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拉善:文明新风吹开幸福花

    走进盛夏的阿拉善,处处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文明新风。


    近年来,阿拉善盟以文明创建为抓手,持续实施城乡惠民工程,扎实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稳步推进志愿服务建设,大力开展先进典型选树宣传教育,不断加强广大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描绘出一幅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幸福新画卷。


    城乡共建共享提升文明品质


    这几天,阿左旗巴彦浩特土尔扈特小区里一派繁忙景象,施工人员顶着烈日在紧锣密鼓地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近年来,阿拉善盟实施了一大批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进一步改善老百姓的居住环境。


    “我们小区建成20多年了,自从前年改造后,小区环境变美了,住着更舒心了!”巴彦浩特镇额鲁特一村住户杨立治高兴地说。


    近年来,阿拉善盟以“城镇园林化、道路林荫化、院落景观化”的绿化思路,以构建“见林”“显绿”“露水”的城镇生态景观为目标,实施了城区防护林、城边绿地和公园、社区绿化工程及生态修复工程,有效提升了城市宜居品质和文化内涵。


    目前,阿拉善盟政府所在地巴彦浩特镇人均公园绿地率35.2%、绿化覆盖率39.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45.3平方米,已成为一座有品位的生态宜居城市。


    城市在华丽转身,乡村也在同步蝶变。近年来,阿拉善盟因地制宜实施了以“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为主题的美丽乡村建设,并按照《全国文明村镇测评体系》要求,扎实推进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通过实施村庄清洁行动,下大力气整治脏乱差问题。同时编印《阿拉善盟农牧民素质提升暨乡风文明指导手册》,着力破除好吃懒做、大操大办、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


    做优志愿服务擦亮文明之窗


    近日,阿左旗敖伦布拉格镇图克木嘎查牧民林花遇到了点难事,她家的55只绵羊该剪毛了,但是人手不够。于是,她把自己的诉求告知了嘎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很快,嘎查的志愿服务队来到她家,仅用几个小时就帮她剪完了羊毛。


    “志愿服务队可是我们群众的好帮手,我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难事,只要一个电话,他们就会赶来帮忙。”林花说。


    近年来,阿拉善盟坚持把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行动,坚持与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融合发展,依托党群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充分发挥阵地的集聚作用,构建起了盟、旗、苏木镇(街道)、嘎查村(社区)四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实现了党建引领文明实践全覆盖。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该盟不断创新工作、丰富文明实践内涵,统筹各类资源,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基层阵地,健全机制,完善体系,打造了“我帮你+”志愿服务品牌建设,组建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服务、扶贫帮困等十余类“我帮你·善益+”志愿服务队,聚焦群众需求,为群众提供精准服务。


    今年以来,志愿服务队通过挂点包联、网格化管理、在职党员进社区、群众意见需求簿、文明实践明白卡、设立“我帮你”志愿服务站点等方式及时收集群众需求598项,解决532项,实现了文明实践供给和需求精准对接,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赞誉。


    崇德向善绘就文明底色


    精神是一座城市的丰碑。近年来,阿拉善盟将选树道德模范融入精神文明建设中,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盟广泛发掘、选树、表彰、宣传、帮扶道德模范,先进模范不断涌现。截至目前,全盟共有“时代楷模”1人、“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2人、“中国好人”8人、“北疆楷模”2人、“自治区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46人、“内蒙古好人”54人。


    围绕《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倾力打造了“德馨驼乡”“厚德阿拉善”道德建设品牌,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充满时代感、饱含正能量的先进典型。如今,各类先进典型的社会影响力、感召力不断扩大。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6月23日,在阿左旗第二实验小学一年级四班的教室内一节生动有趣的国学课正在进行,几十名小学生身着汉服、手持汉简,大声朗诵《三字经》。据了解,该小学是全国文明校园,历来注重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国学课堂着力培养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阿拉善盟不断加强广大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引导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全盟37所中小学校中,有全国文明校园1所、自治区文明校园1所、盟级文明校园16所,阿左旗蒙古族学校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紧扣《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文明校园测评细则操作手册》,该盟积极落实《内蒙古自治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指导意见》要求,组织召开全盟校园文化建设现场会,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近年来,在全盟中小学开展爱祖国担大任做新人、少年儿童心向党、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并将党史国史教育、文明礼仪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其中。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树牢青少年的家国意识,增进爱国情感,让爱国主义成为中小学教育的鲜明底色。(记者刘宏章)

    2022-07-08
  • 科技上门 服务下田 鄂尔多斯千名农技人员地头“把脉开方”

    6月中旬,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昭君镇和胜村的一块玉米地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



    “玉米苗茎部发紫,叶边缘也呈紫色,这是典型的缺磷症状。”达拉特旗农牧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邢俊一边蹲在玉米行间查看玉米长势,一边和科技服务队的成员们讨论着。

    “怪不得这块地里的玉米秆子比别处的细,叶子也没那么‘展油油’。快给我们说说该咋办?”玉米地的主人王刚着急地问。

    玉米缺磷症是玉米生长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生理性病害。玉米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两个时期容易缺磷,第一个时期是幼苗期,第二个时期是开花期。缺磷会导致幼苗生长缓慢矮缩,根系发育较差,叶片生长不舒展,茎秆细弱。

    “早发现早干预就能有效减少损失,这种情况需要同时喷施磷酸二氢钾和根部追磷肥,很快就能见到效果。”邢俊介绍说,他们的足迹踏遍了全旗九个苏木镇,除了重点查看农企、合作社、农户反映的问题外,科技服务队还开展现场教学和技术指导,对种植管理技术进行讲解和答疑,及时为农户解决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像这样顶着炎炎烈日到田间地头查看苗情、观测病虫害发生以及指导农户水肥管理,对于从事农业教学和农业技术推广22年的邢俊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今年,她加入达拉特旗科技服务队,有了更大的平台服务农牧民。

    科技上门,服务下田。为充分发挥科技对于农牧业的支撑引领作用,强化农牧业技术保障和服务指导,鄂尔多斯市印发《鄂尔多斯市2022年度“千名农技人员送科技到乡村”行动工作要点》。本次行动调整优化科技服务队人员结构及数量,确定了445名科技服务队人员,与619名原产业扶贫指导员协同开展“千名农技人员送科技到乡村”行动。据了解,科技服务队参与全市农牧业重点项目统筹规划,专注摸底调研、问题化解、技术保障及协调沟通工作,与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高素质农牧民培育及科技特派员服务等工作深度融合,听民需、答民问、解民忧、带民富,以科技支撑引领农牧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达拉特旗向日葵的种植面积达到十多万亩。在向日葵种植过程中,向日葵病害严重影响了向日葵的产量和品质,因此科学防控向日葵病害的发生越来越重要。为了精准监测向日葵病害的发生发展态势,特别是向日葵黄萎病的发生情况,科技服务队相关技术人员在中和西镇、展旦召苏木、召君镇、王爱召镇的20个土样采集点进行土样采集。

    “土壤会告诉我们很多信息,通过分析土壤情况再去指导种植,不仅能让作物‘吃得饱’,也能‘吃得好’!”进行土样采集的科技服务队队员说道。

    据了解,技术人员还将从苗期至收获期进行全程跟踪监测,为指导农户适时用药、科学防治、减药控害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

    科技服务队还结合基层产业类型和发展实际,以推动农牧业增产增收、提质提效为核心,筛选适宜的优质作物品种开展优质畜种引进改良,推广先进、实用的现代化农牧业技术。

    6月份以来,鄂托克前旗科技服务队协助畜牧部门开展优质绒山羊、滩羊以及肉羊的种公羊发放工作。共发放内蒙古白绒山羊(阿尔巴斯型)350只、滩羊46只、肉羊107只,为鄂托克前旗绒山羊、肉羊的选育提高与品种优化以及滩羊的原种保护提供了优良的种质资源。

    鄂尔多斯市经过多年的牲畜种子工程建设,在牲畜良种繁育体系、良种推广体系以及种畜禽普查鉴定与种畜禽检测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工授精、精液高倍稀释、低温保存、远距离输精、冷冻精液制备、同期发情以及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推广力度不断提升,人工授精站建设与配套设施不断优化,体尺外貌鉴定和生产性能测定等选育技术不断标准化。

    鄂尔多斯市把科技服务一线当作培养干部的“练兵场”,用科技服务实效作为检验干部的“试金石”。科技服务队成员还对旗区农牧业高标准数字农田建设、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黄河滩区禁种高秆作物、设施农业等重点项目开展了政策宣传、进度调度、技术交流和规划参谋等服务,积极发挥农技人员服务乡村的作用。(记者韩雪茹)

    2022-07-07
  • 呼和浩特503个重大项目全部开复工

    今年以来,呼和浩特市重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其中,列入自治区5000万元以上政府投资、亿元以上企业投资重大项目503个,年度计划投资783亿元,截至目前已全部开复工。



    2022年,呼和浩特市推动实施重点项目共计1042个,年度计划投资1232亿元。其中,新建重点项目664个,年度计划投资653亿元;续建重点项目378个,年度计划投资579亿元。总体来看,今年实施的重点项目呈现出项目数量多、投资体量大、项目质量高的特点,重点项目比2021年多出462个,特别是新建项目、企业投资项目、产业项目均较上年大幅增加;年度计划投资突破1000亿元,较上年增加58%;产业项目数量和计划投资均占到一半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达177个,牵引带动作用更加突出。

    随着金山热电厂扩建工程、液态奶全球领先5G绿色生产人工智能应用示范项目、中国银行总行金融科技中心数据和林格尔新区项目、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东校区扩建项目等一批重大工程的建设推进,为首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记者刘洋)

    2022-07-06
  • 呼和浩特助企纾困政策措施落地见实效

    近日,记者从呼和浩特市财政局了解到,自3月11日,呼和浩特市政府下发《呼和浩特市应对疫情影响助力企业纾困减负若干措施》以来,经过3个月的实施,“3延、2免、1补、1降”七项措施充分发挥了助企纾困的作用,减轻和缓解了疫情对呼和浩特市中小微企业经营发展带来的影响,促进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并走向良性运转轨道。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呼和浩特市为3774家企业缓缴住房公积金,涉及职工9605人;为35家小微企业延期缓缴水费,延缓缴纳水费106.32万元,减免违约金4.19万元;为29家企业办理燃气费延期缴纳,延期收取燃气费548万元。为3户纳税人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税额29.1万元;为承租市本级机关事业单位房屋的54家企业减免房租180.29万元;为承租市本级国有企业房屋的292家企业减免房租417.74万元。(记者刘洋)

    2022-07-05
  • 自治区财政安排九点八亿元支持牧场建设

    自治区财政厅最新消息:2022年以来,为了推动奶业振兴,内蒙古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模式,自治区财政安排9.8亿元资金,以政府股权出资方式支持牧场建设。



    在此过程中,由内蒙古日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日信集团)代表自治区政府与内蒙古优然牧业有限公司、现代牧业(集团)有限公司分别设立内蒙古优牧奶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内蒙古现代犇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投资公司)。两家投资公司对自治区新建牧场进行股权投资,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牧场建设项目。

    今年以来,内蒙古在扎实做好稳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聚焦自治区奶业振兴九条政策措施助力奶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在创新奶业牧场投资方式中,从多个方面同向发力,为推动牧场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自治区政府对奶业振兴投资实施方案批复后,自治区财政厅及时组织自治区农牧厅、伊利集团、蒙牛集团和日信集团设立投资公司并组织项目申报、牧场调研、托管银行招标等事宜,推动牧场建设项目加快落地。据悉,按照自治区奶业振兴投资实施方案,自治区政府间接持有新建牧场股权,撬动社会资本及金融资本投入,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放大投资近10倍。

    2022-07-04
  • 内蒙古干旱面积减少5.66万平方公里

    记者从自治区气象局了解到,6月20日以来,两次降雨过程范围广、量级大、致灾性强。与6月24日相比,全区干旱面积减少了5.66万平方公里。


    6月20日以来,内蒙古出现了两次大范围降雨天气过程,降雨量在0至174.3毫米之间。12个盟市局部或者大部降雨量超过25毫米;赤峰和通辽局地超过100毫米;内蒙古气象台共发布18次相关预警信号,其中强对流7次、雷电5次、大风3次、暴雨2次、冰雹1次。截至6月29日,内蒙古干旱面积35.29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农林牧总面积的35.5%,以轻旱为主。

    预计7月内蒙古降水南多北少、气温偏高。气象部门建议,7月,内蒙古境内黄河流域下游、嫩江流域、西辽河流域、海河降水量较常年偏多,需防御阶段性强降水过程可能引发的汛情;全区偏北地区降水较常年略偏少,有阶段性气象干旱发生,需防范其对农牧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全区大部气温偏高,尤其是西部地区应注意阶段性高温天气对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

    2022-07-01
  • 两项引热入呼工程联合开工

    日前,呼和浩特市毫沁营热源厂和旗下营电厂引热入呼长输管网供热工程联合开工。2个供热项目建成后,可新增供热能力2060万平方米,每年减少用煤量4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85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343吨、氮氧化物排放量491吨,将有效改善呼和浩特市大气环境。记者李永桃摄

    2022-06-30
  • 内蒙古碳中和研究中心揭牌

    6月26日,内蒙古碳中和研究中心在呼和浩特市揭牌。

    碳中和研究中心由内蒙古经济学会、内蒙古龙维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主要致力于自治区“碳中和”技术和产业发展方面的研究与推进,为内蒙古实施“双碳”行动提供研究咨询服务。中心主要工作内容为课题研究、政策咨询、项目咨询、工程咨询、建立专家智库、派遣专家顾问、组织专题论坛、开展创新活动、建立产学研融合平台等。中心成立后,将着力打造自治区化工产业领域先进技术、研发成果和设备产品等引进和转化平台,与相关机构和企业合作开展以“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数字转型”为主要内容的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活动,推进相关领域产学研深度融合。

    在当日举行的内蒙古“双碳”行动研讨会上,区内外多位专家学者还围绕“双碳”目标与任务、绿色转型、科技创新、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应用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

    2022-06-29
  • 取消文理分科 实行“3+1+2”模式 内蒙古启动高考综合改革

    人民网呼和浩特6月27日电(寇雅楠)6月27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内蒙古自治区高考综合改革”新闻发布会。据悉,《内蒙古自治区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印发,内蒙古作为全国第五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八省区之一,从2022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启动实施高考综合改革。


    自治区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高考综合改革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二是规范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三是深化统一高考考试招生改革;四是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到2025年,基本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

    普通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包括普通高校统一考试招生(普通高考)和高等职业院校分类招生。内蒙古实施“新高考”后,普通高考考试科目不再分文理科,而是实行“3+1+2”模式。与现行依据“全国统一高考成绩”的高校考试招生模式不同,改革后,内蒙古将采取“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即“两依据、一参考”的高校考试招生模式,并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

    “3+1+2”模式下,考生文化课总成绩满分为750分。其中,“3”即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科目,不再分文理科,试卷为全国统一命题,每门满分均为150分。“1”和“2”为学业水平考试中的选择性科目,试卷由自治区统一命题。“1”就是考生在物理或者历史科目中选择其中1门作为首选科目,每门满分均为100分,以卷面原始分计入高考文化课总成绩。“2”就是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科目中选择2门作为再选科目,每门满分均为100分,按等级转换分数计入高考文化课总成绩。“3+1+2”模式下共有12种组合方式可供学生自主选择,文理交融,有利于考生扬长避短,增大考生的选择空间。

    在招生录取方面,2025年开始,普通高校考试招生采取“两依据、一参考”模式,一是依据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成绩;二是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3门选考科目成绩。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高校招生的重要依据,是“新高考”的一大亮点,旨在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一门课程,避免发生严重偏科,并为高校选拔人才创造条件。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合格性考试是普通高中学生毕业以及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涵盖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思想政治、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13门科目。考试按照教学进度,学完即考、随结随考,考试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呈现,成绩不计入高考总成绩,合格者颁发高中毕业证书。

    选择性考试作为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与全国统一高考同期进行,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考试科目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6门科目。普通高中在校学生应在相应科目成绩“合格”后的基础上报考选择性考试科目。

    “一参考”是把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高校考试招生的重要参考,在考试成绩相同时,高校可优先录取和优先安排专业。综合素质评价是由学生本人、同学、教师和家长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日常动态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5个方面。目前,教育厅已经建立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平台,对学生日常表现实行写实性记录,一经确认公示不能更改,确保公平公正。

    在高校招生录取环节,现行高考招生制度是文理分科,只有文综和理综2种固定的组合。实施“新高考”后,将按照考生选考物理组合、历史组合两个类别分别编制招生计划、分开划线、分开投档、分开录取。同时,把原来的本科一批、二批合并为一个批次,并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

    高等职业院校分类考试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模式,一般安排在普通高考之前进行,报考高职院校但未被录取的考生还可以继续参加普通高考。通过高等职业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录取和通过普通高考录取的学生,毕业证书效力完全相同,没有任何区别。

    2022-06-28
  • 呼和浩特市卫生领域项目已开工11个

    记者近日从呼和浩特市发改委获悉,今年,呼和浩特市共推动实施卫生领域项目23个,总投资75亿元。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蒙医中医医院新建医养中心、伊利敕勒川医院、恒和医院、博奥医学检验所实验室、呼和浩特市第二医院迁建、和林盛乐园区卫生院等11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已经完成投资2.5亿元。

    其中,呼和浩特市蒙医中医医院新建医养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7.094万平方米,设置床位728张,总投资6亿元。目前项目主体已完工,正在进行水、电、暖施工。呼和浩特市第二医院迁建项目总建筑面积10.797万平方米,设置床位500张,建设门急诊医技楼、住院楼、科研办公楼、医护隔离楼及相关配套设施,总投资9.91亿元。目前报告厅、科研楼桩基已完成,急诊楼已建成。

    此外,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敕勒川医院项目总建筑面积8.55万平方米,建设门诊病房综合楼和感染科楼等,设置床位495张,总投资7.36亿元。目前正在进行基础模板支设,钢筋绑扎、制作、焊接。内蒙古博奥医学检验所实验室项目占地3000平方米,提供出生缺陷及遗传病检测和新冠病毒核酸样本服务,总投资1.15亿元。目前项目已建成,部分设备已投入运营。(记者刘洋)

    2022-06-23
  • 内蒙古大学两场校园招聘会提供近3000岗位

    6月21日,内蒙古大学举办了“丁香扎根·百日冲刺——2022届毕业生夏季人才招聘会”和“鄂尔多斯市企业走进内蒙古大学专场招聘会”两场校园招聘会。



    据悉,“丁香扎根·百日冲刺——2022届毕业生夏季人才招聘会”参会企业共55家,涵盖农牧类、能源类、计算机类、教育类等行业,共提供各类岗位1161个;“鄂尔多斯市企业走进内蒙古大学专场招聘会”参会单位42家,涵盖教育教师类、能源化工类、生产机械类等行业,共提供岗位1698个。此次招聘会,该校南北校区全天参会毕业生共1150人。

    6月20至22日,以上招聘会同步在该校就业信息网线上开展,未返校毕业生可以网上投递简历。(记者白莲)

    2022-06-22
  • 自治区制定30条政策措施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

    近日,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加快构建“一心多点”人才工作格局,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把祖国北部边疆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书写新时代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奠定坚实人才基础。



    《实施意见》明确新时代全区人才工作指导思想和2025年、2030年、2035年“三步走”目标任务,立足新时代人才工作新任务新要求,对下一阶段全区人才工作作出系统谋划和部署,重点围绕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优化人才发展布局、加大力度引才育才聚才、搭建人才发展支撑平台、推动人才助力乡村振兴、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等方面制定30条具体措施,政策体系更完善、覆盖面更广、含金量更高,是做好新时代全区人才工作的重要政策性文件。

    《实施意见》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各项任务。各有关部门要抓好人才工作重大政策落实、重要工作推进、重点人才服务,加强本系统本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引导广大人才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认同感和向心力。深度挖掘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典型,大力弘扬创新创业精神,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2022-06-21

  • 首 页  上一页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130680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