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欢迎内地推出往来港澳人才签注 便利大湾区人才交流互动

    中新社香港2月9日电香港特区政府9日表示,欢迎内地相关部门宣布在2023年2月20日起在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内地城市试点实施往来港澳人才签注,以便利大湾区内地人才南下到香港进行科研、文教、卫健、法律、商务等交流访问。


    据了解,新措施下,符合内地相关部门订定的资格的6类人才可以向内地相关部门申请有效期5年、3年或1年的人才签注,在签注有效期内多次往来香港,每次在香港逗留不超过30天。相较目前的商务签注的7天逗留期限,人才签注将大大提高合资格高端人才访港的便利性。如持人才签注的人士同时符合较早前特区政府在2023年2月1日起扩展的“为来港参与指定界别短期活动的访客提供入境便利先导计划”,亦可以访客身份在香港参与指定短期活动而无须申请工作进入许可。


    特区政府表示,人才签注的推出正值香港与内地全面“通关”,措施有助促进大湾区内人才互动,为香港以至整个大湾区注入更大的发展动能,达至互利双赢。新措施促进香港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便利人才在香港汇聚交流,为进一步推动大湾区建设发展取得实质的成果,特区政府会继续与内地相关部门保持紧密沟通,以期在此良好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大湾区人才交流和互动。(完)

    2023-02-10
  • 呼和浩特市利用外资总额居自治区首位

    2月8日,呼和浩特市招商引资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召开。会议总结了2022年全市招商引资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成效,安排部署今年工作任务,动员全市上下真抓实干,推动首府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2年,呼和浩特市不断优化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以“链条招”“对点招”“网上招”“机构招”等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围绕“六大产业集群”分别制定三年行动方案,组建招商专班,制定招商图谱,全年签约项目703个。其中254个项目已经开工,实际到位区外资金418.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07亿美元,约占全区利用外资总额的78%,居自治区首位。


    会上,对招商引资年度考核优秀地区、产业集群专班、部门和链主企业进行了表彰和授牌,相关地区、部门、链主企业作交流发言。(记者王雅静)

    2023-02-09
  • 通辽市:打造“四心”环境 厚植招商沃土

    “招商引资始终是硬招数,项目建设始终是‘牛鼻子’,营商环境始终是吸金石。”通辽市坚持项目为王、招商为要、服务为先导向,重点围绕“五大产业集群”“九大产业链条”,瞄准产业集聚重点地区,紧盯重点“头部项目”“链主企业”和“标志性项目”集中发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符合通辽市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定位的大项目、好项目签约落地,开工建设。


    总投资185亿元的龙马风机整机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投资100亿元的天楹风光储氢氨一体化零碳产业园、投资20.5亿元的天恩国内首条全数据液流储能电堆及电池集成生产线落户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85亿元的东方晶硅纳米微晶新材料产业园入驻库伦旗,投资30亿元的年产80万吨电池箔项目落地霍林郭勒市……据了解,2022年,全市新签约千万元以上项目568个、同比增长159.4%,总签约额1861.44亿元;全市国内(区外)招商引资项目实现到位资金298亿元,同比增长86%。


    优化招商引资方式。去年12月,通辽市在原有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及配套措施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通辽市持续加强和改进招商引资做好2023年工作的实施方案》及涉及考核指标、考核办法、队伍组建等内容的配套文件,从招商方式、工作机制、考核内容、认定标准、评分细则、奖惩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优化和改进,招商引资工作向“专业招商、重点招商、全季招商”转变,更加符合新形势新变化的需要。


    提升招商引资成效。去年以来,通辽市党政主要领导挂帅出征,先后带队赴北京、浙江、陕西等经济发达地区开展招商引资工作15批次,签约引进一批大而强的主导产业项目。通过组织现场检查拉练会、招商引资专题会、优化营商环境大会,总结工作成效,查找分析问题,统筹谋划部署,全力推动招商引资工作落实落细。把握丝博会等重要活动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招商活动,充分利用今冬明春招商引资黄金期,超前谋划、提前部署,制定招商引资“冬季攻势”实施方案,变“猫冬”为“忙冬”,集中力量“签约一批、审批一批、储备一批”符合地区主导产业定位的优质项目,着力解决距离项目签约落地“最后一公里”和“最难一公里”的关键问题,全力保障招商引资签约率、成功率。


    加强招商队伍建设。调整充实市旗两级招商部门干部队伍,全市9个旗县市区、22个市直经济部门,择优组建各级招商队伍384支、1300余人。近期将在去年培养锻炼的队伍中优选精兵强将组成专业队伍,瞄准环渤海、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优势产业集中区,围绕全市主导产业开展专业招商,精准招商。


    争创最优营商环境。通辽市将2023年确定为“优化营商环境争优年”,对全市优惠政策落实情况实施动态跟踪、强力推进,依法依规全部兑现历史遗留优惠政策资金,以配套政策扩面推动各项“红利”惠及企业。全面提升服务企业办事的规范化、标准化、智能化水平,全市营商环境的系统性竞争力整体增强。进一步强化签约项目管理和落实项目服务推进机制,建立市旗两级领导包联项目责任清单,实现招商引资“项目管家”服务全覆盖,提供全要素全生命周期服务,推进项目签约落地、开工建设、建成投产。多平台多角度广泛宣传各项优惠政策和惠企措施,以良好营商环境换来更多延链、补链、强链项目的落地实施,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下一步,通辽市将持续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全力推进,举全市之力打造“放心的投资环境、顺心的创业环境、贴心的发展环境、安心的经营环境”,以真心招引、用真情服务,强化要素保障,厚植招商沃土,让更多优质企业落户通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记者郭洪申薛一群)

    2023-02-07
  • 赤峰:现代农牧业招商全区第一

    2022年,赤峰市以招商引资作为拉动经济的引擎,以营商环境作为发展经济的保障,不断引进高质量大项目,为经济社会发展赋予强劲动能。全市签约项目1187个,累计实施招商项目740个,到位资金341.7亿元,同比增长41.4%。其中,引进农牧业项目117个,到位资金24.7亿元,现代农牧业招商在全区排名第一。

    2022年,赤峰市对标自治区重点产业布局确定招商主攻方向,围绕农牧业高质量发展,高站位做好布局谋划。一是更加注重政策支持,及时修订完善奶业振兴、肉牛肉羊等产业扶持政策,引进飞鹤乳业等64个农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二是紧盯重点地区,锚定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经济带、山东半岛、成渝经济圈、关中地区等区域,紧盯各类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组建176支招商小分队常驻北京、上海等50余个重点城市,开展定向招商,80%的农牧业招商项目来自上述地区。三是打造全员招商格局,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轮流外出招商,四大班子全员参与招商,赋予28个市直部门招商任务,突出驻京办、驻呼办经济协作与招商职能,推动赤峰商会、协会以商招商,聘请32名国内行业精英担任“招商大使”,与12家外埠商会开展委托招商。四是有效创新招商手段,通过“投资赤峰·共赢未来”招商品牌,重点项目随时签约模式,形成“长流水、不断线”签约的招商格局。2022年集中签约6次,围绕现代农牧业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瞄准龙头,主动出击,农牧业签约项目占比近1/5。五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认真落实优化营商环境100条举措,58项许可事项“市县同权”,119项服务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容缺受理、极简审批、净地政策、拿地即开工等广泛推行,审批事项全程网办比例达62.6%,塑造“蒙速办·赤诚办”政务服务品牌。特别是2022年7月引进的投资50亿元的宏福农业项目,从洽谈到落地仅用时2个多月。

    2023-02-07
  • 包头市财政电子票据改革工作走在自治区前列

    为贯彻落实建设“数字政府”部署要求,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实现用票单位与财政监管双赢的目标,包头市坚持将推动财政电子票据管理改革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与“数字政府”建设为抓手,全方位推进电子票据改革,财政电子票据改革力度、覆盖面走在自治区前列。

    通过“培训一批、成熟一批、上线一批”,合理把握时间节点,2022年8月底包头市148个预算单位已全部完成财政电子票据系统上线运行工作,提前4个月实现改革目标任务。全年累计线上办理非税收入电子票据约52万份、金额近13亿元。非税电子票据的上线运行,实现了缴款人来回奔波的“分散式”流程向电子票据“一体化”流程转变,真正提高了非税收缴入库的时效性。

    全面实施医疗收费电子票据改革,截至2022年6月底,包头市32家二级以上非营利医疗机构,率先全部完成电子票据上线应用工作。2022年12月底,其各旗县区133家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实现线上应用工作,基本实现了医疗收费电子票据全覆盖。包头市全年累计网上办理门诊收费电子票据约1370万份、住院收费电子票据约108万份、涉及金额29.5亿元,切实解决群众看病排队交费难等问题,提升医疗收费电子票据服务水平。

    通过邀请技术人员讲解,分批次开展业务培训,包头市230户预算单位实现了部门之间从定期“上门报送”向“零接触办公”模式的转变,提高了工作效率。2022年累计网上办理非税收入往来电子票据约12.3万份、涉及金额约75.4亿元。

    2023-02-07
  • 北京:2月13日起恢复机动车尾号限行措施

    记者2月6日从北京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交通安全组获悉,2月13日起,北京市恢复实施工作日高峰时段区域限行交通管理措施。

    北京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交通安全组有关负责人表示,自1月8日我国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措施以来,北京市就医需求趋于平稳,社会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正常。2月13日为北京市中小学开学日,通勤、开学出行需求叠加,预计交通压力增大。

    为更好保障群众出行需求,统筹考虑北京市交通运行情况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经北京市政府同意,自2月13日(星期一)起,北京市恢复实施工作日高峰时段区域限行交通管理措施。限行时间为7时至20时,范围为五环路以内道路(不含五环路)。当前尾号限行周期为2023年1月2日至4月2日(星期一至星期五限行机动车车牌尾号分别为:5和0、1和6、2和7、3和8、4和9)。

    北京公交、地铁将通过加大运力投放、延长运营时间等措施全力保障群众出行。(记者张骁、鲁畅)

    2023-02-06
  • 内蒙古支持工业企业灵活选择适宜的用地方式

    近日,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印发《关于落实工业用地供应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有建设用地中工业用地的供应管理,推进工业用地供应由出让为主向租赁、出让并重转变,强化土地要素保障,降低用地成本,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据了解,根据《实施细则》,工业项目企业从单一的市场出让取得土地,转变为可通过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及弹性年期等方式取得土地,企业可以根据投资产业的生命周期更加灵活地选择适宜的用地方式,这将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减少产业项目退出后的土地低效使用及闲置。《实施细则》对不同方式的供应程序、供应年限、不动产登记条件进行了明确规定,同时对土地供应后的监管从土地管理和产业管理两方面提出了要求,既有利于企业依法依规取得土地并真正用于产业建设,也有利于地方政府强化土地供后监督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据介绍,《实施细则》自印发之日起执行,有效期5年。(记者阿妮尔)

    2023-02-02
  • 乌兰察布市今年计划签约落地项目800个以上

    2月1日,记者从乌兰察布市招商引资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了解到,2023年该市计划签约落地项目800个以上。


    2023年,乌兰察布市将深入贯彻全区招商引资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精神,围绕发展数字、枢纽、绿色、低碳循环、现代能源“五大经济”,纵深推进平台招商、链式招商、以商招商、以会招商、以贤招商“五个招商”,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年计划签约落地项目800个以上,当年完成投资323亿元以上,增速达到17%以上,实现招商引资三年行动计划“开门红”。


    为了完成目标该市聚焦重点抓招商,着力促进实现强链建群、引智育新“两个突破”。针对“十条产业链、五大产业集群”上下游链条缺失部分进行补链、延链,积极引进关键环节企业和配套企业,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实现强链目标;坚持招商与招才并举、引资与引智并重,加快推进乌兰察布京蒙人才科创园建设,抓紧招引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工匠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和人力资源;坚持协同式招商,统筹好旗县之间、开发区之间的关系,切实解决各自为战、无序竞争、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做深做实“五个招商”工作,全面厘清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编制产业链图谱、产业链招商地图,建立领军企业清单、配套企业清单、项目布局清单,不断提高招商引资项目精准度和成效。(记者皇甫美鲜海军)

    2023-02-02
  • 全区“助保贷”累计融资突破150亿元

    记者从自治区工信厅获悉,截至目前,全区“助保贷”融资业务累计融资突破150亿元,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据了解,自2013年开展“助保贷”融资服务以来,全区累计发放“助保金”贷款2632笔,贷款金额150.3亿元。尤其是2022年,全区各盟市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持续推动“助保贷”融资服务,充分发挥“助保贷”业务助企纾困能效,及时为全区中小企业“雪中送炭”,努力帮助中小企业渡过疫情难关。2022年全年累计发放“助保金”贷款170笔,贷款金额10.2亿元。一些成长性好但抵押物不足的中小企业获得贷款,有效缓解了融资难题。


    据了解,下一步,自治区工信厅将继续做好“助保贷”融资服务,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地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提高中小微企业金融可获得性,努力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助力全区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记者康丽娜)

    2023-02-01
  • 高扬思想之旗 凝聚奋进之力——二〇二二年全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

    历史的如椽巨笔,在2022年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激荡着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的心怀。


    这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


    一年来,全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紧紧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这条主线,紧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坚决扛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为把内蒙古正面形象立起来、不断谱写现代化内蒙古建设新篇章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高举思想旗帜筑牢理论根基


    科学的理论,闪耀真理的光芒;伟大的思想,激发奋进的力量。


    一年来,宣传思想战线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提升理论学习质量、加大宣传阐释力度、拓展理论宣讲广度,让真理的光芒闪耀祖国北疆。


    以上率下,大兴学习之风——


    全区上下始终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持续开展学习、培训、调研,深化理论武装工作。


    2022年一开年,全区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9月,自治区党委举办习近平总书记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学习班暨理论学习中心组2022年第9次集体学习……领导干部带头学、深入学,在学思践悟中,深化了思想认识,锤炼了党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关辅导读本、分领域学习纲要和学习问答、《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等理论读物成为党员干部案头常备书目,崇尚学习、改造学习、深化学习蔚然成风。


    面向大众,用大白话讲好大道理——


    “在‘80后’‘90后’‘00后’眼中,理论已不是沉闷的‘大道理’,宣讲也不是枯燥的‘走过场’,新的理论宣讲方式正被重新定义。”2022年4月至8月,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指导、自治区党委讲师团主办的“理响新征程”理论宣讲大赛一经推出,便受到青年人的广泛关注。一场场激烈的比拼扣人心弦,一次次深情的讲解直抵人心,展示了自治区青年理论宣讲工作者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责任与担当。


    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一年来,全区宣传思想战线不断创新方式、拓宽渠道,运用大众化、通俗化的话语体系,让政策、理论走出抽象的殿堂、学校的大门,深入城镇乡村、田间地头。


    编写《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分众化读本,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8.43万余场次,受众437.6万余人次;“我们的新时代”理论微视频大赛,《开卷有理·我们的十年》及《领航》特别节目《领航新时代启航新征程》,取得良好反响;“学习强国”内蒙古学习平台日平均积分居全国第3位。


    知之深、信之笃、行之实。一年来,全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以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的方法举措,筑牢理论根基,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面思想之旗、精神之旗高高飘扬,指引着全区各族儿女奋勇前行。


    聚焦党的二十大激昂奋进力量


    历史的指针指向2022年的金秋十月,党的二十大在北京胜利召开。


    全区宣传思想战线把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作为贯穿全年的一条主线,用平实务实的基调、温暖热烈的色彩,凝聚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精气神。


    “欲事立,须是心立。”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全区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二十大精神的强大声势。自治区党委印发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率先举办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读书班暨中心组集体学习会,推动全区县级以上中心组采取专题读书班、集中研讨等方式开展专题学习。


    “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在兴安盟科右前旗桃合木苏木乌申一合嘎查牧民老党员长江家,嘎查党支部书记苏道一边读着党的二十大报告原文,一边结合草畜平衡实例进行讲解。


    用接地气的形式宣讲党的政策主张,以生动的群众语言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进百姓心田。


    三个多月时间里,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联动,通过领导干部带头讲、自治区宣讲团示范讲、两支“轻骑兵”分众讲、各级各类宣讲团分层讲、借助云端线上讲等形式,深入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讲,冬日的祖国北疆,处处涌动着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主流思想舆论,离不开媒体的作用。


    自治区媒体在重要版面、重点时段、显著位置统一开设“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专题专栏,组织“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等重大主题采访,推出“伟大变革”“大美边疆”等系列专题报道。制作推出《主播说·二十大》《二十大报告我来讲》《内蒙古青年,这是青春与信仰的答案!》等系列融媒体产品,录制《领悟·一起学报告》《聆听》等电视节目……广大新闻工作者通过鲜活的笔触、镜头、声音,讲述奋进故事,用融合传播、全媒表达壮大主流舆论。


    一年来,全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营造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浓厚氛围,持续点燃了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奋进新征程的火热激情。


    围绕中心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一个个紧扣中心的主题宣传,同步记录着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


    一条条“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精彩报道,展现了内蒙古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精神风貌;


    一道道运用融媒体新技术烹制出的“新闻大餐”,让内蒙古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显著提升。


    一年来,全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紧紧围绕五大任务做大做强正面声音,推出了一大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勇于担当、敢于作为,把内蒙古形象立起来。


    重大主题宣传澎湃有力。统筹做好重大主题宣传报道,自治区媒体持续办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专栏专题,推出“春天的约定”“总书记,我们向您汇报”“总书记和我们心连心”等专题报道,并聚焦落实五大任务、抓好“五个大起底”行动、树立内蒙古正面形象等主题,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鼓劲宣传。开办“学先进勇担当”“重实干务实功求实效”等专题专栏,大力度宣传报道内蒙古充满正能量的人和事。内蒙古日报《内蒙古有多大》《内蒙古有多美》、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这就是内蒙古》《骄傲我的内蒙古》等系列融媒体产品“破圈”传播,“包你满意”“兴安岭上兴安盟”等盟市品牌形象宣传产生广泛影响。


    对外宣传好声音持续唱响。举办“中国这十年·内蒙古”主题新闻发布会。建立向中央媒体供稿机制,中央主要媒体刊播内蒙古报道1.8万余篇(条),其中人民日报《内蒙古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新华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央视《亮丽内蒙古·非凡十年》、光明日报《内蒙古: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等重点报道“刷屏”全国。


    疫情防控舆论引导准确有力。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开展疫情防控宣传引导,抽调业务骨干组成新媒体产品制作“突击队”,针对保供、就医、隔离、转运、复工复产等群众关切,采用网言网语、方言土语、贴心话语,让一系列充满人情味的新闻产品在朋友圈刷屏,一个个传递温暖和力量的短视频、微影像、网文评论,缓解了焦虑、带来了信心、凝聚了共识。


    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推进有力。自治区主流媒体品牌平台“草原全媒”“奔腾融媒”改版升级,下载量均超过750万。推进内蒙古新闻网、正北方网有机整合,实施北方新报媒体深度融合转型项目,实践杂志思想理论版和党的教育版实现并刊。印发推进盟市级媒体加快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措施,完成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项目转移支付绩效自评,迈出媒体深度融合的铿锵步伐。


    树立价值标杆引领文明风尚


    “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束光,只要用心和责任去守护,不仅可以点亮自己,而且可以照亮一方。”第七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张敬钰的这句话感动了很多人。


    过去一年,各类榜样再次照亮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内蒙古10人被评为“中国好人”,1人获全国“新时代好少年”荣誉称号,2个集体被命名为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1人荣获“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荣誉称号,授予3名个人、3个集体“北疆楷模”荣誉称号……在全区上下树立了崇德向善的价值标杆,形成了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


    过去一年,文明成为北疆大地最美的风景线——


    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评选持续开展,全区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整体达标率达100%、培训覆盖率达94.3%,统筹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全民国防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十大行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精神文明“六大创建”,全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过去一年,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欣欣向荣——


    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推进“两个打造”,即打造更多政治性强、内涵丰富、意蕴厚重、接受度高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书籍、舞台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美术作品,推出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系列宣传海报,举办“中华颂”主题展览,内蒙古日报《何以红山》《万里茶道话今昔》系列报道、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融媒体直播《根脉》、电视综艺节目《长城长》《馆长·请亮宝》等反响热烈。


    积极引导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完善文艺精品创作扶持机制。舞剧《骑兵》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大奖”,歌曲《少年》、广播剧《有事儿找彪哥》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奖,散文集《隐藏于辽阔的时光》、电影《兴安岭上》《巴林塔娜》等10余部作品获国家规范性奖项提名奖,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入围第12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内蒙古长城文化丛书》等24种出版物入选国家“十四五”出版规划……层出不穷的文艺精品,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向“高峰”不断迈进。


    历史的画卷,在砥砺前行中铺展;时代的华章,在接续奋斗里书写。新的一年,全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将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担当作为、勇毅前行,持续激励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满怀信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记者白丹)

    2023-02-01
  • 鄂尔多斯招商引资推动一产重塑

    近日,以“链”上鄂尔多斯为主题的2023鄂尔多斯市一产重塑专场线上招商推介会在康巴什区举行,同时在北京、山东、江苏、四川、陕西5省市和鄂尔多斯市各旗区设立分会场。国内100多家央企、国企、民企和农商协会代表以线上线下互动的方式参与,鄂尔多斯市政府向各方推介展示了农牧业产业发展优势和一产投资潜力,诚邀各方企业来鄂尔多斯投资兴业。


    鄂尔多斯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开展一产重塑行动,把一产招商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全市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前景广阔,形成了羊绒羊毛、肉牛、肉羊、奶业等主导产业,产业链上下游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商机。2022年,该市提出实施一产重塑行动计划,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围绕农牧业延链补链强链,谋划储备“十四五”期间推进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重大项目,全市拟实施千万元以上重大项目96项,计划总投资378.2亿元。鄂尔多斯立足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深入实施一产重塑计划,正向着全区乃至全国重要的“粮仓”“肉库”“菜篮”“奶罐”“绒都”五大目标阔步前进。


    鄂尔多斯市委农牧办主任、市农牧局局长乔建江在招商推介会上表示:“鄂尔多斯市区位资源优势突出、政策红利密集释放、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农牧业产业发展潜力无限,这是我们招商引资的底气所在。”


    鄂尔多斯市地处北纬40°农牧业生产黄金带,水土洁净、光照充足,发展农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政策方面,围绕一产重塑,市委、政府先后出台促进乡村振兴若干政策、金融支持产业振兴办法,羊绒羊毛、肉牛、奶业、瓜果蔬菜和小杂粮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全力支持农牧产业发展。同时,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为企业投资兴业创造了安心的环境。该市连续两年在全区营商环境评价中排名第一,是内蒙古自治区首个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招标投标领域优秀城市,2022年成功入选全国18个投资热点城市。(记者郝雪莲)

    2023-01-31
  • 自治区新增2户国家级创新示范企业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2022年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名单,北方稀土(集团)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鄂尔多斯市西金矿冶有限责任公司2户企业入选。


    据悉,内蒙古上述2户企业的技术中心分别于1998年和2012年被认定为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且在制造业领域拥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产业化方面突出成果。截至目前,内蒙古共有15户企业被认定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记者康丽娜)

    2023-01-31

  • 首 页  上一页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130680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