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前因年羹尧得名,这条街如今是成都首个……
 来源:成都方志  更新时间:2023-10-12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成都少城喇叭胡同内,八旗官兵为权臣年羹尧修建的生祠庄严肃穆,因这生祠,喇叭胡同也有了个新名——祠堂街。

  八年后,随着四十七岁的年羹尧被赐死,满城内的年羹尧生祠也烟消云散……

  但祠堂街,却在数百年时光内,历久弥新,生机勃勃。


▲祠堂街位置示意图  图片来源:百度地图

PART.01生祠改建关帝庙旗人游玩娱乐的唯一所在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祠堂街年羹尧生祠原址上,一座关帝庙拔地而起。这座关帝庙大殿三重、高大威严,十分引人注目,是当时满城中最大的庙宇。

  关帝庙左边为钟楼与荷花池,右边是鼓楼和太极池,金河就从第二重殿流向半边桥,景色宜人。关帝庙内,还有满城中唯一的戏台。



▲清末祠堂街上的关帝庙  图片来源:山川早水/摄,翻拍自《成都街巷志》

  由于满城中的旗人不能自由出入满城,甚至外出还得请假,这座关帝庙就是官员所允许的旗人唯一的娱乐所在。

  每当夏日,朵朵荷花绽放的时候,关帝庙内里里外外都聚集着赏荷的人。正如当时的《竹枝词》所言:“满洲城静不繁华,种树栽花各有涯。好景一年看不尽,炎天武庙赏荷花。”

PART.02新文化街12年开设超180家书店

  辛亥革命后,满城不再被保留,在愈演愈烈的“新文化”之风下,祠堂街迎来角色的转变。

  由于祠堂街房租便宜且环境优美(少城公园就在旁),不少书店瞅准了这个“黄金地段”,纷纷来此营业。全国著名的生活书店、开明书店、商务印书馆、北新书店、东方书店、大东书局、正中书局、广益书局等很多书店的分店都开设在此。再加上很多书店同时兼营着出版业务,许多报刊的编辑部也设在这里,所以祠堂街解锁了新身份——“新文化街”。

  据袁庭栋《成都街巷志》记载,从“七七事变”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12年中,成都全市先后开设各种书刊新店247家,其中,祠堂街上就有183家。



▲祠堂街上的开明书店,摄于1942年  图片来源:成都市情网

  由于书店都是开架经营,读者可以自由浏览,一些书店还挂有“欢迎看书”的牌子,甚至免费供应热水,故而这条街上众多的书店吸引来了众多的“书虫”,一些看入迷了的,甚至会日日都去,整条街上,文化氛围十分浓厚。据《锦城旧事竹枝词》:“琳琅满目读书香,不逛公园逛店堂。开架任君随意取,一卷忘饥坐中央。”



▲祠堂街的成都战时出版社,摄于1939年   图片来源:成都市情网

PART.03革命街汇集众多进步刊物

  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办,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内唯一被允许公开发行的报纸。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新华日报》馆也随之迁往重庆。此后根据中央指示,《新华日报》在成都祠堂街设立了分馆。

  《新华日报》成都分馆位于祠堂街38号(原103号),以这栋楼为据点,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积极推动下,不到一年时间,《新华日报》成都发行站遍布成都周边10余个县。



▲祠堂街上的《新华日报》成都分馆  图片来源:成都市青羊区档案馆

  据成都市青羊区档案馆资料显示,当时的《新华日报》成都分馆有员工10多名,报纸发行量约有1000多份。1939年11月,在采取由重庆航寄纸型、委托《华西日报》印刷厂印刷经营模式后,《新华日报》成都分馆报纸的发行量猛增至开馆以来的最高水平。

  巨大的影响力,也很快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时任《新华日报》成都分馆主任的罗世文及经理洪希宗,先后被国民党便衣特务绑架,分馆经营也大受冲击。1941年初,报纸发行量跌落至200余份,工作人员也仅剩4人。

  从20世纪30年代迁至祠堂街到1947年3月撤离前夕,《新华日报》成都分馆在祠堂街存在了近9年时间。在此时期,《新华日报》成都分馆照党中央的要求,冲破国民党层层封锁,大量报道八路军、新四军对日作战的真实情况,有力地促进了国统区的抗日民主运动。



▲祠堂街上的《新华日报》成都分馆 图片来源:成都市青羊区档案馆

  由于在“新文化街”上比较容易掩护,所以除了《新华日报》,大量其他进步刊物也汇聚于此:如车耀先主持的《大声》周刊,胡绩伟、熊复主编的《星芒》周报,成都学联机关刊物《战时学生旬刊》等等。

  可以说,那时候的祠堂街便是成都及川西在黑暗统治下的人民通向真理的“窗口”。

PART.04艺术社区百年老街焕发出全新姿态

  随着时代的发展,祠堂街再次被赋予全新身份。

  2021年,祠堂街开始城市更新改造升级,致力构建“十分钟文艺生活圈”。如今,在城市更新改造升级后,祠堂街焕新成为祠堂街艺术社区。今年9月,成都城市有机更新消费创领大会暨祠堂街艺术社区开街仪式举行,祠堂街艺术社区一期正式开街,成为成都首个艺术社区。



▲焕然一新的祠堂街 图片来源:川观新闻

  祠堂街艺术社区一期聚焦艺术与文化主题业态,通过历史文化基因挖掘、百年建筑修缮以及创新功能业态植入等升级赋能,将百年老街有机融进现代化城市空间,不仅保留了百年街巷格局,恢复以川西民居为主、中西合璧建筑为辅的建筑风貌,同时还结合公园城市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充分挖掘街区的特色文化要素,注入了时尚化的消费元素与消费业态。


▲祠堂街艺术社区一期 图片来源:锦绣青羊

  木木美术馆、观夏、Patagonia等多个个性鲜明的新锐品牌在此集聚,祠堂街艺术社区刚一“出道”,就圈粉无数。



▲祠堂街艺术社区一期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现代与历史在此交融、时尚和传统在此碰撞,百年老街焕发出全新的姿态。


责任编辑:程凯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