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印象”:何以成为“现象”

    (一)


    4月14日,“内蒙古印象”摄影展结束三天后,“这是一张内蒙古印象明信片”再次刷屏。此时人们意识到,这场展览并没有结束,而是随着展览结束的那一天,又重新出发。


    4月1日至4月11日,轰动全国的“内蒙古印象”摄影展你看了吗?据不完全统计,全场域共有50多万人次参观了这场展览。


    与“内蒙古印象”相关的短视频等飞速传播,至少有1.4亿的关注从四面八方聚焦祖国北疆内蒙古——这方神奇的土地。


    人民日报在《“内蒙古印象”摄影展举办》一文中评价,作品“以独到的镜头、创意的表达,生动展示了内蒙古壮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人文景观、绚丽的民族风情、现代的城市气息、幸福的生活图景。”


    唐东平在中国艺术报撰文指出,“此次展览的成功举办与积极推广,必将在精神文明世界为神奇而美丽的内蒙古带来更新更美更亮的新气象,并使得这片热土最终获得更好更大更多的发展机会。”


    “识见”微信公众号在评论《既心之所向,何不行之所往》中说,“在艺术与审美的现实题材叙事中,打开了新时代内蒙古的新答卷;在光影流转间投射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内蒙古的新作为;在影像叙述中呈现了内蒙古的凝聚之力、奋斗之志、发展之势。”


    11天的摄影展,内蒙古“刷屏”无数、实力“圈粉”。


    这一现象级的展览,是一场读懂内蒙古的视觉盛宴,是一张连接当下与未来的名片,是一次奔赴诗与远方的邀约。


    这不仅仅是一次展览,而是一次重大文化活动,跨出展览本身,成为一场立起内蒙古形象的行动。


    (二)


    “圈粉”的背后,是对文化的深耕。


    很多时候,一个地方“出圈”的背后,往往是对文化的“深耕”。


    文化是最富魅力、最具辨识度的标识。


    在互联网时代,迅速“出圈”,文化的力量往往更有效,跑得更稳、传播更久、影响更远。


    内蒙古有壮美的自然风光,更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资源。如何提高它们的“存在感”?如何让内蒙古的美、内蒙古的形象“圈”更多的粉?


    这些年,从大力弘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到成功举办“感悟中华文化·畅游祖国北疆”之万里茶道等主题系列活动;


    从擦亮乌兰牧骑等文化金名片,到打造草原文化节文创产业新高地;


    ……


    内蒙古深耕人文沃土,让文化的活力在北疆大地充分涌流。


    这次摄影展“出圈”,背后承载的就是内蒙古对打造文化IP、涵养新气质的一次成功尝试。


    不是刻意而为,而是水到渠成。


    当然,在短时间内吸引一波流量和关注可能容易,但要把关注度真正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持久的推动力,靠的还是“精耕细耘”,是对文化文艺事业成“高原”、出“高峰”的不懈追求。


    (三)


    “圈粉”的背后,是对内蒙古形象的深耕。


    说起内蒙古,你会想到什么?


    是辽阔的草原、蔚蓝的天空、绿色的牧场、肥壮的牛羊、奔驰的骏马、悠扬的牧歌、飘香的奶茶、甘醇的美酒……


    在摄影人的镜头中,这里春有《耕耘》,沃野生金;夏有《生命之舞》,唯美浪漫;秋有《秋叶枫红》,万山红遍;冬有《冬日晨曲》,冰雪飞扬。


    这些都是内蒙古,但内蒙古远不止这些。


    壮美是内蒙古的外在“颜值”,和美与善美是内蒙古的精神“内核”。


    这片北疆热土,曾书写出“三千孤儿入内蒙”“齐心协力建包钢”“最好牧场为航天”等许多历史佳话。


    不论以往你对内蒙古的印象是什么,这次“内蒙古印象”摄影展,告诉你的都是一个不一样的内蒙古,一个更清晰、更立体、更丰满的新时代内蒙古。


    这些年来,内蒙古变化太大了,远不止传统印象所能覆盖。


    既有印象,在“印象”中迭代;新鲜印象,在“印象”后形成。


    一个壮美和美善美、可信可亲可爱的内蒙古,


    一个时尚创新、开放包容的内蒙古,


    一个发展蓬勃、活力奔涌的内蒙古,


    一个多姿多彩、魅力无限的内蒙古,


    怎能不“圈粉”?


    (四)


    “圈粉”的背后,是对讲好内蒙古故事的深耕。


    过去的一年,《内蒙古有多大》《内蒙古有多美》《这就是内蒙古》等系列融媒体产品出了圈,“包你满意”“兴安岭上兴安盟”等盟市品牌形象刷了屏。


    “中华颂”主题展览,通过国家的鲜明象征颂中华,通过壮丽河山的波澜壮阔颂中华,通过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颂中华,通过百年大党的砥砺奋进颂中华。


    办在内蒙古,放眼全中国,舞剧《孔子》来了,首次登上了草原文化节的舞台。这个舞台百花齐放、博采众长,这个舞台相互学习、交流互鉴,这个舞台越来越宽广。


    《骑兵》继获得“荷花奖”后,又荣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


    展览“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非遗表达”、文博综艺节目“馆长请亮宝”“根脉”“中华文明探源内蒙古”等,均“吸粉”无数。


    2022年2月,《长城长》在内蒙古卫视、奔腾融媒同步播出。这是国内第一档以“长城”为主题的大型文化综艺节目,彰显出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唤起观众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新浪官微“内蒙古卫视长城长”话题首期互动量就达1000多万。


    4月16日,由内蒙古电影集团等出品的、根据“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影片《海的尽头是草原》,荣获第4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华语电影。


    把内蒙古形象立起来,需要我们更加积极主动地讲好新时代内蒙古故事,让内蒙古人真善美的良好形象声名远扬,让大家重新认识内蒙古、爱上内蒙古。


    更需要我们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五)


    内蒙古美在风光,美在人心,更美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走出展厅,人们已经把内蒙古今日之“象”深深“印”在了脑海里。


    再提起祖国正北方,不仅会想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也会发现:


    内蒙古“近”了——横跨“三北”、毗邻八省,飞机高铁,通江达海,从北京到呼和浩特,“一个微信红包就可以到”!


    内蒙古“新”了——新的产业、新的动能、新的增长极,在更宽广的舞台、更精彩的赛道,内蒙古正抢抓机遇、追“风”逐“日”,以“再造一个工业内蒙古”的雄心壮志和全新姿态奔跑!


    内蒙古“快”了——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内蒙古这匹矫健的骏马,正和着时代的节拍,大干快上、昂首阔步、一往无前!


    千里疾风万里霞,追不上百岔的铁蹄马。


    4月23日,“内蒙古印象”摄影展将在杭州市浙江展览馆开展,掀开在全国巡展的序幕。


    从“内蒙古印象”到“内蒙古约定”,


    原来,告别,是为了期待更好的重逢。(闫立功)

    2023-04-23
  • 自治区首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在包头建立

    4月20日,包头市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公共服务中心在昆区北方启川科创园揭牌,标志着自治区首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正式建立。


    据了解,包头市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是由包头市场监督管理局、昆区人民政府和横琴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现已搭建完成包头市知识产权智慧监管平台和包头市知识产权区块链公共存证平台。平台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咨询、代理、运营、融资、贯标、维权一站式服务,帮助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提升知识产权价值,为地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知识产权服务保障。


    在揭牌仪式上,横琴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与广州圣理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广东省览众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清远睿航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中审(深圳)认证有限公司4家服务机构签署入驻框架协议。


    横琴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德兴在致辞中表示,建设包头市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是公司在内蒙古布局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支点,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积极发挥国家平台的集聚效应,推动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与包头产业合作的桥梁和纽带。(记者刘向平)

    2023-04-23
  • 创历史最好水平 内蒙古一季度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达11.1亿元

    记者从自治区市场监管局获悉,今年第一季度,全区共办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64笔,金额达到11.1亿元,同比增长190%。其中专利质押53笔,金额7.84亿元;商标质押11笔,金额3.27亿元,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知产”成资产,专利变“红利”。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今年内蒙古采取多项措施深入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主要包括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1亿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建立风险补偿机制;由自治区市场监管局牵头组建的6家银行、8家服务机构及金融专家组成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团队,深入各地举办银企对接会议,惠及企业360户;委托31家知识产权质押服务机构协助企业开展相关融资服务;加强部门联动,与自治区发改委等部门继续深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行动,深入6个园区开展惠企工作,筹备成立30家银行、服务机构参加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新服务联盟。(记者李国萍)

    2023-04-21
  • 全区10个公路口岸恢复货运通关

    近日,中俄边境黑山头——旧粗鲁海图口岸、中蒙边境阿尔山口岸正式恢复货运通关。至此,内蒙古已有10个公路口岸恢复货运通关。


    内蒙古有公路口岸12个,其中对蒙公路口岸9个,分别为策克、乌力吉、甘其毛都、满都拉、二连浩特、珠恩嘎达布其、阿尔山、阿日哈沙特、额布都格口岸;对俄公路口岸3个,分别为满洲里、黑山头、室韦口岸。目前公路口岸中除乌力吉口岸和室韦口岸外,剩余口岸全部恢复常态化货物通关。


    今年一季度,全区口岸进出境货运量达到2239.4万吨,同比增长197.2%。其中,进口货物2059.3万吨,同比增长242.2%;出口货物180.1万吨,同比增长18.6%。公路口岸完成出入境货运量1278.3万吨,同比增长5.9倍,国际道路货物运输呈现快速恢复态势。(记者高慧)

    2023-04-21
  • 内蒙古今年首趟旅游专列开行

    记者从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获悉,4月18日22点31分,Y197/6次旅游专列满载834名游客驶出呼和浩特东站,这是内蒙古今年开行的首趟旅游专列。


    据介绍,本趟专列串联鄂、川两个旅游省份,游客可体验两坝一峡(葛洲坝、西陵峡、三峡大坝),畅游恩施大峡谷、神农架、都江堰、九寨沟等20余个国家4A、5A级景区。行程在满足昼游夜宿需求的同时,还特别安排了多个自由时间,为“铁路+旅游”的模式带来全新的特色体验。此外,旅程全程配备经验丰富的列车服务人员、优秀导游和专业随车医生,保障游客出行安全。


    “近年来,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深耕‘旅游+专列’融合,针对中老年游客的出行需求和特点,不断优化旅游线路、创新特色服务,精心打造高品质的旅游专列产品,助力旅游市场复苏和经济社会发展。近期,我们还将开行漠河、阿尔山、新疆等方向的旅游专列,进一步扩大内蒙古旅游专列的影响力。”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高慧)

    2023-04-20
  • 身价“10万﹢”,敏盖绒山羊缘何吸睛?

    杜伍则为绒山羊添草料。记者马骏驰摄


    10万多元,一只羊?!


    不用质疑,是真的!


    这种叫“敏盖”的绒山羊,不仅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小金羊”,更是备受区内外养殖户青睐的“美羊羊”。


    前不久,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绒山羊种羊拍卖会上,6只敏盖绒山羊种羊拍出34.5万元的高价,最高个体拍卖成交价11万元。敏盖绒山羊好在哪?为啥受追捧?带着疑问,记者一行来到了苏布尔嘎镇。


    长长的犄角霸气十足,厚实垂顺的羊毛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亮。位于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苏布尔嘎镇,不少村民家的圈舍中都饲养着敏盖绒山羊。


    “20世纪50年代,我们就开始选育蒙古山羊。我们发现阿尔巴斯白绒山羊产绒量高但繁殖率较低,而辽宁白绒山羊繁殖率高产绒量低,如果有兼具二者优势的种群出现,必定能带来不错的效益。带着这样的思考,经过40年培育,敏盖绒山羊种群越来越壮大。”在敏盖绒山羊原种繁育中心,苏布尔嘎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王生云向记者介绍。


    敏盖绒山羊贵在产绒量高、繁殖率高、肉质优。种公羊和成年母羊平均产绒量为1400克和1150克,成年母羊年繁殖率达240%至320%,绒长能达到7厘米以上,绒细度13至16微米。目前市面上的两种极品羊绒——1436型羊绒和1396型羊绒,都能从敏盖绒山羊种群中取得。


    舍饲是敏盖白绒山羊养殖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也为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改善。“我小时候这儿一刮风就是一嘴沙子!”今年50多岁的杜伍则是苏布尔嘎镇光胜村的敏盖绒山羊养殖大户,这样的童年印象对他来说已经不复存在。敏盖绒山羊的出现让当地实现了从盲目放养到舍饲的转变。2000年,苏布尔嘎镇的植被覆盖率不到50%,而如今的植被覆盖率已超过90%。


    苏布尔嘎镇将敏盖绒山羊养殖确定为长效致富主导产业,也解决了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问题。“绒山羊是绒肉兼用型品种,产肉量能和肉羊持平,产绒量是它的几倍。目前我有敏盖绒山羊基础母羊80多只,年收入能达到50万元左右。”杜伍则说。


    目前,苏布尔嘎镇建起了“养殖园区建设+饲草料基地+科学养殖方式+品牌化发展+产业链延伸”的发展模式。建成敏盖羊绒加工厂,不断深化与鄂尔多斯羊绒集团等龙头企业合作;发展材料供应、绒肉产品加工、展示、开发及销售等产业,不断提升敏盖绒山羊产业附加值。敏盖绒山羊种羊能卖到5000元到10万多元不等。苏布尔嘎镇养殖户通过种羊、羊绒羊皮销售及肉食品加工,年总利润可达1.74亿元,户均年收入13.57万元。


    种群不断优化是敏盖绒山羊产业长久发展的根本,敏盖绒山羊原种繁育中心与敏盖白绒山羊生产者协会共同发挥着重要作用。王生云说:“我们按照精细化管理、科学化繁育的方式大力培育绒山羊核心种群,为鉴定达标的敏盖绒山羊建立系谱档案,每年免费为全旗养殖户提供1万只绒山羊的配种和生产性能鉴定服务,每年可为养殖户节约资金75万元。中心力争在2025年完成新品种培育。”


    苏布尔嘎镇不少年轻人也都想为敏盖绒山羊养殖业出一份力。在镇政府工作的张帅,专职负责敏盖绒山羊的宣介,他想用年轻人的方式为家乡村民“带货”。张帅说:“今年我在短视频平台注册了名为‘敏盖·绒山羊’的账号,一个多月就吸引了上万粉丝的关注。我还在镇上种羊交易时做一些直播,收到了很多询问敏盖绒山羊的私信!”截至目前,全旗敏盖绒山羊养殖户达8250户,养殖总量41.5万只,其中苏布尔嘎镇养殖8.5万只。优质绒山羊向山西、陕西、青海、甘肃、辽宁、宁夏、新疆等省区及内蒙古各盟市旗区辐射,累计输出种羊20余万只。


    守好,壮大。敏盖白绒山羊的红利还在后头!(记者庞俊峰柴思源郝雪莲王坤马骏驰伊得力)

    2023-04-20
  • 内蒙古90%专项债券项目获财政部审核通过

    自治区财政厅最新消息:2023年以来,内蒙古上报的专项债券项目中,已被财政部审核通过的项目1195个,审核通过率高达90%,涉及总投资5585亿元,涉及债券资金需求1506亿元。


    今年以来,按照财政部要求,自治区财政厅积极组织全区各地、各相关部门做实做细专项债券项目库,截至目前,内蒙古累计上报财政部审核的专项债券项目1326个,涉及总投资5805亿元,涉及债券资金需求1635.6亿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储备上报的专项债券项目质量明显提升,符合条件的铁路、奶业振兴、新能源、新基建、园区基础设施等领域的自治区重点项目实现了应储尽储、应报尽报,为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及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提供了新的动力支撑。(记者杨帆)

    2023-04-19
  • 一季度全区共减免通行费3.93亿元

    记者从自治区交通运输厅获悉,今年一季度,全区通行费共减免3.93亿元,同比增长17.8%。


    今年以来,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持续推进各类通行费惠民惠农政策。严格执行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的通知》要求,保障“菜篮子”供应,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减免车辆通行费10250万元。对通行全区所有高速公路的车辆,以ETC卡全额支付高速公路通行费的用户按9.5折收费,共减免12557万元。严格贯彻落实节假日期间高速公路免费惠民政策,免收7座及以下小型客车车辆通行费9440万元。对军队和武警部队车辆、执行抢险救灾任务的车辆等符合通行费减免政策的车辆减免3559万元。落实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政策,降低货物运输成本,共减免3537万元。新能源车辆差异化减免5万元。(记者高慧)

    2023-04-19
  • 通辽市集中发力招商引资工作量质齐升

    通辽市牢固树立“项目为王、招商为要”理念,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大力开展专业招商、精准招商、全季招商,截至一季度末,全市新签约千万元以上项目183个,同比增长26.2%,总签约额1366.97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06个,同比增长34.2%;新开工千万元以上项目54个,同比增长157.1%;预计实现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60.08亿元,同比增长52.4%。


    紧盯目标,超前谋划落实。通辽市从去年12月份开始,就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招商引资“冬季攻势”,市旗两级领导带头招商,各级专业招商队伍外出招商883批次,接待企业来访744批次,对接企业1683家,洽谈项目1401个,达成合作意向项目329个。3月22日,全市招商引资项目春季集中签约大会上,一次性签约千万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143个,签约额达到1027.15亿元。3月26日,通辽市集中开复工项目254个,总投资达1002亿元。


    集中发力,突出招大引强。聚焦培育“百亿级产业、千亿级园区”目标,坚持把延链补链强链项目、产业集约集聚项目作为主攻方向,年初以来成功签约了投资145亿元的创元年产10GW高效光伏组件绿色智能生产线等134个延链补链强链项目,着力推动绿色农畜产品、铝镍硅新材料、新能源及装备制造、现代中医药(蒙医药)等“九大产业链”发展壮大。紧紧抓住设立蒙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有利契机,引导和推动各地大力承接产业转移,不断壮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拓宽渠道,精准对接项目。积极对接全国重点产业商(协)会、外埠内蒙古(通辽)商会等国内知名商(协)会,不断拓宽招商引资渠道。聘请市级“招商顾问”69名,充分发挥其人脉资源广、企业投资信息多等优势,搭建政企对接桥梁。举办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大会、民营经济人士茶话会、首届零碳中国(通辽)绿色投资大会、首届通辽市全国各地友好商会共谋发展交流会等招商活动28次,使更多的知名企业认识通辽、走进通辽、投资通辽。大力开展“鸿雁回通”载体活动,建立信息库,及时为“鸿雁”推送家乡投资发展信息。


    优化服务,全力做好保障。积极开展全市招商系统招商引资优化服务年活动,按月对各旗县市区招商引资工作进行调度,举办了通辽市首期招商引资专题培训,邀请发达地区国内知名招商专家及通辽市有丰富招商经验的老同志为全市招商引资一线干部授课,并及时为各地各部门提供有效招商信息资源,全速推进项目招引落地。(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王林喜)

    2023-04-18
  • 内蒙古各企业扎实有序开展主题教育

    连日来,内蒙古各企业陆续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动员大会。各企业一致表示,要按照中央要求和自治区党委实施方案,牢牢把握总要求,锚定根本任务,确保主题教育各项工作有声有色开展、有力有序推进。要学思想、见行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振锐意进取、担当有为的精气神,努力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自治区党委各巡回指导组分别到会指导。


    内蒙古高速集团在动员大会上表示,内蒙古高速集团在交通强国、交通强区中负有重要职责,要把握时代大势、回应时代要求,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在理论学习上,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在调查研究上,要切实掌握真实情况和民情民意,推动解决一批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问题。在推动发展上,要千方百计破难题促发展,把“模范自治区”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在检视整改上,要从政治、思想、能力、作风、纪律等方面进行集中整治,紧盯不放,一抓到底。在建章立制上,要坚持问题导向,形成长效机制,扎扎实实把集团主题教育各项任务抓实抓好抓出成效,为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内蒙古出版集团在动员大会上表示,要把主题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紧紧锚定开展主题教育的目标任务,把“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着力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开展推动集团高质量发展“七大行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推进“两个打造”出版工程,向各族群众讲清楚“五个事实道理”,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切实把主题教育焕发出的热情和干劲转化为强大工作动力,全心融入推动落实五大任务的生动实践,全情助力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全力推动内蒙古出版集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内蒙古能源集团在动员部署会上表示,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开展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坚持高位谋划协同推进,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贯通起来、一体来抓,每个重点措施都要贯穿一个“真”字,做到思想上真自觉、要求上真严格、落实上真到位。要把开展主题教育同推动改革发展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做到两手抓、两促进,建立破解制约改革发展重大瓶颈和难题的长效机制,以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成果检验主题教育成效。


    自治区农村信用社在动员大会上表示,全区农信系统开展主题教育关键是要在求实效上下功夫。全区农信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紧扣两件大事推动落实,把主题教育与中心工作结合起来,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各项战略部署等要求,找差距抓落实;要紧密结合实际推动落实,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要紧扣“大抓发展、加快发展”,坚定信心,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突出问题导向推动落实,有的放矢、精准发力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地;要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贯通起来,有机融合、一体推进,努力把每项工作都做扎实、做到位。


    内蒙古银行在动员大会上表示,全行上下要牢牢把握主题教育的总要求和目标任务,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贯通起来,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围绕服务自治区五大任务、党的建设、业务发展堵点难点、村镇银行风险化解、改革化险成果巩固进行调研,真正把情况摸清楚、把症结分析透,研究提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办法措施。要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及时将主题教育的丰硕成果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真正使主题教育激发出来的信念信心、热情激情成为内蒙古银行改革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和加速器。(记者高慧于欣莉康丽娜石向军报道)

    2023-04-18
  • 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 天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入选“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的“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科研项目近来又有新进展:人工合成淀粉研究中心在研发团队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成立,20余位青年科学家即将加入;吨级中试装置已在调试运行,将进行人工淀粉合成逐级放大测试。“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我们从2015年开始立项研究,可谓‘多年磨一剑’。”41岁的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蔡韬说。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


    天津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系统布局、整体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大力营造科技创新浓厚氛围,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创新活力持续释放。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研人员创造活力


    2021年9月,一篇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的文章引发关注,蔡韬正是文章作者之一。


    文章清晰描述了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马延和团队完成的实验: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实验室初步测试显示,人工合成淀粉的效率约为传统农业生产淀粉的8.5倍,使得不依赖土地、淡水的淀粉工业化车间制造成为可能。


    “虽历经无数次失败,但我们始终心无旁骛,只为做成这一件事。”蔡韬说,“之所以能在科研过程中有‘一条路走到底’的勇气,离不开研究所开放包容的科研体制。”


    为克服科研与经济“两张皮”弊端,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建立起“总体研究部—特色研究组—平台实验室”三维科研组织模式。“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项目出自总体研究部,纳入全预算制管理,配备专职科研财务助理,科研人员不必为经费发愁、分心。


    “6年时间,我只做了这一件事,进而晋升为研究员。”蔡韬介绍,总体研究部以科学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作为主要指标,评估机制以原创价值、实际贡献、科技成果产出为导向。


    如今,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科研人员平均年龄36岁,一批青年科学家正在脱颖而出,高质量科技成果加速涌现。建所10年来,研究所平均每两天产生1件发明专利,累计与企业建立370余项深度合作项目,合同交易额超18亿元。


    “优化科研管理,推进成果转化,赋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天津市科技局战略规划与政策法规处副处长曹建华说,天津把增强科技人员的获得感作为重要导向和检验标准,结合地区实际加快完善有利于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的制度体系,近年来先后制定出台了“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等改革举措。


    最近,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李伟正忙着推进第二代高效绿色无汞催化剂的成果转化,“合作企业已进行试运转,产品即将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


    南开大学走在了机制体制创新的前沿,成为天津市第一所打通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流程的高校。5年前,作为第一发明人,李伟的一项科研成果以1.05亿元作价入股内蒙古海驰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南开大学及项目团队占股35%,成为该公司股东之一。


    2022年,天津出台《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实施意见》和《天津市高校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操作指引》等13项操作指引。天津市科技局科技成果与技术市场处处长梁传辉介绍,目前,天津已建立起多层次科技成果落地政策服务体系,累计帮助42家单位解决130个成果转化具体问题;去年推动八成以上的科研事业单位和本科高校取得成果转化收益,总额超过27亿元。


    搭建沟通协作平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4月3日,天津市政府正式公布天开高教科创园建设规划方案。


    “天津科教人才资源丰富,要利用好这些资源,为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天津市科技局副局长夏正淮说。


    “首批入驻项目,汇集了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的多个团队的最新科研成果,园区将为他们搭好平台,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夏正淮介绍,天开高教科创园是天津全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的重要举措,未来将形成完整的研发、孵化、转化和产业化链条,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提供一体化发展空间。


    着力系统解决科研成果由“智”生“金”难题,天津在打造技术交易平台上下功夫。“在天津科技成果展示交易运营中心‘科技红娘’的牵线下,我们研发的‘钢管焊缝在线快速检测技术’很快找到了‘婆家’,不仅为天津友发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解决了技术难题,也让我们公司得到了丰厚回报,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干事创业的热情。”爱科维申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荣华说,近期,公司与友发钢管集团签订技术开发合作协议,首台套设备开发金额46万元,后期订单量可达200台套。


    企业出题,能者破题。“我们坚持市场化运营,为全市各类创新主体提供线上线下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运营中心副总经理高崎说,运行两年来,平台共遴选发布成果、技术需求2700余项,为企业融资12.1亿元,成果落地企业已达220多家。


    近年来,天津逐步构建起以科技成果展示交易运营中心为枢纽平台,以高校院所类、行业类、区域类、服务类等四大类204家专业化机构为支撑的“1+4”市场化技术转移体系。“我们鼓励高校院所与第三方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等社会化技术转移机构开展合作,形成成果转化良好生态。”梁传辉说,全市20家公办本科高校中,15所建立了技术转移机构,占比已达75%。


    在多层次科技成果沟通协作平台推动下,天津市去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676亿元,同比增长26.8%。


    大力培育创新文化,营造科技创新浓厚氛围


    “学校创新创业氛围浓厚,每个学院都配备了专职科创辅导员,还有多只天使基金常驻校园挖掘项目。”天津大学化工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李双阳,最近成功研发了“体内精准可视化小口径人工血管”,并获天津大学校友产业基金“海棠基金”投资,开始了产业化之路。


    在天津大学,像李双阳这样把科研项目变成创业项目的创业明星还有不少。2015年,天津大学成立宣怀学院,聚智引资,协同校内外资源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去年,天津大学入选教育部公布的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名单。


    吸引八方才智,连续6年举办世界智能大会;举办中国创新方法大赛,把决赛擂台搬上电视屏幕;常态化开展120多场“科技成果俏津门”活动,覆盖超万人次……天津持续培育、巩固好创新文化这个根基,大力营造科技创新浓厚氛围。


    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营造呵护科技型企业、尊重企业科技人才的浓厚社会氛围,天津实施“雏鹰—瞪羚—领军”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引入了科技创新量化积分机制,将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研发机构、获得的科技奖励、开展的科技计划项目、研发投入强度等科研活动和指标进行量化积分,以反映企业的总体科技水平,激励企业“争先创优”。2022年,全市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科技领军(培育)企业数量分别达到5600家、440家、300家,较2019年分别增长243.14%、26.44%、76.47%。


    近年来,天津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速,截至去年底总量突破1万家,较2017年增长约1.5倍;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2022年度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年度研发费用总额达111.88亿元,同比增长22.17%;全市有效专利拥有量、发明专利拥有量近六成来自高新技术企业。

    2023-04-17
  • 【人民日报整版关注】河北阜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观察:走对路子,过上好日子

    引子


    一入太行,一路远望,山如奔马,倏忽而过。经河北省阜平县城,向西40公里,进入深山沟。公路蜿蜒,车上高岗,半山腰闪出一个广场,迎客石上镌刻着红色大字——顾家台。


    2012年12月29日下午,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驱车300多公里来到地处太行山深处的阜平县。30日一大早,总书记踏着皑皑残雪,深入龙泉关镇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和干部群众共商脱贫之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阜平,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动员令。


    时光转瞬而逝,一个大国矢志减贫的奋斗,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我国如期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2020年2月,阜平县如期脱贫,16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81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2022年,骆驼湾村、顾家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0057元、21117元,均比2012年翻了20倍。


    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外出考察来到陕西延安,看看老乡们脱贫后生活怎么样。总书记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富民政策一项一项落实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老乡们生活越来越红火。


    如今的阜平已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锚定目标,铆足干劲,在太行山深处绘写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新貌。李玉亮摄(资料图片)


    党建引领“拨千斤”


    夯筑坚强堡垒,促进乡村振兴


    造访骆驼湾,踏进低矮的土坯房,墙壁黑黢黢,顶棚吊着烟火熏黑的塑料布,不由一愣:“这是谁家的房子?”


    “村里专门留下,给后人‘忆苦思甜’。”隔壁唐宗秀老人大声招呼,“咱家在这边!”


    循着笑声,眼前一亮:新房青瓦黄墙、塑钢门窗,颇具太行风情。屋内长寿花开得一团红火。


    “没有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哪来这好福气!”唐宗秀曾是贫困户,如今一身新衣服,满面红光,“村里盖新房、发展乡村旅游,一天比一天强。就盼总书记再来,看看俺们的好日子!”


    阜平是革命老区,连绵的群山,留下无尽的党群深情。然而,这里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缺少产业,属于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4年,人口20多万的阜平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81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54.37%。


    如何尽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在阜平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扎实实把支部建设好。”


    这些年,阜平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遴选和鼓励退役军人、务工返乡人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坚持把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发展成党员,把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干部,把优秀村干部培养成村党组织书记,让一批有头脑、有能力的年轻人进入村党组织。


    今年36岁的顾锦成,在外打拼多年。2015年,村里发展食用菌产业。他回到老家,承包了4个香菇大棚,当年赚到8万多元。见乡亲们也想包棚,他又主动退棚,让出机会。


    乡亲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2021年4月,顾锦成当选顾家台村党支部书记。这些天,他忙着加快产业提质,手头的事一件接一件:洽谈扩种1000亩油牡丹,准备新上牡丹茶、牡丹酒车间,商讨直播合作……


    “不能辜负乡亲们的信任,我要带领干部群众,巩固种植产业,做强乡村旅游,攥指成拳大发展。”顾锦成说话办事干脆利落。如今的村两委班子成员中,80后、90后、00后都有,老中青各展所长,致富能手带头干。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并没有说顾家台具体做什么,但他把‘怎么干’的金钥匙交给了党员和群众。”龙泉关镇包村干部曹建平说,“总书记定方向、给方法,我们就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顾家台村的发展是阜平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2021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要求总结运用打赢脱贫攻坚战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重要经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在脱贫攻坚战中,河北省、保定市派出62个驻村工作队,阜平加派147个县直驻村工作队,实现全县209个行政村帮扶全覆盖。如今,振兴路上,628名驻村干部在阜平接续奋斗。


    走进吴王口乡石滩地村的西沟,“太行小蓬莱”的指示牌映入眼帘。一路上,美丽的山水风光犹如画卷般徐徐展开。来自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机关的王建刚,自2021年5月担任石滩地村驻村第一书记以来,带领乡亲们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


    “我们逐步规范开展公司化运营,完善民宿配套设施,帮助村里建起了旅游餐厅,开发鱼塘垂钓、林果园采摘等旅游项目,让游客能够在村里吃好、住好、玩好,目前乡村旅游业年收入已超过10万元。”王建刚介绍,眼下,工作队正推动与生态科技公司合作,引进专业人才和技术力量,做大做强冷水鱼养殖产业,进一步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能力。


    党建引领“拨千斤”,为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提供强大动力。


    “只要群众有需要,党组织就在身边。”阜平县社区服务中心机关党委副书记董建明说。


    在全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阜东新区,新搬来的两户居民为一个储藏室闹起别扭:“先来先占,可以赔点钱,就是不腾地。”“不论钱多少,只要讨公道,就要还我的储藏室。”


    党员干部出面调解,物业管理人员、人民调解员上门说和,矛盾得到化解。


    翻开阜东新区工作人员的记事本,类似“鸡毛蒜皮”的事还有不少。全县1.27万名群众从山沟搬来,住进新社区。新住户,新环境,难免磕磕碰碰。


    为更好服务群众,阜东新区成立4个党总支、14个党支部,划出一批网格,由党员认领负责;建立区域党建联盟,将周边医院、非公企业纳进来,为居民提供服务;召开党群联席会,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搭建民主协商平台,及时化解纠纷。


    如今,在阜平县39个集中安置区,保留原有的党组织29个,新成立党组织15个。搬迁安置区党组织建设水平持续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补齐搬迁社区的治理短板,阜平乘势而上,以党建为引领,在农村组建乡贤参事、平安巡防、乡风文明、志愿服务、矛盾调解5类社会组织;招募3900多名“蓝马甲”治安志愿者,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贴心服务。


    找准发展好路子


    发挥比较优势,做好“土特产”文章


    在位于阜平镇的色岭口食用菌种植基地,菇农顾军早上7点来到暖棚。掀开门帘,一层层、一排排钢架上,白色的菌棒摆放整齐。通风换气、调节湿度,顾军一直忙到下午5点,“进了大棚,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顾军过去患脑血栓,看病欠下8万元债务。“承包2个香菇大棚,政府担保贴息可贷10万元,又提供成本损失保险,我不仅还清了欠债,还攒下30多万元。”顾军笑呵呵地说。


    眼下,县里组织研究引进香菇新品种,增加棚室菌棒量。“一座560平方米的暖棚,要是在8层钢架上增加2层,可以多放5400个菌棒,增收8000元。如果变‘一年一季’为‘两年三季’,相当于每年增加50%的香菇产量,每个棚每年再增收2万多元。”顾军算了笔账,琢磨着增收之道。


    目前,像顾军一样投身食用菌产业的阜平农民,已有1.5万户、3.8万人。阜平县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吉军介绍,近年来全县发展食用菌2.1万亩,年总产值达10亿元,“95%的脱贫户从中受益,户均每年增收2万元左右。”


    从阜平镇到天生桥镇,从骆驼湾村到顾家台村,一排排香菇大棚,让人震撼。一朵朵食用菌“小花伞”,何以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大金伞”?


    “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习近平总书记在阜平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为当地发展指明方向。


    经过深入论证,阜平思路逐步清晰:提出“长打算、短安排、强基础、创机制”,编制城乡总体规划、致富产业到村入户规划等,形成相互衔接、完善配套的规划体系。


    发展产业,从哪儿突破?阜平空气清新、气候冷凉,能打市场时间差,适合发展食用菌产业。县里规划布局“一核、四带、百园覆盖”,建设天生桥镇现代食用菌产业核心区,形成阜平镇—城南庄镇等4条产业带,建设100多个占地200亩以上的产业园。


    一些农民有疑虑:“没本钱、怕赔钱”“从没见过香菇,咋种?”“种出来,卖到哪儿?”


    遵循产业发展规律,阜平给农民吃下定心丸:创新“政府+企业+金融+科技+基地+农户”六位一体发展模式,探索“六统一分”经营模式:统一建棚、统一采购原辅材料、统一引进并制备菌种、统一生产菌棒、统一技术指导与服务、统一产品回收与销售。企业管“两头”,专家管技术,农户参与日常管理就赚钱。


    香菇只是阜平惠农产业的一道“硬菜”。种植近10万亩高效林果,种植10万亩中药材,发展376个规模养殖小区……高效林果、中药材种植、规模养殖等六大主导产业拼成一桌“大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辐射带动农户15.6万人次。


    阜平县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孟震给的数据“热乎乎”:2012年全县居民存款余额仅有44亿元;截至2022年底,增加到142.28亿元。


    阜平还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和雄忻高铁建设等战略机遇,着力做强四大绿色产业——以光伏为引领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以预制菜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以装配式建筑为主的绿色建材业、以废旧资源利用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


    “2020年2月脱贫前后,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推动全县高质量发展。”时任阜平县委书记刘靖说,大伙儿一致认为阜平“过去发展水平低,今后不能低水平发展”,将重点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和京津冀地区新能源产业基地,构建乡村振兴统领的现代产业体系。


    阜平经济开发区开阔的台地上,钢结构厂房已装完框架。“这是光伏制造基地项目,分3期,计划投资50亿元。”指着拔地而起的大片厂房,项目负责人刘娟介绍,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光伏组件工厂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达产后年营业收入可达45.6亿元。


    站在先进装备制造园区环顾,7级14块工业用地呈阶梯式分布。35万平方米厂房已然矗立,配套建成水厂、热源厂、变电站、污水处理厂,具备企业入驻条件。


    离园区不远的养殖大棚里,“咕咕咕咕”的叫声远远传来——阜平硒鸽,助推规模养殖业转型升级。


    2018年4月,阜平开始发展硒鸽养殖。北果园镇草场口村村民白富慧到养殖小区打工,次年承包一栋鸽棚,月收入从4000元增至6000元。后来,她和丈夫承包第二栋鸽棚,年收入10多万元,家里的电动车换成了小轿车。


    从繁育种鸽、饲料加工,到屠宰加工、熟食加工、观光旅游,阜平硒鸽的产业链不断延展。走进阜平硒鸽实业有限公司的展示厅,古法熏鸽、富硒白凤汤等产品琳琅满目。“加工园区每天屠宰3万只肉鸽,小金碗鸽汤生产线每天产量6万罐。”公司总经理谢辉介绍。


    阜平陆续建成4个养殖基地,目前存栏种鸽55万对,每年向市场供应富硒乳鸽1000多万只。罐装鸽汤、肉鸽熟食等产品打开京沪等地知名商超大门,成为电商平台的“网红”。


    依托冰温库,河北国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业务从规模化香菇种植,转型到预制菜加工、林果精选等;深耕“农”字号,阜平县军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让大枣和核桃“握手”,做成“枣夹核桃”,增加附加值,并由农业种植业向农业观光旅游业进军……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阜平正着力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撸起袖子加油干


    创新帮扶举措,激发内生动力


    北果园镇店房村山多、林多。沿着山道前行,每到一个拐弯,或急或缓,都能见到一个平台,停着退役的坦克、火炮、装甲车……


    “依托村里丰富的红色资源和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的定点帮扶,我们正因地制宜打造军事主题公园、国防教育基地。”店房村党支部书记刘淑军介绍。


    村史馆里的老照片,记载着店房人配合八路军埋地雷、打日寇的峥嵘岁月。近年来,脱贫攻坚、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是摆在店房人面前的另一场战斗。


    2016年7月,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开始定点帮扶店房村:引进投资3000多万元,创建国防小镇旅游景区,引进军熙农业、太行深处净菜加工厂、水帘仙洞饮用水公司……店房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3200元增加到2022年的21522元。


    动员社会力量推进乡村振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重大优势。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等定点帮扶单位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帮扶举措,提高帮扶实效,助力阜平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出阜平县城,向东7公里,一座中医院让人眼前一亮。青瓦、白墙,门诊楼、住院楼建筑面积达到9.9万平方米,拥有床位750多张。


    “医院新址建设,离不开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协调。”阜平县中医院负责人说,2019年7月,医院新址落成后,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又协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选派专家驻点,开展远程会诊;选派阜平医护人员进京进修;协调知名医疗单位到阜平开展业务培训。


    “习近平总书记在阜平考察时强调,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阜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党委副书记李炳亮说,“10年过去了,更感到这句话分量之重。”


    跟随李炳亮来到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只见教学楼、运动场、游泳馆一应俱全,汽车、机器人、VR(虚拟现实)体验实训基地令人刮目相看。“这里有17个中高职专业,近8000名在校生,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李炳亮介绍。


    近年来,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帮扶下,阜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实现跨越发展:对接多家车企,受赠车辆设备、课程资源,合作开班,“订单式”培养……汽车专业实训条件跃居河北省乃至全国中职院校前列,招生规模从每年200人扩至1100人。


    槐树庄村的刘涛,曾经家境贫困,在外打工,收入较低。2015年,他的弟弟在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习汽车维修技术,毕业后应聘到一家车企,年收入5万多元。2017年春,刘涛也到这里学习汽修技术,收入大幅提高。


    目前,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毕业生年收入稳定在10万元以上的有近6000人;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7.2万人次,其中脱贫户4.3万人次、年均增收1万元以上。


    推进乡村振兴,各方参与是合力,群众内生动力是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阜平考察时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阜平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俊亮说,“这些话对大家触动很大。过去,一些人见面就争低保,现在见面就说,想找个活干。”


    顾家台村的顾成虎,住了60多年的土坯房倒塌后,借住在别人家,一家几张嘴就靠种玉米、土豆。顾成虎整天眉毛拧成疙瘩,见人就躲。


    “脱贫后,我退出了低保,不争东西争口气!”如今,顾成虎精神抖擞,当上公益护林员,带领5个人照看1000亩林场。


    “致富靠志靠脑”“变‘揣着手等’为‘甩开手干’”……穿行阜平乡村,干部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让人印象尤深。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绣球、长寿花、倒挂金钟……走进骆驼湾村瓦窑自然村的玻璃大棚,满眼姹紫嫣红。


    “盆栽花全部上市,能卖200多万元。更重要的是,装点了村子,带动了旅游。”骆驼湾村党支部书记顾瑞利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我们倍感振奋,倍增干劲。”顾瑞利打算请历任驻村工作队队员回村,共谋建设发展;美化升级骆驼湾村,完善基础设施。


    瓦窑自然村村口的一眼“老龙泉”,原是藏在垃圾池里的泉眼。如今疏通水道,砌上水池,建好回廊,引泉入塘,养殖鲟鱼、虹鳟鱼,供人观赏。进村,依山而建的太行山民居,一排排叠起,簇拥着村广场。


    “和美乡村不仅美在居住环境,也美在衔接产业。”顾瑞利指着村口一张旅游示意图说,建设容纳200多人的接待中心;凡标出“姓名+编号”的家庭,腾出房间,做成民宿,由公司统一经营,既保证村民收入,又提高服务质量。


    在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特别是要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这些年,阜平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规划教育、养老、医疗设施,一体化共建共享。


    走进阜平农村,最亮眼的建筑是学校和医院,最难忘的是路、水、电、厕样样升级。全县新建、改扩建106所农村学校,完善13所乡镇卫生院和209个村卫生室,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1828公里。


    “没掏一分钱,感觉像做梦。”2019年,50岁的文华容通过置换,终于从深山窝的石头房搬进阜东新区的新楼房。更让她高兴的是,不仅有新房住,生活也有依靠。她在小区附近县里配建的产业项目——硒鸽养殖基地上班,每月能挣4000多元,“美得整天想哼歌”。


    2016年,阜平有138个行政村的528个自然村需要搬迁,涉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850人,同步搬迁21898人。搬迁人口占河北全省搬迁人口总规模的18%,占全县农村户籍人口的30%。


    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阜平高标准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配套建设130个产业园区。2022年,全县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人口务工就业1.39万余人。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要求,阜平绘就乡村振兴蓝图,汇聚越来越多的人才。


    走进河北光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智慧果园”,惊喜不断。


    “果树‘渴’了,能自己‘喝’水。”总经理牛童领着记者爬上史家寨乡一处山顶。俯瞰一层层梯田,黄桃、苹果的枝干一点点清晰起来。仔细看,树下铺设喷灌带,连接传感器。一旦干旱,便自动感应,开启喷灌。等树“喝饱”,自动关阀。


    果园的智慧空间,想象无限。牛童和团队一起,打开果园的三维地图,调出无人机飞防路线。只需按一个键,多架无人植保机可同时起飞、喷药。使用气象、土壤监测设备,不断累积果园的温度、湿度、风向数据,可提高果品质量,防灾减灾。


    2015年,牛童的父亲参与阜平荒山治理。4年垦荒,种上5000多亩黄桃、苹果树。2019年,牛童研究生毕业,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选择下乡,引入大数据、物联网技术,成为一名新农人。


    近年来,阜平县吸引5000多名年轻人返乡创业就业,一张张年轻面孔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阜平创造了一个县域脱贫攻坚的样板;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阜平续写让百姓过上幸福生活的新篇章。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共产党”,阜平乡亲们朴实的话语,正是神州大地千万个村庄的嘹亮声音。

    2023-04-17

  • 首 页  上一页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130680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