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贺兰山
作者:林子  来源:内蒙古日报  更新时间:2023-10-19
贺兰山(资料图)

  在宁夏平原和阿拉善高原之间,有一列南北走向的山脉——贺兰山。换个说法,贺兰山西边托着阿拉善高原,东边护着宁夏平原,脚下流淌着滔滔黄河,构成了我国西部一幅独特的自然景观。

  4月下旬,我们走进贺兰山。

  贺兰山,北起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巴彦敖包村,南至宁夏毛土坑敖包及青铜峡,南北绵延约220公里,东西宽20—40公里,主峰在敖包疙瘩,海拔3556米。山脉的突出特征是东西不对称,西侧坡度和缓,逐渐隐没在阿拉善高原中,东侧山势雄伟陡峭,以断层临宁夏平原。

  从宁夏平原西望,贺兰山犹如一群骏马奔腾在阿拉善高原东缘,蒙古语称骏马为“贺兰”,故称贺兰山。当然,苍天般的阿拉善,是贺兰山的另一种音译,来自于古突厥语,贺兰山和阿拉善是密不可分的。

  在宁夏地质博物馆看到,贺兰山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山。20多亿年前,贺兰山地区曾是一片汪洋,吕梁运动使贺兰山浮出水面。之后,随着不断出现的海侵海退,贺兰山也起起落落。在经历了漫长的“四起三落”演化之后,贺兰山在1亿多年前开始缓慢隆升,8千万年前的燕山运动,使贺兰山一举崛起,奠定了现在的巍峨之势,并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地形地貌。

  认识贺兰山,不能只看山脉本身,需要更广阔的视野。

  流出青藏高原的黄河,过兰州后开始向东北方向流淌,沿着香山和腾格里沙漠南缘,像一匹烈马向着青铜峡狂奔而来。到了青铜峡,受牛首山和鄂尔多斯台地阻拦,东去不成,向西有贺兰山拦截,只好调转方向,顺着贺兰山东麓,毫不犹豫地向北流去,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几字弯”,再穿越黄土高原进入华北平原,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可以说,是贺兰山在此重新规划了黄河的流向。

  滔滔黄河与贺兰山里的泉水、山前的洪积扇,共同缔造了山前的宁夏平原,成就了历史上有名的“塞上江南”。没有贺兰山的屏障与黄河的滋润,宁夏平原这个孤岛,在周边茫茫荒漠、沙漠中是无法存在的。在这里,贺兰山与黄河携手相伴,山约束着水、护佑着水,水依着山、滋润着山,形成了西北山水连手并行的壮丽景观。

  贺兰山是我国西北一条重要自然地理界限和生态屏障。由于太平洋暖湿气流到了贺兰山已是强弩之末,使贺兰山成为我国西北200毫米等雨线、干旱与半干旱、农耕与游牧、内流河与外流河、森林植被与草原植被的分界线,它稳定了季风界限,影响着全国气候格局。有人说,贺兰山是中国西北地理上的枢纽,并不夸张。

  要看到,贺兰山在南端与东西走向的祁连山形成了巨大豁口,向西延至河西走廊,并连通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北端又同阴山西段狼山形成了巨大豁口,连通了乌兰布和沙漠及额济纳,形成了阿拉善通道。这两大通道,形成了两大纵深的西北东南向西风通道。凛冽的西北风,携带着漫漫黄沙,长年累月地向东劲吹,构成了我国西北沙尘形成的主因,对西北、华北气候环境和自然生态影响重大。

  还要看到,由于贺兰山的阻隔,其西南的腾格里沙漠、西面的巴丹吉林沙漠、西北的乌兰布和沙漠和东北面的库布其沙漠未能连成一片,黄河未被阻断,否则对我国西北乃至整个北方气候环境,造成颠覆性影响。

  我们从贺兰山西麓、阿拉善境内的南寺峡谷进入贺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这里,山势险要,森林茂密,郁郁葱葱。据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这里是贺兰山山脉中植被最好的核心区域,森林覆盖率已达55%,林缘仍在不断扩大,森林以针叶林为主,针阔叶林混交,主要有青海云杉、杜松、灰榆、山杨、丁香、小叶忍冬等;野生动物也在不断增加,有马鹿、獐子、盘羊、青羊、岩羊等;区域小气候正在形成,降水量竟达到400毫米。在三面被沙漠包围的贺兰山,能有这样的生态成果,实属不易。

  贺兰山是一座历史名山。秦灭六国,秦国势力拓展到贺兰山一带。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兵30万北击匈奴,“略取河南地”,设置北地郡管辖贺兰山地区。4年后,“迁北河榆中三万家”,安置在宁夏平原,开始军民屯垦,引黄灌溉。汉代大批内地移民来此,使宁夏平原逐步发展成黄河上游最大的灌溉区域。

  依山临河的宁夏平原,曾孕育了西夏王朝。西夏,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西北建立的王朝。因其地处西北,故称西夏。早期与辽、北宋,后期与金、南宋并立,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历经十帝,享国189年。

  西夏疆域辽阔,东起黄河,西尽玉门关,南迄萧关,北抵大漠,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经过秦、汉、唐等历代长期开发,为西夏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早期西夏始终谨慎地处理与中原王朝及周边辽、金、吐蕃政权的关系,经过200多年的休养生息,宁夏平原殷实富足,鄂尔多斯牧场肥美壮阔,党项势力开始膨胀起来,同中原与周边的战事不可避免。1227年,西夏亡。

  到了清朝,康熙战胜准噶尔首领噶尔丹后,清疆域扩大,贺兰山不再为边地。

  阿拉善历史源远流长。西汉名将霍去病入居延收复河西。元代设亦集乃路总管府。清康熙年间,卫拉特和硕特部从新疆天山迁徙到阿拉善草原,土尔扈特部从伏尔加河万里东归到额济纳河流域。清代设阿拉善和硕特旗和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两个特别旗。1949年,阿拉善和硕特旗、额济纳土尔扈特旗和平解放。

  贺兰山没有挡住大山两边各族人民的交流,反而成了山两侧各族人民交流融和的纽带。贺兰山中的重要关口,如贺兰口、苏峪口、三关口、拜寺口等也由战争争夺的关口,变成了各民族交流交往的通道。最突出的表现是大山两侧各族人民对贺兰山的敬仰、崇拜和感恩。

  游牧于贺兰山西麓的阿拉善蒙古族同胞,视带来温润和福音的贺兰山为神山,精心呵护,他们用朴素的生态观,很好地保护着贺兰山的生态环境。

  农耕于贺兰山东麓宁夏平原的各族人民常说:没有黄河,就没有宁夏平原。没有贺兰山,宁夏平原将不保。黄河为母亲河,贺兰山为父亲山,宁夏平原是父母生的孩子。

  贺兰山和黄河给宁夏平原带来了物阜民丰。正如一首歌谣所唱:“宁夏川,西头尖,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金川银川,米呀米粮川。”

  站在贺兰山的脚下,一阵清风吹过,耳边似乎响起古琴《关山月》的旋律,那激越昂扬又略含苍凉悲壮的声音仿佛笼罩山峦,令我肃然起敬。此时,河畔传来游人的欢声笑语,与弯曲的河水波光构成一幅美妙的风景画。那雄山、河水、牛羊、人家,多秀美的民族和谐共栖的田园画境。


责任编辑:程凯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