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世与长虹签署东南亚物流战略合作协议

    13日,百世集团与长虹旗下长美国际在广东中山签订《东南亚物流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就长美国际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的电商业务达成共识,由百世为长美国际搭建从国内到东南亚的跨境供应链体系,提供产品的全链路物流服务。


    未来,长美国际发往东南亚的商品从国内生产基地出发后,将由百世负责清关、干线运输、海外仓储、末端派送等物流环节。由于产品采用海外仓备货模式,当地顾客在电商平台上下单后最快次日就可以收到商品。


    签约仪式上,百世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周韶宁表示:“在‘双循环’的背景下,百世在东南亚持续投入人才、资金、自动化设施、系统研发等,打造了一套中国与东南亚间的端到端的综合跨境供应链服务体系。我们将以此持续赋能中国优质品牌,助力国货出海东南亚。”


    据长虹股份公司副总经理、长美国际营销总部总经理杨金介绍,长虹自1998年进入东南亚市场,2019年起开启电商转型,在印尼、菲律宾电商业务蓬勃发展的基础上,2021年新成立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四国贸易子公司,长虹将持续深根东南亚市场,强化自主品牌建设,百世强大的跨境服务体系及供应链解决方案,将助力长虹的品牌国际化进程。


    另据了解,长美进军新马泰越电商市场后,将通过当地主流电商平台Shopee、Lazada、JD等进行销售,出口品类包括电视、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全套智能家电产品。

    2021-10-19
  • 第130届广交会:长虹打出“组合牌”

    10月15日,为期5天的第130届广交会在广州举行。长虹携5G生态成套家电以及聚焦海外市场的M8系列电视、Evamodel空调、SpacePro冰箱与洗衣机等全系列产品参展,吸引大量海内外参观者驻足体验。


    在展区,长虹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经济和全球疫情形势,长虹在海外市场打出了产品、品牌、物流、渠道等“组合牌”,成效明显。今年1-9月,长虹海外家电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0%以上,其中品牌业务累计增长超过50%。








    引领技术趋势,提升产品体验


    近年来,长虹充分发挥在物联网、AI、大数据、5G的布局,率先应用于产品研发与制造等各环节,引领技术趋势,提升用户体验。


    作为国内最早的超级电视工厂,长虹电视超级工厂全球年产能超过1500万台,其中海外生产基地年产能超800万台。长虹通过智能信息物联集控中心,超级工厂实现了数字化生产,数据实时同步在工业互联网云平台。5G+8K电视等多款引领全球智能电视趋势的产品在这里“智造”。


    针对海外中高端市场,在本届广交会上,长虹展出了M8系列智能电视,该产品配置了最新一代的4K多核智能芯片,可支持5GWiFi和蓝牙5.0,并搭载MEMC功能,持HDR10/HDR10+/DolbyVision等多种先进的HDR技术,可结合QLED量子点技术提升画质色彩表现,为用户带来更好的影视观感体验。另外,在声音处理、外观设计等都有出色的表现。





    在白电方面,长虹在本届广交会则推出了全球首款多语言离线语音控制空调Evamodel。该产品采用离线语音控制技术,已经具备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俄语等8种交互语言,家居场景唤醒词唤醒率超过95%,做到“开口即得”的交互体验。另外,拥有全球顶级全面薄技术的美菱SpacePro冰箱、洗衣机,吸引了大量海外客商驻足了解。


    整合全球资源,构建物流体系


    近年来,长虹加速构建立体、便捷的物流体系。长虹积极参与中欧班列,将“绵阳造”的家电、物联网模块、连接器等源源不断地发往欧洲,及时满足欧洲用户需求,同时整合欧洲资源,将欧洲的特产、汽车零部件等通过中欧班列运回四川,服务四川企业;经由中山出口基地,将“长虹制造”发往全球;与川航达成战略合作,进一步拓展空中运输渠道,形成“海陆空”一体化物流体系,更快速、高质量地满足全球用户与客户的需求。





    同时,为更有效地整合全球优质物流资源,进一步提速客户响应,长虹与全球多家物流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今年4月,长虹?美菱国际营销总部(简称长美国际)与中远海运集运在合肥美菱基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暨运输服务框架协议,双方在集装箱运输、端到端物流供应链、集中采购和技术交流方面开展深度战略合作。10月13日,长美国际与百世集团在广东中山签订《东南亚物流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就长美国际在东南亚的电商业务达成共识,由百世为长美国际搭建从国内到东南亚的跨境供应链体系,提供产品的全链路物流服务。


    加速布局电商,优化渠道体系


    面对全球疫情,因势而变的长虹进一步优化终端销售渠道,以线上线下双轮驱动,加速海外渠道建设。


    据了解,近年来长虹海外坚定电商转型之路,电商业务持续保持增长态势,业务版图不断扩大,产品阵容进一步丰富。欧洲市场,长虹CHiQ品牌已进入欧洲10多个国家,30多个电商平台,目前已有8大产品品类在各电商平台销售,在法国、西班牙亚马逊平台,CHiQ品牌电视、冰箱长期处于畅销排名前列。


    东南亚市场,长虹在印尼、菲律宾电商业务蓬勃发展的基础上,2021年新成立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四国贸易子公司,将通过当地主流电商平台Shopee、Lazada、JD等进行销售,出口品类包括电视、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全套智能家电产品。


    “全球疫情之下,长虹等中国家电企业逆势而上,夯实产品技术、布局自主品牌,加快渠道与物流体系建设,在全球主要家电市场取得较好市场份额。”分析人士指出。


    去年,长虹海外订单增长加快,电视、冰空洗和冰箱压缩机等业务同比上年大幅增长。今年1-9月,长虹海外家电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0%以上,各产品线业务协同发展,齐头并进,其中品牌业务累计增长50%以上。

    2021-10-19
  • “银发族”线上消费增长快

    今天,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了《2021老年用户线上消费报告》。这个消费报告预计,基于我国现有养老服务格局,未来90%以上的老人将选择居家养老,相关商品及服务的需求将日益多元化、个性化,从而带来新的消费机遇。


    报告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2021前三季度,“银发族”网购销量同比增长4.8倍。在居家养老场景下,适老家居的消费同比增长近1倍。其中,安全扶手、颈椎枕成交额同比增长超过1.5倍,电子锁、智能晾衣架、智能马桶、恒温花洒成交额同比增长超过50%。特别是入秋之后,保暖类消费明显增长,暖被机、取暖器、水暖毯、保暖内衣成交额增长较为明显。


    京东集团副总裁冯全普表示,京东一直在深入探索如何在匹配高品质养老需求及政策方向的前提下,提供更适合中国老人的产品与服务。例如,推出京东APP长辈版、快递寄件服务适老版,建立长辈专属服务团队等。未来,京东将持续借助供应链优势和数字技术能力,为老年生活构建高品质、一站式生活及消费解决方案。

    2021-10-18
  • 谁在数落螺蛳粉的“灵魂”?了解一下真实的酸笋!

    被称为“螺蛳粉的灵魂”的酸笋,以其独特的味道吸引了大量爱好者。然而,有自媒体犀利地数落酸笋“营养价值低”、“致癌物等有害物质多”、“本质上看作穷苦时代遗留至今解馋的垃圾食品”。那么,酸笋真的是垃圾食品吗?真的如此“不健康”吗?


    酸笋是怎样“炼成”的?


    传统制作工艺中,把竹笋放在盐水中自然发酵,即可制作酸笋。


    在发酵过程中,大量蛋白质分解释放出氨基酸,大量的糖转化为有机酸。氨基酸和有机酸以及糖等其他成分进一步发生转化、反应,会生成多种醛、酸、酚、酯、醇等物质。其中半胱氨酸分解释放出的硫化氢,以及色氨酸分解转化成的粪臭素,最终构成了酸笋的特有臭味。


    将酸笋称为“垃圾食品”或有失公平


    查阅资料发现,关于酸笋中营养成分的研究较少,但有一份硕士论文曾分析过毛竹酸笋的主要营养成分。


    毛竹酸笋和其原料毛竹笋相比,发酵过程中损失了一半以上的蛋白质和糖,而膳食纤维则变化不大。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钠含量只有53毫克/100克,和纯牛奶的钠含量相当,完全谈不上“高盐”。


    从营养组成来看,酸笋是一种固体含量很低、水含量极高、低钠、低糖、无脂、低热量的食物,所以,称之为“垃圾食品”有失公平。


    至于酸笋“营养价值低”的说法,如果按照每单位重量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含量来说,确实较低。但对于人体营养摄入来说,酸笋往往是作为“调料”来食用的,在螺蛳粉中,它的用量并不大,基本上就是起到“借味”的作用。当一种食材是作为调料而不是“食材”大量食用的时候,就更没有必要纠结于它的“营养价值”了。


    暂无证据表明酸笋属于“高嘌呤食物”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目前并没有酸笋的嘌呤含量相关数据。查询酸笋的原料竹笋,有文献给出的嘌呤含量数据是29毫克/100克,也有文献给出的是6毫克/100克,但是,两个数据都低于“高嘌呤食物”的标准(150毫克/100克以上)。


    酸笋是竹笋发酵而来,发酵过程中,嘌呤含量是否增加?目前的文献中,没有数据能直接证明一种低嘌呤的蔬菜,经过发酵变成“高嘌呤”的蔬菜。有自媒体称酸笋是“高嘌呤食物”,却并没有列出相应的有力证据,空口无凭。


    充分发酵后的酸笋亚硝酸盐残留并不高


    一般来说,蔬菜在发酵过程中可能会有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这通常是“酸菜含有致癌物”说法的来源。


    不过,在发酵过程中,这个转化反应只在前期进行。如果发酵时间足够长,转化硝酸盐的杂菌被抑制和清除,亚硝酸盐也会分解,最后残留的含量并不高。


    《消费者报道》杂志曾经测评过市面上比较火爆的14款螺蛳粉(主要测量其中的酸笋、酸豆角等酱腌菜配料包),结果显示,14款螺蛳粉亚硝酸盐的平均值为2.24mg/kg,远远低于GB2762-2017《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对于亚硝酸盐的限量≤20mg/kg。所以,对酸笋亚硝酸盐含量无需纠结。

    2021-10-18
  • 广州价格监测 9月猪肉价格小幅下降

    监测显示,与上月份相比,9月份我市猪肉价格继续小幅下降,鸡蛋和蔬菜价格仍有小幅上升,其他主要农副产品价格微幅波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药品和用品价格稳定。


    (一)主要农副产品价格情况


    猪肉价格小幅下降,环比降幅继续收窄:精瘦肉、有皮上肉、排骨零售月均价环比分别下降4.36%、下降3.73%、下降1.43%,同比分别下降36.39%、下降38.94%、下降22.90%。


    鸡蛋零售价格微升,禽零售价格微降:农贸市场红壳鸡蛋零售均价为12.04元/公斤,环比上升0.65%,同比上升10.11%;光鸡零售均价为38.58元/公斤,环比下降0.10%、同比下降0.63%。


    主要水产品价格微幅波动。蔬菜价格小幅上升。粮油价格总体稳定。


    (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药品和用品市场情况


    9月以来,监测显示流感药品、医用酒精、消毒液等消毒杀毒用品价格稳定。其中穗康系统口罩销售价格分别为:普通防护口罩0.35元/个,医用护理口罩0.35元/个,一次性使用儿童(平面)口罩0.5元/个,一次性使用儿童(立体)口罩1.8元/个;广东金康药房连锁有限公司销售的广州番禺万福卫生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医用外科口罩零售价格为1元/个(无菌型),广州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抗病毒口服液28元/盒(10ml×12支),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连花清瘟胶囊29.8元/盒(0.35g×48粒)。


    (三)工业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涨跌互现


    化工产品价格微幅上涨:化工产品本月零售价格为6515.56元/吨,月环比上涨0.32%,月同比上涨17.98%。所监测的15个品种环比呈“5升3降7平”走势。


    钢材价格持续上涨:钢材本月零售价格为6078.22元/吨,环比上涨2.84%。


    建材市场价格普遍上涨:监测显示,32.5普通硅酸盐水泥成交均价为620元/吨、42.5强度普通硅酸盐水泥平均成交均价为550.06元/吨,环比分别上涨22.77%、17.7%。


    成品油零售价格稳定:92号汽油、95号汽油、98号汽油零售均价分别为9291元/吨、9797.75元/吨、11129.13元/吨,环比分别上升0.06%、下降0.14%、下降0.67%。


    后期走势预测


    猪肉方面,从生产端来看,9月我市生猪出场价格加速下降,月均价格为14.28元/公斤,环比下降16.36%,同比下降62.53%。综合来看,我市猪肉供应继续上升,生猪出场价格来到今年的新低,近期猪肉零售价格仍会有小幅下降。


    进入10月,蔬菜方面,我国北方产区陆续出现连续降雨,蔬菜采收和运输受到一定影响,预计我市蔬菜价格可能继续上升;鸡蛋方面,鸡蛋消费已在节前释放,我国主要产蛋地区鸡蛋产能充足,将出现短暂的供大于求情况,预计近期鸡蛋价格会小幅下滑。


    虽然国内新冠肺炎疫情仍有反复,但是由于相关商品供应充足,预计10月疫情相关的口罩、流感药品、医用酒精、消毒液等商品价格将保持稳定。


    成品油方面,9月受大宗商品价格、国际原油价格震荡、国内宏观调控等综合因素影响,成品油价格保持平稳。展望后市,鉴于国内外形势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短期内成品油价格或将盘整运行。

    2021-10-18
  • 电价市场化改革有待供需齐发力

    煤电价格倒挂问题由来已久,改革完善煤电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尽快理顺煤电价格关系,是有效化解煤电博弈、保障电力稳定供应的重中之重。要严格落实并发挥好煤电“基准价+上下浮动”机制的作用,维护好电力市场公平、公正、公开的运营秩序和发展环境。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就燃煤发电上网电价改革提出了四方面具体举措,引发了广泛关注。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就进一步做好今冬明春电力和煤炭等供应作出部署,强调要改革完善煤电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


    煤电价格倒挂问题由来已久,用市场化手段解决这一问题,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不过,从近年来实践看,煤电博弈的背后还存在诸多有待破解的深层次问题,而这些问题的集中暴露也正是引发本轮部分地区“拉闸限电”“有序用电”的主要原因之一。


    煤电价格改革,首先要从煤说起。煤炭从用途看可分为动力煤、化工用煤和炼焦煤三大类。其中,化工煤、炼焦煤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实现了市场化定价,而动力煤中绝大部分是用于发电或供热的电煤,其价格仍实行国家定价。在市场煤价格持续大涨的情况下,煤企难免不愿意把煤卖给电厂,而电厂也基本买不起市场煤,这直接导致了电煤储量的不断减少,且新能源发电尚不能及时补上,使得电力供应缺口持续扩大。


    在此背景下,改革完善煤电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尽快理顺煤电价格关系,推动煤炭和电力行业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是有效化解煤电博弈、保障电力稳定供应的重中之重。


    早在200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传统的煤电企业“一机一价”定价办法,改为煤电“标杆价”并辅助以煤电价格联动机制。但近年来,电煤价格变化与电力需求走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背离,“标杆价”由于缺乏弹性执行机制,很难对此作出及时适度的反应,改革煤电价格形成机制势在必行。


    “基准价+上下浮动”的煤电价格形成机制自2020年起正式取代了标杆电价机制。应该说,“基准价+上下浮动”的煤电价格形成机制,对于加快我国发电行业引入竞争机制等方面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但也要看到,我国电力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新的煤电价格形成机制必须在供需两端协同发力,要在实际运行中不断加以调整,以不断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在发电侧,要有序放开全部燃煤发电电量上网电价,扩大市场化交易电价上下浮动范围,确保价格形成机制更具灵活性、针对性。改革后,市场交易电价上、下浮动范围分别由现行的不超过10%、15%,调整为上下浮动范围原则上均不超过20%,对高耗能行业可由市场交易形成价格,不受上浮20%的限制。鼓励地方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用电实行阶段性优惠政策。这些举措充分考虑了供需双方的市场诉求,有利于促进发电行业平稳运行,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


    在用电侧,要在保持居民、农业、公益性事业电价稳定的基础上,推动工商业用户全部进入市场,进一步增加电力市场交易主体数量、扩大交易规模,以更充分地反映出电力供求关系变化,加快确立市场在电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推动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当前,我国竞争性电力市场仍处于初步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要严格落实并发挥好煤电“基准价+上下浮动”机制的作用,不仅要杜绝对合理范围内正常浮动的市场价格进行不当干预,更不能对电力用户和发电企业进入市场设置不合理门槛,切实维护好电力市场公平、公正、公开的运营秩序和发展环境。

    2021-10-15
  • 截至10月14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10月14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0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云南3例,天津2例,河南2例,上海1例,广西1例,陕西1例),含3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天津1例,云南1例,陕西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1例,为境外输入病例(在上海)。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84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278人,重症病例与前一日持平。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476例(无重症病例),现有疑似病例2例。累计确诊病例9367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8891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10月14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556例(无重症病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91296例,累计死亡病例463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96488例,现有疑似病例2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208771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21664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25例(均为境外输入);当日转为确诊病例3例(均为境外输入);当日解除医学观察16例(境外输入14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376例(境外输入366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28674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12276例(出院11971例,死亡213例),澳门特别行政区77例(出院66例),台湾地区16321例(出院13742例,死亡846例)。

    2021-10-15
  • 中央气象台:强冷空气席卷中东部,淮河以北地区可达寒潮标准

    央视网消息:据中央气象台网站消息,过去一天,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岛等地部分地区出现明显降雨,其中福建漳州、广东汕头和湛江局地出现大暴雨(200~249毫米);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部分地区出现降雪、雨夹雪或雨转雪。


    昨日,强冷空气已在东北地区初显威力,今晨内蒙古中东部、黑龙江等地降温6~10℃,黑龙江局地出现15~17℃降温。预计未来三天,强冷空气将一路南下席卷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将下降6~10℃,东北地区南部、华北东部、黄淮东部、江淮、江南东北部等地降温12~14℃,局地可达14℃以上。


    受冷空气影响地区还将有4~6级偏北风,阵风7~8级,内蒙古东北部以及东部沿海地区阵风可达9级;东部和南部海区将先后有7~8级大风,阵风9~10级。中央气象台今晨发布大风降温预报。


    降水方面,今明两天青海东部、甘肃中东部以及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等地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局地有大雪;黄淮及以南大部地区有小到中雨,局地大雨或暴雨。另外,虽台风“圆规”已离开、停编,但南海还有一热带扰动不断“叨扰”海南,预计未来三天海南岛东部仍有持续较强降雨,其东南部局地降水量可达200毫米以上。


    气象专家提醒,此次强冷空气波及范围广,多地将出现“断崖”式降温,其中淮河以北地区将遇寒潮,另外长江中下游地区还伴有阴雨,体感将转为湿冷,请公众及时增添衣物,谨防感冒。

    2021-10-15
  • 产业迎来变革 手机厂商纷纷跨界做电脑

    华为日前发布了包括笔记本电脑、商用台式机等在内的10余款智慧办公新品。此前,智能手机品牌realme也发布了首款笔记本电脑,正式进军笔记本电脑市场。


    手机厂商做电脑已不是新鲜事,从国外的苹果、三星到国内的华为、小米,都早已推出了笔记本电脑。为何手机厂商喜欢跨界做电脑?传统的电脑厂商怎么看?带着这些问题,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


    增强品牌黏性


    “手机厂商做电脑,未来会是一个标配。这就像手机厂商会推出耳机等其他电子产品一样,目前知名度较高的手机厂商基本都有布局电脑行业。”艾媒咨询集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手机厂商乐于跨界做电脑,电脑行业有着吸引人的“大蛋糕”显然是一个重要原因。受疫情影响,个人电脑重新回到了数字生活的中心。市场调研机构IDC最新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PC市场同比大幅增长49.7%,三线以下的中小城市呈现了更大的市场需求。IDC还预测,个人电脑更新周期在缩短,渗透率在持续提高,市场总量到2025年将至少保持当前规模,更高价值的商用客户的需求正在快速恢复。


    一方面,手机行业盈利有限,需要拓展新的赛道。众诚智库高级咨询师王立萍对记者表示,产业链全面“缺芯”导致手机出货缓慢,手机产业变现速度下滑。手机市场已接近增速天花板,市场盈利空间有限,需要新的产业来支持企业生存和未来发展。


    另一方面,“笔记本电脑可以与自家手机捆绑,在增加手机销量的同时,培养强品牌黏性的用户。”王立萍表示,这是手机厂商延展自身产品产业链、扩展产品生态的举措,也是手机厂商拥抱“万物互联”时代的战略布局,符合时代发展需求。


    “在目前手机厂商的销售渠道中,线下门店仍是绝对的主要销售渠道,而这些线下门店往往都处于繁华地段,店租成本高昂,销售电脑有助于分担经营渠道成本,也有利于消费者的一站式体验。此外,此次疫情推动了在线办公、在线教育、在线娱乐的发展,电脑行业因而发展迅猛,手机厂商自然不能放过这一市场机会。”张毅说。


    realme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徐起告诉记者,手机是用户使用的终端核心,手机品牌也逐渐在别的领域带来一些颠覆,如手环、手表、耳机等。电脑行业有一定特殊性,传统品牌耕耘时间较久也处于比较明显的领导地位,手机品牌进入PC行业很难一下颠覆整个行业。但是近年来,手机品牌如华为进入电脑行业也做得比较成功。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其他手机厂商也可能会进入这个赛道,并给PC格局带来新变化。


    优势得天独厚


    手机厂商做电脑有优势吗?“优势可以说是得天独厚,手机的工业设计难度和竞争激烈程度都要比电脑大,从生产和销售渠道来看,手机厂商做电脑是顺带手的事。”张毅说。


    王立萍分析说,手机和笔记本电脑都属于可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很容易借力现有手机品牌的知名度;从制造流程看,两者的制造工艺大致相当,容易上手;有成熟的产业链,可以快速找到笔记本电脑配件供应商,较快实现跨界发展;手机厂商依托现有线下门店布局笔记本电脑,也能让消费者更快了解与购买笔记本电脑新品;手机厂商有海量的手机用户,这是传统电脑厂商无法做到的。


    徐起也表示,近年来,消费者对笔记本电脑的速度、轻薄、高清显示等方面呈现增长性的升级需求;此外,手机品牌已积累大量用户,销量达到1亿台,在此拐点下进一步加速人工智能物联网生态布局,是推出笔记本电脑的好时机。


    不仅如此,“手机和电脑消费场景的无缝连接是手机厂商做电脑的发力点和最大优势。”张毅说。


    在首款小米笔记本电脑发布时,小米董事长兼CEO雷军就曾表示,小米做笔记本电脑很大程度上是米粉要求的,其根本原因就是用户需要多个智能硬件间的融合。


    生态融合也是华为智慧办公场景中的核心能力。此前,华为的多屏协同功能让电脑、手机、平板的生态融合迈出了第一步,而华为最新推出的移动应用引擎,又让人们可以打开电脑玩手机,实现了电脑应用生态和移动应用生态的深度融合。


    “苹果手机和苹果电脑可以通过同一个ID账号登录相连,提高了苹果的生态壁垒,一直是国内手机厂家的对标标杆。此外,华为从手机试水笔记本电脑的成功,也为其他手机厂商跨界做笔记本电脑做了很好的示范。”王立萍说。


    产业迎来变革


    手机厂商跨界做电脑做得怎么样?从市场上看,除了苹果,华为、小米等也比较出色。比如华为自2016年开始进入笔记本电脑市场,根据2020年8月的一份市场统计报告,华为笔记本电脑市场份额已占到了国内第二,仅落后于联想。


    从产品亮点来看,“华为笔记本电脑有全面屏、弹出式摄像头、多屏协同等功能;小米笔记本电脑则简化了分类,并进一步拉低了轻薄本的价格;realme面向年轻消费群体,在屏幕设计、散热性能、全新跨屏互联体验及配色等方面比较出色。”王立萍分析说。


    对于这些新的跨界竞争者,传统电脑厂商怎么看?今年第二季度,联想继续蝉联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厂商。对于新的入局者,联想表示这印证了电脑仍是高景气的好赛道。同时,联想也表示,自身在PC领域深耕30多年,积累了深厚的供应链能力、智能制造能力以及产品创新能力,还将持续提升旗下产品的先进性,结合人工智能与5G等领域的技术积累,满足后疫情时代用户更多元的个人计算需求,巩固并扩大行业领先优势。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与可折叠设备领域,联想也在持续开发核心技术,探索新一代计算设备的客户与行业需求,不断强化智能设备业务“护城河”。


    从市场数据来看,手机厂商跨界做电脑还主要集中在消费端领域,商务领域仍是传统电脑厂商的天下。对此,王立萍分析说,手机是目前大众消费品里制造要求最精密的产品,如果能制造高端手机,一般就能做笔记本电脑。但是,在安全性、稳定性要求更高的商用电脑领域,大多数手机厂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过,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传统PC产业迎来变革,即将迈入设备融合、交互融合、生态融合的全场景智慧体验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变革面前,无论是跨界的手机厂商还是传统的电脑厂商,都应抓住时代变化的风口,顺势而为。

    2021-10-15
  • 老人贫血是茶惹的祸?非也!

    茶自古以来是中国人的传统饮品,既能解渴,又能养生。然而民间一直有流传说“贫血的人不能喝茶”,“喝茶太多容易贫血”。近日,一则#老人长期喝浓茶致重度贫血#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网友热议,说是长沙一位65岁的老人在散步时突然晕倒被送医,医生诊断为缺铁性贫血,而老人酷爱喝浓茶。那么喝茶真的会导致贫血吗?贫血的人到底能不能喝茶?


    喝茶,到底喝的是什么?


    很多人都喜欢喝茶,认为茶好喝,还健康。那么,我们在喝茶的时候,到底喝了什么呢?


    作为一种饮品,我们喝茶,喝的当然最主要是水,不过除水之外,每片茶叶中都主要含有茶多酚、生物碱,在泡茶过程中这些物质会溶解到茶水里,除此之外还有少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和氨基酸,也会被溶解,但是太微量,并没有很大作用。


    茶多酚是茶叶中酚类物质及其衍生物的总称,主要为黄烷醇(儿茶素)类,儿茶素占60~80%,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很多人觉得茶很香、好喝,主要就是拜他所赐。


    茶叶中的生物碱包括咖啡碱、可可碱和茶碱,其中以咖啡碱的含量最多。咖啡碱,也叫咖啡因,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喝茶会感觉兴奋、睡不太好的原因。


    正常喝茶不会导致贫血


    之所以会有喝茶导致贫血的说法,一个非常常见的理由是说茶中含有大量的单宁,这种物质与食物中的铁元素结合形成一种不溶性物质,阻碍了人体对铁的吸收,导致缺铁性贫血。


    单宁的确会妨碍铁的吸收,但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正常喝茶并不会对我们日常饮食中铁的吸收产生很大影响,也不会导致人体贫血。


    首先,我们喝茶一般不会很多。泡一壶茶用的茶叶才几克而已,能够溶解出来的单宁就更少了,对于铁吸收的影响其实很小,产生不了很大风浪。


    其次,虽然茶叶中单宁会降低铁的吸收率,但是,我们日常的饮食是多种多样的,有很多食物都含有铁,只要多吃点富含铁的食物,比如多吃几块瘦肉就完全不用担心缺铁。还有很多食物可以促进铁的吸收,比如蔬菜水果中的维生素C。


    从目前的人群调查来看,喝茶也不会对人体铁的吸收产生很大影响,也不会导致贫血。


    2002年,比利时研究对喝茶与人体铁吸收的16个研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认为,喝茶对西方人体内铁的吸收并没有影响。


    日本上世纪90年代就有两项研究发现,喝茶对人体铁的吸收并没有什么影响。


    2008年,南非有研究对黑茶与当地人民的铁吸收进行了研究,共1600多位15-65岁受试者,结果发现,黑茶对当地人民铁的吸收也没有什么影响,并不会增加缺铁性贫血的患者。要知道,南非可是比较贫穷的国家,可能肉类吃得都不多。


    2004年,英国一项针对本国居民的荟萃分析也发现,喝茶对公众铁的吸收并没有不良影响。


    老人贫血是茶惹的祸?


    很多人可能会说,为什么新闻中的老人就贫血了呢?她每天都喝茶呢。


    实际上,导致贫血的原因主要有两类。一种是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说白了就是“源头供应不足”,比如缺铁性贫血,这是最常见。除此之外,缺乏造血所需的其他营养同样会导致贫血,比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C、叶酸、维生素B12等等。


    另外一种是失血性贫血,说直白点就是“消耗太大”。比如身体的凝血功能出了问题,或者严重的外伤、肿瘤、消化性溃疡、痔疮或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都会导致失血性贫血。


    大家一提到贫血,往往只会想到缺铁,而喝茶会影响铁吸收,就认为是喝茶导致了贫血。实际上,导致贫血的病因是错综复杂的,老人贫血了,可能还有很多其他的饮食问题,比如,维生素C、B族维生素摄入不足等等问题,或者担心三高平时很少吃肉,况且年纪大了消化吸收本身就差一些。


    贫血了,还能喝茶吗?


    其实是可以的。


    英国有研究对喝茶和铁的吸收进行了汇总分析,结果发现,正常人每天无论什么时候喝茶,铁的吸收和代谢都不会有什么影响。不过,对于那些有缺铁性贫血的高风险者,研究者推荐最好在两餐之间、饭后一个小时再喝茶。


    另外,如果实在担心贫血,其实多吃点肉类和蔬菜水果就可以了。毕竟肉类中的铁含量丰富,吸收率还高;而蔬菜水果中维生素C丰富,能促进铁的吸收。


    不同茶类对铁元素的吸收率有何影响?


    法国有研究对黑茶、绿茶和草本茶与人体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不论是什么茶,对人体内铁的吸收和代谢都没有什么影响,并不会导致人的贫血。


    所以,对于一般人来说,喝什么茶都可以,不同的茶对铁的吸收影响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健康喝茶要注意4点


    (1)喝茶,最好是饭前、饭后一小时。


    我国《缺铁性贫血营养防治专家共识》指出,老年人饭前、饭后1h内不宜饮用浓茶、咖啡,因为刚吃饭喝茶会影响铁的吸收。所以,如果要喝茶,最好是饭前或饭后1小时。


    (2)适度喝茶,不要喝太多浓茶。


    茶里有咖啡因,还有单宁。即便喝茶通常不会造成贫血,但喝太多茶,尤其是喝太多浓茶,还是可能会影响钙的吸收,也会影响你的睡眠,所以建议喝茶还是适量尤其是家中的老年人。


    (3)均衡饮食,注意食物多样化。


    喜欢喝茶的同时,还是要注意均衡饮食。多吃果蔬,适当吃瘦肉,让自己每天都能获得足够的血红素铁和维生素C,增加铁的总量和吸收率,就能很好地防止贫血了。


    (4)适当补充铁剂。


    老年人由于消化吸收本来就要差一些,加上日常饮食也难以做到营养均衡,如果很喜欢喝茶,也可以适量选择含铁、叶酸、维生素B12的营养素补充剂和强化食物。


    (本文来源:中国经济网作者: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阮光锋)

    2021-10-14
  • 农业农村部:严厉打击套牌侵权、“三无种子”等违法行为

    今年7月,国家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作为其中重要举措之一,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启动了为期半年的保护种业知识产权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套牌侵权、制售假劣等违法行为,目前取得初步成效。


    此次专项整治行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多种手段,聚焦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关键季节,强化全链条全流程监管,截至目前,全国已查办种业违法案件4000多件。


    针对小麦“三无”种子等违法线索,农业农村部派出工作组实地督导检查。同时将查处“三无”种子作为秋季市场检查重点内容,扩展到全国范围。安徽省启动为期一个月的专项整治,全省已排查发现“三无”种子违法线索24条,立案调查21件,移交公安7件,行政拘留5人。


    针对套牌侵权案件,各地严格执法,重拳打击。浙江省侦破“甬优”系列水稻品种侵权案,抓获犯罪嫌疑人7名,涉案金额157万元;甘肃张掖农业执法部门组织销毁侵权在田制种玉米50余亩和违法转移玉米种子10余吨;海南省农业农村、公安部门联合开展西甜瓜种子专项执法,立案6起,查扣涉案种子16000余袋,价值300余万元;河北省破获特大生产销售伪劣种子案,涉案金额2000余万元;河南省破获玉米假种子案,涉案金额300万元。同时,新疆、内蒙古等地,针对哈密瓜品种侵权、玉米非法制种等案件线索,正在进行严格核查,一经查实,将依法严惩。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要继续扎实推进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专项整治,强化全链条、全流程监管,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健全区域联动响应和案件联查联办机制,推动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机衔接,对套牌侵权、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重拳出击,加强转基因非法种植监管,全面净化种业市场,为种业振兴营造良好环境。

    2021-10-14
  • 抓特殊机遇,破共性难题,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路线图即将浮出水面。

    日前,国务院发布批复称,原则同意《“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将健全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支持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边境地区、生态退化地区、资源型地区、老工业城市等特殊类型地区更好解决自身困难,更好发挥支撑功能,持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开拓振兴发展新局面。


    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是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完善区域经济布局的关键一环。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边境地区、生态退化地区、资源型地区、老工业城市等特殊类型地区,虽然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差异明显,但大多承担着传承红色基因、保障能源安全、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生态屏障和稳固边境边疆等特殊支撑功能,是“重中之重”亦是“难中之难”,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成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在政策、项目、资金等多方面支持下,特殊类型地区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但是,受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基础等各种因素影响,对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仍然面临基础设施薄弱、要素资源紧缺、开放程度偏低等共性矛盾。比如,革命老区、边境地区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依然偏低;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层次不高;城市辐射带动力和县域经济不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社会治理等领域仍有不少短板。


    支持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亟须打好红与绿“组合拳”。以红促绿、以绿带红,将弘扬传承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创新闯出一条生态环境优美、经济发展繁荣、居民生活幸福、社会和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擦亮红色基因底色,关键在于红色资源的活化利用。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规划编制“红色文化+”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红色资源保护传承立法,建立完善红色资源数据库进行数字化保护,打造一批红色文化地标和红色文化名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策划系列红色主题精品展陈,开发推出党史学习教育精品课程与研学线路,建成一批集红色遗址、文物展示、红色旅游、休闲运动为一体的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特殊类型地区逐步从“革命之红”转变为“发展之红”。


    与此同时,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支持政策中始终坚持发挥资源和生态优势,探索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创建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加快落实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实施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链,培育集群龙头骨干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强特殊类型地区与创新资源富集地区合作,因地制宜探索研发在外、生产在内合作发展新模式,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及创新平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当地企业设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等。


    红绿融合总相宜,渐成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的主打色。

    2021-10-14

  • 首 页  上一页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130680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