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潮最多的节气来了!立冬时节北方大部跨入冬季 这些地方降温最猛

    “北风往复几寒凉,疏木摇空半绿黄。”今天(11月7日)我国进入立冬节气,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寒冷冬季的开始。中国天气网通过盘点气象大数据发现,立冬节气是一年中寒潮过程最多、气温下降速度最快的节气,立冬后入冬进程加速,冬季前沿将跨越秦岭淮河。

    立冬后入冬进程加速冬季版图占据我国半壁江山

    立冬分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说的是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与野鸡线条颜色相似的大蛤。

    常年立冬节气开始时,冬季前沿抵达华北中部、秦岭、川西高原一带。立冬节气期间,入冬进程加速,冬季继续向南跨越,河北南部、陕西南部、山东、河南大部、苏皖北部都会陆续迈进冬天的门槛。像石家庄(11月7日)、西安(11月11日)、济南(11月10日)、郑州(11月13日)、合肥(11月18日)、南京(11月19日)等省会级大城市常年入冬的平均日期都集中在立冬时节。

    今年也不例外。截至11月4日,我国东北地区大部、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甘肃、宁夏、山西等地都已进入气象意义上的冬季。今年北方省会级城市入冬进程普遍较常年偏早,像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等地都较常年偏早一周,银川偏早近10天。

    此外,秋天的前锋继续向南推进至华南,而福建南部、广东南部、广西南部以及海南岛一带,还是一派夏日风光。

    寒潮最多降温最猛!大数据揭秘立冬节气十大降温最猛城市

    立冬节气期间的冷空气活动更加频繁,实力也更加强劲,通常可南下影响江南甚至华南地区。数据显示,立冬时节是全国型寒潮频次最高的节气,达25次,较上一个节气霜降偏多一倍。

    所谓“立冬一日,水冷三分”,立冬也是全年降温最猛的节气,尤其是北方已进入“以风鸣冬”的寒冷时节。从中国天气网二十四节气全国平均气温变幅来看,立秋开始,全国平均气温开始下跌,立冬为降幅峰值,达3.77℃,其次是霜降节气、小雪节气,降幅分别为3.62℃和3.46℃。

    在这个降温最猛的节气里,东北、华北地区的城市气温最容易暴跌。中国天气网通过盘点1991年至2020年省会级城市立冬节气期间平均气温变幅发现,降温排行榜前十全部位于北方,其中哈尔滨位居榜首,降温幅度达6.7℃;长春和乌鲁木齐以6.5℃和5.8℃位列二三位。

    立冬时节宜补冬这份御寒食物清单请收好

    俗话说“立冬补冬,补嘴空”,为了抵御寒冷,民间有“立冬食补”的习俗,每逢立冬日这天,南北方的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补。

    在北方,立冬节气习惯吃饺子,医圣张仲景曾发明“祛寒娇耳汤”,其中娇耳说的就是饺子,民间谚语有云“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除此之外,在西北地区,人们会准备牛羊肉菜肴来丰富餐桌,在寒冷的冬季迅速补充热量。

    在南方,立冬时人们会吃些热量较高的食物进补,比如广东、台湾等地一般会“打边炉”,也就是吃火锅,江浙一带进补的食材则是以鸡鸭鱼肉为主,如姜母鸭、糖醋鱼等。

    中国天气网提醒,小伙伴在进补时需根据实际情况,切忌盲目“大补”;另外立冬后天气渐寒,小伙伴们要提前准备好羽绒服、帽子、围巾、手套等御寒装备,及时添衣预防感冒。(文/刘珺数据支持/胡啸石妍)

    2022-11-07
  • 沪指周累涨5.31% 这些因素提振市场信心!

    中新网11月4日电(中新财经记者谢艺观)近日,美联储再次加息75个基点,但A股不惧扰动,走出独立行情。


    4日,A股三大股指早盘强势上扬,午后保持高涨态势,盘中沪指重回3000点上方,创业板指重上2400点。


    截至收盘,沪指涨2.43%报3070.80点;深成指涨3.20%报11187.43点;创业板指涨3.16%报2451.22点。





    A股收盘表现。


    得益于本周多日的强势行情,沪指周累涨5.31%;深成指周累涨7.55%,创业板指周累涨8.92%。


    大盘走高下,4日市场交投情绪再次高涨,沪深两市全天成交额10807亿元;北向资金全天净流入99.93亿元,其中,沪股通净流入37.75亿元,深股通净流入62.18亿元。


    具体到板块来看,近期频频发力的酿酒板块4日再度走高,涨超5%,带动贵州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等一众白酒股上扬。保险、电气设备、旅游、有色等行业板块亦涨幅靠前。


    概念板块方面,盐湖提锂涨超7%领涨大盘,锂矿、新能源车、新零售等概念表现亮眼。新能源车板块更是狂掀涨停潮,相关个股中,东方电气、明泰铝业、赛力斯等十余股封涨停。


    市场信心提振下,不仅A股,港股4日表现也尤为给力。截至收盘,恒生指数涨5.36%报16161.14点;恒生科技指数涨7.54%报3264.23点。


    港股大型科技股持续走强,哔哩哔哩涨超17%,京东涨超12%,阿里巴巴涨近11%,腾讯涨超7%;另,新能源车板块大爆发,小鹏汽车涨超24%,蔚来涨20%,理想汽车涨逾17%。


    对于A股显现出的强势行情,中信证券日前指出,随着政策预期进一步明确,各类扰动因素将继续缓解,夯实A股中期全面修复的基础。A股短期情绪化交易集中释放带来月度级别行情的更好买点。


    华鑫证券认为,沪指目前已经完成日线级别的底部结构,技术层面的反弹信号已经成立,所以情绪短周期将迎来难得做多周期阶段。此外估值优势已经确立,同时由于经济复苏信号的越发确立,也将意味着四季度经济相比于三季度处于扩张状态,“盈利矛”预期也将得以成立。(完)

    2022-11-05
  • 为什么每年“双十一” 快递公司都在“抢人”?

    11月3日早上6点多,快递员陈宾已经在北京东城的小区内开始派件。最近,多家电商平台陆续进入“双十一”促销季,快递行业旺季正式开启,陈宾的派件量也从平时的300件左右增加到600件以上。


    “月薪9000元招‘双十一’快递临时工”“快递员招聘!月收入范围6000元~1.1万元,就近安排!”“仓库招聘配送员,日薪500元”“推荐他人上岗,还有100个鸡蛋可以领”……由于快件量激增,很多快递网点都在招人、备车、增加场地,应对物流高峰。又到一年一度的“双十一”购物节,很多快递企业也到了一年一度的缺人、招人季。


    “抢人”大战年年上演


    “我们网点10月份就开始招人了,主要招卸货员和司机,‘双十一’货太多了实在忙不过来。”与陈宾所在网点的情况差不多,临近“双十一”,相关的快递员招聘公告激增。


    北京市朝阳区某快递网点李老板告诉记者:“我们算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用工一直比较紧张,平时大家的工作就不轻松,一到‘双十一’现有的人员肯定忙不过来。”除了在外部平台上发公告,内部人员介绍新员工会奖励现金,他们还提前预订了第三方劳务公司以备不时之需。


    实际上,这样的“抢人”大战年年都在上演。


    2017年就有媒体报道“快递抢人大战如约开启,快递员最高月薪9000元”,2018年“双十一”前后“快递月薪过万却留不住人”,2021年的同一时段,快递行业又出了“月薪最高两万元!快递公司抢人”的传言,今年甚至出现日薪800元急招人的新闻。单从薪资来看,数目不断增长,快递“抢人”气氛越来越紧张。


    业务量激增人手不够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11月1日发布2022年三季度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其中,快递员位列第四,快件处理员、道路货运汽车驾驶员、装卸搬运工等职业缺工程度加大。


    快递业为何年年“双十一”缺人、年年都在“抢人”?


    北京邮电大学邮政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国君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我国快递业务规模从2010年到2020年增长了近36倍,但快递从业人员仅增长7倍。快递员平时的工作量已趋于饱和。而由电商促销带来的“双十一”业务量是平时的2~3倍,短时间内激增的业务量达一年内的峰值。与此同时,快递需要保障送达时效,于是每年的“双十一”就会出现行业内普遍需要招人以应对短时激增的业务量。


    此外,物流行业专家杨达卿认为,快递小哥流失率高也是年年缺人的重要原因。


    陈宾在“双十一”期间,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送件超600件,“上岗后一下都没有停过,卸货、核对信息、送快递,一天下来腰酸背痛,赚的真是辛苦钱!”这些年,他的很多同事都因为太累了而坚持不下去。


    杨达卿认为,劳动强度逐年加大、薪资待遇未大幅提升、重复性机械劳动、缺乏职业上升空间都导致了快递员流动性大。


    加强快递员权益保障


    中国快递协会在10月25日组织召开的快递服务保障工作协调动员会上透露,今年快递业务旺季从11月初开始,到2023年春节前夕结束,共82天。


    快递旺季快递员工作强度大与收入高的并存让快递员在“双十一”期间“痛并快乐着”。随着快递行业的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和快递公司也都意识到了保障快递员权益的重要性。


    10月27日,国家邮政局局长赵冲久主持召开局长办公会,审议2022年快递业务旺季服务保障工作方案,并表示“加强权益保障,通过建立相关机制、创新开展‘暖蜂行动’等方式,切实保障快递小哥在旺季期间的合法权益”。


    中国快递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韩瑞林也表示,寄递企业要深入落实快递员群体合法权益保障工作有关部署,切实保障基层网点权益,增强一线快递员工的获得感。还有快递公司在“双十一”期间投入专项补贴快递员,对于服务质量达标的快递员,每天奖励1万人。


    “包括临时性用工在内的快递员是快递行业的宝贵资源,快递企业应在节约成本和保障快递员权益间找到最优解,做好‘双十一’等快递旺季的快递服务。”赵国君说。

    2022-11-04
  • 消费金融助力促消费扩内需

    银行消费贷利率继续调低,信用卡提高额度、支付特惠、分期消费平台支持免息分期……迎接“双十一”购物节,消费金融行业热度持续升温。一系列促销活动,进一步激发了消费潜力,对扩大内需、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具有积极意义。


    随着近期各地密集出台促消费政策,消费回暖迹象显现。消金行业也加快融资步伐,为下一步稳健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后续针对新市民等领域的金融创新和消费服务有望实现更大突破。


    助推个人消费信贷成本下行


    “之前想买某新款手机,但是觉得一下花近一万元也是一笔大开支,就没有立刻下手。最近‘双十一’从不少分期付款平台看到免息活动,本来8999元的手机分一年付款,六个月免息,剩下六个月月息也只有3%出头,才十几块钱,感觉还是很划算的,就趁机买了。”在朝阳区工作的白领王女士对记者表示。


    在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市场竞争加剧背景下,为进一步助推消费复苏,包括信用卡、消费贷、分期平台等多种形态在内的消费金融行业围绕“双十一”场景开启促销,相关消费贷款利率持续下降。


    多家消金机构推出贷款利率打折活动。例如,马上消费安逸花在“双十一”期间上线主题活动,用户可通过参加活动瓜分11亿额度免息券。乐信旗下主打分期购物的分期乐商城,不仅推出多个大额满减折扣方案外,还凭借场景优势,使用户享受分期专享提额优惠,通过“优惠+分期”组合为用户带来更优消费体验。


    银行也积极下调消费贷利率。招商银行“闪电贷”前6期享受7折年利率。民生银行“上新”消费贷优惠活动,活动期间申请“民生民易贷”且签约送8.8折优惠券,折后年利率低至3.85%。信用卡方面则围绕“双11”开展了消费立减、支付特惠、奖励积分等活动,其中新用户优惠力度更大。


    业内人士表示,金融机构瞄准购物节推出贷款类的优惠活动,不仅有助于自身业务的拓展,也有望与其他促消费举措形成合力,共同助力稳定和扩大消费。中邮消费金融负责人表示,利率下调后,最直接的表现是借款人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息优惠,进而考虑使用消费贷进行提前消费。


    加快“补血”深挖需求双管齐下


    前景向好也进一步激发了机构布局的热情。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官网显示,蚂蚁消金近期发布4则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公告,合计转让近40亿元。10月底,马上消费发行2022第四期安逸花ABS,金额达18.20亿元,截至目前,年内马上消费发行了4期银行间ABS,共计超过50亿元。


    信贷资产收益权,与银行间资产支持证券、股东借款、金融债、银团贷款等,均为目前消费金融行业的重要融资方式。今年以来,包括海尔消金、兴业消金、平安消金等至少10家消费金融公司“补血”。


    “这其实体现出消费金融公司及其股东对未来消费金融业务充满期待。6月以来消费呈现复苏趋势且具有一定延续性,特别是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扩内需成为政策重要发力点,可以预期被疫情等因素压制的消费需求未来将会呈现稳步修复势头,同时政策层面已体现出对消费金融领域的持续支撑,因此中长期来看,消费金融公司需要通过大力补充资金提早布局消费金融业务。”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任涛说。


    360数科有关负责人认为,随着消费市场从增量转入存量竞争,消费金融市场也告别了高速增长时期,提升服务和体验、增强数字化成为关键。因此,公司加强“嵌入式金融”服务力度,与电商平台、社交平台、智能硬件平台、生活服务平台、视频娱乐平台等近20家合作方展开深度合作,作为有消费场景的互联网平台补充力量,为不同圈层客群提供金融服务。


    助推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数据显示,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2.4%,拉动GDP增长2.1个百分点。此外央行最新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住户消费性贷款余额17.08万亿元,同比增长5.4%。


    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提升,不乏消费金融的支撑。麦肯锡报告认为,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将保持稳健发展,预计2025年底市场规模将增至约28万亿元。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2年第三季度例会也强调了对个人消费信贷的扶持,包括推动降低个人消费信贷成本,优化大宗消费品和社会服务领域消费金融服务。招商证券研报认为,会议将降低个人消费信贷成本作为继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之后的新目标,预示“促消费”将是下一阶段政策发力的重点。


    多家受访机构也表示看好消金市场前景。“其实从年初至今,我们就通过多场大促,在数码,家电等场景发力,推出优惠费率、随机立减、返现折扣等优惠政策,助推消费市场进一步回暖。”乐信CEO肖文杰对记者表示,以此次“双十一”为例,分期乐商城自启动起,销售不到1小时即突破1000万GMV(商品交易总额),首日2小时完成全天目标,10月31日当天GMV同比增长128%。


    马上消费有关负责人表示,多项数据显示,当前消费市场正逐步复苏,消费潜力也在进一步释放。截至9月,马上消费已经帮助690万征信白户创建信用记录,累计服务农村用户2970万人。


    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建议,消金行业可围绕当前金融服务的薄弱点寻找增长空间,如基于新市民的金融创新、对创业群体的支持以及围绕住房保障、职业教育等领域的增量拓展等。(记者向家莹)

    2022-11-04
  • 腾讯联通设立新公司获批!什么信号?

    中新网11月3日电(中新财经吴涛葛成)11月2日,腾讯和中国联通设立混改新公司获批的消息引发关注。随后,“腾讯副总裁已担任中国联通董事”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中国联通股价尾盘涨停,这到底发生了什么?


    腾讯联通设立混改新公司


    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反垄断局执法二司网站10月27日发布的相关文件显示,联通创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与深圳市腾讯产业创投有限公司新设合营企业案获无条件批准,审结时间为10月18日。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反垄断局执法二司网站发布的经营者集中简易案件公示表截图。


    资料显示,联通创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与深圳市腾讯产业创投有限公司等签署协议,各方拟共同设立一家合营企业。该合营企业拟主要从事内容分发网络(CDN)和边缘计算业务。


    交易完成后,联通创投、腾讯产投、有关员工持股平台将分别持有合营企业48%、42%、10%的股权,联通创投、腾讯产投共同控制合营企业。


    卢山2018年就担任中国联通董事


    和联通腾讯设立混改新公司消息引发关注后,“腾讯副总裁已担任中国联通董事”相关话题引发热议。有网友调侃:“新公司以后就就叫腾通。”


    不过中新财经记者调查发现,早在2018年2月份,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卢山就已经担任中国联通董事,并非近日才担任。





    中国联通公告截图。


    2018年2月8日,在中国联通2018年举行的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关于选举卢山先生为第六届董事会董事的议案审议通过。同期入选的还有百度CEO李彦宏等。


    早在2017年10月11日,中国联通发布公告称,公司混改方案涉及的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的申请获得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审核通过。


    混改方案显示,除通过老股转让和股权激励募集资金外,拟通过向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和京东在内的战略股东非公开发行不超过约90.37亿股股份,募集资金不超过约617.25亿元。


    中国联通回应:合营企业的组建正在推进过程中


    近日,不断有腾讯或被国资入股的消息传出,腾讯的一举一动都引发关注。


    11月1日,腾讯控股最大股东、南非Naspers集团荷兰子公司Prosus发布声明称,“亚洲科技”(AsianTechPress)于10月31日发布的一篇文章称,中信集团正在与Naspers谈判以收购其持有的全部腾讯控股股份。“这篇文章是推测性的且不真实的。”Prosus在声明中表示,Naspers集团将继续执行今年6月宣布的开放式股票回购计划。


    而对于此次中国联通和腾讯设立混改新公司一事,11月2日晚,中国联通发布公告回应称,该合营企业的组建正在推进过程中,尚未完成设立登记,对本公司当前生产经营无重大影响,长远看有利于放大双方优势,壮大CDN、边缘计算产业链。而截至发稿,腾讯方面则暂无回应。(完)

    2022-11-03
  • 前9月 新开工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道9645公里

    记者近日从交通运输部获悉:今年1至9月,全国新开工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道项目299个,建设总里程9645公里,项目总投资8826亿元。其中,9月份新开工重大项目34个,建设里程2132公里,投资额3853亿元,在今年已开工项目总投资中占比约43.7%。


    1至9月,全国共建成通车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道项目337个,总里程9756公里,项目总投资5574亿元。其中,9月份已完工重大项目41个,建设里程1441公里,投资额1251亿元。


    今年以来,一批公路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沪昆高速公路浙江省金华至浙赣界段改扩建工程、大广高速江西省南康至龙南段扩容工程等一批公路重大项目建成通车。国内距离最长、断面最大、运行速度最高的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江苏省海太过江通道,沪昆高速江西省昌傅至金鱼石(赣湘界)段改扩建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记者刘志强)

    2022-11-03
  • 社区养老服务升级 多措并举打造老年友好型社会

    社区养老,让老人乐享幸福生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当前,养老服务市场供需状况如何?各地在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生活幸福、健康长寿方面,都推出哪些有效举措?如何更好促进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高质量发展?记者进行了探访。


    需求旺盛——


    社区养老服务升级趋势明显


    金秋时节,金桂飘香。走进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怡倍康养老服务中心,古色古香的大门、爬满绿植的篱笆、开满鲜花的小院……这个曾经的老旧小楼,如今温馨舒适,满满家的感觉。


    这是一个有35个床位的社区养老院,紧邻社区办公室。每天早饭后,老人们都会来到院子里或者活动室,在护理员的帮助指导下进行适量运动。下午,养老院还会组织老人们开展唱歌、看电影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一家体现“医养结合”理念的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养老院还定期为老人提供体检、理疗等专业服务。


    “很舒适!”谈及在这里的生活,80多岁的李振仙老人竖起大拇指,“在家门口养老,彼此都很熟悉,大家在一起有聊不完的话题,而且孩子们来探视也很方便。”老人还提到,在社区组织的敬老尊老活动中,经常有学校的学生、企业志愿者参加,让养老院里有了更多欢声笑语。


    “根据我们统计,社区内有日常生活照料服务需求的老人占26.7%,需要老年餐服务的占23%,需要康复理疗的占21.3%。”怡倍康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除了常住老人,养老院还对周围3公里以内的老人开展居家上门服务,深受老人们的欢迎,年累计上门服务达1000余人次。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人口结构老龄化的趋势背后,是快速增长的养老生活服务需求。从餐饮到就医,从护理到保健,从出行到陪诊,老年群体对养老服务有着旺盛的需求。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推出了许多有力有效的举措,养老保障网越织越密,让老年人安享晚年,乐享幸福生活。“当前,养老产业的供给内容主要集中在餐饮、护理、保健等基础养老服务方面,要进一步增强优质、精准的产品供给和服务体系。”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建议,加强养老产业的供给侧改革,注重养老产业的市场细分和老龄群体消费需求的深度挖掘,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完善,为老年群体提供多层次、高品质、专业化的养老产品与服务。


    供给优化——


    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服务内容,优化养老环境


    菜香扑鼻,笑声阵阵,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恒大悦府社区助老餐厅,不少老人边吃边聊,好不热闹。


    道里区老龄化率达到24.2%,老龄人口密集,“做饭糊弄、吃饭应付”情况普遍。为此,道里区通过整合社区资源、依托企事业单位食堂、联合优质餐饮企业等方式,累计建立90余家社区助老餐厅餐点,实现“15分钟老年助餐圈”全覆盖。“优势在于平价普惠,快捷健康。”道里区民政局局长朱立杰介绍,“政府投一点、社区帮一点、个人掏一点,三方合力共建共享,有效保障餐厅正常运营。”


    老年人需求在哪里,服务供给就跟到哪里。近年来,不少地方不断创新养老方式,在完善软硬件基础设施、丰富服务供给内容、优化养老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愿景成为现实。


    老有所养,老年食堂服务暖心贴心。


    前不久,浙江省杭州市转塘街道何家村大食堂开业,大食堂由杭州市西湖区小小生命健康基金会与何家村村民委员会共同创立,针对村里70岁以上老人免费提供一日三餐,以此促进何家村老年公益建设。该食堂开业后既满足了老人们的吃饭需求,也成了他们拉家常、解烦恼的新场所。走进山东省沂水县四十里堡镇袁家庄村党支部创办的“暖心食堂”厨房,只见志愿者们正在精心地为村里的老党员们准备午餐,营养均衡、软硬适宜的饭菜,让老人们倍感温暖。目前,该县类似的暖心食堂已经达到23个。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王蕴说,为老助餐服务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内容,从农村到城市,全国许多地区整合多方力量扶持老年“幸福食堂”建设与运营,既为老人提供了便利,也减轻了子女的负担。


    老有所安,智慧养老托起稳稳的幸福。


    家住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的77岁老人占荣根摔伤腿后,在社区邻里中心进行康复治疗,白天有社区护工护理,儿子只需下班后接续照顾,这得益于青云谱区引进的江西慈孝竹居家养老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专业性养老服务企业,通过“硬件+软件+服务”的智慧养老模式和一个中心联动数个社区服务站的运营模式,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养老服务,运用嵌入式医养结合的多重养老模式,建立功能完善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平台,该模式深受老年人的欢迎,社区服务站由原来的10个增加至23个。


    青云谱区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工作思路,推行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有效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该区还开发了“青云谱区智慧养老服务管理平台”,建立60周岁以上老年人个人健康档案近5万份,居民可以通过电话、APP预约服务,实现对服务人员管理、服务任务分配、服务质量回访、服务费用支付等各个环节的统一、规范和监督。


    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推动‘互联网+养老服务’发展”“引导有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服务模式”。一些地区与养老服务企业积极利用新技术,创新助餐、助医、助行、助洁等便捷服务模式。美团加大上门履约服务的人力团队投入力度,通过跑腿、闪购、买药等业务,支持老年人急需的助餐、助浴、助急、助医、助行、助洁等服务,构建居家养老服务圈。


    质量更高——


    多措并举打造老年友好型社会


    近日,在浙江省浦江县西部山区花桥乡塘波村的便民服务点内,年过七旬的徐元奶老人正在与工作人员远程视频交流办理过户业务,她一边拿着身份证,一边高兴地念叨:“真方便,谢谢了!”今年以来,当地政府部门与国网浦江县供电公司聚焦偏远山区老龄人口占比高、智能手机操作不便、语言沟通不畅等问题,自主研发“驿电通”服务平台,放置在各村便民服务点内,通过“一键呼叫”等适老化改造,以人工温情服务破解服务老年人的“最后一公里”。同时,该公司依托此平台,联合水、气、网、社保、医疗等服务部门,全方位拓展“服务网”,为老年人提供更全面更便捷的贴心服务。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提出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扩大适老化智能终端产品供给等相关举措。许多地区探索适老化服务举措,统筹人社、医保等多家单位,跨行业协同办理政务与公共服务,助力老年群体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


    专家认为,要进一步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远近兼顾、综合施策,继续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财政投入力度,推动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改革创新,打造友好社区。成都市金牛区想方设法在社区建设微型养老机构,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保健、心理疏导、文化娱乐等多元化服务。通过养老服务站、助餐服务点、老年活动中心(室)等设施,实现了居家养老、康复照料、公益志愿等服务“进院落、进家庭”,打通老人居家养老“最后一公里”。贝壳研究院发布的《老年友好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建议,统筹各方力量,建立以政府为引领、多元主体参与的社区老年服务网络,保障社区老年群体在生活照料、基本医疗、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方面就近享受便捷的为老服务。


    加大财政支持,夯实产业基础。近5年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康复辅助器具生产经营服务企业从12家增至76家。“我们优化强化对康复辅助器具的政府购买服务,以社区租赁等形式,推进康复辅助器具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普及。”齐齐哈尔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张宪宝介绍,为促进聚集发展,全市大力打造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园区,将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列为养老制造业的重要组成,纳入全市十二大重点产业推进。


    王蕴表示,要坚持政府、企业、家庭、个人共同参与、各尽其责,围绕老年人衣食住行、康复护理等需求壮大老年用品产业,丰富服务选择,不断打造老年友好型社会,进一步提升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民日报

    2022-11-02
  • 全国首张直接变更经营者的营业执照在京颁发

    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记者赵文君)《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11月1日起施行。1日下午,在北京市东城区政务服务中心,成立于1980年的悦宾饭馆第三代经营者郭华,领取了条例实施后全国首张直接变更经营者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将饭馆的经营者由我父亲变更为我自己,是我们父女俩多年的夙愿。”郭华说,之前由于法规限制,变更经营者需要注销使用了几十年的营业执照。新实施的条例允许直接变更经营者,让饭馆的经营得以延续,有助于打造胡同里的老店。


    市场监管总局登记注册局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处处长郭岳介绍,《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调整了个体工商户变更经营者的方式,由原来“先注销、后成立”改为“直接申请办理变更登记”,便利了个体工商户经营权的转让,实现了个体工商户在成立时间、字号、档案和相关行政许可等方面的延续,有效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有利于个体工商户持续经营、更好发展。


    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蒲淳表示,条例的实施,为个体工商户发展提供了全方位支持。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与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共同落实好条例各项规定,真正发挥稳预期、增信心、促发展、强自律的作用。


    截至2022年9月底,全国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达1.11亿户,占市场主体总量的三分之二。个体工商户在第三产业中占比近九成,集中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行业,是百姓生活最直接的服务者。

    2022-11-02
  • 全国仅百余例,稀有血型人群背后的“用血难”如何解决?

    中新网北京11月1日电(韦香惠)近日,长沙发现一例罕见血型——类孟买血型。据了解,该类血型最早于1952年在印度孟买市被发现,并因此得名,又因比RH阴性“熊猫血”更稀有,也被称为“恐龙血”。据媒体报道,中国目前仅有百余例。


    对于稀有血型群体而言,“用血难”一直是一大难题。近年来,各地血液中心已在不断完善稀有血型库建设,为这部分群体提供健康保障。





    资料图:一位产妇输注上一名稀有血型者提供的“钻石血”。韦亮摄


    稀有血型人群应注意健康安全


    与长沙发现的这例“恐龙血”患者经历类似,怀孕3个月时,朱女士被查出是Rh阴性B型血,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熊猫血”。


    在此之前,朱女士以为自己是B型血。她告诉中新网,得知自己是稀有血型后,查询过许多资料,发现找医院是较大问题。“很多医院包括三甲医院都没有检测不规则抗体的设备。”


    对此,深圳市宝安区中心血站输血研究室医生谢秀华向中新网解释,稀有血型大部分是通过建立稀有血型库或人体产生不规则抗体配血不合时才被发现,不规则抗体主要是通过输血或妊娠等免疫刺激产生。


    据了解,血型系统抗原的分布因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人群而异。欧洲白种人Rh阴性血的占比在15%左右,但在我国汉族人群中,只有千分之三的占比。据报道,类孟买血群体中欧洲白种人为1/100万,日本人群约1/30万,中国香港人群为1/15620,中国福建人群为1/8500。


    谢秀华表示,在日常生活中,稀有血型的人群更要注意健康安全,以免需要输血。如果女性怀孕生产,应到正规医疗单位进行产检,提前备好相容的血液。


    扩大库容,缓解“用血”难题


    “用血难”,是稀有血型的人面临最大难题之一。据了解,目前建立稀有血型库是为这类人群解决“用血难”的主要途径。


    据了解,稀有血型人员也可到血液中心捐献血液,或将血型资料留在血液中心以加入稀有血型献血者档案,以后本人需要帮助或他人需要帮助时,能够第一时间取得联系。


    谢秀华介绍,稀有血型库是把稀有血型献血者和患者的基本信息、血型信息和血液保存起来,在急需时,血站可定向找到与患者相匹配的血液,或者招募到合适的献血者实行献血救助。


    2020年,深圳市宝安区中心血站输血研究室对献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检测中,发现2例D--稀有血型,都是女性献血者。献血后,对她们血液进行甘油化深低温冷冻保存,方便对临床稀有血型患者紧急输血。他们还建立了25人份的Fy(a-)应急信息库和14人份的冷冻实体库。


    近年来,各地血液中心已经不断完善稀有血型库建设,扩大库容,以便有需求者从稀有血型库寻找匹配的血液。


    “一些稀有血型人群自发组织民间互助机构,相互提供救助。”谢秀华说,还需让更多人了解稀有血型,对它形成科学认识。(完)

    2022-11-01
  • 国家统计局:10月份制造业PMI为49.2% 比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

    中新网10月31日电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10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2%,比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10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8.7%,比上月下降1.9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10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49.0%,比上月下降1.9个百分点,落至临界点以下,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有所放缓。


    一、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10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2%,比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


    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0.1%,比上月下降1.0个百分点,仍高于临界点;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8.9%和48.2%,比上月下降0.8和0.1个百分点,继续低于临界点。


    从分类指数看,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均低于临界点。


    生产指数为49.6%,比上月下降1.9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生产有所回落。


    新订单指数为48.1%,比上月下降1.7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继续减少。


    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7.7%,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主要原材料库存量降幅略有收窄。


    从业人员指数为48.3%,比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有所降低。


    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47.1%,比上月下降1.6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继续放慢。


    二、中国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10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8.7%,比上月下降1.9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


    分行业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8.2%,比上月下降2.0个百分点。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7.0%,比上月下降1.9个百分点。从行业情况看,水上运输、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55.0%以上较高景气区间;零售、道路运输、航空运输、住宿、餐饮、租赁及商务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低于45.0%。


    新订单指数为42.8%,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表明非制造业市场需求继续放缓。分行业看,建筑业新订单指数为48.9%,比上月下降2.9个百分点;服务业新订单指数为41.7%,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


    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1.0%,比上月上升1.0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表明非制造业企业用于经营活动的投入品价格总体水平有所上涨。分行业看,建筑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2.3%,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服务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0.8%,比上月上升1.2个百分点。


    销售价格指数为48.1%,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表明非制造业销售价格总体水平继续下降。分行业看,建筑业销售价格指数为49.8%,比上月下降2.2个百分点;服务业销售价格指数为47.8%,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


    从业人员指数为46.1%,比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继续回落。分行业看,建筑业从业人员指数为47.8%,比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指数为45.8%,比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


    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7.9%,比上月上升0.8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表明非制造业企业对近期市场恢复发展信心有所上升。分行业看,建筑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4.2%,比上月上升1.5个百分点;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6.7%,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


    三、中国综合PMI产出指数运行情况


    10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49.0%,比上月下降1.9个百分点,落至临界点以下,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有所放缓。(中新财经)

    2022-11-01
  • 秋衣秋裤、取暖器……“中国制造”取暖产品热销欧洲

    寒冬将至,欧洲天然气供给受限、价格暴涨,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向“中国制造”寻求解决方案,秋衣秋裤、取暖器、电热毯等这些中国的取暖用品远销欧洲,成为欧洲消费者的过冬“神器”。浙江、山东、广东等地的生产企业,也都忙着赶制订单。


    跨境电商平台数据显示,我国国内流行的“光腿神器”,在欧洲10月以来的销售额,环比增长一倍多,受到荷兰、德国、法国等多国女性消费者喜爱。在浙江诸暨,不少企业正在加班加点赶订单。一家保暖连裤袜企业今年前九个月的销售额,已经达到3000多万元人民币,超过去年一年,其中出口增量最多的就是欧洲。


    宁波海关数据也显示,1-8月宁波市出口至欧洲的裤袜达到3109.1万元,同比增长100.3%。而传统的帽子、围巾、手套,出口依然火爆。以浙江义乌为例,今年1—9月,义乌市出口帽类产品30.1亿元,同比增长53.1%。在上溪工业园区的一家帽子工厂,40多个工人近日正在加班赶制一批芬兰客户追加的针织帽。


    能源价格的飙升,使得欧洲消费者寻求更节能的取暖工具。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的一份分析报告显示,2022年以来,我国对欧洲空调、电暖器、电热毯等家电产品出口呈增长态势,其中电热毯以97%的增速引领其他品类。山东德州一家电热毯企业,正忙着赶制一批欧洲的订单。企业负责人表示,今年8月份以来,南方多家外贸公司联系自己,急需电热毯出口至英国、法国等地,截至目前,已发出7个集装箱、合计2.8万套电热毯。


    除了电热毯,取暖器和热泵也成为众多欧洲家庭冬季取暖的新选择。浙江慈溪、广东顺德等地的家电企业,相继迎来订单潮。记者在浙江慈溪一家取暖器生产企业看到,4条生产线上,一台台取暖器正在进行最后的组装以及装箱。宁波慈溪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8月份,慈溪取暖器出口33.5亿元,同比增长26.3%,其中出口欧盟15.3亿元,同比增长55.2%。


    中国外贸企业加速出海


    中国“取暖神器”在欧洲的走红,既与国际局势、气候变化等因素有关,也与企业和经销商自身的积累与准备密不可分,更说明了“中国制造”,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专家介绍,我国取暖设备对欧盟出口有两大优势,一个是物美价廉,价格竞争力较强;另一个是快速的生产和出货能力,这是其他国家产品无法比拟的优势。以电热毯为例,我国产品的平均单价为12美元。不少企业负责人也介绍,之所以有那么多采购商找过来,主要还是中国的取暖设备,无论是性能、安全,还是价格都具备一定优势。


    业内人士表示,这次取暖产品的补单潮,虽然对很多中国厂商来说可能只是短暂行情,但仍会给取暖器行业带来变化。不少企业已经开始在进行新一轮产品的研发,希望借此机会进一步扩大海内外市场。


    目前,国内很多企业都在积极提升产品附加值,向中高端转型。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商户也表示,科技含量更高的产品更受市场青睐。比如这款电热毯的温控开关上,不只有英文、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等语言,还有多种附加功能选择。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对欧盟出口2.81万亿元,增长18.2%。展现出巨大潜力和稳定性的中欧贸易,未来还会有更大发展空间。市场空间、配套能力,逐渐成为中国供应链竞争越来越明显的优势。中国企业要扎实提升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水平,逐渐实现品牌化,并通过完善标准体系倒逼产品质量升级,不管是出口还是内销,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2-10-31
  • 过去两年中国年均新设外商投资企业4.3万户

    中新社北京10月30日电(记者李京泽)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实施情况的报告近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报告说,2020年和2021年中国年均新设外商投资企业4.3万户,截至今年9月底登记在册外商投资企业45.5万户(不含分支机构)。


    外商投资法是外商投资领域的基础性法律,2020年1月1日起施行。根据2022年度监督工作计划,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16个省(区、市)外商投资法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对天津、南京、青岛、苏州4市进行了专项检查。


    报告认为,外商投资法实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外商投资金额稳步上升。根据报告,在全球跨国投资低迷的背景下,中国吸收外资逆势增长,2020年和2021年分别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0000亿元(人民币,下同)和11494亿元,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比重连续两年超过10%。今年1月至8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927亿元。


    二是外商投资企业数量持续增长。报告显示,2020年和2021年中国年均新设外商投资企业4.3万户,截至今年9月底登记在册外商投资企业45.5万户(不含分支机构)。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超过2000家。


    三是外商投资布局不断优化。报告指出,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达80%,制造业外商投资企业效益提升,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比近30%。东部地区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全国80%以上,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快速增长。


    四是外商投资的作用贡献日益凸显。报告显示,外商投资企业带动了全国约1/10的城镇就业,贡献了约1/5的工业增加值、1/6的税收收入、1/3的进出口总值,为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报告指出,各级政府加强外商投资相关工作机制建设,支持外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2020年以来共有45家外资企业实现上市、45家外资企业实现再融资。


    在持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方面,报告称,2021年全国版和自贸试验区版的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已分别减至31条、27条,自贸试验区版制造业条目清零,由此宝马、巴斯夫等跨国公司扩大了在华投资。


    报告同时针对法律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健全外商投资法律制度体系等意见建议。(完)

    2022-10-31

  • 首 页  上一页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