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验别人的人生会带来快感?剧本杀为什么吸引年轻人

    3月22日,西安市一处“剧本杀”门店内,玩家们通过设计好的剧本,在几个小时内化身不同角色,共同经历一段故事,开启一段“假面”人生。






    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之一就是,有没有好的心理支持系统,有没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许多“剧本杀”的玩家,因为在游戏中共度了几个小时的美妙时光而互生好感,从游戏回归现实后,仍然会保持联系,以剧中角色互相称呼,并且会相约组队一起玩下一个剧本。从这个角度,可以说“剧本杀”为很多玩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心理支持系统。但若选择剧本不当,也会对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


    一个经常玩“剧本杀”的网友表示,在“剧本杀”游戏中,可以体验到一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剧本杀是一个像“解忧杂货铺”一样的地方,你可以是任何人,在他人的故事里,短暂地忘却自己,度过另外一种人生。这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在剧本中体验别人的人生,也能给自己带来快感。在“剧本杀”的世界里,玩家需要将自己代入剧中角色,以第一视角进入游戏情境,理解自己扮演角色的每个抉择背后的动机。


    《2021实体剧本杀消费洞察报告》显示,超过70%的“剧本杀”玩家年龄在30岁以下,其中超过40%的人每周会玩一次以上。


    为什么体验别人的人生会给自己带来快感?为什么“烧脑”的游戏会受到人们的青睐?自带社交功能的“剧本杀”,其真正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治医师邱宇甲。


    “剧本杀”:成年人的“过家家”


    “剧本杀”起源于欧美资产阶级家庭聚会中一个非常流行的派对游戏“谋杀之谜”,玩家通过扮演剧本中的角色,根据搜索案发现场的证据和与其他人的讨论交流,推理破案,找出真凶。


    传到国内的“剧本杀”游戏最初是以推理破案为主,玩家追求的是寻求真相过程中的“烧脑”刺激。随着市场的扩大,“剧本杀”的剧本类型也更加丰富,出现了以演绎故事情节为主要目的的情感类剧本,在这类“剧本杀”游戏中,玩家追求的是沉浸式的情感体验,剧情吸引人、“好哭”的剧本会吸引更多玩家。


    邱宇甲认为,从神经生物学角度分析,所有吸引人的东西,都可以调动大脑多巴胺分泌,比如好吃的食物、美丽的风景、好看的书或电影。推理类的“剧本杀”,需要玩家运用缜密的逻辑进行分析推理,拨开层层迷雾,解开谜团,这个过程能够刺激中脑腹侧被盖区的奖赏系统,导致多巴胺升高,从而让人产生轻松愉快的感觉。


    在情感类的“剧本杀”中,玩家通过对剧本的演绎,可以主导自己扮演角色的人生,这种掌控感会让人产生成就感。同时,玩家通过在角色中体验别样的人生,感受不同的生命历程,会产生一种“实现自我”的感受,而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类高等级的心理需求。


    邱宇甲指出,无论是需要“烧脑”的破案类剧本,还是情感类剧本,“剧本杀”游戏的场景设置都是在安全的环境中,玩家对自己扮演的角色有掌控感,跟其他玩家的互动也遵照一定的逻辑,有迹可循。它没有现实生活中的利益冲突,也没有未知的风险,既满足了人类的“猎奇”心理,又提供了无利益冲突、安全、可掌控的新型社交模式。


    在邱宇甲看来,成年人玩“剧本杀”其实和小孩子玩“过家家”如出一辙,只是“剧本杀”需要更高级的智力储备,是与成年人智力相匹配的社交游戏。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够从“剧本杀”的游戏中获得快感,那些“社恐人士”就很难乐在其中。邱宇甲解释说,什么样的刺激会让哪些人产生快乐的感觉,这是由个体的遗传易感性决定的,同时,也与个体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身心状态相关,例如密室逃脱游戏,会让很多人“上头”,但是对于幽闭恐惧症患者来说就会难以忍受。


    “剧本杀”与心理剧疗法


    如果玩家选择的剧本与自己生活中经历过的某些事件比较贴近,玩家在角色扮演中能对自己的人生以及与周边人的人际关系等有所反思,得到启发,能把内心的情绪或者在过去事件中堆积的情感通过扮演的角色表达出来,达到情感宣泄的效果,那么玩家在“剧本杀”游戏中获得的不仅是快感,还有心理成长,有时甚至可以达到“心理剧疗法”的效果。


    邱宇甲介绍,“心理剧疗法”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莫雷诺在1921年创立的一种团体心理治疗方式。心理剧没有固定的剧本,如何演绎,完全取决于来访者的自身有什么困扰,想要展示怎样的事件,内心有什么感受。


    心理剧疗法激发的是个体的自发性和创造性。来访者可以演绎一个具体事件,例如之前经历过的某个创伤性事件,也可以演绎自己在经历某个事件时的态度和感受。


    心理剧为来访者创造了一个觉察和体验自己内心世界的环境和机会,可以帮助来访者领悟自己的内心状态,了解潜意识里的心理冲突,觉察自己真实的情感和需求,并且冲破固有思维,用更多的视角去看待事物以及人与人的关系。


    接受心理剧治疗的人,可能患有某种心理疾病,也可能只是在生活中遇到了重大问题,例如夫妻关系问题或者亲子关系问题等。在心理剧治疗的帮助下,来访者有可能实现自我心理成长,化解冲突,改善人际关系。


    虽然大部分“剧本杀”的剧本并不能起到心理剧治疗的功效,但是这种游戏却能够让玩家之间产生交流和互动,从而增进彼此的感情,这对每个参与者的心理都会起到良性作用。邱宇甲说,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之一就是,有没有好的心理支持系统,有没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许多“剧本杀”的玩家,因为在游戏中共度了几个小时的美妙时光而互生好感,从游戏回归现实后,仍然会保持联系,以剧中角色互相称呼,并且会相约组队一起玩下一个剧本。从这个角度,可以说“剧本杀”为很多玩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心理支持系统。


    不过,邱宇甲同时提醒,虽然“剧本杀”好玩,但在选择剧本方面也要留心。应该选择健康温和的剧本,尽量避开那些剧情恐怖的,或是会带来高强度刺激的剧本,因为太过紧张刺激的剧情,会产生后遗效应,对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而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刺激中,也会影响身心健康。

    2021-09-28
  • 刷视频、领金币,为何银发族沉迷刷手机?聚焦网瘾老人“三感”

    “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摸向枕边的手机”“不玩手机比少吃顿饭还难受”“经常等黑灯再躲被窝里刷视频、看小说”“每天在App上打卡领金币、兑换小礼品”……这些曾贴在“网瘾少年”身上的标签,如今已经成为很多“银发族”的真实写照。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6亿,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与之相伴的,是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加速渗透,越来越多老年人“触网”后深陷其中,成为“银发低头族”。


    “银发低头族”激增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其中60岁以上网民占比达12.2%,约1.2亿人。“银发低头族”比例不断上升。


    过度依赖自媒体和网络群组,刷手机昼夜颠倒、“茶饭不思”,已经成了不少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状态。艾媒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中老年群体触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51%的中老年日均上网时长超过4小时。


    64岁的韩桂梅因下肢瘫痪在天津市西青区龙福宫老人院生活了8年,今年妇女节她新换了第3个智能手机。“早上起来先摸手机,半夜醒来得玩会儿手机才能睡着,手机一会儿不看就心慌。”韩桂梅说,她一天有五六个小时都在手机上“泡”着。


    社交软件、购物软件、支付软件……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看到,年轻人手机中常见的App在韩桂梅的手机里一应俱全。“我可离不开手机了。在老人院吃的一日三餐,参与的活动,我都会在微信上分享给女儿。我们还每天通视频电话,让孩子知道我在老人院过得好。”


    韩桂梅边说着,边打开了一款购物软件。“瞧,这是我前几天刚给外孙买的新书包,点点手机,啥都能办!”


    近段时间,韩桂梅的“新宠”是一款阅读软件,纷繁的小说种类为她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像追电视剧一样上瘾,总想知道主人公的后续发展,读得累了缓缓神,隔一会儿又想拿起来读。”韩桂梅说,有了智能手机,她晚上也不舍得睡。“我本来觉就短,半夜醒来在被窝里再看上半小时,眼睛困了,握着手机就能睡着。”


    像韩桂梅一样,很多老年人把读网络小说当消遣方式,从中找到了精神寄托,“感觉一天很快就过去了”。


    家住天津市西青区的杨恩平今年76岁,疫情期间才“触网”的她很快被猎奇有趣的短视频吸引。杨恩平的老伴介绍,她平均每天能看6到8小时手机,有时会看到凌晨两三点钟,“第二天赖床到10点多钟是常事,早饭不吃不说,午饭都不想做,和现在的网瘾少年没什么两样。”


    更有不少老年人因沉迷网络差点酿成大祸。“有时候做着饭,一看手机就不管不顾,把锅忘了。”63岁的李兰喜说,“想想确实后怕,但总不长记性。”


    记者调查发现,很多老年人每天要定期“打卡”某些App,通过“种树”“砍一刀”“刷视频”等方式“领金币”,兑换金钱。


    70岁的天津市民李华宝每天通过阅读资讯类App领取金币,71岁的张爱兰则通过刷视频“图点小利”。每次能领几分,多的时候有一两角,金币达到一定数量后能提现,一个月累积下来能赚十几元,都提现到微信钱包中。


    天津市河东区松风东里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李如虎说,社区60岁以上常住人口有1800多人,占整个社区常住人口的1/3。


    疫情期间,因有使用健康码的需求,很多老年人换上了智能手机,他们对智能手机处于好奇阶段,对各种新功能想“尝尝鲜”。比如有的老人听说在网上购买某些物品便宜,经常找社区工作者帮着“砍一刀”。


    2020年11月,移动内容平台趣头条联合澎湃新闻发布的《2020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显示,中老年人相比于年轻人对网络互动激励更敏感和偏爱。60岁以上老年人日均领取某App的2732枚金币,而20岁-40岁用户对金币的反应较弱,仅领取2023枚。


    不少老人说,为了“图小利”,看广告比看内容还要多,占用大量时间和精力。石家庄鹿泉区的张大爷平时爱好书法,刷手机被一条可以帮忙推广书法作品的短视频吸引,准备给对方汇款1万元,在民警帮助下才发现上当。


    “网瘾老人”普遍有“三感”


    为何“网瘾老人”越来越多?记者调研了解到,他们普遍具有“孤独感”和“脱节感”,热衷在网络中寻求虚拟“归属感”。


    缺少陪伴和关爱,越刷越多“孤独感”。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说,社会人口结构逐渐发生变迁,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类型疏远化、家庭成员离散化等特点凸显,“银发族”独居、空巢等现象更易、更早发生。还有一些老人为照顾下一代,随子女搬迁至陌生大都市,脱离了熟悉的生活环境,内心的孤独感更加强烈。客观上,老年人与社会、与子女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减少,“手机为老年人搭建了一个虚拟的生活空间,供他们表达自我、抒发情感,缓解精神的空缺,‘银发族’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对手机的依赖。”原新说。


    《2020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显示,一些老年群体在手机网络上呈现“极致孤独”的状态,几乎全天候生活在网络中。杨恩平的孙女告诉记者,奶奶在家里安装了无线网络,就是为了留住吃完饭就走的孩子们,但孩子们留下的时间长了,刷手机的时间多了,面对面交流少了。


    韩桂梅说,有了智能手机后,“与女儿线上联系更加频繁,但她来老人院看望自己的次数却变少了”。


    存在焦虑和不安,深陷社会“脱节感”。石家庄市老年大学校长徐滨说,“银发族”退休后,承担的社会功能发生转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边缘化和疏远感,滋生焦虑与不安心理。还有一些老人为了照顾孙子一代,离开熟悉环境搬迁至陌生城市,心中的“脱节感”更加强烈。


    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关信平认为,为了克服同社会脱节的忧虑,“银发族”对于跟上时代步伐和融入子女生活的期盼强烈,而智能手机和虚拟网络成为他们重新社会化,维系情感和开展社交的重要工具。


    数据似比人温暖,带来虚拟“归属感”。天津市西青区老年大学教师方恩亮说,一些人对老年生活缺少规划,对很多事情不感兴趣。而手机应用基于大数据进行个性化推荐,源源不断地推送符合老年人兴趣的内容,给他们带来温暖感和存在感。渴望在手机中“尝鲜”的老年人就会与手机“共存”,将日常生活嵌入进虚拟网络空间之中。


    67岁的天津市民李鹤君是一位音乐爱好者,经常通过短视频平台分享自己的生活。“我在短视频平台发布的作品点赞和评论都上千,面对大家的喜爱,我压力很大,要对每个留言都予以回复,担心让喜爱我的人失望,但长此以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巨大的。”


    一些老年自媒体创作者普遍表示,现实生活的空虚和脱节能够在网络中找到填补,网络群组和自媒体平台成为生活中重要的归属地。


    资本助推“低头”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满足“银发族”的线下高质量文娱服务供给仍存较大缺口,而内容丰富的“互联网+老年人经济”正逐步成为“朝阳产业”,引得资本争相布局,进一步吸引“银发族”深陷“网络旋涡”。


    网上买药、外卖、网购……越来越多的老人在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下开始尝试新的购物方式,各类“银发经济”的新业态不断催生。京东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当Z世代遇到银发族》消费报告显示,2020年受疫情影响,“银发族”用户的网购频率提升,网购习惯逐渐形成。


    老年人“触网”为市场注入了新消费动力的同时,更加速吸引资本围猎,不断推出各类生活类App或小程序,并进一步通过大数据“画像”,深挖“银发用户”的习惯、特点,精准推送其喜闻乐见的信息,转化“老用户”,创造“新流量”。


    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中国银发经济行业调研报告》预测,今年我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将增长至5.9万亿元。


    由于老年人网络保护机制相对欠缺,导致这一群体“低头”容易“抬头”难。当前,涉老人互联网内容存在一些乱象,很多“银发族”网龄较短,缺乏筛选和辨识有效信息的能力,极易陷入“标题党”“养生保健党”等虚假信息所构建的网络信息场,进而被诱导充值、购买理财产品、保健产品,导致网络维权困难。


    石家庄市民张媛称,自己的母亲目前沉迷网络的养生文章。老人肺部有结节,应去医院检查治疗,然而母亲却很固执,只跟着网络上的养生帖进行所谓的“食疗”。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西青分校(西青开放大学)教师梁胜男说,很少有手机App实行老人网络防沉迷机制,如针对老年人设置观看提示和关闭功能,提示其甄别虚假信息,合理引导其注重身心健康等。

    银发族沉迷刷手机?聚焦网瘾老人“三感”

    2021-09-28
  • 钱大妈也要上市? 生鲜企业掀起上市潮

    近日有消息称,社区生鲜品牌钱大妈已委聘中金及摩根士丹利为上市负责行赴港上市,最多募资5亿美元(约为39亿港元)。与此同时,钱大妈即将完成一轮上市前融资,最早可能在今年底进行招股。记者联系到钱大妈方面进行核实,对方未给予置评。






    事实上,早在今年4月,钱大妈就屡屡被传上市。从融资情况来看,钱大妈从2015年开启天使轮融资至今,已经进行了5轮融资,包括和君资本、启承资本、高榕资本泰康人寿等在内的多家资本进行了投资。天眼查显示,最近的一次融资是在2019年12月26日完成了D轮融资,由基石资本、泰康人寿等6家公司,交易金额近10亿元人民币。


    今年以来,生鲜电商行业融资、上市动作频频,掀起一股集体上市潮。每日优鲜、叮咚买菜仅仅相差5天,分别在纳斯达克和纽交所完成了上市。7月23日,由重庆谊品弘科技有限公司运营的“谊品生鲜”完成新一轮融资。


    与此同时,也有头部企业相继倒下。7月7日,同程生活因经营不善申请破产;不久后,社区团购头部企业食享会传出陷入困境、面临倒闭。


    中信建投证券研报认为,前期“烧钱”式扩张,资本是重要支撑。只有在用户逐渐养成社区团购的消费习惯,并且建立了平台强大的流量之后,才有可能从低价补贴转为盈利模式。


    但作为一个更重线下落地的新赛道,社区团购并非是纯靠资金、技术就能玩转的新业务生态。生鲜电商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因而在全国范围内,现阶段还难以找到绝对的头部玩家。


    “对于社区生鲜店来说,最重要的是在最终前端客户体验方面,从品质品牌到如何结合线上、线下与社区消费者进行更多互动产生更大黏性,才是社区生鲜企业的生存之道。”生鲜行业资深人士表示。

    2021-09-28
  • 二孩三孩也免票!北京地铁调整儿童乘车规则

    记者从北京地铁了解到,为提供高质量的轨道交通票务服务,自2021年9月19日起《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车票使用规则(2021年修订版)》正式实施,其中对于身高1.3米及以下的儿童乘车规则进行了修改,新规取消了“带领两个以上身高不满1.3米的儿童乘车,一个儿童免票”的规定,这意味着“二孩”、“三孩”家长今后乘坐地铁时,同行的符合身高规定的儿童都能享受到免票优惠。






    记者注意到,原规则中“成人带领一名身高不满1.3米儿童乘车时,儿童免票,按照‘儿童在前,成人在后’刷卡通过闸机。带领两个以上身高不满1.3米的儿童乘车,一个儿童免票”,调整为:“身高1.3米及以下的儿童免费乘坐轨道交通,儿童乘车须有成人监护陪同,成人付费乘车。成人带领一名身高1.3米及以下儿童乘车时,按照‘儿童在前,成人在后’刷闸通过闸机;成人带领一名以上身高1.3米及以下儿童乘车时,请联系车站工作人员”。


    地铁公司在《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车票使用规则(2021年修订版)》实施后,将通过北京地铁官方网站、官方APP及所辖各站对新版车票使用规则进行公布,乘客可以通过上述渠道进行查询了解。

    2021-09-27
  • 假日经济加快复苏 全国多地发放消费券拉动消费

    紧抓中秋、国庆“双节”消费旺季,北京、江苏、湖北、山西等多地相继发放消费券,力促消费回暖。






    从中秋小长假各地实践来看,旅游、购物、娱乐等消费市场掀起了一波“热潮”,内需复苏动力充沛。中秋节期间,北京市商务局重点监测的百货、超市、专业专卖店、餐饮和电商等业态百家企业实现销售额26.6亿元,较2019年增长6.3%。江苏省商务厅对全省重点商贸流通企业的监测和初步统计,中秋小长假期间,江苏省消费品市场累计实现销售额约59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15.6%。


    旅游方面,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中秋节假期全国累计国内旅游出游8815.93万人次,按可比口径恢复到2019年中秋假期的87.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1.49亿元,按可比口径恢复到2019年中秋假期的78.6%。


    A股市场方面,“双节”消费气氛带动下,消费股资金回流明显。9月24日,以食品饮料为代表的大消费板块反弹,海天味业、千禾味业、品渥食品等个股涨停。酿酒行业涨多跌少,泸州老窖、金种子酒等涨幅超过5%,贵州茅台股价一度大涨5%。


    惠民消费券“返场”


    作为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促消费、扩内需、保增长重要手段的消费券,在今年中秋小长假期间再次登场。


    9月10日,南京市宣布,为积极贯彻落实江苏省政府“苏政30条”关于鼓励发放消费券的举措,南京市在中秋、国庆期间分三轮发放消费券,消费券主要包括商场超市消费券、餐饮消费券和锦鲤消费券三种形式。


    9月16日,第一轮南京消费券在支付宝、微信、银联云闪付、美团(大众点评)、抖音5家互联网平台发放,每个平台每人每轮能抢1张20元的商场超市消费券或一张50元的餐饮消费券,第一轮每人最多能抢到5张券。


    适逢中秋小长假,在消费券的带动效应下,南京都市圈的消费热情被点燃。位于中华第一商圈的南京新百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南京市的秋季消费券来得非常及时也很有必要,特别是在秦淮区叠加消费促进月和购物节的双重利好,消费券给新百百货业务带来了客流,也带来了业绩。中秋小长假新百南京中心店的业绩同比增长33%,商场客流也已经恢复到了疫情前的水平。”


    为支持零售、餐饮消费,释放消费潜力,湖北省首次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实施大规模消费券促销费活动。9月17日晚,湖北消费券正式发放,首批消费券一上线就被秒光。不少商家还在消费券的基础上,推出不限消费券种类、不限抢券平台、不限使用时段的“三不限”优惠。


    湖北省商务厅监测数据显示,在消费券的助推下,武汉市8家大型企业的营业额同比2019年实现明显增长。9月19日至9月21日,湖北省大中城市33家零售类样本企业销售额达13.16亿元,同比增长1.11%。


    昨日,南京市第二轮消费券已开抢,9月30日,第二轮湖北消费券(普通券)将开抢,国庆黄金周期间,惠民消费券还将持续释放消费潜力。


    消费回暖内需潜力不断释放


    “当前消费券的发放有两种思路,一种思路是发放给需求收缩的行业,比如影院、旅游业等等,因为疫情期间这些行业比较困难;另一种思路是发放餐饮和商超的消费券,这些领域使用频次高。从我个人来说的话更支持后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消费券面向中秋国庆,拉动国内消费,促进商品流通,扶持企业发展,在刺激经济层面是最为直接的,而且大多数消费券都面向商超和餐饮,是有一定刚性的需求,所以消费券使用频次较高,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


    9月22日,苏宁易购发布的《2021中秋消费大数据》显示,中秋小长假消费呈现出四大趋势。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线下实体消费逐渐回暖,品质消费进入新一轮迭代期,懒人经济、三胎经济、县域经济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引擎。


    中秋小长假期间,线上消费同样火爆。据消费市场大数据实验室(上海)监测显示,9月18日至9月20日,上海线上消费金额181.0亿元,同比增长16.5%。


    “尽管今年出口形势良好,相较正常年份实现了一定的增长,但国际环境千变万化,出口要保持持续平稳的增长相对比较难。从数据监测可以看到,消费对整个经济总量的贡献占到了六成以上,国内的巨大消费市场反而是最重要的,从各地推出的一系列措施,我们也深深感觉到了促进消费的力度。”艾媒咨询集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张毅认为,“从整体来看,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都在上升。过往其实有一些消费力是没有释放出来的,随着国庆、双11等一系列黄金消费时段的到来,内需市场会被大幅度拉动,整个消费的频次和档次都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成绩。”


    距离国庆黄金周还有不到一周时间,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9月26日16点,十月一日大盘预售票房3012万元,已开场次16.35万场。同程旅行9月23日发布的《2021“十一”黄金周旅行趋势报告》显示,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全国国内游人数将达到6.5亿人次,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八成以上。国庆黄金周又将掀起一波消费热潮。

    2021-09-27
  • 深交所发布碳科技指数 更好服务绿色低碳发展

    9月26日,深交所全资子公司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发布碳科技60、碳科技30等两条“碳科技”指数,旨在进一步呈现“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服务产业上市公司运行特征,引导市场资源流向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助力资本市场更好服务“双碳”目标。


    同日,深交所总经理沙雁在2021年可持续发展论坛上表示,深交所与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联合开发的碳中和科技动力指数正式发布,更凸显科技创新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驱动与支撑作用。


    碳科技60指数全称为“国证CIKD碳中和科技动力指数”,碳科技30指数全称为“创业板碳中和科技动力指数”。“碳科技”指数编制聚焦能源转型、工业脱碳、建筑节能、交通减排、农业创新、绿色服务等六大产业,综合考察碳机遇因子评分、市值规模、行业代表性等因素,选取排名靠前的深市公司构成样本股。据测算,自基日至2021年8月31日,碳科技60累计收益为290%,年化收益为23%;碳科技30累计收益为425%,年化收益为28%。


    目前,深市从事绿色产业的上市公司超260家,总市值超7万亿元,占深市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8%。深交所较早开展绿色指数编制,自2008年发布国内首只环保指数以来,已陆续推出27只绿色指数。


    “十四五”是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期,深交所表示,将发挥好资本市场平台功能,加大直接融资支持力度,丰富完善绿色指数体系,推动碳中和系列基金产品开发,努力打造绿色金融的创新引擎,引导市场投资绿色产业,更好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2021-09-27
  • 中国企业500强揭榜!总营收近90万亿 入围门槛大幅提升 今年榜单透露了哪些重要信息?

    2021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揭榜!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新冠疫情的冲击和考验,过去一年中国大企业发展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今年的榜单有哪些重大变化和突出亮点?又透露了哪些重要信息?


    入围门槛大幅提高


    9月24-25日,以“新征程新使命新作为:全力推进大企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21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会上,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连续第20次发布“中国企业500强”榜单。








    图片来源:新华社


    榜单显示,2021中国企业500强实现营业收入89.83万亿元,同比增长4.43%。这一增速,既快于2020年全国GDP名义增速3%,也高于2020年全国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增速2.1%。


    今年500强企业入围门槛是392.36亿元,较去年的359.61亿元大幅提升。数据还显示,“十三五”期间中国企业500强入围门槛增加了148.9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榜单中“千亿俱乐部”企业增加5家,增至222家;万亿级企业保持在8家。“十三五”期间,千亿级企业共增加了70家。


    国家电网、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建筑、平安保险、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人寿、中国中铁位列榜单前十位。


    从经营效益看,2021中国企业500强的利润总额达到6万亿元,同比增长7.75%;实现净利润4.07万亿元,同比增长4.59%,但增速回落了5.61个百分点。


    相比之下,中国企业500强发展态势明显好于美国500强和世界500强。数据显示,同期美国500强和世界500强的营业收入分别下滑了3.15%和4.81%,净利润分别大幅下滑了29.80%和20.02%。








    图片来源:中国企业联合会


    研发强度创历史新高


    榜单显示,2021中国企业500强共投入研发经费1.31万亿元,同比增长21.50%;研发强度为1.77%,提高0.16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分行业看,制造业企业研发强度持续高于服务业,两者均保持上升态势。非金融类中央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金额明显高于其他企业,且保持逐年增长态势。高端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力度较大,航空航天业在企业平均研发费用的行业排名中居首位,通信设备制造业在研发强度、人均研发费用的行业排名中高居首位。


    具体从企业看,华为以1418.93亿元的研发投入排名第一;阿里巴巴研发投入572.36亿元,排名第二;腾讯研发投入389.72亿元,位列第三。


    在持续不断的投入下,中国500强企业取得了显著的创新成果。数据显示,2021中国企业500强拥有专利总数144.86万件,比上年500强增长16.89%。其中,拥有发明专利59.46万件,占全部专利的41.05%,比上年500强提高1.97个百分点。


    制造业企业占据半壁江山


    榜单显示,2021中国企业500榜单共涉及75个行业,其中制造业企业占比增至49.8%,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入围企业数量持续增加,传统产业入围数量减少,显示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榜单显示,2021中国企业500强中,制造业企业达到249家,比上年增加11家,占总数量的49.8%;服务业176家,比上年减少5家;其他行业75家,比上年减少6家。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分别增加了8家和6家,房屋建筑企业、煤炭采掘企业分别减少了10家和6家。


    在主要指标占比上,生产资料商贸业表现突出,净资产利润率、人均营业收入均居行业首位;商业银行收入利润率高居行业首位,证券业资产利润率居行业首位。


    2021中国企业500强中的民营企业达249家,比上年500强增加13家,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各占半壁江山。但国有企业在资产、营业收入等主要指标上仍占突出地位。


    在国际化方面,2021中国企业500强涉及的75个行业中,有42个行业的国际化比率高于或等于50%。其中有13个行业的国际化比率为100%,全球行业地位进一步提升。


    中国企业联合会当天公布的分析报告还指出,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新冠疫情的冲击,我国大企业表现出了很强的发展韧性。但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企业当前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不容忽视。

    2021-09-26
  • 近三亿块电动自行车电池在我们身边 如何安全不爆炸?

    白岩松:电动自行车电池在充电时发生爆炸起火导致人员伤亡的事件,在本周又发生了一起。本周一,中秋节的前一天,北京通州区的一栋居民楼发生火灾,住在五楼的一家五口人全部遇难,事故的原因是,三楼的租户把电动自行车电池带回家中充电,电池爆炸起火,当时的时间是凌晨3点20分,大火和浓烟从三楼蔓延到四楼,窜到五楼,致使正在睡觉的一家人死亡。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而且这个不幸的事件,距离8月1日我国颁布专门法规,禁止电动自行车上楼还不到一个半月。车不能上楼了,就把电池拎上楼,悲剧依然上演,我们该怎么办?《新闻周刊》本周视点关注:就在身边的电池炸弹。






    三楼充电,殃及楼上五人丧命,


    电动自行车电池为何冒险拿上楼?


    这栋五层高的建筑,就是本周一凌晨3点20分,北京通州区发生火灾的居民楼。外表面能够清晰地看到火焰从三楼燃烧到五楼的痕迹。楼的四层、五层是复式结构,住着遇难的一家五口,他们当时正在五层卧室休息。火灾过后,屋内已经成为废墟,两层之间唯一能逃生的木楼梯,也被完全烧毁。


    肇事者:当时在睡梦中,就听到那个阳台上,砰的一声响,然后就蹦出好多火花,客厅有几处着火点,大部分都在阳台,可能一开始觉得事不是很大,但是结果酿成这么大的事情。


    目前,该租户已被警方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或许他也知道,在家里给自行车电池充电并不安全,所以他放在了阳台上。但没想到,这类电池一旦燃烧就是爆炸式的,火焰高达1200摄氏度,能迅速把家里物品点燃,他根本就控制不了。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电动自行车一旦发生这些着火事故,首先一方面,引起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造成人员窒息。另外一个,往往是在半夜的时候发生这种过充电,这时人处于熟睡的状态,也会造成人员无法逃生,造成伤亡的严重事故。


    中秋假期,许多人都为这五条被殃及的生命惋惜,他们之中两人49岁,两人70岁,还有一个孩子仅仅10岁。今年8月1日,《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开始实施,明文禁止电动自行车在住宅楼中停放或充电,违者将处以高额罚款。为此,不少小区加装了警报系统,一旦电动自行车进入,电梯会自动报警并停止运行。有的小区还表示将探索升级,把带进来回家充电的电池也识别出来。冒着重重风险,也要把电池带回家,居民说,在一些小区,根本就没有电动自行车充电桩。


    北京市居民:买车的时候,就想买个大牌子,电池安全有保障,但充的时候也害怕,怕着火。


    但在一些已经设置了电动自行车充电桩的小区,记者发现,由于采用的是商业用电价格,比较贵,居民的使用率也不高。


    北京市居民:一块钱一小时,家用电才多少钱,在家里充能用多少钱?在这儿一充就得充七八个小时。


    在海淀区知春路17号院,居委会最近为小区里的一百多辆电动自行车,新装了80个充电插头。电价每度仅收费0.51元,比小区居民用电还要便宜1分钱。最重要的是,按实际的用电量收费。


    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17号院居委会工作人员董乃宁:原来的话,我一个小时一块钱。因为电池容量不一样,充满有的是四个小时、六个小时,甚至八个到十个小时,这样的话它充满一块电池要四到十块钱,但是其实它充满的话可能用不了一度电。刚刚咱们在外面看到的,四个小时充了0.14度电,也就用了七分钱。在楼下充电和拿到家里充电,费用基本上是一样的,这样的话他就不会去再麻烦把电动车推到家里去充。


    达成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是海淀区向企业支付了相关的政府补贴,另一方面,也是居委会与物业、充电企业,近一年反复协调的功劳。物业最终给企业免去了场租,电费也按照民用电收取。


    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17号院居委会工作人员董乃宁:现在这个充电桩分两组,下面这组是我们2019年装的,它的收费标准是一块钱一小时,现在加装了这个便宜的,下面这个就没有人再使用了。


    小董告诉我们,这些充电桩都是由智能监护系统控制,一旦检测到充满,就会立刻断电。每个车棚对面都有高清摄像头,消除大家电池被窃的担心。与充电有关的每件事都做到细微之处,这样的小区目前还是少数,越来越多的社区都把增加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列为接下来小区改造重要项目。


    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17号院居委会工作人员董乃宁:我们在居民楼的每一层都张贴了电动车安全隐患知识的宣传海报,其实如果电动车电池发生爆燃现象,比100秒要短得多。灭火需要好几台灭火器,同时快速喷射,一般的居民很难再把它熄灭,要提高对电动车电池的认识。把电池拿回家里去,不光是对你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是一种隐患,同时对你的家人,你的邻居也是一种不负责的行为。


    白岩松:电动自行车不能上楼,这个规定的背后,隐含着一个不得不接受的事实,那就是电池的质量还不能完全让人放心。电动自行车引发的火灾数量近几年呈现出明显增长的趋势,已占到社会全部火灾总量的10%。据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每年约发生2000起与电动自行车有关的火灾,其中80%为充电时引发。想想就郁闷,现在的生活离不开大大小小的充电电池,除了靠法规的保护,难道在质量方面就不能让我们彻底放心吗?


    放置的电池也会爆炸?


    需上升为国家强制性标准


    李先生:我们家离幼儿园有一公里多。学校在胡同里面,骑电动车是最方便的,所以我们就只有选择这个交通工具。


    本周五,记者在北京一所幼儿园外遇到要接外孙回家的李先生,电动自行车是他和现场许多家长的选择。而尽管李先生和家人挑选的是知名电动自行车品牌,但由于最近的电池起火事件后,全家人很是困惑其安全问题。因为小区停车棚充电位有限,此前,李先生也会将电池带回家里充。


    李先生:其实最近几天都很困惑这个事情,电动车必须要充电,所以还要纠结这个事情。安全性,这个是最重要的,在安全上,可能还要专业人要再进行一些研究。


    接送孩子、通勤、送货,包括李先生在内,许多人对驾乘电动自行车出行有需求。实际上,我国目前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达三亿辆左右,也就是说,至少三亿块左右的电池进入寻常百姓家。而在北京通州居民楼内电池充电起火事件后,本周三,上海一家商务楼里的电池,居然在未充电的情况下也起火了。


    该事件第二天,本周四,北京一辆正在行驶中的电动自行车突然起火。一周三起事件,特别是后两起分别在电池静置、被使用的过程中发生,这让很多人想不通原因。上海质检院新能源检验室对电池做了过充电保护实验,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它。


    上海质检新能源检验室高级工程师于小芳:我们对它做了一个过充电保护的实验项目,在这个实验开始40分钟左右这样一个时间内,电池就发生了冒烟,然后瞬间就发生了起火爆炸这样一个现象,那么我们分析这个原因就是保护电路失效了。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首先这种电池肯定是锂离子电池,另外一方面就是说也可能是劣质电池,也可能是合格的电池,但是如果说是保护线路,就BMS(电池管理系统)失效的话,可能长时间过充的话,也会造成这个电池的事故,比如说着火,甚至爆炸。


    合格电池在保护线路等保护功能失效后,也会出现过充起火的现象。实际上,电池既可能成为火源,也可以是起火后重要的助燃剂,其本身的安全和保护措施不容忽视。此外,专家介绍,由于轻便、能量高等原因,锂电池目前更受市场青睐。但因为这种电池本身的稳定性、生产过程不规范、操作不当等,导致近年来,电动自行车使用的电池中,发生事故的也大部分是它。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现在锂电池的企业也有很多,既有规范的企业,可能还有一些不规范的,甚至是三无的企业也在进入这个市场。要从监管的角度,可能要定期的就是说对电动自行车进行抽查,及时公布这种电动自行车存在一些安全事故的一些问题和主要的企业的名单。另外一方面,建议就是说以后要对电动自行车的电池是不是可以实施这种叫编码制度,就是说一辆车它的电池必须和它的车辆的这个编码是统一的。


    目前,在我国,关于电动自行车的安全规范有两个重要标准。一是强制新国标,《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简单理解它是针对整车制定的,对车体相关方面的电气安全、防火性能、阻燃性能等作出规定。第二个则是针对锂电池的《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标准》,但该标准目前仅是一个推荐性的国标。


    上海市消防救援总队火调技术处技术员周明川:对于电动自行车的蓄电池是一个国家推荐性的标准,这就涉及如果这辆电动自行车买回来之后换一块电池,那么换的这块电池,它因为不是跟着电动自行车整体走的,可以不满足那个强制性的国家标准,我只满足这个蓄电池的这个推荐性的标准,或者说我不满足推荐性的标准,因为推荐性的标准是推荐企业执行的,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那么这里面就存在很大的空间了。我们觉得尽快把这个电动自行车的蓄电池国家的标准,从推荐性标准,上升为国家的强制性标准。


    专家看来,提升电池本质安全,提升对电池的保护措施,需要从生产源头等环节把控。而相关部门需要强有力的电池强制标准,才能按章办事。此外消费者也要严格遵守使用办法,不违规改装、尽量不长时间充电、定期检测电池等。保障电动自行车使用安全,需要各方参与者有所依凭,共同努力。


    白岩松:充电电池不充电,放着是不是就安全?可能很多人都是这么想,但事实打碎了大家的幻想,就在这一次北京电动自行车电池发生爆炸的两天后,本周三,在上海某单位的室内,一块放置着的电瓶,也就是电池,在没有充电的情况下便发生了爆燃,燃烧持续了近四分钟,还好没有酿成大的灾祸。但是现在这充电电池可是无处不在,比如说除了我们家用的电动自行车,外卖骑手一天甚至需要四五块电池的电量来支持送餐,那这暂时置换下来的电池又该放哪儿?高频率的充电又是如何进行?最关键的是我们安全吗?


    统一存放,随换随取,


    换电柜能否走入更多人群?


    外卖骑手丁鸿志:我叫丁鸿志,是一名外卖骑手,每天的平均送单量应该在30到50单左右,工作时间是8到10个小时,每天得跑大概一百公里。最开始干外卖,我通过一些工友了解,一开始都是自己买电池,自己在家充电,买那种铅酸的,比较沉重,续航能力还不是太强。如果车要没电的话,我们得返回固定点去更换电池,会耽误很多时间在路上。


    在过去,像丁鸿志这样的外卖骑手,时常受制于电动自行车电池的续航,会省下部分电量,支撑自己返回家中,或是和同事集中在一起,来给电池充电。然而,这不仅花费了骑手们往返和等待充电的时间成本,在家庭这样人员密集的环境中充电,还存在着不小的安全隐患。


    丁鸿志这辆电动自行车的动力,是由一块可以正常拆取的锂蓄电池提供。长时间在沈阳街头奔走的他发现,部分街边巷角出现了一些,可以供电动自行车替换电池的柜子。从那之后,每当电量快耗尽时,他便开始寻找这些柜子的身影。


    外卖骑手丁鸿志:我们会在App上查找最近的换电柜,到这来之后把缺电的电池放到柜里,在20到30秒之间,就能弹出来一块满电的电池,整个换电过程不足一分钟,一天得换五次左右。至少它解决了我在固定点更换电池的时间,甚至来讲我们以前用的电池都是比较沉重的,换电减轻了一些重量给我们带来更多便捷。我要是用这个换电服务需要支付199元一个月,全城随便换,换电费用都是由我们自己承担。


    用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让车辆满血复活。电池在换电柜中充电,也不会对使用者产生安全威胁。这样的模式出现后,在外卖骑手圈里很受欢迎。事实上,目前换电柜运营商,多面向于这类企业端用户提供服务。原因在于,他们的电动自行车型号以及电池,基本上是确定的。本周,这样的换电柜,出现在杭州滨江的滨安小区。除了外卖骑手外,也吸引了社区居民的关注。


    社区居民:有时候我在楼下充电处充的也很多,不方便。就有说时候排不上队,就把电池拿出来,提到房间里面插上电充的。因为现在这些电池爆炸起火原因也很多,也是一项安全隐患,那现在用这种换电柜的话,比之前省了很多事,然后又相对而言比较安全。


    杭州市滨江区西兴社区居民委员会党委书记孙立燚:我们小区目前是有700多辆车,但实际我们五处集中式充电桩,只有150个至160个充电口要完全满足确实存在很大的难度。正好看到有这样一个新的产品,对于使用率高的群体来说,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作为我们充电桩桩位不足的补充,来满足他们的需求,也可以规避一些安全风险。


    事实上,滨安小区安装换电柜,除了可以用来填补充电桩不足的缺口,也是为了让居民能够在室外集中的地方完成充电,让电池有一个相对安全的去处,减少将它带进居民楼充电,而埋下安全隐患。


    中国铁塔浙江省分公司换电业务负责人诸葛承琦:我们在空间的选择上,会去找一个相对开阔的地方,人流密度不是很高,这样对于安全是有比较大帮助的。同时我们的换电柜是通过7×24小时的实时监控,每块电池和每个换电柜都配置了物联网卡,可以实时收集换电柜和电池的运行数据。每个换电柜都配置了独立的防火装置,具有电控和温控的双重保证。另外,电池的循环寿命也是我们考虑的重要参数,比如到达2000次之后,我们就一定会把电池进行更换。


    小区负责人表示,目前换电柜还属于试水阶段。由于电动自行车品牌和型号的不同,不少居民都是利用换电柜来充电,真正换电瓶的现象还没有出现。专家表示,换电柜在让“车电分离”的同时,让充着电的电池有了相对安全的去处。除此之外,未来在解决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上,还需更多社会共治方案。


    白岩松:电动自行车的充电电池谈论起它来可不是在谈论一件小事儿,目前,我国电动自行车的社会保有量接近三亿辆,十年就增长了三倍。现在是不让上楼了,可是拿上楼的电池充着电也会导致灾难事故,这又该怎么办?而同时,如何对相关的厂家追责,以便让它确保电池质量,恐怕还是一个治本的事儿,但愿我们能标本兼治。

    2021-09-26
  • 不唯学历、不数年头……8000万人迎职称改革重大变化

    没有发表一篇论文,南京林业大学教师蒋华松依然被评为教授。他所凭借的是课讲得好、逻辑清晰的教学工作业绩。


    在过去的职称评定中,论资排辈、“弟子三千不如论文一篇”等现象广受诟病。如今,这一现象得以扭转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开展的职称系列改革。


    历经5年,我国职称制度改革重点任务已完成,27个职称系列的改革指导意见出炉。这一涉及全国约8000万专业技术人才的改革,迎来多项重大变化。


    改革到底改了什么?改革后,如何开展专业技术人才评价?评价标准、评审范围有无变化?近日人社部有关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回应社会关切。


    评价标准更“重质量”


    标准是人才发展的风向标,评价一个人才,就是树立一个标杆。有好的标准,人才就会充分涌流。


    人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职称制度改革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倾向,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着重解决评价标准简单量化、“一刀切”等问题,充分发挥人才评价的“指挥棒”作用。


    此次改革坚持把品德放在首位,倡导科学精神、强化社会责任、坚守道德底线。


    改革后,各系列职称评审对学历只做基本要求,主要比拼能力水平。翻译、演员、计算机软件等系列或专业对学历没有要求,会计、经济等系列将起点学历放宽至高中。在工程、农业等系列中,不具备学历要求的,由行业内2名以上专家推荐即可参加职称评审。


    “应该说,学历问题已不再是参加职称评审的障碍。”这位负责人说。


    同时,不数年头论业绩。改革后,更加注重业绩成果和实际贡献,以实绩论英雄。对科研人员主要看研究成果能否“顶天立地”。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主要突出临床实践能力评价,把能看病、会看病、看好病作为临床医务人员职称评价的主要内容。对各类教师主要突出教育教学能力和业绩,把教学质量作为主要标准。


    论文不设“硬杠杠”。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设计与临床实践相关的评价指标,临床病案、手术视频、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等成果形式均可替代论文要求。对研究人员,强调论文质量,探索实行代表作制度。对高校教师,不以SCI、SSCI等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前置条件和判断的直接依据。


    细化专业分类,科学评价人才


    “此次改革实行分类评价。以职业属性和岗位需求为基础,细化人才专业分类,科学制定评价标准。”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了解到,通过改革,将高校教师划分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学为主型对论文不做硬性要求。为鼓励科研人员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对研发周期长、技术难度大、创新性强的重大科研项目,按个人在项目中的贡献价值进行评价。


    职称评审坚持同行评同行、内行评内行。针对不同系列不同行业特点,实行多元化评价方式。同时,探索引入社会评价和市场评价。高精尖缺人才是人才队伍中的“关键少数”。此次职称制度改革,对待特殊人才有特殊政策,不搞论资排辈,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






    让更多专业技术人才享受改革红利


    通过改革,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等制约,扩大职称评价人员范围,畅通各类人才职称申报渠道。


    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占全国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一半以上。2020年,《关于进一步做好民营企业职称工作的通知》印发,明确扫清民营企业人才参加职称评审的隐形门槛。


    同时,建立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立交桥”。人社部两次印发改革意见,推动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重点打破学历、身份等条件限制,鼓励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审,实现应通尽通、能通尽通。


    此外,此次改革还向抗疫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倾斜,将抗疫表现列入职称评定指标,对抗疫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优先申报、优先评审、优先聘任“三个优先”。

    2021-09-26
  • 全国首个!重庆出台文件为消费者撑腰

    吃饭、健身、理发……以办卡充值优惠为噱头吸引消费者,但有些不良商家在办卡充值后关门卷款跑路怎么办?“重庆发布”微信公众号26日消息,重庆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简称“重庆市消委会”)近日印发并公布《重庆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支持消费者集体诉讼工作导则》(简称《工作导则》),对该市支持消费者集体诉讼工作进行规范和指引。






    据介绍,这是全国首个关于支持消费者集体诉讼的指导性文件。


    重庆市消委会称,近年来,美容美发、健身、餐饮、教育培训等行业频发预付式消费群体性纠纷,一些经营者采取预付打折、预付低价等方式,诱导、误导消费者办卡或提前预付大量资金后拒不履行合同约定,甚至关门卷款跑路,经营者的这些行为严重扰乱了市场正常经营秩序、破坏了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


    重庆市消委会聚焦消费者反映集中、诉求迫切、影响面广的消费维权难点问题,对预付式消费纠纷、群体性投诉、经营者拒绝调解等案件,通过支持消费者集体诉讼的方式,帮助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


    据了解,重庆市消委会组织审判专家、法学专家、实务专家、市场监管局以及消费者代表召开了“我为群众办实事”支持消费者集体诉讼工作调研座谈会,在充分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在全国消协组织中率先出台《工作导则》。


    同时,当地支持消费者集体诉讼试点工作也取得突破,已有3件法院调解或判决结案的典型案例。重庆江北区消委会支持32名消费者起诉重庆柏汇健身有限公司的预付式消费纠纷案件已由江北区人民法院立案受理。该案通过法院两次调解,32名消费者与经营者达成调解协议。

    2021-09-26
  • 国庆预测:主打周边游 热门旅游目的地新鲜出炉

    近日,携程发布《2021国庆旅游预测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今年“十一”旅游产品预订高峰期较往年延迟一周左右,中秋节后有望迎来预订高峰。


    《报告》分析认为,从当前旅游产品类型来看,用户以预订机票、长线出游产品为主,机票、火车票订单量占比超40%;但按照订单增幅来看,接下来的两周将以周边游品类预订为主。携程数据显示,截至9月21日,通过携程预订国庆景区门票的订单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超三成,周边酒店的订单占比高于去年同期。


    国庆游客去哪玩?北上、下五线00后影响力凸显


    从当前预订情况来看,国庆最积极的出游人群集中在女性以及80、90后。《报告》显示,当前预订国庆旅游产品的游客中,女性游客占比55%,高出男性十个百分点。90后继续领跑“十一”,占比40%。80后位列第二名占比34%。值得一提的是,00后对旅游市场的作用逐渐凸显。今年国庆出游的00后占比同比去年增加5%。


    截至9月21日,通过携程预订量最高的热门的目的地是:北京、上海、成都、深圳、广州、杭州、重庆、长沙、三亚及武汉。


    北京在中秋之后继续领跑国庆成为热门目的地第一名。备受追捧的新鲜打卡地“北京环球影城”效应持续发酵,当前通过携程预订国庆前三天北京环球影城的票量已经赶超中秋小长假。


    《报告》显示,今年五线城市的预订占比从去年的6%升至今年的12%。国庆五线“潜力股”目的地有:布尔津、康定、香格里拉、喀什市、张掖、稻城、海西、中卫、克拉玛依及林芝。


    国庆流行周边游景区门票同比增长超三成


    《报告》预测,今年国庆七天假期多数游客将以本地周边出游方式过节。同时,携程多项业务的预订数据,也指向这一趋势。截至9月21日,通过携程预订国庆景区门票的订单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超三成,周边景区门票占比较去年提升。


    从景区类型来看,游客主要以主题乐园、博物馆、动物园、水族馆、特色街区、城市公园等具有“城市度假”标志的景区预订为主,预订占比权重达到近七成。其次是山岳、古城古镇、泡温泉、湖泊等周边休闲度假类型景区。


    从度假酒店的预订来看,周边趋势同样明显,报告显示,周边酒店的订单占比高于去年同期。其中,杭州、北京、苏州、上海、广州、珠海、舟山、南京、宁波、湖州的周边酒店预订量最高。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游客订酒店最积极。《报告》显示,游客平均酒店入住时间为2天。


    今年国庆亲子家庭如何过节?


    截至9月21日,国庆亲子景区门票预定量同比增长71%,80后国庆带娃最积极,80后带娃出游订单是90后的10倍。


    根据当前预订情况,报告发布了80后国庆最喜欢带娃的目的地为:北京环球度假区、武汉海昌极地海洋公园、第十三届中国航展、上海海昌海洋公园、珠海长隆海洋王国;90后国庆最喜欢带娃去:北京环球度假区、上海迪士尼度假区、毕棚沟、刘公岛和南京欢乐谷。


    《报告》显示,当前最受欢迎的周边亲子度假酒店有:莫干山开元森泊度假乐园、上海迪士尼乐园酒店、长兴龙之梦动物世界大酒店、环球影城大酒店、珠海长隆海洋科学酒店、广州长隆熊猫酒店、Club
    MedJoyview北戴河黄金海岸度假村、长兴太湖龙之梦钻石酒店、三亚亚特兰蒂斯酒店和齐河欧乐堡骑士度假酒店。


    随着周边游趋势越来越明显,旅游市场也涌现出一批新鲜“遛娃”方式。华东区域亲子游学、越野自驾、自然探索等周边主题产品的国庆订单量,比较2019年增长120%。

    2021-09-24
  • 湖北红安:黄牛跌入深井 消防员灌水巧救牛

    消防员齐心协力将牛拉出水井刘成摄


    中新网黄冈9月22日电(刘成徐普查汪洁成)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杏花乡李家冲村一头黄牛21日不慎掉入蓄水井中,当地消防接警后,通过向井内灌水、让黄牛慢慢浮出井口的办法,成功将牛救出。





    黄牛浮到井口刘成摄


    当天上午8时47分接到报警后,红安县消防救援大队出动5名消防员赶赴现场处置。经现场观察,蓄水井井深15米、井口直径约2.5米宽,井内有水,黄牛浮在水面,距离井口约5米高。水井为不规则圆柱形,内壁采用砖石堆砌而成,井口有一半砌进墙里,大大增添了救援难度。





    黄牛掉入水井刘成摄


    由于村口路窄,消防车进不了村,消防人员只好乘坐村民的三轮摩托车将机动泵运过来,安装在距离蓄水井不远处的一个大水塘,消防人员采用机动泵将水不断灌进蓄水井,让黄牛慢慢上浮。经过20分钟作业,蓄水井终于灌满,几名消防员齐心合力将黄牛拉了上来。因救援及时,黄牛并无大碍。





    消防员向井内灌水救牛刘成摄


    据黄牛的主人介绍,这头黄牛已经养了5年多,体重约250公斤。当天一大早,他将黄牛拴在树上,准备吃完早饭去耕地,树旁有一口蓄水井,上面有块水泥板盖着井,黄牛在树下转圈,不小心踩断了水泥板掉进井里,牛主人叫来几位村民帮忙,大家尝试了许多办法也没有把黄牛救出,只好求助消防人员。

    2021-09-24

  • 首 页  上一页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