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全媒+|沪苏地铁互通 长三角核心城市深度同城化

    6月24日,乘客在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花桥站进站乘车。当日,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正式投入运营,并与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实现无缝换乘,长三角核心城市间首次实现地铁系统跨省互联互通,进入地铁同城化时代。据介绍,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全长约41.25公里,设站28座,其起点站和终点站分别与苏州轨道交通3号线和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相连。新华社记者李博摄


    24日,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正式投入运营,并与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实现无缝换乘,长三角核心城市间首次实现地铁系统跨省互联互通。


    至此,上海与苏州之间开启地铁同城时代,两地居民迎来这一长三角一体化的标志性进展。交通先行加速要素流动,将为长三角一体化带来新活力。


    热情与憧憬


    24日上午,苏州、上海都有大雨,但并没有影响市民赶乘地铁的热情。上午11时许,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正式投运,在花桥站闸机口等候的人们纷纷刷卡、鱼贯而入,一旁的工作人员不停喊话引导。


    “人们赶乘苏州‘11号线’的热情程度令我惊讶。”上海一家企业的负责人胡稼桢如此感慨。据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统计,6月16日至20日,苏州“11号线”试乘期间,就有25.8万人前来“打卡”。


    市民的热情并不令人意外。2013年,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延伸至苏州昆山,成为中国首段跨省地铁线路。如今,昆山与上海间地铁日均通勤量已达6万多人次。


    住在昆山的王步超是上海一家企业的软件工程师。地铁连通后,他可以与分在两座城市的亲人频繁团聚。


    对同城地铁的向往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早上无锡小笼包、中午苏州三虾面、下午昆山大闸蟹,晚上漫步上海滩……苏州市民赵文敏说,出门不开车,有滋味的生活举步可及。


    苏州市社科院院长王俊表示,地铁互通将让长三角居民的消费半径扩大,更多内需有望释放。


    传承与融合


    绣衣站,因靠近昆山老城的绣衣弄而得名,站外就是昆曲文化中心。这个浓缩了“苏州腔调”的文化符号通过地铁站台而活化重生:候车厅里高耸的榫卯式建筑、飘逸的苏绣丝绸、悠扬的昆曲节奏,让人不觉放慢了脚步。


    苏州“11号线”采用无人驾驶,列车车厢首尾贯通,车内外智慧屏随时提示到站信息和车厢拥挤度。记者站在车头隔着玻璃眺望,感觉仿佛穿越时空。


    “11号线实际是苏州的第6条地铁线路,超前命名体现了苏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雄心。”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陆文学说。


    此次地铁全线互通将满足两地日常稳定的通勤需求,从苏州市区到达上海市区只需约2个小时。同济大学研究生郭龙灿说,文艺的“网红车站”、充满科技感的新设施,让“挤地铁”不再可怕。


    一轮安检、一码联乘……更多苏州人和上海人可以出了家门直达目的地,不断拉近心理距离。地铁互通之际,记者在高铁苏州北站听到一位老阿姨用上海话跟便利店销售员聊天:“以后,我坐地铁来看你们。”


    协同与未来


    作为GDP在长三角排名前两位的城市,上海与苏州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合作紧密。20世纪80年代,来自上海的“星期日工程师”助力苏州等地创造了蜚声中外的“苏南模式”。


    如今,苏州着力打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创新产业集群,与上海协同发展。许多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区总部设在上海,在苏州就近设厂。


    东南大学城乡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兴平认为,地铁连通上海与苏州不仅有利于苏州从外向型制造业大市向科技创新产业新高地转型,更有利于以人为核心的创新要素在两地间实现同城化流动,将沪苏联结成科创共同体。


    “长三角地区正加快发展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便捷的交通是必备条件。”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何建华说,交通之利将让上海作为长三角“火车头”的带动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太湖东岸,苏州轨交3号线西延计划与无锡地铁3号线衔接,将让从上海出发的地铁向西延伸得更远。“轨道上的长三角”正呈现新的前景。

    2023-06-25
  • 中国如何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绿色发展新范式?

    (经济观察)中国如何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绿色发展新范式?


    中新社北京6月21日电(记者陈康亮)当前,中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如何破解绿色转型难题、探索产业升级路径是各方关注的焦点。20日,多位专家在国是论坛之“能源中国”上表示,统筹用好技术、政策、市场等多种力量,中国有望实现产业转型,并成为绿色新发展范式的引领者。


    在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看来,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要以更少的人均碳排放来实现相似的收入水平,达到可持续发展;以较低的峰值水平、较短的平台期达到碳峰值,以较短的时间达到碳中和。中国的发展路径需要创新,需要艰苦卓绝的努力。这就需要包括树立严格目标,划定碳资产总边界;向市场主体分配碳资产的责任和权利;发展碳市场,由市场发现碳价格,与资本市场连接;为低碳投资、融资和技术创新提供激励;制定相关政策和体制支撑经济转型。


    “相信通过这样一系列长期努力,中国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一定会实现。”邹骥说,近年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面异军突起,这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大信号。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表示,世界经济将从能源资源依赖型走向能源技术依赖型。任何技术要有序地进入市场都需要两个牵引力:一个是政策,一个是市场机制。从政策层面看,全球各类政策的制定都会对未来的投资和技术发展走向产生重要影响。去年7月,中国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标志着中国开启了从“碳有价”走向“碳涨价”的进程,这将成为各类低碳、零碳、负碳技术进入市场非常关键的驱动力。


    从市场机制看,贺克斌表示,根据相关分析,以减碳、减排的贡献看,已经商业化的技术仅占三分之一。“可以说,未来的技术研发和新技术逐渐进入市场,是实现‘双碳’目标最关键的因素。”


    在红杉中国投资合伙人、红杉碳中和研究院院长李俊峰看来,经济转型离不开能源转型。李俊峰表示,能源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解决了资源限制和环境问题,还能推动经济发展、降低成本,并为未来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无限想象空间。未来能源转型的过程中,由于电力成本的大幅下降,将带来算力成本的大幅下降,从而带来算力水平大幅度提高。随着能源和算力问题得到解决,中国所面临的发展制约将得到进一步破解。


    视频:李俊峰:可再生能源将打破资源、环境和成本制约来源:中国新闻网


    就具体产业而言,能源转型委员会主席、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前主席、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FSA)前主席阿代尔·特纳以线上方式参与论坛时称,中国是电动汽车推广的世界领导者,电池技术处于领先地位,太阳能光伏板的生产也快速扩张,可以说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为经济转型的关键产业,电动汽车行业发展引发与会专家的关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斌表示,在碳中和背景下,纯电动汽车将成为新车市场和保有量的主流。以特斯拉、比亚迪为代表的电动车生产商已经带来了汽车研发、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全产业以及价值链的变革,也带动了产业间的融合。相关融合主要体现在:纯电动汽车+低碳交通融合发展,纯电动汽车+新能源融合互促,纯电动汽车+绿色材料加速应用。


    兴业研究公司总裁助理、学术评审委员会副主席郑仁福认为,目前新能源发展的隐忧不是过剩,是新型电力系统的消纳问题,对于电力系统来说,平衡供给和需求并不容易,储能是实现电力有效供应的工具和手段,会成为未来新能源行业发展重要领域。如今,中国官方正逐步完善政策,推动新型储能快速发展。在他看来,储能可像光伏一样,凭借政策扶持具有经济性,进而形成一定市场规模,形成规模之后又哺育市场,进一步推动技术进步,促进行业降本增效。如今储能技术多元发展,仍需政策促进平价“拐点”到来,从而驱动产业投资和技术创新,重复光伏行业的发展故事。(完)

    2023-06-21
  • 医院跨省份托管 百姓实打实受益

    北京河北推进医联体建设、共建儿童医院——


    医院跨省份托管百姓实打实受益(一线调研)


    核心阅读


    5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终要体现到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要推进医联体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部署,推动医疗发展成果共建共享,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市儿童医院发挥托管优势,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深化拓展医疗合作项目,积极探索多层级协同,提升当地医疗服务水平,惠及更多百姓。


    “当!当!当!”两个小朋友分别摇动铃铛,在墙上按下蓝色手模。近日,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以下简称“保定医院”)肿瘤外科的“彩虹屋”响起掌声,两个孩子顺利出院。“彩虹屋”开放4年多来,这里共响起392次铃声。


    这感人的场景,得益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2015年5月北京儿童医院托管保定市儿童医院以来,截至目前,共3.2万人次的患儿在当地接受北京专家诊疗,全院接诊量累计增加150多万人次。两地开创的公立医院跨省份托管模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惠及更多百姓。他们以患者为中心,把“爱”的同心圆越画越大、越画越多。


    5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终要体现到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要推进医联体建设。”这种医院托管的模式,正是医联体建设的一种探索。


    从“输血”到“造血”,有力提升当地医疗服务水平


    “保定这边收治一名‘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儿,病情危重,不能转送北京。孩子需要做血液净化,急需支援设备及专业人员……”保定医院院长田剑向在外地出差的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电话求助。


    “我们派人带设备,全力支援抢救!”倪鑫说。


    北京儿童医院立刻派出两名医务人员,用货车载着设备赶往保定,其间先后共派出3名专家携手抢救。孩子病情稳定后,又通过绿色通道转诊到北京儿童医院。2016年1月,北京儿童医院派田剑担任保定医院院长,他至今对当年3月那次联手救治印象深刻。以此为新的起点,两院开始密切合作。


    “除了全院托管,内部还有科室托管。”北京儿童医院肾病二科副主任周楠说。2018年她到保定医院出诊,最初每两周来一天。2021年10月,北京儿童医院肾病二科整体下沉,成立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肾病二科保定病区,两地实行统一的诊疗标准。周楠常驻保定,每周工作4天。


    当初保定医院的科室医生只能治疗一些常见病,遇到疑难病,会建议患儿去北京等地的大医院。经过全方位的传帮带,“保定医院的诊疗水平大幅提高,现在遇到疑难病,可以大胆收治。”周楠说。2022年,他们先后完成保定市的首例儿童腹膜透析、首例儿童血液透析。截至目前,为当地肾病患儿6000多人次提供诊疗。


    2021年6月,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干细胞移植科整体落户保定,成为保定首家、我国北方最大的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有力提升当地儿科医疗服务水平。北京专家秦茂权教授带领15名北京医护人员常驻保定,近两年共有170多名患儿顺利出舱。如今,包括北京儿童医院干细胞移植科在内,已有4个国家级病区在此落户。患者来源图显示,已经覆盖31个省份。


    托管8年来,北京儿童医院陆续派出400多位专家共1万余人次前来帮扶,7位专家任保定医院科室“双主任”,14位专家任科室主任。在北京专家帮扶下,保定医院陆续开设内外科专业和特色门诊86个、住院部专业病区16个。年门诊量从25万人次增长到63万人次,还能诊治一些儿童罕见病。难度较大的三、四级手术量从零起步,至今累计完成8000多例。


    从“上转”到“下转”,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基层共享


    2022年6月,4岁的朵朵(化名)被确诊为肝脏恶性肿瘤,辗转多地求治。10月他们来到北京,然而做手术要排队,病房很紧张。北京儿童医院王焕民教授建议说:“我也在保定医院出诊,可以考虑去那里做手术。”


    于是,一番商讨后,王教授帮朵朵开通转诊绿色通道,朵朵顺利进入保定医院。去年11月17日,王教授为孩子成功实施手术。“让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让更多患儿在基层就近享有北京的优质医疗服务,这是托管的初心。”田剑说,“北京专家到保定帮扶,两个医院的诊疗标准逐步同质化,还有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最终受益的是患者。”


    今年2月的一天下午,5岁男童佳佳(化名)在卫生间摔倒,伤到头部,陷入昏迷,家长赶紧带孩子到保定医院,被收进儿科重症监护室。


    孩子需尽快做手术,刻不容缓!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北京儿童医院专家翟锋接到联系后,决定立即赶赴保定。这边汽车飞奔,路上打电话商定手术方案,那边做好术前的一切准备。孩子入院2小时后,翟锋直奔手术台……经过4个多小时手术,孩子成功挽回生命。


    “首诊在基层、复杂病例远程会诊、疑难急重患者转诊无障碍”,托管以来,北京专家在保定平均每年为危急重症患儿会诊2700人次、做手术1300例。保定医院接诊量累计增长150多万人次,其中保定以外患儿超10万人次。


    双向转诊曲线图印证了托管以来的变化:保定上转北京的患儿先有增加,2016年以来一直下降;北京下转保定的患儿自2017年一直上升。“这说明保定医院的医疗水平提高,更多患儿留在保定,或转往保定就医。”保定医院党委书记陈宇萍说。


    2017年,发挥托管优势,牵头成立以北京儿童医院为中心、保定市儿童医院为纽带,133家医疗机构组成的“保定市儿科医疗联盟”,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就诊模式,让优质医疗资源辐射最基层。


    从“输出”到“融合”,全面推进医疗卫生协同发展


    早上5点40分起床,6点15分出门赶往北京西站,7点12分登上高铁。到达保定东站,坐通勤车赶到保定医院。田剑每周在保定工作至少4天,周二到北京儿童医院开院长办公会,协调两地工作。7年多风雨无阻,1400多张车票,记录着田剑“双城”奔波的历程。


    托管改变的不仅仅是牌子,还有“理念和文化”。“除了输出人才和技术,重点是输出管理,关键在于融合,助推两地同质化。”田剑说,“从‘输血’到‘造血’,最终实现自我发展。”


    保定市儿童医院原为二级专科医院,仅有300张床位,管理制度陈旧,诊疗水平在保定市属于中等偏下。


    北京儿童医院为其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参照北京儿童医院制度流程,构建院、科两级三层的医疗质量与安全体系。按照三级儿童医院评审标准,推出制度规范600余项。为带动保定医院同质化发展,两院实行专家、临床、科研、教学、预防、管理等“6个共享”。


    此外,他们还探索了多个层级的协同:北京专家常态化来保出诊会诊和开展手术等;北京专家担任保定医院科室主任,负责全面管理;北京的专业科室和人员整体下沉保定开设病区。在托管模式助推下,2020年底保定医院成为三级专科医院,有1000张床位。去年5月,该院获批成为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目前中心项目建设已进入地上结构施工,建成后总床位将达到2000张。


    从合作对接到临床诊疗和教学科研等,这种托管模式带动北京、河北等一批医院开展多形式合作。2021年4月,北京佑安医院和保定市人民医院开展合作并派专家挂职;2021年5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托管保定市第一中医院,诊疗对标广安门医院……


    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全面推进。9年来,保定市99家医疗卫生机构与京津119家三甲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各类合作,新建共建科室245个。还派驻专家6489人次,诊疗患者85429人次、指导手术8748例。

    2023-06-21
  • 多地推出“二手房直售”平台 如何保证交易安全?

    □越来越多的城市推出“二手房直售”平台,有助于打破二手房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中介机构房源信息不对称的弊端,让二手房市场交易途径更加多元,交易收费更加合理,有利于房地产中介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要实现房源交易价格真实以及交易安全,有赖于更多技术层面的支持,还需不断探索多部门协调机制、与金融系统的有效对接等,以保障交易资金安全、信息安全等。


    近日,北京市大兴区存量房信息发布平台正式上线启用,面向大兴区有二手房买卖需求的市民免费开放。


    据悉,大兴区存量房信息发布平台集房源发布、地图找房、在线留言等功能于一体,卖方在区政府官方网站通过“北京通”实名认证后即可上传房源信息,所有房源的房屋权属信息在通过系统自动审核、确保房源权属真实且房屋可售之后对外发布。


    “上线该平台目的是提升存量房交易效率,解决群众在存量房交易中信息渠道单一的问题,值得肯定。”诸葛数据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王小嫱表示,官方公布的房源更具真实性,对购房者来说多了一种选择,可以自行找房、自行交易,能够节约购房成本。


    据了解,当前该平台正在试运行征集房源阶段,目前上线了70余套房屋。“该二手房直售平台尚在发展初期,可供购房者选择的房源较少。如果自行交易,购房者需要自己了解清楚贷款、过户流程。”王小嫱表示。


    “二手房直售”并非新鲜事。近年来,多地政府尝试搭建二手房自主交易服务平台,为有需求的市民提供便利。2021年8月,杭州二手房交易监管服务平台上线“个人自主挂牌房源”功能,房东可以自行在平台上挂上自家房源;同年10月,上海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开通“手拉手交易网签”服务,方便存量房买卖合同网上签约;随后,深圳上线全新的二手房交易系统,包括买房、卖房、自助卖房等功能。2022年,山东“齐鲁家源”、河北唐山“唐易居”等类似“官方中介”平台相继面世。


    “二手房直售模式是现有二手房交易途径的有益补充。政府侧在房源信息验真、房产信息及个人相关隐私保护层面具有天然优势,对买卖双方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降低交易过程中的中介服务费用,实现俗称的‘手拉手’交易。”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长张波告诉记者,房地产交易本身的复杂程度高,需要全方位把控风险,如果是陌生的买卖双方,要绕开线下中介交易,要求自身有一定的房地产交易相关知识及各类实操能力。“手拉手”交易一般更适合对于对标的房源熟悉,或者有一定熟悉度的买卖双方。


    张波提醒,一方面,虽然政府房源保真,但也无法获取更多隐含信息,比如,业主出售的意愿度高低、出售的急迫度,以及房源有无光线遮挡、邻居是否为群租等外围信息,这类信息一般也很难通过购房者自己沟通就形成有效判断,有些信息对于房价的影响还会非常直接,这就需要通过线下中介进行多方面了解。另一方面,交易涉及各类合同签订、税费支付方式约定等,也需要专业人士参与,单一的线上平台并不能解决这类问题。


    空白研究院院长杨现领建议,政府部门可以加大对这类自主交易市场的便民服务支持力度。“以北京为例,北京的二手房中介渗透率约为87%,剩下的13%就是自主交易完成的,比如亲属过户、赠与、遗产继承等。”杨现领说。客观而言,越来越多的城市推出“二手房直售”平台,有助于打破二手房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中介机构房源信息不对称的弊端,让二手房市场交易途径更加多元,交易收费更加合理,有利于房地产中介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随着不动产统一登记的实现,官方二手房信息平台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大。但要实现房源交易价格真实以及交易安全,有赖于更多技术层面的支持,还需不断探索多部门协调机制、与金融系统的有效对接等,以保障交易资金安全、信息安全等。”张波说。(中国经济网记者李方)

    2023-06-20
  • 减税降费、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我国服务业今年实现较快增长

    今年以来,国家持续推进服务业领域减税降费,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推动服务需求持续释放,服务业实现较快增长。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五个月,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9.1%,比1—4月份加快0.7个百分点。





    5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11.7%,保持较快增长;分行业看,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分别增长39.5%、14.0%、13.2%、12.9%。接触型服务业增长较快。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魏琪嘉:我国立足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有机融合,鼓励发展设计、品牌等现代服务业,这些政策叠加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服务需求持续释放,带动服务业较快增长。5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8%,交通运输、互联网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位于60%以上的高位景气区间。

    2023-06-20
  • 促消费加力、“小而美”破圈……“618”购物节盘点

    一年一度的“618”购物节,既是促进消费潜力释放的重要节点,也是检验消费复苏成色的“试金石”。今年“618”促消费成效如何?“购物车”折射哪些消费新变化?


    促进消费复苏,线上线下齐发力


    京东“618”参与百亿补贴商品数量达到3月的10倍以上;快手电商在“618”期间投入百亿平台流量和10亿元商品补贴;苏宁易购全国多家门店为消费者提供以旧换新补贴、分期免息等优惠……今年“618”,多家平台纷纷升级优惠补贴力度,促进消费加快复苏。





    “作为网络零售的重要促销活动,‘618’成为提振消费的重要抓手。”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电子商务首席专家李鸣涛表示,今年“618”在加大优惠补贴的同时,不少平台将促销规则化繁为简,优化提升了消费体验,有利于促进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


    线上促销火热的同时,不少线下商业体也紧抓“618”契机,促进消费回补升级。银泰百货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618”除了推出美妆服饰券之外,银泰百货全国各城市门店还推出了时装秀、迷你音乐节、游园会等一系列丰富线下活动,吸引大批年轻消费者前来体验和消费。


    各平台陆续披露的“618”成绩单,见证当下消费市场加速回暖的脚步——京东平台近五成中小商家成交额增长超200%;天猫“618”开卖4小时,手机数码家电类目超30家品牌成交额破亿元;快手电商“618”前三天订单量同比增长超70%……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7%。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表示,随着端午、暑期等消费旺季到来,居民节假日休闲购物、出行旅游等消费需求将进一步释放,暑期消费季期间,商务部还将组织推出“618端午欢乐购”等多个消费场景,为消费市场增添更多信心活力。


    垂直细分需求凸显,下沉市场潜力释放


    这个“618”,来自山东的“85后”创业者王明每天忙个不停,他做的是一份“土”里淘金的生意。


    “这几年园艺市场出现爆发式增长,家庭园艺蔬菜、花卉绿植、营养土等销量直线走高,我们的营养土店铺成交额5年翻了25倍,2022年成交额达到5000万元。”王明说。


    “新锐白领”“运动达人”“城市新农人”……近年来,伴随消费升级脚步加快,园艺花卉、户外骑行、露营飞盘等众多“小而美”领域的细分需求凸显,各类垂直市场加速崛起。京东“618”数据显示,今年新产品、新品牌、新品类上架数量明显增长,新品增长对整体销售的贡献率较去年同期提升超30%。在得物APP,泡泡玛特、乐高等潮玩品牌销售增长迅速,获得大批年轻消费者青睐。


    “小而美”破圈的同时,下沉市场消费潜能也在加速释放。


    苏宁易购零售云数据显示,“618”期间,县镇市场新风健康空调销量同比增长86%,洗碗机、集成灶、嵌入式烤箱销量同比增长分别达89%、61%、143%。来自电商平台发布的消费趋势报告指出,下沉市场消费需求正在与高线城市趋同,并日益呈现多元、个性、悦己等新趋势。


    专家表示,我国县域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随着数字技术向低线城市和乡村地区拓展延伸、农村数字化流通体系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下沉市场将为消费恢复和增长注入强劲动能。


    “数”“智”赋能,助力降本增效优服务


    超过80条自动分拣线,上万个智能分拣机器人24小时不间断作业,日均分拣超450万件包裹……“618”期间,位于江苏的昆山亚一智能物流园区内,集仓储、分拣、转运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网络高效运转。


    “江浙沪皖等华东地区超93%自营订单都可实现当日达或次日达,让物流服务的时效和体验再次提升。”物流园区负责人介绍。


    AI虚拟主播全天在线,满足多品类、多场景直播需要;商家通过大数据洞察用户需求,引导产品款式、颜色设计;数智供应链每天给出超万条补货、调拨等智能决策,有效提升供应链效率……这个“618”,数字技术高速发展正在助力更多实体商家降本增效、优化服务。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王蕴表示,随着“智能+”消费生态体系加快构建,“数”“智”技术将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商品和服务供给迈向中高端,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创造消费新增长点。

    2023-06-19
  • 前5个月包头市城镇新增就业1.7万人

    截至5月底,包头市城镇新增就业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6%,全市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今年以来,包头市人社部门坚持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目标,全力保障企业用工,全力推动稳岗减负,全力提升培训质量,全力兜牢重点群体就业底线,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力资源要素保障。


    为保障企业生产发展,让供需双方充分对接,包头市人社部门深入落实保障企业用工十条措施,聚焦特色、重点产业用工难题,主动跨区对接甘肃等劳务输出地,在达成就业意向4000多人的基础上,将甘肃省陇南市260多名务工人员“点对点、一站式”输送到该市重点企业,为企业春季用工和全年生产提供人力支撑。


    今年3月份,“春暖草原职引未来”2023年自治区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暨春季大型招聘会主会场启动仪式在包头市举办。活动当天,线上线下活动同步开展,实现岗位与人才的“双向奔赴”。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包头市累计举办各类招聘活动924批次,服务用人单位9409个,提供免费服务5.57万人次,为全市重点企业、重大项目解决用工1.3万人。


    包头市人社部门研究制定《包头市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推进计划实施方案》,持续组织开展“职引未来”等各级各类就业招聘活动,配合全市各驻包院校开展校园招聘、就业指导等就业服务。截至5月底,全市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1.1万人。在“春暖农民工”“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等专项服务农牧民工就业活动中,走访重点服务对象家庭518户、农村牧区劳动力5189人,不断提高政策知晓度和受益面。截至5月底,包头市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5.24万人。


    包头市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战略。该市圆满完成2022年度创业孵化基地年检评估认定工作,建设认定市级以上创业孵化基地106个,入驻创业实体5100余户,带动就业3.7万余人。新增自治区级创业载体28个,“创业包头云”网络服务平台入选全国地方就业创新事件。截至5月底,包头市共为280名创业者和58家小微企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51亿元,创业带动就业608人。(记者格日勒图通讯员娜默热)

    2023-06-19
  • 抓好关键期 各方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

    眼下正值高校毕业季,记者在广东、湖北、辽宁等地采访发现,各地各有关部门抢抓高校毕业生离校前的关键期,千方百计拓展就业岗位,力争用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细致化指导服务更贴心


    在毕业季里,沈阳工程学院就业总指导员成为毕业生的“最爱”。


    沈阳工程学院招生就业工作处副处长范嘉鹏告诉记者,学院设立的毕业生就业总指导员,具体负责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招聘会现场、宣讲会教室就是就业总指导员的主要工作场所,与企业谈招聘需求、与毕业生谈简历制作、为毕业生讲授面试技巧是就业总指导员的日常工作。通过精准对接,细致化指导,学院2023届毕业生目前已落实优质就业率70%以上。





    2023年6月,“辽宁省央企国企高校毕业生招聘进校园”活动在沈阳工程学院举行。(图片由沈阳工程学院提供)


    “我在求职过程中一度迷茫,在就业总指导员的用心疏导和科学指导下,我最终选择了投身西部。”沈阳工程学院经济管理与法学院毕业生吴晗选择了用实际行动支援边疆、建设边疆,践行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青春誓言。


    深入细致做好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是促进毕业生就业的一剂“良方”。针对有就业意愿但在求职中屡屡受挫、尚未落实岗位的毕业生,广东省教育厅要求及时加强精准就业帮扶。华南理工大学通过开展“一生一策”就业帮扶,先后为1267名2023届毕业生申请求职创业补贴超380万元,符合条件的毕业生申报比例达98.14%。针对2023届就业困难、经济困难“双困”学生排查摸底,对每一名学生补助800元。


    校企合作对接更精准


    “回忆签约的整个历程,是学院的精准就业帮扶举措助我找到了理想工作岗位,也感受到了校友企业的温暖。”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物与医药专业的苏荧荧说,她与50多名同校毕业生一起签约了学院求职指导老师推荐的校友企业微康益生菌(苏州)股份有限公司。


    记者了解到,辽宁、湖北等地高校继续深挖校友资源优势,拓展校企合作,多方助力毕业生就业冲刺。校友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和社会资源,帮助学校加强就业育人教育,提升人才就业竞争力。


    “目前学校在国内有25个地方校友会,随时在微信群里发放实习就业信息,学校再经过筛选向不同专业学生推送。目前可以助力母校在实习就业方面做工作的校友,总计超过2万人。”辽宁工业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李仁伟介绍说,学校每年毕业生3000余人,大约有10%是通过校友企业解决就业。








    2023年4月,“职引未来筑梦南粤——2023年高校毕业生春季招聘会”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图片由华南理工大学提供)


    2023年广东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97万人,比去年增加25.5万人。如何帮助毕业生更快寻求合适的岗位,不仅考验求职者的竞争力,还需要人才供需双方的信息精准匹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结合当前就业供需结构变化趋势以及学校学科专业特色、毕业生求职意向等因素,将大型综合招聘会分解为多场次的区域性、行业性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和校园宣讲会,进一步增强招聘会的针对性、有效性,实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奔赴。


    多部门合力选择更多元


    举办“百校千岗”招聘会、“空中宣讲会”高校专场、“直播带岗”等系列活动,辽宁团省委不断打出“组合拳”,多措并举做好稳就业工作。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就业观、提升求职技能,深入解析如何应对职场变化、指导简历撰写与面试技巧。


    5月26日,广东省2023届高校毕业生“百日冲刺”行动暨就业促进周在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启动。启动活动现场同时举行广东省2023届普通高校毕业生系列供需见面活动——生态环保低碳节能专场,本次专场活动吸引了300余家行业知名企业参加,提供了6409个就业岗位,约3700名毕业生现场求职。


    据了解,今年广东各地各部门进一步加大政策性岗位挖掘力度,全省累计统筹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基层项目、参军入伍等政策性岗位34.6万个,比2022年增加4万多个。其中公务员招录增加5000个、科研助理增加5500个、应征入伍增加2000个。广东省事业单位2023年集中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共发布事业单位编制内岗位13058个,集中招聘岗位覆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新闻等多个行业领域,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多元选择。


    记者采访中还发现,多数高校日益重视通过以出口为导向精准开展分层、分类、分阶段就业思政指导,选树赴边疆等基层就业毕业生典型事迹,将胸怀“国之大者”的择业观贯穿育人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各高校、多部门全力促进让每一位有求职意愿的毕业生都能在合理预期范围内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0001-11-30
  • 开拓就业渠道 做好就业指导

    开展访企拓岗、开拓就业渠道,健全服务体系、做好就业指导,帮扶困难群体、实施“宏志助航计划”,拓宽基层就业空间、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为做好2023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各地各高校紧密结合实际,创新思路举措,千方百计护航毕业生求职之路。


    拓展岗位资源


    精准对接供需


    “学校邀请了山西省吕梁市的相关单位来校招聘宣讲,举办农林水利类专场招聘会,提供了合适的就业机会,满足了我的就业需求。”毕业后回到家乡山西工作,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3届硕士毕业生石义妃的就业愿望。参加学校组织的山西省吕梁市专场招聘会后,她顺利地被汾阳市农业农村局下属单位录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罗建峰介绍,学校发挥农林专业人才培养优势,面向中西部地市组织部门发送人才招聘季活动邀请函,30余个地市受邀来校开展政策推介和专场招聘。同时,打造“小精专优”系列专场招聘活动,各院、所牵头发动专家教授、优秀校友等多方力量,主动邀请126家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进校,举办小型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2800余个。


    有效拓展岗位资源、精准开展供需对接,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前提。记者采访获悉:各地各高校下大力度开拓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充分发挥政策性岗位吸纳作用,更好匹配毕业生就业需求。


    天津市注重开源拓岗,组建了由市教育两委牵头,市委组织部、市国资委、市人社局等28个委办局组成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班,面向毕业生提供1.68万个政策性岗位,较去年增长10.3%。同时,将“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纳入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带动全市高校校院两级领导班子成员走访企业9000余家,挖掘岗位7万余个。


    黑龙江省充分发挥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着力打造校园招聘“4个1”模式,即每天1次宣讲会、每周1场中型招聘会、每半月1场大型招聘会、每月1场“情系黑土地·就业在龙江”招聘会。目前,已举办省级校园招聘会、宣讲会5100余场,开展线上招聘会、宣讲会1万余场。此外,按照学校所在区域,组建片区高校就业联盟,促进就业信息、资源共享。


    如何搭建全员促就业工作机制,形成合力?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院系两级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48个专业、400余名大学生积极参与供需对接社会调研、岗位信息搜集分享、招聘活动组织保障等活动。“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举措,助力学子提早了解市场需求、精准对接岗位要求,实现在校学习与实习就业的‘无缝衔接’。”该校招生就业处相关负责人说。


    聚焦求职问题


    精准答疑解惑


    各地各高校落实“一对一”帮扶责任制,深入实施重点群体“宏志助航计划”培训项目,创新就业指导服务,推动就业指导覆盖更多毕业生。


    强化不断线就业服务,提升专业度。


    重庆师范大学毕业生梅春苗与就业指导专家钟敏之间的求职咨询,持续了3年。“从最初的大学生涯规划,到挖掘自身闪光点,再到大四阶段的求职咨询,钟敏老师持续、耐心地为我提供了详尽的服务。”在钟敏的持续鼓励和指导下,梅春苗成功入职福建龙岩北大附属实验学校,成为一名英语老师。


    重庆市组建了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专家库,包括来自企业、行业、高校等相关专家近300名。重庆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专家库专家每年为高校提供巡讲超200场、在线直播超20场,直接服务学生10万余人,提供个性化咨询超1万次。


    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是教育系统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抓手,有助于毕业生明确职业意向、提早做好就业准备、提升就业竞争力。对此,教育部依托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持续播出35期“互联网+就业指导”公益直播课,密集举办78场“24365线上招聘”活动,参会用人单位11.1万余家,提供岗位信息580余万条。


    创新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力求精准度。


    “到基层就业如何办理户口、档案、党团关系等手续?”“什么是‘三支一扶’计划?”“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可以享受哪些优惠政策?”……聚焦求职过程中经常面临的问题和困惑,安徽省编写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百问》,加强就业政策宣传,切实为毕业生提供精准就业指导和帮扶。


    同时,安徽省教育厅会同省人社厅建立了定期会商、信息直报、统计分析、项目衔接、跟踪评价等制度,建立省、市和高校联系会商机制和工作调度机制,统筹推进岗位挖潜、推介和落实工作,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


    关心帮助就业重点群体,增加暖心度。


    聚焦学生实际困难,各地各高校细化帮扶举措,采取多样化、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方案,持续提供“有温度”“不断线”的就业关心和帮扶,助力毕业生找到满意的工作。


    宜宾学院针对重点群体毕业生专门开发《大学生重点群体就业指导》校本教材,要求辅导员和就业指导教师参阅学习提高指导服务能力。“学校通过党建‘十个一’帮扶等活动,搭建起党委、总支、支部、党员联系学生的桥梁,落实‘一对一’就业指导服务。”宜宾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的毕业生求职意愿强,但部分毕业生存在求职信心和技能不足、求职经济压力大等困难,学院定期开展就业能力提升培训,增强学生就业信心和求职技能。


    鼓励基层就业


    优化服务保障


    基层是高校毕业生成长成才的大舞台,也是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教育部等有关部门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注重就业教育,强化价值引领。


    “老师,我想走出大山,像你一样考上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学生赵世豪赴贵州支教结束时,当地孩子拉起他衣角说的一席话,让他坚定了要做一名好老师的信念。大学四年参与支教20余次,如今赵世豪已顺利签订就业协议,即将走上讲台。“践行‘勤奋创新,为人师表’校训,我立志当好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赵世豪说。


    东北师范大学通过“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合作教师教育模式,积极引导师范生提前感受、适应教师工作,坚定“强师报国”信念和决心。同时,积极宣传基层就业、留省就业等相关政策,发布基层就业倡议书,选树基层就业毕业生先进典型,开设《东师就业微课堂》,由全国高校就业创业“金课”负责人领衔主讲,重点围绕基层就业政策解读、应聘面试技巧等开展专题讲座,引导学生树立扎根基层、终身从教的职业理想。


    今年,教育部开展首届“基层就业卓越奖”推荐活动,共确定奖励优秀高校毕业生398人,优秀指导教师60人。各地各高校深入开展以“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为重点的就业育人主题教育活动,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鼓励毕业生扎根基层、奉献基层。


    健全服务保障,支持人才发展。


    中南大学本科生马梦珂即将以一名基层公务员的身份去西藏报到。她坚定地说:“到基层去,拓展广阔天地,可以学以致用,实现自我价值。”


    为了鼓励毕业生前往基层一线、西部地区就业,中南大学着力完善激励机制,设立“志愿支援国防建设奖”“志愿服务西部建设奖”,落细落实基层就业学费代偿等优惠政策。同时,学校成立职业选择能力训练实验中心,围绕基层党政部门实习实践、基层工作实务、事业单位和军队文职招录备考,分别推出“星火计划”“燎原计划”“春风计划”等系列专项计划,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求职能力训练套餐。


    “引导毕业生扎根乡村、奉献自我,需要做好政策服务保障。”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说。比如,陕西省落实基层就业学费补偿代偿政策,发挥“特岗教师”“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示范带动作用;提供创业指导服务经费,设立创业资金,引导毕业生赴“秦创原”孵化基地求职创业,丰富学生创业体验。


    据悉,教育部在5月至8月期间持续开展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从开展政策宣讲行动、精准拓岗行动、加快招录行动、网上招聘行动、暖心指导行动、重点帮扶行动等方面,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尽早就业。(记者吴丹吴月)

    2023-06-16
  • 锚定电动化,中国企业抢先机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数据显示,前5月共销售电动装载机806台,增长102.5%


    锚定电动化,中国企业抢先机


    核心阅读


    今年以来,全球工程机械产品电动化趋势日益凸显。数据显示,1至5月,全行业共销售电动装载机806台,同比增长102.5%。电动产品的研发,实现了驱动装置由发动机向电动机的转变,弥补了国内企业在发动机制造上的不足,为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新契机。





    最长续航!6月6日,三一重卡最新研制的电动牵引车,从长沙奔赴深圳,实现一次充电行驶817.5公里,刷新全球重卡续航新纪录。


    最高海拔!海拔4500米、10公里洞深的隧道里,柳工电动装载机动力澎湃。该电动装载机充电1小时、续航1台班,每天可持续工作20小时以上。


    今年以来,全球工程机械产品电动化趋势日益凸显。“我国新能源工程机械发展迅速,目前已基本形成专业技术支持体系,为接下来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会长苏子孟说。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数据显示,1至5月,全行业共销售电动装载机806台,同比增长102.5%;其中,5月销售246台,同比增长136.5%。


    转型电动化


    新能源绿色新产品成为趋势


    展会,是观察产业发展新趋势的重要窗口。在日前结束的第三届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上,绿色成为当仁不让的主色调,电动化产品牢牢占据“C位”。


    走进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厅,电动装载机、电动挖掘机、电动宽体车等产品一字排开,1500平方米的展厅,没有一款产品是燃油设备,所有参展设备均为纯电驱动。


    无独有偶,在中联重科展厅,搅拌车、履带起重机、直臂式高空作业平台等多款纯电动、插电等新能源绿色新产品亮相,设备占比约三成。


    电动化有何优势?


    柳工董事长曾光安分析,目前,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技术设备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与传统燃油设备相比,电动产品可以实现零排放、低噪声,工作效率提升20%,故障率降低30%。


    不仅如此,电动工程机械还具备较好的经济性,使用期内综合成本可比燃油机械降低50%至70%。


    看电动挖掘机,广西防城港集美化工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自己以前采用的是320燃油挖掘机,每小时油耗16升,每天油费达2600元。引进电动挖掘机后,平均每小时耗电66.7千瓦时,每日电费不到1000元。


    “这样算下来,光电费一项,一台设备一年能省近50万元,再加上电动挖掘机免掉了更换机油等维保费用,使用成本更低。”该负责人说。


    看电动矿车,三一国际矿车技术研究所所长何华强介绍,矿车有重载上行、平路及重载下行三种工况。矿车重载下行时可将势能转化为电能,按一天出勤20小时计算,一天只需充电一次,每年可节省油费30万至50万元,比传统油车节省80%的成本。且电动矿车零部件较少,出勤率更高,故障率更低,维修保养费用更低。


    “虽然目前电动化工程机械初始购置成本相对要高一些,但全生命周期算下来,电动化产品经济性更明显。”苏子孟说,且随着技术进一步完善,未来电动化产品成本还将进一步降低。


    攻克新难关


    国内新能源配套产业提供了强大助力


    电动工程机械,电池至关重要。有统计数据显示,在成本端,电池占电动工程机械总成本的40%至50%。


    “与乘用车相比,工程机械种类众多,作业环境更为恶劣,作业功率要求更大,对电池提出了更高要求。”苏子孟介绍,为此,全球范围内的头部工程机械企业均深入布局电动化设备,技术自研的同时也与“三电”企业深度合作。


    例如,早在2020年,三一集团就与宁德时代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新能源工程机械等领域展开紧密合作。目前,搭载了宁德时代电池的三一电动搅拌车、电动渣土车、电动自卸车等产品已在河南、云南、新疆等多个地区批量运用。


    徐工携手比亚迪成立电芯合资工厂。今年1月4日,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徐州生产基地奠基,总投资100亿元,建设刀片电池生产线,计划2023年12月部分产线投产运营。


    “当前,我国动力电池产业规模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工程机械专用动力电池领域首创了多项专利技术,为工程机械电动化产品的研发提供有力支撑。”宁德时代重卡及工程机械技术总监蒋于伟说。


    另一方面,工程机械企业也发力相关核心技术攻关。


    为了推出电动工程机械,柳工自主研发了电池系统、电机控制系统软硬件平台,电驱动变速箱、驱动桥和闭中位阀液压系统等关键部件。


    其自主研发的动力电池总成系统,电池系统抗振强度高于国标3倍以上,系统能量密度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0%,满足工程机械8至10小时长时间续航要求。


    柳工还为电动工程机械研发了全新的传动系统。其推出的行业首款额定载重10至11吨大型混合动力装载机传动系统,不仅驱动桥的承载能力提升,还将双电机集成在变速箱上,大幅节省整机空间,降低成本。


    不仅如此,工程机械实现电动化后,为机械的自动化、智能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自动化、智能化的一个重要基础是线控,电动化工程机械靠电机驱动,天然就是线控系统,控制的准确度和响应度更好。”何华强说,而传统燃油工程机械通过离合器、变速箱控制车辆,控制的精准度较差。


    抢滩全球市场


    行业龙头企业迎来拓展市场的新契机


    “环保、经济及智能化、自动化需求都支持工程机械转型电动化,电动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何华强说。


    有专家预计,2025年电动装载机市场空间接近300亿元,电动挖掘机市场空间接近756亿元,成为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重点关注的“香饽饽”。


    乘着电动化的东风,中国工程机械企业迎来了发展新契机。


    行业专家分析,电动产品的研发,实现了驱动装置由发动机向电动机的转变,正好弥补国内企业在发动机制造上的不足,为企业海外市场拓展提供新契机。


    5月16日,在第五届徐工国际客户节上,十大类、近30款新能源产品集体展出。其重点推出的新能源产品XRE268油电混动旋挖钻机,由发动机和锂电池同时为钻机提供能量,既可选择锂电池供电模式,也可选择插电模式,不仅可满足各种复杂工况施工,而且整机噪声、排放、油耗大幅降低。


    截至目前,徐工新能源工程机械已覆盖九大门类300多个型号,2022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17%;新能源商用车涵盖牵引车、自卸车、搅拌车、载货车、环卫车五大品系,电驱、电控等关键零部件基本自主可控,2022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52%。


    5月28日,在第三届柳工全球客户节上,来自近100个国家和地区700多家海外客户与柳工签下了30亿元人民币的设备订单,其中电动大型工程机械超过200台。


    “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中国企业在持续改变世界工程机械格局。”曾光安说,当前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已成功参与电动化产品的国际标准制定工作,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规模全球第一,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记者李心萍)

    2023-06-15
  • “虚拟人”这样诞生

    一批虚拟偶像、数字员工涌现,我国数字人产业蓬勃发展


    “虚拟人”这样诞生


    头戴VR(虚拟现实)一体机,一键步入虚拟世界传送门——草长莺飞中,一场盛大的虚拟演唱会正在奇妙上演。台上,歌手变换虚拟造型穿梭于不同场景;台下,观众在会场内360度自由移动、多视角切换,或撒花欢呼,或靠近互动。有别于传统演唱会,通过VR接口,每个人可以随时随地进入虚拟世界,选择并获取自己的专属虚拟形象,真正沉浸于虚拟场景。


    新业态、新体验的背后,是一个日渐兴起的新职业群体——虚拟人设计师。“十四五”规划纲要将虚拟现实技术列入数字经济重点产业,并给出明确发展方向,加速虚拟人的场景化应用落地。虚拟人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其背后的产业发展趋势如何?


    人脸模型需要拆解出200多项细化指标


    作为真实世界在虚拟世界中的映射,虚拟人既是虚拟世界的基础,也是用户进入虚拟世界的一张“通行证”。


    “简单来说,我们的工作就是创作虚拟形象。”27岁的张云轩是智能穿戴设备企业PICO阿维塔虚拟人项目的一名虚拟人设计师,在他看来,创作虚拟人,“捏脸”是关键。


    所谓“捏脸”,其实是一场化静为动的琢磨。打开三维建模软件,左侧的显示界面上,一个静态立体人脸模型清晰呈现。“要想让它动起来,就要让人脸的每个部分变得可编辑。”张云轩一边介绍,一边点击右侧的操作界面,只见从额头、眉毛、眼睛到耳朵、鼻子、嘴巴,五官对应的每个区域都被拆解为一项项具体的操作维度。


    在“鼻子”对应的操作区,随着高低、前后拉杆的移动,显示区上,人脸模型上的鼻子也顺势作出相应调整。最复杂的部分在哪?“眼睛!”张云轩斩钉截铁,让虚拟人拥有类人外观,眼睛的塑造至关重要。将操作界面移至眼睛区域,构造之复杂一览无余:从内外眼角到上下眼皮,再到瞳孔晶状体,近30个维度的精细拆解,使得眼睛能被用户“捏”成任意的类型,以匹配不同的人脸特征。


    化静为动看似简单,工序却十分复杂。“从完全静态到能随意捏塑,要再三斟酌,逐渐递进细腻的程度,所用时间往往以月计。”张云轩说,只有对人体脸部构造、骨骼结构熟稔于心,才能熟练地拆解五官,不断拉近虚拟人与真实人物的距离。


    这既是一项技术活,更是一场美的追求。“捏出一张好看的脸,就要在丰富度上费心琢磨。”张云轩表示,一个拿得出手的人脸模型往往需要拆解出200多项细化指标,这背后是大量的学习和反复的演练。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创作虚拟人往往是摸着石头过河。”张云轩说,只有持续跟进前沿趋势、更新知识储备,在实践中精进技艺,才能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数字人体验。


    涉及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机器人等多项新技术


    对于虚拟人来说,捏脸完成,设计并未完结。


    经由捏脸师设计完成的人脸模型,会流转到妆容修饰、服饰搭配等后续环节。在阿维塔虚拟人项目组,记者见到了虚拟人化妆师和服饰师,在专用设计软件中,通过给人脸模型上唇彩、点腮红、画眼线,再给其戴配饰、换衣装、拎手包,“纯素颜”渐次出落成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虚拟人像。


    捏好的人脸模型还要同步输出给模型优化师,通过编写代码,他们会对前期捏好的人脸模型展开进一步的打磨和细化,使得虚拟人形象更加生动逼真。


    “虚拟人设计不仅要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机器人等新技术,还涉及数字化创造、运营和管理等多环节。”在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董桂官看来,数字化产业的发展势必将催生一批新职业,如虚拟人设计师、工程师和运营师等。这些职业成长壮大,需要不断培养和提升相关人才的技能和素养。


    复杂工序决定了虚拟人设计师必须成为“多面手”,既要善于技术,又能长于美术。在工作初期,动画师出身的张云轩美术功底有余而技术能力不足。“在与模型优化师对接中,如果完全不懂程序代码,难以用有效沟通推动工作进展。”张云轩说。


    补上编程“必修课”、更新行业前沿技术动态、借鉴同行的设计思路……一天的工作结束之后,张云轩又伏案学习起来。“新职业对个人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必须时刻‘充电’。”在他看来,不间断学习,既是这一新职业的关键竞争力,也是其魅力所在。


    虚拟偶像、电商主播、数字员工等融入更多行业场景


    切换新赛道,步入新领域,张云轩看中的是我国数字人产业的蓬勃发展势头。


    全球首位数字航天员“小诤”上线新闻节目、虚拟员工“小浦”与客户在线互动、数字人“苏东坡”亮相北京图书订货会……一段时间以来,数字人商业化应用探索步伐持续加快,一大批数字人入职不同工作“岗位”。数据显示,到2030年,我国数字人产业规模预计将超过2700亿元,虚拟偶像、电商主播、数字员工等多元类型数字人将在更多领域释放价值。


    “数字人应用的多元拓展,得益于我国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布局的加速成熟。”董桂官介绍,从技术看,包括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数字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从应用看,数字人产业应用领域加速从文娱行业向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拓展,不断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从产业链看,数字人产业链不断完善,从技术研发、内容制作到平台运营、应用推广,我国已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数字人产业链。


    作为连接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的重要媒介,随着产业热度持续提升,不少人关心,未来虚拟人如何与更多行业场景深度融合,为人们带来更沉浸的数字生活体验?


    “更开放的创作者生态、更丰富的用户创造内容,将成为未来数字人产业的增量空间。”在PICO公司虚拟人设计团队相关负责人田生彩看来,从“网红”变“长红”,虚拟人要想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充分释放产业价值,需要在全民参与上着眼。为此,他们研发并上线了一套面向广大用户的虚拟人设计系统,通过持续迭代,为用户设计形象提供更多自定义空间。


    此外,高品质虚拟人的开发制作对终端设备提出了更高要求。董桂官说,当前虚拟人仍以手机、智慧大屏等2D显示设备为主要载体,由于虚拟人开发和制作成本较高,仍须在3D扫描仪、动作捕捉、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高端硬件设备发力,更好实现虚拟人的制作和展示。


    “培育壮大新职业,能更好推动数字人产业加速进入大规模应用。”董桂官建议,通过建立相关专业培训课程,培育更多虚拟人设计师等新职业人才,有效解决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缺口。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方兴未艾,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虚拟人的场景化应用有望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置身于数字浪潮中,张云轩看好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尽管目前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潜力巨大,长远看新职业大有可为。”(记者韩鑫)

    2023-06-15
  • 免税购物市场活力足(消费视窗)

    我国免税店包括口岸免税店、离岛免税店和市内免税店3种。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促进免税零售、发展免税经济是连接国内外两个循环的节点之一。随着国内消费升级、海外消费回流,免税销售成为激发内需潜力、繁荣消费市场的重要力量。


    免税购物在吸引消费回流、拉动消费增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连接澳门与珠海的拱北口岸,北京游客张园被一家免税店吸引了目光:“香化产品很全,又赶上全店做活动,在免税价格基础上再打折,便宜了不少,就给自己和家人都买了一些。”


    张园所说的免税店,是珠海市免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在拱北口岸全新升级的入境免税店,经营面积达3889平方米,品类覆盖香化、日用品、食品等。自5月16日试营业至今,该店销售额环比增长约20%,客单价环比提升约10%,特别是香化和精品类销售额增长近3倍。


    作为连接国内外消费市场的节点,免税购物在吸引消费回流,拉动旅游、航空、酒店等行业消费增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去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提出,“完善市内免税店政策,规划建设一批中国特色市内免税店。”今年以来,各地加快落实免税店创新政策,一批新的免税店接连开张——


    4月,在海南万宁,王府井国际免税港正式营业,海南离岛免税店数量增至12家;


    5月,国药中服免税南昌机场店开业,为旅客提供“旅游+零售”全新消费体验;


    6月初,杭州萧山国际机场4号航站楼新建的入境免税店开始运营,首批1.4万余件免税品上架销售……


    “拱北口岸是粤港澳大湾区人流、物流重要交汇点之一,单日出入境客流可高达40多万人次。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拱北口岸及其周边是全国最具活力的旅游零售市场之一。”珠海市免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潘明明表示,“我们希望将拱北口岸入境免税店打造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旅游消费目的地和展示大湾区商贸活力的示范标杆项目,助力激发大湾区旅游消费新活力。”


    “商务部将今年定为‘消费提振年’,各地也铆足了劲,多措并举激发市场活力,珠海免税集团旗下的口岸免税店业务增长势头非常明显。”潘明明表示,随着旅游市场快速恢复,入境旅客消费持续增加,国内免税购物市场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今年,海南离岛免税政策实施迎来12周年。12年来,海南积极推进免税品品牌、品种、价格与国际“三同步”,离岛免税购物品牌更加丰富、购物环境不断优化、营销方式更加多样、购物便利性持续提升。据海口海关统计,自2011年4月20日海南离岛免税政策实施以来,截至2023年4月19日,海口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购物金额达1850亿元,购物人数达3428万人次。


    “目前,中国市场规模大,消费需求旺盛,免税购物拥有巨大的发展机遇。”中免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常筑军表示,中免集团将坚持开放发展,与国际同行一道,共同为广大境内外游客提供更优质、更丰富的商品和服务。


    提升服务水平,满足个性化、多元化、高品质消费需求


    “以前买完东西还要去机场提货,赶飞机时间又紧,有些手忙脚乱。现在好了,现场买完就可以拿走,省时省心多了。”刚从海南旅游回来的江苏南京游客胡小雪希望,更多免税品能够纳入新提货方式。


    自今年4月1日起,海南离岛免税购物在原有提货模式基础上,新增了“担保即提”和“即购即提”两种提货方式。此前,海南离岛免税提货方式主要包括离岛自提(在机场、火车站、码头指定区域提货)、邮寄送达、岛内居民返岛提取等,3种提货方式均需在离岛后才能提货。


    在相关政策带动下,免税经营主体加快拥抱海南离岛免税市场,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更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元化、高品质的免税消费需求。


    去年10月开业的中免海口国际免税城,设有多种定制主题空间包厢,可满足商务洽谈与购物休闲的多种需求。同时,消费者在游客服务中心不仅可享受行李寄存、轮椅租借、爱心医药箱等服务,更可根据电子导航系统和AR导航,快速、便捷地找到店铺位置,购物体验舒适度明显提升。


    常筑军介绍,适应消费需求变化,中免集团不断完善线上线下一体化策略,持续优化会员生态和客户管理服务体系。目前中免会员数量已超过2600万。


    专家表示,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在免税经济方面具备较强的优势。创新消费场景,推动发展免税经济,有利于引导消费回流,同时,也能推动消费升级,带动旅游购物与国际接轨,助推现代服务业转型。


    北京提出,增强免税商店国际竞争力,推动更多免税、退税政策落地。北京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提出探索设立免税商店,吸引“环球影城”游客及京津冀地区消费人群;北京东城区印发《东城区老字号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支持老字号进免税店、上跨境电商平台,推动数字化转型。今年一季度,北京市离境退税销售额同比增长8.9倍,退税申请单开具量同比增长6倍。


    广州提出,依托交通口岸枢纽,进一步扩大免税消费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扩大白云国际机场等口岸免税店经营规模,支持在广州东站、南沙国际邮轮母港等口岸开设口岸免税店。扩大免税店商品的覆盖范围,支持国潮国货进驻免税店。发展保税展销体验消费及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服务,培育打造离境退税示范街区。


    美妆、服装、箱包……国免上海店是上海市中心规模最大的免税店,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有10个品类超1万个商品在售。今年“五五购物节”促销活动期间,国免上海店推出定制化促销活动,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到免税购物的实惠和便利。


    进一步调整优化免税政策,深挖市场潜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


    在消费升级和政策促进等因素带动下,我国免税市场蓬勃发展。如何进一步挖掘政策潜力,带动旅游消费需求释放?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达分析说,2022年海南免税购物人数与旅游人数的比重(即渗透率)仅为7%,与全球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相比仍有差距,这就需要由政策优势向服务优势转变。要着眼游客需求,提高免税购物的便利度。同时,在海南完善免税品加工、生产、服务产业链,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效应。


    海口海关顺应免税新业态的发展形势,不断推进“一店多仓”“保免互转”监管模式改革,实现了海南全岛免税品“即到、即审、即卸”,同时,严厉打击“套代购”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离岛免税政策有序稳步实施。


    今年年初,为了更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市场监管总局强调免税企业向境内消费者销售已进口的商品,适用境内法律,应当遵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各项规定,“免税不免责”。要严格履行网购七日无理由退货义务,全面履行质量担保责任,完善商品信息披露。对免税品和非免税品要区分不同销售页面、明确标识商品类别、规范明码标价。


    专家建议,进一步调整优化免税政策。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立足国情,加快推进关于放宽免税商品的限量、限额及限品种的政策研究和改革,深挖市场潜力,扩大消费者的选择空间。同时,加快市内免税店建设,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

    2023-06-14

  • 首 页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