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将于7月27日再入大气层

    中新社北京7月26日电(马帅莎)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26日消息,前期撤离空间站组合体的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完成了既定的空间技术试验,将按计划于北京时间2022年7月27日受控再入大气层,少量残骸将落入南太平洋预定海域。


    据了解,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后,已于7月17日撤离空间站组合体。天舟三号货运飞船是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发射的第二艘货运飞船,于2021年9月20日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入轨,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为空间站送去约6吨补给物资,包括航天员生活物资、舱外航天服及出舱消耗品、空间站平台物资、部分载荷和推进剂等。


    2022年4月20日,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分离,绕飞至前向端口。在轨期间,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先后迎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天舟四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到访”空间站。

    2022-07-27
  • 双向波动弹性增强,人民币汇率下半年怎么走?

    中新社北京7月25日电(记者夏宾)今年以来,在美元指数冲高的大背景下,全球主要非美货币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贬值,但人民币却表现相对坚挺态势,且汇率双向波动的弹性增强。


    一季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保持在6.3区间震荡前行,但随着外部俄乌冲突的风险溢出和美联储正式启动货币收紧政策,叠加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的局面,催生了人民币汇率从4月开始的一波急跌行情,其间一度跌破6.8,至5月中旬止跌企稳,围绕着6.7一线上下波动。


    截至7月21日,美元指数年内累计上涨超过11%,欧元、英镑和日元对美元汇率的贬值幅度在10%-17%之间,人民币则贬值5.8%。从多边汇率来看,人民币汇率指数升值0.1%,这意味着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保持基本稳定。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特别提到,2022年上半年,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最大振幅为7.8%,相当于其他七大储备货币同期最大振幅均值的66.8%,2020年和2021年则分别为55.2%和36.4%。


    他进一步称,汇率灵活性增加,有助于及时释放压力,避免预期积累,有助于发挥汇率浮动吸收内外部冲击的“减震器”作用。反倒是汇率政策僵化,既可能掣肘国内货币政策,又可能影响外国投资者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央行发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提出了“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的表述。分析认为,汇率波动是跨境资本需要面对的天然风险,但若汇率因干预过多而未能跟随资本流动及时调整,就会出现汇率“僵化”而导致避险工具失灵,或将引发跨境资本的恐慌,反而不利于汇率的长期均衡稳定。


    事实上,自2018年以来,中国外汇市场经历了多次人民币汇率急跌的挑战和资本流向逆转的冲击,市场韧性日益彰显。管涛指出,中国外汇市场韧性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包括汇率浮动弹性升高。


    下半年人民币汇率将怎么走?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称,展望后市,人民币或仍有三方面的潜在压力,包括美元指数拐点未现、国内经济基本面快速修复预期松动及银行售汇压力提升。


    他表示,短期来看,人民币一方面有中国出口强劲的支撑,另一方面或仍承受美元指数上行的压力,多空力量相对均衡下,人民币近期走势或更多地取决于A股市场的表现,股汇联动效应有所增强,本质则反映国内宏观经济基本面修复预期。


    中期来看,后续需要关注国内出口变化以及美元指数趋势,若出口维持韧性,美元指数因美国经济基本面进一步下行而出现拐点,那么人民币或有望重回强势。


    在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王春英看来,下半年人民币汇率仍将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多方面因素将支撑上述判断。


    第一,中国经济企稳恢复,主要经济指标向好,产业链、供应链保持稳定,将继续发挥支撑人民币汇率的根本性作用。


    第二,中国的外贸和外资发展韧性较强,贸易投资等实体经济层面的资金仍会是流入的基本盘,有助于外汇市场供求的基本平衡。


    第三,市场主体汇率预期基本稳定,保持“逢低购汇、逢高结汇”的理性交易模式。


    此外,中国对外资产负债结构不断地优化,外汇储备规模保持总体稳定,持续居全球首位,仍然发挥着稳定国家经济金融安全重要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


    “当然,人民币的走势会受外汇供求和国际金融市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也可能在短期内有一定的波动,可能有上升、有下降,人民币汇率还会保持弹性和双向浮动,总体继续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王春英说。


    管涛则强调,各方要以平常心看待人民币汇率涨跌和资本流动波动,不必过度解读、过度反应。同时,也要在情景分析、压力测试的基础上拟定预案、有备无患。特别是企业要进一步强化风险中性意识,控制好货币错配和汇率敞口。(完)

    2022-07-26
  • 巴黎奥运会和残奥会口号公布 中文可称“奥运更开放”

    中新网北京7月26日电据巴黎奥运会官网消息,在巴黎奥运会即将迎来开幕倒计时两周年之际,当地时间7月25日,巴黎奥组委公布了2024年巴黎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口号:“OUVRONSGRANDLESJEUX”,中文可以叫“奥运更开放”。(完)

    2022-07-26
  • 截至今年6月底 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机量全球领先

    记者日前从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获悉: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累计达531.9吉瓦时,保持全球领先。


    伴随着电力驱动系统向汽车、游轮、货船、轨道交通以及农用机械等领域拓展,我国动力电池产业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21年,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共计154.5吉瓦时,占全球装机量约五成。在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强的企业中,我国企业占据6席,市场份额约为48%。


    在车用动力电池方面,今年上半年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110.1吉瓦时,同比增长109.8%。其中三元电池装车量占比41.4%,同比增长51.2%;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占比58.5%,同比增长189.7%。


    动力电池技术水平快速提升。我国已形成涵盖基础材料、电芯单体、电池系统、制造装备的完整产业链,负极材料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90%,隔膜材料自主供给率超过90%。三元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的系统能量密度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截至目前,我国动力电池标准出台数量占全球比重超过40%。


    回收利用体系初步建立。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已累计建成10171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基本实现退役电池就近回收。(记者王政)

    2022-07-25
  • 你买新能源汽车花的钱,都被谁赚走了?

    中新网7月24日电(中新财经葛成)“动力电池成本已经占到新能源汽车的40%-50%,甚至60%。”日前,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在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表示,“我们现在不是在给宁德时代打工吗?”


    对此,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大会上回应称,“上游原材料的炒作带来了产业链短期的困扰。”将矛头指向了电池原材料涨价。


    车企和电池制造商都觉得自己“没赚”,你买新能源汽车花的钱,到底被谁赚去了?





    动力电池原材料上演“史诗级”行情


    实际上,感受到原材料价格上涨,成本“压力山大”的也并非曾庆洪一个人。包括小鹏、理想在内的多家新能源车企CEO都曾公开表示:动力电池涨价已“超出想象”,二季度电池成本上涨幅度非常离谱。


    随之而来的则是新能源汽车上半年迎来一轮“集体涨价”。在这轮涨价中,各个车企表现不一,多则涨幅高达数万元,少则涨幅也达数千元。


    自2021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发展按下“快进键”,动力电池的主要原材料迎来了一波“史诗级”行情。动力电池的重要材料——碳酸锂,价格一直处于上涨的走势中。其中,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从2021年初的5万元上涨至50万元以上,过去一年上涨了十倍左右。


    近期,部分原材料的价格仍未大幅回落。据生意社7月21日报价显示,电池级碳酸锂报价仍在每吨47万元以上。


    除了特斯拉,都在亏损?


    “除了特斯拉之外的新能源整车厂都是亏损的。不赚钱是共识,电池企业将成本压力传到主机厂,主机厂也被逼着造电池和原材料。”曾庆洪表示,车企也在想办法降低造车成本。“我们自己买矿、布局产业链,为顾客卖便宜点儿的车。”


    中新财经梳理发现,曾庆洪此言非虚。无论是蔚来、小鹏、理想这样的造车新势力,还是北汽蓝谷、比亚迪这样的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都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


    2022年一季度财报显示,蔚来净亏损17.8亿元、小鹏净亏损17亿元、理想净亏损0.11亿元。此外,全面转型新能源汽车制造的比亚迪利润也表现也并不乐观。2022年一季度,在对旗下新能源汽车涨价3000-6000元后,其单车平均净利润仅有2400元左右。


    车企利润微薄,电池制造商亦“增收不增利”。2022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宁德时代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93亿元,同比下降23.62%;营收达486.78亿元,同比增长153.97%。


    产业链上,都是输家?


    “碳酸锂、六氟磷酸锂、石油焦等锂电池上游材料均出现价格暴涨。”曾毓群表示,上游原材料的炒作带来了产业链短期的困扰。


    “当前动力电池产业链上游价格太高了。价格压力直接传导至整车厂,上游材料涨价太厉害,源头是海外的矿场。”曾庆洪表示,市场供应紧张与产业链过剩并存。


    他建议,“在新能源汽车需求端飞速增长情况下,国家层面要加强电池行业监督引导和统筹协调,改善供需失衡,协调价格回调到合理区间。”


    如何破局?


    “事实上,矿产资源并不是产业发展的瓶颈。”曾毓群解释道,“目前,已探明的锂资源储量可以生产160TWh的锂电池,完全足够生产全球需要的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


    而在曾毓群看来,技术创新将为产业带来新的机遇。一方面,我们将通过陶瓷土提锂等一系列技术,提升我国优势矿产开发利用水平。另一方面,10年内,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增长带来了续航里程的6-7倍提升,成本下降了80%。


    此外,曾毓群还强调,“电池里面绝大部分材料都是可以重复进行利用的,目前我们镍钴锰的回收率已经达到了99.3%,锂达到了90%以上。到2035年后,我们循环利用退役电池中的材料就可以满足很大一部分市场需求。”


    不过,该说法在行业内也遭到了质疑。据媒体报道,天齐锂业投资管理部门相关人士表示,在锂电池中锂回收理论上可以,在商业应用上还达不到大规模回收再利用。对于曾毓群锂的回收率达到了90%以上的说法,上述人士称,“实验室应该能做到,但是商业上我个人还没见过。”


    对此,宁德时代方面相关负责人则向中新财经回应称,关于这件事,“请他们去我们邦普看看,自己做不到不代表别人做不到。”资料显示,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是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主营业务包括回收业务、资源业务与材料业务。(完)

    2022-07-25
  • 这一省会城市土拍要求“现房销售”,啥信号?

    对于商品房预售制度的讨论还在继续,福建省会福州的一个新动态引发了各方关注。


    现房销售与土拍环节直接挂钩,福州此举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市场?又是否会成为接下来行业发展趋势的前哨?





    福州一地土拍要求“现房销售”


    据福州市永泰县人民政府官网15日披露的一则公告,永泰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决定以拍卖方式出让县辖区一幅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


    对于拍卖方式及竞价办法,公告指出,本次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采用公开拍卖方式。同时该宗地采用“限地价、摇号”方式出让,按照溢价率20%设置最高限制价格,宗地最高限制价为4800万元。


    最为引人关注的是,公告在建设要求中明确提出,该宗地按现房销售实施。规划房屋竣工验收之后,竞得人方可申请房屋销售手续。


    另外,取得现房销售许可证之后,五年内(含五年)购买商品房的购房业主自取得房屋不动产权证之日起未满五年的,不得上市交易转让,也不得办理转让公证等手续。


    公告中给出的拍卖时间为2022年8月5日上午9:30时,这一宗颇具代表意义的地块能否成功出让、归属又如何也将在半个月后见分晓。


    虽身为福建省会,但福州房地产市场当下背负的去库存压力不小。克而瑞数据显示,结合广义存量来看,福州主战场商品房的体量超700万㎡,按照目前的销售速度,部分板块的去化周期高达50个月以上,相当于现有新房要4年多才能卖完。


    2021年6月,有福建网友在某网络平台留言“建议全省尽快取消房屋预售制,实行现房销售制度”,福建省信访局对此回应称:2015年起,省住建厅就开展了现房销售相关课题研究。省住建厅积极建议国家完善商品房销售法律体系,逐步推行现房销售。建议我省自然资源部门,在土地出让条件中,试点实行现房销售。


    2018年,福建省住建厅《关于加强精准调控稳定房地产市场的通知》也曾提到,福州、厦门两市试点在土地出让中逐步提高商品房预售条件,直至现房销售。


    值得关注的是,同在上述通知中提出的“限房价+竞地价”“公布地块房价控制限额”等相关要求都已在福州土拍中陆续推广,如今现房销售出现在土拍规则中也可谓早有预兆。


    多地已有尝试,但初衷不同


    从土地出让环节便与现房绑定,其实此前已在我国有过多次尝试,但中新财经梳理发现,试点更多集中在一、二线等热点城市。


    2014年,上海市黄浦区五里桥街道104街坊39/1宗纯宅地以5.77亿元成交。当时的报道中提到,该地块在“特别约定”的第四条中明确“该地块内建成房屋不得预售,须以全装修现房销售”。


    2016年,深圳规土委决定以公开招标方式推出首宗现房销售试点地块——龙华A816-0060号地块,要求在该地块上建设的商业、住宅等建筑物,不能进行预售,必须在竣工并取得不动产权证书后才能以现售形式对外销售。


    2017年时,广东省在《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中也曾提出鼓励推行现房销售制度,逐步取消预售制,但后来并无太多实质性落实。


    2020年3月,海南出台《关于建立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城市主体责任制的通知》,被认为是成为唯一实现全省商品住房均现房销售的省份的标志。新政规定自3月7日起,新出让土地建设的商品住房实行现房销售制度。


    2021年,杭州在第二轮集中土拍中首次推出10宗“竞品质”试点地块并且全部实行现房销售,并推出普通商品房地块溢价率上限为15%,现房销售地块溢价率最高只能到5%的让利。但最终这10宗地块全部流拍。


    2021年,北京第二轮集中土拍也首次出现竞现房销售面积地块——大兴黄村海户新村地块;北京第三轮集中土拍加强了对于“现房销售”的规定,地理位置最佳的朝阳区劲松地块在出让要求中就明确了全部都以现房销售。


    “过去和现在对于现房销售的出发点是不同的。此前的现房销售,更多的是从防范地块炒作的角度出发,所以是稳地价的考虑;而现在提及的现房销售,则是从保交付的角度出现。”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指出。


    现房期房,各有利弊


    在本轮风波之下开展现房销售,福州此举也引发了更多对于我国自1994年起便实行的商品房预售制度的思考。


    “现房销售可以避免项目停工、烂尾的出现,避免购房者与开发商因质量问题引起纠纷等;弊端是增加了房地产企业资金压力等。”中指研究院企业事业部研究负责人刘水分析。


    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也表示:商品房预售制度支持了房企的高周转模式和当前的房地产市场规模,涉及投资、建设、就业、税收、土地出让金等多个方面,如果实行现房销售,必然会大大压缩房地产行业的财务杠杆和行业规模。


    因此,业内普遍声音认为,依照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尚不是大规模推广现售模式的最佳时机,更应着眼于优化房地产预售模式以及稳妥推进现房销售模式。


    “大规模提现房销售的时间节点是不合适的,现房销售会使得房企资金压力增大。”严跃进认为,但是零星的或试点的供地可以尝试,各地也可以在后续个别地块方面推出此类创新,在“期转现”的创新之路上形成更多的有益思考。


    “中国住房市场发展很不平衡,期房预售制度改革需要因地制宜、稳妥推进,而不宜一刀切。”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住房大数据项目组组长邹琳华也指出,对于已经进入存量房市场以及高库存的城市,可因地制宜尝试推进现售,同时可探索为房地产开发提供替代性融资渠道,如政府土地信用支持等。


    “对于不具备推进现售条件的城市,可仍然支持预售,同时推进关键环节的改革,使期房预售向成熟市场的预订式或分期付款式预售逐步趋近。包括推动预售资金监管由行政监管向市场化监管转变、将预售制改革举措嵌入到土地出让合同管理等。”邹琳华认为。(完)

    2022-07-22
  • 中国灾害信息员体系总量达100余万人 覆盖所有城乡社区

    中新社北京7月21日电(记者郭超凯陈溯)在21日举行的中国应急管理部7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应急管理部救灾司副司长来红州表示,目前,中国已构建完成省、市、县、乡、村五级灾害信息员体系,总量达100余万人,多为基层干部兼职,覆盖全国所有城乡社区,多灾易灾地区还实现A、B角配备。


    来红州表示,各级灾害信息员主要承担灾情统计报送职责,同时还兼顾预警信息传递、灾害隐患排查、险情信息报送等任务,协助做好受灾民众紧急转移安置和生活救助等工作,可以说,他们是基层的“第一响应人”。


    “设这支队伍,主要目的是构建一张覆盖全国的灾情信息统计报送网络,确保基层有人报灾、会报灾,报得出、报得准、报得快。”来红州称,每名灾害信息员都扮演着“神经末梢”的角色,紧急情况下,能将灾情险情信息及时传递到“大脑中枢”,为各级党委政府抢险救援救灾决策提供重要信息支撑,最大限度减少民众生命财产损失。


    今年入汛以来,全国各级灾害信息员已累计报送灾情险情信息26.5万条,特别是在今年南方“龙舟水”期间,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基层灾害信息员,及时传递灾害预警信息,先期果断处置突发险情灾情,第一时间转移安置受灾民众,有效避免了人员伤亡,减少了财产损失。


    另据通报,上半年,全国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1076起、死亡8870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呈现“三个下降”的特点,即:生产安全事故总量、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同比下降。但部分地区和行业领域事故多发,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从地域看,新疆、西藏、重庆、甘肃、青海、辽宁较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双上升”,贵州、辽宁、湖南发生重特大事故。(完)

    2022-07-22
  • “双减”一周年 河北亮出成绩单

    人民网石家庄7月19日电(袁志广)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从5000多家减少到现在4家,且全部为非营利性机构,校外培训监管五支队伍逐步建立;





    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实现100%全覆盖,课后服务内容不断丰富,“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


    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出台作业管理办法,所有学校实现每周1天无作业日,学生作业量明显减少……


    梳理过去一年“双减”工作,河北教育部门总结出这样一份成绩单——


    先后制发40余个配套文件


    国家“双减”政策发布后,河北以省委、省政府两办名义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方案》,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方案工作清单》,明确部门职责、任务分工、完成时限,系统推动“双减”任务落实。


    在《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先后制发40余个配套文件,涵盖了课堂教学、作业设计、课后服务、校外培训治理等方方面面的措施办法,为圆满完成国家规定任务创造了条件。


    校外培训治理五支队伍逐步健全


    联合省委政法委、省公安厅等九部门组成省级校外培训执法工作组,使校外培训治理各项工作真正有人抓、有人管,把教育行政处罚等措施落到实处。


    成立了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专家委员会,聘任139名学科专家为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专家库成员,负责全省学科鉴别指导工作。


    组建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教育教学专家指导队伍,通过主动服务,提高机构培训质量,引导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按要求规范办学。


    优选优聘205名省级“双减”工作社会监督员,组建“双减”工作社会监督员队伍,让社会监督真正成为“双减”落地生根的有力抓手。


    选聘329名省级“双减”工作信息员,组建“双减”工作社会信息员队伍,及时发现和总结各地“双减”工作好经验好做法,加强“双减”工作正面宣传报道。市、县参照省级层面“五支队伍”建设做法,分别组建了“五支队伍”,不断强化对校外培训的监督、指导和检查工作。


    学生作业时长明显得到控制


    作业管理机制不断健全。从统筹、设计、布置、批改、监管指导等多方面完善作业管理,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审核管理和质量评价制度,合理调控作业结构。目前,全省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均出台作业管理办法,建立了作业校内公示制度。


    作业总量时长得到明显控制。全省基本落实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初中不超过90分钟的要求,实行了每周1天无作业日,学生作业明显减少。


    作业设计质量稳步提高。河北省教育厅教科院研究制定了义务教育阶段12个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各地积极探索,普遍试行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推动作业由量变达到质变。


    课后服务三个“全覆盖”


    深化课后服务全覆盖实施。目前,全省开展课后服务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100%,实现了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服务时间全覆盖。


    谋划课后服务全方位发展。年初制定了《河北省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提质增效工作方案》,要求按照管理规范化、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资源共享化的“四化”标准,不断提升课后服务保障水平和服务质量,从而实现“三个延伸”,即:将服务内容由看护、辅导完成作业和常规课外活动,向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高质量的作业指导、提供午餐午休服务等延伸;将服务形式由校内活动向校内外结合延伸;将服务时间由工作日向周末、假期延伸。工作方案内容共涉及5个方面、15个要点、22项重点任务。


    强化课后服务典型示范引领。为了实现对各地课后服务工作的示范引领作用,河北省实施了“课后服务三年行动计划”,计划用三年时间,为全省培树一批课后服务示范县,为全省每个县培树一批课后服务示范校。目前,已开展的第一、第二批示范创建活动,共遴选出了48个示范县和409所示范校,正在发挥典型引路作用,提升区域课后服务质量。


    打造课后服务品牌工作抓手。其中,“燕赵双减在行动”自5月25日启动以来,教育部门组织全省1.4万多所义务教育学校,先后直播了6期“信仰之旅进校园”、5期“心灵之约校园行”、5期“创新服务云论坛”、3期“课后服务云展播”,单次最高观看人次1700万,合计19次直播活动,一个多月时间总共观看人次近1亿,有力推动了全省中小学课后服务的普及和开展。同时,持续推进“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创新课后服务形式和内容。


    学校办学质量持续提升


    持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各地不断深化义务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推行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学校联盟、委托管理、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等办学模式,优质教育资源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从深入学校听课调研情况看,学校课堂教学模式普遍改革,启发式、引导式教学已成主流,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得到优化,学生主体性增强,课堂参与度、活跃度深,思维得到拓展,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考试进一步规范。河北省在全国率先印发《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规定》,对义务教育学校考试时间、命题、组织、方式、成绩及学生评价等进行全面规范,降低考试压力,深化评价改革。


    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只剩4所


    坚持严格审批与压减存量相结合。一律不再审批学前教育校外培训机构和中小学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暂停审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大力压减已有培训机构。全省5092所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中,注销1743所,转非学科类3345所,压减率99.9%,剩余4所全部转为非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机构。


    严格规范机构办学。扎实有效开展学科类治理“回头看”工作,对原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了全面排查;规范非学科机构办学行为,出台了体育类、文化艺术类、科技类等非学科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明确了举办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政策要求。


    持续推进全国监管平台的应用,印发《关于加快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机构审核进展的通知》,抓牢抓实机构资质审查、预收费监管、收费行为规范等重点工作,推动校外培训监管走深走实。


    不断加强社会监督。充分发挥省市县三级“双减”社会监督员的作用,主动发现违规培训问题,让社会监督成为“双减”落地生根的有力抓手,并为“双减”正面发声,为教育正面发声。


    多方发力确保“双减”落地落实


    压实学校责任。坚持校外治理、校内协同,明确中小学校长作为“双减”工作第一责任人,凡发现参加学科类校外培训学生较多的学校,逐一约谈校长,督促其从学校内部查找原因、及时整改。


    建立负面清单。梳理制定《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机构禁止性事项负面清单》,从培训时间、培训内容、财务收费等方面明确“二十五不得,二十严禁”,按照清单严查违规行为。公布省市县三级举报电话,发动群众提供线索,压实乡镇(街道)治理无证无照机构责任,先后查处隐蔽性学科类培训“变异”行为33起,全部进行了处理。


    加强宣传引导。印发《致全省中小学生的一封“双减”公开信》,组织中小学生家长签署《家长“双减”承诺书》,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责任,营造良好家庭育人氛围,与学校形成协同育人合力,校内校外双向发力,打好“双减”组合拳。


    2021-2022年,河北省财政厅先后筹措落实省以上义务教育阶段补助经费164.9亿元、160亿元,其中公用经费75.9亿元、76亿元,用于学校保运转相关支出和开展课后服务所发生的水电费、耗材、劳务等相关支出,有力支持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课后服务。


    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在积极配合省教育厅做好“营转非”工作,大力压减学科类培训机构数量的同时,不断加大教育培训类广告监测力度,实时对全省931家媒体机构发布校外培训广告情况进行专项监测;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发放材料1.2万余份,依法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收费检查,切实维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河北省体育局等部门主动承担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责任。2021年底,省体育局联合省教育厅印发《河北省非学科(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试行)》,并主动担负起非学科(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审批和监管职责;2022年5月,河北省教育厅会同省文旅厅、省科技厅陆续出台了文化艺术类和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完善了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和审批流程。


    河北省发改委、省人社厅、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委编办等部门积极发挥了“双减”职能作用。各部门主动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了财政基本保障、家庭适当分担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在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管理、无证无照违规培训查处、培训机构登记、执法队伍建设等方面积极协同开展工作,有效推进了“双减”各项保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

    2022-07-21
  • 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旧貌换新颜 美丽又宜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各地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加快推进城镇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改造,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编者





    黄色色调大气典雅,蔷薇花散发出阵阵芳香,居民在广场休闲锻炼……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的天津新村小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是个典型的老旧小区。曾经,人们对它的印象是设施旧、环境差。但这两年,它实现美丽“变身”,面貌一新。


    天津新村小区的变化是南京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的一个缩影。作为城市更新的一项重要内容,2016年至2021年,南京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390个、建筑面积3781万平方米、房屋12427幢、受益群众43.8万户;2022年,计划改造老旧小区128个,涉及居民3.69万户。


    问计于民,共商共建


    从“老破小”变身“新家园”,天津新村小区成功改造有何经验?


    “改造哪里、怎么改,居民说了算。”小区所在的宁海路街道物业办主任贾晖介绍,改造全过程中,小区居民都发挥主体作用。


    2019年7月,在由街道社区、设计公司、居民代表参加的改造方案会上,“民间设计师团队”首次亮相。团队中有退休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共同为小区改造出谋划策。


    天津新村小区位于历史街区附近,邻近高校和公园。“要为居民提供一个与周边环境更协调、更有文化氛围的空间,改善居民生活体验。”小区“民间设计师团队”成员崔曙平建议着力解决老旧小区活力不足、文化特色不明显等问题。


    根据大家的建议,小区在改造过程中格外注重与区位特色保持一致:小区大门选用钢结构铝板和棕黄色立柱,体现历史街区典雅的格调;邻近高校的墙面打造100米长的蔷薇花墙,增添青春活力。


    南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让改造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栖霞区尧化街道尧安新村北院小区,同样建于上世纪80年代,老年居民占比较高。从2020年底启动改造到2021年底竣工,街道社区创新制定包保责任制,科室党员“分包到户”,入户走访、座谈调研,组织多场居民代表会议,征集到数十条意见建议,其中多数围绕适老化改造这一主题。


    “老旧小区的适老化改造是很多群众反映的民生需求,需要特别关注。”尧化街道工委书记王永怀介绍,根据实际情况和居民建议,在小区内规划建设了200平方米的养老中心,提供助餐、问诊等30余个服务项目;增设了健身器材、休闲凉亭廊道、无障碍停车位,方便群众健身和出行。


    多措并举,宜居实用


    “现在开窗,心情特别好!”秦淮区岗虹苑小区居民林德凤家住二楼,小区的“空中蜘蛛网”曾困扰她很久,“以前那些凌乱的线缆就在窗户外面,不美观不说,打雷下雨还有漏电走火的危险。”不仅如此,这些线缆进入楼栋后,杂乱无章地连接到一个个电箱,居民进出不小心就会撞到头,很不安全。


    小区居民曾多次反映线缆问题,但此前一直未能解决。究其原因,线缆分属不同单位,沟通协调是难点。


    2021年5月,事情迎来转机——岗虹苑小区进行改造,“杆线下地”纳入整治工作。


    主持“杆线下地”改造的南京秦淮房产经营有限公司综合计划科科长周军介绍,前期开挖沟槽,与负责自来水、燃气、雨污分流等公司对接埋线方案,中期协调通信运营商,将新的线路接入不同居民家中,后期再将原来的“蜘蛛网”全部拆除。


    楼道中拆掉电表后的空间,安装了感应灯,方便居民上下楼。“通过改造,小区外立面整洁、楼道内有序。”周军说。


    南京市物业服务指导中心副主任张汛石介绍,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许多小区也像岗虹苑一样,同步实施了便民、惠民、利民项目。其中,同步推进的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程,解决了不少老旧小区居民上下楼不便的问题。


    家住建邺区江东门社区天顺苑小区的徐阿姨,正是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程的受益者。2019年,小区试点加装电梯,徐阿姨第一个报了名,“经过沟通,邻居们很快就达成了加装电梯的共识。政府补贴了一部分建设费用,当年电梯就建好了。”


    “小区14个单元已全部加装了电梯。”江东门社区党委书记胡炜介绍,小区还刷新了楼道栏杆、增加了扶手、设置了无障碍坡道。据统计,2016年以来,南京市累计加装电梯1226部。


    建管并重,长效治理


    去年底,秦淮区月牙湖街道天坛新寓小区完成了老旧小区改造,今年初,新的物业公司恒兆物业入驻。分管该小区物业管理工作的公司副总经理陈庭书第一次走进小区时,颇感意外——生活垃圾无人处理,散落一地。


    新改造的小区怎么还有这种问题?将垃圾清运后,陈庭书向居民了解情况。原来,小区居民对以前物业公司的服务不满意,部分业主欠缴物业费,小区管理陷入恶性循环。


    “我们发挥‘红色物业’的优势,带动居民自我管理,实现小区改造建管并重。”陈庭书介绍,小区物业团队和管委会中有多名党员,由街道社区牵头,成立了事务共商、活动共办的“红色物业平台”。


    小区内的11栋建筑、572户居民划分进30个网格,每个网格由小区党员担任网格长。陈庭书介绍,小区改造过程中新建的游乐场、增设的垃圾分类箱,采取共商共治模式管理,网格长和居民志愿者轮流值班,与小区物业协同配合,保障居民健身安全、小区环境整洁。


    技术支持也发挥了很大作用。玄武区梅园新村社区雍园41号小区改造后引入数字化智慧平台,安装能够捕捉高楼抛物坠物运动轨迹的摄像头;电梯内的轿厢感应器,可以智能感知电动车进入电梯现象并及时反馈……


    “城市更新行动是个系统工程。科技手段提升了服务精细化水平,引导小区居民养成文明习惯,让居民在城市更新中居住体验更佳、获得感更强。”梅园新村社区党委书记郝晴晴说。

    2022-07-21
  • 全球粮食危机下14亿人口大国如何端稳饭碗?

    当下,全球正经历着严峻的粮食安全挑战。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中国的粮食问题备受关注,中国能否端牢自己的饭碗?中国如何保障粮食安全?


    二战以来最严重粮食危机


    近年来,全球粮食安全备受挑战,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俄乌冲突严重冲击世界经济,粮食供应链受阻,在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极端天气频发给粮食生产带来的影响与日俱增。


    去年以来,国际粮食价格持续上涨,受俄乌冲突影响,今年3月,联合国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一度跃升至该指数自1990年设立以来的最高水平。近三个月该指数虽然有所回落,但今年以来仍上涨了15%。


    面对急剧变化的国际粮食市场,各国纷纷“捂紧”了自己的“粮袋子”,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监测,目前约有25个经济体为应对粮食价格上涨,采取了52项出口限制措施,禁止或限制食品、饲料和化肥出口,影响了全球超过8%的粮食贸易。


    联合国今年5月发布《2022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警告称,人类或将面临二战后最大的粮食危机。世界粮食计划署统计显示,截至今年6月,全球严重缺乏粮食保障甚至危及生命和生计人口的数量增加到3.45亿。


    中国粮食状况整体平稳


    “很多高度依赖粮食进口的发展中国家,抵御国际粮食市场波动的能力非常有限,他们受全球粮食危机冲击最大。”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向中新社记者表示。


    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端稳本国饭碗事关全球粮食安全。


    从供需形势来看,中国粮食供给总体是有保障的。2021年,面对极端天气和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粮食再获丰收,粮食产量已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仓丰盈。目前,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近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宣布,今年夏粮获得丰收,增产1%,为全年粮食丰收打下了良好基础。


    姜文来表示,“三农”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压舱石”,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世界形势复杂多变,中国14亿人吃饭问题是“天大”问题。长期以来,中国官方一直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放在工作首位,近年来对粮食安全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用更强更严的举措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初级农产品稳产保供。


    绷紧粮食安全的一根弦


    中国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今年早些时候表示,虽然中国粮食连年丰收,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在粮食问题上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中国人从吃饱到吃好,消费结构还在不断地升级,粮食需求仍然呈刚性增长的态势,结构性矛盾又不断凸显,紧平衡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同时资源环境的约束也在加剧。所以保障粮食安全这根发条,要拧得紧而又紧。


    “面对剧烈波动的国际形势,中国粮食稳定对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发挥了积极作用,下半年要继续稳住粮食生产供给,促进粮食市场稳定运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向记者表示,粮食生产的大头在秋粮,秋粮能否丰收直接关系到全年供给形势。


    他表示,要继续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关于粮食安全的各项部署,压实产粮责任,做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的财政支持政策,推动国家支持补贴政策到位。


    对于中国比较依赖进口的大豆、油类等作物,中国官方提出“大力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李国祥表示,目前中国各地已经陆续落实扩大大豆、油料的种植面积。但据调研,一些地方扩种大豆、油料之后,存在不会种、种不好的情况,需要进一步加强田间管理和技术指导,推动种植结构不断改善。(完)

    2022-07-20
  • 20余省份启动养老金上调 7月底前这笔钱发放到账

    越来越多的省份正在兑现2022年养老金上涨。


    截至7月18日,全国已经有20多个省份发布了2022年养老金调整方案,启动了养老金的上调。按照要求,今年提高标准增发的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7月底前要发放到位。你涨了多少钱?


    20余省份发布养老金调整方案


    根据人社部、财政部《关于2022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全国调整比例按照2021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4%确定。各省以全国调整比例为高限,确定本省调整比例和水平。


    据中新财经记者统计,截至7月18日,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山西、吉林、辽宁、甘肃、内蒙古、江西、安徽、河北、天津、广西、宁夏、河南等20多个省份发布了养老金调整细则。


    2021年12月31日前已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并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退休人员,可以参与此次养老金调整。


    养老金按“三步走”方式调整


    有退休人员以为,既然养老金上涨4%,就是在自身养老金基础上直接增长4%,但其实并非如此,养老金是按照“三步走”方式来进行的。


    2022年养老金调整,继续采取定额调整、挂钩调整与适当倾斜相结合的调整办法。


    第一步是定额调整,同一地区各类退休人员统一增加相同额度的养老金,体现社会公平。比如,上海定额调整为60元。


    第二步是挂钩调整,与退休人员本人缴费年限(或工作年限)和基本养老金水平挂钩,体现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比如,上海缴费年限每满1年每月增加1元,增加额不足15元的,补足到15元;与本人养老金挂钩增加1.9%。


    第三步是倾斜调整,高龄退休人员、艰苦边远地区退休人员等人群,可适当提高调整水平。比如,上海对2021年底前年满70周岁、75周岁和80周岁的人员,每人每月分别再增加25元、35元和45元。


    适当加大挂钩调整所占比重


    两部门在养老金调整通知中明确要求,要进一步强化激励,适当加大挂钩调整所占比重。从各地养老金调整方案来看,普遍加大了挂钩调整比例,主要体现在养老金挂钩比例的上调。


    比如,湖南2022年养老金挂钩比例从去年的1.3%涨到了1.4%;河南2022年养老金挂钩比例从去年的0.88%涨到了1%。


    2022年养老金挂钩调整,与缴费年限、养老金水平“双挂钩”依然是主流,去年一度采取与养老金水平单挂钩的上海,今年也恢复了“双挂钩”。


    倾斜调整这些人可以多涨钱


    在倾斜调整方面,主要是高龄退休人员、艰苦边远地区退休人员、企业退休军转干部等享受到了额外照顾,可以多涨钱。


    比如,甘肃明确,年满70周岁至不满80周岁的每人每月增加35元,年满80周岁及以上的每人每月增加40元。一至五类地区退休人员每人每月按地区类别分别增加3元、4元、5元、11元和16元。企业退休的军队转业干部,本次调整后月基本养老金低于3100元的,调整到3100元。


    每人养老金都涨4%吗?


    多地人社部门解释,4%是全部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的总体人均水平,并不是退休人员以自己的养老金水平为基数按照4%的比例调整。


    具体到每名退休人员,由于缴费年限、养老金水平存在差异,实际增加的挂钩水平有高有低,因此,每名退休人员实际增加的基本养老金是不同的,占个人养老金的比例也是不同的。


    举个例子,以上海养老金调整方案为例,缴费年限30年,养老金3000元,不享受倾斜调整,可以上涨:定额调整60元+缴费年限挂钩调整30×1元+养老金挂钩调整3000×1.9%=147元,涨幅4.9%。


    养老金什么时候补发到账?


    目前,各地明确增加养老金补发到账的时间,均在7月31日前。


    部分地区更早一些。北京明确,企业退休人员当月和补发的养老金7月15日发放到位。机关事业单位2021年12月31日(含)前退休人员调整的养老金也将于7月底前发放到位。


    上海明确,增加的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和城乡居保按月领取养老金人员于7月20日,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于7月27日通过相关银行、邮局发放到领取养老金人员的账户中。


    各地发放到位时间可能不尽相同,但无论各地在何时开始组织发放,都将从2022年1月1日起补发。(完)

    2022-07-20
  • 银保监会:支持地方更加有力地推进“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

    中新社北京7月17日电(记者王恩博)近日,江西景德镇某楼盘业主因项目延期交付发布停止还贷声明,引发舆论关注。中国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17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银保监会对此高度重视,加强与住建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的协同配合,坚持“房住不炒”,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支持地方更加有力地推进“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


    该负责人表示,一是在地方党委政府领导下,银行保险机构应积极参与相关工作机制,配合压实企业、股东等相关各方责任,银行要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既要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又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千方百计推动“保交楼”。


    二是指导银行在地方党委政府“保交楼”工作安排的总体框架下,坚持摸清情况、实事求是、科学分类、精准施策,主动参与合理解决资金硬缺口的方案研究,做好具备条件的信贷投放,协助推进项目快复工、早复工、早交付。


    三是做好客户服务工作,加强与客户沟通,个性化地满足居民客户的不同需求,信守合同,践行承诺,依法保障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四是有效满足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大力支持租赁住房建设,支持项目并购重组,以新市民和城镇年轻人为重点,更好满足刚需和改善型客户住房需求,努力保持房地产市场运行平稳有序。


    负责人称,处理好当前面临的问题,也是实现房地产模式新旧转换的重要契机。我们相信,在党委政府指导下,在相关各方共同努力下,这些困难和问题都能得到合理解决。

    2022-07-18

  • 首 页  上一页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