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随着最后一片钢箱梁吊装完成,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大街滹沱河特大桥顺利合龙,实现了主桥的全线贯通。作为石家庄城市“新中轴线”复兴大街建设的关键节点,该桥是国内首创的卷轴型空间索面独塔斜拉桥,全长约2208米,主塔总高146.5米,采用双向10车道设计标准。主桥采用独塔斜拉索钢箱梁设计,上部钢混结构,曲面斜拉索。
2023-08-11日前,随着最后一片钢箱梁吊装完成,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大街滹沱河特大桥顺利合龙,实现了主桥的全线贯通。作为石家庄城市“新中轴线”复兴大街建设的关键节点,该桥是国内首创的卷轴型空间索面独塔斜拉桥,全长约2208米,主塔总高146.5米,采用双向10车道设计标准。主桥采用独塔斜拉索钢箱梁设计,上部钢混结构,曲面斜拉索。
2023-08-11这支步摇纯金打造,状如鹿角,角上14片金树叶熠熠生辉,1600年前,步摇主人带着它由慕容鲜卑部远嫁到拓跋鲜卑部,1600年后这支步摇在包头市达茂旗发掘出土,曾经鲜卑贵族生活的样貌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内蒙古博物院副院长张文平说,这支“鹿角金步摇冠饰”是《融合之路——拓跋鲜卑迁徙与发展历程展》中,最具融合气质的文物之一。
第二十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期间,内蒙古博物院推出系列大展,《文明曙光——内蒙古地区史前与青铜时代历史文化陈列》《交融汇聚——公元八至十九世纪内蒙古历史文化陈列》,尤其重磅推出的是《融合之路——拓跋鲜卑迁徙与发展历程展》,这个展览汇集了与拓跋鲜卑有关的精品文物285件,配合石窟壁画还原、视频、投影等多媒体展示手段,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拓跋鲜卑一路走向中原,兼纳远近,不断革新,将游牧民族充满活力的气质融入华夏文明中的历程。
据史载,拓跋鲜卑初起时是一个游弋于大兴安岭森林中的猎牧部落,他们很早就开始了南迁。从巍巍兴安、汤汤呼伦再到茫茫敕勒,无数故事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流传于世。
今天位于呼和浩特市武川县的北魏祭天遗址,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举行祭祖、祭天仪式的地方,拓跋鲜卑在盛乐(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以北)生活近300年,张文平说:“拓跋鲜卑以盛乐为龙兴之地,盛乐之北的阴山成为鲜卑游牧人心目中的圣山,因此在圣山之巅修建了祭坛,每年都要在此祭天,参加祭天仪式的有鲜卑人、敕勒人、汉人。祭坛采用了华夏传统祭坛的形制,祭坛的形制加上北方游牧民族的祭天礼仪,这样的结合体是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现,我们今天研究北魏历史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厅中,“晋鲜卑归义侯金印”“铜鎏金飞马纹饰牌”“彩绘陶牵手女俑”……一件件珍贵文物都是融合之路上的见证,面孔穿梭如影,族群来了又走,停歇、驻扎、生活、通婚,文化在碰撞与回响中重叠,悄悄地演变与交融在了一起。
“北魏王朝迁都洛阳后,洛阳逐渐成为东西南北文化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之路为后来隋唐两代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张文平说。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羌侯腰缠归义印,西夏黑陶绘牡丹,金鞍白马上京客,躞蹀偏似武陵原。”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本届文化节闭幕在即,内蒙古博物院为了方便大家观展,将闭馆时间延后一小时,同时推出多项集章打卡活动,希望还没有观看三大展览的观众走进内蒙古博物院,体会一番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不断形成的历史进程。
7月28日晚,第二十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优秀剧目展演——民族曲艺专场《拉起四胡唱新歌》在内蒙古艺术剧院唱响。
据内蒙古艺术剧院民族曲艺团团长图雅介绍,本场晚会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蒙古族传统曲艺乌力格尔(说书)、好来宝、叙事民歌、江格尔史诗、祝赞词等形式,以丰富优美的语言、粗犷豪迈的旋律说唱并表演。同时,山东快板和蒙古族传统曲艺灵活结合,使观众感受到传统民族文化多样融合所带来的不一样的艺术感受。
晚会还邀请了已经退休的艺术家、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好来宝”代表性传承人乌云桑表演了乌力格尔《打虎上山》。“老中青三代演员同台演出,给观众奉献一台传承与创新,声乐、戏曲、表演相融合的全新的曲艺晚会。”乌云桑说。
内蒙古艺术剧院民族曲艺团青年演员李格根株格说:“很荣幸能在第二十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的舞台上给大家演出,作为青年演员我们要做好传承与创新,以此吸引更多的青年观众。”
演出结束,剧场里掌声连连、喝彩声不断。来自安徽的游客刘先生十分感慨:“演出极具特色,可以用豪迈、大气来形容,很受震撼!加深了我对内蒙古的印象。”
随着洪水退去,河北省一些受灾地区清淤、消杀等工作全面展开。
在受灾严重的河北省涿州市,消防救援人员正在全力开展汛后清淤工作,尽快恢复清洁的生活环境。
5辆消防车、1台大型排涝车……在涿州市水岸花城小区地下车库六号出口,前来支援的衡水市消防救援支队40名消防员在高温闷热的环境中,认真清理着淤泥和垃圾。小区道路、草坪、小广场、住宅楼的楼道,他们一米一米逐步推进,确保清淤工作无死角、无盲区、全覆盖。
“除了清理地表的淤泥、垃圾,我们还重点清理疏通了下水道,防止细菌滋生。”衡水市消防救援支队副支队长刘伟群表示,作业过程中,队员们配合有序,还沿途开展宣传,提醒群众增强灾后卫生防疫意识。
衡水市消防救援人员在涿州市水岸花城小区开展清淤工作。(受访者供图)
遭遇暴雨后,灾区群众可能面临饮水安全、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威胁,存在疾病流行风险,集中安置点也是消杀工作重点区域。
廊坊霸州市第十八中学是当地规模较大的临时集中安置点,全校共启用宿舍40间,累计安置群众336人。走进霸州市第十八中学,一股消毒水的味道扑鼻而来,每日例行的消毒消杀工作正在进行。
“自安置点启用以来,我们每天都会进行全面消杀,做到无死角、全覆盖。”霸州市第十八中学安置点负责人高建坡称,在对公共区域消杀的基础上,对群众需要使用的、可能触碰的区域和物品会逐一实施消毒杀菌。
据了解,截至目前,霸州市累计发放84消毒液50箱、隔离衣424套、靴套600副、喷雾器15个、喷壶21个,累计消杀面积达12.3万平方米。
在廊坊市一处临时集中安置点,工作人员在对楼道进行消杀。(受访者供图)
洪水退去后,一些乡村地区群众开始陆续返乡。为了做好疾病预防工作,保障群众健康安全有序回家,河北对灾区转移安置村的环境消杀也逐步展开。
装配消毒液、穿好防护服、分组推进消杀、驾驶消杀车辆进行二次全面消杀……积水退去后,在廊坊市永清县曹家务乡张庄子村,当地曙光救援队的10名消杀队员分成5组,对村内的街道、垃圾桶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消毒消杀。
在廊坊市永清县曹家务乡张庄子村,工作人员对积水退去后的村庄进行消杀。(受访者供图)
在固安县宫村镇西宫村,卫生防疫消杀工作组成员每日两次对村内厕所、垃圾桶进行消毒,努力消除暴雨后存在的安全隐患,预防病毒滋生。
据了解,固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累计派出卫生防疫队伍15支、共99人,对重点区域的乡镇、村庄开展供水设施清淤、病媒防治、饮水安全监测、环境卫生防疫消杀,消杀面积达10.96万平方米。
“我们对受灾较严重的5个村进行分阶段、分层次的消毒、杀虫,做到先清理、后消毒。”固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张建伟说。
据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统计,目前,河北省累计派出卫生防疫人员1000余人,向灾区调拨消毒杀虫药品700余公斤,全力做好环境卫生整治。
8月7日,2023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新能源汽车交接仪式在呼和浩特举行,现场共交付24台新能源汽车供自治区本级单位使用。
据悉,为全面贯彻《自治区推进全社会资源全面节约集约2023年工作要点》精神,以“倡导绿色出行、助力保卫蓝天”为主题,自治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和呼和浩特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共同举办了此次活动。
近年来,自治区机关事务管理局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公务出行,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自治区本级党政机关配备更新新能源汽车比例逐年提高,2023年新能源汽车配备比例占到了当年购车的40%。
自治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将继续秉持“勤俭办一切事业”的原则,紧紧围绕公务出行“绿色、低碳、环保、节约”的目标,不断加大在党政机关中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力度,全面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呼和浩特8月9日电(记者彭源)记者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火灾防扑火前线获悉,8月6日以来,阿龙山、满归、北部原始林区等地相继发生多起雷电森林火灾,呈多点集中爆发态势。截至目前已发生15起火灾,目前10起已合围,5起正在积极扑救当中。各火场投入总兵力约5000人,其中内蒙古森林消防救援队伍1020人。
8月8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森林消防支队官兵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内灭火。新华社发
此次着火现场地形较为复杂,山高坡陡,偃松遍布,地下腐殖层厚,易形成地下火,扑救条件极为艰苦。鉴于这一情况,森林消防部门决心采取预设阻隔封控、大型机械开设隔离带和以水灭火相结合的方式,在巩固东线、南线扑救战果的基础上,重点对火场北线、西线实现合围封控态势。目前,呼伦贝尔和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2000余名森林消防官兵已进入一级战备状态。
8月9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森林消防支队官兵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内灭火。新华社发
据悉,近期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持续干旱少雨,并连续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干雷暴活动异常频繁。
8月8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森林消防支队官兵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内灭火。新华社发
告别“大锅水”“大漫灌”,内蒙古发放首批引黄灌溉用水权确权证书
河套灌区2761张用水证让浇地用水有了“底线”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张慧玲)“拿到引黄灌溉用水证以后,农民咋浇地?”回答只有一句:“把有限的水资源用好。”7月末,随着2761张《内蒙古河套灌区引黄灌溉用水证》发放完毕,内蒙古河套灌区完成引黄用水确权工作,这也是自治区首批引黄灌溉用水权确权证书,证书的发放,也引发了人们关于“如何灌溉”的思考。《内蒙古河套灌区引黄灌溉用水证》是国管渠道上开口的直口渠的引黄灌溉用水证明,它将农业用水总量指标分解细化,确权给灌区直口渠涉及的群管组织和行政村,明确农业取用水户对水资源的使用权利以及节约保护水资源的责任和义务。
本次用水权确权依据各旗县区水利局分配给各灌域分中心的县级初始水权,将近5年实际平均用水量均值折减到直口渠,计算并确定确权水量,明确用水证的使用年限、用水指标量等内容。共涉及巴彦淖尔市7个旗县区、608个行政村,实现灌区农业引黄供水直口渠全覆盖。
乌拉特前旗新安镇庆华村最早拿到引黄灌溉用水证。庆华村有8条直口渠,也就有8张用水证,8张用水证全部确权水量加起来为845.52万立方米,这是全村2.9万亩耕地浇水量的上限。这意味着,“我交了水费,想咋浇地就咋浇地”的想法行不通了,“大锅水”“大漫灌”的做法也行不通了。
内蒙古黄河流域水资源匮乏,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89.75亿立方米,其中黄河分水58.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含分水)仅为900立方米,为全国和全区平均水平的41%。为进一步保护好水资源,算好用水“绿色账”,不再无节制用水,引黄灌溉用水权确权证书的发放让用水有了“底线”。
“我们不仅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决落实‘四水四定’原则,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把用水户的思想观念从过去农业用水的刚性需求转变到刚性约束上,还要明晰供、用水双方的主体职责,把用水权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抓在手上、落在实处,实现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做到‘有多少汤泡多少馍’。黄河水资源是有限的,用水权确权会增强农民的节水意识,改变灌溉方式。”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办公室副主任梁勇说。
新华社济南8月8日电(记者王阳)记者从山东省应急管理厅、德州市委、市政府等获悉,震后救灾工作有序开展,平原县已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燃气供应全面恢复,仍有10名轻伤者住院治疗。
山东省应急管理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山东在震后统筹做好应急救援各项工作,确保各类基础设施安全运行,全面排查受损房屋,同步进行倒塌房屋重建工作,确保安全前提下让群众尽快入住。
德州市委、市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平原县开通绿色救治通道,“一人一策”做好伤员救治、心理疏导。对需安置人员登记造册、动态管理,目前,相关人员已全部集中安置或分散安置。多方筹集资金,积极调拨食品、发放食品,恢复燃气。目前,全县物资充足,可随时调用。
据平原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介绍,受地震影响,全县部分燃气管网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经过连日紧急施工,全县供气区域逐步恢复供气,预计最后一批约3000户将于8日下午恢复供气。
当地还积极帮助企业恢复生产、消除安全隐患。据介绍,平原县对停产企业,实行“一企一策”,紧急检修检查,科学充分研判,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恢复生产,力争早日全部开工。目前,化工园区内化工企业全部停车,无危险化学品泄漏,正在做复工前准备工作。目前,相关专家正对化工园区评估,消除安全隐患。
据山东省通信管理局介绍,地震曾导致平原县22个基站市电停电。目前基站已全部恢复正常;平原县核心网运行正常。
另据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介绍,本次地震共造成4827个客户停电,到6日上午9时40分,已全部恢复供电。
新华社石家庄8月7日电(记者王昆)受台风“杜苏芮”影响,河北省部分地区农作物、畜禽、水产品和农业设施等出现不同程度受损。连日来,河北各地组织开展农业抗灾救灾和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工作,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政府给我们调来抽水设备,保住了今年的庄稼。”看见田里的水位有明显下降,衡水市安平县万庆家庭农场负责人赵晓明悬了几天的心终于放下来。
“庄稼是农民的饭碗,绝对不能有闪失。”据安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范占想介绍,安平县抽调98名专业技术人员分赴8个乡镇进行实地技术指导,调配462台抽水泵参与农田排水作业,做好排涝、病虫害防控、绝收复种的技术指导工作,确保下茬种子供应到位,最大程度减轻涝灾影响。
邢台市农技人员指导农户开展灾后生产。(邢台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水退差不多,需要抓紧锄划一遍,然后进行中耕。水淋溶之后地块营养流失严重,要及时追施尿素或者喷叶面肥。”在邢台市南和区三思镇种粮大户魏志平的玉米地里,积水已经基本排空。邢台市农业农村局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杨世丽在仔细查看墒情和苗情后,叮嘱后期管理要点。
邢台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邱海飚表示,截至目前,邢台市累计组织农业技术人员3000余人,深入一线开展救灾减灾技术服务指导。发放技术指导明白纸5万余份,开展病虫害防控及叶面肥喷施56万亩次,为粮食生产安全保驾护航。
在邯郸市鸡泽县双塔镇中申底村一家蛋鸡养殖场内,县农业农村局动物卫生监督所负责人高仁鹏带领消毒技术指导组成员对养殖场内淹死的410只蛋鸡进行集中收集,通过专业车辆运往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厂进行专业处理。
河北省鸡泽县一家蛋鸡养殖场门口,专业人员对养殖场内淹死的蛋鸡进行集中收集装车。(鸡泽县农业农村局供图)
“家禽死亡后体内带有大量微生物,如不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任其腐烂发臭,病菌会四处扩散,不仅污染环境,还容易引发疫病。”高仁鹏说:“我们组织专业人员和车辆对死亡家禽集中无害化处理,指导养殖场开展消毒消杀,防止动物疫情的发生。”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河北省正分区分类摸清行洪区、蓄滞洪区的农作物、畜禽和水产养殖受灾情况,分析研判排涝设备、种子、农药、肥料、饲料以及养殖场所消毒剂等需求数量,加强调剂调运,确保生产恢复需求。
新华社哈尔滨8月7日电题:黑龙江全力抗击洪涝灾害捍卫民众生命财产安全
新华社记者
近日,受台风“杜苏芮”影响,黑龙江出现极端降雨过程,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多地受灾,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受到不同程度损毁。黑龙江全力做好洪涝应急抢险救援,安置受灾群众,修复受损基础设施,力争将灾害损失降至最小。
拉林河等25条河流超警戒水位,黑龙江连发强对流预警等多个预警,哈尔滨防汛应急响应提升至一级……灾情之下,人们在与时间赛跑。
8月4日18时,蚂蚁河延寿水文站水位100.32米,迎有记录以来最大洪水。当日22时左右,延寿镇南堤防出现溃口。洪流已袭进村庄,需连夜转移受灾群众。5日,哈尔滨森林消防支队特勤大队一中队中队长高海龙等前往延寿镇一处村庄用橡皮艇转运受灾群众,截至目前救援队已累计转移受灾群众700余人。
8月6日,在海林市长汀镇内,消防救援人员在清理院舍。新华社记者张涛摄
“4日晚上8点我们接到通知疏散平房居民,连夜给200多户居民打电话,挨家挨户敲门通知居民尽快转移。”延寿县延寿镇团结东社区党总支书记赵秀媛说,确保居民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
牡丹江市是此次受灾较严重的地区之一。5日,牡丹江市消防救援支队指挥中心接到报警,牡丹江市二发电小区有3名群众被内涝围困,其中两人双腿不便、无法行走,另有一位老人需乘坐轮椅,必须依靠救援转移至安全地带。
指挥中心立即调派1车8人携带救援装备赶往现场,社区周边地区积水已接近腰部,车辆无法靠近。现场指挥员带领救援人员徒步涉水两公里到达被困人员所处位置,接力将两名腿部残疾人员背至安置点,抬着轮椅将被困老人转移至附近儿子家中。
“感谢你们!”受困老人的儿子见到救援队员时激动地说。
8月5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人武部民兵应急分队在团结镇勤劳村展开救援。新华社发(吕衍海摄)
多地出现内涝的五常市,临时启用雅臣中学作为群众集中安置点。今年76岁的兴盛乡村民王桂兰4日早上来到这个安置点。“到安置点时已经过了发早餐的时间,但一听说我还没吃早餐,工作人员就给我拿了面包和粥。我担心过几天找不到回村的路,他们说会送我回去,有他们在安心多了。”王桂兰说。
随着一些地区的洪水渐渐退去,恢复生产生活的行动正在开始。
6日一早,在尚志市尚志镇丽水嘉园小区地下停车场,排洪排涝工作正在紧张进行。记者看到,在停车场入口处,4台水泵不间断地将积水抽出。“我们还在不断调配物资,力争尽快排尽积水。”在现场指挥排涝工作的尚志市住房保障服务中心主任王德全说。
受洪水冲击,尚志市部分村镇出现通信基站损坏、电线杆倒断等情况。5日,抢修人员蹚着水,第一时间进行停电倒闸等操作,保证主线路正常运行。
尚志市供电公司供电服务指挥中心负责人白光明告诉记者,洪涝灾害发生后,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尚志市供电分公司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先后出动抢险人员496人,抢修车辆136台。截至6日12时,累计恢复送电10千伏线路16条,1.8万用户恢复供电。
记者走访了解到,尚志市农技推广中心的技术人员已经分6组前往各个乡镇,进行农作物受灾后技术指导和病虫害预防。尚志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魏锦胜告诉记者,本次强降雨中,不同区域农作物受灾程度不一,要分区域、分地块进行救助。
“连日来,哈尔滨、牡丹江向五常、尚志、海林等地受灾地区派出了20余个工作组和专家组,调度解放军、武警、消防救援等力量全面开展抢险救灾。”黑龙江省应急管理厅防汛抗旱处处长王伟说,2日以来,全省共出动各类应急抢险队伍191支,人员共计3万余人。
新华社石家庄8月7日电(记者王民)记者从河北省交通运输厅了解到,按照“随断随抢、随抢随通”的原则,通过对交通阻断路段采取搭设应急桥梁、开辟临时便道等措施,截至6日17时,全省已抢通1470处因洪水交通阻断公路。
河北省交通运输部门要求交通阻断路段24小时抢通,特殊情况下48小时抢通,确保救灾人员和物资运输畅通。对非交通阻断水毁路段,加强巡查,及时清理边坡落石,处置路基塌方,消除隐患,严防发生次生灾害。
河北省交通运输厅5日还下发通知,要求收费公路经营管理单位通过开通应急专用通道等方式,切实保障抢险救灾任务车辆免费优先快速通行,并在服务区为抢险救灾任务车辆和人员优先提供就餐、加油、汽修等服务。遇有人员疏散转移等紧急情况,要“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立即开通全部车道,保障车辆有序通行。
新华社哈尔滨8月7日电(记者董宝森)记者从黑龙江省水文水资源中心获悉,截至7日8时,黑龙江省有12条河流超过警戒水位。
截至7日8时,阿什河、东小河、蜚克图河、嘎斯河、蚂蚁河、牤牛河、牡丹江、穆棱河、松花江、五虎林河、雅鲁河等12条河流超警戒水位0.08米至2.54米,其中牤牛河大碾子沟(二)站、拉林河蔡家沟站超保证水位0.44米至0.87米。
据悉,松花江干流哈尔滨站水位117.02米,低于警戒水位1.28米,流量4400立方米/秒;依兰站水位97.15米,高于警戒水位0.35米,流量11700立方米/秒。
与历年同期比,呼兰河、拉林河、蚂蚁河、牡丹江、穆棱河、绥芬河、汤旺河、通肯河、倭肯河、雅鲁河等10条河流水位偏高0.6米至3.24米;额木尔河、甘河、呼玛河、挠力河、讷谟尔河、诺敏河、乌裕尔河、逊毕拉河等8条河流水位偏低0.15米至1.12米。
截至7日8时40分,黑龙江省报汛水库有5座大型、5座中型、16座小型水库超汛限0.03米至1.95米运行。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130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