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小麦机收大比武创造机损率新低
 来源:名城早报  更新时间:2023-06-12
  名城早报记者 张峰

  6月9日上午,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洋湖乡西冯村金灿灿的麦田里,10台小麦联合收割机你追我赶,黄澄澄的麦粒如流水般收入机仓。这里正在举行的是滨州市2023年小麦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启动仪式暨阳信县小麦机收减损大比武。


  此次大比武旨在牢固树立“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的理念,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农机手收割作业完毕后,裁判员分别在作业赛道的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和四分之三处用一个长2.5米、宽0.5米的取样框对遗落在地上的小麦颗粒收集和称重,测算机收损失率。最终农机手赵泽磊以0.05%的超低机损率获得第一名,10名农机手的机损率平均值为0.19%。0.05%的机损率意味着收获1万斤小麦损失5斤,裁判员表示,无论是赵泽磊创造的0.05%的机损率还是平均值0.19%的机损率,都远低于2%的机收损失作业标准。


  赵泽磊是一名从业7年的农机手。他说,降低小麦收割的机损率,人和机器的因素都很关键,最新型的收割机技术先进,机损率就低,赵泽磊驾驶的就是最新型号;同样,农机手根据小麦成熟情况、植株高低、密度等设置相应的机器参数,也能降低机损率。

  阳信县小麦种植面积约56万亩,阳信县农业机械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机损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全县就相当于增收550万斤。

  要想提高粮食产量,减损是一方面,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是另一方面。洋湖乡西冯村村民冯美胜,流转承包了643亩地,至今已有5年,成了一名专职农民。在此之前,他打理的自家那点地,收入不足以养家糊口,就要出去打工赚钱,出去打工的话,家里的地又照顾不上,粮食产量低,如此反复,陷入恶性循环。

  土地流转成片后,不仅产量提高,成本平摊后也大幅降低。因为全身心专业种粮,冯美胜每亩地小麦增收50斤以上,而且购买种子、农药、化肥等,有一定的价格优惠,“更重要的是,土地连片后,人工成本大幅下降,就拿打药来说,如果全是人工,成本将非常高,我买了无人机,一人操作就行,很快就能打完。”

  责任编辑:延菁菁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130680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