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构建“两型四类”高校分类体系

    《江西省普通本科高校分类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出台,构建高校分类体系、推动高校分类发展、实施高校分类评价,加快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加快推动高等教育“突围”。

    立足江西高校实际,结合江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江西构建了“两型四类”的分类体系。将全省普通本科高校总体划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个类型,其中研究型分学术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后续从应用型高校中遴选8—10所示范应用型高校给予重点支持和建设。江西省教育厅根据江西高校整体发展规划和具体分类标准,结合学校申报意愿,统筹研究确定各个高校类型,正式启动了对43所普通本科高校的分类管理,其中4所高校定位为学术研究型高校、9所高校定位为教学研究型高校、30所高校定位为应用型高校。江西将实行差别化分类考核,分别研制研究型和应用型高校两类评价指标体系。在一流专业、一流课程、教学成果奖、教学改革项目、教学名师等方面,分别设置赛道,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建立同一类型内竞争、不同类型间合作的机制,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强化分类评价结果的导向作用,逐步推动分类评价结果与教育资源分配、政策支持、班子考核、绩效工资总量核定等进行“硬挂钩”。

    -0001-11-30
  • 永不落幕的艺术盛会

    8月31日晚,随着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花落各家,为期一个月的第十九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也缓缓降下帷幕。


    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盛夏。名家名剧荟萃青城,交响合唱气势磅礴,经典剧目感人肺腑,“爆款”歌舞惊艳全场,艺术展览令人陶醉……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文化盛宴、一份份滋味悠长的文化大餐,让广大群众回味无穷、直呼过瘾。


    这是一届永不落幕的艺术盛会。草原文化节作为内蒙古规模最大、参与度最高、影响力最广的全民性文化艺术盛会已经成功举办19届,历经19年的精心打造,草原文化节已经成为内蒙古一张响亮的名片,必将带着过往辉煌,迎接下一个辉煌。


    本届草原文化节以“文耀北疆铸魂圆梦”为主题,24项活动树立和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民族形象,特色鲜明。


    7月30日,开幕式在《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雄浑嘹亮的歌声中拉开大幕,《呼伦贝尔大草原》《鸿雁》《站在草原望北京》一首首耳熟能详的歌曲让人们再次领略到经典的永恒魅力。


    世界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领衔的野马马头琴乐团、青年指挥家杨乐乐联袂乌审马头琴交响乐团为观众带来视听盛宴,《色楞格河》《鄂尔多斯高原》等一曲曲天籁之音大气雄浑、美妙灵动,当《万马奔腾》前奏响起,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千里草原奔腾万马的磅礴之势余音绕梁,让人入耳难忘。


    齐·宝力高说:“马头琴从蒙古包走向世界,靠的是与时俱进。传承发扬马头琴文化,要紧贴人民需求、紧扣时代脉搏,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主旋律作品挖掘和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及现实意义,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本届草原文化节注重交流互鉴,文化共享。中国爱乐乐团携交响音诗《千里江山》登陆内蒙古乌兰恰特大剧院,在风华国乐和古典交响乐的带领下,人们看到、听到、领略到了传世名卷《千里江山图》跨越时空的不朽魅力。


    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演绎的舞剧《孔子》,以舞叙史,将编钟、编磬、古琴等不同音色和视听感受的民族乐器融入其中,轻盈灵动的曼妙舞姿和优雅婉约的音乐尽显中国古典艺术之美,将中国文化的意蕴展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爱乐乐团常任指挥黄屹说:“草原文化节注重交流互鉴,我们的作品中有东西方音乐的碰撞,也有中华民族音乐的交流,演出时有内蒙古的两支交响乐团加入,《千里江山》的画卷因此更加绚丽。”


    本届草原文化节艺术门类多样、注重精品。15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同台亮相,引发轰动。


    8月5日和8月6日,中华戏曲名家名段演唱会在内蒙古艺术剧院音乐厅唱响,演唱会上,昆曲《牡丹亭》、川剧《问病逼宫》、吕剧《姊妹易嫁》、京剧《贵妃醉酒》、黄梅戏《女驸马》、豫剧《大登殿》、秦腔《郑瑛娇洞房》、越剧《梁祝—回十八》、评剧《孝庄长歌》、山东柳子戏《江姐》、晋剧《烂柯山下》、二人台《一年更比一年好》、漫瀚剧《敕勒川的女儿》等十多个剧种的选段让戏迷朋友听得如痴如醉。


    舞剧《骑兵》是内蒙古艺术剧院的原创舞剧,曾获得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草原文化节期间,在人物形象、舞美、音乐、服装设计四个方面升级的《骑兵》盛装归来,感动依旧。


    “非常精彩,特别是战马情、英雄泪两幕,刻画了人与马的情感和最后的生离死别,非常感人。在战马尕腊垂死倒在地上挣扎那一刻,看到的仿佛不是舞剧演员演出来的马,而是一匹真正的马,它陪伴主人浴血沙场,肝胆相照,好多人都看哭了。”观众刘畅说。


    在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陈贝看来,本届草原文化节最大特点就是“融合”,有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的南北融合,有《千里江山》的古今融合,每个登上草原文化节舞台的艺术精品无不体现出这一点。陈贝觉得最难能可贵的是在办节机制上,草原文化节将原本分散的公共文化资源集聚在一个平台上发挥最大效应,有效服务更广大的人群,让文化渗透到了城市的角角落落。


    正如陈贝所言,如今的内蒙古,参与公共文化活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伴随着文化获得感提升,人们对所在城市的认同度、归属感也在攀升。“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充分融入到文化生活当中,正在助推新时代文化高地建设,以人文之美推动精神富有。


    文化滋养人心,文化赋彩生活。已举办了19届的草原文化节用歌声凝聚力量、舞姿传递真情、画笔描绘美好、表演定格感动,它之于内蒙古人民就是一个共享文化的盛会、展示精品的平台、文艺惠民的盛宴。透过草原文化节的窗口,交流互鉴的多元文化扑面而来,昂扬向上的内蒙古形象跃然眼前,亮丽壮阔的草原之美尽显。(记者冯雪玉)

    2022-08-26
  • 5家单位入选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

    近日,中国科协公布了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认定名单,内蒙古5家单位入选。


    据悉,内蒙古科技大学被认定为“科创中国”草原牲畜智能养殖研发中心创新基地(产学研协作类),呼伦贝尔市科技事业发展中心被认定为“科创中国”呼伦贝尔创新基地(创新创业孵化类),呼伦贝尔农垦谢尔塔拉农牧场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科创中国”三河牛创新基地(产学研协作类),内蒙古正时生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科创中国”优质牧草种植加工创新基地(产学研协作类),内蒙古乳业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被认定为“科创中国”乳业创新基地(产学研协作类)。


    “科创中国”创新基地是中国科协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合作载体,也是“科创中国”各类资源下沉汇聚的承接平台。自治区科协将抓住创新基地认定契机,加强对5家创新基地的对接指导和主动服务,积极开展创新基地规范、长效、特色创建工作,引导本区域、本专业领域的创新主体加强与“科创中国”建设的工作协同,切实推动创新基地融入“科创中国”创新网络,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区域经济发展。(记者白莲)

    2022-09-10
  • 内蒙古5家企业入围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记者从自治区工商业联合会了解到,在9月7日北京召开的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峰会发布的名单中,内蒙古5家企业入围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较上年增加1家。


    内蒙古入围的5家企业分别是: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鄂尔多斯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伊泰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蒙泰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汇能煤电集团有限公司。


    同时,内蒙古有8家企业入围2022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分别是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鄂尔多斯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蒙泰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君正能源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赤峰远联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锦联铝材有限公司、内蒙古黄河能源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庆华集团有限公司。(记者石向军)

    2022-09-09
  • 孙绍骋与各民主党派区委会自治区工商联新一届领导班子负责同志座谈

    9月7日,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主持召开会议,与各民主党派区委会、自治区工商联新一届领导班子负责同志进行座谈交流。





    9月7日上午,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主持召开各民主党派区委会、自治区工商联新一届领导班子负责同志座谈会。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袁永红摄


    9月7日上午,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主持召开各民主党派区委会、自治区工商联新一届领导班子负责同志座谈会。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袁永红摄


    座谈会上,民革内蒙古区委会主委白清元、民盟内蒙古区委会主委赵吉、民建内蒙古区委会专职副主委南岛、民进内蒙古区委会主委孙俊青、农工党内蒙古区委会主委云治厚、九三学社内蒙古区委会主委于仁杰和自治区工商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梁淑琴先后发言。


    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孙绍骋代表自治区党委充分肯定了近年来各民主党派区委会、自治区工商联的工作,对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3点希望。一是要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合作初心、弘扬优良传统,多做凝心聚力的工作,为中共二十大召开营造良好环境。二是要紧紧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献计出力。各民主党派要发挥优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多推出有见地的调研成果,提出更多富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工商联要多深入园区和企业,做好政策宣传和解读,想方设法推动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三是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升履职能力和水平,以实际行动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孙绍骋说,自治区党委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的工作,切实为大家履职创造良好条件。同时,欢迎大家对自治区党委的工作给予监督,多提宝贵意见。


    自治区领导胡达古拉、于立新参加活动。

    2022-09-08
  • 中(蒙)医药在服贸会上“火出圈”

    “毫针疗法可治疗各种痛症和神经系统疾病,比如术后痛症、失眠、焦虑、抑郁……”9月3日上午,在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内蒙古馆,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四病区护士长陈丽华一边为体验嘉宾扎毫针,一边津津有味地介绍。另一边,整骨科的巴虎山主任在为患者展示蒙医传统疗术。


    在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展台前,外观雕刻精致的银质药碾分外吸睛。“这款银质药碾凝结着蒙医药的历史文化。医院生产的蒙药制剂可通过互联网医院邮寄至全国。香囊等蒙医药作为防疫物资在支援武汉等抗疫一线贡献突出。‘贝乐歌蒙药森登—4系列’自治区专项课题实现了成果转化。”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宣传部干事齐轩在展台前介绍。


    在相邻的呼伦贝尔市蒙医医院展台上,带有刺绣的蓝、黄花色健康香囊分外抢眼,嘉宾纷纷驻足。“呼伦贝尔市中药材和蒙药材种植规模已达到53万亩,已经具备了开展中(蒙)医药服务贸易的基础条件。俄罗斯、蒙古国毗邻地区居民对中(蒙)医药在治未病、疾病预防、康复理疗中的显著疗效高度认可。不少俄、蒙患者经满洲里、海拉尔、额布都格、阿日哈沙特口岸,专程来呼伦贝尔寻医问诊,中(蒙)医药服务贸易民间往来频繁。”呼伦贝尔市商务局服贸科科长娜日苏耐心地为嘉宾介绍,让中(蒙)医药插上腾飞的翅膀,从服贸会这个平台传播开来。


    “中(蒙)医药有很独特的治疗方法。我们的任务就是宣传推广中(蒙)医药,在沿岸国家建立中(蒙)医馆。”内蒙古道然医馆医院副总经理徐芳激情洋溢地说。


    在服贸会上,内蒙古中(蒙)医药展区宾客满朋。不少嘉宾和消费者现场感受中(蒙)医药的独特魅力。“真神奇!”“好!”……赞叹声中,中(蒙)医药火出了圈。


    自治区卫健委中蒙医药传承发展处处长其其格告诉记者,全区有5家中医(蒙医)医疗机构、研究院和2家相关企业参加了服贸会,并在内蒙古馆设置展位,就中医药(蒙医药)传统疗法器具、中药(蒙药)、中药材(蒙药材)、科技成果、书籍等进行展示,并对策格、英根苏等产品进行了推介。观众可现场体验蒙医传统整骨术及毫针疗法。


    另据介绍,近年来,内蒙古中(蒙)医药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全区共有中(蒙)医院247所,其中公立医院122所,三级以上医院30所。2022年2月,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成功获批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成为内蒙古首家国家级服务贸易平台载体。自2012年成立以来,该院先后17次组织蒙医蒙药专家前往蒙古国11个省市进行巡诊,接诊患者达5万余人次。(记者李永桃)

    2022-09-07
  • 包头入选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

    近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国管局、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通知,公布23个城市(区)进入气候投融资试点名单,包头市名列其中,是自治区唯一入选城市。


    近年来,包头市高度重视气候投融资试点创建工作,全市各部门单位齐心协力加快推进先行先试。率先成立包头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包头市深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城市实施方案》。


    包头市深入推进产业和能源低碳化、工业低碳化、建筑领域低碳化等领域的三年行动计划,形成了具有包头特色的“1+13+64”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全市碳达峰碳中和方案囊括各领域、各行业、各地区、各重点企业,碳达峰碳中和的支持性政策涵盖了金融、科技、税收、行政审批等,基本建起通力协作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


    包头市通过优化气候投融资营商环境,不断壮大新型市场主体。坚持“两高”项目一律不招、一律不批,严格落实存量“两高”行业、重点用能单位节能技改措施。对“十四五”新上项目进行优先排序,优先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项目和产业,包头市以优异的营商环境“成绩单”荣获“中国企业营商环境(案例)十佳城市”称号。


    包头市通过优化低碳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积极打造绿色产业示范基地。2021年以来,共取得5批次11个项目的新能源建设指标及2021年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项目指标合计354.7万千瓦,预计总投资约2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投资约740亿元。同时积极引进技术可行、成本可控、多边共赢的新业态、新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如在全国创新使用共享数字甩箱+新能源重卡运输煤炭,实现减污降碳,得到众多金融支持。


    包头市安排气候转型财政专项资金,持续推动循环经济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投入3645万元建成12个重点项目。同时积极推进建立气候友好产业政府引导基金,支持重点主要聚焦碳达峰碳中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符合包头市重点发展规划的产业领域。


    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典型示范项目库,征集项目217个,总投资693.15亿元。出台了《包头市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实施方案》,加强节能降碳约束性指标综合管理,大力引导金融资源向经济绿色发展领域和绿色产业配置。


    积极推进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全球首套10万吨包瀜碳化法钢渣综合利用工业化示范项目正在实施中,包钢(集团)公司200万吨CCUS示范项目开工,作为国内最大、自治区首个CCUS全产业链示范工程,不仅为自治区碳减排目标实现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也为我国钢铁行业实现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包头市在自治区率先开展碳达峰碳中和林草碳汇(包头)试验区建设,在全国首推碳汇林企合作,开发建设了全国第一个林草碳汇综合管理平台,在全自治区率先探索开展林草碳汇资产管理开发运营。同时建立包头市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项目,累计入库项目55个,总投资68.85亿元。

    2022-09-06
  • 乌海:航空旅游热起来

    “内蒙古·乌海2022航空嘉年华”表演现场。






    李泽玮贺云翔摄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将航空与旅游“牵手联姻”,整合文化、旅游从地面到空中的产业链资源,打造航空旅游生活圈,增加航空旅游新体验。

    日前,由乌海市人民政府、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公司、北京中联航投集团合办的首届“内蒙古·乌海2022航空嘉年华”活动,在乌海湖一号码头举行。来自国内的8个飞行队、37架飞行器进行了表演,为现场观众送上了一场“空中那达慕”盛宴。

    乌海市地处黄河上游,东临鄂尔多斯,南连宁夏银川,西接七彩阿拉善,北近河套沃野,地处沿黄经济带中心区域、宁蒙陕甘经济区结合部,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和内蒙古向西向南开放的窗口。

    乌海交通便捷,包兰铁路、京藏、荣乌高速、109、110国道穿境而过;有4C级国内支线机场1座,参与运营航空公司10家,运营航线13条,通航城市17个,打通了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及西南地区的空中通道。区域内形成了“一刻钟生活圈、半小时经济圈、一小时城市圈”。

    作为沙漠中、湖水旁的一座美丽城市,乌海是沙漠与黄河相恋的地方,也是黄河流入内蒙古的第一站。黄河穿城而过,左边是1万平方公里的乌兰布和沙漠,右边是雄伟的甘德尔山。2014年,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建成蓄水,大漠出平湖,形成了118平方公里的乌海湖水面。水面与浩瀚的乌兰布和沙漠相连,呈现出大湖连大漠的景象,形成了近万个美丽的沙岛,也形成了罕见的“沙、海、山、城”共存的奇观。

    乌海还是户外运动的天堂,沙漠、湖泊、草原、高山、湿地并存,具备了开展户外运动的天然条件。作为低空飞行、热气球、马拉松、自行车、沙漠越野等户外运动的优质赛场,吸引着一项又一项国内外顶级体育赛事落户乌海。

    凭借诸多优势,乌海如何更好地将通航产业与旅游资源形成合力?乌海市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吴峰容介绍,依托乌海湖及沙水共存等旅游资源,探索开展飞行体验、跳伞等航空运动项目及航空科普教育项目,打造航空旅游生活圈,航空研学、运动体验、生态观光等多形式的旅游新体验。

    据介绍,乌海通过完善通航机场、停靠设施和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激活了低空旅游的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深度开发生态旅游、民俗旅游、文化旅游、工业旅游、节事旅游、商务旅游等多形态旅游。推进产品创新驱动,在开发大众化经济型的低空旅游产品,做大基础市场规模的同时,开发高端化、个性化的低空旅游主题产品,提升旅游的附加值。

    乌海市还将围绕“来沙漠看海”、融入黄河“几”字弯文化旅游走廊等旅游品牌,开展招商活动,重点打造房车旅行、沙漠越野,深化“互联网+旅游”,大力发展航旅经济,创建“航空+水上运动”“航空+户外休闲”“航空+健康养生”“航空+书法研学”等旅游项目。

    2022-09-05
  • 呼和浩特市中医蒙医医院:真情搭就民族团结“连心桥”

    “蒙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很多牧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千里迢迢到我们医院看病,我们要用心用情为他们解答疑问,用我们精湛的医术换得他们的健康。”呼和浩特市中医蒙医医院(下简称中蒙医院)老年病科主治医师策力木格表示。

    她说,自己刚入职时,一位来自锡林郭勒盟牧区的父亲带着儿女来看病。通过自己的沟通照顾,改善了病情。“逢年过节还常有联系。”策力木格笑容很腼腆,“我想我会一辈子记得这件事。”

    策力木格是一位蒙古族姑娘,学习中医多年。说起自己的专业,策力木格表示:“中医理论博大精深,我在临床上帮助病人减轻痛苦的同时,也逐渐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越研究中医,越知学无止境。”在中蒙医院,像策力木格这样的蒙古族中医专家还有很多。与此同时,在蒙医药学领域,也有很多汉族学者。

    呼和浩特市中蒙医院成立于1962年,现有职工1124人,其中蒙古族、回族、满族、彝族、达斡尔族、壮族、俄罗斯族、白族共440人,占医院总人数的40%,其中蒙古族409名,接近总人数的36%。近年以来,医院主动探索新时期民族工作新方法,全力推进医院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使民族团结的理念深入人心。

    中蒙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张良表示,去年医院被评为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几十年的风雨历程中,医院各民族职工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医院的民族融合、专业融合、学术融合体现在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作为一家民族医疗单位,“各民族一家亲”的发展思路使医院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走进中蒙医院的大门,象征56个民族的56根红色立柱静静矗立,两尊雕像映入眼帘。一尊是中医药大师李时珍,一尊是蒙医药大师伊喜巴拉珠尔。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药青年领军人才,中蒙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包立道说,近年以来,医院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增强中医药的文化自信,加强中蒙医特色的诊疗建设,推进健康医养发展。同时,我们引导全院职工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推进医院新时期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来到蒙医肺病科,主治医师武伟利正在和患者交流。“我们科室10位大夫,我是汉族,其余的9位是蒙古族。但是我们在一起完全没有交流障碍。”武伟利说:“他们的汉语水平非常好,我的蒙古语水平也不错,交流得特别融洽。”

    走进医院的“职工书屋”,员工乌云其其格正在阅读民族理论方面的书籍。乌云其其格告诉我们,在新员工入职培训中,医院也增加了民族团结的内容,让“五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思想潜移默化到各民族职工的一言一行中。

    多年来,医院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将医院的民族工作纳入日常工作,院党委对民族团结工作统一部署、统一实施,仅2022年上半年就开展了3次关于民族理论政策的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并进行专题研讨。

    目前,医院共有12个基层党支部,近70名少数民族党员。各党支部也通过“三会一课”组织党员学习和讨论党关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指示、决议,每名党员在“学习强国”每日的学习中,时刻关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政策,阅读有关民族团结工作的文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除了在内部进行培训学习,医院还多次组织实践活动。进企业、进社区、进军营、进学校......围绕“讲好身边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主题以及宣传各项民族政策开展活动。从4月至8月,中蒙医院组织医护人员赴牧机所社区、黄合少镇红峡社区、大学路小学滨河校区、哈拉沁村、玉泉区中医院等单位开展了十余次活动。

    2022-09-02
  • 第十九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圆满落幕

    8月31日晚,第十九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闭幕式暨全区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颁奖仪式在内蒙古艺术剧院举行。记者王磊摄


    8月31日晚,第十九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闭幕式暨全区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颁奖仪式在内蒙古艺术剧院举行。

    自治区副主席奇巴图出席闭幕式暨颁奖仪式,并同各族各界群众一起观看了演出。

    “为内蒙古唱一首赞歌,看那草原深情辽阔,纵马驰骋你我同行,唱出新时代的美好生活……”闭幕式在精彩的歌舞表演《内蒙古赞歌》中拉开帷幕。随后,歌曲《长城谣》《吉祥四季》,舞蹈《曲盅人》、晋剧《武汉鼎》等精彩节目相继上演。乌兰图雅带来的一曲《画你》婉转悠扬,女高音歌唱家金花倾情演唱的《牧民歌唱共产党》唱出各族儿女的幸福生活,歌手云飞演唱的《嘱托》深情表达了内蒙古各族人民牢记嘱托、团结奋进的壮志豪情。

    现场举行了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颁奖仪式,《骑兵》等11部戏剧、《守望相思树》等6部电影、《长城长》等11部电视剧(电视节目、纪录片)、《永远的眷恋》等8部广播剧、《吉祥四季》等13首歌曲、《浪漫草原》等10支舞蹈及《袁隆平与兴安大米》等17部图书荣获“优秀作品奖”,包头市委宣传部、呼和浩特市委宣传部、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等3个盟市荣获“组织工作奖”。

    闭幕式还以短片的形式回顾了本届草原文化节的精彩瞬间;酷炫的激光秀表演引得现场观众掌声不断;“心贴心手挽手,千里万里共天涯,同心圆同心梦,争奇斗艳一簇花……”闭幕式在歌曲《和风吹来百花香》中落下帷幕。

    文耀北疆,铸魂圆梦。本届草原文化节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主题,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坚持“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办节宗旨,历时33天,共设置了6大板块24项活动,共演出38场,现场观看人数近14000人次,让广大群众遨游在艺术殿堂中,在笔墨、舞台、影像、乐章中享受视听盛宴,感受时代脉动,打造了一场主题突出、精品丰富、群众认可、交流互鉴、文化共享的盛会。(见习记者李存霞)

    2022-09-01
  • 内蒙古:首批电子“身份证”发放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迈入数字化时代

    首发现场。实习生白虎桭摄


    人民网呼和浩特8月30日电(富丽娟、实习生白虎桭)8月30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编办举行的事业单位法人电子证书首发式上,9家区直事业单位获得首批电子证书。这标志着内蒙古事业单位登记管理迈入数字化时代,实现业务办理从“网上办”到“掌上办”的再提升、法人证书由“静态保管”到“随身携带”的再升级。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编办聚焦机构改革和编制管理主责主业,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基础扎实,2022年3月被中央编办列为全国试点省份。内蒙古以试点为契机,把推行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电子化作为创新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化审批服务的重要抓手,在9家事业单位、2个盟市、部分旗县先行先试,在试点省份中率先发放了首批电子证书。

    据了解,推行事业单位法人电子证书后,可与现行纸质法人证书并行使用,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将在减少审批材料,提高审批效率,推动部门间政务服务相互衔接、协同联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编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自治区党委编办将在更大范围、更多场景中开展应用,进一步畅通部门间信息数据互通互用渠道,为事业单位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全力助推优化营商环境。

    2022-08-31
  • 国家一环保重点实验室内蒙古研究基地揭牌

    8月29日,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与内蒙古环投集团共建的——全国环境保护危险废物鉴别与风险控制重点实验室内蒙古研究基地在呼和浩特市揭牌。

    据介绍,此次揭牌的内蒙古研究基地围绕内蒙古及邻近黄河流域中游其他省区大宗工业固废利用处置和环境管理水平提升的现实需求,依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现有科研实力,充分利用内蒙古环投的区位和研发转化资源优势,开展生态环境相关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广,为相关领域政策咨询、技术开发、成果落地提供支撑,将为进一步服务好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国家战略,推动“科技兴蒙”行动深入实施,践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持续改善内蒙古生态环境质量做出积极贡献。(记者帅政)

    2022-08-30

  • 首 页  上一页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130680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