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2月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国第七

    自治区统计局最新消息:今年1-2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增速高于同期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速5.1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七。


    从三大类工业行业增加值增速看,1-2月全区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


    从细分的主要工业行业看,1-2月全区26个工业行业增加值实现同比增长。其中,煤炭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化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食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2%,医药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2%,有色金属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电力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记者杨帆)

    2023-03-23
  • 内蒙古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森林质量稳步提升

    3月21日是第11个国际森林日,今年的主题是“森林与健康”。记者从自治区林草局了解到,经过持续植树造林、绿化国土,在世界森林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内蒙古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森林质量稳步提升。


    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森林和草原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林草兴则生态兴。多年来,内蒙古将森林草原作为生态系统保护的首要任务,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科学开展国土绿化,深入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大力推进实施林长制,推进森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3%,森林草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发展,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得到巩固和增强。


    2023年,全区将紧紧围绕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协同推进扩绿、增绿、护绿,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计划完成营造林300万亩以上、义务植树3000万株以上、防沙治沙500万亩以上,进一步厚植内蒙古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绿色底色。(记者霍晓庆)

    2023-03-23
  • 阿拉腾达来:文艺轻骑兵唱响新时代主旋律

    3月20日,在苏尼特左旗乌兰牧骑排练大厅,舞蹈队员们正在抓紧排练舞蹈《马背情韵》。在乌兰牧骑乐器室,以《礼赞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为题目的好来宝节目也在紧锣密鼓的排练中。一旁,全国政协委员、苏尼特左旗乌兰牧骑队长、国家一级编导阿拉腾达来正在悉心指导。


    排练得差不多了,他把队员们召集起来,开起了学习会。“我们乌兰牧骑要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阿拉腾达来说,乌兰牧骑作为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一定要坚定文化自信,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担当新使命,大力推动文艺创新,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1957年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诞生以来,乌兰牧骑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已经从最初的1支9个人的队伍,发展到目前75支队伍、3500多名队员的红色文艺“大群体”,为促进文化传播,巩固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乌兰牧骑在党的好政策照耀下,不断发展壮大。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创作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更好地传递党的声音,更好地丰富农牧民文化生活,让乌兰牧骑在人民群众中深深扎根、永放光彩,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阿拉腾达来讲得生动有趣,队员们听得聚精会神。队员其布尔其其格表示,在新时代、新起点上,乌兰牧骑队员们更应该发扬自强不息、一专多能的精神,多创作优秀作品,把党的好政策转化为艺术作品,更好地服务农牧民。(记者巴依斯古楞)

    2023-03-22
  • 呼和浩特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启动实施

    近日,呼和浩特市2023年土地平整暨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项目启动实施。


    呼和浩特市抢抓农时,明确任务分工,制定推进措施,把工作责任具体到人、落实到岗,加紧春耕备耕,高质量完成土地平整。今年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为12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4月初全部开工,春播前完成田间工程施工,12月底全部完成,为实现全市粮食生产二十连丰奠定坚实基础。


    “土默特左旗委承担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为6万亩,总投资1.08亿元。按照全市部署要求,正排工序,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在3月20日前具备开工条件,在4月20日前完成田间工程,12月底全部完工,确保取得预期成效。”土默特左旗委副书记、旗长赵利民介绍。该旗自2011—2022年,先后建设高标准农田共112.9万亩,总投资14.72亿元,全部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使用,当年开工、当年完工。


    “今年托克托县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为6万亩。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我们将严格执行‘两增、四控、七配套’和‘十个集中’的要求,多上人手、多添设备、多头并进,确保尽快施工,11月底前全面完成建设任务,12月底前实现竣工验收。”托克托县委副书记、县长高正说。(记者王雅静)

    2023-03-22
  • 满洲里海关助力果蔬优“鲜”出口

    仲春时节,满洲里公路口岸内一派繁忙景象,一车车满载柚子、番茄、洋葱等新鲜果蔬的车辆有序排队,办理完海关通关手续后出境驶往俄罗斯。


    今年前2个月,满洲里海关监管出口果蔬2.5万吨,同比增长147.4%;贸易值1.7亿元,同比增长165.2%。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中国果蔬出口欧洲的方式更加多元化,果蔬出口规模、品种也逐步扩大。


    “中国果蔬种类丰富、品质优良,非常受俄罗斯民众欢迎。随着口岸通关越来越便利化,有了海关的全程保驾护航,我们对未来果蔬出口充满信心。”满洲里恒坤货运代理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喻函说。


    针对出口果蔬保鲜期短及国际市场品质要求高的特点,满洲里海关所属满洲里十八里海关因时因地制宜,及时收集并向果蔬出口企业通报中俄两国关于输俄农产品检验检疫相关规定和政策变化情况,帮助企业提升应对风险能力,及时调整出口计划,抢占市场先机。同时,十八里海关畅通农产品“绿色通道”,专人专岗为企业提供业务指导及通关服务,着力优化出口申报、单据审核、查验监管等流程节点,实现果蔬出口随到随报、即查即放。此外,十八里海关不断强化与口岸联检部门、企业等多方协作配合,依托“智能卡口”“单一窗口”等智慧海关建设,不断优化口岸通关效率,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满洲里十八里海关查验科副科长周剑介绍,为了保障果蔬出口品质,十八里海关主动作为,优化查验布控指令,实行非侵入式查验,有效缩短通关时间,保障果蔬“零等待”优“鲜”出口。(记者李玉琢实习生曹晗管泽)

    2023-03-21
  • 李文玲:让城市更加洁净美丽

    春风轻拂,绿意萌动。3月16日,刚刚参加完全国两会回到家乡的全国人大代表、赤峰京环环境服务有限公司红山作业中心人工作业队七中队中队长李文玲回到工作岗位后,第一时间向工友们传达全国两会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中强调,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与我们的工作息息相关。”在赤峰市红山区钢铁街昭乌达小区广场上,刚刚结束清扫工作的李文玲,与工友们围坐在一起,深入浅出地讲解着全国两会精神。环卫工人们备受鼓舞,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相互交流着心得体会,现场气氛格外热烈。


    环卫工人赵成赫说:“我要立足本职岗位,不断践行‘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时传祥精神,为城市环卫事业、建设绿水青山贡献时代力量。”


    李文玲2007年开始从事环卫工作,16年来,她兢兢业业、踏实肯干,凭着自己的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赤峰市五一劳动奖章、赤峰市劳动模范、自治区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目前她所负责的七中队一共有72名环卫工人,每天凌晨3点多便开始忙碌起来,清扫道路、清理小广告、擦洗道路护栏……种种工作都与尘土为伍,无论严寒酷暑、雨雪风霜,他们都不曾停下为城市“美容”的脚步。


    今年,李文玲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她特别高兴、激动,但也觉得自己身上的责任更重了。当选后,李文玲主动给自己加压,抽空学习理论知识,深入调查研究,主动了解环卫工人的各种诉求。


    通过了解,她发现,基层环卫工人普遍存在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社会地位低、工资待遇低等问题。在一线作业环卫职工中大部分人员已达退休年龄,按照现行的政策无法参保社会保险,但实际工作中容易发生意外伤害,企业和职工均需要负担康复成本。


    经过反复思考,李文玲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了“提高环卫工人待遇,一线作业环卫职工以行业参保的形式缴纳工伤保险,以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降低企业的用工风险,促进环卫行业的良性运营”的建议。“地方政府应设立相应的工资增长机制,保证环卫工人的收入与当地经济发展相匹配,让每一位环卫工人的归属感更强。”李文玲说道。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牢牢地印在了李文玲的心间。她表示:“今后的工作中,我要认真履职尽责,当好人大代表,不负人民所托、群众信任;同时立足本职工作,用心、用情、用力工作,以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为把祖国的北疆打造得更加美丽而不懈奋斗。”(记者王塔娜)

    2023-03-21
  • 全区口岸前2月进出境货运量同比增长202.3%

    据自治区口岸办消息,2月份全区口岸全面提速,跑出起步“加速度”,口岸运行主要指标持续恢复向好。依据各口岸日报粗算数据,1-2月,全区口岸完成进出境货运量1341.7万吨,同比增长202.3%,货值约378.5亿元。


    其中进口货物1228.9万吨,同比增长252.8%;出口货物112.8万吨,同比增长18%。甘其毛都、满都拉口岸货运量分别同比增长5倍、4倍以上。全区口岸完成客运量24万人次,同比增长513%;交通工具17.3万辆(列架次),同比增长412.4%。


    “总体来看,2月份全区口岸运行步入快进优进阶段。”自治区口岸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货运通关方面,策克口岸开展多模式同步并行,珠恩嘎达布其口岸全面取消吊装通关模式,通关效能得到进一步释放。铁路接运能力持续提升,二连浩特铁路口岸提高至宽轨15列、准轨8列。在人员通关方面,阿日哈沙特、策克口岸获批成为全国第二批恢复客运功能口岸,加上此前已先行恢复的二连浩特、满洲里口岸,全区已有4个公路口岸恢复客运通关。(记者高慧)

    2023-03-20
  • 1-2月全区消费品市场加速恢复

    记者从自治区商务厅获悉,近期全区各级商务部门大力开展消费促进活动,促进全区消费品市场加快恢复。1-2月份,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881.1亿元,同比增长4.8%,全区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实现237.4亿元,同比增长5.4%。


    从消费数据分析来看,1-2月份全区基本生活类商品消费需求旺盛,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烟酒类零售额同比增长16.7%、9.9%、18.9%。升级类商品消费进一步恢复,限额以上单位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家电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增长4%、18.3%、15.8%。中西药品类消费增速较快,全区中西药品需求量持续上升,零售额同比增长29.8%。餐饮业呈现恢复态势,全区限额以上餐饮收入实现12.6亿元,同比增长7.9%。网络消费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区网络零售额实现96.3亿元,同比增长31.2%。内蒙古网络零售额排名前三的盟市为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和包头市。增速排名前三的盟市为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和通辽市,同比分别增长44.1%、41.3%和32.9%。(记者高慧)

    2023-03-20
  • 乌海农技专家田间地头“把脉问诊”

    连日来,乌海市78名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种植生产“把脉问诊”,现场解决技术难题,助力春耕备耕。


    这些天随着气温转暖,乌达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内一片繁忙。园内头茬西红柿刚刚成熟上市,农户们忙着采摘、包装、销售;农技专家们则是逐个大棚仔细察看,现场解决技术难题……


    “大家能看出来这个有什么不同吗?”在沙海果紫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大棚内,乌海市农牧局农业发展中心高级农艺师郭燕玲手拿一支剪断的桃树枝芽,指着枝芽上的叶子,向农户们介绍,“像这样就是没有做好蚜虫防治,眼下气温变化快,正是关键时期,一定要注意蚜虫防治及水肥管理,保障桃树后期生长。”


    郭燕玲是乌海市小有名气的农业科技特派员,几年里,她“点对点”为沙海果紫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并为合作社谋划特色产业发展,解决农户们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深受大家喜爱。


    “自从有了科技特派员,我们种植思路都转变了,种植讲科学,品质有保障,才能销路旺,现在致富的底气更足了。”种植户王冠峰告诉记者,每次遇上难事、急事,科技特派员有求必应、有困必纾,早就成了农户致富路上的主心骨。


    专家下田,科技助农。近年来,乌海市不断完善农业技术员制度,深入推动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把先进科技成果和现代理念带给农民,把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注入农村,有力促进了科技创新。先后形成了“工作站+企业+农户”“科技特派员+农户”等多形式的科技特派员工作模式,推动了特派员由“单一帮扶”到“团队帮扶”的转变。同时,该市还加大与高校对接力度,为企业和农户牵线搭桥,组织农业专家进村入户现场答疑解惑,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切实增强了科技服务队伍力量,释放了农村产业发展活力,有效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推动特色农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记者郝飚)

    2023-03-17
  • 文明城市人民建 文明创建为人民——专访乌兰察布市委书记隋维钧

    今年是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三年创建周期的最后一年,乌兰察布市举全市之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如何结合实际推动各类专项行动、专项整治,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近日本报记者走访了乌兰察布市委书记隋维钧。


    隋维钧说,在创建中,乌兰察布市坚持“创建为民、创建利民、创建惠民”,积极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实施了城市环境专项提升、市民素质专项提升、重点问题专项整治、创城专项督查督导“四大专项行动”,广泛开展了志愿者服务、“街长制”城市治理、“文明监督员”宣传监督、创城氛围营造“四大特色活动”,城市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市民文明素养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隋维钧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目的就是让创建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我们将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一些好事,解决一些难题,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和成效,让人民群众成为文明城市创建的最大受益者。”


    聚焦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乌兰察布市创新推出“一书一单、一图一表”“四个一”工作法,制定创城任务书,对标对表、靶向施策,对创城工作全面部署;列出创城问题清单,强化问题导向、逐条督促整改;绘出创城路线图,明确包联责任,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组织发放入户测评表,面对面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积极帮助群众化解各类问题,不断推动文明城市创建走深走实。


    针对今年“创城惠民”工作的重点,乌兰察布市委书记隋维钧说:“今年,我们将重点聚焦群众特别关心的老旧小区改造、冬季清洁取暖、居民养老服务等一些方面,积极推进创建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记者皇甫美鲜)

    2023-03-17
  • 内蒙古被定为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国家综合试点

    自治区统计局最新消息:按照国家统计局统一安排部署,近期将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综合试点工作,内蒙古被确定为国家综合试点地区。


    据悉,试点地区共有6个,另外5个同时被确定为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综合试点的省、市、自治区分别是吉林、浙江、湖南、重庆、新疆。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综合试点工作,是深化统计现代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开展试点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检验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积累普查组织实施工作经验,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普查方案,以提高经济普查质量、效率。


    自治区统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内蒙古将严格按照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综合试点方案的要求深入研究、精心组织、统筹安排、认真总结,确保高质量完成各项试点工作任务,为顺利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贡献内蒙古经验。(记者杨帆)

    2023-03-16
  • 西辽河流域:“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

    西辽河下游段。王金摄








    哈民遗址保护展示馆馆内遗址。曹云鹏摄








    开鲁元代白塔。王金摄








    南宝力皋吐墓地全景。王金摄








    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出土的龙凤鱼形玉佩。(一组6件)








    吐尔基山辽墓发现的金耳坠。








    南宝力皋吐墓地出土的陶刺猬。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结构特征是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厘清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创中华文明的历史过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和根本方法。


    2018年5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并指出:“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西辽河文明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一道,成为中华文明的三大源头。


    西辽河流域是各民族的共同家园,各民族共同开发了西辽河,共同发展了西辽河文明,西辽河流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近日,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与内蒙古日报社联合打造的《北疆文旅》专刊组深入西辽河流域,与多位专家学者座谈交流,开启了西辽河流域的探秘之旅。


    西辽河文明的源起


    辽河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西辽河是辽河正源。西辽河上游有两大支流,老哈河和西拉木伦河,也是西辽河的两大源头。两河汇合后,形成干流始称西辽河。


    20世纪后期,中国考古学家向世界揭示了数千年前诞生在西辽河流域的文明。距今约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已经有了以种植粟黍为特色的旱作农业,此后的赵宝沟、红山、小河沿等一系列被考古学界命名而备受瞩目的史前文化相继发现,先民叩石垦壤、刀耕火种,沿着西辽河大小川流播撒着文明之光。


    对西辽河早期文明的探究,几乎伴随着中国考古学百年来的发展历程。自中国考古学创立之时起,国内外学者就密切关注红山文化,由此开启了早期西辽河文明的考古学探索。


    西辽河流域的人类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1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进入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渐渐萌芽,人类开始定居、建筑房屋、发明陶器、饲养家畜、加工石器和玉器、创立早期宗教礼仪。这些文明因素的积累,加快了迈向复杂社会的脚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多学科综合研究成果证明:距今5800年左右,在长江下游、黄河中下游和西辽河流域社会文化发展比较先进的地区,已经进入早期文明社会。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在《中华文明的新曙光》中写到,在中华民族形成这个重大问题上,考古学的认识曾经有过偏差,表现为过分夸大中原古文化而贬低了北方古文化,辽河流域的考古发现则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年,这里可谓“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


    中国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两个文化高峰,分别是兴隆洼文化和红山文化,到距今约4000—3500年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西辽河流域进入高级文明社会。“西辽河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和突出,它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知名红山文化专家刘国祥说。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西辽河流域是自然地理概念,指西辽河及支流的地理面积。它基本位于我国东北地区西南部,北以松辽流域分水岭为界和嫩江流域接壤,东接东辽河流域,南临辽河干流和大、小凌河,西与七老图山、努鲁儿虎山、医巫闾山和滦河流域毗邻,流域面积13.8万平方公里。


    对于西辽河流域历史的研究,传统上多集中于辽金元时期的政治史和历史地理领域。林荣贵的《辽朝经营和开发北疆》关注了辽朝对西辽河流域的开发;任爱君的《辽代的契丹本土风貌》主要涉及了西辽河流域契丹本土的历史;韩茂莉的《草原与田园——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牧业与环境》探讨了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的经济活动从以游牧业为主向农业占主要地位的转变,揭示了农业开垦与环境变迁的互动特征。杜家骥的《清朝满蒙联姻研究》以满蒙联姻为主线,探究了联姻对清朝统治的建立与巩固及边疆治理的影响、联姻对民族融合的重要意义。


    张博泉在《中华一体的历史轨迹》一书中,将历史上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汉族置于一个整体内的同等地位,从共同发展和共同意识形成的具体历史过程入手,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探讨,最先提出“中华一体论”。费孝通明确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观点,并把内蒙古农牧业交错地带和东三省交汇区(包括西辽河流域)称为“民族走廊”。


    西辽河文明研究专家工作站首席专家张铁男说:“‘西辽河文明’是人文历史地理概念,是以西辽河流域为核心区域的区域性文明,在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占有突出重要的位置。论述‘西辽河文明’要放到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大背景下参照。”


    西辽河流域一直繁衍生息着诸多民族,如汉、匈奴、东胡、鲜卑、契丹、奚族、女真、蒙古、满族等。西辽河流域是各民族的共同家园,各民族共同开发了西辽河,共同发展了西辽河文明。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自古以来,中原和边疆人民就是你来我往、频繁互动的关系。秦代以来,既有汉民屯边,又有边民内迁,历经几次民族大融合,共同开拓着脚下的土地。辽宋夏金都被称为“桃花石”,非常精辟地论述了历史上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主流内涵。


    公元917年,契丹族人耶律阿保机在西辽河流域建立了辽政权。当时,中国呈现多政权并立的局面,辽在与北宋王朝的对峙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且提出了自己是“中华正统”的理念。这样,就打破了此前以长城为界、“内中华而外夷狄”的传统观念,把“中华”的地域扩展到长城以外。到了明代,蒙古人科尔沁部来到西辽河流域,从此这里有了科尔沁草原这一名称。在清王朝建立和巩固的过程中,清皇室与蒙古人科尔沁部的联姻成为满蒙联盟的重要内容,由此,西辽河流域各民族完全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最终形成。西辽河流域的科尔沁部落全程参与了这一历史过程,并发挥了积极而关键的作用。


    内蒙古民族大学法学与历史学院教授、中国世界古代史学会理事田明认为,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和模范自治区,深入开展西辽河文明研究,可以为学术界系统地讨论西辽河文明社会复杂化进程、社会组织结构、区域文明起源特征等提供一定的学术材料支撑;深入探讨西辽河文明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进一步认识多元一体中华文明中的“西辽河元素”,丰富并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依据和现实参考。对西辽河流域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历史上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基础上形成的,彼此密不可分,进而描绘出一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画卷。(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武峰郭伟伟王林喜)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通辽市文化旅游广电局提供)

    2023-03-16

  • 首 页  上一页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130680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