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粮食作物已收获八成

    记者从自治区农牧厅获悉,截至10月17日,全区粮食作物已收获八成,较上年同期快11个百分点。目前,小麦、马铃薯已收获完毕,大豆和杂粮杂豆收获进度均超九成,进入收获后期,玉米收获已超七成,水稻收获已近七成。乌兰察布市、包头市和锡林郭勒盟秋收已基本结束,预计全区秋收将于11月初基本结束。


    今年,内蒙古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压茬推进粮食生产,全力保障粮食播种面积,推广优质高产品种,筛选主推生产技术,克服了局部春旱和洪涝等不利天气影响,加强病虫害防控,采取促早熟防早霜措施,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落实、一个品种一个品种地指导,实现了粮食丰收。


    近期,全区农牧系统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安排部署,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秋收“两不误”,提早安排部署,实施秋收日调度,加强收获指导服务。自治区农牧厅联合自治区卫健委印发了《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保障秋收及农牧业生产工作导则》,在全区组建了第一批245个“白名单”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针对采取管控措施地区农户秋收作业需要,在县域内开展“点对点”服务。设立秋收保障热线,努力打通堵点卡点,保障了全区各地秋收有序进行,为颗粒归仓、丰收到手奠定了基础。(记者韩雪茹)

    2022-10-19
  • 转型发展迈入“新赛道”——党的十八大以来鄂尔多斯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二

    十年,是一个跨越历史的维度。


    十年来,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鄂尔多斯乐章愈发高亢,每个节点都让人印象深刻,每个瞬间都值得铭记。转型,是乐章里最动人的旋律。


    十年来,鄂尔多斯市上下踔厉奋发、攻坚克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耕产业布局,加强对外开放,坚持以创新驱动引领转型发展。攻坚新能源领域、打造优势主导产业,加快升级改造步伐、推动降能耗提能效,人才效应凸显、科技转化提速,鄂尔多斯不断以转型铺陈发展的亮色、用绿色增添幸福成色。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见闻一:


    东胜区绿动万利新能源智慧陆港,充满现代气息的电动重卡有序停放,“正面吊”伸出吊臂,抓起车上的空厢后再将一只装满煤炭的重厢放在拖挂上,整个装卸过程看不见有煤渣粉尘散落。


    “以投运1万辆新能源重卡运行10万公里测算,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2万吨,还可以减少颗粒物和一氧化碳的排放,节能降耗效果明显。”绿动煤炭运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峰介绍。


    新能源智慧陆港,最大程度应用绿电,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2022年4月,在鄂尔多斯蒙苏经济开发区,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远景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一期项目建成投产。该产业园基于“新型电力系统”“零碳数字操作系统”和“绿色新工业集群”三大创新支柱打造。产业园内的风机、光伏、储能与智能物联网协同形成清洁、稳定、高效的新型电力系统,为电池生产提供100%零碳能源供给。光伏行业龙头企业隆基绿能的电池工厂项目和鄂尔多斯·美锦国鸿氢能科技产业园也同样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中。


    视线来到产业链下游——在上汽红岩鄂尔多斯新能源重卡基地,最新推出的第六代新能源重卡还冒着热乎气儿。对比燃油重卡,新能源重卡具有动力强劲、经济性高、操作轻便、续驶里程长等优势。


    未来,鄂尔多斯将以新能源智慧陆港这样的新应用场景为支点,通过扩大新能源重卡、绿电广泛应用场景,带动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消纳,推动整车生产、三电配套、高端零部件制造等产业链延伸,撬动能源数据、碳汇交易结算、智慧物流等下游产业发展壮大。


    医药“智造”走向世界


    见闻二:


    远离城市的繁华与喧嚣,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绿意葱茏,鄂尔多斯市尚德艾康药业有限公司就坐落在这里。


    董事长张晓清是土生土长的鄂尔多斯人,在外打拼时,他结识了两位海归博士——王鹏和陈悦。他们共同创立了天津尚德药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起在山玉兰的根皮中发现并提取出对肿瘤干细胞具有选择性杀灭作用的有效成分小白菊内酯。在此基础上通过化学结构改进,成功创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结构小分子化合物ACT001。公司要在国内扩大研发与中试基地时,张晓清主动请缨对接项目,成功把项目“引”回家乡。


    经过几年的前期建设、实验钻研、科技突破,2022年4月8日,中国自主研发的抗脑胶质瘤原创新药ACT001在鄂尔多斯市正式投产。


    鄂尔多斯医药制造业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特色鲜明且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和装备水平的产业体系,尤其是中成药、化学原料药、生物药等行业具备了做大做强的产业基础。


    得益于优质的投资环境,众多高质量创新型项目已落户鄂尔多斯。华洲药业年产36000吨医药化工中间体一期项目已投产,二期项目建成达产后产值将达19亿元;尚德艾康药业成功研制抗脑胶质瘤原创新药ACT001临床试验结束正式上市后,预计年产值将达到10亿元;华润三九中药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合作推进中(蒙)医药传承创新中心、中药材产业基地、“药光互补”基地以及中(蒙)医药大数据研究中心的建设,打造鄂尔多斯新能源+中药材复合产业发展示范项目。


    鄂尔多斯生物医药产业日渐崛起,医药“智造”起步走向世界。


    “碳”路未来


    见闻三:


    推开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的大门,年轻的研究员们倾情投入到“双碳”科技创新工作中。


    王龙、孔祥辉、李瑞平,都是研究院的项目工程师。参与课题研究、推动项目落地、促进成果转化等是他们工作的日常。


    王龙和同事们走过深圳、广州,到过南京、西安等地。“这些城市高校、院所、企业的先进技术,能不能为我们所用?”王龙一直在思考。


    比如,他们在西安交通大学调研时,王龙被郭烈锦院士团队的超临界水蒸煤制氢发电多联产技术深深吸引。利用这项技术,煤不仅不用燃烧,而且产生的高浓度二氧化碳可以用CCUS技术捕集起来再作他用,能耗、煤耗、成本全部都能降下来。


    他们一回来,就向20多家火电企业推广,并通过政府协调,寻找合适应用场景并进行中试放大,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李瑞平也在路上。从新能源汽车检测中心的前期调研,到找市场、找合作方,经过半年多的努力,这个项目已经成功落地。


    孔祥辉带我们参观了鄂尔多斯“双碳”赋能应用场景展示中心。


    5个区域13个模块都植入了“双碳”理念,打开方式都不一样。这是全国首个“双碳”主题全数字化展示体验中心,仅用了2个月时间便顺利竣工。


    从世界到中国,从国家到自治区,再到鄂尔多斯,关于“双碳”的各种“知识点”,孔祥辉都一一操作,讲解得很详细。


    在核心区域,我们体验了“2060年鄂尔多斯人的一天”。从工厂到农田,从城市街道到市民的家,氢能汽车、氢能列车、库布其沙漠“风光”等等,都令人心驰神往。


    如何在现有的状态下,“碳”出一条发展新路径来?是研究院的工作人员们为之奋斗的目标。


    全景链接:


    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十年来,鄂尔多斯市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日益凸显。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研发费用首次突破50亿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0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达到1826.9亿元。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在蒙苏经济开发区强势崛起,远景科技、隆基绿能、美锦国鸿、上汽红岩、上海捷氢、华友钴业等头部企业入驻,“风光氢储车”绿色产业链发展图景正在展开。获批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首次入围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城市。


    绿色发展行稳致远。煤炭产业“绿色”转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由2012年的65.8%提高至2021年的69.9%,煤炭就地转化率达到21%。不断延伸煤的产业链,推进煤发电行业绿色化、煤制气行业规模化、煤制油行业现代化,煤制烯烃、煤基新材料、煤制精细化学品等高端产品陆续投产,实现“从一块煤到一匹布”的转变。非煤能源“绿色”起航。2021年全市生产天然气260.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1%。截至2021年底,全市电力装机容量2944.8万千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413.8万千瓦,其中,光伏发电装机287.3万千瓦、风电装机44.5万千瓦、水电装机76万千瓦、生物质装机6万千瓦,新能源发电成为拉动旗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朝阳产业。


    经贸交流互融互通。十年来,全市全面加强对外开放,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发展外向型经济,形成了出口以汽车、羊绒及制品、电子产品和化工产品为主,进口以机械设备、原绒为主的对外贸易格局。2017年,鄂尔多斯综合保税区获批成立,跨境电商贸易成长壮大。进出口总额从2012年的4.2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13.8亿美元。区域协作能力不断增强,呼包鄂榆城市群建设及呼包鄂乌一体化已全面铺开、顺利推进。(王玉琢、王亦然)

    2022-10-18
  • 黄河岸边绘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壮美画卷——乌海市以实际行动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全国重量级可降解塑料产业基地呼之欲出。郝飚摄


    黄河北上,明珠璀璨。非凡十年,乌海不凡。


    从转型升级到生态治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工矿城市蝶变到高品质生活打造……十年奋进的生动场景,构成乌海发展的时代画卷。历史的深刻蕴涵,总是在不断地回眸与展望中彰显。


    十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乌海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自觉服从服务于自治区战略定位,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和城市转型,奋力书写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华丽篇章。


    经济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


    乌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低碳产业园是乌海市近年来打造新能源、新材料两大基地的重要承载地。日前,笔者走进这里看到车辆穿梭,机器隆隆,各个项目建设热潮奔涌。


    “从立项到开工建设,市委、市政府成立工作专班,为我们提供保姆式服务,我们也不敢耽搁,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内蒙古华恒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型材料产业链一体化项目负责人说,该项目自2021年7月开工后,便开启全速冲刺模式。


    华恒新材料项目总投资105亿元,主要生产BDO(1,4-丁二醇)、PTMEG(聚四氢呋喃)、PBAT(生物可降解塑料)等先进高分子材料。项目投产后,预计年均营业收入将达到90亿元,利税约10亿元,直接带动就业2000人,对于乌海市落实能耗“双控”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当下,低碳产业园聚焦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正在全力打造锂电池负极材料、高分子合成材料等新材料产业链,推动产业耦合发展。


    打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是乌海市当前推动产业转型的新方向,对于这座资源枯竭型城市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有着非凡的意义。


    2011年,乌海市被列入国家资源型枯竭城市。这十年,乌海市进入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转型发展关键期。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有序淘汰落后产能。全市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2.6%,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至1.8%,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整体提升。


    ——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摆脱传统路径依赖,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全力做好传统产业迭代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两篇文章,下决心调结构、转功能、提质量。煤炭就地加工转化率达90%以上,非煤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0%以上,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达42.3%,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探索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抢抓“双碳”战略机遇,精准招商,大干快上,总投资超千亿元的重点项目稳步实施,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全面起势。


    ——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多措并举助企纾困,全力稳住经济大盘。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2400亿,工业总产值连续两年突破千亿大关,经济运行呈现企稳向好态势。


    这十年,乌海市地区生产总值由341.57亿元增加到718.66亿元,年均增长6.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6.5万元增加到12.9万元,年均增长5.7%。生产总值基本实现“双翻番”,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更强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十年,乌海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乌海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乌海矿区面积47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7.2%。过去,因无序开采、粗放式的发展,导致矿区满目疮痍、伤痕累累。作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主战场,矿区整治的成效直接关系着该市生态治理的成色。


    近年来,乌海市确定了以“七治”为总抓手、以矿区整治为主战场、以矿权整合为关键点、以绿色转型为治本之策的总体治理思路。


    以“治路”“治车”为抓手,加强矿区园区公共道路养护,加大对货运车辆超载、超高、不盖苫布等违法行为联合巡查治理力度,加快推广新能源重卡等绿色运输方式;以“治企”为抓手,坚决淘汰了一批铁合金、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产能,倒逼企业采用节能减排先进工艺,从源头上推进节能减排降碳;以“治水”为抓手,加快工业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和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强化疏干水、苦咸水等非常规水综合利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以“治气”为抓手,全力落实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计划,突出抓好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治理、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库区扬尘污染整治等专项治理……


    与此同时,乌海市先后制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和7个子方案等政策文件132个,构建起了措施衔接、政策配套、保障有力的制度体系。并建立矿山治理“双责双长制”,由29名厅级领导干部任指挥长,与矿山企业矿长共同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绿色矿山创建,实行“一矿一方案”“一矿一台账”,按照任务清单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全面提速绿色矿山建设。


    目前,乌海市已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面积42平方公里,翻修矿区道路19公里,实现236公里矿区道路全封闭管理,排土场火点实现“动态清零”。


    近年来,乌海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不动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绘就美丽生态画卷。


    护黄河安澜。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坚决扛起黄河入蒙首站首责,严格落实河长制,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着力打造深度节水型城市。


    促绿色发展。坚决摈弃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发展的短视做法,把能耗作为最大刚性约束,严把项目准入关,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努力在生态与发展、美丽与富裕中实现共赢。


    这十年,乌海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2011年的158天增加到2021年的291天。黄河乌海段水质由Ⅲ类提升到Ⅱ类。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9.5平方米。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绿色福祉,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乌海贡献。


    城乡面貌变化更大


    步入新时代,如何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十年,乌海市大力推进城市焕新提质,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新房子户型好,8号楼景观、采光都不错,我们很满意。今天领钥匙验房,准备明天就动工装修。”回迁户潘女士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不久前,海勃湾区蒙西阳光丽舍B区物业楼内,工作人员正为业主办理房屋入住手续,业主认真填表登记,脸上难掩兴奋,勘验、登记、领钥匙……手续办完,美好新生活即将开始。


    蒙西阳光丽舍B区一期下海勃湾回迁区项目是乌海市今年6个棚改回迁安置续建项目之一,6月正式交付。今年,全市棚户区改造回迁安置6个续建项目总建筑面积约57.4万平方米,建设回迁安置住房5331套,其中,海勃湾区2140套,乌达区1953套,海南区1238套。


    住有所居,是群众最朴实的期待。乌海市曾经依矿而建的工矿棚户区有大大小小17片,居住着6.6万户近20万人,超过城市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从2007年开始,乌海市启动了大规模的棚户区搬迁改造工程,并牢牢抓住“建得好、搬得顺、拆得掉、住得稳”4个关键环节,一年一个台阶向前推进。如今15年过去了,全市累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15万套,1300多万平方米,棚户区居民“出棚进楼”,圆了“安居梦”。


    高品质生活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集中体现。近年来,乌海市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化城市布局、增强城市功能,刷新城市颜值、提升城市气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人民共同富裕。


    城市更有“灵气”了。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建成蓄水,一大批景观公园和城市水系应运而生,“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山水相依”的梦想变成现实。“大漠湖城”“水上新城”成为乌海的鲜明标签。


    城市“颜值”更高了。持续推进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建成滨河一期,高标准启动滨河二期建设,全面改善农区人居环境,城市更新步伐加快,构建了城乡协调发展、融合发展新格局,一座“近悦远来”之城款款走来。


    城市名片更闪亮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彰显了乌海的生态之美;被命名第一个中国赏石城、中国书法城·乌海荣膺自治区十大宣传文化品牌、成为世界沙漠葡萄酒大赛永久举办地,流露着乌海的文化之美。


    城市活力更旺盛了。红嘴鸥、岩羊成为乌海人追捧的“新网红”;环乌海湖国际马拉松赛、国际帆板大赛、航空嘉年华等国内外知名赛事活动成功举办,点燃城市热情,乌海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这十年,经过精准规划、精美建设、精致管理,乌海变得更有气质、有内涵、有品位。“来沙漠看海”“观长河落日,品红色温柔”“一城揽尽塞外风”,魅力乌海终不负“诗与远方”的期待。


    群众幸福指数更高


    “感觉现在的生活越来越便捷了,家周围就有市场、医院和学校,购物、看病走几步就能到。”已在海勃湾区凤凰岭街道长青社区居住多年的周昊表示,辖区内完善的基础设施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幸福感。


    长青社区位于海勃湾区中心城区,辖区内有多所幼儿园、学校,附近还有医院,大型购物商超和多处文体设施,百姓可以就近看病、养老、购物、娱乐、就学,该社区是乌海市今年打造一刻钟社区生活圈的试点社区。


    今年,乌海市将打造一刻钟社区生活圈作为民生工作的重要载体及城市转型的有力抓手,在摸清现状,广泛听取民意的基础上,科学布局服务设施及配套资源,改善人居环境、补齐社区短板、提升服务品质,积极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的居住环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适、更美好。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这十年,乌海市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


    在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役中,举全市之力,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如期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特色”助力乡村振兴。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闻令而动、尽锐出战,织密疫情防控网,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坚决守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全力解决房地产领域“三难”问题,持续深化医改,推进教育均衡,完善基础设施,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创新市域社会治理,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


    围绕便利出行,构建“四通八达”立体交通网,乌海湖大桥通车,荣乌高速贯通,乌海机场通航城市增至17个,包银高铁乌海段开工建设,让乌海人实现“说走就走”。


    回应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夜间经济,推动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启动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这十年,乌海市始终将公共预算支出的70%以上用于民生领域,民生保障更加有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一张温暖“民生答卷”托起满城百姓“稳稳的幸福”。


    改革开放走向更深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这十年,乌海市胸怀“两个大局”,坚持刀刃向内抓改革,扩大开放促合作,奏响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激扬乐章。


    “大爷,您有智能手机,我帮您下载一个蒙速办,以后缴纳水费、电费就不用亲自去营业厅了。”近日,乌海市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深入多个社区举办了“蒙速办”移动政务数字技能进社区线下宣传活动。每进一个社区,工作人员都会为居民群众详细演示“蒙速办”App的下载注册和“蒙骏码”、便民缴费、电子证照、在线办事等使用场景,并告知居民只需完成实名身份认证即可随时、随地在线办理医保、社保、公积金、不动产、学生入学、便民缴费等服务。活动中,很多居民都主动了解和体验使用“一网办”“掌上办”“帮您办”“一次办”等带来的高效服务。市民张建国表示,现在有了越来越多的便民利民服务,办事真的比过去省事、省时多了。


    如今在乌海市,共有5196项事项实现网上办理,网办率97.58%;蒙速办App上线特色应用308个,开通“掌上办”事项2046项,社保医保和新生入学等高频事项实现全程“指尖办”;108项事项纳入自助服务终端实现“自助办”。


    从“进一家门、办百件事”到“最多跑一次”,从“多证合一、证照分离”到“一枚印章管审批”,从实行“告知承诺制”到创建无证明城市,乌海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数字赋能政务服务,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一流营商环境激活更大市场活力。


    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乌海市多次立法为生态环境保护划定法治红线,扎实推进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改革,深化医药卫生、教育、文化、司法等体制改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落实“科技兴蒙”行动,大力推进校企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异地孵化、乌海转化”,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乌海由工矿城市向创新城市、智慧城市转型迈出坚实步伐。


    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在人,乌海市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从严治党走向深入,干部作风持续好转,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乌海海关通关,唐山港·乌海内陆港运营,“乌蒙欧”国际班列通车,乌海及周边地区货物通关实现“一站式”服务……依托区位优势,乌海市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外向型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截至目前,该市与3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贸易往来,进出口总额由2012年的4618万美元增至23783万美元(根据当月汇率概算),增长4.2倍。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乌海市干部群众以大地作纸、以奋斗作笔,全力谱写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新篇章。(郝飚、杨勇)

    2022-10-18
  • 一刻钟“圈”定百姓幸福生活

    “小区新开的超市啥都有,家中所需的蔬果、日用品大多采购于此。”一大早,家住乌海市海勃湾区长青社区的田华,手中拎着新鲜食材,满脸笑容地往家走。


    她从小区出发,步行不超过15分钟,可以到超市购物、可以接孩子放学、可以到医院看病、可以去公园锻炼……这是长青社区倾力打造的“一刻钟社区生活圈”的生动缩影,折射出百姓生活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今年年初,乌海市提出要重点打造“舒适安居圈、便民消费圈、社区文化圈、优教普惠圈、养老服务圈、健康医疗圈、城市颜值圈、服务响应圈”八位一体的“一刻钟社区生活圈”体系,海勃湾区长青社区、乌达区康乐社区和海南区华苑社区等5个社区被确定为试点,覆盖全市16万人口。


    “我们将长青社区分为南区、中区、北区三个区域,分别打造宜居宜养圈、便捷购物圈、特色文化圈。”凤凰岭街道党工委委员、副主任甘志涛说,在小区改造技防、飞线治理等基础上,设置了垃圾智能回收站、电动汽车充电桩,加装了电梯、智能门禁等15项改造项目,小区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凤凰岭街道根据各社区实际情况,将“爱心超市”多点布局,填补购物盲区,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实惠、便利的消费体验。


    长青社区60岁以上居民有3000多人,社区实施了休闲座椅改进、健身步道增设等多项改造,解决了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社区党委书记郝贵珍表示,他们还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医等10项精准养老服务,打造“老人呼叫、服务即到”的居家社区养老响应机制,为老年人提供线上、线下的全方位养老服务。


    “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带来的便利,不仅让田华感受到幸福,也让更多居民享受到宜居、医疗、教育、养老、休闲娱乐等便民服务。


    在凤凰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5岁退休职工张旭正在候诊。“家门口就有医院,我一个人就能来看病,不用儿女们接送。”


    乌海市为每个试点配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以三级综合医院为核心,辐射基层医疗机构的远程医疗会诊平台,让居民足不出“圈”享受市级远程诊疗服务。试点社区现有托育机构6家,托位达402个,每千人拥有托位数2.51个。建成各类社区养老服务设施85个,在自治区率先实现城区农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今年8月,乌海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城市之一。


    乌海市商务局副局长杨宝珍介绍,为方便居民,拓展了试点周边蔬菜直销连锁店11个,新增品牌连锁店34个。建立14个社区便民寄递点,打通同城配送和城乡产品上下行通道。组织开展多行业、多品类的消费促进活动,累计发放消费券约1180万元。


    在长青社区活动室里,围绕孔雀主题的斗画大赛正在进行中,居民武建文在宣纸上精心描画,围观的画友们不时交流点评。


    活动室汇集了很多书法爱好者,他们用墨香、书香增添了小区的精神文化内涵和邻里情谊。


    “步行几分钟到学校,孩子放学可以到书屋看书。”自从社区有了书屋,90后的赵霞就会时常带着孩子来看书,母子一起充电。


    乌海市在试点社区设立6个鸿雁书房,购置图书、期刊等24.8万余册。在生活圈涉及的12所中小学、幼儿园遴选优质教师资源,通过在社区开展德育学堂等方式打造知识分享便民服务体系。


    此外,为了扮靓城市颜值圈,乌海市新增城市绿地1.2万平方米,建成口袋公园9处。在服务响应圈建设方面,已构建11个智安试点小区。上线“民需我应”社会化便民服务平台,吸纳优质商户1313家,开通家政、为老等12个服务项目,累计提供服务57万余次。


    乌海市副市长乔毓说:“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原则,聘请专业规划团队编制乌海市‘一刻钟社区生活圈’总体规划,全力打造试点样板,力争为自治区贡献乌海经验。”


    “一刻钟社区生活圈”不仅方便了群众的生活,更“圈”出了灵活多样的服务,“圈”出了乌海百姓的幸福!(记者张俊在于海东梅刚)

    2022-10-17
  • 既保防疫又保丰收 呼和浩特有望实现粮食生产“十九连丰”

    新闻发布会现场。冯岳摄


    人民网呼和浩特10月15日电(寇雅楠)10月15日,据呼和浩特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53场新闻发布会消息,截至10月14日,呼和浩特市已收获429.1万亩,占秋粮总面积的76%,还有135.5万亩农作物正在收割,其中主要是玉米,有125.67万亩。为实现“既保防疫又保丰收”目标,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严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疫情防控以及农牧业生产的有关要求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秋收工作,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统筹推动和分类指导相结合。成立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农牧业生产工作专班,先后下发了《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农牧业生产工作导则》和《关于统筹全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保障秋收及农牧业生产工作的紧急通知》,指导各旗县区制定完善疫情期间秋收工作方案,按照无疫情区,低、中、高风险区,分区分类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秋粮收获工作,做到精细化管理,一体化推进。


    二是农机调度和应急抢收相结合。坚持全市农机使用一盘棋,储备调用全市范围内农机具4987台,其中马铃薯收获机3369台、玉米联合收获机1326台、稻麦联合收获机292台,合理划分农机服务区域,最大限度保障市域内农机具供给。成立应急抢收作业服务队21支400余人,保障秋收工作顺利进行。对于确需跨旗县区作业的农机,开辟农机绿色通道10处,作业人员按照“点对点”和无接触服务模式开展作业服务。为肉、蛋、奶、蔬菜运输、农机作业发放《农业生产保供运输车辆通行证》3150张,确保秋粮收获和重点农畜产品供给。


    三是技术培训和服务引导相结合。组织开展秋粮机收减损技术培训12场次,培训操作人员367人。积极挖掘社会资源,对接有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对受疫情影响地区提供代收、代运、代储等社会化服务。充分利用各类网络媒体资源,发布农情信息、安全指引、气象预告、倡议书等小视频,公布保障秋收热线电话8部,对农户反映的问题及时解决并做好解释沟通工作。


    据了解,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全市秋收工作受疫情影响不大,今年呼和浩特市有望实现粮食生产“十九连丰”。

    2022-10-17
  • 乌海市运用大数据技术助力全民参保精准扩面

    今年以来,乌海市通过建立跨部门、多维度的大数据核验比对机制,为全民参保精准扩面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该市将全民参保登记与数字化平台结合起来,开展“先比对、再调查”的全民参保登记工作模式,坚持“自上而下、上下联动”的原则,加强数据共享应用,形成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工作格局;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工作平台和资源,发挥“智慧乌海民生服务平台”人口信息采集作用,高效、便捷开展入户调查工作,加强数据集中管理,在政府部门之间建立数据定期比对和共享机制,有力推动了社会保险精准扩面。

    为打破数据壁垒,乌海市印发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全市各级部门数据共享工作职责,要求在以授权查询和安全保密为原则的基础上,实现数据的“应享尽享”;规范查询程序,强化责任追究,为今后该市各级部门规范高效开展信息查询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制度保障。

    2022-10-15
  • 北疆气派——新时代十年内蒙古发展报告之三

    内联八省、外接俄蒙,8000多里的边境线,36万平方公里的边境管理区,20个对外开放口岸……


    地处祖国正北方的内蒙古,既是北疆安宁的守护者,又是向北开放的桥头堡。一“守”一“开”之间,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内蒙古的战略定位,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更加稳固,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活力彰显。


    守好“北大门”、建好“护城河”;服务双循环、联通内与外……走进内蒙古,让我们共同领略北疆气派。


    屏障永固北疆安宁


    10月1日,国庆节。二连边境管理大队民警和驻地解放军联合组成的队伍在国门前集合完毕,沿着边境线开始巡查。


    他们身后,万家团聚、欢乐祥和……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10月3日,包头边境管理支队满都拉口岸边境派出所护边员阿迪立,背起望远镜,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巡边路上,不断注视着边境线上的“风吹草动”。巡边结束,一轮明月已挂上天空。


    阿迪立的这种坚持来自父亲阿迪雅的传承,阿迪雅已经在这片草原上坚持巡边38年。阿迪立立志要像父亲一样,守好边疆、守好家园。


    在内蒙古,有许许多多像阿迪雅、阿迪立一样的护边员,不穿军装却甘守边防,不是战士却一心戍边。他们和广大解放军指战员、公安民警以及各族干部群众一起,共同筑起国家安全、社会稳定、边境安宁的“三道防线”。


    心手相牵,共守家园。内蒙古坚持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持续建强“党委把方向、政府总协调、军队当骨干、警方抓治理、民众为基础”的边防管控力量体系,以内蒙古之稳守卫边疆安全、拱卫首都安全。


    平安,是民生所盼,发展之基。平安建设就是要让每个人都能安心奋斗、全力追梦。


    内蒙古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以联合党建打造功能型党支部,夯实联防联控和双拥共建基础,探索推行草原110、戍边警务室、蒙古包哨所、红色堡垒户等有效做法,打造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全方位平安守护、零距离服务群众的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这是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深入推进平安内蒙古、法治内蒙古建设,全区12个盟市全部纳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由90.6%提高到98.4%;


    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并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2018年以来,已打掉涉黑组织69个、涉恶犯罪团伙1097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1265名。


    5年来,全区各地人民调解组织受理、调处各类矛盾纠纷60.4万件,调解成功率达96.97%,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生机勃发共享幸福


    从住蒙古包到搬进砖瓦房,从骑骆驼出行到开上汽车,从用药不便到医疗有保障。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乌力吉苏木边境牧民孟根阿古拉,切身感受到了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带来的喜人变化。


    近年来,乌力吉苏木大力实施饮水保障工程、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16项工程建设,切实改善了牧民的生活条件;依托优势传统畜牧业,探索做优做大产品精深加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牧业综合效益,带领群众走上了增收致富路。


    边境兴则边疆稳,边民富则边防固。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大力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中央、自治区本级下达少数民族发展资金56.8636亿元,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等项目,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各族群众团结奋进,乐业兴边。


    “这款刺绣包质量非常好!”8月30日,家住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乌兰毛都苏木的斯琴,在直播间向网友推介自己亲手制作的蒙古族刺绣产品。


    借助直播平台脱贫致富,斯琴的刺绣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像斯琴一样的脱贫亲历者,内蒙古有157万人。如今,他们同全国人民一道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同心共筑祖国北疆安全稳定的钢铁长城,关键是要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大局。


    在内蒙古,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团结成为最美的风景。各族干部群众用实际行动让“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永放光彩。


    在满洲里市敖尔金新村,牧民白金团结带领乡亲们奋斗致富的故事传为佳话。


    面向未来,52岁的白金信心满怀:将依托敖尔金新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这一优势,团结带领更多各族群众发展特色经济、培育优势产业,使民族团结之花在祖国北疆盛开得更加艳丽。


    十年来,全区上下守望相助、感恩奋进,推动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从刚刚过万亿元门槛到去年底跨过了2万亿元大关,人均GDP从4.2万元增加到8.5万元、居全国第十位。百姓收获稳稳的幸福。


    向北开放活力彰显


    “不开放不发展,小开放小发展,大开放大发展,全面开放全面发展。”这是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揭示出的朴素道理。


    可以这样说,坚持向北开放,既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完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又能有效解决内蒙古当前面临的发展问题。


    以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广泛开展对内对外交流合作,内蒙古正在努力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开行中欧班列10年,满洲里口岸已成为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中欧贸易以及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要通道,承担着全国近三分之一的进出境中欧班列运量。


    不仅仅是满洲里口岸。内蒙古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拥抱世界:20个现代化口岸宛如璀璨明珠,形成铁路、公路、航空等多方位、立体化的口岸开放格局,连接着与世界共商、共建、共享的“时代梦想”。


    从另一方面讲,对内蒙古而言,对内开放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


    创新区域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强化主动跑、主动找的意识,全面加强同兄弟省份在优势产业、重点园区、重大项目和干部人才等方面的务实合作,内蒙古一直在努力。


    “这件羊绒衫很漂亮,我想试一下。”“牛肉干多少钱?我多买几包。”9月2日,“第三届内蒙古味道—北京招商推介会”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内蒙古展区人头攒动。


    推介会共签署29个京蒙合作项目,签约意向金额达1.28亿元,为北京和内蒙古的发展增添了动力和活力。


    与此同时,内蒙古优化营商环境的行动大刀阔斧、真打实凿:


    突出一个“实”字,重实干、务实功、求实效;聚焦担当作为、讲诚信守信用、真善美、不拖拉、有规矩,把内蒙古形象立起来;自治区职能部门“刀刃向内”,带头推进“五个大起底”行动落实落细……内蒙古用满满的诚意,吸引着投资者纷至沓来。


    今年上半年,内蒙古招商引资重点工业项目达473个,总投资12211.6亿元;内蒙古登记在册市场主体(含分支机构)245.61万户,同比增长5.83%。1-8月,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7%,增速连续7个月居全国首位。


    ……


    走过非凡十年,内蒙古联通内外的基础条件日渐优越:


    始发和过境中欧班列分别达到300多列、6100多列,成为全国口岸最多、边境陆路口岸货运总量第一的省区;


    全区铁路运营里程从9400多公里增加到近1.5万公里,居全国第一;


    新增公路里程4.9万公里,与周边八省区的高等级公路全面打通;


    民用机场由15个增加到43个,呼包鄂乌和赤峰、通辽等地融入首都2.5小时“通勤圈”。


    走过非凡十年,内蒙古区域协作的“关系网”越扩越大:累计引进国内(区外)资金到位2.9万亿元,占全区投资的比重由26.8%提高到43.5%;5家企业被认定为自治区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自建海外仓10个,主要经营产品涵盖农畜产品、装备制造、建材等行业领域。


    走过非凡十年,内蒙古在“一带一路”上的“朋友圈”越来越广:与18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合作关系。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由2012年的441.2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717.3亿元,增速达到62.6%。


    追梦新征程,豪情创未来!


    坚持把安全发展贯穿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加快构建大安全格局、完善大平安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积极推动对外开放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延伸,全面加强同各省区市的经济协作,构建形成全域开放、大开大合的格局……


    新征程上,内蒙古正以更远的目光、更硬的举措、更实的行动,书写更加厚重的北疆气派!(记者周秀芳徐亚军及庆玲)

    2022-10-14
  • 牢记使命勇担当 踔厉奋发迎盛会——党的十九届七中全会公报在内蒙古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

    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公报发布,内蒙古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怀着激动的心情,认真学习全会公报,畅谈心得体会。大家一致表示,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乌海市海南区政务服务局党组书记张超说:“党的十九届七中全会闭幕后,我认真研读了全会公报,深深为国家这些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到自豪欣喜,同时也深感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重大。近年来,我们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发展的首要任务,全力推进‘放管服’改革,海南区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时限压减80%以上。接下来,我们将牢记职责使命,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多办事’,用实际行动助力地区高质量发展。”


    阿左旗发改委副主任刘春燕说:“十九届七中全会公报总结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令人振奋、催人奋进。我们要接续奋斗,抓好在建项目多投资、储备项目的进度、签约项目的落地,全力做好服务工作,推进项目建设,不断扩大项目有效投资,着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提升经济发展效益,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我们将结合镇里的工作实际,深入学习领会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精神,树立纪律标尺,严格执纪监督,不断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目标的实现,为天山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纪律保障。”阿鲁科尔沁旗天山镇纪委书记孙洪波说。


    “这5年,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我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更能体会到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认真学习全会公报,锡林浩特市朝克乌拉苏木副苏木长塞霞勒信心满满,干劲十足。


    “全会总结了党的十九大以来的重大成就,让人倍感骄傲、振奋人心,为我们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东乌珠穆沁旗满都宝力格镇党委书记代钦说,全镇党员干部一定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自觉践行初心使命,高起点谋划推进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衔接工作,聚力构建“基层党组织+嘎查合作社+牧户+企业”的利益共同体,探索出一条党组织引领基层群众共同富裕的新路子,不断提升广大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磴口县巴彦高勒镇北粮台村党支部书记田学军说:“我们要自觉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百折不挠之势积极融入到基层这片‘田野’中去磨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持续奋斗。”


    乌拉特前旗林海社区党总支书记曹宇婷说道。“党的二十大召开在即,作为社区基层干部,我们充满期待。社区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社区工作的五年来,我每天都能感受到方方面面发生了不少变化,通过文明城镇创建、居民议事会的组建,社区更美了、也更和谐了。未来,我也希望大家继续拧成一股绳,让社区环境更加美丽,邻里关系更加和谐。”


    呼和浩特环保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弓建国深有感触地说:“认真学习了党的十九届七中全会公报,倍感振奋、备受鼓舞,更加坚定了我们以更大格局、更宽视野努力构筑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的信心。我们将一如既往围绕生态环境建设目标,在统筹推动大气污染防治、‘煤改电’、燃煤散烧综合治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固废资源化循环利用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改善提升首府生态环境,助推全市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我们将把贯彻全会精神落实到为民办实事的行动和实践上来,紧紧围绕‘真诚服务、高效便民、让群众满意’的目标,把政务服务延伸至群众‘家门口’,用心用力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呼和浩特市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包洪志满怀信心地说。


    内蒙古图博勒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金宝才说:“守护绿水青山是我们永恒的使命,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定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将激励着我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生态保护工作中,共同守护好我们的绿水青山!”(记者郝飚刘宏章王塔娜巴依斯古楞毕力格巴特尔图古斯毕力格皇甫秀玲李玉琢实习生温飞段娜通讯员王建廷报道)

    2022-10-14
  • 自治区应急管理厅申请调拨中央救灾物资一万六千件

    10月12日,记者从自治区应急管理厅获悉,针对防疫物资需求量较大的实际,该厅积极争取中央救灾物资支持,申请调拨中央救灾物资。在财政部和应急管理部的大力支持下,紧急调运棉帐篷、木板折叠床、棉被和毛毯等1.6万件(套),全部投入到疫情防控保障一线。


    据了解,为全力做好呼和浩特地区疫情防控期间应急物资保障工作,截至10月12日,自治区应急管理厅会同相关单位,从自治区本级全面筹措调拨棉帐篷、折叠床、折叠桌椅、棉大衣、棉被、电暖气、电水壶、电喇叭、工具箱和照明设备等应急救灾物资2.654万件(套)。


    此外,自治区应急管理厅抽调精干力量,组成驻厅值守和居家备勤两支应急指挥队伍,坚持“一日一研判、一日一报告、一日一调度、一日一抽查”,加强督查检查、值班值守、战备执勤和应急物资调控,严密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助力首府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保障。(记者帅政)

    2022-10-13
  • “北疆志愿者归队!”

    9月28日,疫情突袭。


    内蒙古北疆志愿服务联合会的发起人王宝良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微信群中密集“艾特”“北疆志愿者归队!”


    与此同时,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应急局、回民区疾控中心向北疆志愿服务联合会发出支援请求。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刻不容缓。


    北疆志愿者们闻令而动,迅速向位于成吉思汗大街滨河公园的北疆志愿者服务基地集结。


    他们中有来自纪委、海关、医院等行政事业单位的青年,有退伍军人、个体经营者和自由职业者,还有来自高校的在读学生。他们中有夫妻、兄弟姊妹共同上阵的,有拄双拐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冲锋陷阵,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守护青城的“志愿责任”。


    “目前战斗在呼和浩特市区域内的北疆志愿者有780余人,还有陆续加入的。”王宝良告诉记者。


    “喂,您好,我是回民区疾控中心流调人员,抱歉这么晚打扰您,需要与您核实一下信息,您的身份证号码是……您的家庭住址是……好的,感谢您的配合,再见!”


    凌晨3点15分,承担回民区疫情防控流调任务的北疆志愿者还在打着电话。


    与病毒赛跑,他们是负责“追阳”的志愿者。


    在接到核酸检测结果异常的疑似病例名单后,迅速定位相关人员,赶往其居住地,进行二次采样送检。这项工作志愿者被感染的风险高,危险性大。但无论清晨还是夜晚,他们争分夺秒,逆行奔赴。


    由20余名北疆志愿者组成的消杀队深夜出发,前往高风险重点区域,对地面、墙壁等展开全方位大面积无死角反复消杀。


    消杀设备和消毒液体很沉,厚重的防护服里,他们呼吸不畅,视线受阻,挥汗如雨,但是他们没有一个退缩,逆行而上,负重前行。


    支援方舱,志愿者们不顾辛苦与疲惫,短时间搭建起数千张床铺。整理卧具、清扫消毒,一刻也不敢停歇。他们只想着能快点再快点,尽早做好准备工作,尽早达到收治标准,尽早阻断病毒传播……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北疆志愿者的身影。


    他们也是父亲、儿子和丈夫,她们也是母亲、女儿和妻子。


    孙冬丽是一家宠物店的工作人员,虽然家有8岁的女儿要照顾,但她还是加入了志愿服务,她说:“我是北疆青年志愿者,又是90后,更应该到‘疫’线,尽一份90后的力量。”


    “有我们在家照顾孩子,你就放心吧。”她的做法得到婆婆的大力支持。


    孙冬丽的工作是按照疾控要求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协助做好密接人员信息录入。遇到人手不够时,她也会当起“搬运工”,给居民运送生活必需品。


    “想女儿,有空闲的时候,就用手机与女儿视频。”孙冬丽笑呵呵地说。


    孙冬丽的弟弟孙小年也是北疆志愿者,他的任务是“流调”。


    “刚接受这项任务的时候遇到一些困难,其中最难的就是总有群众说我是电信诈骗。”孙小年苦笑着说。


    虽然经验不足,但他没有气馁,向身边有经验的志愿者学习,也向姐姐请教。


    “这里需要我们,再苦再累都值得。姐姐的话深深地鼓励着我。”孙小年说。


    王明强,北疆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队员,也是一名刚刚出生80天孩子的父亲。9月29日看到通知,第一时间联系组织,加入了第一批支援回民区疾控的队伍中。


    “从29日晚上开始,一直到现在,每天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在这里都没有人喊累。”王明强说。


    王利鹏,北疆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队员。


    “几年前我发生过一场事故,受到过爱心团队的帮助,现在我从坐轮椅到拄拐,已经能站起来了,我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回馈社会。”


    受帮助过他的志愿者影响,2021年,王利鹏加入了北疆救援团队,这次又报名参加了疫情防控志愿服务……(记者郑学良闫晨光)

    2022-10-13
  • 全区城镇已陆续开栓供热

    记者从自治区住建厅获悉,面对连日来全区大范围强降温天气,以及疫情等因素,全区住建系统全力做好供热保障工作。截至10月10日,全区设施设备维检修、管网注水等供热准备工作已全部完成,燃煤锅炉供热企业共完成储煤629万吨,各类供热设施设备运行正常,能够达标供热。


    据了解,全区已开栓供热的旗县市区共85个,占全区总数的83%。目前,除通辽市5个、赤峰市11个、乌兰察布市1个、阿拉善盟1个等18个旗县区没有供热外,其他盟市所有的旗县市区均已开栓供热。10月12日—13日,预计开栓供热的旗县市区共有4个,分别为通辽市3个、乌兰察布市1个。其余14个旗县市区计划于法定日期10月15日正常开栓供热。


    自治区要求供暖企业严格执行值班值守制度,进一步增强安全意识、规范意识,切实做好煤炭储备、设备检修等各环节工作,积极发挥主动性,全方位加强设备检修维护,加强管网运行监测,保障供暖过程安全平稳;各旗县市区政府要安排专人入驻供热企业督导供热工作,确保供热质量。(记者薛来)

    2022-10-12
  • 内蒙古2022年粮食安全宣传周活动启动

    记者从自治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内蒙古“2022年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活动于10月10日至16日在线上举行,主题为“保障粮食供给端牢中国饭碗”。期间,全区各盟市将在线上开展相关宣传。


    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近两年来,自治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为抓手,切实承担起保障本地区粮食安全的主体责任,全面加强粮食生产、储备和流通能力建设,不断强化粮食安全工作。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之一,2021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768.06亿斤,实现“十八连丰”,连续4年保持在700亿斤以上。


    目前,全区建立粮油监测点114个,布局应急保障企业1505家。建立粮油运输保障机制和部门间、地区间、央地间、政企间联动机制,修订应急预案,组织三级演练,提升了粮食应急保障能力。编制发布全国首支粮食高质量发展指数,初步探索建立了内蒙古粮食高质量发展数字化评价体系。以实施国家“优质粮食工程”为载体,培育了“内蒙古好粮油”24户企业64个产品,其中6户企业18个产品荣获“中国好粮油”称号。


    据了解,自治区将通过粮食安全宣传周活动,持续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让更多的内蒙古好粮油走向全国人民餐桌,推动内蒙古粮油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记者阿妮尔)

    2022-10-12

  • 首 页  上一页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