供运输服务。

    同一年,千里之外的浙江,乘着长三角地区乡镇企业快速发展的东风,主要从事沪杭两地快件运输的申通快递(原称“神通快递”)开始起步。

    “外贸企业寄递报关单的需求给我们带来了商机。”申通快递董事长陈德军回忆,当年,快递员在上海拿到快件后便骑车去赶火车,到杭州后再由站外人员接应送达,一个来回最快8小时,去掉票价就是毛利。

    同样的寄递线路,不同的作业场景。30年后,上海青浦,申通快递智慧物流园内,往返沪杭的快件依旧繁密。一件件快递从9.6米厢式货车通过传送带进入自动分拣线,从前端揽收到末端派送,全程都可追溯。“7月以来,每天从上海发往杭州的各类快件超过4万件,用户只需3小时左右便能收到快递。”陈德军说。

    “30年来,中国民营快递企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商务信函、物流配送到综合服务运营商,从区域、全国到全球的巨大跨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说,经过多年发展,民营快递企业数量从2009年的4000多家增长到如今的2万多家,市场份额提升至86%。

    深入开展“邮快合作”,通过资源共享、规模发展,共同解决农村偏远地区寄递难问题……近年来,民营快递企业与邮政行业国有企业既相互竞争又携手合作,共同推动我国成为世界最具活力的寄递市场——

    市场规模更大。2010年至2022年,我国快递业务量规模增长了47.3倍,年复合增长率达37.9%,增速领跑现代服务业。2022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占全球快递包裹市场的60%以上。

    寄递网络更广。2022年,全行业拥有各类营业网点43.4万处,快递网点乡镇覆盖率达99%,我国已建成覆盖全国、深入乡村、通达全球的世界规模最大的邮政快递网络。

    服务能力更强。目前,我国快递业专有货机达161架,服务车辆超26万辆,县级及以上分拨中心超万个,快递最高日处理能力超7亿件,72小时准时率超80%。

    政策护航、电商助力、技术创新,快递业茁壮成长

    快递进村、入厂、出海,上巨轮、登高铁、乘飞机……一路奋进向前,民营快递何以从无到有、由大变强?采访中,一家家企业的讲述,让答案逐渐清晰。

    ——政策护航,民企经营底气更足。

    “民营快递企业起步之初,由于监管政策相对滞后,一时没有合法身份。为适应发展需要,我国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确立了民营快递企业的合法身份,于2009年10月起施行。”国家邮政局发展研究中心产经部主任王岳含说,此举彻底消除了快递业在体制机制上的障碍,让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加入快递行业。

    机制一转天地宽。2009年底,顺丰航空首航成功,成为首家拥有自建航空公司的民营快递企业;2011年9月,中通快递单日快件量突破百万大关,以最短时间跨入快递业“百万阵营”;2011年到2013年,申通快递加盟网点数实现翻番,服务门店超8000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快递企业迎来诸多政策利好。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快递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各类资本依法进入快递领域,进一步开放国内快递市场;2018年,《快递暂行条例》颁布,支持快递企业在农村、偏远地区发展快递服务网络……“10多年来,中央层面出台涉邮涉快政策文件达百余份,涵盖税费减免、权益保障、农村寄递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为快递业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保障。”王岳含说。

    ——电商助力,行业发展空间更大。

    10年前,一到消费旺季,大量包裹滞留站点,让“快递爆仓”一度广受社会关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互联网发展撬动电商业务高速增长,为快递企业发展创造了巨大市场需求。

    2005年,看到电商发展潜力的圆通速递与淘宝签约,由此开启了高速发展:2006年至2009年,圆通网络淘宝日均件量从2000件暴增到28万件,年均件量也从73万件跃升至1.02亿件。

    在菜鸟集团董事长蔡崇信看来,过去20年,我国快递物流行业凭借效率、成本等综合优势与竞争力,和电子商务默契配合、相互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快递配送速度、包裹业务规模都有了很大提升,水平领先全球同行业。

    “互联网+快递”的东风,助力我国电商快递业务板块蓬勃成长。今天,中国快递日均包裹量已超3.4亿件,其中电商包裹占比超过80%,四通八达的快递服务支撑起超2000万家网络零售店铺。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动力更强。

    细细梳理民营快递发展壮大历程,不难发现,技术创新如影随形:2003年,顺丰引进快递巴枪,一举提升快件扫描入库效率;2007年,韵达运营车辆全部安装GPS定位跟踪系统,让包裹查询更加便利;2014年,菜鸟率先推出电子面单,让数据抢在包裹之前流动;2015年,申通快递推出智能分拣机器人,让每小时包裹处理量达到近2万个;今年,600多辆京东物流无人快递车活跃在全国30多座城市……

    “依托科技创新不断降本增效,夯实了民营快递企业发展底盘。”王微说,从手写面单到电子面单、从手拉肩扛到自动分拣、无人配送,正是“汗水快递”到“智慧快递”的转变,提升了民营快递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其不断创造发展新可能。

    瞄准数字化、融合化、国际化方向,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服务从无到有,品牌由少到多,企业由小变大……多年持续发展,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快递大国。

    “尽管已是快递大国,但距离快递强国仍有差距,尤其在高端服务的供给上。”王岳含表示,国际快递龙头企业往往具有强大的供应链一体化整合能力以支撑其在全球业务布局,相较之下,当前我国邮政快递企业供给仍以电商包裹为主,现代供应链管理能力和国际寄递服务网络仍有待增强。

    向数字化冲锋,提升快递服务效率。

    浙江桐庐,“中国快递之乡”,韵达全球科创中心已经封顶,即将投入使用。建成投运后,将入驻快递区域总部和物流智能研发中心。不远处,圆通公司内,国家工程实验室正在加紧建设,未来将成为以数字化支撑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的产学研合作平台。

    “通过大模型与数字孪生技术深度结合,我们创新推出了‘京东物流超脑’,能直接描绘仓储布局效果,快速生成三维可视化方案。”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物流技术负责人何田说,进入数字化时代,快递企业要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数字化转型,努力实现降本提质增效。

    向融合化进军,拓宽行业发展空间。

    吉林长春,一汽富晟集团公司仓库,大到3米长的车门框架,小到1厘米长的螺丝,每天都有8万多种汽车零部件通过中通发往全国1500多家4S店。

    “快递进厂、更好服务先进制造业正在成为中通业务的新增长点。”中通快递集团副总裁张建锋表示,发展综合物流,将为企业带来竞争新优势。

    “电商快件,包裹量大但单价较低,长远发展必须拓展新的服务领域。”申通快递总裁王文彬说,未来快递物流将加快嵌入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链,在提供多元化服务中实现融合化发展,不断从单一物流运输转向一体化供应链管理服务。

    向国际化迈进,增强全球竞争能力。

    “综合化、国际化是国际快递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没有跨境供应链能力的快递企业,做不到真正的‘快递出海’。”圆通速递董事长喻渭蛟介绍,目前圆通在浙江嘉兴建设的专业货运机场“东方天地港”已开工,预计2025年建成后将助力公司加快转向综合型国际供应链服务商。

    顺丰鄂州花湖机场初步形成由湖北鄂州向欧洲、南亚、北美辐射的航空网络布局;京东物流与国际快递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未来将在欧洲多国实现快递一日达;菜鸟自建国际快递物流网络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买全球、卖全球’需求更加旺盛,需要快递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深化国际化布局。”王微认为,不断完善国际物流网络、与国际快递企业强强联合,中国快递企业定能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

    7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正式发布。不少快递企业受访人士表示,意见的发布让民营快递企业深感振奋、备受鼓舞,未来将坚定信心、奋发进取,为中国快递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3-08-02
  • 教育部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

    新华社北京7月27日电(记者杨湛菲)记者27日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夯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开设师范类专业的院校超过700所,数量众多,但高水平院校特别是高水平综合大学、理工类大学占比不高;师范生培养体量不小,但学科结构和培养层次有待优化。


    针对这一现状,意见提出,从2023年起,国家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代表的高水平高校选拔专业成绩优秀且乐教适教的学生作为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研究生,在强化学科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系统学习教师教育模块课程(含参加教育实践),为中小学输送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素养卓越、教学基本功扎实的优秀教师。

    意见明确,首批试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3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承担培养任务,每年每校通过推免遴选不少于30名优秀理工科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理学、工学门类研究生或教育硕士,同时面向在读理学、工学门类的研究生进行二次遴选。培养方式包括试点高校自主培养或者与师范院校联合培养两种。

    据介绍,首批培养将于2023年9月启动实施。

    2023-07-28

  • 首 页  上一页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