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化公交线路、提升交通服务、打通道路阻碍—— 海口畅通城市微循环(办实事 解民忧)

    核心阅读

    海南省海口市采取多种措施方便居民出行: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基础上,收集群众出行需求,优化公交网络,开通定制专线,提供精准服务。同时改造市政道路,完善配套设施,治理交通拥堵。



    椰影斑驳间,亮黄色新能源公交车缓缓停靠站前,市民吴浩宇排队跨过踏板,走向自己常坐的座位。今年开始,他一改往日习惯,把骑了两年的电动车推进小区地下停车场。“来海口工作后,坐公交的次数一只手数得过来,现在却成了首选。”小吴笑着说。

    海南自贸港建设以来,海口常住人口连年增长,人员活动更加频繁,城市更新提速。在此背景下,如何为群众出行增添便利?

    海口持续聚焦改善群众出行,重塑公交网络,打通道路神经末梢,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方式。

    广泛收集建议

    优化公交网络

    “几公里的路,宁可迎着烈日骑电动车,也不愿意坐公交。”这是吴浩宇和不少市民曾经的内心写照。为啥?“出趟门尽是弯弯绕绕,电动车几分钟能到,公交车少说走半小时。”说起过去,小吴直摇头。

    “海口呈现带状城市结构,东西长,南北短。以前线路规划采用‘贴膏药’的方式,哪里提出需求,就往哪里延伸一段。”海口市公交集团副总经理赵文告诉记者,长此以往,弊端开始显现:线路变绕、变长,重复站点变多,便利性打了折扣。

    改变,势在必行。海口下决心对公交线网进行重塑。“在市交通运输和港航管理局的指导下,我们首先委托第三方开展客运调查,收集刷卡支付、客流点位等6000多万条数据进行分析。”赵文说,想缩短线路、截弯取直、取消重复,要先给市民出行线路“画像”,掌握真实出行需求。

    把工作做细,把服务做实。依靠数据分析,也要实地调查。“我们多次在规模较大的客流点开展问卷调查、走进社区座谈,征询群众建议。”海口市公交集团运营总监柯彬说。吴浩宇也收到调查问卷,填了建议。

    结合数据分析和实地调查,公交集团最终梳理出19条主要客源走廊,确定了以“骨干+接驳”为主,多样化公交为补充的三级线网结构,将线路重复系数由3.88降至2.48,非直线系数由2.10降至1.68。去年12月20日,首批112条优化调整公交线路正式运行。“截弯取直后,部分市民需要中途换乘一站,我们实行60分钟内换乘减免1元优惠政策,鼓励居民换乘。”赵文说。

    得知线路调整前15天免费乘车,吴浩宇马上体验。“上班比之前快了近20分钟,车上空调足,方便又凉快。”吴浩宇竖起了大拇指。

    “前不久,为方便市民就医,我们又优化调整了途经海南省中医院江东院区的两条线路。”赵文告诉记者,三级线网初步搭建,仍需完善。去年9月公交集团成立专班,建立常态化机制,通过定期走访、12345市民热线、官方公号等渠道,收集乘客建议。据此,今年1月、3月、6月,海口陆续又对54条线路进行优化。

    据了解,重塑线网结构后,海口公交日均发班8206趟次,较优化前增长31.83%;日均运送乘客16.96万人次,较优化前增长35.21%;日均运营里程32.25万公里,较优化前增长13.55%;骨干线高峰期3到5分钟一班、接驳线8到10分钟一班;到站准点率90%,较优化前增长12.5%。

    开通定制专线

    提供精准服务

    今年“五一”假期,来自陕西西安的游客李晓敏飞机一落地,便买好了市郊列车车票,“到海口东站只用10分钟。”随后放下行李,坐上夜3路公交,前往白沙门文化创意集市。“出行前做‘攻略’,发现海口开通了定制专线,途经钟楼、世纪大桥,刚好饱览城市夜景。”

    今年来,海口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白沙门文化创意集市等文化新地标相继开放,旅游市场加速回暖,“五一”假期游客量达到2019年同期的118.4%。“为便利市民、游客出行,海口推出‘一线路一运营’方案。”海口市交通运输和港航管理局局长林成说,李晓敏乘坐的夜3路因此开通。

    “对于特定人群的特殊出行需求,按照常规公交线路提供服务并不划算。”林成说,点对点开通定制公交、高峰专线、旅游专线等,既能提供个性化公交服务,又能摆脱“平时乘客寥寥,假期运力不足”的状态。

    白沙门文化创意集市6月营业之初,公交集团派驻人员连续3晚守在现场。“依据现场情况调配车次,防止游客乘车拥挤,大家全程神经紧绷。”柯彬说。

    柯彬介绍,目前3条夜路公交运营班次已固定:周一到周四20到30分钟一班;周五和周末10到15分钟一班。“通过智慧调度中心和交警等相关单位联动,遇到不理想的天气状况,我们会及时调整运力,保证效率。”

    定制专线不仅开到了景点,还开进了社区、学校、医院、产业园区。

    “夏天天气热,从家到公交站要一公里,没走几步就汗流浃背。”一直以来,市民符阿姨都盼着公交站离家近些。今年5月底,她所在的小区开进了第一辆定制公交。“下楼就上车,路线直、停车少。”这下,符阿姨喜笑颜开。

    小区住户有一半以上是老年人,周边的公交数量少、站点远。今年4月,符阿姨所在的社区统一收集了住户的日常出行和上班通勤需求,再由市公交集团实地勘察,达到开通标准后,最终确定专线的途经路段和停靠站点。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海口已开通各类定制专线104条。今年还将打造12条老龄化线路,目前线路已完成规划,将覆盖公园、医院、社区等,公交车辆、站点设施正在加紧改造,年底即可全部投入运营。”林成说。

    改造市政道路

    治理交通拥堵

    在海口国贸商圈工作的黄丽下班后,驾车从金龙路驶入金秀街,10分钟到家。“路通后,上下班不用再绕行侨中隧道,单程节省半个小时,开车心情都变得更愉悦。”黄丽笑着说。

    龙华区金秀街紧挨着一家单位的家属小区。2000年前后,为保障小区的安全,一道墙将道路一分为二,仅留一米多宽的小门供人通行。近年来,城市更新提速,周边道路拥堵等问题开始冒头。“打通金秀街”因此被列入龙华区2023年民生实事项目,成了龙华区亟待攻克的难题。

    “理清权属问题后,大多数居民都支持拆墙。原先去二十六小、国贸商圈都要绕路,路通后更方便。”龙华区海垦街道办事处主任王博说。但也有部分居民提出顾虑:“道路贯通后是否会影响小区安全?路面积水会不会污染小区环境?”

    “打通‘断头路’,先要打开群众的‘心结’。”龙华区海垦街道办和龙华区住建局的工作人员走街串户做工作,多次开座谈会听取居民意见,并给出解决办法:居民担心道路安全问题,就留出1米宽的人行道,作为马路和小区的缓冲区;担心道路贯通后,路面积水会流入小区蓄水池,就提出增设排水管和雨水箅子,阻隔路面积水……终于在两个月后,获得居民一致同意。

    5月12日,金秀街市政道路工程启动开工,阻挡在道路中间20多年的墙体被拆除。“当天周边小区很多居民都来围观,墙倒下的那一刻,大家纷纷拍手叫好。”龙华区城乡道路规划建设站站长陈玉魁告诉记者,目前道路旁已配备垃圾屋和太阳能路灯,接下来还会设置减速带,保障居民出行安全。

    “路通前,这里停了很多电动车,垃圾也乱摆乱放。现在大变样,出门就是崭新的柏油马路,心里敞亮多了!”居民岑丽红说。

    “继去年打通16条‘断头路’后,今年海口将启动17条‘断头路’建设,其中8条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将于年底全部贯通。”海口市市政管理局局长林明介绍,海口计划投入财政资金超5亿元,全力保证17条“断头路”打通项目的完成,让群众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看到新变化、得到真实惠。

    2023-07-21
  • 国家防总针对京津冀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 水利部向三省市派出三个工作组

    本报北京7月20日电(记者刘温馨)据气象部门预报,20日至23日,华北东部有中到大雨,北京西南部、河北中部沿山局地有暴雨或大暴雨。

    20日,国家防总办公室召开防汛专题会商调度,与自然资源部、水利部、中国气象局联合会商,督促指导各地落实各项责任措施。16时,针对北京、天津、河北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赴京津冀协助指导地方做好防汛工作。

    国家防总要求,密切关注雨情汛情发展变化,加强多部门联合会商研判,强化气象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加强山洪地质灾害、中小河流洪水、中小水库安全度汛、城市内涝等薄弱环节,全力做好风险隐患点巡查防守,督促落实直达基层责任人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及时果断采取关停管控和人员避险转移等措施,切实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响应期间加强信息报送,重要情况按规定及时报告。

    本报北京7月20日电(记者王浩)记者从水利部获悉:据预报,未来3天,海河流域北三河水系、大清河水系、子牙河水系、漳卫河水系将出现暴雨洪水过程。水利部针对京津冀三省市已启动洪水防御Ⅳ级应急响应,并向三省市派出三个工作组指导地方做好暴雨洪水防御工作。

    2023-07-21
  • 京蒙协作“医疗倍增计划” 助力内蒙古老百姓在“家门口”便捷就医

    日前,内蒙古印发京蒙协作六个“倍增计划”实施方案。其中,就《京蒙协作“医疗倍增计划”实施方案》,记者采访了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隋晓杰,对方案有关情况进行解读。


    问:《京蒙协作“医疗倍增计划”实施方案》出台背景是什么?


    答:近年来,我们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健康中国”战略,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京蒙对口帮扶由来已久,多年来,北京市派出多家医院的专家学者和医护人员走进内蒙古,通过传帮带、为群众解除疾苦,为内蒙古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深化东西部协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化京蒙医疗协作,日前,自治区正式印发了《京蒙协作“医疗倍增计划”实施方案》。


    京蒙协作“医疗倍增计划”为内蒙古重点专科“短板变长板”按下了快捷键,将极大提升内蒙古医疗救治、专科发展、医教科研等各方面能力,对促进自治区医疗卫生事业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问:京蒙协作“医疗倍增计划”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到2025年,京蒙互联网医疗、远程会诊、远程医学影像诊断等服务全面开展,医疗资源高效对接,建成2个标志性医疗合作项目、建设一批临床重点专科、带出一批专科人才、填补一批技术空白、完善一批管理制度,内蒙古三级医院重点专科管理、业务水平显著提升,群众跨省转诊就医率明显降低。


    问:京蒙协作“医疗倍增计划”重点任务是什么?


    答:主要有三个方面重点任务。


    建设临床重点专科。北京天坛医院与内蒙古自治区脑科医院(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医院)协作,建设神经外科。北京朝阳医院与内蒙古自治区胸科医院(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医院)协作,建设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参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模式,建成京蒙协作标志性合作项目。北京安贞医院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协作,建设心外科。北京同仁医院与内蒙古自治区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协作,建设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眼科。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与内蒙古自治区儿童医院协作,建设小儿外科。北京安定医院与内蒙古自治区精神卫生中心协作,建设难治重型精神疾病科。北京积水潭医院与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协作,建设创伤急救外科。北京市肛肠医院与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协作,建设中医肛肠中心。


    推动北京互联网医院落地。积极与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对接,探索北京互联网医院落地内蒙古模式,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互联网医疗服务。


    研究推动盟市三级医院重点专科协作。根据地理位置、人口密度和群众就医流向,在总结建设临床重点专科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推进包头、巴彦淖尔、乌兰察布、锡林郭勒、赤峰等盟市三级医院与北京三级医院开展协作。推动部分医院协作建设自治区区域医疗中心。


    问:下一步工作思路是什么?


    答:接下来,我们会加强与北京市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细化各项协作任务落实步骤、时间、方式等,强化日常管理,及时推动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自治区相关医院要明确专门机构和工作人员落实具体任务,确保协作取得实效。建立专家评估机制,每年对协作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建立督导机制,适时对各协作医院重点专科协作情况开展专项督导,督促医疗协作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完善保障机制,自治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发挥职能,为医疗协作提供必要保障。(记者王坤)

    2023-07-19
  • 关注基层需求,聚焦工作实际,着眼提质增效,福建漳州推出“平安漳州e家”——一个政务APP的减负探索(一线调研)

    图①:漳州市城市一景。


    陈必芳摄(人民视觉)


    图②:芗城区芝山街道网格员用“平安漳州e家”APP采集事件。


    黄熠摄(人民视觉)


    图③:芗城区芝山街道综治中心内,平台管理员对上报的网格事件进行研判。


    黄熠摄(人民视觉)


    编者按:为了切实用好政务APP,让科技手段助力基层减负增效,福建漳州推出“平安漳州e家”APP,在功能设计、操作流程、考核评价上,坚持从群众利益出发,从用户需求出发,让信息化真正做到为民、便民、利民。


    走在上班路上,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蓝田街道毅阳社区网格员邱美灵习惯性点开手机上的“平安漳州e家”APP,近期所有待办和已完成事项清晰显现。“我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登进来看看新任务,跟进旧事件,对一天的工作心里也有个底。”邱美灵说。


    近年来,随着政务服务数字化进程加快,政务APP实现快速推广和普及。为了切实用好政务APP,为基层干部减负增效,漳州市委政法委建设社会治理智治平台,搭建起一套网格事件闭环处置流程,并增设手机移动端APP和微信小程序,于去年11月推出“平安漳州e家”APP。记者近期进行实地探访,看“平安漳州e家”为基层干部带来了哪些改变,提供了哪些帮助,还有哪些提升空间。


    功能设计强调精简


    路过居民老陈家时,邱美灵特意绕到旁边绿地。看到绿地恢复了整洁,邱美灵拍照上传至“平安漳州e家”并点击“办结”。两天前,有社区居民反映老陈占用绿地私搭停车棚。找到老陈沟通无果后,邱美灵将事件上传至“平安漳州e家”求助。不到两分钟,社区负责人陈立婷手机上收到一条来自“平安漳州e家”的待办事项提醒。陈立婷上门劝导,依然无果,随即提请蓝田街道综治中心介入调解。


    在蓝田街道综治中心,平台管理员收到请求后,根据事件性质分派至街道城管办。当晚,城管办协助社区上门劝导,老陈终于同意自行拆除。看到已拆除的车棚,邱美灵对老陈竖起了大拇指。


    去年底,漳州市委政法委建设社会治理智治平台“平安漳州e家”并增设手机移动端APP和微信小程序。“以前尽管也有类似的事件处置平台,但网格员每次操作都需要回到电脑前,因此使用率并不高。我们开发移动端应用就是方便基层使用,提高工作效率。”漳州市委政法委综治中心主任陈金荣说。


    事实上,此前在漳州,各部门已经建立了不少信息化平台和政务APP。刚接到推广使用“平安漳州e家”的工作任务时,毅阳社区负责人陈立婷还有些不解。“又多了一个任务。”陈立婷坦言这是自己的第一反应,“社区工作本就千头万绪,多一个APP就是多一项负担。”


    陈立婷的想法并不夸张。在一台社区办公电脑里,记者看到了多个信息化平台。平台另一头,连接着民政、卫健等部门。“这意味着同一份信息我们往往要重复上报多遍。”现场有网格员说。


    可没过多久,陈立婷就发现了“平安漳州e家”的不同。


    “看上去增加了工作量,实际上却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时间。”陈立婷说,“原先最花时间的就是沟通——与居民的沟通、与上级部门的沟通。现在线上程序流转,省去了各种协调的时间。上报的事件,会纳入流转督办,每到一个环节都有专人跟踪处理,有了各级各部门协助,基本都能很快解决。”


    新的APP会不会增加基层负担?陈金荣坦言,刚开始自己也有顾虑,因此APP起初的定位就是聚焦基层平安类事件处置,防范化解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各类矛盾风险隐患,使用的目标群体就是基层网格员。


    陈金荣表示,有了清晰的定位,APP在功能设计上尽量精简,聚焦事件上报与处置。同时,针对管理人员推出移动端APP,方便随时随地上传处置事件;针对群众开发微信小程序,不用下载安装就可以上报事件;同时将微信小程序、APP等端口数据打通。


    操作流程注重实用


    又到例行巡查时间,邱美灵当天的工作是更新社区人口信息。来到一栋楼前,她对准墙上的二维码,打开“平安漳州e家”APP扫一扫,楼栋数、单元号就自动录入。“这省去了手动查找、输入,使用起来更方便。”邱美灵说。原先,入户都是先将信息记在本子上,回去再录进电脑,如今效率大大提升。


    政务APP好不好用,要使用主体说了算。在“平安漳州e家”中,类似简化操作流程的设计还有很多。在毅阳社区,从“不习惯”到“用得上”,陈立婷把“平安漳州e家”形容为社区工作的好帮手。


    “事件填写上报时,APP会根据填写人所在地自动归入相应社区,可有时事件发生地与填写地不一致,导致责任社区和事发地错位,怎么办?”邱美灵曾经遇到不少难题。她将难题汇总上报到陈金荣处后,工作小组进行专题研究改进,不久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从手动输入地点,到后台自动定位,再到定位后的核实,如今还增加了语音输入功能,仅一个涉及地点输入的操作,APP就前后更新了4个版本。


    “一个社区只有两三个账号,有些网格员自己无法直接上报巡查发现的问题,能不能多开通几个账号?”


    “基层工作多,不能保证一直刷新页面,能否多加一个短信提醒功能?”


    “上报事件时事件分类过于专业,基层网格员和群众难理解,能否进行细化调整?”


    …………


    增加社区账号数量,开设事件流转短信提醒功能,将专业领域事件描述转化为群众理解的语言……“在好不好用上不断优化设计,使用主体有需要,APP就不断改进。”陈金荣介绍,通过到基层调研、平台自查等方式,“平安漳州e家”已汇总三批问题清单,针对149项共性问题进行升级,完成改造91项。


    考评排名宽严适宜


    和不少政务APP一样,“平安漳州e家”也面临着是否要考评、如何考评的选择。


    此前,陈金荣对一些政务APP考评的做法有所了解。例如,有些政务APP考核登录率,要求每天上线“打卡”;有的地方村干部每天要花近两小时看手机,完成多个打卡任务;甚至有地方为了满足考核需求,还专门安排了“登录员”,指定一名村干部管理6个工作账户,定时定点把需要登录的APP刷一遍。


    “对于政务APP考核要求过严过细,本质上是一种打着信息化旗号的形式主义。”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刘碧强说,“政务APP考评的本意是监督和激励,提高工作效率,更好服务群众。但如果使用不当,反而容易挫伤干部工作积极性,滋长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首先是要不要单独考评?在前期调研中,陈金荣发现,基层干部对考评比较抵触。在芗城区通北街道金源社区,网格员刘迪直言:“基层工作本就多,面临的各项考核压力也大,不希望再增加一项考评。”


    在多次听取基层单位意见后,“平安漳州e家”未对各区县进行单独排名。“但不排名不代表没有约束。”通北街道综治中心干事汪文凤说,平台有事件反馈机制,每一条事件办结后,我们都会对事件进行评价,并抽查回访,由此形成一种监督。


    其次是考评的标准如何设定?“科学评估、精准衡量是我们的目标,但要做到并不容易。单以事件采集量为例,是越多越好吗?”陈金荣说,“在设置考评标准方面,不同地区的事件发生率不同,处置难度不同,以事件量多少评价不一定合理。”不设定基础事件量,难以发挥APP实效;事件量设定过高,反而增加压力,甚至出现事件造假。


    刘碧强建议,考核标准制定要紧扣为群众服务的工作要求,关注群众满意度、获得感;考核内容要紧扣自身部门工作职责,对照权责清单,不加压、不越位。此外,考核要体现成果导向,工作效率有没有提高,平安指数有没有上升应重点关注。


    记者注意到,尽管“平安漳州e家”没有对各地使用情况进行排名,但其事件处置情况也纳入各地平安创建绩效考评。在漳州市委政法委综治中心后台,几项指标清晰在列——事件有没有及时解决,群众满意度如何是重要方面,而不是打卡准不准时,上报事件数量多还是少。陈金荣介绍,“平安漳州e家”在规则制定上还要进一步探索,摸索制定出一套既能激励干部积极性,又不增加基层负担的考评机制。


    数据互通仍待完善


    “一个电话能讲明白的事,还要不要再记录到平台上?”


    “不同村居的基层干部素质不同,城市社区尚且好推广,偏远地区基层干部政务APP使用率怎么提高?”


    …………


    在半年多时间里,陈金荣碰到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金源社区位于漳州市主城区,人口密集,事件处置量大。一些小问题是否还需要流转上报平台?社区党支部书记陈秦兰认为没有必要:“社区工作太多,类似的事情一上午就有七八件,哪有时间一桩桩上传汇报?”


    同样在芗城区,芝山街道属于新开发片区。街道政法委员郭庆瑞却有不同看法:“事事有记录,不只是方便留痕,更是一种工作导向。过去我们政府工作只看结果,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流程轨迹,从而更好地推进工作。”


    但双方都认为,政务APP在管理操作上可以更灵活。“希望在规范使用的基础上,给予基层一定的灵活使用空间。例如一些已很快解决的小事,基层工作人员是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再填报。”陈秦兰说。


    除此之外,陈金荣认为,更大的难点在于人才队伍建设,政务APP开发一般由政府部门牵头,第三方技术团队配合。“信息化建设工作有一定门槛,从想法到落地要想更好实现,需要更多专业人才加入。”陈金荣说。在农村调研时,陈金荣还发现,由于城乡干部队伍之间的信息化素养存在差别,农村基层干部对于相关数字平台接受程度有限。


    此外,数据的采集与互通仍是难点。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基层干部手机上装了很多个APP。“一些部门的信息没有打通,或缺乏有效沟通机制,对于一些部门来说的本职工作,到了基层就是重复劳动。”刘碧强认为,让信息化更好改进政府工作,还需要更多努力、更大合力,坚持从群众利益出发,从用户需求出发,不断完善设计,才能让信息化真正做到为民、便民、利民。

    2023-07-19
  • 京蒙协作“教育倍增计划” 助力内蒙古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日前,内蒙古印发京蒙协作6个“倍增计划”实施方案。其中,就《京蒙协作“教育倍增计划”实施方案》,记者采访了自治区教育厅合作交流处处长侯敬民,对方案有关情况进行解读。


    问:方案出台的背景意义及过程是什么?


    答: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2018年,自治区教育厅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签署《京蒙教育扶贫协作三年计划备忘录》;2021年,双方签订《京蒙教育对口协作框架协议(2021-2025年)》;2022年,京蒙教育对口协作又进一步细化职责分工,建立定期调度研商和协同推进机制等。


    长期以来,京蒙两地教育部门认真落实协议要求,陆续开展了教师培训跟岗、远程教育、干部挂职等工作,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部分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现状。截至目前,内蒙古7个盟市31个旗县与北京市17个区结对共建,京蒙两地486对中小学建立“手拉手”结对关系,北京10所高校与内蒙古6所高校开展结对交流合作。


    在新时期内蒙古对高质量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以及京蒙教育协作“内涵式”发展的要求下,2023年,双方签订《关于深化京蒙教育东西部协作工作的协议》,重点围绕实施“内蒙古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计划、实施京蒙教育远程互助工程等开展合作交流。


    问:京蒙协作“教育倍增计划”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共有9项重点任务。


    实施“内蒙古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计划。充分发挥首都高校、教研部门、中小幼职学校优势,有序接收相同学段学科内蒙古学校教导主任、教研员、骨干教师培训和跟岗实践。2023年,北京接收内蒙古跟岗实践教师增加至315人,并协助推动215名内蒙古“国培计划”在北京实施。广泛开展覆盖内蒙古全体教师的线上培训等,实现教师能力提升由部分到全员的倍增。


    实施京蒙教育远程互助工程。打造集资源共享、在线研修、协同教研、双师课堂、听评课、公开课与直播等服务于一体的京蒙教育协作智慧平台。2023年先行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旗县的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学校使用,逐步向京蒙结对帮扶学校、自治区全域推广。


    打造“内蒙古校(园)长工作室”。由自治区当地优秀校长牵头,周边学校领导骨干参与,北京理论、实践双导师引领,以培训、改进、辐射为研修线,努力把“内蒙古校(园)长工作室”打造成为当地骨干校(园)长成长和学校发展、研究和解决教育发展瓶颈问题、辐射先进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与经验的平台。


    深入推进“组团式”教育帮扶。加大自治区18所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学校建设力度,打造一批京蒙协作示范学校。完善结对校支撑机制,选派优质干部教师队伍,全力做好京蒙结对区县高中帮扶工作,辐射带动自治区县域高中制度、队伍、教学、文化建设实现新突破。


    支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以内蒙古职教园区建设为重点,协调北京优质职业院校开展帮扶工作,在专业共建、资源共享、联合培养、教师交流等方面全方位合作。支持北京企业、职业院校与内蒙古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


    加大京蒙高校合作交流力度。结合北京“四个中心”和自治区“五大任务”建设发展需求,支持京蒙高校开展共建交流。加大高端人才联合培养和学术交流,共享科学研究、课程建设等资源,共建重点专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协调组建京蒙高校协同创新团队,面向内蒙古生态、安全、能源、农畜、开放等方面的课题联合攻关,推动科研成果转化。选派自治区教育系统和高校干部赴北京教育行政部门、市属高校挂职锻炼等。


    推动京蒙结对旗县教育协作高质量发展。协调北京加强对教育人才支持力度,提高支教教师选派质量,增强送教讲学力度频次成效等。


    开展青少年学生研学活动。协调北京加强对内蒙古生态实践研学基地建设的智力支持,鼓励北京师生赴内蒙古85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研学基地(营地)开展研学活动。


    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协作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慈善机构等积极参与京蒙教育协作。


    问:下一步的工作思路是什么?


    答:接下来,我们将继续认真落实《京蒙协作“教育倍增计划”实施方案》要求,加强与北京市教育部门协作力度,共同做好方向把握、项目设计、统筹协调、质量监督工作。深化与北京市教育系统的多层次、多元化合作,强化实践创新,积极打造多种线上帮扶模式,依托用好“组团式”帮扶教育人才资源,打造一支“留得下、带不走”的师资队伍和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精心打造“首都教育远程互助工程”“名校长工作室”“培训+跟岗”品牌项目等,确保“教育倍增计划”落细落实。(记者刘志贤)

    2023-07-18
  • 民政部部署开展“乡村著名行动” 提升乡村地名建设水平

    本报北京7月17日电(记者李昌禹)民政部近日印发通知,部署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该行动涵盖地名方案编制、命名设标、文化保护、采集上图、信息服务等地名工作的各个环节,致力于提升乡村地名建设水平,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这是记者17日从民政部2023年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据了解,随着时代发展,现代乡村正在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乡村地名也呈现出数量密度需求不断增加,需要整体性、前瞻性规划设计,标准化程度要求提升,人们对乡村地名的特色内涵越来越重视等特点。


    近年来,民政部不断深化乡村地名信息服务,持续加强乡村地名建设。聚焦乡村百姓出行导航、快递物流不便的现实问题,先后指导互联网地图平台规范标注乡村地名670余万条,新增地名覆盖全国200余万个农村居民点,搜索点击量累计达数十亿,有力促进了乡村百姓出行导航、快递进村、山货进城。


    此次“乡村著名行动”明确了5方面14项重点任务,具体包括织密乡村地名网、健全乡村地名标志体系、发展繁荣乡村地名文化、深化地名信息服务、促进地名利农惠农等内容。


    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副司长王晓东在发布会上介绍,从2023年起,将利用3至5年时间使乡村地名工作模式基本定型、工作路径基本成熟,乡村地名及其标识的广度、密度、精细度适应乡村治理需要,乡村地名文化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乡村标准地名信息在各领域规范使用,乡村地名管理服务水平实现跃升,地名助力乡村振兴作用得到充分显现。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时,乡村地名管理服务全面适应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城乡地名公共服务实现一体化、均等化,优秀地名文化成为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地名助力乡村振兴取得重大成效。

    2023-07-18
  • 赤峰市:打好抗旱组合拳 多措并举保民生

    入夏后,赤峰市持续晴热高温天气,导致各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农业生产和畜牧业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且有持续发展态势。


    作为农业大市,赤峰市肩负着重要的粮食生产责任,为确保完成粮食生产任务,全市上下战高温、抗旱情、保民生,各部门联动、多措并举,一场全力抗旱保粮的攻坚战在赤峰市打响。





    ——全力保墒。加密土壤墒情人工观测,派出农牧技术人员深入旱情严重的翁牛特旗、巴林左旗等6个旗县区开展抗旱技术培训,在旱地推广全膜播种技术,保持土壤水分,全市农作物覆膜面积达400万亩以上。


    ——抢播补种。赤峰市共实施抢墒播种面积107.1万亩,巴林右旗、巴林左旗、林西县、喀喇沁旗共实施抗旱坐水种面积52.7万亩。针对大豆播种时间延后、播种进度慢的问题,梳理生育期在110天以内的极早熟大豆品种,指导农户选购,已于6月下旬完成种植任务。


    ——抗旱浇灌。赤峰市累计完成抗旱浇灌面积1002万亩,新建应急水源3处,投入机动运水车辆120余台、18万人次,启用水库提供灌溉用水量8500多万立方米,全力以赴抗旱扩浇。


    ——人工增雨。截至目前,共开展飞机增雨作业11架次、火箭增雨作业64点次,发射火箭弹441枚,累计增加降水量约5000万吨。克什克腾旗东部、林西县大部、翁牛特旗中部和西南部、松山区大部、喀喇沁旗西北部和东部、宁城县中部、敖汉旗西部、阿鲁科尔沁旗东部等大部地区旱情得到有效缓解。


    ——争取资金。根据灾情实际,赤峰市农牧局已经向自治区农牧厅申请抗旱救灾资金6.6亿元,目前正在等待批复。赤峰市应急管理局积极向自治区应急管理厅申请价值2000多万元的水管车、水泵、农具等8类抗旱救灾物资,目前已全部下拨。


    今年,赤峰市新增的高效节水水肥一体化面积是35.4万亩。目前,大田作物已进入主要生长阶段,但持续高温少雨导致未能春播面积150万亩,未出苗面积178万亩,出苗作物受旱面积860万亩,均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


    赤峰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耕地保护科科长苑喜军说:“在旱地上大力推广农艺节水抗旱技术措施,比如说应用保水剂、搞保护性耕作、深耕深松、抗旱品种一系列技术措施。针对现在未播种或者是未出苗的耕地,应用坐水点种、移动滴灌等一些技术措施促进出苗,针对未播的地,我们推广一些短生育期的作物及时播种,像荞麦、绿豆等作物。”


    鉴于目前旱情状况及发展趋势,赤峰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气象、农牧、水利等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强化雨情、水情、墒情和旱情的监测预报。组织技术人员到一线进行指导,开展抗旱农技宣传,引导农民有效应对旱情。(记者魏那)

    2023-07-17
  • 阿拉善——打造“10分钟文化圈” 百姓幸福感满满

    每天上午9点,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67岁的贺祥老人,准时来到小区旁的阿拉善盟文化馆上萨克斯课,这是他学习萨克斯的第二个年头了。“盟文化馆免费开设培训班,让我们老年人能够老有所学、老有所乐。除了学萨克斯,我参加的合唱团还拿了好几次奖呢!”贺祥老人高兴地说。


    贺祥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只是阿拉善盟覆盖城乡“10分钟文化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阿拉善盟通过着力打造城乡“10分钟文化圈”,形成了覆盖盟市、旗区、苏木镇、嘎查四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随着该盟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空前丰富。“10分钟文化圈”让阿拉善广大居民的生活因文化而更有质感和温度,大大提升了城乡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据了解,阿拉善盟文化馆每周对外开放112个小时,为群众免费提供排练场所、演出服装,年均开展500人以上的大型文化活动、演出70次,每年为特殊群体服务10次,开办成人钢琴、书法、蒙古象棋、合唱、声乐、器乐等11个门类的艺术培训班……一系列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打造出一道覆盖城乡的亮丽文化风景线。


    “群众有需求,我们有回应。”阿拉善盟文化馆馆长赛娜说,近年来,该馆通过“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群众的文化需求,并结合“我们的节日”“文化进万家”等主题活动,着力打造“百日消夏”、全盟广场舞大赛、新年音乐会等7个文化品牌。零门槛、均等化、普惠制的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今年以来,阿拉善盟文化馆文艺辅导部持续开展“订单式”公共文化服务,促进“供需”有效对接。“我们根据‘订单’需求,为阿吉奈艺术团成员、老年大学学员、广场舞大赛参赛选手辅导上百次,编排舞蹈《萨吾尔登》《辉煌中国梦》和《舞韵阿拉善》等,培训700余人次。”阿拉善盟文化馆文艺辅导部舞蹈教师傲云说。


    占地6400平方米的阿拉善盟图书馆不仅外观大气,而且馆内藏书丰富,各种创意活动轮番举行,成为阿拉善盟名副其实的文化地标和“网红打卡点”之一。


    “今年图书馆推出‘信用阅+’服务,读者可凭借书信誉换取积分,积分越多能借的书越多,以前我能借4本,现在能借6本啦。”读者白宇新说。多年来,阿拉善盟图书馆坚持开展外借、阅览、电子图书、多媒体视听、参考咨询、文献检索等多类型、多层次服务,并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不断丰富以阅读为核心的综合性文化服务,“阿拉善文化讲堂”“我们的节日”“4·23世界读书日”等品牌文化活动效果显著,广受群众欢迎。


    今年,该盟图书馆上线了手机图书馆小程序,推出馆藏检索、一键续借、数字阅听等多种个性定制服务。据统计,该盟图书馆馆藏图书从2009年的7.3万余册增至现在的28万余册,年平均服务读者10万人次。


    与阿拉善盟图书馆相隔约300米的阿拉善博物馆,每到周末或寒暑假都会门庭若市。“我经常带孩子到博物馆参观学习,还不定期参加馆内活动,收获很大。”居民斯琴说。


    阿拉善博物馆馆区占地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8万平方米,展厅面积5000平方米,馆藏文物32724件(套),是一座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先后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近年来,我们用好线上线下平台,不仅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还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并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功能作用,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的需求,如今博物馆已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阿拉善博物馆馆长张震州介绍说。


    据了解,近年来,阿拉善盟通过打造“10分钟文化圈”,各级公共文化场馆年均开展线上线下群众文化活动2700余场次,惠及群众80余万人次。“我盟将进一步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加强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造新型城乡公共文化空间;统筹推进公共文化资源整合,提高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率,扩大优质文化供给,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阿拉善盟文旅广电局副局长曼德尔娃说。(记者刘宏章通讯员闫琛琛)

    2023-07-17
  • 江苏泗阳县推行“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优化服务体系 解决信访难题(基层治理新实践)

    20多平方米的屋子里,两个暖瓶,三张办公桌,几把凳子,再无其他。“屋里挤满了上访群众,大都是来要工程款的。”回想起2006年初到江苏省泗阳县信访局上班时的场景,徐建星记忆犹新。尽管很多人告诉他信访工作不好干,徐建星已有心理准备。但是,当天站在门口的那一刻,他仍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压力。


    受限于当时的信访流程,信访部门很难对所有问题进行跟踪管理。“有时候,我们安抚群众情绪、弄清原委,协调交办相关部门,但有的部门推诿,有的拖延不办,很容易引发重复上访。”徐建星没少为此烦恼。


    人员少,效率低,难题如何破局?泗阳县委政法委副书记倪海霞介绍,按照“资源整合、功能融合、效能聚合”原则,泗阳县近年来打造“一站式”县乡村三级社会治理服务体系,推行“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机制,探索全链条解决信访难题。今年1月以来,全县共受理矛盾登记2179件,化解2114件。


    资源整合——


    打造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调解队伍


    干了17年信访工作的徐建星,因为调解工作成绩突出、接访能力强,虽然已到退休年龄,仍被聘为泗阳县社会治理服务中心调解员。“矛盾化解、纠纷调解、信访督办,每个环节都考验着调解员的综合素质,除了要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烂熟于心,还要会做群众工作。”徐建星坦言,打造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调解队伍十分重要。


    为了充实调解员队伍,泗阳县从网格员、志愿者、基层干部等群体中择优选拔,组建了一支1000多人的调解队伍,基层民警王乃文是其中一员。


    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王乃文翻阅着他今年处理的卷宗,卷宗详细记录着事情原委、交办部门、案件办理进度以及经办人员满意度评价。“看到群众的难题得到解决,自己很有成就感。”王乃文说。“我们会通过电话随访、群众热线,对调解员进行评价管理,开展专项督查考核,对不能胜任者及时予以调整。”泗阳县司法局局长张鸿翔说。


    泗阳县司法局会定期组织调解员队伍参加集训,各乡镇还会根据当地情况组织专题培训,让调解员队伍的政策把握能力和回应引导能力得到稳步提升。


    职能融合——


    办好一件事情只需进一扇门


    实际信访工作中,很多案件涉及多部门管辖,但有时候交叉区域谁也不管,互相扯皮。


    2017年,倪红霞从穿城镇党委书记任上来到泗阳县信访局担任局长,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让她明白,老百姓信访办不成事,很多时候问题根源在于部门间沟通合作不够。


    倪红霞与泗阳县人社局会商讨论后决定,将劳动监察大队作为试点部门进驻信访局。原本两周才能完成的信访案件,只需三天就能完成,大大缩短了办理周期。


    试点成功后,多个部门负责人给倪红霞打来电话,纷纷表示想要入驻办公。“这么多部门打电话提想法,而不是我去催办,这是第一次。”倪红霞认为原先机制没捋顺,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困扰。


    办好一件事情只进一扇门,靠的是多部门同时会商、协同办理。今年2月,泗阳县某房地产项目中19栋、24栋因配电箱改建问题需延期交付,如何赔付业主违约金?部分业主来到泗阳县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反映问题,泗阳县住建局市场科第一时间召集征收办、供电公司、众兴街道和社区居委会,现场对接交办,要求逾期开发商拿出计划,确保在承诺时间交房。


    “现在办事效率提高很多,大家也经常针对案件互相交流。”泗阳县住建局工作人员周道胜说。


    截至目前,泗阳县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已设有住建、人社、民政等10个常驻部门窗口,还有教育、卫健等10个轮驻部门,集中办理来访接待、矛盾纠纷调解、涉法涉诉联合接访、农民工权益维护、公共法律服务、诉讼服务等业务。


    效能聚合——


    将矛盾纠纷进行全链条解决


    “俺们今天来是要工资的,在橡槐村桃树地里干了活,工资却没给。”泗阳县社会治理服务中心来了26名农民。他们曾经向镇、村两级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反映过,但都没有彻底解决,今天来县里试试。


    “您先别急,我们已经掌握相关情况,会帮您督办。”了解事情原委后,第二天,泗阳县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召集泗阳县人民法院、三庄镇司法所和橡槐村村委会,一起调解处理劳资纠纷。最终,双方达成一致,责任方三庄乡修怀土地股份合作社须在规定期限内执行剩余劳务欠款。在调解完的三个月内,泗阳县人民法院法官携带《督促履行裁决书》两次前往橡槐村督促合作社履行法律义务,最终,26名农民领到拖欠的工资,案件办理终结。


    在努力实现问题在镇村两级解决的基础上,对于村级排查出的问题,能调处的由属地中心调处,不能调处的依次向县乡两级中心提请会办,由中心召集相关部门会办,确定具体承办部门或人员,必要时组织联合接访、联合调处。


    “在县乡两级,群众来访登记问题,则由县乡两级中心集中受理、统一分流交办至相关入驻部门调处,调处成功的,反馈结果、办理终结。”倪红霞介绍,调处不成的,向上级提请会办,由县级中心组织相关部门、人员联合办理。如仍调处不成,则引入仲裁、行政、诉讼等渠道处理,坚持起诉且符合受理条件的,导入诉讼程序,实现闭环处置。“我们将按照‘资源整合、职能融合、效能聚合’原则,继续优化流程、完善机制,助力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泗阳县委书记马伟说。

    2023-07-14
  • “种地靠技术,增收有保障”(帮扶县驻村手记)

    “‘谷子三千麦六十,豌豆丰收粒八颗’,但你看,我们这麦穗儿,一面53粒,两面106粒。”在河南省虞城县镇里固乡丁马庄村,比正常的大了一圈的麦穗吸引了记者目光。





    拿起一株麦穗,丁马庄村党支部书记卞振强向记者介绍:“这是我们和河南农科院试点种的富硒冬小麦,每亩至少能多收400斤麦子。这几株颗粒饱满的麦穗,是专门拿给乡亲们看的,以便在村里更好地推广种植富硒冬小麦。”


    河南是粮食大省。春节以来,丁马庄村委会两次专门邀请河南省农科院专家薛保国进村指导,希望通过引入小麦新品种带来更高的产量。


    对麦子种植非常熟悉的卞振强,其实之前并不是农民。2017年,他放弃了在外面小有成就的事业,返回丁马庄村服务乡亲,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卞振强返乡时,村里基础设施十分落后,连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而现在的丁马庄村,硬化路修到每家每户门口。整洁的村文化广场上,孩子们欢快地奔跑玩耍。穿村而过的洪河,两岸杨柳依依,河里水流清澈,一幅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画卷铺展眼前……


    麦收结束没几天,地里新种下的玉米便在一场雨水后蹿出了苗。地块上有一个写有“高标准农田”字样的玻璃钢出水口保护装置,丁马庄村党支部委员李金付介绍:“这是高标准农田配套设施,需要用水浇地时,直接插上管子就行。旁边那个是引水井,有了它可方便多了。高标准农田就是好,种地靠技术,增收有保障。”现如今,丁马庄村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050亩。


    放眼望去,高耸的风力发电机随风运转,收获后留下的麦茬、翠绿的玉米苗铺满田野,微风吹过,泛起泥土的气息,仿佛酝酿着新的丰收。


    除了在粮食种植上提质增效,村里也种了不少经济作物。“阳光玫瑰园”大棚里,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藤架,自动化浇灌设备为葡萄降温、施水肥。这些阳光玫瑰葡萄,是5年前村集体引种的,面积已达50亩。


    “七妹1980”“小吴1910”……写在大棚钢架上的数字,记录了农技师在大棚里修剪葡萄的串数。前不久,从外地来的宗云龙带了9个人专程赶来,为这里的葡萄修剪果型。记者不禁疑惑,为什么要从外边找人?


    负责为村集体打理这50亩葡萄园的村民卞红振解释:“请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样才能把品质搞上去。如果不把多余的果粒剪掉,葡萄长大后就挤裂了,甜度也上不来。修剪一串果型要1.2元,但这钱花得值!”卞红振自豪地说,“我们的葡萄长成后,每粒能有矿泉水瓶盖那么大。”


    在村集体带动下,村民周小红也跟着种了3亩多葡萄,到现在已经3年了,“去年每亩净赚两万多元。今年进入丰产期,结的果子更多,你看这果子多喜人!”像周小红这样的村民,在丁马庄村以及周边的村子还有很多。


    “今年我们又去连云港考察了,计划引进新葡萄品种——冰葡玉,让村民们种上冰葡玉,肯定能卖个好价钱。”李金付说。


    驻村期间,赶上商丘市乡村振兴局前来调研庭院经济。原来,丁马庄村每家每户房前屋后和道路两旁的绿化带都种上了软籽石榴。年初,村集体统一购买树苗,每户平均能种上3棵。


    商丘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牛子健说,丁马庄村发展庭院经济,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美化了乡村环境,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俺村的石榴品种好,来年一棵树就能收几十斤,一斤能卖10块钱。每家每户留够自己吃的,多余的由村集体统一收购外销。等到树长大后,一棵能收一二百斤,每户又能增收1000多块钱。”卞振强掰着手指头算起了账,“人不负地,地就不会负人。”

    2023-07-14
  • 北京专家在西藏乡村义诊:愿发挥所长服务当地民众

    作者陈建新


    “这里的老百姓可能很少会离开本地,对于我个人而言,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一技之长,帮助患者减轻病痛。”北京市石景山区五里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骨伤科负责人常有才10日在西藏昌都表示。


    图为7月10日,医疗专家在边坝县尼木乡义诊。中新社记者陈建新摄


    “同心·共铸中国心”2023西藏昌都行大型医疗公益活动正在举行,逾450名医疗专家分赴昌都市11个县区开展健康公益活动。其中,包括常有才在内的20余名专家深入边坝县多个乡镇开展义诊。


    当天,来自北京大学医院、首钢矿山医院和北京市石景山区五里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专家从县城驱车两个多小时前往边坝县尼木乡义诊。义诊点设在乡政府内,医疗专家抵达时,当地民众早已等候在临时搭建的藏式帐篷里。


    图为7月10日,医疗专家在边坝县尼木乡义诊。中新社记者陈建新摄


    “原本活动定于11点开始,不到9点就有老百姓过来了。”尼木乡卫生院负责人曲珍告诉中新社记者,当地卫生院规模不大,平常挂号量大时也只有10余人前来就诊。这次听到北京专家要来义诊,大家积极性都很高。


    住在附近村的村民四朗曲吉,当天带着近3岁的孙女来到义诊点。她的孙女患有脊柱侧弯,小小身躯佩戴着矫形支具。当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小孩病情比较特殊,看了很多医生也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想请北京的医生帮忙看看。


    图为7月10日,医疗专家在边坝县尼木乡义诊。中新社记者陈建新摄


    “这个小孩是先天性的脊柱侧弯。”安排小孩躺在病床上进行初步诊断后,常有才告诉四朗曲吉。他表示,小孩的脊柱严重倾斜,已超出人体正常范围。他建议家长安排小孩前往北京接受治疗,“不能再耽误下去,否则以后会影响身高发育”。


    听到常医生的分析,随行前来的小孩亲戚连忙用手机记下医生的建议。站在一旁的四朗曲吉也连连表示感谢。


    常有才曾多次参与“同心·共铸中国心”大型医疗公益活动。此次来到昌都,他也希望发挥自己专业所长,帮助更多患者。


    “这血压太高了!”北京大学医院医生李卫菊的义诊桌上,血压测量仪显示的高压数值达到205引起了她的注意。李卫菊连忙询问病患家属是否定期服药、服用了哪些药物等信息。她告诉家属,高血压可以控制,但如果不加以重视,病人很容易出现脑出血。


    李卫菊表示,很多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更多在于民众自身的认知水平,“希望通过传播一些理念,提高当地民众对相关疾病的认识”。


    图为7月10日,医疗专家在边坝县尼木乡义诊结束后,与当地工作人员合影。中新社记者陈建新摄


    一次义诊,受益的除了当地民众,还有基层医务人员。在尼木乡卫生院工作近3年的仁增扎西,是一位临床医生,当天他协助北京医疗专家与村民沟通。他告诉记者,卫生院医疗条件相对薄弱,医疗专家前来义诊,能够帮助诊治一些复杂疾病;陪同专家义诊,也让自己对于相关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刻。(完)

    2023-07-12
  • 怀着躬耕教坛的心愿,奔赴下一站

    编者按


    强教必先强师。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这个夏天,新一批师范毕业生将迈出大学校门、奔赴基层教师岗位,开启教书育人的全新人生。他们有怎样的心声与期待?作为“先行者”的师兄师姐们有哪些体会与建议?让我们听听他们的故事,为“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喝彩。





    华东师范大学2023届毕业典礼现场。新华社发


    【一线讲述·准教师说】


    走上讲台,与孩子们一起圆梦


    讲述人:陕西师范大学2023届毕业生张锦星


    记得小时候,家乡的学校很少、老师也不多,我们都在条件简陋的校舍里学习、玩耍。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实施,家乡渐渐挺立起一座座新学校,现代化的校园和教学设施,让我们这些农村娃大开眼界,也在心里种下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见识更大的世界”的种子。


    上高中时,我遇到了改变我一生的好老师。她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教我们生物。课堂上,她风趣生动;课堂外,她关爱学生。一次聊天,我得知她是一名国家公费师范生,大学毕业后返乡站上了讲台。我深受感染,于是2017年填报志愿时,我也选择了陕西师范大学,想成为一名国家公费师范生。


    大学期间,我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苦练教师教育技能,为写出漂亮的板书而磨断了无数根粉笔,为悟透一个教法阅读了十几本书籍,一心想把最生动最有“营养”的课堂呈现在学生们面前……2018年,我应征成为一名大学生士兵,在边防部队服役的两年让我变得更加刚毅果敢,也更加坚定了投身祖国教育事业的决心。


    实习期间,我报名参加了学校暑期“三下乡”主题实践活动,回到家乡的村小支教,收获了宝贵经验。记得有一次,我引导孩子们写下自己的梦想,当看到他们用稚嫩的小手写下五彩斑斓的梦想时,我被深深感动,更加感受到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庄严使命。


    今年夏天,我完成大学学业,选择回到家乡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任教。面对全新身份,唯有用心用情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才能为西部教育事业贡献一份青春力量。


    时刻准备,为学生成长铺路架桥


    讲述人:河南师范大学2023届毕业生赵雯丽


    4年前的盛夏,河南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如约而至。大学四年间,我渐渐实现了从学生到准教师的身份转变。


    初入大学时,我对教学的认知还停留在“如何给学生们讲明白知识点”的层面。后来我发现,教学更重要的功用,是结合不同课程、运用不同方法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为他们更好成长铺路架桥。


    大学最后一年,当我满怀信心踏上实习岗位时,却发现知易行难。学生们的性格各不相同,就像百花园里的稚嫩花朵,不仅需要知识雨露的滋养,更需要心灵养料的滴灌。比如,有个学生明明态度很认真,上课却跟不上节奏,作业老出错。跟她聊天后,我发现她是由于太重视结果而丢失了自信,影响了学习效果。


    要想帮助她,必须打开她的心结,激发求知的兴趣与勇气。于是,我常常和她沟通。渐渐地,她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成绩大幅提升。我真心为她高兴。用心为每个学生的成长铺路,让他们放手大胆探索,这是一位教师的职责;而当他们跨过一座座山峰回头向你招手时,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今年九月,我将正式踏入校园,成为一名老师。此刻的我既有期待,也不免紧张。不过,我觉得只要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就一定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学生们的笑脸,就是对我最好的支持。


    润泽心田,播撒真善美的种子


    讲述人:东北师范大学2023届毕业生管云霏


    4年前,我被东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录取。迈入校门后,我就被该专业的课程深深吸引。通过对钢琴、唱歌、舞蹈、绘画和手工等技能课的学习,我的情感变得更加细腻,并且对于美有了自己的见解。在幼儿园见习阶段,我渐渐发现,早期教育对于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有多么重要。我真正喜欢上了自己的专业,并誓言要把真善美的种子“种”进更多孩子的心田。


    于是,我如饥似渴地学习课程知识,还积极参加学部组织的教师技能大赛、学校组织的暑假公益支教活动等来提升自己。在实习时,我深感一名幼儿教师的不易:每天除了要上课,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做环境创设、备课、写教案。尤其是刚建立班级日常规定的那段时间,班里常常乱作一团,孩子们的哭闹声让我满心紧张。好在,那一张张纯真的笑脸总能治愈我,让我充满能量。


    对于即将踏上幼教岗位的我来说,最期盼的就是用爱与辛勤付出,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希望家长和老师彼此理解、相互包容,为了孩子的茁壮成长一同努力。





    重庆云阳县红狮镇彭咏梧小学,一位青年教师在辅导孩子感受语文之美。彭炼摄/光明图片


    【一线讲述·先行者谈】


    陪着学生们向阳生长


    讲述人:北京师范大学2020届毕业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莎车县第三中学教师如先古丽


    2016年,18岁的我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一名公费师范生,来到繁华的首都。大学四年,我身边的每位老师都在用一言一行诠释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最让我感佩的是生命科学学院郑光美院士,他年近九旬,却不顾环境艰苦,跟我们一同前往小龙门,全程参与动物学野外实习。凌晨四点,郑先生就带着我们出野外观鸟,还主动把羽绒服借给衣衫单薄的同学穿;中午太阳很晒,他爬上爬下为大家寻找更合适的观鸟位置……这样的仁爱精神和专业能力令人感动。一次,我给郑先生送材料,来到办公室时,他正在用放大镜凝神看书。我告辞的时候,先生从椅子上站起来,给我鞠了个躬以表谢意,这种谦逊平和的精神鼓舞着我,成为我坚守岗位的动力。


    一路走来,我深深体会到教育对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性,希望把学到的知识带回家乡,为家乡发展出一份力。于是,2020年毕业,我回到家乡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教书,担任高一年级班主任以及两个班的英语教师。


    新入职时面临的问题很多,首要的就是自身角色的转变,站上三尺讲台,就要快速进入工作状态。面对班级管理、学生管理等问题,需要我们结合实践慢慢领悟。最关键的是,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走出校园、成为老师并不意味着学习的暂停甚至结束,而恰恰是一段新学习的开始,要注重自身专业发展,更新知识储备,努力提升专业素养。


    入职三年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班里有些偏科严重的学生,我就每天挨个谈心了解情况,分享学习技巧。面对一些青春萌动的孩子,我会跟家长一起了解他们、关爱他们,帮他们解开思想的疙瘩。我相信,一点一滴的关爱终将汇成强大的力量,帮助学生们踏浪追风、向阳生长。


    探求每寸阳光的照射角度


    讲述人:湖南师范大学2020届毕业生、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第二中学教师张平


    回顾漫漫求学路,伴我成长的始终是老师们肯定的眼神和鼓励的笑容。这就是教师的魅力,也是引领我踏上师范之路、加入基层教师队伍的原动力。


    毕业之际,循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指引,我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英吉沙县支教两年。我感受到了小朋友们对知识的渴求,感受到了青年学子扎根基层的担当。


    去年7月,我服务期满回到湖南,来到湘阴县二中工作。我先后担任两个班级的班主任,负责四个班的语文课。面对不同的学生和家长,各种现实问题接踵而至。


    每当这时,大学时期老师们的教导都会在我耳边响起:课堂上不能“背对学生”,课后更要关心学生。面对每一棵需要精心呵护的幼苗,我们都要保持耐心、尊重个性,积极探求每一寸阳光的照射角度,多些“一个都不能少”的坚定,让每个孩子充分享受到充满生机的教育。


    未来,我愿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纾解他们面临的烦心事,当好他们成长的引路人,让每个孩子带着梦想飞得更高更远。


    品尝职业的幸福感


    讲述人:湖北师范学院(现湖北师范大学)2010届毕业生、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第五小学幼儿园教师贺燕


    2010年大学毕业后,我报名参加了“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来到一所乡镇寄宿制学校——咸宁市崇阳县桂花泉镇中心小学执教。


    因师资紧缺,学校安排我担任五年级班主任、语文兼英语教师。英语教学对于科班出身的我来说问题不大,课余时间,我主要钻研语文教学,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把遇到的好题好句好方法剪下来贴在本子上。那时,学校没有打印机,老式黑板很高,我只能踮起脚尖,将搜集到的好题好句抄写在黑板上,带着孩子们练习、背记、运用,凭借这笨拙的办法,孩子们的成绩突飞猛进。


    2011年,我担任桂花泉镇幼儿园园长,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务之急。白天,我是一名带班教师,陪孩子们上课、玩耍;晚上,我要思考园务管理,征求一切正确可行的建议,并想方设法去实现。3年后,为了更好地做好园务管理,我报考了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一次次往返于两座城市间继续求学。这段经历虽然很辛苦,却提升了我的工作能力,更养成了面对难题不绕道、咬紧牙关迎接挑战的心态和勇气。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前教育关系到每位幼儿的身心发育、健康成长、习惯养成和人格健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和国家的未来。多年来,多次不经意的收获让我品尝到了职业的幸福感。比如,我的第一届学生陈琴告诉我,大学毕业后,她像我一样,也回到家乡成了一名老师……





    湖南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镇九年一贯制学校,新入职的教师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李尚引摄/光明图片


    【专家点评】


    绽放基层教坛,需练就四项“基本功”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韩立福


    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呼唤着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教师。提升新入职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既要靠新教师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努力培养师德垂范能力、教材驾驭能力、智慧导学能力、学法指导能力,也要求基层学校为新教师提供政策、经费、制度等方面保障,提供培训机会,搭建发展平台。对于即将奔赴基层从教的每位“准老师”来说,应至少具备以下四种能力:


    具备师德垂范能力,过好“师德关”。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师德师风建设应该是每所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既要有严格制度规定,也要有日常教育督导。为此,学校层面一要组织新入职教师进行师德课程理论学习,引领新教师不断修炼思想道德品质、提升道德理论水平,矢志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二要涵育新教师的家国情怀,上好每堂课,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三要典型引路,开展向全国师德模范学习活动,引导新入职教师爱教育、爱学生,激发他们内心深处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四要多开展合作备课、合作教研活动,引导新教师培养合作精神,尽快融入本学科教师团队中;五要引导新入职教师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师风师德建设,争做师德标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具备教材驾驭能力,过好“教材关”。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不能刻板地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先备课后讲课”“先看答案后给学生讲答案”。做一名优秀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全面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内容。新教师上岗后,学校要制定过“教材关”的培训计划,指导新教师有组织地回归教材、研读教材、吃透教材,对教材里的公式概念和原理、例题习题练习题如数家珍、了如指掌,并能够进行融会贯通的运用与拓展。


    具备智慧导学能力,过好“课标关”。一名新时代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智慧导学能力,不仅会讲学科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此,学校要组织新教师开展“新课标”培训活动,认真学习和研究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使新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超越自我,告别传统教育观念,建构“一切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理念。二是实现角色转型,当好“助燃剂”,从权威讲授者转向知识建构者,当好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对话者、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指导者、学生身心发展的心理顾问等。三是课前能够根据课标要求进行问题导向的学习方案设计;课中能组织学生围绕问题开展合作交流、思维训练等学习活动;课后能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和拓展学习等。


    具备学法指导能力,过好“方法关”。新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学校要在新教师上岗之前对其进行专题培训,让新教师掌握学法指导方法、具备学法指导能力,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结构化阅读文本,掌握终身学习方法,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同时,要学会指导学生在课中常用的小组讨论、展示对话、问题生成、工具训练和高级思维等学习方法,当好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教练”。

    2023-07-12

  • 首 页  上一页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