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部门印发指导意见 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

    民政部、中央政法委、中央文明办等10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到2023年年底前,基本建立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机制;到2024年年底,探访关爱服务普遍有效开展;到2025年年底,特殊困难老年人月探访率达到100%,失能老年人能够得到有效帮扶,探访关爱服务机制更加健全。


    《意见》提出了5项重点任务:第一是建立探访关爱服务机制,要求各地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摸底排查工作,围绕居家养老存在的困难或者安全风险,分类提供探访关爱服务;第二是丰富探访关爱服务内容,要求各地结合当地实际,着力解决老年人居家养老困难或者帮助化解安全风险;第三是充实探访关爱服务力量,指导各地创新“五社联动”机制,形成各方共同参与的探访关爱力量。发挥养老服务机构专业优势,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通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服务设施网络开展探访关爱服务;第四是提升探访关爱服务质量效率,研究制定探访关爱服务标准规范,合理确定服务频次,建立完善全国特殊困难老年人基础数据库,鼓励开发面向老年人各种活动场景的技术应用等;第五是做好探访关爱服务应急处置,要求探访关爱服务人员在探访过程中发现紧急问题时,应当第一时间协助拨打紧急求助电话,帮助联系其家庭成员或者其他紧急联系人,事后做好处置情况记录归档。要结合疫情防控要求,在社区实施封控管理等无法上门探访的情况下,加大远程探访频次,通过电话、楼宇视频、微信等方式加强沟通,及时了解老年人状况并提供帮助。在极端恶劣天气、传统节日等特殊时间节点,要适当增加探访频次,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应急自救知识、健康知识等。

    2022-10-14
  • 国际减灾日:各地各部门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

    今年10月13日是第33个国际减灾日,主题为“早预警、早行动”。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应急管理部提前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组织做好国际减灾日各项工作。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广东省制作地震、洪涝、泥石流、滑坡、台风等防灾减灾系列小视频,开辟防灾减灾宣传栏,向公众宣传识灾避灾避险基本知识和防范自救技能。福建省部署防灾减灾和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要求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最大程度降低灾害风险。黑龙江省依托1.8万名灾害信息报送员开展“万人走万村,知识送上门”活动,宣讲防灾减灾知识。湖北省武汉市组织防灾减灾宣传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五进”活动,强调把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放在“第一位”

    2022-10-14
  • 十年净增超1亿户——市场主体汇聚发展澎湃动力

    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聚沙成塔,积水成渊,在经济发展的磅礴浪潮中,千万市场主体如同涓涓细流汇成江河,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动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一项项惠企政策精准落地,为广大市场主体提供了茁壮成长的空间,我国市场主体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截至2022年8月底,登记在册市场主体达1.63亿户,相比2012年底的5500万户净增超1亿户,年均增幅12%。其中,企业从1300多万户增加至5100多万户,个体工商户从4060万户增加至1.09亿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不足70万户增长至222.5万户,增长了2倍多。这些强有力的数据印证了中国经济的蓬勃生机和强大韧性。


    各类市场主体竞相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继续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着力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给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广阔市场空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两个毫不动摇”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竞相发展。截至今年8月底,我国民营企业从2012年底的1000多万户增长到4700多万户,翻了两番多,民营企业占比由不足8成提高到9成多。民营企业的整体实力也大为增强,不断有民营企业进入世界500强。


    十年来,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国依然是吸引国际投资的热土。我国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外商投资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制定实施《外商投资法》对外商投资给予充分的法治保障。截至今年8月底,我国外资企业数量已从2012年底的44.1万户增长到66.8万户,增加51.5%。


    这十年,不仅是市场主体总量持续增长的十年,也是其结构和质量不断调优的十年。


    改革,让市场主体活力充分迸发。我国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随着各地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各项政策措施落实,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市场主体实现高质量发展。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第一、二、三产业市场主体数量比为5∶10∶85,第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创新,带来取之不竭的前行动力。以数字经济、智能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形态迅速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登记在册“四新经济”企业达2300多万户,占全部企业的46.4%;“四新经济”年新设企业由2012年的74万户持续增长至2021年的384万户,不断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积蓄新动能。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以前开办企业需要到市场监管、银行、税务、人社等多个部门窗口或网站分别申请填报,流程烦琐;现在一个‘一网通平台’同步办理多个事项,半天就完成了,很快就能拿到营业执照。”广东视源电子公司副总裁钟志强说,2021年,他们多次办理了子公司开办业务,对服务的变化深有感触。


    削减审批事项,为市场主体松绑减负;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放宽市场准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办事更加便捷高效……在市场主体发展壮大的背后,是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为其提供的“优质土壤”。


    2014年3月,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开启了我国“放管服”改革的先手棋。此后,注册资本实缴制改为认缴制、简化住所登记、名称自主申报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有效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先照后证”“多证合一”“证照分离”、全程电子化、注销便利化等改革大幅削减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极大提升了注册的便利化程度。


    改革以来,我国企业平均开办时间由1个多月压缩至4个工作日以内;我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从第96位跃升至最新的第31位;开办企业便利度排名从150位之后大幅跃升至第27位。我国成为全球营商环境改善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健全企业信用监管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反不正当竞争……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让市场主体更加规范、更具活力、更可持续。近年来,市场监管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监管效能不断提升,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成为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基础。


    惠企政策持续发力


    今年5月,邱杰在深圳的咖啡店开业了。“回顾创业过程,我最感谢两项帮扶政策:一是免租金,二是免税。”他说。


    市场主体“青山常在”,是经济行稳致远的根基所在。近年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内外形势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把“六稳”“六保”作为宏观经济的政策取向,紧密联系微观主体,在税收、金融、就业、社保等方面出台一揽子帮扶措施,一系列“组合拳”让惠企政策红利及时足额到达各类市场主体,为市场主体强信心、增活力。2020年以来,我国市场主体继续保持增长,净增3700多万户,占过去十年净增总量的35%,经济展现更大韧性。


    今年5月,国务院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推出33条具体举措。地方版“一揽子稳经济政策措施”随之迅速出台——北京“稳经济45条”、浙江“稳经济38条”、甘肃“稳经济53条”、广东“稳经济131条”。更大力度增值税留抵退税、缓缴社保费、加大普惠小微贷款力度、小微企业普惠减税降费、减免物业房租……各大市场主体迎来政策“及时雨”,一系列实实在在的红利落入“口袋”。


    今年3月实施的《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首设了歇业制度,为短期经营困难的企业设置了“缓冲区”,让市场主体“留得青山”,积蓄后续发展力量。各地方各部门结合企业实际运营需求,在保障物流畅通、降低经营成本、助力开拓市场等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这些助企惠企政策措施,不仅解急难,更为市场主体的长远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2022-10-13
  •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幸福产业加速发展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加快推进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养老服务设施与功能。图为近日,在肥西县上派镇“爱和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为老人介绍智能机器人的使用方法。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旅游、文化、体育、康养等产业被称为“幸福产业”,关系百姓福祉。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报告显示,这十年,中国幸福产业加速发展,相关产业服务消费正不断提质扩容。根据联合国发布的“人类发展指数”,中国已从2012年的0.699跃升到2020年的0.761,从“中等人类发展指数国家”发展至“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


    “数字+文化”协同发展引领下,文化领域催生出大量新兴业态,博物馆文创产品受到热捧,新文创成为消费新亮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报告,2020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44945亿元,占GDP比重为4.4%,比2014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文化服务业增加值为28874亿元,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4.2%,比2014年提高15.6个百分点。“云看展”、线上演播、网络直播、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加速崛起;自驾游、露营旅游、冰雪旅游、康养旅游、海洋旅游等引领休闲度假新潮流,文化创意、非遗工坊持续赋能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深度推进。


    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人们在运动中感受到快乐。打球、登山、露营……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不少人选择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2020年,全国体育产业总产出27372亿元,增加值10735亿元;其中,体育服务业总产出14136亿元,增加值7374亿元,占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达68.7%;2013—2021年,规模以上体育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8.4%;2021年末,全国体育场地达到397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4平方米。


    十年来,中国大力推进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增加百姓的幸福感——


    教育文化事业更繁荣。2021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为95.4%和91.4%,比2012年提高3.6和6.4个百分点;2021年末,中国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分别达到3215个、5772个,比2012年末增加139个、2703个。


    健康中国建设稳步推进。2021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卫生技术人员分别为103万个、945万张、1124万人,分别比2012年末增加8万个、372万张、457万人,全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13亿人。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福建支持开设长者食堂,加大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力度等,为老年人破解“用餐难”“出行难”等养老痛点难点;山西针对高龄、失能、独居、空巢老年人医疗和护理问题,补齐养老服务设施短缺等短板……十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近300亿元,加速建设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截至2021年底,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总数达34万个,床位总数比2012年增长一倍,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养老服务滞后的短板问题正在有效解决,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全覆盖,互助性养老服务设施从无到有、达13万多个,为农村老人提供娱乐、餐饮、慢病管理等服务;2021年末,全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10亿人。


    幸福产业加速发展,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持续巩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绘就了人民美好生活“新画卷”。(记者汪文正)

    2022-10-13
  • 9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61.1万辆 新能源出口量价齐升

    10月11日,乘联会发布最新数据显示,9月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192.2万辆,同比增长21.5%,环比增长2.8%,环比增速处于近20年同期历史低位。1-9月累计零售1487.5万辆,同比增长2.4%。


    9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61.1万辆,同比增长82.9%,环比增14.7%。1-9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销量387.7万辆,同比增长113.2%。


    乘联会指出,车购税减半政策推出后,新能源车不仅没有受到影响,环比持续改善超过了预期。


    减税政策促进高端车消费


    新能源国内渗透率达31.8%


    具体来看,9月自主品牌零售89万辆,同比增长28%,环比增长5%。9月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为47.0%,同比增长2.7个百分点;9月自主品牌批发市场份额50.4%,同比增加2.6个百分点。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市场获得明显增量,头部企业表现优异,比亚迪(002594.SZ)、长安汽车(000625.SZ)、奇瑞汽车、吉利汽车(00175.HK)等传统车企品牌份额提升明显。


    主流合资品牌9月零售74万辆,同比增长8%,环比下降4%。9月德系品牌零售份额21.0%,同比增长1.5个百分点;日系品牌零售份额17.7%,同比下降3.1个百分点;美系品牌市场零售份额10.7%,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豪华车9月零售29万辆,同比增45%,环比增15%。


    乘联会指出,车购税减半政策对消费升级的高端消费促进较大。


    另外,9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31.8%,同比提升11个百分点。其中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55.2%,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29.7%,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4.2%。


    从月度国内零售份额看,9月主流自主品牌新能源车零售份额67%,同比增加9.2个百分点;合资品牌新能源车份额5.7%,同比下降3.3个百分点;新势力份额14.6%,同比下降2.9个百分点;特斯拉(TSLA.US)份额12.7%,下降2.9个百分点。


    9月起步价10万以下新能源车占比25%,同比下降6个百分点;10-20万占比44%,提升8个百分点;20-30万占比24%,下降1个百分点;30-40万占比5%,下降1个百分点;40万以上占比2%,保持稳定。


    9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创历史新高。厂商批发销量突破万辆的企业有15家(环比减1家,同比增加了7家),占新能源乘用车总量83.2%。其中批发销量前三的是:比亚迪汽车200973辆、特斯拉中国83135辆、上汽通用五菱52377辆。


    自主品牌出口全面突破


    新能源出口高端化


    9月乘联会统计口径下的乘用车出口(含整车与CKD)25万辆,同比增长85%,环比下降6%,其中新能源车占出口总量的18.4%。1-9月乘用车累计出口159万辆,增长60%。


    9月自主品牌出口达到20.4万辆,同比增长88%,环比增长13%;合资与豪华品牌出口3.4万辆,同比增长60%。自主品牌对欧美市场和第三世界国家市场出口全面突破,国际品牌的中国基地出口战略也日益体现。


    9月车企新能源出口前五的是:上汽乘用车15509辆、比亚迪汽车7736辆、特斯拉中国5522辆、上汽通用五菱4123辆、吉利汽车2364辆。近期新势力出口也逐步启动。


    乘联会指出,中国汽车出口新能源高端化特征明显。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呈现爆发增长态势,在2020年以前基本维持在150亿美元左右的水平,2021年上升到323亿美元,2022年1-8月份已经达到314亿美元。从汽车出口均价来看,2018年均价是1.29万美元,随后逐步提升,2022年是1.64万美元,8月达到1.89万美元。出口增长主要原因是新能源车出口暴增,而且出口数量和均价增长。


    汽油车的出口均价在1.2万美元左右,柴油车在2万美元左右,插电混合动力在2.9万美元。纯电动车出口均价提升明显,从2018年的0.2万美元,到2020年的1.1万美元,2022年达到了1.99万美元,8月达到2.58万美元。


    出口增长还与近期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升值较快有关。9月1欧元兑6.92元人民币,同比升值9%。


    乘联会表示,随着自主品牌新能源车的技术进步,近期中国自主品牌新势力车企高调进入欧洲市场,比亚迪等也加大日本等海外市场拓展,充分发挥了中国电动车的产业链优势,实现出口水平价稳质优的提升,有利于扩大市场规模,拉动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2022-10-12
  • 房贷利好政策落地 多地首套房商贷利率跌破4%

    中新网10月12日电(中新财经记者左宇坤)9月最后两天,多部门针对首套房贷利率、首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的利好政策相继发布,此后,多地自10月1日起陆续发文,跟进执行。


    公积金贷款方面,各地下调利率政策公告频出;商业贷款方面,更是有不少地方已步入首套房贷利率4.0%以下的水平。





    资料图:北京某住宅楼。中新财经左宇坤摄


    一线城市加入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队伍


    10日,据北京住房公积金热线消息,一线城市北京下调了首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


    当前,北京市管首套房住房公积金贷款已执行5年以下(含5年)2.6%的利率,5年以上执行3.1%的利率,缴存职工新购房可按新利率执行。另外,市管存量首套房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将于明年1月1日起调整。


    这也是落实中国人民银行决策部署的结果。据央行9月30日发布的通知,自10月1日起,下调首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15个百分点,5年以下(含5年)利率调整为2.6%,5年以上利率调整为3.1%。


    据粗略统计,截至目前,还有杭州、南京、石家庄、成都、哈尔滨、合肥、南昌、郑州、嘉兴、湖州、宁波、东莞、无锡、南宁、马鞍山等多个城市均表示将根据规定调整首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


    已经申请了公积金贷款并放款的长沙市民林小姐特意翻了翻自己当时的合同,合同上标注着:“如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公积金贷款基准利率调整,本合同项下的公积金贷款利率在次年1月1日起作相应调整,不再另行通知借款人。”


    “这当然是个好消息。我算了一下,从明年1月开始,公积金每个月能少还几十元,二十多年也能省下万把块钱。”林小姐说。


    具体计算看,假设一笔100万元、年限30年的公积金贷款,换算为新利率,等额本息贷款方式下的贷款利息总额将减少约3万元,每月可少还款82元。


    但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只针对首套房。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王小嫱指出,这也再次体现了信贷政策对刚需的支持力度,楼市销售端有望进一步修复。


    今年以来,公积金政策的优化调整已成为各地支持房地产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除了直接的利率降低,还有公积金买房首付比例下降、贷款额度上调以及直系亲属间可使用等。


    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表示,结合此前相关政策,本次公积金贷款利率的下调,将进一步强化公积金政策的影响力度,进而带动房地产市场的逐步修复。


    多地首套房商贷利率跌破4%


    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背后主因其实是商贷利率的下降。一直以来,公积金贷款利率常常跟随在商贷利率之后同步调整,保持相对稳定的利差。


    不同于公积金贷款的利率基本上全国统一,各地商业银行贷款的利率本身存在的差异,也让各地的调控有了相对更大的“一城一策”自主空间。


    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在29日发布通知,决定阶段性调整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符合条件的城市政府,可自主决定在2022年底前阶段性维持、下调或取消当地新发放首套住房贷款利率下限。


    根据最新一期LPR数据,此前各地执行的首套房贷款利率下限最低为4.1%。通知发布后,利率“破4”的城市也逐渐增多,济宁、清远、湛江、武汉等地纷纷进行了下调,如清远可以做到3.7%的利率,江门、云浮、湛江等地甚至取消了利率下限。


    7日,武汉一位置业顾问便在朋友圈打出了“武汉首套房贷利率开始执行3.9%”的广告。对于具体执行情况她表示: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方案,但已经有对接的银行在沟通了,目前看大概先执行到年底。


    “多地首套房贷款利率的调整,充分落实了国庆假期前的政策导向,是房贷利率进一步下调和放松的体现。”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这对四季度楼市交易的提振具有积极意义。


    “预计后续会有更多城市跟进,且房贷利率下调动作会更为明显。”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认为,本轮房地产市场调整的周期会相对偏长,尤其是不同城市的复苏步伐依然存在较大差异。整体上看今年第四季度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触底反弹过程中。(完)

    2022-10-12
  • (中国这十年)2012年以来中国年均出生1620万人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中新社北京10月10日电(记者王恩博)中国国家统计局10日发布的中共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2012—2021年,中国年均出生人口为1620万人。2021年末,中国人口数量为141260万人,比2012年末增加5338万人,年均增长593.1万人,年均增长率为0.4%。


    根据报告,在中国人口数量保持增长的同时,性别结构优化改善。2021年末,中国男性人口为72311万人,占51.2%,女性人口为68949万人,占48.8%,总人口性别比为104.9,比2012年下降0.2。从出生人口性别结构看,2021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8.3,比2012年降低9.4,出生人口性别结构改善明显。


    人口流动是当前中国人口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2012年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中国人口流动日益活跃,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0年,中国人户分离人口达到4927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34.9%,其中,流动人口达到3758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6.6%。与2010年相比,中国人户分离人口增加23138万人,增长88.5%,流动人口增加15439万人,增长69.7%。


    从人口流向上看,人口持续向沿海、沿江地区及内地城区集聚,东部地区人口持续增加,人口比重比2010年上升了2.1个百分点。主要城市群人口集聚度加大,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人口增长迅速,分别增长了35.0%、12.0%和7.3%。上海、北京、广东、浙江4省(市)10年间人口密度增量均在每平方公里100人以上。(完)

    2022-10-11
  • 陪诊、陪聊、陪玩......这届银发一族选择这样老去

    中新网北京10月11日电(刘欢)国家卫健委日前表示,据测算,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面对汹涌而来的银发浪潮,社区养老逐渐兴起并广受老年人欢迎。陪诊、陪聊、陪玩……社区养老如何帮助这届银发一族体面老去?


    服务送到家,打通与老人间的最后一米


    刚一敲开门,上门为老人理发的何强就被室内的气味熏得连连后退,“长期卧床的人,屋里是进不去人的,我当时连眼睛都快睁不开了。”


    何强是北京市密云区民心社区服务中心的理事长,16岁时就来到北京打拼,学得理发技能后开了自己的美发公司,常常为密云区一些社区老人免费理发。


    在做这些活动的时候,他发现不少老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养老问题。2017年,他专门成立了服务中心,为一些社区孤寡老人提供理发、维修等服务。


    2019年,中心与密云区的部分社区合作,成立了密云鼓楼社区幸福晚年驿站等4个社区养老服务点,面向12个社区、近2000名老人,开展社区养老工作。


    上述卧床的一家老人,是何强上门服务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他记得,当走进屋内时看到的是一个下半身瘫痪、上半身光着、眉毛和胡子一样长的老大爷。何强向家中保姆询问其身体状况时,她说:“(除了瘫痪)倒没什么事,反正能活几天吧。”


    何强想着得和老人熟悉熟悉,就开玩笑道:“大爷眉毛、胡子留这么长,是从事艺术的吧?”


    老人没有说话,“是会点‘艺术’,就在床上画圈,”保姆搭茬说,老人已许久没有理发了,问及原因,她掀开被子,“你看他这样,谁乐意来剪?”何强看到,躺了五年,老人身上已有严重的褥疮。


    保姆说,这五年,老人的子女很少来照顾,每次来都是将东西放在门口就走。连这次理发,也是儿子在街上碰见了何强,留给他一个地址后,就再没管过。


    三下五除二,何强利落地剪完,老人又摸了摸脸,“这是让你给刮刮脸呢。”保姆解释道。


    刮完脸,老人终于笑起来,何强既欣慰又难过,“那大爷当时脸上笑得呀,像朵花一样。但看着他这样,我心里真不得劲(不是滋味)。”








    图为工作人员为老人理发受访者供图。


    正当他要离开时,老人却伸手钩住了他的衣服,“这是舍不得让你走。”保姆说。


    何强向中新网表示,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在基层服务,能看到很多东西。”他的日常工作,也由理发转向社区养老,以驿站为根据点,带着40多个工作人员和社区志愿者敲响房门。


    每户老人开门看见的,就是这样一群戴着小红帽、穿着红马甲,拿着工具箱的专职人员。


    陪诊、陪聊、陪玩……这届老年人为何爱沉浸式养老服务?


    据了解,社区养老是指以家庭为中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上门、日托为主要形式,由养老机构进行具体运营,医养与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国家卫健委9月举行发布会时介绍,我国老年人大多数都在居家和社区养老,已形成“9073”的养老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都在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


    负责某集团旗下市场化养老运营项目的康壮表示,社区养老是居于居家、机构之间的中间地带,“居家养老专业度不够,机构养老又成本高,社区养老既能满足老年人居家、或离家不远的需求,又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服务,比如日间照料、休闲娱乐等。”


    中新网走访了北京市西城大红罗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站长廖瑛杰介绍道,驿站自2019年底成立以来,面向周边五个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特别是高龄、独居、失能、特困等群体,免费提供巡视探访、呼叫服务等基本养老服务项目。现在驿站加上她一共有3名工作人员,每周要探访50多户。


    除了免费的基本养老服务项目,养老驿站还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医等普惠型服务项目,老人支付部分费用,驿站低偿服务。“现在去看病都是智能化、数字化就诊,老年人不会操作,我们就陪着去医院。”


    廖瑛杰表示,这附近一些老住房没有电梯,遇到腿脚不方便的老人,工作人员就背着他们上下楼。有些老人不会用手机,也会来到驿站求助。“他们学会用了,特别高兴,说‘孩子都嫌我慢学不会,你们还能这么耐心地教会我。’”


    面对银发浪潮,专家建议建立积极的为老服务体系


    现在,社区养老成为全国大力推广的养老模式。“人的年纪越大,需要的服务就越多,尤其是对医疗和养护的需求,”康壮向中新网表示,现如今养老服务不是风口,而是一种趋势,“但整个养老行业都缺人。”


    何强也提到,如今养老服务行业正趋于老龄化,“愿意来工作的不少是中老年人,”他表示,因为社区养老工作没有编制,对象又是老年人,“好多年轻人不愿意来,更不想上门服务。”


    同时,社区养老只能做到一些基本的医养服务,专业设施、人员的缺少影响了整体服务水平,“一些要求和服务还没有落实到基层。”他补充道。


    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说,老旧小区改造和机构运营经费同样需要关注,“我们调研的时候,社区就反映,旧小区比较难改造,运营、设施建设等成本不低,需要加大补贴。”


    他认为,在人口发展进程中,我国第二个老龄化浪潮已经开始,应该建立起积极的为老服务体系,“养是一个很被动的概念,为老是包括助老和养老两部分。”


    对于健康状态下的老人,原新说应该倡导他们自由生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尤其是社区举办的一些活动如志愿者、托育工作等,“在老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社区再及时出现,解决他们医、行、洁、餐等方面的问题。”


    而对于失能半失能老人,他认为,一方面,要加强康养和医养结合机构的建设;另一方面,加强社区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服务供给,“打破”养老机构的围墙,把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的养老服务送到有需求老人的家中。


    “社区养老不仅要看社区层面,还要关注和重视居家养老,因为社区是养老服务送进居家老人的最后一米。”原新补充道。(完)

    2022-10-11
  • 青年学者米博创作小说人物回忆曲 一人包揽词曲编全过程

    米博是农学硕士研究生,也是90后收藏群体中的资深藏家,官体款研究学家,素有“90后收藏教主”“90后收藏前辈”“90后收藏元老”的别称。除此之外,有的网友也一致认为他是青年学者,著作家,古钱学家,官体款研究学家,词曲创作人。其中米博所编著的《官体款年谱》可谓填补了学术缺憾,具有重要的推动性作用,其编著的《古物赝品鉴别实录》,《中国古物仿品图录》也进一步凸显了他在古物真品和赝品方面研究的高水平。此三本书一出,其官体款研究学家的头衔标签也是实至名归。


    继创作原创小说概念插曲《奈何情深》和“武侠小说宗师纪念三部曲”后,2022年6月16日米博再度谱写金庸武侠小说著名人物回忆曲,而此次不同以往,米博将一人包揽作词,作曲,编曲,后期,和声,专辑封面设计,录制等音乐制作全过程。甚至今后的音乐作品除了演唱,词曲编等所有过程都将由他自己完成。


    这首回忆曲取名为《女侠郭襄》,郭襄为金庸小说《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中的著名人物,在此引述金庸对郭襄的评价:“郭襄看似八面玲珑,有父亲的善良、慷慨、好客、忠义,有母亲的机变、俏皮,不依赖父母、结交江湖人士、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不歧视身材矮小之人、与动物们都相处甚好、极少生气。她曾被绑上高台,在生与死之间,她选择了不怕死,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人。”而最令读者感动和惋惜的莫过于郭襄在风陵渡口与神雕大侠杨过的初次相遇,自此一面,郭襄终身不嫁,青驴走天涯只为一人,寻他路上,曾让另外二位男子留下了一生相思。米博在歌词的开头写道:“天北水南寻他半生时光,瓜字初分,烟花旧梦难忘”在原著中,郭襄耗费了24年左右的光阴追寻杨过的踪迹,只为曾经16岁(瓜字初分即女子16岁)那场绚丽的生日烟花和他送的三枚金针。歌词开头一句便清楚的交代了事情的起因。歌词第二句写道:“奈何芳心相许水月镜像,无心去来沧海茫茫。”郭襄有情,可奈何杨过不能留情,郭襄欲把芳心相许,可杨过只能挥手别离,只留下水中月,镜中像的虚无缥缈,郭襄骑着毛驴走遍天涯,路途又遇奇险,又造佳话,又被人爱慕倾心,可她本就无心去来,凡尘不过是匆匆过客,她只想在茫茫人海中继续追寻,这一句“沧海茫茫”却有一语双关之绝妙,既写出了大千世界的人海茫茫,追寻困难重重,也暗示了郭襄苦寻半生却无果的凄凉结局。歌词中又写道:“如今乱红飞去回忆洒满西窗,一番情痴一世青霜。”郭襄苦寻数载,时间流逝,不知不觉,临近迟暮之年,曾经天真烂漫,痴情的少女如今却是朱颜憔悴,两鬓生出青霜。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终于她大彻大悟,至此开宗立派,斩断情根。正如米博歌词中写的那样“相濡以沫不如江湖相忘,古佛作伴,青灯昏黄。”两个注定没有结局的人最好的相处方式就是江湖相忘。


    据悉这首回忆曲将由两位唱功俱佳的女歌手进行演唱,这位女歌手声音清澈,有沁人心扉的天籁之感,穿透力强,声音干净嘹亮,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清爽舒适感。而这也正贴合郭襄本人身上所具有的豁达爽朗,干净简单,奔放不失柔软的品质。

    2022-10-10
  • 截至2022年9月,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为408.1万件

    中新网10月9日电10月9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举办“知识产权这十年”专题新闻发布会暨国家知识产权局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胡文辉在会上介绍,截至2022年9月,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为408.1万件。


    胡文辉指出,这十年,知识产权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更加有力。十年来,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不断完善,保护力度不断增强,“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入。民法典确立了依法保护知识产权的重大法律原则。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完成新一轮修改,建立了国际上最高标准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国家知识产权局与最高人民法院建立在线诉调对接机制,与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印发《强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的意见》,与司法部联合开展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统筹推进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各项工作,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从2012年的63.69分提升至2021年的80.61分,提高了17分,进步巨大。


    截至2022年9月,高价值发明专利审查周期压减至13个月,发明专利平均审查周期压减至16.5个月,商标注册平均审查周期稳定在4个月,提前完成国务院“放管服”改革部署的审查周期压减目标任务。专利商标申请实现证书“电来电往”,公告公报信息实现“掌上查询”,首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项清单集中发布,为市场主体享受便捷高效的知识产权服务提供了指引。


    这十年,知识产权激励创新创造更加有力。十年来,知识产权创造量质齐升。2012年至202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累计授权发明专利395.3万件,年均增长13.8%,累计注册商标3556.3万件,年均增长25.5%。截至2022年9月,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为408.1万件,其中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有效量315.4万件,有效商标注册4152.3万件,累计批准地理标志产品2495个,核准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6992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累计发证5.9万件。我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的排名由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11位,连续10年稳步提升,位居中高收入经济体之首。世界五大科技集群中,中国独占2席,科技创新更加活跃。


    这十年,知识产权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有力。十年来,知识产权运用效益加速显现。2012年至2021年,累计评出中国专利金奖310项,获奖项目新增销售额超过2.5万亿元。2022年BrandFinance全球最具价值品牌500强中,中国占84个,比2012年增加52个,总价值达1.6万亿美元。截至2022年9月,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市场主体达2万家,地理标志产品年直接产值超7千亿元。2012年至2021年,我国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总额累计2.19万亿元,年均增长13.7%,其中出口年均增长31.2%,超过进口增速近20个百分点。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金额累计达1.3万亿元,年均增长27.2%。知识产权有力支撑了创新型经济、品牌经济、区域特色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发展。


    这十年,知识产权服务对外开放更加有力。十年来,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持续深化。我们成功推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中国设立办事处,近距离为中国用户提供国际体系相关服务。推动第一个在中国签署并以中国城市命名的《视听表演北京条约》正式生效,加入了《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注册海牙协定》和《马拉喀什条约》,成为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坚定维护者、重要参与者和积极建设者。成功签署《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推动实现中欧之间244个地理标志产品的互认互保。持续深化“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合作和金砖国家知识产权合作,深度参与中美欧日韩五局合作,不断强化与东盟、非洲和拉美地区知识产权交流,稳步拓展专利审查高速路(PPH)合作,将知识产权助力脱贫攻坚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相结合,支持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能力建设,中国知识产权“朋友圈”不断壮大。


    这十年,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十年来,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完善、人才培养力度全面加强、文化环境持续改善。2018年机构改革中,组建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重新组建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现了专利、商标、原产地地理标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集中统一管理以及专利、商标的综合执法,管理效能大幅提高,知识产权与质量管理、标准化、反垄断、药品监管等工作的协调性明显增强。布局建设江苏、广东、河南、湖北、天津、四川等6个京外专利审查协作中心,指导建设广州、上海、重庆、济南、郑州等5个地方商标审查协作中心,专利、商标审查员总数近2万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规模已达70余万人,取得专利代理师资格人数达6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增加“知识产权专业人员”类别。国家层面的经济职称系列中增设知识产权专业。《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中新设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学位。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中国国际设计博览会等知识产权品牌活动定期举办。《中国专利》《国之利器》《缘来桑植》等展示中国知识产权发展实践的优秀作品,《郑成思知识产权文集》《知识产权经典译丛》等理论书籍相继推出,推动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明显提升。

    2022-10-10
  • 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调整幅度超过60% 释放了怎样的信号?

    调整幅度超60%学生成长通道更明确


    日前,教育部发布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简介》(以下简称新版《简介》),该版《简介》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展现职业教育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的最新成果,覆盖新版专业目录全部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的1349个专业。其中,中等职业教育358个,高等职业教育专科744个,高等职业教育本科247个。


    为何要发布新版《简介》?新版《简介》变化的背后释放了怎样的信号?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多位参与新版《简介》修(制)订过程的专家进行解读。


    调整幅度超过60%应对行业数字化转型


    “整体架构体现职普融通,专业内涵适应行业变革,内容力求简洁明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杨欣斌如是总结新版《简介》的变化。


    《职业教育专业简介》是介绍专业基本信息与人才培养核心要素的标准文本。此前,中职、高职专科专业简介是分别根据2010年修订的中职专业目录、2015年修订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编制的。2021年,教育部发布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以下简称新版目录),一体化设计了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专业体系,并通过新增、更名、合并、撤销等方式,专业总体调整幅度超过60%。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在发布会上表示,作为专业目录更新的工作延伸,迫切需要根据新版专业目录并通过专业简介的形式对专业内涵进行全面、系统、权威的阐释。


    新版目录调整幅度为何这么大?


    “这次专业目录修(制)订工作按照‘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在科学分析产业、职业、岗位、专业关系的基础上,对接现代产业体系,服务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杨欣斌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新增了一批专业,根据产业转型升级更名了一批专业,根据业态或岗位需求变化合并了一批专业,同时也撤销了一批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


    “这是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需要,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必须紧盯产业链条、市场信号、技术前沿、民生需求。”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总督学池云霞认为,“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未来产业、前沿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数字化与智能化不断催生新的职业、新的岗位,新版目录紧密对接“十四五”规划并面向2035年进行前瞻性布局,推进职业教育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


    据统计,新版目录共计新增专业269个。其中,中等职业教育新增28个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新增74个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新增167个专业。杨欣斌介绍,新增专业有紧密对接现代产业体系、服务国家战略的特点。比如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设置智能机器人技术、生物信息技术、飞行器数字化装配技术等专业;面向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和紧缺领域,设置健康大数据管理与服务、医养照护与管理、婴幼儿托育、智慧健康养老管理等专业;面向乡村振兴和绿色低碳发展,设置现代种业技术、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等专业。


    另外新增专业紧密对接新业态、新职业,补齐人才短板。杨欣斌梳理发现,新增专业聚焦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对接市场急需的职业岗位。比如对接智能工厂新业态岗位,中职新增智能化生产线安装与运维专业;对接定制旅行新业态岗位,高职专科新增定制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对接智慧交通新业态岗位,高职本科新增城市轨道交通智能运营专业。


    “新增专业还紧密对接先进技术,服务行业应对升级挑战和数字化转型。”杨欣斌举例说,比如助力破解“卡脖子”关键技术,新增集成电路技术等专业。对接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催生的技术岗位,新增区块链技术应用、卫星通信与导航技术、云计算技术等专业。


    专业简介更准确职业规划更清晰


    “专业简介是受教育者选择专业以及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的重要参考资料。”杨欣斌认为,新版《简介》更加简明、规范,为社会、用人单位、家长、学生等各方提供了准确的专业基本信息,方便各方快速了解相关专业。


    记者注意到,新版《简介》将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专业简介框架统一调整为9项内容:专业代码、专业名称、基本修业年限、职业面向、培养目标定位、主要专业能力要求、主要专业课程与实习实训、职业类证书举例、接续专业举例。


    杨欣斌分析说,内容上来看,新版《简介》主要有以下显著变化:将原“就业面向”调整为“职业面向”,更加明确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将原“职业能力要求”和“主要职业能力”调整为“主要专业能力要求”,按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需求,更加突出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出的主要专业能力要求。


    “看似细微的措辞变化其实体现着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目标,”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宋凯解释说,“旧版《简介》介绍了学生毕业后可以去哪里上班,新版《简介》则是告诉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哪个行业,需要什么样的能力,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宋凯介绍,全国有色金属行业的从业人员有400多万,其中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占了很大一部分,“我们特别需要技能型人才。”宋凯也发现,职业院校毕业生大多是一线工人,或者是班组组长,科研能力、职业发展能力比较弱,“职业院校的就业率很好,但是就业质量不高。”


    宋凯认为,新版《简介》从职业面向、主要专业能力要求、主要专业课程与实习实训、职业类证书举例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整,“调整的力度很大”,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从选择专业的时候,就能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另一方面也要求职业院校注重提升学生的现场研发能力、职业发展能力,“这些能力正是行业发展所急需的。”


    宋凯认为,新版《简介》将原“专业教学主要内容”和“核心课程与实习实训”调整为“主要专业课程与实习实训”,具体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实习实训环节,新版《简介》专业课程体系更加完整,对各学校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更强,同时也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留出了合理空间。还将原“职业资格证书举例”调整为“职业类证书举例”,按照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进行列举,更加符合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的要求,有利于推进职业教育岗课赛证综合育人。


    宋凯坦言,在“双碳”目标愿景的牵引下,新能源行业快速发展,对有色金属行业来说,“正在不断探索金属的循环开发,特别重视环保问题,掌握相关技能的人才缺口特别大。”新版《简介》前瞻布局培养学生掌握数字技能、绿色技能等未来职业能力,契合就业结构调整需求,使职业教育专业能更好适应、支撑、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体现职普融通理念明确学生成长通道


    “新版《简介》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变革,对专业内涵的一次全面升级”,谈及新版《简介》的影响,杨欣斌表示将为职业院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基本遵循。同时,新版《简介》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一体化的体系架构也体现了职普融通理念,明确了学生的成长通道,为学生继续深造时的专业选择提供参考。


    池云霞认为,新版《简介》匹配新技术和产业变革需要,对接职业岗位场景,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更新课程体系,升级专业内涵,淡化学科教育色彩,将会推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侧改革。此外,在纵向贯通中,明确了层次内涵,明确为什么样的企业和岗位培养人的问题,如面向的职业岗位不同、职业领域典型工作任务的复杂程度不同、毕业生解决职业领域工作内容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不同,“也为实现职业教育贯通融通培养,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打开了通道。”


    杨欣斌总结说,新版《简介》以新版目录的调研报告为基础,科学梳理各层次培养定位,深度匹配新技术和产业变革需要,紧密对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催生的岗位群或技术领域,归纳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主要专业能力,同时注重科学文化知识和通用技术技能培养,全面贯彻质量、安全、绿色、法律法规等现代产业理念,前瞻布局数字技能、绿色技能等未来职业能力,更新课程体系,充分体现数字时代岗位能力新要求。


    杨欣斌说,下一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将积极组织学习研究新版《简介》,发挥好专业简介在相关专业建设和转型升级中的指导作用,对接深圳高端产业,研制符合国家重大战略与区域产业发展的校本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进一步深化专业简介内涵,持续推动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


    “专业简介全面升级对职业院校来说是不小的挑战。”江苏农牧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原党委书记吉文林表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掌握数字化技能的新农人,学校将对标新版《简介》在农林牧渔大类专业上的培养要求,秉承“紧扣农牧产业链办学,紧密结合产学研育人,紧跟区域增长极发展”的办学理念,全面修(制)订相应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定位,更新课程体系,将学生培养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领跑者、乡村振兴的引领者、美丽中国的建设者。(石佳)

    2022-10-10
  • 北方地区大风降温 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有明显雨雪天气

    中新网10月9日电据中央气象台网站消息,冷空气影响,10月9日08时至10日20时,东北地区中南部、华北大部、黄淮、江淮、江南东部、华南、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等地气温将下降4~8℃,局地降温可达10~12℃。此外,未来三天,内蒙古、河北北部以及东北地区将出现明显雨雪天气


    北方地区出现大风降温:昨日08时至今日06时,内蒙古中部、宁夏北部、山西、河南西部、河北西部、北京西部、辽宁西部等地出现7~9级阵风、局地10级。今晨,内蒙古中部、甘肃中东部、宁夏、陕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等地降温6~10℃,宁夏北部局地降幅达12~16℃。


    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出现雨雪天气:昨日08时至今日06时,吉林西部、辽宁中部、内蒙古通辽出现大雨,吉林四平局地暴雨;内蒙古东部、河北北部、青海南部等地出现小雪、局地中雪。另外,云南西南部、海南岛东部、台湾岛东部出现大到暴雨,海南海口、台湾沿海局地大暴雨。


    北方地区有大风降温


    冷空气影响,10月9日08时至10日20时,东北地区中南部、华北大部、黄淮、江淮、江南东部、华南、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等地气温将下降4~8℃,局地降温可达10~12℃。上述地区将先后出现5~6级偏北风,部分地区阵风7~9级,内蒙古中东部、京津冀、黄淮北部等局地可达10级。中央气象台10月9日06时继续发布大风降温预报。








    全国大风降温预报图(10月9日08时-10日20时)


    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有明显雨雪天气


    未来三天,内蒙古、河北北部以及东北地区将出现明显雨雪天气,其中内蒙古东南部、吉林东部、辽宁西部以及河北北部等地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内蒙古东南部局地有大到暴雪。内蒙古东南部、辽宁、吉林、黑龙江南部和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


    未来三天具体预报


    10月9日08时至10日08时,内蒙东南部、辽宁西部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局部有大雪或暴雪。内蒙古东南部、东北地区中南部、云南中西部、西藏东南部和西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其中,内蒙古东南部、吉林东部和西部、辽宁中部等地局地有暴雨(50~60毫米)。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西部、陕西北部、华北、黄淮、江淮、江南东部、华南沿海等地部分地区有4~6级风,其中,内蒙东部、华北等部分地区有6~7级风。渤海、渤海海峡、黄海大部、东海大部、台湾海峡、台湾以东洋面、巴士海峡、南海东北部海域将有8~9级、阵风10~11级的大风。








    全国降水量预报图(10月9日08时-10日08时)


    10月10日08时至11日08时,东北地区东部、西藏东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其中,黑龙江东部、吉林东北部、西藏东南部等地局地有暴雨。吉林西部部分地区有4~5级风。渤海、渤海海峡、黄海大部、东海大部、台湾海峡、台湾以东洋面、巴士海峡、南海东北部海域将有8~9级、阵风10~11级的大风。





    全国降水量预报图(10月10日08时-11日08时)


    10月11日08时至12日08时,西北地区东南部、青藏高原大部、西南地区北部、云南西部、新疆沿天山地区和南疆盆地及台湾岛等地部分地区有小到中雨,其中,西藏东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雨。黑龙江东北部部分地区有4~6级风,新疆东部部分地区有6~7级风。黄海东部、东海大部、台湾海峡、台湾以东洋面、巴士海峡、南海北部和中部海域、北部湾将先后有7~9级、阵风10~11级的大风。





    全国降水量预报图(10月11日08时-12日08时)

    2022-10-09

  • 首 页  上一页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