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头:率先实现道路运输5项高频事项“跨省通办”

    记者从包头市交通运输局了解到,今年1至8月,包头市道路运输车辆年审和驾驶员高频事项“跨省通办”办件量达11901件,办结率98%,居全区第二位。8月份,道路运输车辆年审业务“跨省通办”办结量和成功率位居全区第一,道路运输驾驶员高频事项“跨省通办”办结率、成功率均达到100%,各项指标较去年同期办件量大幅提升,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


    9月份,包头市交通运输局依托互联网道路运输便民政务服务系统,通过“全程网办”的方式,在全区率先实现道路旅客运输、普通货物运输以及危险货物道路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证补发、换发、变更、注销及诚信考核等5项高频事项的“跨省通办”。同时,增加了普通货物运输车辆网上年审、道路运输证部分注销等业务。


    道路运输驾驶员“跨省通办”工作开展一年来,包头市交通运输局采取强有力措施,为便利广大道路运输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异地办事发挥了积极作用,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记者刘向平)

    2022-10-31
  • 阿拉善:持续解决农牧民安全饮水难题

    近日,在阿左旗巴润别立镇孟根塔拉嘎查,村民王爱娟刚收完玉米便匆匆赶回家,给家人烧水做饭。只见她轻轻拧开水龙头,一股干净清澈的自来水奔涌而出,流入水缸中。


    这样用水自如得益于今年夏天实施的水源及管网改造工程。由于该嘎查水源井建设年代早、设备老化,无法满足村民正常用水需求,为持续巩固和改善供水条件,今年阿左旗水务局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实施了宗别立镇驻地供水保障工程、巴润别立镇科泊那木格嘎查后滩水质提升等6项农村牧区供水保障工程,确保农牧区群众长期稳定喝上了安全水、放心水。


    看着清亮亮的自来水,王爱娟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告诉记者:“以前我家吃水质量不好,苦咸不说还经常停水,自从改造后,水清澈了也变甜了,而且再没停过水,很方便。”


    王爱娟家的幸福场景只是阿拉善盟持续推进农牧区饮水安全工程的一个缩影。多年来,阿拉善盟委、行署始终把农牧区居民安全饮水作为重要民生工程之一,立足实际,全面推进农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饮水条件持续改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群众从吃水难变为吃水易,从打井挑水到用上自来水,从苦咸水到优质饮用水,一步步的变化见证了阿拉善农牧区饮水安全的变迁。


    据统计,“十一五”以来,全盟共建设饮水安全工程、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等356项,完成投资21233.66万元,使农牧区15.88万人及28.59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记者刘宏章实习生纳日娜)

    2022-10-31
  • 杭州一公交车改路线接送轮椅女孩上下学 司机:这是一份责任

    近日,杭州一公交车改路线接送轮椅女孩上下学引发关注。10月27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9岁的可可(化名)平时出行需坐轮椅,此前由奶奶骑电动车接送她到十几公里外的学校上学。国庆前,可可的家人向杭州公交公司求助,希望将285路公交延长至可可家所在的小区。公交公司经讨论后制定了一套既不影响公交正常运营又能护送可可的方案,让285路公交利用早出场间隙到可可的小区接她,再到始发站开始正常运营;可可放学时,从另一方向的始发站直接空车到学校附近的站点接上她再继续接客,回到丁桥站后,待乘客都下车再利用回场间隙送她回小区。


    负责接送可可的公交司机李明友表示,护送可可于他是一份责任,他肯定会把这件事做好,平时遇到行动不便的乘客,他也是能帮则帮。


    9岁轮椅女孩上学出行不便


    10月27日,杭州公交集团客运部副经理林琦向北青报记者讲述了285路公交跟可可之间的故事。他介绍,今年国庆节前,公司接到市民求助,希望将285路公交线路延长至长睦锦苑小区。公司接线员了解到,该市民希望延长公交线路的理由是家中9岁的小学生可可需要坐轮椅出行,目前上下学均由奶奶骑电动车接送,从家到学校距离十几公里,不仅不方便也不安全,天气不好的时候出行更显艰难,而285路公交刚好经过孩子的学校,但终点站距离小区还有2公里多。


    接线员将可可的情况汇报给公司后,利用国庆假期的时间,公交公司车队的工作人员到可可家了解她的情况并查看周边的无障碍上车点位情况。


    林琦坦言,仅因可可的需求延长公交线路并不现实,为此,公司经调研、讨论,制定了一套既不影响公交正常运营,又能用公交接送可可上下学的方案。


    公交车利用进出场间隙接送


    “285路公交到终点站丁桥站后要回停车场,停车场刚好就在可可家的小区附近,在不影响285路正常运营的情况下,司机每天早上早点出发,可以先从停车场拐到小区接上可可,再到始发站丁桥站开始正常运营。可可的学校在闸弄口新村,每天下午两点多放学,公交可以从另一方向的始发站武林小广场站直接空车开到闸弄口新村接上可可再开始正常运营,回到丁桥站,等乘客下车后,再利用回场间隙把可可送回小区。”


    林琦告诉北青报记者,285路公交大约10分钟发一趟车,下午接可可时,从武林小广场站到闸弄口新村隔着4站,“那段时间乘客比较少,司机接到可可后才开始接客,但为了不让乘客久等,在这个时间段我们会缩短发车间隔。”


    确定了护送可可的方案后,公交公司将这一任务交给285路司机李明友,并邀请可可一家按方案试乘,并根据实际情况优化方案。李明友告诉北青报记者,可可的学校8点正式上课,到她学校的车程在早高峰时段要开约一个小时,“第一次护送她上学还迟到了,孩子8点十几分才到学校,随后我们把这趟车时间提前了10分钟,这样可可7点45分就能到学校附近的公交站,上课也不会迟到。”


    10月10日,李明友正式开始执行护送可可的任务。调整时间后,他每天的上班时间也提前了。早上6点15分,可可和奶奶就在小区门口等候,两三分钟后就能坐上285路公交,并向起始站丁桥站驶去,6点45分,285路公交开始正常运营。


    司机非常乐意执行护送任务


    据了解,285路公交配备了轮椅导板,每次可可的轮椅要上车,只需要把导板从上车门的地板下拉出来就形成了无障碍通道。为了保障可可在公交车上的安全,车队还在车内上车门附近方便轮椅停放的座位处加装了防护栏,这正是可可奶奶常坐的座位,她的座位也加装了安全带。这样可以确保轮椅在车辆运行过程中保持稳定,也可以保证可可乘车的安全和舒适。


    虽然可可和奶奶的出门时间也提前了20分钟,但她们都能接受。可可奶奶表示,坐上公交后,可可就能在车上睡一会儿,以前她骑电动车带可可还总担心她睡着了掉下去,因此还经常要绑两根带子,“有时用丝巾把她绑到我身上,还要用安全带再绑一次,以防她掉下来。”


    “每天上车后,可可都会跟我打招呼,说一声叔叔早,然后就去到座位上,”李明友说道,“奶奶会把可可安顿得很好,不会吵也不会闹,基本上会睡一个小时就到站了。”对于护送可可的这项任务,李明友非常乐意执行。他表示,做这件事对他的工作没什么影响,虽然每天出车要早几分钟,但这对他来说就是一份责任。既然公司将这一任务交给他,就是对他的信任。“我要做就会把它做好,不早退也不迟到,把可可送好接好,能帮就帮一下,能带就带一下,起码孩子和奶奶不用担心上下学的安全和天气影响。”


    李明友当公交驾驶员9年多以来,一直开285路公交。他告诉北青报记者,其实当公交司机每天都会遇到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或者残疾人,对于这些乘客,他也是能帮则帮,会把他们扶上车安顿好,“这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份责任。”


    延伸


    “582我帮您”助行专线满足残疾人集体出行


    像可可和285路公交这样的暖心故事对杭州公交来说并非个例。林琦介绍,285路公交的轮椅导板其实并非专门为可可加装的,而是本来就有的,为了方便残疾人出行,杭州公交集团的部分车辆都配备了这种导板,哪怕平时用得不多,也会定期维护。此外,2020年9月,杭州公交就推出了“582我帮您”助行专线,方便高位截瘫等残疾人群体便捷出行。


    为此,杭州公交集团改造了3辆582路公交,除了轮椅导板,公交前半部分的座椅是可拆除的,拆除后车厢最多可停放8辆轮椅,车厢两侧安装软棉挡板防止轮椅滑行。“其实平时如果是一两辆轮椅上车,正常的公交车都没问题,582路公交主要是满足残疾人集体出行,比如残疾人群体参加活动或者多人游西湖,人多的时候,只要提前跟我们联系,我们最多能派3辆582路公交。截至目前,我们582助行专线已为残疾人群体提供出行服务35次,服务了720余名残疾人士。”

    2022-10-28
  • 年轻人想早点退休,老年人想继续就业?

    中新网北京10月27日电(记者袁秀月)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这是国家卫健委最新测算的2035年左右中国的老年人口数量,彼时中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接下来的十年,“60后”群体将持续进入退休生活。


    对于很多崇尚FIRE(经济独立,提前退休)的年轻人来说,退休意味着追求向往生活的开端。但对很多真正步入退休生活的老年人而言,出于各种不同的原因,彻底停止工作似乎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最近有调查显示,68%的老年人退休后再就业意愿强,三成受访者有经济压力。“在家里闲着太年轻,找工作很多地方又不愿意要”的尴尬,成为一些老年人的切身困扰。





    继续工作的理由


    文化有一段令很多年轻人感到惊讶的工作历程,22岁参加工作,79岁还在上班,用他的话说,“一天都没歇过”。


    他曾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综合所任所长达十余年。退休后,单位将他返聘至2016年。之后,73岁的文化又应北京都会规划设计院邀请任顾问,直到现在。


    57年不间断工作,文化说,忙已经成为他的一种惯性。


    当然,这惯性也由多种原因推动。一直以来,文化都对做研究更感兴趣,当所长期间,他还经常晚上抽出3小时做课题。退休后再工作,他按自己的想法定了三原则:帮忙不添乱、做学问不管理、咨询不决策。


    在他看来,退休的老专家可以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既能贡献经验和智慧,也对本人晚年健康有帮助。他认为,脑子就跟四肢一样,越动退化得越慢。


    文化是位空巢老人,身边没有老伴和子女。他说,自己在家是待不住的,一闲就会感到非常寂寞。或许也因如此,他的时间观念非常强,每个时间段干什么都已提前规划好。


    53岁的周晓兰能体会这种“闲不住”。退休前,她在社区工作,别人都评价她“擅长和人打交道”。


    孩子在读研究生,丈夫还在上班。退休后,一个人赋闲在家,把她闷坏了。“你说50岁在家待着,每天上公园溜达,太年轻了吧。我又没有唱歌跳舞的爱好,所以干脆找个地方上班。”


    继续工作的理由,在不同中也有相似。近日,某平台发布《2022老龄群体退休再就业调研报告》。报告显示,46.7%的老年人重返就业市场为寻求个人和社会价值。19%的求职者希望发挥一技之长,继续追求职业发展。34.3%的求职者通过再就业补贴家用、增加收入来满足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


    57岁的陈亮是那34.3%中的一个。年轻时为供孩子们上学,他常年在外打工,后来孩子们陆续成家立业,他还没停下,而是在上海找了一份保安的工作。


    一方面是他闲不住,另一方面还是为了孩子,他说现在年轻人压力太大,他自己多赚点就能多攒点钱,既补贴家用也减轻孩子们的负担。工作之余,每天早晚他都会练习打网球,这让他觉得生活充实了起来。


    “能干就干呗,小车不倒只管推。”他说。


    老年人再就业的竞争力


    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再就业,首先面临一个颇为关键的问题:竞争力在哪里?有多少?


    前段时间,中国老年人才网上线引起热议,中新网记者采访了多家用人单位。


    中老年人兴趣学习交流平台春榆学社的负责人王洪川说,他们一开始并没有特意招退休老人当老师,但在上课时发现,很多老人并不比年轻人差,甚至在很多方面还有优势。


    例如,老年人来教课更多出于兴趣,教学质量更高,在多年积累下专业方面更好。由于年龄相仿,他们和学员的共同语言也更多,沟通更顺畅。


    王洪川观察到,一般老年人找工作不太能接受通勤时间长或异地,在线工作帮他们解决了这个问题。


    北京都会规划设计院院长李征表示,相比年轻人,退休老专家在学识、阅历和视野上都有一定优势。而且他们表达看法时更加坦诚,不会有所顾忌,且有一定辨别能力,能说出独到的见解。他很喜欢这样的氛围,工作上能省不少心。


    相应的,他们也有如较执拗、锋芒外露等不足。李征认为,用人单位应起到既鼓励畅所欲言又能包容化解缺点的作用,有时需充当老人和外部环境的“垫板”。


    “伺候老人的活儿,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干,上次有个人来应聘,说‘我在你这儿干可以,但我不管擦桌子,不管老人吃饭’,为啥呢?因为在家里都不干。”何强是北京市密云区明鑫社区服务中心的负责人,他们有四个社区养老驿站,总共20名工作人员,老年人是主力。


    近年来,像麦当劳、宜家等连锁企业也开始招聘退休人员。有评论分析,招聘退休员工能减少用工成本。对青年人来说,一些待遇不高、晋升空间较小的服务型岗位正逐渐失去吸引力。


    时间赋予老年人以阅历、耐心和更高的包容度,但在职场,时间还意味着另一面。周晓兰退休后,曾应聘过商场售货员,对方直夸“大姐您真行”,但一听年龄已超50岁,还是将其拒绝。


    不少招退休人员的用人单位也表示,更希望聘用退休不久,如退休5年或10年以内的老人,因为年纪太大要考虑健康和安全问题。


    北京一家养老服务公司的人事经理周女士说,他们招聘老年人的效果不太好。一方面,很多工作需要老年人使用电脑、智能手机,有些还需要一对一去教,培训成本较高。


    “一些退休或给子女带孩子的老人来应聘,他们早晚忙,中间有很多时间闲着,但他们所说的闲着也就4到6小时,对于用工单位来讲是不够的,再加上每周需要固定时间,很多人满足不了。”周女士说。


    她提到,有些老年人会说自己擅长理发、唱歌跳舞等,但他们所擅长的并不是公司所需要的,“求职者和企业的需求匹配度不是很高”。


    老年人再就业的“拦路虎”


    每周一和周四上午,文化会骑自行车到单位一趟,或开会或做咨询,每次去带回一大堆资料,其余时间在家办公。疫情前,每年他还要外出考察三五次。


    这一切的前提,是他有个健康的身体。年轻时他是篮球队队员,现在还每晚健走8000步。


    “一些年轻人,都没我上楼梯快。”文化说。但他也指出,“哪能个个都像我的身体,其他的老专家,他们的身体状况允许他们干多大的工作量呢?”


    “年轻的时候,说干啥抬起脚就走,不考虑那么多后果,现在活儿也能干,但你就不想再那么操心。”周晓兰说。


    她还提到,他们那代人文化水平相对没那么高,很多人没啥一技之长,找工作的范围较窄,她身边很多退休人员都是做保洁、服务员等对体力和脑力要求不高的工作。


    中新网记者注意到,在招聘平台上,面向老年人的岗位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专业和技能有一定要求的工作,一类是低门槛劳动密集型工作。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曾向媒体表示,目前面向超龄劳动者的招聘,还是以服务保障等临时性岗位为主。


    在工作过程中,由于很多老年人已超过退休年龄,和用人单位是否构成劳动关系往往引起争议。当遭遇劳动侵权、发生工伤事故时,如何保障自身权益,也是老年人不得不关注的法律风险。


    “现在科技发展很快,农村打药都用无人机,耕种收割都能实现无人驾驶了,有多少人还愿意用老年人?”陈亮说,现在年轻人找工作难,老年人也不容易。


    年纪大、精力不够旺盛、没有专业技能、劳务风险高……一个个“拦路虎”,使得很多老年人不得不面临着尴尬现实——有再就业意愿,但难找到合适工作。


    一个包容性就业的社会


    对很多年轻人来说,老年人再就业的尝试,既关乎于未来,也关乎于眼下,比如,老年人会抢年轻人的“饭碗”吗?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陆杰华对中新网记者表示,就业市场总量是相对固定的,再加上受疫情和经济下行等因素的影响,从表面看,老年人就业多少会和不同代际形成一些冲突,但长期来看,老年人就业和青年人就业并不是相互挤占的局面。


    陆杰华说,老年人就业群体并不是所有人都就业,大部分就业的老年人第一相对健康,第二有就业意愿,第三有技能或通过培训能提高技能,第四老年人就业不大可能像退休前一样是全天候的。很多老年人是弹性就业,有些老年人就业的行业是年轻人也不太愿意去做,两者并不会相互挤占。


    他指出促进老年人再就业的现实背景,过去我国就业规模总量大、比例高,享受了较好的人口红利,但随着老龄化加快,退休的人越来越多,工作的人越来越少。我国的养老金采用“现收现付”制,就业人口规模和比例的减少可能会影响养老金的可持续性。


    此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公共卫生条件改善,目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提高到77.93岁,这意味着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可能性在不断增长。


    “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健康老龄化’的概念,鼓励老年人参与到社会中,研究发现,参与的老人相对健康,认知也相对好。”陆杰华说。


    对于老年人在就业中面临的困难,陆杰华认为,一方面,无论政府还是企业、社会组织都应树立就业友好和包容性就业的理念,消除就业年龄歧视、户籍歧视等。


    另一方面,就业是老年人的权利,还要确保老年人就业的权益。我国在老年人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应进一步完善,比如劳动关系、劳动合同、劳动时间等都应有法律约定,不然可能会影响老年人再就业的推进。


    此外,陆杰华认为,为老年人再就业赋能也很重要,如给老年人提供多元性、个性化的就业培训。针对老年人就业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他建议构建老年人再就业的信息平台,将供和需充分匹配起来。


    “我们每个人都在变老的路上,不论老年、青年和中年,大家能够平等地就业。这种就业友好型的社会环境,是我们需要提倡的。”陆杰华说。(应受访者要求,部分人名为化名)(完)

    2022-10-28
  • 五部门:要全面提升农村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覆盖率

    中新网10月26日电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官网26日消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安部、财政部、应急管理部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农村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建设的通知》(下称《通知》),提出要统筹推进农村应急管理与治理资源整合,加快推进农村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建设,指导做好人员紧急转移避险工作。


    《通知》指出,应急广播是国家政策宣传、应急管理、社会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各部门各单位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高度重视农村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建设和管理工作,切实推动形成上下贯通、综合覆盖、安全可靠、精准高效的中国特色应急广播体系。


    《通知》强调,未来要全面提升农村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覆盖率:到2025年底,全国70%以上的行政村部署2套以上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灾害事故多发易发地区和乡村治理重点地区行政村主动发布终端覆盖率达到100%,20户以上自然村部署1套以上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


    《通知》指出,未来要成立由各地广电牵头,公安、财政、应急、乡村振兴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建设工作专班,明确职责和任务要求,将农村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纳入乡村治理资源建设范畴。


    《通知》表示,农村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包括户外公共显示屏、户外喇叭音柱以及相应的信号接收激励分配管理系统、供配电系统等。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的方案设计、产品设备、施工安装和运行维护应当符合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确保长期可靠运行。各地要结合当地自然灾害、乡村治理、生产劳动、交通运输、人文环境等特点,统筹利用有线、无线、卫星、互联网等资源,科学规划布局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的位置、数量和形式,构建多渠道传输、抗毁能力强的应急广播传输覆盖网。


    《通知》还提到,公共广场、公共地下空间、隧道、涵洞等重点地区要增加终端部署,完善备份措施,配备应急电源,确保极端情况和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并鼓励农村已建的户外公共显示屏、户外喇叭音柱等主动发布终端系统与应急广播平台对接,纳入国家应急广播指挥调度机制,实现一张网运行,一体化管理。(完)

    2022-10-27
  • 三部门联合部署开展艺考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

    中新网10月26日电据教育部网站消息,为加强艺考培训机构规范管理,防范遏制机构及其人员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利益,近日教育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作出部署,对面向中学生或未成年人的艺考培训机构开展专项治理行动。


    专项行动聚焦四方面工作:全面排查摸底,依法查处无证办学机构;核查从业人员资质,依法清退不符合要求的从业人员;严厉打击性侵、猥亵等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行为;坚决查处机构涉及虚假宣传、虚构原价、价格欺诈、招考舞弊等违法违规行为。


    专项行动要求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联动,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工作实效,并以此为契机,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专项行动在“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设立专项举报窗口,各省份畅通本地举报渠道,将对举报线索逐一核实处理,坚决维护学生及家长合法权益。

    2022-10-27
  • 中国发布外资新规 要求便利国际商务人员往来

    中新社北京10月25日电(记者李晓喻)中国官方25日对外发布外资新规,明确提出要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便利跨国公司、外商投资企业高管、技术人员及其家属出入境。


    这份由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等多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要便利国际商务人员往来。各地要用好用足中外人员往来“快捷通道”,结合当地实际,进一步明确标准和流程,为外籍人员来华提供便利。


    在优化投资环境方面,官方称,今后要深入实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要求,对于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管理。保障外资企业依法依规平等享受国家产业发展和区域发展等支持政策,确保外商投资企业在要素获取、资质许可、经营运行、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制定、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方面享受平等待遇。


    针对物流问题,新规要求加强货运物流保通保畅,保障外商投资等企业生产物资和产品运输通畅。


    此外,新规还提出,要重点鼓励外商投资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等领域,以及新能源、绿色低碳关键技术创新和示范应用等领域,鼓励外资在华设立研发中心。


    官方称,此举旨在进一步加大制造业引资力度,着力解决外商投资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全面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服务,推动利用外资高质量发展。


    目前,中国吸收外资规模总体保持稳定。据官方数据,今年前8个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927.4亿元人民币,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6.4%。但在疫情叠加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温等因素下,中国吸收外资正面临多重考验。(完)

    2022-10-26
  • 两部门印发通知 培训万名“乡村建设带头工匠”

    本报北京10月25日电(记者丁怡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近日印发通知,决定在培育乡村建设工匠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万名“乡村建设带头工匠”培训活动,带动乡村建设工匠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升。


    本次培训活动主要针对乡村建设工匠中能组织不同工种的工匠承揽农村建房等小型工程项目,具有丰富实操经验、较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业务骨干,重点面向农村转移劳动力、返乡农民工、脱贫劳动力。根据通知,各省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培训人数,原则上每个省培训人数不少于500人。培训课时由各地结合实际需求安排,包括基础课、技能课与实训课等必要环节。


    通知要求,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明确培训和考核要求,委托符合条件的机构进行考核,并对考核成绩合格者颁发培训结业证书,有关信息录入乡村建设工匠信息平台。

    2022-10-26
  • 各地多措并举建设多层次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建设“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中心带站”搜集养老需求精准匹配服务、智慧平台养老数据实时监测……各地多措并举,逐步形成区县、街道、社区等多个机构和家庭相互支持的多层次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满足老年人多元化、个性化养老需求。


    设施步行可及


    服务全面完善


    上午10点半不到,家住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安泰街道乌塔社区的赵毅大爷就来到安泰街道智慧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食堂。从家出发,赵大爷走到这里只需3分钟。


    自己孤身一人,过去,赵大爷吃饭问题最头疼——怕麻烦、不爱做,常常就糊弄着吃。


    2021年10月,福州市入选全国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同月,福州出台《福州市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建设工作方案》,方案多次提及兼顾老年人的便民诉求。今年8月,福建省明确提出构建城区“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在养老服务、看病就医、文化体育等方面进一步满足老年人需求。


    安泰街道地处福州市中心城区,下辖4个社区,老年人口多。以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为契机,安泰街道根据辖区内老年人口的分布,考虑最适宜老年人的步行时长和距离,挑选街道中心点,建设安泰街道智慧养老服务照料中心。


    社区长者食堂离家近、菜品营养清淡,一餐10元,10多个荤素菜可选。非就餐时间,食堂就地变身“学堂”,老年大学的老师常来开设老年课堂。食堂二层,就是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中心住着27位失能或半失能老人,10多位护理人员全天候守护着老人们的健康和安全。附近老人有需要,也随时可以过来寻求帮助。


    医院、影院、美食街、商圈、街头公园、健身广场……“统统步行就到。”赵大爷说。如今,在福州市鼓楼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标准实现全区覆盖,以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为主体的养老服务网络越发完善。


    “我们虽然老了,可也得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你说是不?”赵大爷笑得开怀。


    “中心带站”服务


    精准匹配需求


    “婆婆身体怎么样?我们中心接到了您的离床报警。”


    “没事!我只是去厨房喝了点水,不用担心。”


    家住重庆市巴南区龙洲湾街道百节社区的谢奶奶今年93岁,腿脚不便,子女不放心其独自在家。百节社区养老服务站助老员入户走访了解情况后,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上门为其安装家庭养老床位,通过床带、手环和可视对讲等智能设备,实现对老人的24小时智能看护。


    “‘中心带站’模式就是把各层级资源打通。由站点搜集家庭的各项养老需求,需要哪种服务,便由中心精准匹配。”巴南区民政局副局长陈云峰告诉记者,为了全面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巴南引进14家专业养老服务企业,对区内建成的304个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镇街社区养老服务中心20个、社区养老服务站112个、村级互助养老点172个),通过“中心带站、服务进家庭”模式实行社会化运营。截至目前累计服务超52万人次。“家庭个人养老能力有限,站点资源也有限,我们就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力量来弥补。”


    家住巴南区花溪街道的杜华君老人,今年63岁,因意外失去自理能力,家人将其送入花溪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全托管,中心专业的医疗照料,让杜华君老人半年便痊愈。如今杜华君老人选择搬出家,住进中心养老。中心有书法、防跌操、声乐等多种老年兴趣班,还经常有一些文艺汇演、集体生日等活动,杜华君觉得生活越来越有意思。


    花溪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成后,与18个社区养老服务站和2个村级养老互助点管理相联、资源互补,实现护工团队、医疗团队、文娱团队等人力资源服务下沉。在花溪街道红光社区养老服务站,记者看到,10多位老年人正依次进行中心护工团队的健康检查。今年已经83岁高龄的刘隆碧对社区养老服务站竖起了大拇指。“从家里走到社区养老服务站,只用8分钟。中心工作人员时常送医疗到站点,态度好,服务也周到。”刘隆碧腿脚不便利,现在每天都会定时来养老服务站做理疗。


    以老人居住地为中心,巴南通过“中心带站”模式,画出了一个个“一刻钟养老圈”。这背后,还有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政府通过无偿提供场地、延长租期、租金优惠、资金补助等方式委托社会运营,鼓励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参与,同时委托第三方机构,采取“线上抽检+线下实检”方式,对运营单位进行绩效考核评估,保证社会化服务优质可持续。


    同时,政府监管也不缺位。在巴南区智慧社区智慧养老云平台,一张大数据图让全区养老阵地分布情况一目了然,实现养老服务全流程网办,居家养老服务数据实时监测。


    支撑网络立体


    居家养老便利


    中午11点不到,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街道燕华花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银发助餐点里,陆续来了10多位老人。今天的菜单已贴在了窗口醒目位置:除了5个套餐之外,还有两大荤两小荤两素菜可供选择。67岁的社区居民王永银在机器上刷了助老卡,对照年龄组,花了7元钱,选择了套餐1——鱼头豆腐、冬瓜海米、一饭一汤。


    王永银告诉记者,他的老伴儿大多数时候住在儿子家帮忙带孙子孙女,他患上了青光眼后视力不好,炒菜做饭这些细活干不了,“菜新鲜,天天换,还便宜,我常来吃。”从家里到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站,仅有短短两分钟的路程。


    吃好饭,王永银来到服务站一楼的健康小屋里称体重、量血压。“最近气温变化大,您更要多注意身体。”工作人员提醒道。


    燕华花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负责人谢正悦介绍,服务站辐射该社区3个小区共920多名60岁以上老人,一楼设有助餐点、助浴、图书室和电脑吧,二楼可以提供健康保健、日间照料等服务。此外,服务站日常还组织各类为老活动和讲座。王永银很喜欢参加养生保健和防电信诈骗类的知识讲座,还参与过重阳节吃长寿面、中秋节做月饼活动。


    “王师傅,别忘了明天体检。”临回家前,谢正悦提醒王永银,街道为辖区60岁以上老人安排的年度体检,预定在第二天上午。“记得呢,坐公交车10分钟到!”王永银告诉记者,燕子矶街道的智慧民生服务中心,设有社区居家中心老年大学课堂,老伴儿打算等孙子大点去上个书画班;中心紧邻卫生院,有个头疼脑热去看病很方便。


    走进王永银的家,门禁处、厕所外、床头边,各有一个紧急呼叫按钮,连接直系亲属和区级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系统。遇到紧急呼叫,会有人第一时间处理。厨房中和客厅里,还分别装有烟雾报警器和燃气泄漏报警器。“都是去年7月中旬,社区帮我免费安装的。”王永银说,从家庭到社区到街道,从生活自理到半失能到失能,助老服务越来越丰富,支撑网络越来越立体,居家养老也越来越便利。


    记者在栖霞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的综合信息平台看到,目前全区共有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1个、街道养老综合服务中心9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52个、社区银发助餐点140个、中心厨房9个。在居家养老板块,享受补贴人数18603人、当年总服务人数48145人、当年总服务次数712209次、当日上午完成工单数2127个。


    栖霞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现有户籍人口52.99万人,60周岁老年人10.96万人,占比20.68%。面对大多数老人居家养老的需求,以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为枢纽,以街道养老综合体为核心,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基础,以便捷式银发助餐点和智能化家庭养老床位为补充,已经建成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形成“发展有序、覆盖全面、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2022-10-25
  • 呼和浩特市运营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达226个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积极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聚焦生活照料、健康照护、医疗护理等服务内容,不断完善养老服务功能、提升养老服务品质,让养老服务更加精准更有温度。截至目前,全市已运营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226个。


    据悉,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先后制定出台了《呼和浩特市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若干措施》《呼和浩特市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20多个惠民、利企政策文件,初步形成比较完备的1+N政策配套体系。


    按照市区共建示范点、街道建养老综合服务中心、社区建养老服务站3种建设模式,呼和浩特市全面推进养老服务设施供给。截至目前,全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适老化改造累计投入资金约1.2亿元。


    此外,呼和浩特市3所院校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累计招收150多名学生。呼和浩特市民政部门与2家职业院校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驻呼高校建立了高端人才(社工)联系制度,协调6所驻呼院校与多家养老服务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学校设立养老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并在养老企业建立了实训基地。(记者刘洋)

    2022-10-25
  • 在平凡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

    从柴米油盐到家居家电,快递的品类涵盖生活方方面面。全国已有近400万快递从业人员。“成为党代表,我感到很自豪。”京东集团京东物流北京鼎好营业部快递员宋学文代表说。


    “这十年,快递业飞速发展,网购需求更多样化,大家对快递服务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宋学文说,“如今的单量是我刚进入快递行业时的近4倍。”除了工作内容本身,宋学文更感受到,快递职业在十年里获得了更多的尊重和认可。“大家称呼我们为‘快递小哥’,是把我们当作朋友。”宋学文深有感触,“经过长年累月的交往,客户对我们更信任了,我们与客户关系也更近了。”


    这些年,宋学文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快递从业者的关怀:“如今,我们收入越来越高,福利待遇日益改善,很多‘快递小哥’在老家住上了新房,我也在北京安了家。”对未来,宋学文表示要多学习、思考、总结,“我要以高标准完成每一单快递配送,在平凡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022-10-24
  • 四座县级“大城市”之晋江:如何从落后贫困县到全国百强县前十?

    我国城市按城区的常住人口划分为五档七类,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据统计,我国昆山、义乌、慈溪、晋江四个县级市城区人口超过100万人,进入“大城市”行列。《瞰中国》栏目带你俯看四座县级市“大城市”。


    晋江,连续21年跻身全国十强县,形成超两千亿的鞋服产业集群和超千亿的纺织产业集群,从落后贫困县到全国百强县前十的华丽转身,靠的是20年“晋江经验”的丰富内涵。近年来,晋江持续紧抓实体经济不放松,同时大力推进产业创新升级,探索产城融合发展新路,成为福建县域经济的“领头羊”。

    2022-10-24

  • 首 页  上一页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