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安州:“土地银行”杜绝土地撂荒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更新时间:2021-07-02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唐平■张敏杜康唐巍

  2020年,一种以集中闲置土地,再以承包、租赁方式有序流转为特征的“土地银行”模式在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悄然兴起,其实际效果究竟怎么样?近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前往安州进行了调查采访。

  “存”:搬不走的农田有了好去向

  “我们这个村地处川西北平原,土地肥沃,离中心城市又近,可以说占尽了天时。”站在河清镇金花村的田埂上,村支书薛兴全向记者介绍,占尽天时,却不占地利。该村3723名村民中,有700余名壮劳力长期外出务工,占全村壮劳力的三分之二。不少家庭选择在城里置业、居住。留在村里的,有60岁以上的老人1410人,占总人口的37.8%;16岁以下的少儿600余人,占总人口的16.1%;青壮年妇女540余人,占总人口的14.5%。

  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所属河清镇与原永河镇、迎新镇三镇合一,成立了新的建制镇,与此同时,村级建制也做了相应调整。“精心梳理之下,发现土地问题尤为突出。”薛兴全介绍说,强劳力缺失,但田地还在。全村4886亩耕地,有约2000亩出产低,经济价值仅在每年每亩2000元左右,远未达到“饱和”状态,其中400余亩耕地长期处于隐性撂荒状态。

  2020年,金花村组建集体经济联合社,探索以农村土地整合为基础、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划为核心、土地分类利用为价值增长点的“土地银行”模式。根据自愿原则,先后将470余户村民家庭长期处于低产、低收状态,占全村总耕地面积41%的近2000亩耕地全部“存”入其中。

  存入“土地银行”的耕地,以每亩667元(每平方米1.00元)作为本金,收益全部归农户。“利息”则在“贷”出环节产生,每亩耕地根据肥力、水源、位置等因素,分别溢价200-320元(每平方米0.3至0.7元),这部分收益,由原土地承包人、村民小组、村集体按2∶3∶5的比例享有。

  “贷”:盘活土地产出高收益

  “开饭啰!”正午时分,一辆皮卡车沿水泥村道开过来,在距大棚不远处的空地停下,开车的土地承“贷”人千吁峰铺开塑料布,从车上的蒸笼里搬下热气腾腾的饭食、菜品,热情地招呼着忙碌的村民们歇工就餐。变身农工的村民纷纷走出大棚,脱下工装,在溪流里洗净尘埃,席地而坐。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香气,一幅生动的农家野炊图展示在旷野间。

  “所‘贷’土地同‘土地银行’一次谈成,少了同每户农户的拉锯式谈判,平常遇事由‘银行’协调,不用扯皮。”千吁峰对记者说,2020年,他“贷”了近50亩地种植各类蔬菜、瓜果,自己参与劳作之外,不同的农时,雇请了数量不等的村民(主要是留守妇女)帮忙。长期用心打好农作物生长周期“牌”,轮种西瓜、辣椒、羊肚菌等农作物,“一亩土地最多可达到3万余元产值,高出传统种植10余倍。”

  与千吁峰类似,2020年至今,当地农业合作社、种植大户以或3年、或5年的周期将“土地银行”吸纳的耕地全部承“贷”,实行专业化、规模化种植。出产丰富的农产品,使该村先后为西瓜、蒜薹、葡萄、西红柿等近20个品种的蔬菜、水果贴牌,“魅力金花”的品牌准确对接市场,进一步提升了农产品“卖相”和附加值。人忙地不闲,田野生机盎然,彻底消除了土地撂荒的隐忧。

  “土地银行”也使村集体经济得到发展壮大。2018年之前,金花村的集体经济收益一直为零,2020年产生的“利息”(管理费)收益,使村集体经济增加了8万余元。“这笔钱派上了大用场。当年8.16洪灾所造成的沟渠、道路等基础设施损毁,维修加固费用全部用此款开支。”薛兴全说。

责任编辑:陈墨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