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党史励志 以科技兴邦

    历史无言,精神不朽。百年党史,处处蕴含着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百年党史,是一部为中华民族求解放的英雄史,是一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奋斗史,也是一部为中国科技促进步的辉煌史。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认真学习、回顾、梳理百年来党的科技思想和科技实践的伟大历史,深入挖掘其中蕴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充分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砥砺科研初心、勇担创新使命的内生动力,对于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创新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深刻学习把握党的科技思想脉络,牢牢坚持科技创新事业正确道路和方向


    理论上清醒,是思想政治坚定的前提。马克思在《资本论》及有关著作中对科学作了深刻论述。他认为,科学是生产力,是改造自然的强大力量,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我们党与科学有着不解之缘。1915年,新文化运动爆发。在新文化运动科学与民主两个思想大潮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得到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也应运而生。我们党成立后,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了大量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强调“要发展边区建设,保证抗战的物质供给,就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全国掀起“向科学进军”的热潮,毛泽东同志提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科技发展路线。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和世界科学潮流,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影响深远的重要论断。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经验、顺应时势、着眼未来,提出了“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举旗定向。我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深刻把握党的科技思想的理论逻辑脉络和历史发展脉络,从事关党和人民事业全局的战略高度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引导广大科技人员切实增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政治自觉和思想自觉,在正确的道路和方向上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强国。


    深刻学习铭记党的科技实践历史,充分认识科技工作者重要地位和作用


    科技是国之利器,人才是国之根本。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画卷,闪耀着无数科技人员的动人身影,他们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付出了无数艰辛和汗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战火纷飞的年代,科技人员的重要价值彰显无遗。1930年12月,黄埔六期通讯学科毕业的王诤被我军俘虏后参加红军,并被任命为第一个无线电队队长。在他的带领下,我军通信兵队伍迅速发展壮大,1949年达到一万余人。正是无数通信兵的日夜奋战,从科学技术上保障了毛泽东同志、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号令及时、准确、迅速地传达到每一条战线、每一个组织。新中国成立后,以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华罗庚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为共和国科学技术事业的繁荣、工业体系的初步建立、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国家安全和主权完整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我们迎来“科学的春天”,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担使命、奋发有为、埋头苦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治疗、防控、疫苗研发等多个重要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攻关。我国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科技工作者功不可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我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深刻认识科技工作者在党和人民事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作的突出贡献,引导广大科技人员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扬主人翁精神,发挥主力军作用,以更加有力的行动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懈努力奋斗。


    深刻学习理解新中国伟大科技成就,始终坚定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心和信心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新中国科技事业几乎从零起步。经过70多年的艰苦奋斗,我国科技整体能力大幅上升,主要科技领域和方向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一些领域开始从跟跑进入并跑、领跑阶段;建成了全球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制造业总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高速铁路到量子通信,从汉字激光照排到超级杂交水稻,从合成人工牛胰岛素到人类基因组计划……我国在基础科学、工程技术上之所以能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在一张白纸上绘就绚丽多彩的科技画卷,走过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能完成的工业化历程,关键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用好“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重要法宝。过去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我们依靠这个法宝造出了“两弹一星”,有力保障了国家安全、提高了国际地位,今后也一定能够依靠这个法宝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科技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我国很多重大科技成果都是依靠这个法宝搞出来的,千万不能丢了!”我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正确认识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理解“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根本保证”和“集中力量办大事是重要法宝”,引导广大科技人员坚定信念、增强信心,树牢团队合作、系统整合、协同创新的意识,更加主动地顺应现代科学技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更加自觉地把聪明才智投入到党和国家组织的科技计划和活动中去,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为实现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深刻学习弘扬我国科学家精神,不断汲取勇攀科技高峰的智慧和力量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历史,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中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他们身上充满了对科研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赤诚。钱学森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怀抱,黄大年义无反顾回国,诠释的是科研报国的赤子之心;钱三强坚持原子核三分裂机制理论,彰显的是严谨求实的治学理念;林俊德弥留之际仍在病床上整理电脑里的重要资料,杨衍忠临终前将600万字文稿交给国家,展现的是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于敏隐姓埋名三十年,徐光宪一生都有稀土情结,体现的是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陈景润对数学研究有着“走火入魔”般的痴迷,王小谟被诊断癌症却像没事人一样只关心项目,展示的是忘我工作的为学境界……可以说,我国科学家的奋斗历史就是一座巨大的精神宝库,有着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我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深刻认识科学家精神对于科技工作者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引导广大科技人员从我国科学家的奋斗历史和感人故事中,感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智慧,汲取勇攀高峰、争创一流的力量,大力传承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精神,专注科研事业,坚守科学道德,矢志科技创新,勇于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开展攻关,敢于向现代科学技术的最高峰发起冲击,走好走实新时代创新之路。

    2021-09-18
  •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上奋力前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向现代化、走向繁荣富强、走向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必须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力前行。


    习主席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我们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创造中国奇迹的成功之路,是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必须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力前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念,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党和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智慧和汗水换来的宝贵成果。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披荆斩棘、上下求索,在持续的奋斗、牺牲和创造中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不屈不挠、前赴后继,却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黑暗中摸索探寻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团结带领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走向民族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在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中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使命,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攻坚克难、砥砺前行,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书写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丽篇章。


    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100年来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习主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路径上追求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内在统一,是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向现代化、走向繁荣富强、走向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就决定了中国所走的现代化道路,不是西方模式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之路,而是既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又深刻反映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道路决定命运。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彻底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神话,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提供了新的选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正确道路。


    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带领亿万人民群众所进行的伟大创造,是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道路,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发展道路。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深情宣示,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理论创新,从抗疫斗争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实践,无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观点和人民立场。


    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发展的伟大范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创造了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发展的伟大范例。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政治追求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特殊历史使命相统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相贯通,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引领时代之变,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解决了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如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历史性课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习主席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带领人民栉风沐雨探索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自己的路,必须坚定不移沿着历史和人民选择的这条光明大道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交出优异答卷。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在乱云飞渡中把准正确前进方向,在惊涛骇浪中英勇无畏坚毅前行。要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增强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确保全党步调一致,不断提高党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站稳人民立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继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信仰信念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增强道路自信,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断增强理论自信,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增强制度自信,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把制度优越性更好转化为强大治理效能;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守正创新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的壮丽篇章。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前景光明,使命艰巨。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必须坚持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奋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复兴可期。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力前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2021-09-18
  • 将这份历史记忆刻在当下留与后人

    9月16日,省档案馆“红色起点——中国共产党领导辽宁人民抗日斗争档案文献展览”面向社会开放。


    展览通过大量珍贵档案史料、图片等再现辽宁地区党组织的发展历程,重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东北抗日烽火熊熊燃烧的革命岁月。


    用感人的细节


    讲述厚重的历史


    进入展厅,展览的第一部分就是以档案史料、图片讲述“中国共产党在辽宁建立组织”,历史厚重的画卷,就此徐徐翻开:从1921年冬罗章龙到东北筹备建党工作,直到1928年9月,中共满洲省委建立,全东北地区党的组织有了统一的领导机构,从此东北人民的革命斗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讲好红色故事,通过真实感人的细节生动阐释伟大的抗战精神是这次展览的一大亮点。”据省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展览首次集中展示了4份敌人审讯共产党员张浩、杨一辰、陈潭秋、刘伯刚的笔录,这些笔录从侧面表现出革命者至死不渝的耿耿丹心和坚贞不屈的铮铮铁骨。张浩于1930年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在去抚顺巡视工作回奉天的途中被捕。在狱中,他面对敌人的酷刑逼供,毫不畏惧。展览展示的张浩在狱中的受审笔录,字里行间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大智大勇。


    阅读档案展件,不仅能读到战争年代的硝烟和苦难,更能感受到革命先烈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英雄气概。


    档案史料背后展现家国情怀


    主题展览展出的档案史料非常丰富,图文并茂,其中40余件档案展件为首次对外公布。


    展览中的一张老照片反映了在党的领导下沈阳学生声援五卅运动的史实。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共产党员吴晓天领导了沈阳学生声援上海工人的爱国运动,辽宁各地纷纷响应,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当时的“满洲医科大学”学生在抗议五卅惨案示威游行后决定退学。这张照片就是学生在离校前的合影。


    另一张老照片展示的是为人们所熟悉的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所在地——奉天北市场福安里4号,也就是现在的沈阳市和平区皇寺路170号。中共满洲省委的建立,使全东北地区党的组织有了统一的领导机构,从此东北人民的革命斗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虽然是黑白照片,却把当时的场景呈现得清晰明了。


    一份档案资料的背后就是一段家国情怀,一个名字的背后就是一个英烈故事。展览通过档案史料展现的生动细节、细腻情感令人动容。


    让抗战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省档案馆副馆长里蓉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九一八事变发生在沈阳,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和中共满洲省委立即申明严正立场,率先高举抗日的旗帜,白山黑水间的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据介绍,这次主题展览主要分5个部分,分别是唤醒民众、救亡图存、抗日烽火、中流砥柱、伟大胜利。共有16个单元,展出112件档案展件、348张档案照片、2份档案视频。这其中,438件为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档案,21件为中央档案馆档案,3件为吉林省档案馆档案。展览全景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辽宁人民抗日斗争的光辉历史。


    “这次展览最大的目的就是让抗战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将这份历史记忆刻在当下,留与后人。”里蓉说,为给观众呈现更加全面、真实的信息,省档案馆全力发掘馆藏资源,并进行精挑细选。早在今年初,本次展览的筹备工作就已经启动,仅展览大纲前后就修改了30多次,由多位文献、党史、档案专家几经研究才确定下来。在展陈方式上,除了文物、历史照片,还在部分展示环节设置了相应的模拟情景,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设置缅怀区,观众可以在参观结束后,通过电子屏幕向为了民族解放而牺牲的革命先烈献花致敬。

    2021-09-18
  • “绥师”:陕北革命火种在这里燎原

    陕西榆林榆阳区黄家屹崂村新貌。


    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时强调,要充分运用红色资源,深化党史学习教育,赓续红色血脉。


    在陕西榆林绥德县有一所被誉为“革命英才的摇篮”的学校,与陕北早期的共产党组织,与西北革命根据地,有着深厚的渊源,那就是绥德师范学校(曾名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院,今为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90多年前,北方革命的火种从北京传播到陕北,在“绥师”成燎原之势。李子洲等早期革命者在“绥师”创建了陕北最早的党团组织,培养了大批干部军事人才。“绥师”也成为整个西北革命的策源地。


    历史选择了“绥师”


    20世纪20年代,在马列主义的旗帜下,在“南陈北李”的播火中,革命的火种迅速撒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而有这样一位志士,他从陕北绥德的山坳坳里出发北上,最终在北平落脚。在北大,在新知识、新文化、新思想的海洋里,他从混沌走向清醒,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忧愤走向革命,并最终成长为中国共产党卓越的组织活动家、革命教育家和优秀党员。


    他就是李子洲。李子洲1892年12月23日生于绥德县城。绥德素有“天下名州”“秦汉名邦”之美誉。秦太子扶苏、大将蒙恬,汉代名将李广曾率部驻守绥德。


    “许多人知道陕甘革命根据地在陕北和甘肃一带,却不知道它的根和策源地在何地。”长期致力于陕北党史研究的原绥德师范学校校长王守文说。


    “西北的革命是从陕北开始的,陕北的革命是从绥德师范学校开始的,是中共早期党员李子洲、杨明轩、常汉三、罗端先等革命先驱闹起来的。因此,绥德和‘绥师’为中国革命作出的独特而重大的贡献,是不容忽视和遗忘的。”原绥德师范学校党委书记武军说。


    作为陕北共产党的奠基人和发起人,李子洲1917年考入北大预科,1919年入北大哲学系。时年,他参与组织了著名的“五四运动”。1921年,他成为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骨干会员之一。


    1922年夏,李子洲等陕北旅京津学生,为把拟议中的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简称“四师”,即绥德师范学校的前身)建在陕北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绥德,奔走呼吁,并取得成功。


    1922年10月,李子洲在北大参与创建了在全国颇有影响的政治社团——共进社。毛泽东等湖南新民学会在京成员,曾赞誉李子洲等人具有“北方之强”的气质。


    1923年,经李大钊和刘天章介绍,李子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夏天,李子洲毕业。受李大钊和中共北京区委委派,李子洲回陕与王复生、王懋廷、蔡南轩、何寓础、关中哲、雷五斋等开辟革命工作。


    1924年夏天,李子洲回到绥德,被正式任命为“四师”校长。


    开展新式教育点燃革命激情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它所撒播的革命火种也迅速在全国萌芽、成长、传播。


    李子洲赴任“四师”校长后,聘请杨明轩为教务主任,常汉三为训育主任,王懋廷、田伯荫、韩叔勋、李瑞阳、蔡南轩等北大、北师大的进步知识分子为教员,他们大都是共进社成员,有的就是中共党员。


    据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分管副校长康伟介绍,1924年秋天开学后,李子洲提出“读书勿忘救国,救国勿忘读书”的办学原则,并在开学典礼上宣示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为以马克思主义唤醒青年,唤醒农民工人及一切劳苦人民,改造中国,进行革命,建立人类最科学、最美满、最理想的共产主义中国而迁就此职”。


    同时,中共北京区委批准由李子洲、王复生和王懋廷组成陕北问题工作小组,指定李子洲和王懋廷为直属特别通信员,在陕北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


    同年11月,“四师”中共党小组建立;12月上旬,团支部也宣告建立。


    “党组织建立后,便进一步发展党员。”王守文说,1925年春夏之交,更名中共绥德(四师)支部不久后的“四师”中共党小组,又改扩建为中共绥德特别支部(简称中共绥德特支),下辖“四师”支部、榆林中学支部、李象九部队支部。


    1926年6月,经中共北方区委批准,中共绥德地委和共青团绥德地委成立,统一领导陕北各地的党团组织和革命斗争。其间,李子洲提出“到民间去,开展农民运动”的口号。“‘四师’的党团员和革命青年,积极响应地委和李子洲的号召,组织起若干宣传队,脱掉长袍,穿着农民衣服,扛着锄头镢头,到城郊去宣传。”王守文说。


    针对学生中关于学习功课和参加党团社会活动关系如何处理的问题,李子洲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革命斗争活动,一方面抓紧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四师”的新式教育得到了学子和民众的广泛认可,影响力不断扩大。陕北各地,乃至关中、山西、宁夏、甘肃等各地学子争相报考“四师”,一时间各地英才云集于“四师”,在此学习文化的同时,接受进步思想,锻炼实践能力。


    据记载,至1926年冬,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培养的400余名学生中,80%的学生加入了党团组织。此后,“四师”点燃的革命之火以燎原之势,迅速发展到陕北各地及毗邻省份。一时间,绥德“四师”被誉为陕北的“上海大学”和“苏联驻华大使馆”。


    “此时,‘四师’党组织就像一颗理想信念的火种,点燃了陕北青年的革命激情,他们在‘四师’入党,此后又带动和帮助了陕北各县党组织的创建。‘四师’因此成了大革命时期的‘红三角’,如马明方、刘澜涛、常黎夫、贾拓夫、马文瑞、贺晋年等100多名‘四师’学生,从这里走出去参与创建了陕北、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和西北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不朽功勋。”武军说。


    “在偏僻的西北一隅,因为两个人和两所学校——李大钊与李子洲、北京大学与绥德师范历史性地交汇,北方革命的火种才得以从北京传播到陕北,绥德师范学校迎接历史的机遇,创建了陕北最早的党团组织,培养了大批干部军事人才,成为整个西北革命的策源地。”陕西党史专家张渊说。


    “李大钊和中共北方区委对李子洲领导的陕北革命运动十分重视。他们不仅多次托人给李子洲寄信、邮寄刊物,还连续派来王复生、蔡南轩等共产党员到‘四师’,以教员的公开身份,协助李子洲加强中共绥德特支和绥德地委的领导工作。由此可见,大革命时期,陕北的革命活动是在李大钊和中共北京区委指导下,在‘四师’党团组织领导下进行的。”陕西党史专家袁武振说。


    西北革命根据地流淌着“绥师”的血脉


    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出路。李子洲是较早重视武装斗争、开展兵运工作、培养军事人才的早期革命领导者之一。


    1924至1928年,李子洲无论是任绥德“四师”校长、西安中山学院副院长兼总务长,还是负责中共陕甘区委组织工作、中共陕西省委组织和军委等工作期间,都非常重视军事指挥人才的培养。他曾先后派遣李象九、谢子长、刘志丹、马明方等近百名党团员,先后进入国民党驻军、军官学校学习军事知识,开展兵运工作,发展革命武装力量。


    1925年夏,李子洲接到中共北京区委来信,要陕北派几位同志去黄埔军校学习。李子洲首先想到的就是党员刘志丹。在派刘志丹去黄埔军校时,李子洲说,“可以出去见见世面,不能把目光只放在榆林和陕北二十三个县,要看外面的大世界,开阔眼界,增加军事知识是很有必要的。想要打倒军阀井岳秀,光搞学潮是不行的,必须要有军队,而且要掌握军队,要会训练和指挥军队”。


    1925年,谢子长在北京经白超然、白志诚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受中共北京区委和李大钊派遣,来到绥德与李子洲取得联系。李子洲对谢子长说:“你还是回安定(今子长市)去,办你的民团,那里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谢子长回到安定后,与国民党陕北军阀井岳秀部石谦团的李象九来往频繁,一起研究搞兵运、抓武装。同时,李子洲还派“四师”的美术教员李瑞阳去石谦部当文化教员。他叮嘱李瑞阳,到了部队,要注意人才、培养人才,发挥骨干作用。


    李子洲的话,给了李瑞阳不少启示和鼓舞。来到宜川后,李瑞阳便同史唯然、阎揆要等同志,进行发展组织和培养党员的工作。几个月后,就有一百多名士兵加入了共产党。


    在绥德师范党组织的引领下,陕北地区党员人数迅速增加,成为这一时期全国党员人数增加最快的地区之一。


    1927年10月,在李子洲和陕西省委组织领导之下,唐澍、谢子长、李象九、白明善发动了著名的清涧起义。清涧起义是共产党人在西北发动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打响了中国北方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对陕北地区的革命运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次年5月中旬,刘志丹、唐澍、许权中率部队开赴华县高塘镇,与渭南农民武装相结合,发动了渭华起义。渭华起义是陕西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武装起义。


    “陕西共产党人组织领导的清涧、渭华起义和旬邑、礼泉、三原、澄城等地的农民暴动,虽然先后失败了,但为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革命家后来建立和发展西北红军积累了经验,培养了干部,同时也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最终落脚陕北奠定了坚实基础。”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建森说。


    大革命失败后,陕北中共党团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但是很快就得到恢复、发展。1927年7月上旬,中共陕西省委成立。次年4月,省委批准成立了中共陕北特委,统一领导陕北各地党组织和共青团工作,使陕北的党团组织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


    1928年底,李子洲代理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兼组织部长、军委书记。1929年1月底,因叛徒出卖,陕西省委遭到极大破坏。2月2日深夜,李子洲被捕入狱。在敌人严刑拷打之下,李子洲坚贞不屈,视死如归。6月18日,李子洲在狱中病逝,时年37岁。


    到1929年底,陕北特委所辖的党团员人数超过了800人。“这说明,在白色恐怖下,陕北的党团组织基础坚实,党团员理想信仰坚定,群众基础牢固。”王守文说。


    “中共陕北特委从成立到与中共陕甘特委合并成立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历时近7年,之后,在它们的领导下,陕北各级党团组织和人民创建了陕北游击队、陕北红军,开展了土地革命。”李建森说。


    1933年3月8日,为加强党对创建军队和苏区的领导,陕西省委批准成立了中共陕甘边特委,领导发展革命武装力量,并先后创建、扩大和发展了以照金、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1934年11月7日,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刘志丹被推选为军委主席,习仲勋为政府主席。新成立的苏维埃政府从根据地实际出发,制定和颁布了涉及土地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十大政策,建立南梁集市,鼓励贸易,促进了边区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1935年,国民党对陕甘边和陕北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大规模“围剿”,刘志丹、谢子长和习仲勋通过武装斗争击退了敌人的进攻,革命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壮大。“在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过程中,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和以瓦窑堡为中心的陕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有23个县上百万人口的西北革命根据地,这为红军长征在这里落脚奠定了基础。”袁武振说。


    “陕西共产党人崇高而坚定的信仰、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以及党的坚强领导,是西北革命根据地最终成为全国硕果仅存的完整革命根据地的最直接原因。”陕西党史专家丁德科说。


    党中央落脚和转战陕北时期,毛泽东同志对绥德师范学校给予了充分肯定,还多次接见“绥师”学子,为他们题写了“奋斗”等字样。


    “在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绥师’有70多位校友为革命英勇献身,60多位校友成为我党政军高级干部。新中国成立后,‘绥师’校友担任过副国级领导职务的有3位,担任过中共陕西省委书记的有8位。”康伟介绍。


    传承红色基因为新时代放歌


    弹指间,90多年倏忽而过,但“一代英烈、千秋功臣”李子洲等人的革命事迹,至今传唱不息,并越来越焕发出无穷的力量。


    “党在陕北扎根很深,这里的群众基础相当雄厚。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两万五千里,足迹遍布11个省区,最后能得以在陕北落脚并站稳脚跟,这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有它深刻的历史渊源的。”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成员罗章龙曾说。


    而今,步入陕西榆林学院绥德师范学校校区,“奋斗”“读书勿忘救国,救国勿忘读书”“革命英才的摇篮”“西北革命策源地”“陕北革命的策源地”等红色主题的题词、校训扑面而来,令人顿生敬意。


    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方面,榆林学院和绥德师范学校校区正在依托富足的红色资源优势,加速布局,矢志追赶超越。


    4月17日,由中国李大钊研究会、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榆林学院(绥师)联袂进行的签约仪式在榆林市进行,受到了多方关注。


    “协议的签订,将对进一步挖掘榆林和绥德的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基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榆林学院院长许云华表示,中国李大钊研究会、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榆林学院将在党史研究、师资培训、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申报课题、实践研修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榆林学院党委书记张新柱表示,“绥师”丰富的红色资源是学校最为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近年来,学校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挖掘“绥师”的红色文化资源,用“绥师”的红色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感染、激励广大师生,使“绥师”这面鲜红的旗帜在铸魂育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榆林学院及绥德师范校区还不断加大校史文化精品建设,力促百年绥师持续“破圈”。由该校师生精心打造的话剧《播火者》,用艺术的形式再现了李子洲在陕北传播马克思主义火种的感人故事。“话剧红色主题突出,通过展演,大大扩大了‘绥师’的社会影响,已成为榆林学院、绥德县、榆林市的一张红色文化名片。”榆林学院宣传部部长李锦峰说。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近年来,我们创新教学方式,拓展教学内容,不断深挖学校的红色文化资源,将其与专业教育、思政育人紧密结合,使课程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有了很大提高,有效增强了学生的价值认同与道路自信。”榆林学院教授张柱华说。


    “陕北是一片红色热土,‘绥师’是这片热土上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我为自己能在这里深造、学习而深感自豪。我将努力践行奋斗精神,接好历史的接力棒,用实际行动争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用奋斗书写无悔青春。”学校免费师范生娟子说。

    2021-09-18
  • 党的历史 凝聚青春力量”特别主题团日活动

    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的重大责任,作为团员思想武装和团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厚植爱党、爱国、爱校的情怀,4月13日,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在上善广场举办“学习党的历史凝聚青春力量”特别主题团日活动。





    校党委书记周保平与学子们亲切交流





    学子们积极参与党史答题活动


    活动期间,党委书记周保平来到活动现场,与学子们亲切互动,并强调了学习党史的重要意义,要求青年学生以活动为契机,深入学习和把握党的历史,继承和发扬党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领悟党的方针政策,坚定党的信念,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传承红色基因,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成为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活动分为三种形式,分别为在挂满有关党史问题的桥两边选取答题纸条,回答正确可赢得1个积分;参与党史竞答挑战赛,由主持人提问,连续回答正确5道题可赢得5个积分;参与党史竞答PK赛,两两对战,先回答正确8道题可赢得10个积分。活动中,各团支部成员积极竞答,情绪高涨,营造了学党史“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本次活动带领广大团员青年重温了党的光辉历程,引导团员青年铭记党的百年奋斗光辉历程,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和前行动力,增强其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学子们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坚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学好党史,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活动结束后,学子们将赢得的积分兑换成寓意“前程似锦”的锦鲤鱼,并将鱼放入光明湖中。红色的锦鲤鱼在水中翻腾跳跃,美化了校园环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021-09-17
  • 福建三明:全力推进落实“办实事”项目

    记者从8日三明市“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三明市共梳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项目清单4132项,其中,重点民生项目2020项,完成1150项,完成率达57%;其他惠民利民实事2112项,完成1543项,完成率达73%。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等民生实事,三明市党员干部全力推进项目落到实处,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全市共实施幼儿园、中小学建设项目80个,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11530个,城区72所学校开展校内“四点半学校”服务,4.36万学生因此受益;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异地住院待遇提高,平均报销比例同比提高5.3个百分点,药品耗材集中采购见效,每年可节约药品耗材费用2.15亿元……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解决。


    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三明市各单位发挥优势,多措并举,形成了一系列经验做法。例如,三元区实施“居民夜谈会”制度,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变干部被动解决为主动上门服务;三明市城管局实施“腾、建、管”三项举措,清理“僵尸车”,建停车泊位,采用车位智能化管理新模式,缓解市民停车难题;三明市教育局按照“程序不减、时限压缩、应急管理、四项保证”的要求,落实“一月一通报”等工作机制,加快推进教育补短板项目建设,缓解“入学入园难”问题。


    下一步,三明市委党史学习教育办将探索形成民情搜集反映机制、项目民主决策机制、工作责任落实机制、工作激励考核机制等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常态化工作机制,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2021-09-16
  • 东潍坊市坊子区聚焦民生实事,让百姓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大事”办得漂亮 “小情”落地有声

    8月26日,潍坊市坊子区举行潍坊学院附属实验学校揭牌暨17所新改扩建学校及幼儿园建成启用仪式,一举新增11724个义务教育和学前优质学位,其中,投用6所中小学校,数量占整个潍坊市新投用中小学校总数的1/4。


    聚焦民生实事,强力保障民生,坊子区不仅“大事”办得漂亮,“小情”也落地有声。


    用“绣花功”办“小实事”。坊子区打造了全市首批53处户外劳动者驿站,新建提升11处“妈妈小屋”,开放64处公共厕所、共享厕所,开放免费车位1.3万余个,还在主要路口、学校门口建成“遮阳棚”28处……


    “为群众谋福祉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坊子区委书记扈洪波说,要将党史学习教育同现代化高品质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始终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汇聚民生实事、筑牢民生基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坊子区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贯穿始终,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贴近基层、服务群众,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从一件件民生实事入手,让党史学习教育充满民生温度。


    “我们明确‘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总体目标、重点任务,细化各部门单位责任分工,梳理汇总出第一批重点民生项目,并安排部署了第二批重点民生项目。”坊子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区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成刚介绍,全区共有90个单位提报项目清单368条,已完成184条。


    不仅如此,坊子区还扎实开展联系群众“大走访”、深化民生难题“大排查”、推动服务群众“大提升”活动,共计走访群众5.4万余户,排查解决问题3.9万个,为民办实事4.2万件,出台政策举措301个,切实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


    近年来,坊子区持续提升城市更新经营,优化城市居住环境,完成28个城中村、1.2万余户居民搬迁,用最好的地块、最高的标准让老百姓住上了高品质楼房;推动23项城建、交通工程,布局建设7个高速公路出入口,构建潍坊南部立体化交通大格局;启动85个老旧小区改造,推动辛冬、东王等安置区和区医院妇儿楼、2处街道医养综合体等民生项目加快建设;组建绿洁城市服务集团,提升城市环境精细化管理水平;开工建设5处标准化社区居民服务中心,提升服务群众水平。


    “全区选派668名干部担任服务企业专员,与939家企业和88个项目结亲,收集各类问题1170个,办结1121个,办结率达95.8%。”坊子区委办公室副主任、区档案局局长王国强说,围绕改革攻坚和精准服务企业,坊子区深入推进“一次办好”服务,推出一码管地、三个套餐、零等待的“一三零”服务机制。区行政审批服务局还建成了全省唯一的“政务云厅”线上审批服务系统,在7个街道便民服务中心配置多功能政务服务自助一体机,实现了348项业务“网上查询办理”,在全省率先实现群众“无证办事”。

    2021-09-16
  • 驻村蹲点办实事

    纪检监察干部走访群众。





    该县纪检监察干部在田坪镇田冲村水稻基地查看水稻长势。


    玉屏自治县纪委监委始终坚持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与纪检监察职能融合推进,驻村蹲点进行“解剖麻雀”调研,重点聚焦农村“资金、资产、资源”管理、乡村振兴项目、惠农政策落实、基层干部作风等压实监督责任。

    2021-09-16
  • 用心用情用力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全省各级党委(党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统一部署和省委总体安排,准确把握党史学习教育总要求,始终坚持“贯彻总要求,检验精气神”主基调,坚持人民至上,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效的标尺,深入了解群众需求,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推动实践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果。


    周密安排部署,压实主体责任。一是精心组织。各地各单位高度重视,按照统一要求,结合各自实际,跟进制定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措施,提出具体要求,明确了各层级办实事的载体,即: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围绕“四个一批”(出台一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政策举措,实施一批直接造福于民的项目工程,推出一批为民惠民的实招硬招,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办实事,基层党组织以“为民办事在一线、化解民忧零距离”党支部承诺践诺活动为载体办实事,广大党员以“我的岗位我负责、我在岗位请放心”岗位建功和志愿服务为载体办实事。二是压实责任。在实践活动中,各级党史学教办履行牵头抓总责任,各级党委(党组)履行主体责任,各级党委(党组)书记履行第一责任,各级巡回指导组履行督导责任。坚持把“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效的重要内容,通过召开推进会、部署会、座谈会、巡视指导工作会等方式,通报工作情况,交流工作经验,压实工作责任,层层传导压力。


    广泛征求意见,建立清单台账。各地各单位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结合实际制定“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重点项目清单台账。一是找准查实群众“急难愁盼”。采取实地走访、集体座谈、民意调查、网络“领导留言板”等方式征求群众意见。同时通过开通电子信箱、热线电话等,建立常态化征求意见方式渠道,由省委党史学教办统一在媒体公开发布,持续不断征集基层所需所愿所盼。二是建立健全标准化台账。聚焦群众反映集中的共性需求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聚焦发展亟待解决的痛点难点问题,聚焦长期未能解决的民生历史遗留问题,围绕“四个一批”制定“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清单(包含基层党组织承诺践诺办实事件数、党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次数)。5月底,按照党委(党组)书记和省委巡回指导组组长“双签字”要求,全省8个市州及92家省直部门单位、省管企业、省属高校将各自项目清单上报省委党史学教办,汇总整理形成省级台账。各市州、县(市、区)逐级确定重点项目清单,形成本级台账。台账明确项目内容、标准要求、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实行动态管理,办结及时销号,新增及时纳入。截至8月底,列入省级“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重点项目台账的项目2207个,比5月确定的清单项目数增加602项,增幅为37.5%。


    盯紧民生实事,狠抓督办落实。各地各单位把群众反映的“问题清单”作为“责任清单”“履职清单”“督办清单”,自我加压一级抓一级,集中精力层层抓落实,盯紧一批群众反映普遍的问题,能够当即解决的问题及时解决,不能当即解决的纳入台账进行督办,直到解决为止。一是跟踪督办。各地各单位每月底向本级党史学教办报送“四个一批”重点项目办理落实情况,党史学教办及时汇总梳理、统计分析,实时掌握进展情况,查找存在的问题,提出督办意见,推动项目落实。二是重点督办。各地党史学教办重点督办本级党委政府确定的2021年度民生实事工程。三是挂牌督办。省委党史学教办聚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民生需求、便民利民等领域,确定了14个在全省影响面较大、群众反映普遍、需各地各单位合力推动的项目作为省级(党史学教办)挂牌督办项目进行督办。


    各地各单位精准施策,准确发力,为广大人民群众办了一大批大事实事好事。据统计,截至8月底,纳入省级台账的2207个项目已完成1171个,完成率53.1%。全省2.1万个基层党组织围绕“为民办事在一线、化解民忧零距离”承诺践诺活动办实事5.4万件。全省42万余名党员围绕“我的岗位我负责、我在岗位请放心”开展岗位建功和志愿服务活动19万余次。一大批民生工程的实施、惠民措施的出台、公共服务的优化等举措,进一步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群众爱党爱国的情怀进一步提升,广大党员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进一步增强。

    2021-09-16
  • 12345,便民“总客服”(倾听·解决群众烦心事)

    “有问题,就拨打12345。”针对地方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号码过多、热线服务资源分散、电话难接通、办事多头找等群众“烦心事”,一段时间以来,各地优化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加快热线归并、优化运行机制、创新方式方法,实现12345热线全天候响应,让“12345”成为便捷、高效、规范、智慧的政务服务“总客服”。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地方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的指导意见》要求,2021年底前,各地区设立的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设立并在地方接听的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实现一个号码服务,各地区归并后的热线统一为“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如何加快归并、进一步优化12345热线服务,解决群众烦心事、办好便民暖心事?请看各地探索——


    优化机制——


    主动治理未诉先办


    领到红彤彤的不动产权证书,北京市丰台区彩虹家园小区居民郭宝忠悬着的心终于彻底放下了。


    办不下来房产证,房屋上市交易、孩子上学等都受到影响,怎么办?着急的郭宝忠拨打了12345热线。在丰台区历史遗留小区未发证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专班的牵头协调下,影响居民办理房产证的症结找到了:开发商改变了项目地下部分使用用途,无法通过相关验收。


    丰台区不动产登记中心主任韩沈飞介绍,工作专班经过认真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和政策规定,按照“无错优先”“违法必究”的原则,先行为符合登记条件的地上部分建筑办理了首次登记和转移登记。


    如今,“有问题,就拨打12345”“12345真管用”成为北京市民普遍的心声。从2019年1月北京推出12345“接诉即办”以来,截至2021年6月30日,12345热线累计受理群众反映诉求2500万件,日均2.7万件,群众满意率从65%上升到91%。


    热线电话背后是沉甸甸的信任。为了第一时间回应市民需求,北京12345探索出不少好经验:“一条热线听诉求”,截至目前,全市16个区、341个街道乡镇、市级部门和公共服务企业全部接入12345市民服务热线平台系统,整合归并60条热线,群众诉求事项全口径数据统一,建成了“一号响应”的“城市服务总客服”。“一张派单管到底”,对于群众诉求实施“首派负责”制,所有诉求直派街乡,街乡能够自行解决的,及时就地解决;需要跨部门解决的复杂问题,由街乡启动“吹哨报到”机制,调动相关部门力量共同研究解决。“一份卷子压责任”,建立以接诉响应率、问题解决率和群众满意率为基本指标的“三率”考评机制,每月对各街乡、各区、市级部门、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的企事业单位进行考评,并通报排名。


    通过对12345平台上群众反映诉求的大数据分析,北京“算”出百姓反映最集中的12类问题、27个民生痛点和治理堵点,开展“每月一题”专项治理。房产证难办就是“每月一题”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闻风而动,有一办一’到抓住共性问题推动‘主动治理,未诉先办’,12345热线的变化体现了北京现代城市治理理念的创新,体现出超大城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副研究员董文勇说。


    加快归并——


    一个号码响应迅捷


    不久前的一天上午10时许,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政府话务服务大厅,一部12345热线电话响了。电话那头传来市民胡先生焦急的声音:“我正在汾湖高新区G50高速由东往西方向北厍出口附近,前车突然飞出的塑料袋卷入我的车轮,导致车辆抛锚。目前路上还散落着塑料袋,可能会给路面车辆带来危险!”


    情况紧急,话务员第一时间将诉求派发至属地汾湖高新区联动指挥中心。指挥中心立即协调北厍派出所、综合执法、环卫等部门前往确认,锁定事发准确位置的高速路面。吴江12345热线工作人员同时联系高速公路管辖单位,相关单位人员迅速上路清理。11时15分,白色塑料袋清理完毕,安全隐患妥善消除。


    谈起这件事,胡先生说,情况紧急,他一下子也不知道该向哪个部门反映,干脆拨打了12345。


    “有事情,就打12345。”在江苏,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已成为“政府可找、政策可见、服务可得”的重要窗口。


    江苏省政务办副主任张旻介绍,近年来,江苏把全省现有符合归并条件的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号码一一列入12345热线归并范围,创新归并思路,发挥12345“连接者”“流转者”作用,让企业和群众遇到工作生活中的各种政务服务问题,只要打“12345”一个号码,就能找到政府,进而找到相应的职能部门。


    在江苏,归并后的12345热线提供“7×24小时”人工服务,做到全天候响应。一般性咨询由12345热线座席回答或在线呼转至部门专家座席解答,相对专业、复杂的问题连线政策专员答复,让企业和群众能够与政府对话、与政策专员交流,实现“政策可见”“政策可问”。


    归并后的12345热线减少了语音导航,让来电更加便捷地接入人工座席。江苏还制定了12345热线群众诉求分类与代码标准,包括一级分类13项、二级分类132项、三级分类1095项,便于平台精准快速派发诉求。“针对群众不满意问题,我们还制定了处置规范,提高合理诉求实际解决率。一系列举措,让12345‘接得更快、分得更准、办得更实’。”张旻说。


    创新方式——


    标准服务智能派单


    “我家附近的西饼店倒闭了,但我的预付卡还没用完,要怎么退款?”电话那头的梁先生语气着急。


    “请问商家的名称和地址是?”电话这头,广州12345政府服务热线座席话务员李璟慧熟练地操作系统,面前两块显示屏,一块显示语音对话内容,一块显示工单表格,系统通过语音识别准确匹配出完整的商家名称及地址等信息,并自动填写工单内容,不到3分钟,梁先生的工单生成,在服务评价时,梁先生爽快地点了“满意”。


    “该品牌分店众多,如果人工录入商家信息,会耗费较长时间。”李璟慧说,“现在有了智能座席助手,通话过程缩短近40%,整理工单时长减少了70%。”


    这样的改变得益于热线的标准化智能化建设。


    由于12345热线业务范围广、政策专业性强,打造人才队伍急需一套标准的培训方式。广州12345政府服务热线受理中心业务受理科科长张莉说:“为便于话务员培训,我们梳理知识节点,形成热线知识库,为热线服务的标准化、智能化打下了基础。”


    目前,广州12345已编制了涵盖4505个思维节点的业务思维导图、6542个常见问题应答口径、1893个事项分类和4947个工单受理模板。由此串联起各部门业务,构建起热线业务应答网络,并通过在线服务共享给各级政府部门和市民自助查询使用,建立起“来电最多转接一次、即时解答内容一致、应答支撑资源共享”的标准化服务运行机制。


    为提高受理转派效率,实现从受理到承办的无缝衔接,广州12345还于2020年1月正式启动了热线事项智能转派工作。通过事项梳理、流程再造、技术协同,压缩了热线内部流转环节,工单受理、转派同步完成。“2020年,1119类事项、91.61万件工单实现系统智能即时转派,准确率达98%,市民诉求办理更加规范高效。”广州12345政府服务热线受理中心主任史文昕说。

    2021-09-14
  • 湖北宜昌:红色商圈激活发展动能

    今年以来,湖北宜昌市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契机,围绕市场主体聚集区打造红色商圈楼宇,推动强党建、优服务、促发展。


    建强组织体系。纵向理顺“街道党工委—商圈楼宇综合党组织—两新组织党支部”三级组织架构,横向构建商圈楼宇党组织居中引领、各类市场主体聚合环绕的“红色矩阵”,组建60个商圈楼宇综合党组织、298个两新组织党支部,覆盖市场主体3770个。对81个商圈楼宇全覆盖调研走访,按党建工作质效划分红旗型、示范型、标准型、后进型四类,实行台账管理,推动分类定级、晋位升级。


    延伸服务链条。突出党建阵地、服务平台、活动中心、党员学校、人才驿站、信息枢纽6大功能,统筹整合资金,全覆盖建设开放式、集约化、共享性党群服务站,延伸政务服务触角。西陵区解放路商圈引进党建指导、金融信息、法律联络等“六员”进驻党群服务站,为市场主体提供46项帮办代办服务。商圈楼宇党组织牵头建立资源、项目、需求“三张清单”,开展“商圈联盟”“楼宇沙龙”“园区打卡”等活动,推动结对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办、服务共推、难题共解。伍家岗区金江银座楼宇党支部协调周边小区建立“白加黑”错时共享停车模式,有效破解“停车难”问题。


    激活发展动能。引导商圈楼宇党员“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挂牌421个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户,评选872家“文明诚信个体经营户”。选派101名党员干部担任商圈楼宇党建指导员,帮助争取扶持资金626万元、兴办实事1259件。西陵区选派707名党员干部担任两新组织“首席服务官”,“一对一”联系服务辖区市场主体。推动商圈楼宇党组织在金融服务、招商引资等方面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夷陵区万达商圈党组织主动对接周边企业,辐射带动区域内市场主体资源共享、抱团发展。

    2021-09-14
  • 发扬斗争精神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总想过太平日子、不想斗争是不切实际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重要基石,是经济社会发展“压舱石”。新的征程上,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集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锻造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政治品格,努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开拓进取中炼就钢筋铁骨


    我们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一出生就铭刻着斗争的烙印,一路走来就是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一百年来,在扫除国家屈辱、拯救人民苦难、拂去民族灰尘的伟大奋斗历程中,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各项成就无一不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锤炼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风骨,进一步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志气、底气、骨气。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


    我国核工业在党的领导下创建和发展,斗争精神和红色血脉与生俱来。创建核工业是我们党登高望远,掌握和运用斗争规律进行恢弘实践的产物,这使我国核工业一开始便带有鲜明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政治品格。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切关怀核工业,组织、协调、带领核工业人走前人没走过的道路、登前人没登过的高峰,在实践中传授核工业人经验法宝,使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凝聚起了核工业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强大力量。老一辈核工业人闻令而动,他们中有的从井冈山、延安、西柏坡一路走来,有的来自沂蒙老区,有的经历过抗美援朝战争,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顽强意志战胜了创建初期物资严重匮乏、科研生产条件简陋、生活环境恶劣等诸多困难,成功研制出“两弹一艇”,他们身上散发的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共同铸就了我国核工业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红色底蕴。


    改革开放后,核工业人毅然投入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实现中国大陆核电“零”的突破,从秦山核电“国之光荣”到打造“华龙一号”国家名片,走出国门,实现从跟跑、并跑向领跑的跨越转变。与此同时,保持能力建设,实现核动力升级换代等重要工作,并在核燃料、同位素、核技术应用等领域有所突破。从第一次创业“敢上九天揽月”,到第二次创业“行至半山不停步”,我国核工业在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中不断成长壮大,并相继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回顾中国核工业的发展脉络,剖析核工业的精神根底,就能够发现,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已深深刻在核工业人的骨子里,核工业人在任何斗争面前骨头都是硬的。


    传承斗争精神方能奋进伟大时代。核工业的奋进事关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前途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定不移跟党走,强核报国铸辉煌,我国核工业人要不断涵养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力量,赓续红色血脉,进一步锤炼筋骨。中核集团党组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家国情怀,永葆政治本色。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坚定核工业人把红色江山世代传下去的理想信念。提炼形成“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新时代核工业精神,激励核工业人“奋楫扬帆再出发”。深入开展向“时代楷模”彭士禄同志学习活动,号召全体核工业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激浪前行。举办“百年党旗红、核鉴戈壁情”主题婚礼活动,通过金婚、银婚带新婚的方式,把前一代核工业人“祖国需要我”的奋斗立场和奋斗激情交棒给核工业的新一代。建立中核集团“红色基因库”,发布核工业文化遗产名录,命名一大批党性教育基地,利用核工业红色资源,强化敢战能胜的红色基因,确保伟大斗争精神传承弘扬。


    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敢战能胜


    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是相辅相成的。斗争精神的引领作用是巨大的,勇于发扬斗争精神,才能更好地、彻底地发挥斗争本领。没有较强的斗争本领,就不能很好地发扬斗争精神。必须在斗争中学会斗争,在斗争中成长提高,练就斗争的真本领、真功夫,牢牢掌握斗争主动权。


    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中敢战能胜。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论断。中核集团党组自觉主动把核工业的命运与党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充分发扬斗争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在更好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人民需要的伟大斗争中敢战能胜,奋勇向前。紧紧围绕“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与影响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一切因素作斗争,“人民至上”贯穿始终。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运,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玲龙一号开工建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均取得突破性进展,非核新能源发电创历史新高,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坚强的绿色清洁能源保障,进一步厚实了国家实现“双碳”目标的底气。贯彻“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国家战略,联合开展的进口冷链食品新冠病毒防控辐照消杀技术研究阶段性成果通过验收,围绕医用同位素自主、肿瘤精准放疗新技术等打造出一支医用同位素保障国家队。中核集团在做强做优做大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中敢战能胜。中核集团居安思危,牢记“国之大者”,筑牢安全基石。当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时,用严防严控为复工复产争取时间空间,做到防疫情、保生产、促增长统筹推进。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以“安全这根弦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绷得更紧”的政治意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指示精神,系统开展安全风险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深查细纠、事事清零,提升中核集团本质安全水平,以超常规举措实现超常规成效。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上,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确保项目进度、质量万无一失,关键时刻做到让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


    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敢战能胜。中核集团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担当作为,坚决发挥好经济社会发展国家队、主力军作用。服务西部地区大开发,助力甘肃绿色发展、打造智慧城市,在宁夏同心县打造新能源大基地,以核工业全产业链优势托举西部地区跟上新时代步伐。服务振兴东北地区,把吉林作为重要产业发展区,加大投资开发力度。服务中部地区科技崛起、产业崛起,与湖南深化已有产业合作的同时拓展新产业合作,为湖南十八洞村保电送电,确保产业到哪里电就跟到哪里。服务东部地区勇立潮头,与上海开展全方位合作助力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在福建布局10台在建在运机组助力构建清洁高效能源体系,为江苏连云港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和浙江海盐打造“零碳能源,绿色发展”国家级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东部地区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核动能”。


    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敢战能胜。中核集团聚焦推动形成国家发展新优势,与影响建设科技强国的一切因素作斗争,勇当原创技术“策源地”。以新时代协同体系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国内首台百吨级自主设计制造乏燃料运输容器下线,“华龙一号”核心专利获中国专利奖金奖,中核集团入选首批月壤研究单位,18项成果亮相先进技术成果转化政策宣贯会,越来越多的“关键变量”掌握在自己手里。夯实人才根基,组建涵盖我国核工业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院士、专家学者的新一届科技委,引领我国核科技工业前进方向,重点打造的“青年英才计划”结出累累硕果,成为人才成长的“快车道”。以全球视野构建开放创新生态,中俄核能合作项目在两国元首见证下开工,承担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磁体安装首吊成功,为“点亮”等离子体奠定基础。


    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中国共产党靠斗争赢得过去,更要靠斗争开辟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可以预见,新的赶考路上仍会有许多风险考验,甚至惊涛骇浪。中核集团要始终牢牢把握“九个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逢山开道、遇水架桥。


    把牢斗争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我国核工业因党而生,坚持安全发展、创新发展、坚持和平利用核能,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强化政治引领,做到头脑特别清醒、立场特别坚定,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强化思想引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标准高质量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核工业和中核集团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用“强核强国”的使命担当检验党性纯度、衡量政治自觉。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一以贯之全面从严治党,开展全国国企党建工作会议召开五周年“回头看”,完善中核特色“大党建”体系,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在不断提升党建工作质量中把牢发展方向。


    坚定斗争意志。长期斗争需要长久意志。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根”和“魂”,蕴含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红色基因,只有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才能为做好长期斗争并取得胜利筑牢底气。中核集团牢记初心使命,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发挥核技术应用优势,聚焦“健康中国”持续发力。深入开展好“幸福中核”系列活动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自我革命,用案例加强警示教育效果,持续惩治腐败突出问题,驰而不息纠治“四风”,着力构建“大监督”格局,使核工业人历经千锤百炼仍朝气蓬勃,始终保持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本色,更加坚定跟党学战斗、跟党去战斗的革命意志。


    把握斗争规律。中核集团通过高质量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理解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核工业干部员工“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的见微知著力,对潜在的风险有科学预判,知道风险在哪里,表现形式是什么,发展趋势会怎样,该斗争就要斗争,总结运用好经验规律,不辜负抛头颅洒热血的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辜负党披荆斩棘、筚路蓝缕走过的100年。增强全局思维和系统思维能力,从国家战略需要看核工业发展,从核工业全产业链条看中核集团发展,从实现集团公司“三位一体”奋斗目标看各板块公司发展,加强各项工作的政策统筹、进度统筹、效果统筹,发挥整体效应和产业链势能。


    回首一百年是那么长,因为中华民族前进的每一步,都是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艰苦奋斗的结果,回忆每一段历史时都让人百感交集,站在每一段历史前都难忘难离。回首一百年又是那么短,因为百年只是绵长历史中的匆匆一瞥,但就在这一瞥中,我们党带领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必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以开局就是决战的姿态,响应伟大号召,把党领导下的核事业继续全面推向前进,为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1-09-14

  •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