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油价调价窗口21日开启 或迎年内“第八跌”

    中新网11月21日电(中新财经葛成)11月21日24时,国内新一轮成品油调价窗口将开启。成品油价格在经历“两连涨”后,或迎来年内“第八跌”。







    资料图:加油站。中新财经葛成摄


    “本轮计价周期以来,国际油价呈现宽幅震荡走势,均价较上一周期环比回落。受原油走势影响,本轮变化率由正转为负向加深运行。”金联创成品油分析师王珊表示,美元指数一度下跌,以及地缘局势升温对油价有所提振,但美联储持续加息、全球经济衰退、高油价以及疫情等因素,均对石油消费造成沉重压力。

    机构测算,截至11月18日本轮成品油调价周期第九个工作日,参考原油品种均价为每桶90.40美元,变化率为-1.85%,预计国内汽油、柴油下调幅度为每吨130-140元,折合汽油、柴油每升下调0.1-0.12元。

    卓创资讯成品油分析师杨霞认为,后期仍需关注国际原油价格弱势调整后,美国原油期货在80美元/桶的支撑情况。

    杨霞表示,从供应端来看,短期没有重大利好消息,无论是石油输出国组织及其合作伙伴(OPEC+)减产还是东欧局势变化,均处于消息匮乏期,市场关注不多;反观需求端,对需求的担忧主导市场,前期乐观情绪逐步降温,市场偏谨慎。

    王珊亦持相似观点,“后市来看,零售价即将兑现下调,原油短期维持震荡走势,消息面或难寻支撑。”(完)

    2022-11-21
  • 为企业“输血”“活血” 税费支持政策积极作用不断显现

    11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落实系列税费支持政策的有关情况。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王道树在会上介绍,今年1月1日至11月10日,全国税务系统合计办理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3.7万亿元。同时,各项税费支持政策积极作用不断显现,税务部门监测的全国10万户重点税源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税费负担下降了5.3%,三季度以来全国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4%、呈现回稳向好势头。


    留抵退税为企业“输血”“活血”


    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是今年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重头戏”。王道树介绍,截至11月10日,已退到纳税人账户的留抵退税款达23097亿元,超过去年全年退税规模的3.5倍。


    国家税务总局收入规划核算司司长蔡自力介绍,留抵退税发挥了为企业“输血”“活血”的积极作用:


    ——助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截至11月10日,工业企业共退税8313亿元;全国退税工业企业购进金额同比增长12.1%,比无退税企业高2.8个百分点;退税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3%,比无退税企业高2.2个百分点。在超2.3万亿元留抵退税款中,制造业退税达6176亿元,占26.7%,是受益最明显的行业。此外,制造业增量留抵退税到账平均时间压缩至2个工作日以内,提速近80%。


    ——助力小微企业纾困发展。小微企业是大规模留抵退税的受益主体,今年以来已获得留抵退税的纳税人中,小微企业户数占比93.1%,共享受退税9178亿元,金额占近四成。截至11月10日,小微企业和旅游、民航、铁路、道路运输等受疫情冲击较大的困难行业,分别退税9178亿元、5092亿元。三季度以来,小微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0.8%,比二季度加快0.7个百分点;困难行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3%,比二季度加快1.4个百分点。


    ——促进新动能加快发展。截至11月10日,高技术行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退税4056亿元,销售收入同比增长7.2%,比全部企业高3.8个百分点。


    税惠“红包”促进汽车市场回暖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性产业,释放汽车消费潜力对助力提振消费、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具有重要意义。


    王道树介绍,今年以来,支持汽车市场发展的“延续性+阶段性”税费优惠政策搭配出台,车辆购置税免税政策和减征政策同向发力,对促进汽车市场回暖企稳、刺激国内消费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于今年9月延续至2023年12月31日,提振了市场信心。另一方面,中国出台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车辆购置税政策,对购置日期在2022年6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内且单车价格不超过30万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购税。“减征政策科学设置‘2.0升+30万元’的组合条件,将受益范围精准锁定在小排量、经济型、占比大的乘用车,起到快速有效拉动汽车消费的作用。”王道树说。


    政策效应如何?看新能源汽车免征政策,截至11月10日,全国累计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购税686.2亿元,同比增长101.2%;全国累计销售新能源汽车448万辆,同比增长78.1%。看减征部分乘用车车购税政策,今年6月至11月10日,符合条件的乘用车共享受减征车购税397.5亿元;全国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销量约652.3万辆,较政策实施前的1月至5月环比增长20.6%。


    有力支撑税费支持政策直达快享


    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是税务部门连续第9年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相关121项便民办税措施已有112项措施落实到位,有力支撑了系列税费支持政策的直达快享。


    今年以来,各级税务机关面向不同政策适用主体,累计精准推送政策44批次,惠及纳税人缴费人4.75亿户次。全面实行税务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后,原有的6个税务行政许可事项减少至1个;调整优化部分文书内容,税务行政许可文书样式由15种减少至12种;优化纳税人延期缴纳税款等税务事项办理程序,取消法制审核等环节,降低了市场主体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此外,契税法和城市维护建设税法于去年9月1日起实施一年多以来,总体运行平稳顺畅。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整合城市维护建设税与增值税、消费税申报表后,纳税人手工填写数据项比整合前减少66%;集成办理二手房过户涉及的契税、增值税等业务,办税资料减少近一半,平均办税时间减少60%,90%以上的业务实现即时办结;契税立法将“先税后证”制度上升为法律,不动产登记办税便利度不断提升,全国2800多个县(市、区)的不动产登记办税已实现“一窗办理”。(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汪文正)

    2022-11-18
  • 交通运输部:明年儿童火车票将按年龄或身高销售

    中新网11月17日电17日,交通运输部公开的《铁路旅客运输规程》(下称《规程》)显示,儿童火车票将按年龄或身高销售。新《规程》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


    《规程》第十二条规定,除需要乘坐火车通勤上学的学生和铁路运输企业同意在旅途中监护的儿童外,实行车票实名制情况下未满14周岁或者未实行车票实名制情况下身高不足1.5米的儿童,应当随同成年人旅客旅行。


    实行车票实名制的,年满6周岁且未满14周岁的儿童应当购买儿童优惠票;年满14周岁的儿童,应当购买全价票。每一名持票成年人旅客可以免费携带一名未满6周岁且不单独占用席位的儿童乘车;超过一名时,超过人数应当购买儿童优惠票。


    未实行车票实名制的,身高1.2米且不足1.5米的儿童应当购买儿童优惠票;身高达到1.5米的儿童,应当购买全价票。每一名持票成年人旅客可以免费携带一名身高未达到1.2米且不单独占用席位的儿童乘车;超过一名时,超过人数应当购买儿童优惠票。


    儿童优惠票的车次、席别应当与同行成年人所持车票相同,到站不得远于成年人车票的到站。按上述规定享受免费乘车的儿童单独占用席位时,应当购买儿童优惠票。


    《规程》第十三条规定,旅客携带免费乘车儿童时,应当提前告知铁路运输企业,铁路运输企业应当为免费乘车儿童出具乘车凭证。实行车票实名制的,免费乘车儿童检票和乘车时需要提供有效身份证件。(中新财经)

    2022-11-18
  • 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中国十种船型新接订单量居世界第一

    日前,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10月份,全国造船完工量3087万载重吨,同比下降3.6%;新承接船舶订单量3740万载重吨,同比下降39.2%。截至10月底,手持船舶订单量1044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5%。


    “受上海疫情及7月份和8月份全国高温天气影响,长三角产业聚集区不能完全达产,部分企业甚至出现停工停产现象,这导致完工量有所下降。新承接船舶订单量降幅较大则在预期内。”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统计信息部主任郑一铭分析,由于2019年至2020年接单量不足3000万载重吨,船舶行业具有长周期交付特点,因此到今年就表现为完工量呈现下降态势。从全年指标来看,下降幅度将逐步收窄,有望控制在5%以内。2021年全球新船市场强劲复苏,我国承接6707万载重吨,占世界53.8%,为2003年以来历史第四高,因此第二年出现回调实属正常且处于健康状态。


    1月份至10月份,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45.8%、54.3%和48.7%,均位居世界前列,这说明我国仍掌握较大国际市场份额。2021年集装箱船订单大幅增长,我国承接集装箱船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60.9%;2022年汽车运输船市场火热,我国承接的汽车运输船订单占全球83%,始终保持较强竞争力。得益于我国拥有完备造船体系,能够建造商船领域全部船型,在航运市场轮动周期中,可以紧跟市场需求。


    此外,我国船企有大型央企、民营骨干船厂,以及在细分领域深耕多年的制造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这既保证了在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船等传统船型的优势,又在化学品船、汽车运输船、海工辅助船等高附加值船型具有很强竞争力。全球18种主要船型分类中,我国有10种船型新接订单量位居世界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1月份至9月份,全国造船完工量达916万修正总吨,同比增长6.5%,新承接船舶订单的修载比(修正总吨/载重吨,通常用来比较不同单位下的高附加值船型比例)为0.47,2021年为0.38,这说明我国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交付比例逐步提高。这其中,被称为造船工业皇冠上的明珠——LNG船,表现抢眼。


    LNG船型的建造属于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工程。海上运输液化天然气,对安全性要求极高,不仅要保证在零下163℃条件下运输,还要尽量降低其蒸发率。因此,船上围护系统建造是关键,高度考验建造厂商的综合实力。


    中国船舶集团沪东中华造船有限公司是我国第一家具备建造LNG船能力的企业,2008年交付第一艘14.7万立方米LNG船,如今已经具备覆盖大洋、内河所有LNG运输船的研发设计建造能力。截至9月底,我国船企共承接了36艘大型LNG船,占全球27.7%,创造历史最高水平。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在前端船型的设计研发方面仍存短板,制造的精细程度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要在成熟优势船型上不断优化,设计出节能环保符合船东需求的船舶。同时,要加强前端设计能力,围绕绿色和智能方向,设计出氢动力、氨动力等领先船型,吸引更多船东来我国订购。通过智能制造手段,提高工艺的精度和准度以及建造效率,加快提升主机、甲板机械、导航通讯设备等配套产品国产化率,带动整个船舶行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郑一铭说。(经济日报)

    2022-11-17
  • 调查:对于未来5年生活状态 受访青年首选拼搏进取

    去哪个城市定居?到哪个领域就业?打算过什么样的生活?对每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意味着不同的发展方向,也会产生不同的人生际遇。你觉得自己未来5年的生活会是什么样?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进行的“青春之力调查”(3210名青年参与)显示,39.6%的受访青年会将二线城市作为5年后的定居地。对于未来5年的生活状态,54.2%的受访青年认为是拼搏进取的,46.8%的受访青年认为是独立自主的。


    近四成受访青年会将二线城市作为5年后的定居地


    80后黄泽颖是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的一名研究人员,已定居北京。在他看来,北京有着丰富的资源,所在的平台也很不错,是从事科研的好地方,“未来肯定会一直在北京发展”。


    23岁的王乐今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到成都成为一名高中教师。对于未来定居城市,王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成都。“我从小就在四川长大,在这里生活了20多年,有着很深的感情,对环境、气候、风土人情都很熟悉。”王乐觉得,成都作为西部地区的大城市,提供的发展机遇很多,发展平台也很广阔,“现在很多四川的年轻人都会选择在成都找工作,在这里同样能有所成长”。


    在重庆理工大学读大三的孙凯希望毕业后能留在重庆,家在四川达州的他觉得重庆的文化与家乡比较相似,不会存在不适应的情况,“而且重庆对外来人员比较友好,比如公租房政策,能让非本地人也拥有安居乐业的机会”。


    调查显示,对于5年后定居的城市,39.6%的受访青年选择二线城市,30.2%的受访青年选择一线城市,20.9%的人选择三四线城市,9.4%的受访青年选择县城城镇或农村。


    7年前,90后张旺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陕西榆林,现已结婚生子。在张旺看来,榆林这些年的变化很大,“毛乌素沙漠已经得到很好的治理,雨水变多了,气候变得更湿润,环境也越来越好”。张旺觉得,选择定居的城市,除了要考虑发展程度、就业机会外,幸福感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指标,“对我来说,榆林就是一个幸福感很高的城市”。


    对于未来5年的生活状态,受访青年首选拼搏进取


    “科研的魅力之一就在于能去做探路者、先锋队,通过对前沿领域的探索,为预判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参考。”对于未来,黄泽颖希望能够继续扎根科研,除了在职称上更进一步,也能够承担一些国家的重要项目,“最重要的是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不断输出思想,能抓住问题、解决问题的人”。


    张旺希望未来5年或10年,自己所在的机构能在青少年服务领域扎根,在省内、国内都有影响力。在这一领域做得时间久了,不少家长亲切地称张旺为“娃娃头”。“我愿意做一辈子的‘娃娃头’。”张旺说。


    调查显示,对于未来5年的生活状态,54.2%的受访青年认为会是拼搏进取的,46.8%的受访青年感到会是独立自主的,42.5%的受访青年觉得是充满挑战的。


    其他还有:目标清晰(37.7%)、平淡稳定(34.1%)、随遇而安(26.1%)、劳碌奔波(18.2%)、随波逐流(17.5%)、前途迷茫(15.6%)、闲适自得(13.4%)等。


    “5年后,毕业不久的我觉得自己应沉下心来,踏实积累,厚积才能薄发。”对于未来发展,孙凯有着清晰的职业规划,希望从事法院或专利代理方面的工作,“这两年会在学校考取相关方面的证书,毕业时才能更有竞争力”。


    刚成为一名教师的王乐希望,随着教学经验越来越丰富,在处理工作时会更得心应手,“我会一直成长下去的,我对此信心满满”。

    2022-11-17
  • 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 未来我国劳动力供给是否充足?

    联合国宣布,世界人口在2022年11月15日达到80亿。


    根据联合国近期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报告,全球人口总数在未来几十年内将持续增长,但增速预计放缓。报告说,到2030年,全球人口预计将增至85亿左右,2050年达到97亿,本世纪80年代达到约104亿的峰值,并一直持续至2100年。此外,预期寿命增加,加上生育率下降,将加剧全球人口老龄化。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未来我国劳动力供给是否充足?如何促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牛建林。


    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稳步提升,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使人民活得长,活得好、活得健康


    记者:人口质量稳步提升,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是我国人口状况的重要特点。教育事业的发展如何推动了人口素质的提升?


    牛建林:过去几十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稳步提升。十年来,我国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并不断巩固基础上,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和学前教育。目前,全国高中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1.4%和57.8%,与十年前相比分别提高6.4个百分点和27.8个百分点。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8.1%,比十年前提高23.6个百分点。


    教育事业的发展直接推动了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快速提升。2020年,我国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超过1.5万,全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上升到10.75年,比上次普查结果明显提高。这些发展成果为人口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记者:衡量人口素质的两大指标,除了受教育水平,就是健康状况。可否从人均预期寿命的变化,谈谈对我国人口健康状况的观察?


    牛建林:新中国成立时,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仅有35岁。此后,我国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民身体素质日益增强。1990年以来,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以每十年平均增长近3岁的速度提升。到2020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为77.93岁,略高于世界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与高收入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与处于同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或地区相比,目前我国人口健康发展状况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这些成就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社会环境和制度的优越性。


    人口健康指标统计结果显示,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设定的发展目标为参照,目前我国已提前完成多项健康发展目标。不过需要重视的是,我国人口健康发展还存在一些挑战。包括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上升;各类慢性病和亚健康风险威胁人口健康福祉和生命质量,等等。要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出发,积极推动健康防护,全面提高我国人口素质。


    宋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当前,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后人口转变时期的中国人口也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一方面,在不断延长平均预期寿命的同时,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平均健康预期寿命指标测度的是处于健康或无残疾状态的平均寿命,通过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不断提升平均健康预期寿命在平均预期寿命中所占的比例,尽量缩短和压缩患病期、残障期的时间和比例,使人民不仅活得长,更要活得好、活得健康。另一方面,在不断推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同时,通过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才素质,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


    全面客观看待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变动趋势


    记者:与2010年相比,2020年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4000多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也有所下降。如何理性看待劳动年龄人口变动趋势?


    宋健:劳动年龄人口是任一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主体,劳动年龄人口的规模和结构特征对人口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起着关键作用。2020年,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人,总量较大,平均年龄相对较轻。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虽开始下降,相较于2010年普查时的9.2亿人减少了4000多万人,但相较2000年普查时的8.1亿人还增加了7000万人,劳动力总量仍处于历史高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也处于较高水平。


    牛建林:全面客观看待劳动年龄人口变动趋势。首先,劳动年龄人口下降是现代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当今世界,除少数移民型国家外,多数已完成人口转变的低生育率国家普遍经历或即将经历劳动年龄人口由升转降的过程。其次,到目前为止,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仍稳居世界首位,与经济规模相当的世界经济体相比,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规模远超对方。再次,由于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下降同时伴随着其年龄结构的老化,后者往往对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有着更为直接和深刻的影响。积极应对劳动年龄人口的变化,须统筹考虑规模和结构的变动特征,把握机遇、积极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效推动人口变动与经济社会长期协调发展。


    记者:如何进一步提高人口质量,优化人口结构,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


    牛建林: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这为我们进一步提高人口质量,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指明了方向。


    人口素质和人力资本是构成人才红利的重要基础。首先必须提高人口素质,积累人力资本。为此,要提高人口健康素质,注重劳动者身心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要加强学校教育,创新职业培训;要培育创新型人才;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等。


    其次要为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条件、营造环境。要创造有利条件、营造良好环境,努力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健全高端人才和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注重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创造力,特别是要激发科技领军人才、战略科学家、青年科学家等人才群体的创新创造活力。要加强产学研结合,既培养造就更多有用之才,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形成人才成长、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让我国的人才红利越来越厚实。


    近年来,我国“人口红利”正逐步转变为“人才红利”。“人才红利”这一新的优势逐步显现,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全要素生产率提高。


    抓住关键时期提升人口素质、转变产业结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记者:人口老龄化是今后我们国家很长一段时间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怎样的形势?


    宋健:当前,“少子老龄化”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挑战。少子与老龄化相辅相成,低生育率带来的“少子”加剧了人口老龄化,育龄人群的老龄化则是少子化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必须将“少子老龄化”问题综合起来统筹解决。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一方面,死亡率下降、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使更多人活到老年,老年人口数量得以积累;另一方面,生育率下降提升了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来自死亡转变和生育转变的双重力量助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中国的人口转变具有压缩性和超前性两大特点,死亡率和生育率都是在较短时期内快速下降的,对年龄结构造成较剧烈影响,人口老龄化进展快、区域差异大,且呈现阶段性特征。当前应抓住劳动年龄人口规模较大、劳动力资源较为充沛的关键时期,通过提升人口素质、转变产业结构,为“重度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做好充足准备。


    记者: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有哪些显著特点?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我们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牛建林: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多数国家共同面临的人口发展常态。按照世界银行整理的各国人口数据,目前全球有一半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鲜明特点:第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第二,我国人口老龄化体量大、速度快,全国老年人口规模超过同一时期世界多数老年型国家;第三,与人口迁移流动和城镇化进程相关,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呈现出城乡倒置和鲜明的地区不均衡特征。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已超过城镇,欠发达地区大规模的年轻人外流加速了其人口老龄化进程。这些特征使得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及其面临的挑战进一步复杂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发展规划和制度建设。在经济领域,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适应了人口健康水平持续改善和预期寿命不断延长的现实,有利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在社会领域,我国卫生和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提高了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有助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劳动供给和经济发展的冲击,促进人口老龄化形势下民生福祉的改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医疗和养老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全面覆盖,养老社会服务和支持体系也在快速发展,这些举措从多个方面为打造老年友好和适老型社会、推动积极老龄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记者:《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实施以来,各地各部门哪些配套举措让你印象深刻?


    牛建林: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为指导各地各部门落实好生育支持政策建设,2022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七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在该《意见》指导下,各地各部门围绕婚育新风和社会服务、养育服务和支持、教育支持等方面广泛开展探索与实践,涌现了不少促进积极生育支持的配套措施。如国家医保局规定将参保女职工生育三孩费用纳入生育保险待遇支付范围,北京市明确生育三孩可享30天假期奖励的过渡政策,四川省攀枝花市宣布对二孩、三孩每月每孩发放500元育儿补贴金直到孩子3岁。


    这些举措中既有致力于满足公众与生育相关的具体需求、扫除婚育障碍的服务和支持,也有侧重于长期文化引领与社会价值观塑造的战略性措施,通过社会氛围的重构、新型婚育观的塑造,来影响长期婚育行为实践。长远来看,这些措施不仅有望对婚育观念、态度和行为产生积极效应,而且有助于营造和谐健康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宋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成国家战略,《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为新时代中国老龄工作提供了指引,“十四五”时期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开局时期,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养老服务,提高保障水平,推动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包括老年人自身在内的多方力量的作用,是未来工作的重点。


    2021年以来,我国施行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各地采取了因地制宜的具体措施。目前,关键是经济支持、托育服务、带薪产假等一揽子配套措施的落地落实,生育成本的合理分担以及生育友好型社会氛围的构建,注重家庭的需求,平衡育龄夫妇的工作与家庭,从生育观念重塑、生育成本降低和生育压力缓解等方面,助推生育意愿和生育水平回升。(中国纪检监察报)

    2022-11-16
  • 美丽中国·国家公园设立一年来丨多角度探索 全方位保护

    横跨岷山、秦岭等山系,海拔高差近6000米,在大熊猫国家公园中,不仅生活着1340只野生大熊猫,还分布有川金丝猴、红豆杉、珙桐等野生动植物8000余种,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之一。自去年10月正式设立以来,大熊猫国家公园在依法依规管控、科普宣传、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


    每天清晨开始工作前,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夹金山林业局护林员龙崇江总要做个深呼吸。


    “我做护林工作近20年了,真真切切看着森林越来越繁盛。”拿出手机,他兴奋地展示拍摄到的小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后,龙崇江和同事们还主动提高了巡护频率。“夹金山是国家公园的一部分,我们要守护好这里!”龙崇江说。


    推动司法创新,强化依法依规管控


    龙崇江还记得,2021年7月底,他接到林区有人盗伐的消息,匆匆赶到现场后,发现合抱粗的槭树被砍得只剩了树桩。一时间,龙崇江心疼得说不出话。


    满山苍翠林木是野生动物珍贵的栖息地。警方迅速介入,抓获了6名盗伐者。“法院一般会判决盗伐者通过经济赔偿、补种补栽来弥补林区损失。”龙崇江有些担忧,“补种的幼树长成还要很多年,眼下这里被破坏的生态怎么办?”


    为生态修复“调时差”需要司法创新。负责审理本案的宝兴县人民法院综合审判庭庭长季强介绍,研究相关法律后,法院决定尝试采用“碳汇”修复方式。结合相关机构的专业建议,法院制定了修复方案,再由法官们耐心释法说理,6名被告人在常规修复判决基础上自愿认购了24吨碳汇。“这些碳汇将用于抵消生态环境受损地的碳排量,及时达到替代性修复的效果。”季强说。


    2021年4月,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复同意,成都铁路运输第二法院设立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法庭,对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环境资源案件施行跨区域刑事、民事、行政、恢复性司法执行“四合一”审判模式集中管辖。


    “生态法庭始终将恢复受损生态环境作为环境权益保护的最终目标。”成都铁路运输第二法院副院长周冀介绍,秉承“谁损害谁修复,谁破坏谁赔偿”的原则,生态法庭不断创新符合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环境特点和环境司法诉讼规律的裁判方式,积极探索代偿修复、替代修复等多种生态环境修复责任承担方式。截至目前,生态法庭已受理各类环境资源案件212件。


    今年7月,跨区域林长制法官工作站——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法庭林长制司法保护成都片区法官工作站揭牌成立。“生态法庭将继续尝试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统一执法标准,探索国家公园管理、执法、司法跨行政区域的衔接机制。”周冀说。


    立足地方实际,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


    小雨刚歇,屋前连绵的群山在晴空渲染下美如画境。


    四川省绵竹市清平镇盐井村村民付若强以前最讨厌阴雨天,“灰尘被雨冲下来,能把树染成黑色,路上泥多得没法走。”清平镇磷矿资源丰富,磷矿开采曾是当地支柱产业。“在矿上挣钱不少,但周围的环境越来越差。”付若强说。


    生态账越欠越多,转型迫在眉睫。被划入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后,清平镇积极推动辖区内四川九顶山自然保护区探采矿权有序退出。


    按照“矿区变景区、矿车变火车、矿工变第三产业从业者”的思路,清平镇充分挖掘国家公园生态旅游资源,不仅先后建设童话小镇等特色项目,曾经矿井中的运输小火车也被升级为观光火车。看到游人越来越多,老付心里也有了底,他拿出积蓄开了民宿,实现了全家“产业转型”。


    老付没有经营经验,刚开始生意不温不火。当地相关部门了解情况后,不但给予“民宿提升”补贴,还请专业设计师上门服务,帮老付完成民宿的主题改造。很快,老付家的民宿就成了网红店。如今,依靠民宿,老付每年能挣不少钱。“国家公园给我们带来了好日子!”老付说。


    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大熊猫国家公园坚持先立后破、顺向改革。四川省先后出台相关办法和方案,计划于今年12月底前完成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内近200宗矿业权退出任务。公园外,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科普游憩、熊猫文化等生态友好型产业,出路更多、势头更足。


    在矿山迹地等受损区域,四川省已采取人工干预措施陆续恢复大熊猫栖息地26.56平方公里,并重点建设了拖乌山、泥巴山等7条生态廊道,增强栖息地间连通性。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一年来,四川片区大熊猫野外监测年遇见率由135只上升到178只,同域分布的野生动植物和生态系统保护均得到有效加强。


    “四川会以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的初心,将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真正实现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专职副局长张绍军说。


    普及自然教育,生态保护观念深入人心


    初冬时节,瓦屋山层林尽染,美不胜收。在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大熊猫国际森林探秘学校开设的森林巡护探秘营,孩子们走进自然,寻找野生动物的踪迹。


    在野外撒下各种食物,隐纹花松鼠、毛冠鹿应邀而来,一堂动物食性科普课在林间展开;锚定一枚足迹追寻,安装好红外相机,小熊猫的身影被抓拍下来;根据营地发放的鸟类“藏宝图”,细心的孩子甚至能自主找到红腹角雉、金胸雀鹛等珍稀鸟类的栖息地。


    “在营地每一天都是新体验,我对探索大自然更有兴趣了。”回忆起作为“小小巡护员”的经历,8岁的朱云卿收获颇丰,“长大后,我想为自然保护做更多贡献。”


    “有了优质的生态资源,我们可以把自然教育做得更新、更有现场感。”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县管护总站监测队负责人宋心强说,一年来,当地的自然教育体系丰富不少,包含了森林巡护等多种项目。


    从自然教育入手,推动国家公园建设实践。荥经县委书记古玉军介绍,建设自然教育载体的过程中,国家公园内原有的科普科教中心、巡护路线等设施得到优化改造,周边大量社区中心、闲置学校等场所被盘活,全县文旅产业也随之升级。


    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四川省发布《关于推进全民自然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开展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先行试验区建设,目前已成功打造“绿色小卫士”“熊猫少年”等一系列自然教育品牌,生态体验参与者达到100万人次。


    通过实施自然教育“千人计划”,四川省评定国家和省级自然教育(研学)基地30处,线上线下自然科普宣教受众达到3亿人次。(记者李凯旋)

    2022-11-16
  • REITs试点将进一步扩大 发展会迎哪些新动向?

    近期,证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透露,将推动更多优质项目发行上市,进一步扩大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范围,尽快覆盖到新能源、水利、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年内新能源项目有望落地。


    公募REITs是去年5月中国资本市场迎来的一个投资新品种。今年8月底,证监会宣布加快推进公募基础设施REITs常态化发行的十条措施。





    证监会资料图


    证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抓好REITs常态化发行十条措施的落实,促进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


    “鼓励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项目发行REITs,推动解决民企参与试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尽快推动相关项目落地。”该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证监会还将尽快推动首批REITs扩募项目落地,推动已上市优质运营主体通过增发份额收购资产,开展并购重组活动,促进投融资良性循环。优化配套支持政策,推动全国社保基金、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配置型长期机构投资者参与REITs投资,为盘活存量资产提供中长期资金支持。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有23只公募基础设施REITs产品获批发行,资产范围覆盖收费公路、产业园区、污水处理、仓储物流、清洁能源和保障性租赁住房等多种类型。已上市公募基础设施REITs共20只,募集资金618亿元,重点用于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民生等补短板领域,回收资金带动新项目投资额超过3300亿元。


    从近期产品看,沪苏浙、安徽交控两单高速公路项目已完成发行待上市,募集资金约140亿元,其中安徽交控募集资金108.8亿元,创单只REITs项目规模新高。华润有巢是首单市场化机构运营的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是继首批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上市后的新突破。其拟认购份额是网下发售份额的213倍。


    目前,沪深两市20只上市公募基础设施REITs运行总体平稳,截至10月底,总市值达到706亿元,整体较发行价累计平均上涨22.93%;市场总成交量138.84亿份,成交总金额738亿元,平均日均换手率超过2%,流动性高于日本、新加坡等成熟市场。产权类REITs对应现金流分派率平均为3.63%,特许经营权类REITs对应内部收益率平均为5.58%。(记者刘慧)

    2022-11-15
  • 北交所开市一年符合预期 “龙头”撬动作用凸显

    2022年11月15日,北交所开市一周年。一年来,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各项制度安排有效运转,市场生态持续改善,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能力持续提升,取得了良好成效。


    业内人士表示,北交所开市一年来,基础建设稳步推进,发展成效明显,市场生态良性循环,基本符合预期。


    各方资源加速汇聚


    良性生态逐步形成


    据介绍,经过一年的发展,北交所在以下几方面取得成效。


    一是服务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创新驱动等国家战略的功能逐渐凸显。北交所贯彻普惠金融政策导向,支持了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科技成色足的中小企业聚集发展。


    二是契合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特色制度功能有效发挥,突出错位、包容、灵活、普惠的市场特色。上市审核精准包容:四套并行的上市标准兼顾不同类型、不同特征企业,行业包容性强。发行融资灵活多元:提供普通股、优先股、可转债等多种权益融资工具,实行向不特定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向特定对象定向发行等多元融资方式。交易制度高效均衡:设置股票涨跌幅为30%,合格投资者门槛为50万元证券资产。持续推进改革创新,完善市场功能:11月4日发布北证50成份指数样本,拟于11月21日正式发布实时行情,行情授权与指数基金开发工作正在有序推进。11月11日发布了融资融券相关规则,后续将持续推进技术准备、权限开通、投资者培育等工作,尽快推进融资融券业务正式上线。引入做市交易、降低交易成本等改革举措也在稳步推进。


    三是各方资源加速汇聚的良性生态逐步形成。北交所开市后,各类市场主体参与踊跃,市场活力不断增强。企业参与意愿激活,投资者结构明显改善。其中合格投资者超520万户,社保基金、保险基金、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等均已入市,超580只公募基金参与市场,11只北交所主题基金获批注册,中介机构加大投入。


    四是支持中小企业持续成长的服务链条更加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更加紧密,北交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进一步发挥。一方面,转板制度平稳落地。另一方面,向区域股权市场延伸,区域市场向北交所输送上市资源的路径已经打通,推动形成了“创投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区域性股权市场-新三板-交易所”支持中小企业持续成长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尽早进入资本市场规范发展的激励机制更加明确,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路径更加顺畅。


    “龙头”撬动作用有效发挥


    新三板活力增强


    开市一年来,北交所“龙头”撬动作用有效发挥,新三板活力和吸引力明显增强。


    其中,新三板创新层培育和遴选功能增强,2022年分层完成后创新层公司共1723家,达到分层制度实施以来最高水平,557家新进入创新层企业中近七成符合北交所上市财务条件。企业挂牌新三板意愿提升,新增申请挂牌企业372家,同比上升2.4倍,其中超六成符合北交所上市财务条件,76家已摘牌公司重新申请挂牌。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北交所上市公司是从新三板中“优中选优”挑选出的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整体质量较高,专业化、特色化企业盈利能力更强。当前北交所良好的流动性有助于帮助企业以合理价格实现融资,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资深新三板评论人、北京南山投资创始人周运南称,北交所开市一年来,基础建设稳步推进,市场发展成效明显,市场生态良性循环,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实现了良好成效。一是上市规模初具,审核上市加速;二是基础制度齐备,制度改革正在路上;三是投资者数量大增,入场资金踊跃。随着投资者的增多、入场资金的涌入,北交所市场的流动性和活跃度必将大幅提升,自然也给市场带来丰富的投资机会和赚钱效应。


    开源证券北交所研究中心总经理诸海滨认为,北交所开市一周年来,各项改革基本符合市场预期。但北交所要继续做大做强,需要更多地寻找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此外,要进一步发挥为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增强定价的准确性。市场期待北交所流动性进一步提升,同时加强投资者教育并鼓励主流投资机构研究投资。


    上市公司立足科技创新


    展现强劲发展韧性


    开市一年来,北交所上市公司立足科技创新,坚持聚焦主业,努力克服诸多挑战。截至11月11日,北交所共有上市公司123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77%,民营企业占比86%,超八成集中在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49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强度达5.4%,创新特征鲜明。


    从北交所上市公司整体情况看,突出体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总体业绩稳步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北交所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732.07亿元、净利润69.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25%、19.43%,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活力与发展韧性。二是研发投入驱动创新发展。上市公司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专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持续加大研发力度。前三季度,上市公司研发支出合计31.97亿元,同比增长33.10%,研发强度达4.37%,约为规模以上企业的3倍。上市公司综合运用资本市场工具,不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三是积极提升投资者获得感。今年以来,上市公司通过实施股份回购、现金分红及大股东增持等方式,积极与投资者共享成长收益。21家上市公司发布回购方案,预计回购金额上限5.53亿元,加大回报投资者力度。88家公司发布现金分红方案,分红公司家数占比超七成,合计分红金额达23.61亿元,惠及近80万名投资者。


    截至10月31日,新三板新申请挂牌企业数量321家,是去年同期四倍。申请挂牌企业中,共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95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5家、摘牌后再次申报企业76家、获得私募基金等专业机构投资者投资的有128家。北交所上市公司中,八成以上公司为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其中47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今年前三季度,47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73.00亿元、净利润21.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78%、16.38%;平均研发强度5.69%。


    诸海滨表示,专精特新企业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加快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位于产业基础核心领域、产业链关键环节,是优质中小企业的核心力量。支持制造业企业创新升级、发展专精特新创新型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也是加快国家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力量,有助于加快产业链韧性锻造,提高经济抗风险能力。(记者高欣)

    2022-11-15
  • 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用养并重解码黑土地丰收

    用养并重解码黑土地丰收


    今年,黑土地大省黑龙江风调雨顺,粮食生产迎来“十九连丰”。


    黑龙江现有耕地面积2.579亿亩,其中典型黑土耕地面积1.56亿亩,占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的56.1%。记者在黑龙江采访中发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正式实施后的第一个丰收季,人们对黑土地的保护意识更加深入。黑龙江多措并举,坚决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守好“中华大粮仓”。


    推广保护性耕作


    丰收季节的黑龙江,秋整地的景象随处可见。通过深松深翻、秸秆还田等措施实现土地“黑色越冬”,有利于第二年春耕和黑土地保护。同时,在黑龙江西部地区也能看到另外一番景象,大量秸秆粉碎后直接覆盖在地表。


    齐齐哈尔市龙江县位于黑龙江西部,属于半干旱区,风沙问题突出、土壤风蚀水蚀严重,黑土耕层薄。从2013年开始,为了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干旱问题,当地的超越现代玉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开始尝试推行以秸秆覆盖还田、免耕作业的保护性耕作模式。经过多年坚持,不仅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黑土耕层没有变薄,更重要的是破解了干旱年份玉米减产的痛点,风调雨顺的年份玉米增产明显。


    在龙江县景星镇景山村,种粮大户王克强加入超越合作社以后,在自家地块推行保护性耕作模式,尝到了黑土地保护的甜头。“今年粮食收成好,1亩地能打1500斤玉米,比往年多打200斤左右。新下的玉米潮粮价格比去年贵1角钱,达到每斤1.04元,真是丰产又丰收。地里大概有一半秸秆运出来用作牛羊饲料,剩下的秸秆就覆盖在地表,等到来年春天进行免耕种植。”王克强今年托管了2000多亩土地,看着玉米丰产丰收,他喜上眉梢。


    “黑土地保护关键在于用养结合。”超越合作社理事长魏刚告诉记者,传统耕作方式要翻地整地,工序多、成本高、对土壤损伤大,小型拖拉机一天只能耕作十几亩地,人工贵、效率低。当地黑土耕层薄,翻地整地还容易把底层的黄沙翻上来,影响地力,导致粮食减产。传统的耕作方式必须改进,否则合作社托管的40多万亩土地的成本开支巨大,合作社也会难以为继。通过推行免耕种植,省去了秋整地的成本,一台免耕机一天能播种100多亩地,大幅提升了春耕生产效率。从玉米产量表现看,免耕地块的玉米不仅没有减产,反而持续实现稳产,好的年景实现高产。


    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模式正在东北黑土区得到普遍推广。据农业农村部近日发布的《2023年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技术指引》,我国自2020年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以来,东北四省区已累计在223个项目实施县实施保护性耕作2.01亿亩次,2022年实施面积达到8300万亩,超额完成8000万亩任务面积。同期,共建设了56个整体推进县和712个县乡级高标准应用基地,25个县实施面积超过100万亩,四省区以点带面、梯次铺开的态势已经形成。


    种植技术强地力


    黑龙江存在大量坡耕地,黑土层“变薄”“变瘦”都与水土流失有关。黑龙江省水保所的定位观测显示,坡耕地年土壤流失厚度为0.6厘米至1厘米。自2019年开始,北大荒农业股份友谊分公司开始探索全国首例玉米坡耕地等高种植技术,主要是改变传统的顺坡直垄种植习惯,按照等高线起垄,实行水平耕作。等高种植技术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提升土壤养分利用率,将原先农户口中“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变成“保水、保肥、保土”的“三保田”。据测算,等高种植技术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量30%,提高粮食产量5%左右。


    如今,等高种植技术正在垦区得到推广应用。在北大荒集团曙光农场,存在大量坡耕地及侵蚀沟,不仅导致水土流失、黑土层变薄,而且土壤保水保肥性差,粮食产量受到影响。今年,该农场首次采用等高种植技术,取得了预期效果。


    “原来,这块地是直垄种植,今年全部采用等高种植技术。玉米的长势比往年好,今年一垧地少用肥料200斤,产量实收实测是14.2吨,产量有了明显提升。”曙光农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工程示范区第二管理区第四作业组种植户秦阳生说。


    曙光农场农业发展部部长张锋表示,等高种植技术模式遵循坡耕地水肥运移规律,平衡不同坡位水分和养分含量,对农田进行精准管理,可减少肥料投入15%,提高作物产量5%,减少水土流失30%。若农场4万亩坡耕地全部应用等高种植技术,每年将节本增效320多万元。


    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黑土地保护方式多种多样。作为我国目前规模较大、现代化水平较高的种植业上市公司和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北大荒农业股份拥有黑土耕地面积1158万亩。连年的丰产丰收,让黑土耕地面临着地力透支的问题。如何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旗,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


    “我们坚持‘因地制宜、用养结合、科技支撑、综合施策’的原则,推进黑土地保护。”北大荒农业股份农业发展部总经理暴勇告诉记者,目前企业集成应用了黑土地保护“六个替代”关键技术模式,即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农药替代传统化学农药、地表水替代地下水、保护性耕作替代传统翻耕、智能化替代机械化、规模化格田替代一般农田。通过对黑土地保护综合施策,有效增强了地力,提升了粮食生产能力。


    “我们还建立了黑土保护示范区,设置了75个永久土壤监测点,为开展黑土保护研究提供数据依据。同时,落实测土配方施肥、水稻侧深施肥、旱平免搅浆以及旱田轮作等保护性措施。通过对黑土地的保护,这些年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北大荒农业股份八五九分公司总经理尹显洪说。


    全面落实田长制


    近年来,黑龙江通过规划引领、科技支撑,筑牢黑土地保护利用基础,坚决遏制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黑龙江探索总结出的平原旱田、坡耕地、风沙干旱及水田4个黑土耕地类型区黑土地保护利用“龙江模式”和“三江模式”,被列为《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黑土地保护主推技术模式。


    黑土地保护既要从技术入手,也要建立起黑土地保护的制度体系,这也是推行《黑土地保护法》的关键所在。从2021年开始,黑龙江省全面实施田长制,种好黑土地,保护责任田。


    “耕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双鸭山市四方台区太保镇靠山村村民杨国华是当地田长制保护网格成员,他平时一有空闲就到地里看看,一旦发现乱占乱建、丢弃农药外包装等行为会当场制止。“村里设立田长制网格员,就是要经常性管护巡查,时刻关注耕地安全。”杨国华说。


    作为“田长制”网格化管理体系最小单元,村级网格长和网格员直接面对田间地头,在发挥监管职能的同时,能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让破坏耕地的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目前,黑龙江设置了省、市、县(区)、乡(镇)、村和网格、户“5+2”七级田长责任体系,让黑土耕地保护利用责任到人头、到部门、到地块,形成全覆盖监管机制,确保黑土耕地不减少、不退化。


    “黑土地保护是一项长期工程,要提升广大群众黑土地保护法律意识,坚决捍卫黑土地保护法。通过强化黑土地保护和治理修复,长远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用法治力量守护中国人的饭碗。”黑龙江省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院长刘杰表示,中低产田改造蕴含提升粮食产量的巨大潜力,未来在做好常规黑土地保护的同时,要把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和资金更多向中低产田倾斜,从而让黑土地更好造福子孙后代。

    2022-11-14
  • 今年前10月我国完成水利投资逾9000亿元

    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记者刘诗平)记者13日从水利部了解到,我国水利建设加快推进,今年前10月完成水利投资9211亿元,创同期历史新高。


    统计显示,今年1月至10月,全国新开工水利项目2.4万个,为历史同期最多。

    2022-11-14
  • 如何辨别贷款中介机构是否正规?消费者须“四看”

    找中介办贷款,消费者须“四看”(新视点)

    日前,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警惕贷款中介不法行为侵害的风险提示》,指出贷款市场上有一些非法中介假冒银行名义,打着正规机构、无抵押、无担保、低息免费、洗白征信等虚假宣传的旗号诱导消费者办理贷款。这些诱人条件背后其实是高额收费、贷款骗局等陷阱。这些不法行为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

    不久前,成都市民钟女士因装修需用钱,找到了附近一家商务服务公司。公司工作人员自称是银行直贷中心,并非中介机构,也不会收取服务费,只收8‰的风险金。钟女士很快便在其指导下办理了20万元贷款。

    放款后,公司以银行查装修流水为由,让钟女士将6万元转到一家装修公司“走账”。钟女士按要求进行了转账,可当她想要回“走账”钱款时,对方却坚称是“服务费”,不予退还。

    为满足客户差异化的融资需求,近年来,银行推出了种类繁多的贷款产品。由于各种产品适用客户资质、审批效率、利率、周期、还款方式不尽相同,客户在申贷过程中,有的无法做出最优选择,有的因为对贷款流程不了解而通不过审核。这种情况下,提供咨询代办服务的中介机构应运而生。

    然而,有些中介机构却假冒银行名义,对消费者设下高额收费、贷款骗局等陷阱。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有关负责人及业内人士介绍了一些非法中介机构惯用的手段,提醒消费者擦亮眼睛,谨防受骗。

    这些骗局中有一类与钟女士的遭遇类似,中介机构诱骗消费者办理贷款后,又以各种名义要求借款人将贷款资金打入指定账户“走账”,借款人一旦进行转账操作,这笔资金大多以“服务费用”等名义被截留,借款人很难要回资金。

    还有一些非法中介以专业自居,代客操作,使用客户手机下载银行移动客户端,帮助客户录入信息、核验身份、确认贷款信息等。待业务办理后,中介人员将所涉及贷款银行的移动客户端、短信息全部删除,导致客户对贷款相关信息一无所知。

    如何辨别贷款中介机构是否正规?业内人士提醒,最好做到“四看”。

    看“门户”——业内人士表示,贷款中介有固定办公场所,消费者前往公司后,可注意查询工商登记等信息,了解公司基本情况。消费者应避免仅凭互联网联系中介机构,正规机构也不会只公布自己的微信、QQ等线上联系方式。

    看资质——要注意了解放款机构资质。正规贷款中介合作机构往往是正规银行或经银保监会批准的具有放款资质的金融机构。如果中介机构一味向客户推荐情况不明的网贷,消费者应注意防范。

    看收费——正规中介在为客户办理贷款业务时,会先和客户签订贷款居间服务费合同。当客户贷款业务办理下来后,再收取贷款服务费。如果在贷款前就以“保证金”“解冻费”为由,要求借款人提前转账,消费者就应当提高警惕,避免上当。

    看合同——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醒消费者,要详细了解中介服务合同内容,不要轻信间接的贷款服务要约,警惕贷款营销宣传中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息费标准等宣传。消费者还要了解贷款产品的重要信息,充分理解贷款条件、综合息费成本、还款要求等。警惕以“刷流水”“走账”为由的打款要求,不随意向无关账户转账。

    2022-11-11

  • 首 页  上一页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