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绍骋主持召开自治区党委常委会会议暨自治区推进全社会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9月29日,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推进全社会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孙绍骋主持召开会议。


    会议听取了自治区纪委监委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有关专项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对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会议强调,自治区纪委监委要继续发挥职能作用,紧扣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强化政治监督,加大执纪力度,持之以恒盯紧抓实有关专项工作。要坚持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与整治干部“躺平”行为两手抓,引导各级干部苦干实干,推动贯彻落实工作走深走实。


    会议听取了全区前三季度经济形势和新能源建设推进情况汇报。会议认为,今年以来内蒙古经济形势总体较好,我们有信心完成好各项任务,不断巩固稳中向好态势。四季度承前启后,一方面要做好“摘果收果”的工作,另一方面要提早谋划明年工作。要加快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效,强化“三驾马车”特别是有效投资的拉动作用,加快新能源开发利用进度,全力推动“五个大起底”行动提速增效,全方位守住安全底线,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努力“摘下一筐好果子”。要变“冬闲”为“冬忙”,深入研究国家政策,细化实化明年各项任务举措,制定目标能量化的都要量化,越具体越好。谋划明年工作,要坚持目标牵引,注重重点突破,强化项目支撑,引导全区上下提高工作效率,大抓招商引资,明年开春就大干快干起来,争取一年比一年更好。


    会议听取了全面加强节约资源工作情况汇报。会议指出,近段时间,各有关方面围绕节约资源做了不少工作,但总体上力度还不够大、进度还不够快。对这项工作,一是要常抓不懈,把任务落实到各个层级、各个方面和每家每户;二是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遇到什么问题加紧解决什么问题;三是自治区本级要带好头,示范引领盟市、旗县过紧日子、勤俭节约办一切事情;四是要赏优罚劣,干得好的给予褒奖、干不好的给予惩戒;五是要改革机制,更加注重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破解难题,更加注重通过创新制度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六是要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在全社会营造崇尚节约的浓厚氛围。


    会议听取了全区“扫黄打非”工作情况汇报,审议了《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

    2022-09-30
  • 沙漠上建起新能源基地:内蒙古擘画绿色发展新蓝图

    内蒙古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施工现场。(受访者供图)


    新华社呼和浩特3月2日电(记者于嘉、赵泽辉)在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腹地,百余名工人干得热火朝天,近百辆推土机、运输车在沙漠上来回穿梭,光伏电站建设工程有序推进。


    “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得到国家支持,我们特别有干劲。”项目投建方之一的亿利光伏治沙集团总裁张永春说。


    2021年10月,内蒙古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开工。项目总投资近120亿元,运营后生产的绿色电能每年可节约标准煤超过100万吨,年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300万吨。发电的同时,还可治理10万亩沙漠。


    这处光伏治沙项目只是内蒙古近年来加快发展新能源的“冰山一角”。


    作为中国主要能源基地之一,内蒙古2021年原煤产量10.4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4左右;2021年末火电装机容量9828万千瓦。


    近年来,为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内蒙古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能源体系向绿色、低碳、无碳转型,不断提高新能源的比重。


    目前,内蒙古新能源装机超过5000万千瓦。全区超过1/3的电力装机和超过1/5的全社会用电量来自新能源。新能源发电量与等量火电相比,减排总量相当于造林18万公顷。内蒙古能源局局长王金豹说,2022年,自治区力争新增并网新能源2000万千瓦左右,使可再生能源装机比重达到40%左右。


    在壮大新能源的同时,内蒙古还加快打造零碳产业园区。


    眼下,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境内的零碳产业园项目正紧张施工。这一项目由远景科技集团建设,产业园内的能源供给全部来自风电、光伏和储能等零碳能源。园区内的项目包括风机装备制造、动力电池生产、氢能制备及其上下游产业,年产值可达千亿元。


    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是零碳产业园项目落地鄂尔多斯的关键因素之一。据测算,鄂尔多斯境内具有开发价值的风能资源储量达5000万千瓦以上。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盖志毅说:“零碳产业园把可再生能源富集地区的资源优势转为产业优势。”


    此外,内蒙古还在节能降耗上苦下功夫,出台确保完成“十四五”能耗双控目标任务若干保障措施、煤电节能降耗及灵活性改造行动计划等政策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一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纷纷响应。


    内蒙古赛思普科技有限公司的一项高纯铸造生铁项目,主要运用氢基熔融还原冶炼技术,实现传统“碳冶金”向新型“氢冶金”的革命性转变,避免传统烧结和焦化等工序,碳排放量下降30%以上,综合能耗也明显降低。


    “目前投产的工艺实现了利用20%的氢替代煤进行冶铁,计划2025年实现全氢工业化冶炼。”该公司副总经理周海川说。

    2022-09-29
  • 自治区批准3类17个市场化并网新能源项目

    9月28日,自治区能源局批准实施源网荷储一体化、燃煤自备电厂可再生能源替代和风光制氢一体化示范项目等3类市场化消纳新能源项目17个,主要分布在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锡林郭勒和通辽5个盟市,共配建新能源规模699万千瓦。


    项目新增源网荷储一体化产业负荷297万千瓦、储能81.8万千瓦,配建新能源规模350.5万千瓦;新增燃煤自备电厂调节能力188万千瓦,配建新能源规模180.5万千瓦;新增风光制氢一体化制氢能力6.3万吨/年,配建新能源规模168万千瓦。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全区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全区新能源以市场化方式大规模、高比例、高质量发展,全力促进全区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同步调整,为国家“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新能源发展新模式。(记者康丽娜)

    2022-09-29
  • 内蒙古三大能源价格“两稳一涨”

    据各盟市上报的能源价格最新监测数据显示:进入9月第三周,全区三大能源价格呈现“两稳一涨”态势——动力煤、焦炭价格保持稳定,天然气价格普遍上涨。


    9月21日,全区动力煤坑口平均价为399元/吨,价格环比持平。其中,东部地区褐煤坑口平均价为332.14元/吨,鄂尔多斯地区动力煤坑口平均价为600元/吨,价格环比均为持平。从不同热值的动力煤价看,3800、4500、5000、5500热值的动力煤(折合标煤)坑口平均价分别为每吨367.25元、462.33元、620.00元、680.00元,价格环比均为持平。


    9月21日,全区焦炭平均出厂价为2300元/吨,价格环比持平。


    9月21日,全区国产LNG(液化天然气)平均出厂价为6626元/吨,环比上涨2.47%;进口LNG平均出站价为6650元/吨,环比持平。与此同时,LNG平均零售价为6878.17元/吨,环比上涨4.49%;CNG(压缩天然气)平均零售价为4.16元/立方米,环比略涨0.3%。(记者李永桃)

    2022-09-28
  • 王莉霞赴内蒙古能源集团调研

    受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委托,9月26日,在内蒙古能源集团重组整合一周年之际,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王莉霞赴能源集团调研并研究部署下一步发展。


    详细了解相关情况后,王莉霞说,内蒙古能源集团经营发展成效,关系到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关系到内蒙古国资国企做强做优做大,希望能源集团强化使命担当,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大局中作出应有贡献。要心无旁骛抓发展、抓建设,加快延伸产业链条,不断壮大企业实力。要狠抓改革创新,坚持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坚持开放理念强化合作,全力以赴激活力、增动力。要兜牢安全底线,统筹发展与安全,把保安全、防风险贯穿企业建设运营全过程。要加强党的建设,拧紧思想总开关,持续培根铸魂,强化监督管理,以党建引领发展、服务发展。


    当日,王莉霞还研究了新能源及风电光伏基地建设相关工作。


    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常务副主席黄志强,自治区副主席艾丽华参加。

    2022-09-28
  • 节约资源应成为考核关键指标

    当前,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正稳步推进。在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要把节约资源摆在重要位置,让节约资源成为文明城市创建考核的关键指标。


    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推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努力形成全民崇尚节约的浓厚氛围。


    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维护国家资源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资源的消耗量与浪费现象却十分严重。节约资源慢不得、等不起,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工作不仅是当务之急,而且从长远来看也具有特别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城市在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地要通过科学管理,将节约理念融入生产生活细节,减少城市发展中的资源浪费,推动可持续发展。比如,一些城市在节水增效上做文章,绿化灌溉从“大水漫灌”变为喷灌、微喷,有的还用上了再生水;一些城市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利用,增加土地利用效率,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效率,一定程度解决城市快速发展中产生的用地紧缺、交通拥堵等问题。


    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要让节约理念深入人心,必须充分阐释、广泛宣传,在落实上下功夫。比如,用餐时提倡光盘行动,杜绝舌尖上的浪费;鼓励市民用购物篮、帆布袋等可循环使用的物品来代替一次性塑料袋;鼓励个人闲置物品在电商平台上进行二手商品交易,促进循环使用,从源头减少垃圾和不必要的浪费等。如果每座城市都能形成人人崇尚俭朴节约的良好风尚,城市文明之花将会绽放得更加绚烂。姜天骄

    2022-09-27
  • “节约资源、机关先行”宣传周活动启动

    9月26日,自治区机关事务管理局会同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召开全区党政机关资源节约集约工作视频会议,并启动“节约资源、机关先行”宣传周活动。


    近年来,特别是今年出台《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全社会资源全面节约集约的指导意见》后,自治区各级党政机关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提速,积极发挥表率作用,集中力量开展资源节约集约工作,并取得实效。


    全区着力推进办公用房权属统一登记,逐步实现集中统一管理,减少租借办公用房,公开出租盘活各类房产;全区公务用车信息平台实现“一张网”,自治区本级新能源车辆配备占比达29.1%;自治区本级及7个盟市、25个旗县已完成了公务用车集中统一管理任务,呼和浩特市公务用车集中统一管理后,三公经费预算压减30%,年公车运维费用同比减少49.7%;积极推动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深入开展,全面开展节约型机关创建,全区共有1366家党政机关达到创建标准,有效发挥了示范作用;创新宣传形势,加强宣传教育,培植绿色低碳发展文化,促进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工作生活方式。


    本次工作推进会和宣传周活动以增强党政机关资源节约意识,组织动员全区各级党政机关加强资源节约管理为目标,对全区党政机关资源节约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将推动党政机关在全区资源节约工作中更好地发挥示范作用。(记者李永桃康丽娜)

    2022-09-27
  • 社会各界走进中储粮呼和浩特直属库探秘“大国粮仓”

    9月26日上午,中央储备粮呼和浩特直属库有限公司举办了主题为“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2022年第五届公众开放日活动。呼和浩特市政府办公室机关党委、粮食部门有关领导、售粮农户、社会公众及媒体记者等近50人走进呼和浩特直属库,实地感受科技化、现代化的“大国粮仓”。






    活动以中央储备粮内蒙古分公司宣传片及中央储备粮呼和浩特直属库有限公司制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是》宣传片拉开序幕,与会嘉宾观看了中储粮智能粮库系统演示,全方位、多角度检阅了中央储备粮呼和浩特直属库规范管理、科技创新等方面成效。






    内蒙古分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范海庆同志为活动致辞,并对社会各界人士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大家给予中储粮的关心和支持致以衷心的感谢,并真诚地希望大家通过这次开放日活动,增强爱粮节粮意识,一起传播中储粮好声音、正能量,共同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在引导人员的带领下,嘉宾们来到机械罩棚听取公司“6S”管理推进情况及各类粮食机械设备的用途介绍;在安全警示教育室和微型消防站内,大家饶有兴趣地参与触电、灭火及安全帽撞击等各类安全生产体验,看保障企业“两个安全”的硬实力;在职工创新工作室,听取讲解员对内环流控温“黑科技”的讲解,体验粮食检验操作流程;走进党员示范仓,脚踏丰实粮面,亲身体验平整粮面、扦样检查等日常保管工作。最后,大家认真听取了公司“大党建”、“大监督”、“大安全”及“大发展”四个方面工作的展区介绍,纷纷对中储粮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工作给与肯定,并对中储粮致力于绿色储粮的“工匠精神”表示赞叹,真切感受到了中储粮严格把控质量、守护“舌尖上的安全”的央企社会担当。









    本次开放日活动,充分展现了中储粮“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中储粮精神,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呼和浩特直属库的企业形象和员工的精神面貌,也进一步增进了社会各界对“阳光中储粮、开放中储粮、责任中储粮”的了解共识以及对国家粮食储备安全的信心底气。






    开放日期间,呼和浩特直属库有限公司党委还与呼和浩特市政府办公室机关党委共同开展了“端牢中国饭碗,共筑全球粮安”联合党日活动。

    (记者赵永光)

    2022-09-26
  • 森林绿 产业富 风光美——内蒙古大兴安岭的“绿富美”生态答卷

    新华网呼和浩特9月26日电(李国栋石毅)天蓝如洗,层林尽染。仲秋时节,内蒙古大兴安岭迎来多彩“油画季”,山川、河流、森林、云天幻化成一幅幅油画般的秋景。人们漫步于层层叠叠的渐变色彩中,享受着富氧“森呼吸”。


    生态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最优资源、最响品牌和最大后发优势,亦是林区发展的基础和林区人生存的根本。近年来,这里立足资源优势特色,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导向,形成了生态保护建设为主体,碳汇开发、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补充的“1+N”产业格局,交出了一张“绿富美”高质量发展生态答卷。





    森林绿70年再造一个大兴安岭林区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总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重点国有林区。


    统计表明,从1952年到2015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材和林副产品2亿多立方米、上缴利税200多亿元、人工造林2000多万亩,在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时期,有力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


    2015年4月1日,随着乌力库玛林场伐倒最后一棵松树,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从木材生产转向生态保护,20万“伐木工人”成为守护森林的务林人。


    1988年,王铁昌从父亲手里接过油锯就在采伐一线工作,最多的一年,他和助手采伐了2万多立方米木材,并得到“万米采伐能手”称号。


    停伐后,根河森工公司成立森林经营处,整合木材生产单位和部分辅助生产单位,承担生态功能区内的森林综合抚育、补植补造、种苗培育、绿化造林及森林防扑火工作,王铁昌也转型成为其中一员。


    今年54岁的王铁昌依然干劲儿十足,已经从采伐能手变成了造林专家。他说:“前半辈子我在伐树,后半辈子要把以前伐的树补回来。”


    进入新世纪,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坚决执行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政策,落实木材产量调减任务,木材产量由工程实施前每年425万立方米,分两步调减到110万立方米。与此同时,植树造林没有因采伐量减少而降低,林区同步开始有计划、分区域的植树造林工作,强化了种苗培育,全民植树护绿在林区蔚然成风。


    内蒙古森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佰山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20年间,林区森林面积净增100万公顷,森林蓄积增加3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9.25个百分点,森林资源总量达到开发初期的1.47倍,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绿色财富。


    2020年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显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有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森林覆盖率由开发初期的6.37万平方公里、6.6亿立方米、60.1%,提高到8.37万平方公里、10.33亿立方米、78.39%,分别提高了31.4%、56.5%、30.4%,从1952年到2022年70年间,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大兴安岭林区。


    产业富林下生金“好钱景”


    绿色是内蒙古大兴安岭的底色和价值。经中国林科院测算,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每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达6160亿元,其中“绿色碳库”总价值量为1071.75亿元。


    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探索出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2014年,内蒙古森工集团即开始林业碳汇项目试点;2017年,完成了第一笔40万元林业碳汇交易;2021年,注册成立内蒙古大兴安岭碳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推行“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销售”运营模式;2022年8月,与5家大型企业在人才培养、碳汇科研、碳资产运营、碳金融产品开发等方面开启全方位合作。截至2022年7月,林区森林碳储量17.2亿吨,销售碳汇产品交易总额3195万元。


    内蒙古森工集团碳汇办主任包国庆说,一亩树林,每天能吸收67千克二氧化碳,释放49千克氧气,足够65个人呼吸之用。增汇行业和控排行业强强联合,把林业碳汇与生态优势、经济优势结合,对实现‘双碳’目标有积极推动作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良好的生态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源头活水。


    汤义是阿里河森工公司齐奇岭林场职工,也是十多年前首批投身食用菌产业的林场职工之一。现在每年增收十几万元,尝到林下经济甜头的他,不断扩大滑子菇培植规模,并将栽培技术共享给周边培植户。


    齐奇岭林场党支部书记张波介绍,在转型发展中,林场看准了蘑菇产业,采取“创业带头人+互助组”模式带领职工共同致富。现在林场年培植蘑菇600万袋以上,培植户年均增收5、6万元,小蘑菇做成了大产业。


    不止是蘑菇产业,林区还因地制宜发展林果、林药、林菌、林蔬、林畜、林鹿、林渔等林下种养殖业,已建成特色经济林16万亩,初步构建起绿色特色优势现代林业产业体系。


    风光美绮丽雄壮醉游人


    “蝉声不到兴安岭,云冷风清暑自收。高岭苍茫低岭翠,幼林明媚母林幽。黄金时节千山雪,碧玉溪潭五月秋。消息松涛人语里,良材广厦遍神州。”1961年金秋,著名作家老舍到内蒙古大兴安岭林采风,面对千里林海万顷碧波,情不自禁地从心底流淌出美丽的诗句。


    美丽富饶、瑰丽雄奇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与广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相依,相接肥沃的松嫩平原,绵延千里,山峦叠翠,林莽苍苍,是镶嵌在祖国北疆的绿色明珠。


    近年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一手保护森林,一手发展森林旅游,经典景点频出,特色线路让游人流连忘返。


    “呜……呜……”在内蒙古阿里河国家森林公园,随着汽笛长鸣,一列老旧森林蒸汽小火车拖着长长的白烟,满载着游客从林间悠然驶来。车窗外,古松、白桦林、奇石、河流……仿佛一幅幅山水画交替更换。


    司机李龙说,蒸汽小火车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运送木材的主要交通工具,随着林区从伐木转为护林,这些蒸汽小火车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它们又被“返聘”回来,承担起发展森林旅游的重任,并成为林区一道独特的风景。


    与藏在森林深处的蒸汽小火车不同,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的“童话阿尔山”“南有西双版纳、北有莫尔道嘎”“中国冷极”“根河房车露营基地”等一批景区已经名声在外,成为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备受游客青睐。


    目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共有旅游景区39个,其中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级森林康养、养生、体验基地18个,特色小镇3个。旅游业已成为林区经济转型、富民兴林的支柱产业。2021年,林区共接待游客20.25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1156.14万元。


    陈佰山表示,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将始终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坚持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美丽林区,实现林区美、林业兴、林工富,守护好大兴安岭这片碧绿、蔚蓝、纯净的“名片”,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做出更大贡献。

    2022-09-26
  • 内蒙古:清存量遏增量,重建政治生态自然生态

    煤机飞速旋转,滚滚“乌金”顺着皮带呼啸而去。在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麻地梁煤矿,伴着习习秋风,一辆辆重型大卡车满载煤炭正开往全国各地……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保障基地,内蒙古自治区煤炭分布广、储量大、易开发,是世界最大的露天煤矿之乡。


    然而,曾经一段时期,煤炭资源领域积弊沉疴“野蛮生长”,涉煤贪腐滋生蔓延,成为污染当地政治生态的最大“毒瘤”。


    两年多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按照党中央要求,针对白向群、邢云、云光中等人案件暴露出的内蒙古煤炭资源领域深层次问题,以高压之势专项整治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在解决一批重大问题、查办一批重大案件、挽回一批国有资产损失、堵塞一批制度监管漏洞方面收获了累累战果。


    聚焦靶心靶向肃清陈年积弊


    2020年1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向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发出纪检监察建议书,指出内蒙古煤炭资源领域突出存在的违规违法获取及倒卖煤炭资源、违规违法配置煤炭资源、涉煤腐败问题严重污染政治生态、煤炭资源领域问题扩散蔓延等四类问题。


    内蒙古自治区坚决扛起政治责任,聚焦四类问题,在煤炭资源领域开展专项整治,坚决向涉煤“毒瘤”开刀,向“黑金”腐败亮剑!


    2020年春节刚过,一场“倒查20年”的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专项整治拉开序幕。一时间,“倒查20年”成为反腐热词,引发公众关注。


    倒查20年由问题而来,奔问题而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科学周密部署,成立由自治区党委书记任组长的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专设主体责任办公室、监督责任办公室,统筹协调、督导督战,先后组建近50个工作组,抽调骨干力量,集中兵力、尽锐出战,不断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责任,对整治工作不力的地区和部门及时约谈、严肃问责;全区各盟市、旗县(市、区)成立相应组织机构,上下联动、三级贯通,合力攻坚。


    围绕“时间跨度、涉煤企业、涉煤项目、涉煤人员”全覆盖,逐矿逐项逐人“过筛子”,对2000年以来全区所有煤炭企业、煤炭项目全方位“透视会诊”,全要素大起底规划立项、投资审核、资源配置、环境审核等环节涉煤问题线索。


    同步启动对鄂尔多斯等7个涉煤重点盟市、自然资源厅等4个涉煤厅局、包钢集团等3家涉煤国企专项巡视;盟市组建21个巡察组,上下联动,对237个涉煤重点地区、单位专项巡察。


    贯通“四项监督”同向发力,深挖彻查涉煤腐败案件。随着专项整治的深入推进,涉煤腐败的“盖子”逐步揭开,涉煤“黑色”交易浮出水面,一批涉煤“老虎”纷纷落马。


    乌兰察布市委原书记杜学军在任陈巴尔虎旗旗委书记期间,未经招拍挂程序,擅自直接指定他“发小”名下的矿业公司取得某煤矿的采矿权,并索要巨额“好处费”,以此一路为煤老板“开绿灯”。


    煤炭勘查是煤炭资源交易的第一道关口。内蒙古煤炭地质勘查(集团)有限公司上下贪墨成风,连续4任主要领导“前腐后继”,21人相继被查。


    循线深挖,查出一人带出一窝。鄂尔多斯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祁毕西勒图、原副主任刘桂花,准格尔旗原地税局三任局长,达拉特旗煤炭局两任原局长“以案带案”相继被揪出。


    ……


    截至目前,该自治区共发现企业具体问题5261个,已完成整治4862个;因涉煤腐败共查处案件789件1163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942人。在强大震慑和政策感召下,19名干部主动投案。


    做实以案促改修复政治生态


    倒查20年,算出政治账、清除利益网,也为党员干部上了一堂深刻的警示教育课。


    2021年4月25日,全自治区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专项整治警示教育大会上播放《查腐煤刨黑金除毒瘤——内蒙古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专项整治警示录》,会场一片寂静,看片人闻警自省。


    镜头前,一封长达15页的忏悔书里,自治区原国土资源厅副厅长王杰对其多次为内蒙古某煤电集团提供帮助、入股煤炭企业获利等违纪违法事实懊悔不已。


    “片中这些人,有的正值壮年却将大好前途断送,有的一把年纪却身陷囹圄。”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亲历这场专项整治,深切感受到“以权谋私,这条路走不通、这个账总要算”。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自治区党委坚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在严肃查处涉煤腐败案件的同时,深挖细查背后的问题,系统推进涉煤领域建章立制工作、扎紧制度的笼子,加强干部教育监督管理,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等,不断增强总体效能,持续净化修复当地政治生态。


    “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专项整治转入常态化治理阶段后,我们的工作重点就是把系统施治、标本兼治的理念体现到常态化治理工作全过程,深化体制机制建设,着力做好以案促改、以案促治、以案促建工作。”赤峰市纪委监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与此同时,内蒙古自治区各级通过召开警示教育大会、巡视巡察整改、专题督查等方式,化贪腐教训为整改镜鉴,为党员干部思想上划红线、行动上明界限。


    针对案件查办中发现的煤炭资源领域中偷采、盗采的不当得利、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应缴未缴的各种税费,全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最大限度追缴挽回涉煤领域国有资产损失。截至目前,追缴挽回损失628亿元,清收处置煤炭资源299亿吨。


    为进一步厘清政商关系,组织自治区139万多名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申报个人涉煤事项,做到应报尽报,确保全区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只要涉煤都有案可查,只要不当得利都受追究,从根本上堵住了煤炭资源领域问题在政治生态领域的不良影响。


    全域综合治理守好绿水青山


    初秋,走进神华北电胜利能源有限公司一号露天矿,放眼望去,两湾碧水如同蓝色哈达环抱青山。如果不是看到横跨东西的封闭传送皮带,很难发现这里是一座矿山。


    一面是政治生态重建,一面是自然生态修复。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自治区在严查涉煤腐败同时,积极促进行业规范发展,类似神华露天矿这样的生态修复成果随处可见。


    内蒙古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对涉企问题进行综合研判,推动全域综合治理,实现了矿业领域重生、行业根脉稳固,以专项整治促进转型、推动发展、修复生态、改善民生、带动全局的作用日益显现。


    一手抓违规违法文件之“废”,一手抓空白缺项管理之“立”。针对案件暴露出来的制度短板,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全面梳理清理涉煤领域政策法规,督促相关部门完善产权交易、资源配置、行政审批、生产监督等方面制度,统筹做好“立改废”工作,消除权力寻租空间。截至目前,共梳理出存在问题的涉煤政策法规文件67件、执行类文件2542件,废止或宣布失效政策法规文件863件,围绕推动煤炭行业发展、生态环境治理等新制定政策法规文件126件。


    清除“存量”,更要遏制“增量”。针对资源配置等重大风险点,出台《关于全面实施煤炭资源市场化出让的意见》,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针对党员干部违规入股问题,制定《关于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配偶参与矿产资源开发行为的规定(试行)》等制度文件,从制度上封堵了“靠煤吃煤”的后门。


    经过两年多专项整治,内蒙古煤炭资源领域陈年积弊得到起底整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政治生态得到明显净化修复。数据显示,近两年全自治区煤炭产量均稳定在10亿吨以上,煤炭行业实现规范发展、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为有效保障全国煤炭供应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报记者王鹏志付金泉通讯员何晶)

    2022-09-23
  • 以科技创新加快农产品加工与资源高效利用

    9月2日,第二届国家农产品加工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大会暨农产品加工与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研讨会,在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以线上线下同步的形式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兴安盟行政公署、国家农产品加工产业科技创新联盟主办,阿尔山市人民政府、兴安盟农牧科学研究所承办,内蒙古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和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农畜产品加工研究所协办,共商国家农产品加工产业科技创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会长张玉香表示,农产品加工业是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头连着农业、农村和农民,一头连着工业、城市和市民,是离“三农”最近、与百姓最亲的产业。农产品加工业,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全产业链建设为重点,以创新流通方式为手段,以品牌培育为驱动,以多方合力为抓手,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任发政表示,联盟围绕乡村产业振兴的国家战略需求和市场需要,分析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很多切实有效的对策建议和综合技术方案,统筹全国农产品加工领域优势力量,不断加快农产品加工先进技术与装备的创制创新步伐。下一步,期待联盟聚焦兴安盟当地特色农产品资源,在兴安盟建立示范基地,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合作创新技术模式,助推当地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


    会议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兴安盟食品产业科技创新研究院举行了揭牌仪式。该研究院由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与兴安盟行署共建,将深度做实兴安盟农牧产业的科技支撑和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农牧产品加工和资源的高效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冯忠武表示,希望加强战略研究和顶层设计,准确把握兴安盟农牧加工产业的发展需求,坚持问题导向,构建全链条协同创新平台,强化联合协同攻关,加强机制体制创新,助力兴安盟农牧产品加工和资源高效利用,共同打造“生态内蒙古,绿色好味道”品牌。

    2022-09-23
  • 内蒙古全面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从规划管控、盘活存量等方面出台22条政策措施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印发《关于深化土地综合整治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实施细则》,出台22条政策措施,全面推动自治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内蒙古厅明确,在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管控方面,重点在城市老城区和低效用地区开展城市更新,合理划分城市更新单元,统筹考虑区域资源条件和节约集约用地要求,编制存量型详细规划,鼓励在城市更新项目中增加公共绿地、开放空间,科学设定容积率、建筑密度等控制指标,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社区服务等配套设施布局,促进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机融合,建设“15分钟”高品质生活圈。对纳入国家及自治区重大项目清单的项目,在批准用地时直接配置计划指标。


    在盘活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方面,要利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成果,将自治区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逐宗上图入库,建立项目清单,于2022年10月底前纳入自治区土地资源信息储备平台,全程跟踪项目状态变化,进行动态更新,并与盟市、旗县实现数据共享。严格执行“增存挂钩”制度,盟市、旗县要按时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各年度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任务,确保自治区“十四五”期间盘活批而未供土地52.02万亩、闲置土地15.92万亩,并将年度完成情况纳入地方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


    在提升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方面,按照自治区“标准地”出让主要控制性指标要求,各盟市年内要出台改革实施细则,确保2022年年底前实现“标准地”出让,到2023年年底前“标准地”在新增工业用地出让中的占比达到30%,力争到2024年年底前实现全部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并逐步拓展“标准地”适用范围。


    内蒙古厅还就优化土地资源要素配置、促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和高效利用等方面作出规定,明确了可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以及弹性年期出让的方式灵活供应除房地产开发以外的产业用地;鼓励国家及自治区新能源项目使用沙漠、戈壁、荒漠等未利用地,对不改变地表形态的用地部分可按原地类认定等政策措施。(苗佳琦)

    2022-09-22

  • 首 页  上一页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